李白、崔颢《黄鹤楼》诗案考辨

合集下载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教学内容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教学内容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1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原文诗意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2.文题解读《黄鹤楼》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3.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主题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三、写作特色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受。

后四句转而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以日暮思归之情作结,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历年中考真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解析新人教版

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通过描写出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愁闷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示意了边塞将士惊慌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猛,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5.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崔颢《黄鹤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崔颢《黄鹤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崔颢《黄鹤楼》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这首诗写登楼望远时,心头的寂寞怀乡之感。

这首诗深受李白赏识。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下临长江,登楼可极目千里。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路过这里,又说费文祎登仙驾鹤在这里休息,因而得名。

【全诗】《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武昌蛇山黄鹤矶上。

相传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又传仙人费文祎曾在此驾鹤登仙。

②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鹦鹉洲:位于武昌城西南的长江中。

③乡关:故乡。

【翻译】那传说中的人物早已乘着黄鹤消逝在天的尽头,此地只剩下孤伶伶的一座黄鹤楼,仙人与黄鹤一去再不会回返,只留下白云千载永恒地飘游。

晴光下,汉阳平川的树木葱葱郁郁,尽收眼眸,萋萋的芳草,盛长在鹦鹉洲头。

在昏暗的暮霭中,哪里是我的家乡?空有江上的烟波浩渺,使人忧愁。

【全诗赏析】这是崔颢现存的名作,抒写他登临名胜时怀古思乡之情。

诗歌写得情景相生、一气流注,深得后世称颂。

据《唐才子传》(元人辛文房著)记载,李白游黄鹤楼读到此诗时,曾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则传说,是否可靠,且别管它。

但知李白确曾两次拟其格调,如《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等诗,显然留有崔诗的影响。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古典名楼之一。

其故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俯临长江,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诗中的“昔人”,有二说,一说古有仙人王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祎曾在此乘鹤登仙。

鹦鹉洲,地名,传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杀文士祢衡于此。

因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后以之名洲。

唐时此洲原在城西北长江之中,靠近黄鹤矶,后被江水冲没。

一说,它与汉阳陆地联成一片,遂失江中之“洲”。

汉阳树,即汉阳一带的树木。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汉水从汉阳北边流过,从而汇入长江。

李白《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

李白《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

李白《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作者:吴剑来源:《湖南教育·中》2012年第12期自从天宝年间李白遭受排挤愤而出游到金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之后,历朝各代直至当今的诗论家们便反复再三、没完没了地将他的《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作思想上、艺术上诸多方面的比较、考究和评论,企图从中得出到底是李优于崔,还是崔优于李的绝对结论来。

严羽著在《沧浪诗话》中说,“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删订唐诗解》);刘克庄虽然貌似公允,以“真敌手棋也”论之(《后林诗话》);王琦也和了稀泥,说什么“调当让崔,格则逊李”(《李白全集》注释)。

而今人张孟麟先生则一反古人的姿态,直言不讳地声称要纠正前人的偏见,提出了“李诗超过崔诗”“崔不如李”的“新颖”的立论。

其实,古人“抑李扬崔”也罢,今人如张先生“崇李抑崔”也罢,他们共同的谬误在于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凤凰台》与《黄鹤楼》没有多少可比性。

把不可比拟的物事牵强作比,永远也比不出个什么结果来,就像没有谁能指出杨玉环与谢飞燕哪一个更美些一样。

《凤凰台》是《黄鹤楼》成篇多年以后,李白在远离“黄鹤楼”几千里之外的金陵写出来的,其写作时间、地点、景物和心态都与崔颢写《黄鹤楼》无一类同,毫不相干。

本来就自在独立的诗篇,你老要比,怎么个比法?如果把《黄鹤楼》与《凤凰台》作些具体而简略的分析,我们更可得知,各在固有的坐标上熠熠生辉的名作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先看看崔颢的。

崔颢的《黄鹤楼》很多人都读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般地说,登山临水的作品很容易落入俗套,甚难做好。

