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时空上呈现出不同的格局。
本文将分析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以及其驱动因素,并对未来的土地利用进行一些展望。
一、时空格局1. 时空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时间上,可以明显地分为早期、中期和现阶段。
早期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中期开始出现农业用地向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转变,现阶段则是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在空间上,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各类用地空间明显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 不同地区的特点陕西省地势复杂,自然环境多样,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也呈现出差异。
在关中平原地区,农业用地逐渐向工业和城市化用地转变,城市扩张区域明显;而在陕北地区,农业用地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滞后。
在秦岭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区和林地比例较高。
二、驱动因素1. 经济发展驱动陕西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用地被用于工业和居住,城市扩张加速,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对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政策导向驱动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一方面,政府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使用政策等手段,引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政府还推动生态建设,保护农田、水源地和生态环境。
3. 人口增长与生活方式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土地利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对城市居住和商业用地的需求增加;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提高,对农业用地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4. 自然环境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之间,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些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一、概述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研究,探讨其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从而对西安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二、古代西安城市发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筑造了西安古城的第一块城墙,奠定了西安作为古都的基础。
2. 汉代的长安城,因统一帝国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扩大,建筑风格变化。
3. 隋唐时期,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大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城建设和文化繁荣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
三、中世纪至现代西安城市发展1. 西安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变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沉寂。
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2.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安经历了政治社会变革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城市规划逐渐进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20世纪末以来,西安城市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提升。
四、西安城市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 历史文化传承:西安城市发展史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问题,影响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治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五、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1.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2. 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 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和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结论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但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西安城市形态解读
西安是国际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十三个 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在结构、形态、肌理等多方面都独具特点,经历了一 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明朝长安城
1965年
1981年
1995年
2005年
明朝以前,西安作为历朝都城 在空间上呈现跳跃发展的状态, 城市形态不具有连续性。现在 所看到的西安是以明朝长安城 为基础拓展演变形成的。
建国初期大兴工业城市向东挺进中心东移明长安城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到1981年随着主城区东部的重工业和西部的电子工业的发展城市拓扑网络整体上以主城区为中心继续向东西两翼扩展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阻碍所以此时集成核的空间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东侧逐渐转移到了西侧
XIAN西安城市形态解读
【城市整体形态研究】(乔杨) 【历史地段形态研究】
QiaoYang
一.西安城市整体形态研究
西安城市形态的识别
今天的西安市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 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东西最长约204公 里,南北最宽约116公里,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
灞河
明长安城
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
2005年(城市空间拓展迅速,单核结构负荷过重,副中心开始出现)
到2005年,随着南郊高新开发区和科研文教区的迅速发展,以及东西两翼工业 区的逐渐衰败,城市集成核开始明显向南扩展,拓扑层级明显增多,但整体上来 看仍然以圈层式发展为主。
灞河
明长安城
城市空间形态拓展模型
现状城市地理特征
从城市空间格局而言,现在的西安城
【九宫格局】的城市形态初见 端倪,已经形成的八宫是: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历史的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引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1840-1949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脉络与特征,为现今的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西安近代城市发展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被迫开放国门,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背景下,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经历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西方文化的传入、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政治形势的变迁,共同促成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一)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传统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以宫城为中心,以街巷为骨架,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城市空间格局。
城中主要街道与小巷交错分布,城市功能区划分不明确,商业、居住与行政等多重功能混合在一起。
