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名师]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

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

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

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习效率高。

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

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

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生:蝴蝶黄莺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生:千万朵花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

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

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

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学习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习起来较主动。

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二、授课重点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三、学习难点1、书写难点:首:第二笔是短撇,第四笔撇要从竖中线上起笔,落笔在横中线上,第七笔和第八笔的横左边挨着竖,右边不能挨着横折钩。

采:第一笔撇要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第二笔点写在撇的外边,第四笔的撇略短,起笔位置大致与第一笔的'起笔位置相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两首古诗描春色,绘春景,各具匠心,耐人寻味。

因古诗的教学重点在于读懂诗句,又感情的朗读并会背诵全诗。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在教学第一首诗过程中我从解读诗题推断理解关键字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不遇”时是不是很失望呢?让学生带这疑问读诗,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诗歌读熟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作者所见引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小扣”等词语让学生把细节,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第二首诗歌浅显易懂,我用诗歌所描绘的时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探究,在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使教学深入浅出,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浮于表面。

不是只理解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学习的目的。

不足之处,拓展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习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优点:1、在学习古诗之前,通过复习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习。

通过复习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习。

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两首诗的学习,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

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1、学习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习,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习,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习第二首诗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

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

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

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

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古诗二首》在教授《古诗二首》时,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教学反思和经验。

以下是我个人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诗歌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学生则对古诗的意义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古诗的文字,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

其次,我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如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

最后,我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表达和朗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诵古诗时表达不准确,声音单调,缺乏音乐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提供了一些示范和示范朗诵,让学生模仿我。

其次,我鼓励学生多练习,多读,尝试不同的朗诵方式和表达。

最后,我组织了一些小组朗诵比赛和表演,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学习。

另外,古诗的背诵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很难记住古诗的文字和内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记忆技巧和方法,如联想记忆、分段记忆等,帮助他们更快地记住古诗。

其次,我组织了一些背诵比赛和演讲活动,鼓励学生多背诵,多复习,加强记忆力。

最后,我把古诗的背诵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结合起来,如中国文化和历史课程,艺术表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总之,教授《古诗二首》是一项挑战和机遇。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不断完善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学生的古诗素养和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1、描述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

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一、指导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

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

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指导朗读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

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

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

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指导理解古诗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

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

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名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

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

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

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初读时,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

教师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利用壮阔优美的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理解古诗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在教授《古诗二首》这篇诗文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和古代文化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低。

相比较其他文学作品,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为简练隐晦,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经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反思和改进:
1. 提前准备:在教学之前,我重新研读了《古诗二首》,并对其内容和背景进行了深入了解。

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2. 课前导入:在上课前,我制作了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了古诗的特点和形式,以及古代文化的背景。

通过观看一些古代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我希望学生能够对于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3. 梳理诗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上。

通过引导学生逐行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意义。

4. 创设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尝试创设情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探讨。

例如,我请学生通过画画、写作或演讲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想法。

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延伸:除了教授《古诗二首》,我还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的学习。

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认识。

通过以上的改进和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了提升。

然而,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完全解决学生的问题。

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引导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古诗二首》进行教学。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深刻体验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是我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

在准备教案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对于《古诗二首》这样课文难度较高的诗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能会比较低。

然而,在教学当中,我并没有预设许多相关问题或者例子,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和阻碍。

因此,下次在备课时,我会更加详细地研究课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

其次,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习《古诗二首》这首诗时,我主要使用了讲解的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诗歌的积极思考和独立分析。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外,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诗二首》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但是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验其中的哀思和遗憾。

我只是局限于对诗歌词句的解读,没有引导学生对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都比较肤浅。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以感知诗歌情感为重点,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我在这堂课的节奏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的讲解时间过长,学生容易感到疲惫和厌烦。

在诗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我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没有合理安排时间,耽误了其他活动的开展。

下次在教学中,我会合理安排时间,控制自己的讲解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会在讲解之间设置一些互动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参与和体验。