崔颢写这首诗时,聪敏地预计到如果用平常的笔法是难以把这闻名遐迩的“黄鹤楼”写好的,就果敢地另辟蹊径,摆脱了传统的平仄、格律樊篱,凭借人所皆知的神话传说,在诗的开篇以突兀的起势连续调用三个“黄鹤”入诗。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
(1)川,平原、平野。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2)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理解:
1、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2、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运用“历历”“萋萋”等叠音词,声音铿锵,富于音乐美。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作者、背景
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天已是傍晚,我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江上雾霭笼罩更加使人忧愁。
(1)乡关:故乡。
(2)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理解:
1、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2、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2.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

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

(4分)【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2.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问题】(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

(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对比赏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唐诗中的黄鹤楼研究——论李白与崔颢的较量

唐诗中的黄鹤楼研究——论李白与崔颢的较量

白曾登临这个地方,也想为它赋 耐人寻味。
诗 一 首, 但 是 无 意 中 发 现 诗 人 崔
二、从诗的语言方面比较
颢已经为它提诗。他欣赏这首诗,
语言分为书面和口头,书面

觉得自己写不出比他还好的就放 语言比较正式严谨,而口头语言

弃了。
则 比 较 通 俗 易 懂。 我 国 诗 歌 往 往
如 李白曾在为友人送别的诗中 是这两方面的结合。读起来非常
在楼中题字。崔颢作为唐代一位 众呼声,但崔颢并没有走这样的 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创新,使读者
著名诗人,也在很多古典建筑中 传统套路,而是描绘了一个仙人 感到新颖。在这首诗中,最有名
纸贵
30
的 是 第 二 句, 它 描 绘 了 水 天 在 远 处 交 汇 在 一 起, 又 因 为 天 空 上 挂 着 的 高 高 白 云 显 得 更 加 广 阔。 自 仙 人 离 开 此 地 已 经 很 长 时 间 了, 诗 人 站 在 楼 上 向 远 处 眺 望, 用 短 短 几 个 词 概 括 了 江 上 的 美 景。 崔 颢的诗非常富有语言特色。
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黄鹤楼》: 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理想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负的不同,李白诗与崔颢所要表
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达的有很大不同。虽然他在诗中
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结合了国家的命运,但他诗中出
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现的重复意象过多,较崔诗显得
烟波江上使人愁。”后人传说李 扁平。总体来说,崔颢的诗更加
黄鹤相呼应。后世也有人曾经模 物来抒发诗人被赶出长安、无法
仿过崔颢的这种写法。这句话的 施展抱负的苦闷之情。其中,诗
意思是以前的人已乘黄鹤飞走了, 中所提到的白鹭洲也许只是为了

崔颢《黄鹤楼》与李白《金陵凤凰台》对比

崔颢《黄鹤楼》与李白《金陵凤凰台》对比

崔颢《黄鹤楼》与李白《金陵凤凰台》对比在对比两首诗之前,我们先来通读两首原诗如下: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读完全诗后,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结构、内容还是表达情感上,都有颇多的相似点,因此,后世多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即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想要题诗,见崔颢的《黄鹤楼》在上,大感震惊,自知难以超越,遂搁笔不作,并说出了那句广为人知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李白登临凤凰台时,依旧对此事恋恋不忘,遂写出了《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争胜。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事实究竟如何我们还是需要从诗的本身出发。

下面,我就从时代背景,表现手法,诗的形象,主旨情感等方面对俩首诗作比较。

相似点:1.诗的内容首联相似:“空余黄鹤楼”与“台空江自流”表达手法相似,并且内容相似,都写出了仙人离去,人去楼空的场景。

字词重复:《黄鹤楼》一诗中“黄鹤”重复了三次,而《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凤“字也重复了三次,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最后一句相似:崔诗“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李诗“长安不见使人愁”最后三字“使人愁”相同,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愁思。