(二)近现代转型期城市扩张随着洋务运动和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运动,西安城市开始向外扩张,新的商业区、居住区以及工业区逐渐形成。
城市中心逐渐由宫城区域向更广阔的地区转移。
(三)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开始调整与优化。
城市功能区逐渐明确,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布局。
同时,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一)政治因素政治形势的变迁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促进了西安的近现代转型;国民政府的市政建设政策则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空间的扩展。
(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
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加则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而现代工业的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功能的调整。
(三)文化因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了影响。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1. 时空格局的特点陕西省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扩张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由于山地、丘陵等地形条件的限制,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高产地区的农田被压缩,而荒山荒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2. 变化趋势在时空格局方面,陕西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城市扩张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农业用地呈现向城市化过渡的趋势。
由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资源保护的需要,山地、丘陵等荒山荒地的治理和利用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于耕地的过度利用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对耕地的非农化利用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2.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建设用地政策的调整,农村建设用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也对耕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国家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荒山荒地的治理和资源利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3. 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需求导致了荒山荒地的治理和利用成为了一种趋势。
由于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一些地方也开始对耕地的保护和再生产力的提高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加大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第二篇示例:陕西省作为中国西部省份之一,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空间格局等发生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区交界处,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等因素,陕西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时空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等三个方面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不断扩大,而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耕地面积减少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田被征用作为工业用地、居民用地等,导致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尤其是一些平原地区,耕地向工矿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等转变的现象尤为显著。
2. 建设用地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的建设用地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和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农民将部分耕地用于房地产开发,这也导致了建设用地的增加。
3. 林地、草地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林地、草地受到破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重,一些草地被人为开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时空格局变化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发生的变化。
陕西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分布不均衡陕西省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不甚均衡,而受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也不均衡。
一般来说,山地、丘陵地区的林地、草地多,而平原地区的耕地、建设用地多。
陕西省城市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_塔嘎塔
3 城市化水平时序演变分析 为了便 于 分 析 陕 西 省 整 体 城 市 化 水 平 的 演 变 情
况,根据以上方法计算了 2002 年、2007 年和 2013 年陕 西省综合城 市 化 及 各 子 系 统 城 市 化 平 均 水 平 得 分,具 体见表 2。
图 1 城市化子系统的演变过程
·659·
·方法与应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6 32( 6)
3. 2 城市化子系统的时序演变 人口 城 市 化 的 平 均 水 平 变 化 趋 势 为: 0. 0492 →
0. 0577→0. 0880,后期的增速是前期的 2. 97 倍,增速提 升显著。从具体指标的变化情况看( 图 1a) ,非农业人 口比重的增长率最大,其次为非农业人口规模,表明非 农业人口数量增加是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 素。人口密度 的 增 长 率 最 小,对 人 口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贡 献度最小。
0. 1252→0. 2062 →0. 3875,且后期增速是前期的1. 87 倍,表明城市 化 进 程 明 显 加 快。 各 子 系 统 平 均 水 平 的 增幅特征为: 经济 > 社会 > 土地 > 人口,说明陕西省城 市化是由经 济 城 市 化 为 主 导 的 发 展 过 程。 此 外,各 子 系统平均得分从 2002 年的人口最高演变为 2013 年的 经济最高,再 次 印 证 了 陕 西 省 的 城 市 发 展 是 一 个 以 经 济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
经济城市化 0. 0183 0. 0475 0. 1244
土地城市化 0. 0293 0. 0530 0. 0708
社会城市化 0. 0284 0. 0479 0. 1043
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化的实证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86~188A ct a A s r i c uhu r ae J i an gxi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化的实证研究靳美娟1’2(1.宝鸡义理学院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陕两省重点实验室,陕西宝鸡721013;2.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利用1993~2008年陕西省13个城市人口统计资料,通过分形理论中分维数及均衡度指数的测算研究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化的动态特征,运用R/S方法对其演化趋势作出预测.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的上述两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增幅不稳定。
为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均衡度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J1—0186—03分形理论主要用于解决和解释非线性世界里一些具有随机性和高度复杂性结构的现象和问题。
所谓分形,原意为破碎和不规则,用以指代其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几何形态,或者是指在很宽的尺度范围内,无特征尺度却有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的一种现象…。
