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一、原文:1. 《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援,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4.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5. 《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偏是战争留纪念,更无人与共传杯。
谁知此日凭轩处,肠断先皇旧剑归。
6. 《黄鹤楼闻笛》赵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8.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9. 《送客之鄂州》韩翃江口千家带楚云,江花乱点雪纷纷。
春风落日谁相送?唯有武昌官柳新。
此诗虽未提黄鹤楼之名,但武昌与黄鹤楼相关,也常被与黄鹤楼相关作品归于一类。
10. 《verge of the sea at Yellow Crane Tower》(《黄鹤楼之海边》此为翻译题目,原文没有精确对应中文名)(外国诗人模仿黄鹤楼诗风所作,仅为示例创作,不在古代经典黄鹤楼诗作内)Gray sea and blue sky blend,Yellow Crane Tower in sight.Waves leaped, as years flied.Sailors' tales, clouded the twilight.Fading sun, on the far shore.My heart, is a lonely bore.二、衍生注释:- 《登黄鹤楼》中的“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曾骑鹤过此。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1.黄鹤楼翻译《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崔颢《黄鹤楼》赏析引导语:《黄鹤楼》由崔颢创作,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黄鹤楼》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而且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黄鹤楼》原文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不知其字,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11年(723)进士。
天宝初(742)官至太仆寺丞,后累官司勋员外郎。
早期诗作流于轻浮。
后期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诗风变为慷慨豪迈。
《河岳英灵集》载:“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
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
”有《崔颢集》,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俯瞰江汉,极目千里。
旧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一说三国时期的蜀汉大臣费文祎登仙,驾黄鹤在此憩息)故名。
它与湖南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是人们争相登临览胜的著名景点。
在众多题咏黄鹤楼的诗作中,崔颢的这首最为人称道,据说连诗仙李白也为之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诗人首联承题概括介绍黄鹤楼:“昔人”,指过去传说中的仙人。
令人神往不已的仙人早已驾鹤而去,再也无缘一睹神采,只剩下“仙”去楼空的黄鹤楼,孤零零的矗立在江畔。
“昔”与“此”,给人以跨越时空的想象;“已”,包含错过繁华的遗憾;“空”,带着面对现实的怅然。
动人的传说想象与孤寂寥落的空楼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怅然失落的情绪、古今变化的感慨,暗含其中,为尾联的“使人愁”做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承上描写黄鹤楼的现状:仙人驾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千年如此。
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随之而生,“千载”,更加重了这种沧桑无奈的意味;这里的“空”字,既写出了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的景象,又隐含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而自然宇宙永恒的历史感慨,更体现诗人对现实的迷惘、虚无之感。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作品简介】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作者介绍】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5.《黄鹤楼》
黄鹤楼一、文学常识《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hào)。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二、诗词翻译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三、名句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是写黄鹤楼上远眺所见景象,晴空下的汉水川流不息,江对岸汉阳城里的谷树清晰可见,江中长满茂盛芳草的鹦鹉洲,满眼美景一览无余。
但好风景往往会勾起人们的乡愁,因而为后面乡愁的书写做铺垫。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借景抒情,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沉沉,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添了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茫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四、写作特色本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首联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借传说落笔,渲染一种神秘色彩;颔联写黄鹤楼上空的白云景象,突出“空”的意境。
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颈联写黄鹤楼上观景,尾联点题,由颈联所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的愁绪。
本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绪。
1_《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崔颢(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体裁:七言律诗;题材:吊古怀乡(思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背景: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赞叹不已。
一、思想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首联、颔联表达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理解性默写1.诗人从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为黄鹤楼罩上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的诗句是:)(毕业多年后当你再回母校,发现已是物是人非,也许会像崔颢在«黄鹤楼»中一样发出“__,____”的感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___?___.”/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后两句引发诗人的乡愁作铺垫的诗句是/描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黄鹤楼最著名的十首诗
登黄鹤楼最著名的十首诗《登黄鹤楼最著名的十首诗》一、原文:1.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 《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二、衍生注释:1. 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江。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2.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里的“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这里李白自比贾谊。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3. 《望黄鹤楼》中的“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玉潭”:指清澈的水潭。
“芝术”:灵芝和白术等中药材,这里指代仙家养生之物。