2. 时代背景、作者遭遇以及表达情感崔颢与李白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俩人都生在同一时代,俩人的仕途都不顺利,崔颢才华横溢,满腔抱负,却一生为官不超过六品,而李白的一生怀才不遇,故而俩人在诗词创作的诸多方面所流露的情感相似,崔诗“白云千载空悠悠”与李诗“晋代衣冠成古丘”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3.诗的结构及韵律两首诗都为七言律诗,在用韵上,二诗天然成韵,语音流畅4.诗的题材两首诗皆为登临抒怀之作不同点:1.逐联对比首联:崔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仙人驾鹤西去,人去楼空的场景,在此联中,作者用“昔人”一词来表示仙人,拉进了自己与仙人的距离,李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连用三个“凤”字写凤去台空的场景,突出仙人的神秘。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说太白《登金陵凤凰台》“抄袭”崔颢《黄鹤楼》的,多是被“太白搁笔”这美谈所误导,太白确实“抄袭”过《黄鹤楼》,但那首诗叫《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两首诗的形制完全相同,都是“半古半律”,前二联古风,后二联则是整饬的律句。

《黄鹤楼》连用三个黄鹤,《鹦鹉洲》则连用三个鹦鹉。

《黄鹤楼》第四句出现“空悠悠”的三平尾,《鹦鹉洲》就跟上“何青青”的三平尾。

《黄鹤楼》写乡愁,《鹦鹉洲》的愁则更丰富一些,你也可以理解是乡愁(迁客),也可以理解是“怀才不遇(月向谁明)”之愁。

《黄鹤楼》其实是半首古风+半首律诗,当然不是格律诗的正格,那为什么历来诗论尽皆推崇,严羽更在《沧浪诗话》中定其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呢?我认为黄白山在《增订唐诗摘钞》里的评最能说明,他说:“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

”前四句一气直下,连用三黄鹤,读来却流利鲜活,第四句忽然转到白云,飘然又不突兀,是盛唐气象,三四句本应对仗,这里也都舍去,所以这是格律诗的变体。

变体二字并不是简单的区别于正格,盛唐时,格律诗处于发展阶段,《黄鹤楼》正是崔颢对格律诗创作所作的尝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说“强强联合”的过程,而这过程所孕育出的作品,也便是弥足珍贵的。

反观太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除了四五句失粘(上一联下句第二字与下一联上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为粘)外,完全符合格律,每一句都是整饬的律句,这是与《黄鹤楼》的半古半律有明显区别的。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已乘黄鹤去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已乘黄鹤去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已乘黄鹤去篇(一):《黄鹤楼》解析及唐诗鉴赏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昔人已乘黄鹤去篇(二):思乡的古诗1、《登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6、《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8、《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9、《渡汉江》唐·宋之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

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

六、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

(10分)答:李白诗句中的平仄符合七律的格式,崔颢的诗则不符合七律的格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

其韵脚是下平十一尤(平水韵)。

下面,让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首诗的平仄格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李白的全诗都严格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进行创作的,格律都非常的严谨。

但是,崔颢的《黄鹤楼》不是规范的七律。

也让我来具体分析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的规定来讲,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两两相对,即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方式基本相同,相应的词语要求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大体如此),词性相同,词意相类。

但是崔颢的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其平仄排列是“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二四六”三字的平仄是“平仄平”,对句的是“仄平仄”,正好相对。

但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除了“黄鹤”和“白云”外,均不相对。

这两句的平仄排列是“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二、四、六”分别是“仄仄仄”和“平仄平”,这里只有出句的第四字改作平声才能合律。

另外,出句以“三仄”收尾,对句以“三平”结束,犯了诗律的大忌。

这两首诗的押韵韵部相同,都是押传统的“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韵。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能被千古传诵,万人争咏的佳作不少,但象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样,不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且后世文人不断地为它们的优劣争讼不已的现象,则十分罕见。

关于这两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的《黄鹤楼》诗,为之敛手,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游金陵凤凰台,遂作《凤凰台》诗,欲拟之以较胜负。

这些记载,见于《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等多种著作,故尔基本可信。

两诗诞生后,便有所谓优劣之争。

相当多的人以崔诗为优,严羽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沧浪诗话·诗评》)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七律)吴昌祺亦云:“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干秋绝唱,何独李唐”。