20世纪90年代,分形理论被引入我国,国内学者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领域的研究中12娟J,陕西省城市规模研究中也有先例。
邢海虹、刘科伟(2007)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1984~2004年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并提出了优化措施一。
;夏维力、李博(2006)认为陕西省关中地区城市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内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赵春艳(200r7)也曾通过分形理论研究了关中城市群的特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o。
以上研究均表明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还不尽合理。
但上述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邢海虹的研究中只对所选择的时间序列段内的城市规模变动进行了研究,没有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很难为实际决策提供支持;而其他人的研究区域仅局限在陕西省的关中地区。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关中平原 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
03
经济发展
近年来,西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新
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空间
结构的演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包括 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绿地等各个要素。
地域文化塑造
关中平原的地域文化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传 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相互交融。
城市化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传统 的中心辐射型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
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加强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 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促进多中心发展
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降低 中心城区的压力,实现城市 功能的均衡布局。
提升交通网络效率
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 通运营效率,促进城市空间 的高效利用。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城市规 划,加强对绿地、水体等自 然资源的保护,营造宜居的 城市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历史文化影响研究
量化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 进
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 略
开展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发展关系…
进一步挖掘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其对 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深层影响。
运用大数据、GIS等先进技术,量化分析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规律与趋势。
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经验,探索适用 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农业省份。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发生的变化。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用地的变化陕西省的农业用地主要指耕地。
耕地的变化与粮食需求、农作物产量、农业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田被用于发展工业、商业和住宅等非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用地的减少。
农业现代化推进和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得耕地利用更加高效。
二、城市用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陕西省的城市用地不断扩大。
城市用地的变化与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一方面,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城市扩大需要大量土地。
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和商业发展,需要用地建设工厂和商业区,也导致城市用地的变化。
三、工矿用地的变化陕西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尤其是煤炭和铝土矿资源。
近年来,工矿用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工矿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工矿企业需要大量用地来建设矿山、工厂和配套设施。
随着工矿产业的发展,工矿用地的变化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
四、生态保护用地的变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陕西省也积极划定了生态保护用地。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保护用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生态保护用地的变化旨在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工厂、商业区和住宅区等。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将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用地的扩大。
人口增长也会影响农业用地的变化,因为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满足粮食需求。
三、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土地规划和政策可以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空间布局。
政府对农业、城市化、工矿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将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
陕西人口数量、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重心的时空演变
陕西省处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中部,常被归为西北 地区。陕西省下辖十个地级市与一个省辖杨凌农业 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咸阳市代管),依据地理地貌及 气候等因素,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西部大 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省利用本省能源、科技、教育 等资源优势,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 是,省内区域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陕北土地荒漠 化问题严重,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 发生;关中地区近几年雾霾污染严重;陕南受制于秦
岭保护,无法进行大型重工业建设,同时自然灾害频 发,移民搬迁也成为了陕南发展的一大挑战。
在全国城市化进程提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的情况下,陕西省内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凸 显。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十个地级市2001— 2017年人口重心、经济增长重心及产业重心的时空轨 迹演变分析,尝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发现陕西省 发展的指向性、演变特征与规律升整体竞争力进行解 释,为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 59 —
当代经济•月刊
2019年第8期