三、赏析:1. 崔颢《黄鹤楼》-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主题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通过对黄鹤楼古今变化的描写,表达出对时空变幻的感慨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开篇以黄鹤楼的传说起笔,充满空灵之感,黄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的惆怅。
后面写到眼前的景色,晴川、汉阳树、鹦鹉洲,然而景色虽美,却在日暮时分勾起思乡之愁,因为在江上烟波浩渺中找不到故乡的方向,乡愁油然而生。
- 表现手法: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联写仙人乘鹤而去为虚写,后两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
以传说入诗,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又用眼前景物触发真情实感。
同时,诗中的对仗也十分精妙,比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子工整,画面感极强。
古诗《黄鹤楼》赏析
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
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诗今译】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赏析】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
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中考专项练习试题◆七下古诗词鉴赏◆ 整 理 :李 先 迎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
“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
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唐代崔颢古诗词黄鹤楼的诗意
唐代崔颢古诗词黄鹤楼的诗意《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黄鹤楼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黄鹤楼》内容要点赏析
内容解析
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 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 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内容解析
颈联
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 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 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 盛。
完
赏析《黄鹤楼》
要点解读
情境引入
黄鹤楼
楼以诗显, 诗以楼传。
情境引入
《黄 鹤 楼》 崔颢
内容解析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内容解析
首联无限感慨昔人已 Nhomakorabea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内容解析
景
情
吊古
怀乡
感慨
愁绪
神异 渺茫
明丽 如画
朦胧 凄迷
归纳总结
李白非常推崇崔颢的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眼川前历有历景汉道阳不树得,,芳崔草颢萋题萋诗鹦在鹉上洲头。。 《日登暮金乡陵关凤何凰处台是》?《烟鹦波鹉江洲上》使—人—愁李。白
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 笔高远。
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 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内容解析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 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 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 浮动着。
崔颢《黄鹤楼》翻译
崔颢《黄鹤楼》翻译《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一、作品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注释译文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三、白话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四、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五、作品鉴赏《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崔颢)全面版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 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 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 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诗句意思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 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 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 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 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 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 人发愁啊!
朗读诗歌 品味语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思念故乡 想起故乡,我无名地思念起故乡。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 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想起故乡,我就静静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 品尝。 想起故乡,我就默默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 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 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 大。 故乡,游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思念故乡呢? 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 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故乡,思念故乡,思念故乡不需要理由。 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 般不可收拾。
崔颢《黄鹤楼》阅读答案附赏析
崔颢《黄鹤楼》阅读答案附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分)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2分)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
(2分)①历历:②乡关: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6、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②故乡。
7、A.,B,C,D。
8、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引导语:《黄鹤楼》由崔颢创作,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更多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所欲言(自由提问时间)
•大家有神马 •东东要 •提问滴? •什么都可以问哦 ~~~~~~~
小考题目
• 大家一定学得很开心很爽快 吧~~一定收获很多~~ • 那么…… • 就让我们来小考一下 • 测一测我们的学习成果
我们的演讲完毕!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江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 托愈显宏丽阔大,诗人的心 境渐受感染而开朗。国家兴 亡历史变迁,如黄鹤一去不 返,物是人非,但白云还如 当今世态,悠悠千载。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艳阳高照,碧空如洗。写 景,其实也写出了诗人的历 史苍凉感。恍惚中,汉水岸 的树木化作思念之人,伫立 在眼前。
•白日下,汉江(平原)の碧 树清晰可数,鹦鹉洲的芳草 长得密密稠稠。 •日已黄昏,却不知何处是我的 家乡?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 茫烟波,让我愁绪油然而生。
重点字词
•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 返:返回 空:只 • 悠悠:飘荡的样子 • 川:平原 • 历历:分明的样子 • 芳草:香草,古时常用于比作愁思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 乡关:故乡
交流时间!