(《删订唐诗解》)而金圣叹则说得更彻底:“(李白)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二)明确提出李白此作多余,应该藏拙让贤。

不过,为太白鸣不平者也大有人在,唐汝询评李诗曰:“为词造意,俱深于崔。

”(《唐诗解》卷四十)周敬日:“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七律)今人施蛰存也云:“李白此诗,从思想内容,章法,句法来看,是胜过崔颢的。

”[①]当然,也有一些折中说法,如方回云:“太白此诗,与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瀛奎律髓》卷一)刘克庄云:“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张步云先生说:“崔诗超绝,李诗意胜,各有千秋,不能轩轾。

从互文性看崔颢、李白黄鹤楼诗之优劣

从互文性看崔颢、李白黄鹤楼诗之优劣

作者: 陈颍
作者机构: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011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黄鹤楼诗;互文性;影响力
摘要:崔颢、李白的黄鹤楼诗影响深远,后代拟作层出不穷。

崔、李竞诗是“影响的焦虑”典型的个案,崔、李“优劣论”之争成为《黄鹤楼》诗接受史上的公案。

从互文性的角度看,历代黄鹤楼诗中存在丰富的互文性现象,特殊引用、剥皮、间接隐述等形成的互文性,是西方互文性理论家未曾关注的;崔颢《黄鹤楼》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凤凰台》和其他几首黄鹤楼诗,崔、李黄鹤楼诗的优劣显而易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争论了上千年,这两首诗谁优谁劣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争论了上千年,这两首诗谁优谁劣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争论了上千年,这两
首诗谁优谁劣呢?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登高抒怀的姊妹篇,是两颗各呈异彩的明珠,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鉴赏的.
《黄鹤楼》即兴而出,浑然天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登金陵凤凰台》效仿《黄鹤楼》诗句字字皆千锤万炼,更具章法.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
《登金陵凤凰台》作为格律的这首诗比古风诗更能表现一股旺盛的气势.这大概也是格律盛行一千多年而古风逐渐衰微的原因吧.
第二,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成了“埋幽径”和“成古丘”,表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嘲弄,这是《黄鹤楼》中所没有的.
第三,《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的只是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而《登金陵凤凰台》则能在面对三山二水之时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这样就显得《黄鹤楼》器量不够,用今天的时髦话说是“思想境界不高”.
众所周知,李白是个自负的诗人,他推崇崔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决心效仿并超越他,他先效仿地些了《鹦鹉洲》自觉不及,后才写下《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开创在先,得开风气之首;《登金陵凤凰台》效仿在后,然也后来居上.
因为开创者总是主动的,显得自由自在,且让人感觉立意新奇;而效仿却是被动和受束缚的,即使是同等精彩也会输人半酬,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依然表现超凡.
两颗登楼抒怀的诗词明珠同时闪耀万古光芒.。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之比较摘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都是唐朝著名的七言律诗,评价很高,但也有一些争论。

本文将这两首诗比较之后,找出相似点与不同点,最终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比崔颢的略胜一筹!关键词:李白崔颢继承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地方不仅要有自然景观,而且还要有人文景观,一个地方不仅有人文之胜,而且有自然之美,这二者珠联璧合,才能使这个地方声名远扬。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就是这样。

岳阳楼是因为有范仲淹的一篇记还有杜甫的一首诗,还有其他很多人的作品(包括李白);黄鹤楼就有崔颢的这首七律,滕王阁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鹳雀楼就是王之涣的诗。

这也就拉开了李白与崔颢之间的序幕!他们之间最深的渊源也就在于那两首诗——《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众所周知,盛唐诗人崔颢在游览蛇山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篇。