进行了重心分析。张婷(2017)针对广西省,分析了 2004—2014年经济重心迁移与经济发展“三驾马车” 空间动态的关系,说明了“三驾马车”对经济重心迁 移的影响程度叫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差 距逐渐拉大的情况,周民良(2000)从实证出发,发现 中国南北区域发展差异较大,高纬度指向低纬度的 经济重心转移趋势凸显叫张梦飞(2017)探讨了经 济发展与城镇化率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注 重资源、人口、交通等要素整合集聚,以实现城镇化 背景下,经济发展与人口聚集的优化整合回。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剧变,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近代(1840-1949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以揭示城市发展中的变迁与特色。
二、背景概述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了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冲击,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城市空间结构也受到了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传统的封闭式城市格局,逐渐向开放、多元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一)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在近代之前,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城墙为界,形成了城内与城外两个部分。
城内以官署、庙宇、市集等为主要功能区,呈现出紧凑而有序的空间布局。
城外则以农业用地为主,兼有少量的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
(二)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演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对外贸易的兴起,西安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新的商业街区开始出现。
同时,一些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城外发展,如纺织、机械制造等。
这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功能的多样化。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演变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新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开始在城外出现;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网络也得到了改善,如修建了新的道路和桥梁等。
这些变化使得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近代以来的政治运动和政权更迭,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等,都对西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推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扩大和工业化的推进,新的产业和商业活动在西安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功能的多样化。
【doc】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doc】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18陕西气象文章绩号:1006—4354(2008)01—0018—04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吴林荣,江志红,鲁渊平,杜继稳3,乔丽.,刘海军(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2.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4; 3.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4)擅要:根据陕西省96站1971—2OO5年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应用EOF和REOF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年日照时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日照时数可分为全省一致,陕南地区为中心,延安地区为中心,榆林地区为中心等多种分布型.日照百分率与日照时数的分布十分相似.且各种分布型都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近40a来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秦岭山区及以南地区,陕北长城沿线及渭北高原地区呈缓慢减少趋势,延安地区及关中西北部呈缓慢持续增加趋势.关键词:REOF;时空分布;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中圈分类号:P468.027文献标识码:A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是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太阳辐射的主要参数,研究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分布规律是衡量某一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的重要指标.将EOF和REOF方法用于降水和温度的研究已有不少人做过大量的工作,也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c1].本文试图将EOF和REOF方法运用到陕西省日照时数的研究中,充分利用 EOF和REOF的时空分离技术优点,分析陕西省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对全省的太阳能资源普查做一些引导性的工作.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取与区域划分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包括陕西省共96 个观测站1971—2OO5年的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样本长度为35a.根据陕西省地理特征, 将陕西省分为三部分:秦岭以南地区称为陕南地区;北山以北地区称为陕北地区;北山和秦岭之间的地区称为关中地区.1.2方法选用自然正交展开分析方法(E0F)和旋转收疆日期:2007—08—23-作者简介;吴林荣(1975一),男,陕西城固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应用气象和网络管理.E3]E4]E5][G]//长期天气预报理论,方法和资料库建立研究项目总课题组.长期天气预报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61-270. 施能,刘卫兵,苗子书.南方涛动与我国大尺度季, 月气温的关系EJ].气象,1989,15(12):8-12.李春晖,管兆勇.何金海,等.西太平洋海温和南方涛动与中国冬季气候异常关系年代际变化的对比分析[J].应用气象.2005,16(1):105- 113.任广成,范飞龙,沈爱华.东南沿海前汛期与后汛 [61E71E81期降水的比较分析EJ].海洋预报,2007,24(1):16—24.罗树森.海温与涛动EJ].热带气象,1988,4 (3):283—288.方之芳.罗增淼.南方涛动,热带海温与西太平洋副高的联系EJl.成都气象学院.1990,12 (1):22—29.叶笃正.陶诗言.李麦村.在六月和十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现象EJ1.气象,1958.29(4):249- 263.吴林荣等: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19自然正交展开方法(REOF)].2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特征陕西1971—2OO5年年日照时数1265, 2833h,最小镇巴为1265.5h,最大府谷为 2832.4h.全省年日照时数基本呈从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最高值在陕北北部的长城沿线,最低值在陕南西部山区,渭北高原也是日照时数较大的地区(图1).图1陕西省年日照时数分布为了进一步研究全省日照时数的时间演变特征,对日照时数资料作EOF和REOF 分析,进而对各种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作客观分析. 21EOF分析将陕西96个站1971—2OO5年共35a的年日照时数资料标准化后,采用EOF展开分析,发现前三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已超过7O,基本上代表了陕西省35a来年日照时数的整体空间结构,其余特征向量方差贡献均较小.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549/i,其特征向量为全省96站呈一致的正值,反映陕西省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的第一种类型,即全省一致的日照时数偏多或偏少. 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9%,反映陕西省年日照时数第二种分布型,即陕西秦岭山区及以南为负值,其余为正值,即基本以秦岭为界年日照时数分布相反,即北多南少或北少南多.第三特征向量方差贡献7,其特征向量为陕北北部及渭北高原地区的大多数为正值,其余为负值,反映陕西省年日照时数第三种分布型,即陕北北部和渭北高原地区年日照时数偏多(偏少),而其它地区偏少(偏多).从图2中第一主成分时间系数可以看出1971,1972,1973,1977,1978,1979,1987,1995,1997,2002和2004年为全省年日照时数一致偏多的典型年份,1975,1983,1984,1988,1989,1993,1996和2003年为一致偏少的典型年份.从第二主成分时间系数可以看出1971和1977年为典型的北少南多型,1997,1999和2005年为典型的北多南少型.