•在初步了解了黄鹤楼以
后,大家一定会有N多 的话想跟前后左右交流 一下吧„„
•有没有谁……? •朗读一下这首诗 •读出你的情感 •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有没有谁? •来试着自己 •翻译这篇文章……
全诗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驾黄鹤离去, 这个地方只留下了黄鹤楼。 •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会返回, 几千年过去了,只留下了白 云在这里飘荡。
美丽的黄鹤楼的传说
• 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 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 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想他一定清贫, 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 推辞,就此领受。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 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 “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遂去,再也没 有见他回来。店中吃酒的人里,有好奇的想当 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 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此事迅速传开, 酒店大旺,连店里井水也喝干了。当地一名贪 官借口要除妖,命人把那面墙壁移到官府,谁 想船行到中途,黄鹤抖翅飞走了,贪官追鹤, 葬身江中。卖酒老人为怀念仙鹤,在原址建立 了黄鹤楼。
提问:
• 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诗 词著名的文章? •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 记》 •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 本人: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 觉。 • 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 意境。
题目
看完深入理解之后……
• 大家一定对这首诗印象是深刻 到不能忘记了…… • 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一下, 把他/她❤中的这首诗画出来呢? • 这可是有奖品滴哦
想像……
• 让我们的大脑插上翅膀, 飞向云霄…… • 想像一下,崔颢此时的表 情是什么样的呢? • 沉重?悲痛?
• 以丰富的想象 力将读者引入 远古,又回到 现实。种种情 思和自然景色 交融在一起, 有谁能不感到 它的凄婉苍凉。
李白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
• • • • • • • •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感慨
赏析
• 首两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 再之慨,寄托着诗人的悲叹。 末两联写江中景色之美,画 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 笔暮霭烟波,原来是乐景写 哀,愁绪无限。
赏析2
•这首诗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 展画,画外余音。 •它以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 愁。 • 黄鹤楼因山而名,“仙人乘鹤” 被诗人巧妙利用了,使诗篇产 生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
背景
•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huàn)到了黄鹤 楼泛览眼前景物,即 景生情 ,写下此诗。
•相信大家也不是第一次 读这首诗了吧~一起来回顾 一下这首诗。
•黄鹤楼位于 武汉市蛇山, 始建于公元 223(三国时 期吴)。 •被称作“天 下江山第一 楼”“天下 绝景”
李白写黄鹤楼的诗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 • •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 1:黄鹤楼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千古名楼,它是一座反映历 史兴衰的楼。 • 2:李白打酱油的诗句“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3:黄鹤楼有个美丽传说,它处 于著名的黄鹤山上。 • 4: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 唐人七言律诗以此诗为第一。
黄鹤楼崔颢这诗 的依次描写了哪 些景色?
•黄鹤楼,白云,阳光,汉 阳树(汉阳城树木),芳 草,鹦鹉洲,日暮,雾霭 (ǎi),长江
黄鹤楼之美
• 一: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 意境美 • 二: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 绘画美 • 三:声调自然,音节分明的 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 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 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 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一般逢偶句押
七言律诗
平声韵,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第一联叫首联, 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 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作者
崔颢,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 开封市)人,以《黄鹤楼》诗,颇 令李白折服。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 第,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 • 诗风精练婉约 • 李白则属于 豪放派诗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 在何处呢?眼底生出的浓浓迷雾像江 上雾霭,是隐隐泪花心系苍生的乡愁。 • 诗作以“愁”收篇,其实“愁”这个 字统领了全文。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 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 篇相照应。
• 大家看看黄鹤楼 这个题目~ • 它简洁明了,作 为全文的线索, 起到了吸引读者 注意,明示写作 对象的作用。 • 这个题目就相当 于全文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