诗扬人名,人以诗贵。

其他在黄鹤楼题写诗句的人们,一时间黯然失色,连同他们的诗句,好像都萎缩到墙角去了。

崔颢于是诗名大振。

恰在这时,李白因被排挤,离开长安来到这里。

游鹤山,登黄鹤楼,续写惊人之作,丰满诗仙的诗囊。

他兴致勃勃地登上层楼,胜景扑面,诗情跃跃,心赏口吟,正欲成篇之时,忽然在墙上发现数行文字,墨迹尚新。

于是站住脚根,随随便便地默诵起来。

越读越觉得吃惊,几至读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内心激动得发抖。

读完全篇,默立良久,方才慨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悻悻而去。

崔颢是开元进士,累官司勲员外郎,也被称作“有俊才”的诗人,写过长干曲十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亲切动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吴 宫 花草 � 埋 幽径 ,晋 代 衣冠 成 古 丘. 三 山 半 落青 天 � 句 . 至金 陵遂 为 凤凰台 诗 以拟 之. " 3 5 刘克 庄没
外 ,二水 中分 白鹭 洲. 总为浮 云能 蔽日 ,长 安不 见使
有 提供 新的 依据 ,但语 气却 更为 肯定 .
人 � 愁." 其诗 � 亦字字 珠玑 ,广 为流 传. 本 来, 两首 同为 元 代 辛文 房 唐 才子 传 卷一 记 载 ,李 白 登黄 鹤 � 佳 作 的 好 诗 完 全 可 以 桃 红 李 白 ,各 领 风 骚 的 , 但 后 楼 读 到 崔 诗 , 说 "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收稿日期 2 00 -04 -1 1 作者简介 姜 同 (1 3 3 -), 男 ,浙江湖州人 ,高级讲师 ,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
� � 今 天到 底应 该如 何看 陵 凤凰 台 也. 其 事本 如此 ." 2 52 2 . 杨 慎没 有提 出新
0
� 姜 同 李白 , 崔颢 黄鹤楼 诗案考辨
第21 卷 第1 期
� � � �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1
� � � � � � � � � � � � � 2� 00 � � � 年 � � � � 1� � 月 � � � � � . 2 00
李白
崔颢பைடு நூலகம்
黄鹤楼
姜 同
诗案考辨
� �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开封 4 5 004 )
� � � � � 中图分 � 类号 � 2 22 文献 标识码 文 章编 号 1 00 - 4 ( 20 0) 01 - 00 0 -0 4
引言
几千年漫长的中国诗歌史 留下了不少扑朔迷 题 多 解, 或词 句 异文 ,或 写 作年 代 难 考, 或 本 事讹 传 附会 凡 此种 种,不 一而 足. 在 众多 的诗 案中 ,所
� � 楼 . 黄 鹤一 � 去不 复返 ,白云 � 千载 空悠 悠. 晴 川历 历汉 头 ’ ,欲 拟 之 较 胜 负 , 乃 作 登 金 陵 凤 凰 台 诗 ." 2 54 1
� 阳 树,芳 草萋 萋鹦 鹉洲 . 日暮 乡关 何处 是, 烟波 江上 这 是 黄鹤 楼 诗 案的 始作 俑者 . 使 � 人 愁." 巧 � 的是 � ,大 诗 人李 白 写有 登金 陵 凤 凰 台 南 宋 刘克 庄 后 村诗 话 载 "古 人 善服 , 太 白过 � 一 诗 ,全 诗为 " 凤 凰台 上 凤凰 游 ,凤 去台 空 江 自 流. 黄 鹤 楼 , 有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之
� � � 桩 � . � 作 登 金陵 凤凰台 诗 1 1 1 . 胡 仔生 卒年不 详,1 1 4 年
简 单地 � 说, � 黄鹤 楼 诗案 的 始 � 末是 这 样 的 唐 前 后 在世 . 他所 征 引的 该闻 录 所 记 述的 原 文 是 代大诗人 � 崔颢 � 写 有 黄 鹤 楼 一 诗 , 脍炙 人 口 , 广 受 " 唐崔 颢 题 武 昌黄 鹤 楼 诗云 (上 文已 引 ,略 ) 李太 � 赞 誉 . 全 诗 如下 " 昔人 已 乘黄 鹤 去 ,此 地 空 遗黄 鹤 白 负大名,尚曰 眼前 有景道不 得,崔颢 题诗在上
� � � 世 却 出了 这 桩诗 案 ,说 李白 登 金 陵 凤凰 台 一诗 是 头 ." 1 1 1 辛 文房 同样 没有 提 供新 的依 据 , 只 是 引用
刻 意模 仿崔 颢 黄 鹤楼 一诗 而作 的. 据说 ,故事 是 楼 诗, 读后 自叹不 如, 遂不 复作 ,但又 耿耿 于怀 . 后 来 李 白来 到 金陵 凤 凰台 ,作 登 金 陵 凤凰 台 诗与 崔 颢 一较 胜负 ,云云 .