从第三主成分时间系数可以看出 1974,1980和1982年为典型的陕北北部及渭北高原偏多型,而其它地区为偏少型;1992,1995 和2003年为典型的陕北北部及渭北高原偏少而其它地区偏多型.综合来看,典型的全省一致偏多偏少年份出现得比较均匀,各个年代都有出现; 典型的南北相反分布大多出现在近10a,特别是 1995年后出现次数增多;典型的陕北北部及渭北高原地区偏多而其它地区偏少的分布多发生在 2O世纪9O年代以前,9O年代以后则多为陕北北部及渭北高原地区偏少而其它地区偏多.此外 1971,1977,1995和1997年在几种分布型有重复,说明EOF方法的分型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从图2还可以看出3条曲线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并不明显,有必要采用REOF方法进一步分析. 图2陕西省年日照时数旋转前主成分时间系数 2.2REOF分析2.2.1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在EOF分析基20陕西气象础上,取前3个特征向量和主成分进行旋转,得猫陕西省年日照时数不同的分布型.旋转后的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32,高荷载主要集中在秦岭山区及以南大部地区(图3a),即以陕南地区为中心的日照时数分布型.旋转后的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22,高荷载主要集中在延安地区,向南扩展到关中西北部(图3b),即以延安为中心的日照时数分布型.旋转后的第三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16,高荷载主要集中在榆林地区 (图3c),即以榆林为中心的日照时数分布型.' 第一特征向量,b第=特征向量一第三特征向量 a图3旋转后的特征向量空间分布图2.2.2年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从图 4可以看出:秦岭山区及以南地区(第一主成分) 从2O世纪7O年代中期至8O年代中期是日照时数减少较明显的时期,进入9O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呈缓慢减少趋势,整个来看,秦岭山区及以南地区的日照时数呈缓慢减少趋势,其中1977,1978,1979年是日照增幅较大的年份,1982,1984, 1989,1999,2005年是日照时数减幅较大的年份; 延安地区及关中西北部(第二主成分)的日照时数从7O年代至今呈现出缓慢的持续增加趋势,其中9O年代中后期日照时数增加加快,1995,1997, 2005年都是增加较多的年份;榆林地区及渭北高原地区(第三主成分)的日照时数从8O年代到9O 年代中期持续减少,而9O年代中期以后又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其中1980,1982,2005年是增加较明显的年份,而1992,1994,1996,2003年是减少较明显的年份.比较图2和图4可以看出,经REOF旋转后日照时数各分布型的变化趋势也表现得更加明显.'时间/年份图4旋转后前三个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 3年日照百分率的时空分布特征3.1年日照百分率空间分布特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的空间分布(图5)与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十分相似.全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28,64,最小镇巴为28,最大府谷, 横山均为64.全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基本呈从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最高值在陕北北部的长城沿线,最低值在陕南西部山区,渭北高原一带也是日照百分率较大的地区.3.2年日照百分率时间演变特征由于全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与年日照时数的分布十分相似,因此直接采用选代表站的方法,也2008(1)吴林荣等:陕西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图5陕西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分布图可以进一步验证前面EOF和REOF方法分析结果是否一致.取汉中作为陕南片区的代表站,延安作为延安市及关中西北片区的代表站,榆林作为陕北长城沿线片区的代表站.为更直观的描述各代表站的日照百分率时间演变规律,分别将各站对应的资料进行线性拟合(y=kx+6),可得3 站的直线方程.从图6可看出:日照百分率榆林随时间是缓慢减少的(志:一0.232),延安是缓慢增加的(志一 0.208),而汉中也是缓慢减少的(志一一0.223).从图6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全省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从北向南依次递减(截距分别为:66.143,52.629,图6榆林,延安,汉中站年日照百分率随时间的演变 38.505),这一结果与前面日照时数随时间的演变规律基本一致.把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结合起来描述为:秦岭山区及其以南地区,陕北长城沿线及渭北高原地区随时问呈缓慢减少趋势;延安地区及关中西北部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随时间呈缓慢的持续增加趋势.4结论4.1全省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基本都是自北向南依次递减的,最高值在陕北长城沿线,最低值在陕南西部山区,且渭北高原一带也是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较大的区域.4.2用EOF和REOF方法分析全省日照时数, 发现全省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可划分为全省一致型,陕南地区为中心型,延安地区为中心型和榆林地区为中心型.4.3近40a来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秦岭山区及其以南地区,陕北长城沿线及渭北高原地区随时间呈缓慢减少趋势;延安地区及关中西北部呈缓慢的持续增加趋势.参考文献:[1]肖科丽,赵国令,王越,等.陕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及典型旱涝年环流特征EJ3.气象科技,2006, 34(4):410-414.E23屠其璞,邓子旺,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EJ3.气象,2000,58(3):288—296. E33白爱娟,施能,方建刚.陕西省降水量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EJ3.高原气象,2005,24(4):635—641. E43蔡新玲,张永红,高红艳.陕北地区近46年气候变化分析EJ3.陕西气象,2005(4):2卜24. E53周宁芳,秦宁生,屠其璞,等.近5O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EJ3.高原气象,2005,24(3):344—349.E63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O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EJ3.应用气象,1998,9(1):24—31. [7]董亚非,李兆元.关中地区气候资源特征分析EJ] .陕西气象,1995(6):34—36.[8]庞文保.陕西省太阳辐射变化规律[J].陕西气象, 1997(5):24—27.Eg]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E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35—139.。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影响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以及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素,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时空格局特征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扩展,生态保护地增加等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比较突出。
农村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生态保护地增加,但保护地的效果并不显著,一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仍然存在。
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区域差异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关中平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农村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以秦岭山脉为界的南北两部分地区,虽然耕地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生态保护地增加明显。
1、经济发展的驱动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陕西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增加,引发了农村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经济发展也带动了生态保护地增加,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2、政策导向的影响政策导向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大增,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空间格局的显著变化,并且受到了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扩张:陕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扩张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