笔 者认 为, 对此大 有加 以辨 析, 澄清 之必要 .
肯定 黄鹤楼 诗案的纷纭众说
到 的资 料大 体如 次. 古 人的 肯定 之说
� 离 的悬 案. 或 作品 莫辨 真伪 ,或作 者张 冠李 戴, 或主 黄鹤 楼 诗 案 从空 穴 来 风到 辗 转 相传 , 能 查考
� 谓李白仿崔颢 � 黄 鹤 楼 而 作� 登 金陵 凤 凰 台 一 案 宋 代胡仔 苕 溪渔隐丛 话 前集 卷五引 该闻 (� 以 下 简称 � 黄 鹤 楼 诗 案 )可 算 得 是 流 传 广 远 的 一 录 李 白 见 崔 颢 黄 鹤 楼 诗 后 , 欲 拟 之 较 胜 负 ,乃

前 人所 述而 已.
� � � 1 11
李 � 白 登黄 鹤� 楼, 正要 吟 诗题 壁 ,忽 见 壁上 崔 颢 黄 鹤 元代方回在 瀛奎律髓 卷一中将崔李二诗做 了 比 较后 指 出, "太 白 此诗 乃 效 崔颢 体 " . 方 回是 从 " 诗体 "相 似 而得 出 李白 效 崔颢 这 样 的结 论 的 ,但 " 诗体 " 一词 含 义颇 广 ,仅 以诗 体 相 似就 判 定 李诗 为 拟 作显 然缺 乏说 服力 .
依 据,却 以十 分肯 定的 口气 说," 其事 本如 此".
认 为李 白受 了崔 颢的 影响 .
� 明代王 � 世懋 艺圃 � 撷 余 载 " 崔 郎 中 (崔 颢 ) 作 耿 建 华 唐宋 诗 词精 粹 介绍 李 白 登 金 陵凤 凰 � 黄鹤 楼 诗 ,青 莲 (李 白) 气短 , 后题 凤 凰 台 ,古 今 台 一 诗 说 " 这 是 李 白 传 颂 最 广 的 一 首 七 律 ,亦 是 � 目 为劲 敌. " 提 法 又进 � 了一 步 � ,断定 李 白" 气短 ", 仿 崔 颢 黄 鹤楼 而 作 . " 同书 介 绍崔 颢 黄 鹤 楼 一 又 断两� 诗为 "劲敌 ". � � � 诗 时 再 度 肯 定 " 李白 的 登 金 陵 凤 凰 台 , 鹦 鹉 洲
这 则诗 坛 轶闻 , 在 宋元 明 清 几百 年 间 被炒 得 沸
� 沸 扬扬 . � 直到 今天 ,� 还 有不少 人在 有关 的书 籍, 文章 明 代 杨慎 升 庵 诗话 卷十 一 载 " 李白 过 武 昌 , � 中 添 枝加 叶 ,津 津乐 道 ,大 有越 传 � 越 真之 势 . 然 而, 见 崔 颢 黄鹤 楼 诗 ,叹 服 之 , 遂 不 复 作 , 去 而 赋 金 这 桩诗 案究 竟有几 分真 实性

要 分 析了 � 李白 崔颢 黄 鹤楼 诗案 本末 认为 肯定 诗案 的观 点缺 乏有 力的 依据 质疑 诗案 的观
� 点值得 重视 提 出否 定诗 案的 5 个 视点 及澄 清诗 案的 4 点 意义 � 关键词 � 诗 词研 � 究 崔 颢 黄鹤 楼 诗 李白 登 金陵 凤凰 台 诗 诗案 由来 肯 定说 否定 说 澄清意 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