尤其是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其城市化进程更加明显,大量农田和耕地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取代。
2. 乡村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土地利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乡村建设用地逐渐增加。
农村的发展需要,加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农民将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用于建房、建厂等活动。
3. 工矿用地扩展: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工矿用地的扩展。
特别是陕北地区的煤炭产业和宝鸡地区的有色金属产业,对土地利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大量的农田被转变为工矿用地,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旅游用地增加:随着陕西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用地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古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用地不断扩展。
1. 政策因素:政府对土地利用的政策和规划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政府对城市建设、农村发展、工矿用地等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
2. 经济发展: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导致农田和耕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
4. 自然因素:陕西省的自然条件对土地利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陕北地区的干旱地区,农田的利用效率较低,容易转变为工矿用地。
而丘陵和山区的地形条件,限制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和范围。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受到多种驱动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和规划、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流动以及自然条件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在未来的城市化和农村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和农业大省,其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空格局和驱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空格局分析1. 总体格局:陕西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
整体上,农用地面积较大,而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相对较小。
耕地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农田依托黄河、渭河等水系聚集于关中盆地和渭河中游。
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西安及周边地区。
林地则分布在陕北和陕南地区,其中陕北以造林为主,陕南以天然林为主。
2. 变化趋势:近年来,陕西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变化。
农田面积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城市扩张和农田占用。
建设用地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工矿用地和住宅用地。
林地面积也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和林业发展的推动。
3. 区域差异:陕西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中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发达,农田面积较大;陕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农田面积较小,但拥有较多的林地资源;陕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农田面积相对较小,但有较多的草地和天然林。
二、驱动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新兴产业园区的建设,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城市化进程:陕西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扩张对林地的占用也不可忽视。
3. 政策因素: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政策也对其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林地的增加。
4. 自然因素:陕西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因素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陕北气候干旱,土地草地较多;陕南地势复杂,土地利用受到限制。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利用结构、格局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陕西省的土地利用变化日趋严重,特别是在空间格局和结构上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研究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时空格局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空格局变化。
在时间维度上,1990年至2020年间,陕西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也有所增加。
在空间维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林地和草地增加等特点。
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大变化,即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减少、林地和草地有所增加。
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建工业用地和居民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农用地减少则是由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田被用来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林地和草地的增加则是由于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行。
1.经济发展驱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大量土地被用来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业中心等,导致建设用地不断扩大。
2.政策导向驱动政策导向也是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一直强调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和农业现代化政策的不断实施,陕西省农业用地逐渐减少,而林地和草地则得到增加。
3.人口增长驱动四、对策建议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大针对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的问题,应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大的速度和规模。
规划建设用地的区域和规模,合理利用现有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和资源能源基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用地、农田和林地等方面。
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发展。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空格局1. 城乡建设用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陕西省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省会西安市、商洛市和渭南市等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明显。
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用地也有所扩大,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
2. 农田农田是陕西省的主要土地类型之一,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农田面积在近年来有所减少。
但是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农田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有所提高。
3. 林地陕西省的森林资源丰富,但受到人为破坏的影响较大,林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面积也有所增加。
二、驱动因素1. 经济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陕西省各项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引导了大量的投资和人口流入,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这些都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2. 政策导向政府对土地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执行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 人口增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用地不断扩大,而农村建设用地也有所增加。
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过多、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4. 自然条件陕西省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使得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如山地、河谷、盆地等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省份。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陕西省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一、时空格局1. 时期划分:本文将研究时期分为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2. 土地利用类型:本文主要考虑农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
3. 变化趋势: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
农田面积可能会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可能会逐渐增加。
4. 空间格局: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
农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渭河流域,而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二、驱动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可能会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而土地质量和地形条件可能会影响林地和草地的分布。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而经济发展可能会促进农业现代化,进而影响农田的利用方式。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也起着重要影响。
农业政策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农田面积和利用方式的变化,而环保政策可能会影响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利用方式。
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影响。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会引起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影响农田利用方式。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陕西省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库。
2. 空间分析:通过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格局。
4.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
四、结论。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该变化是由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
本文将对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农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与此农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城市扩张和农田转移建设压力逐渐增大所致。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还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部分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减少。
接下来,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政策调控等多个方面。
人口增长是促进城市扩张和农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就业等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导致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城市扩张。
城市化进程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农田面积减少。
城市化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变化。
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需求也随之增加,一些农田被用于工业、商业等用途。
政策调控也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政府针对土地利用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如土地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等,这些政策可以降低土地利用的强度,减缓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农田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的变化。
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控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陕西省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订┊┊┊┊┊线┊┊┊┊┊┊┊┊┊┊┊┊┊陕西省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特征摘要从不同角度对陕西省在1996年~2006年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出陕西省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模变化。
结果表明:1)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得出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分布,西安市在陕西省的各城市中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2)陕西省的城市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各个城市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小城市不断向中等城市发展,中等城市不断向大城市发展,大城市不断向特大城市发展,其中杨凌在2003年开始成为小城市,并不断地在发展,从1996年到2006年,陕西省的超大城市一直都是只有西安市,西安市是陕西省的发展中心;3)从时间演变上看,陕西省的城市规模变化是趋于分散的,在这十年内各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发展,渭南和商洛地区发展较快,汉中和铜川发展较慢,其他城市基本还并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4)从空间演变上看,陕西省的城市规模空间分布并没有大的变动,但是从陕北、关中、陕南方面来看城市规模分布不均匀,将近73%的人数集中在关中地区。
关键字: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ABSTRACTAccording to systematically studi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the city's number and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in 1996~2006 years,you will get the scale changes of space and time of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Using of the Rank-Size Rule draws that the city-size distribution of shanxi province city scale belongs to the first distribution,the distribution of xi'an in 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 is in certain monopoly status; 2) The city scales of shaanxi province change with the advances of time in constant,its cities in 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change,small cities developed continuely to be the medium-sized city,medium cities developed continuely to be the large cities and constantly to be an extra large city,the Yang ling in 2003 began to be a small city,and it is constantly in development,from 1996 to 2006,xian is a only large city in the shaanxi province,it is the development center of shaanxi province ;3) From the evolution of time,the change of shaanxi province city scales is tend to be distributed,it takes place certain development in the ten years for each city,weinan and shangluo had great development,hanzhong and tongchuan had small development,the other cities did not take place breakthrough change;4) From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shaanxi province,the city-size spatial distribution has no great change,but in terms of northern of shaanxi,guanzhong,southern of shaanxi,the city-size distribu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is uneven,nearly 73% of the total people distribute in guanzhong.┊┊┊┊┊┊┊┊┊┊┊┊┊装┊┊┊┊┊订┊┊┊┊┊线┊┊┊┊┊┊┊┊┊┊┊┊┊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city-size distribution,the Rank-Size Rule,markov chain,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装┊┊┊┊┊订┊┊┊┊┊线┊┊┊┊┊┊┊┊┊┊┊┊┊目录第一章引言 (4)第二章数据来源 (5)第三章陕西省城市规模的时间演变 (6)3.1 陕西省城市化和各城市规模变化 (7)3.1.1 陕西省城市化水平 (7)3.1.2 陕西省城市规模 (8)3.2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 (9)3.2.1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介绍 (9)3.2.2 陕西省城市位序-规模分析 (11)3.3 城市规模分布的总体演变 (12)3.4 城市规模分布的长期演变 (13)3.4.1 陕西省城市类型的划分和转变 (13)第四章陕西省城市规模的空间演变特征 (16)4.1 空间分布格局的总体特征 (16)4.2 空间分布格局的局部特征 (16)4.2.1 陕西省城市局部分析 (16)4.2.2 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 (17)第五章结论 (19)5.1 总结 (19)5.2 对策 (19)致谢 (21)参考文献 (22)┊┊┊┊┊┊┊┊┊┊┊┊┊装┊┊┊┊┊订┊┊┊┊┊线┊┊┊┊┊┊┊┊┊┊┊┊┊第一章引言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1 ]。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模分布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2~5 ]。
最近,研究人员借助于区域经济增长领域的相关概念,将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6 ]:收敛增长(convergent growt h),新城市不断涌现,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不断追赶上规模较大的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更趋均衡;发散增长( divergent growt h),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市膨胀速度明显快于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城市体系内的规模分布更趋不平衡;平行增长(parallel growth),城市体系中各种规模的城市增长率大体相似,城市规模分布保持相对稳定。
对国内外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演变模式的大量经验分析表明,许多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的城市呈现平行增长模式。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 1 ,7]和新经济地理学[4]的观点来看,城市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产物,在二者的累积作用下,城市规模分布不可能排除发散或趋异的情形,这也与早期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对区域不平衡增长的分析结果相一致[8 ]。
最近,Dobkins 等利用1900~1990年间美国大都市地区的人口数据,对近百年来美国城市的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大城市倾向于集聚在一起,那些新增城市也往往与老城市相毗邻。
模拟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交通节点的城市,特别是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市,其区位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加强,由于人口和产业集中而带来的集聚优势也将会超过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负面效应,导致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市增长将快于规模较小的城市。
因此,在一国或地区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中,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平行增长这一模式的普遍性与适用性都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自1913年奥尔巴赫提出“位序—规模”法则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规模分布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许多经验性研究表明,“位序—规模”法则可以较好地刻画国家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这一法则对于判断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序—规模”法则已成为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
在“位序—规模”法则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观点。
近年来,一些学者也运用分形理论对城市规模分布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位序—规模”法则,借助于分形理论,采用人口来表征城市规模,对陕西省1996年到2006年的主要城市规模进行研究,以人口规模来表征城市规模是研究城市规模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对陕西省城市规模结构进行更深刻的了解。
┊┊┊┊┊┊┊┊┊┊┊┊┊装┊┊┊┊┊订┊┊┊┊┊线┊┊┊┊┊┊┊┊┊┊┊┊┊第二章数据来源陕西省包括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榆林地区、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区、杨凌示范区。
城市规模可以用人口、用地或经济等不同的规模指标来表征,但在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时几乎都从人口的角度加以分析[8 ]。
城市人口规模的界定和重构本身是一项基础研究,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11 ]。
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虽然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偏小统计,但由于其延续性较好,“纯度”高,在国内统计出版物和城市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我国城市可分为超大城市(大于200 万) 、特大城市(100~200 万) 、大城市(50~100 万) 、中等城市(20~50 万) 和小城市(20 万以下) 。
本文选择1996年~2006年为分析时间段,以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来表征城市规模,数据均来自《陕西省城市统计年鉴》。
┊┊┊┊┊┊┊┊┊┊┊┊┊装┊┊┊┊┊订┊┊┊┊┊线┊┊┊┊┊┊┊┊┊┊┊┊┊第三章陕西省城市规模的时间演变陕西省早就被划为首位城市和首位较大的省份[10]。
根据对陕西省1990~2006年城市规模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其等级规模结构仍然属于首位分布型,这和陕西省悠久的区域开发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