6.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6.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选自汉《乐府诗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黑暗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此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哀景写哀情,读起来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教学时我运用了三个策略:第一:引导自主学习,读通古诗。

让学生把字词读准,把诗读顺,初步知道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能初步理解诗句所描写的意思。

第三:细细品读诗句,深入诗境。

这是教学的重点。

从开篇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于是我就让学生想象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在后面的诗句的理解的教学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另外还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2)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2)

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囊括了两首描写大自然景物的诗,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景色。

在教授《古诗二首》时,教师应重点抓住“大自然”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

古诗有其独特的音韵美,在教学中注重诗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多次朗读感受。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朗读节奏,注意停顿和重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图片和讲解诗句后,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描述古诗画面,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的《古诗二首》围绕“水”的主题,选编了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对这两首古诗我们班的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背诵了。

那么,对这种孩子已经非常熟悉的古诗该如何教学呢?这个《古诗二首》与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在教学的侧重点上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思考,我想既然孩子对诗非常熟悉,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去教了,我想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赏析上来。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齐背了一遍两首古诗,然后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全班学生每人背诵一句,接着又让几个孩子说了一下诗的大意。

孩子们也基本说出来了。

此时我稍作了一下点拨:“有的同学觉得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其实并不难。

在一句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往往是那几个字,把这几个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比较准确了。

”于是,我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字的意思:《浪淘沙》中的“平沙、淘、遂令”;《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潋滟、空濛、西子”。

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比较准确了,然后我又让两名同学连贯地说了一下诗意。

上面的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我便切入了这节课的重点。

我问学生:这两首诗都和什么有关?(水)两首写“水”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不知道是因为问题太大,还是什么原因,学生竟然显得有些木然。

于是我说那我们就先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首诗吧。

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让男生齐读了《浪淘沙》,让女生齐读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时学生似乎有些感受了:有的同学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有气势;有的同学说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美,让我们觉得西湖美得谁也比不上;有的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对仗很工整;这时有人反驳,《饮湖上初晴后雨》对仗也很工整……
没想到,本来我是让孩子们自由谈的,结果却成了男、女生之间的PK。

这时一个男生实在找不出《浪淘沙》的优点了,干脆说,我喜欢《浪淘沙》,因为他写的的很简单,让我们一读就懂。

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你真的读懂这首诗了吗?”
“懂了。


“你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写景呀!”
“如果仅仅是写景,这首诗也就不会成为千古名篇!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他还在写什么?”
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再次认真地读起诗来。

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女生),她说:“这首诗是不是在写大自然的力量很大?”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最后一句‘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
“大自然的力量怎么个大法?”
“它都能让东海变成田地,就说明力量很大。


“可是东海真的就变成田地了吗?你看到了吗?”
“没有。


“大家看到了吗?”
“没有!”学生齐答。

“老师也没有!只是在神话中仙人麻姑说她自己三次看到了东海变成桑田。

不过,虽然没有人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但大浪日复一日的冲刷着沙滩,却让我们相信沧海变桑田是有可能的。


“这句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

当然,我不会相信他真的理解了,应该是看了参考书的解释。

于是我反问道:“既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怎么能说这句话是在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快呢?”
学生一时语塞,本来是男女生之间的PK,变成了我和学生之间的PK。

他们联合起来向我开炮了:
“虽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但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呀!”
“虽然有可能,但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是说明变化的慢吧!?”
“我们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其他事,而不是沧海变桑田这件事了。


“那其他的事情和沧海变桑田有什么关系啊?”
学生又哑火了。

我知道不能再争论下去了,如果再争论下去就成了钻牛角尖了,该收场了。

我说:“同学们,其实你们说的很对,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变化很快,但诗人说的非常含蓄,他说,就连浩瀚的东海都有可能变成桑田,又何况其它的万事万物呢?”这时我举了我们班一个学生的例子,我说:“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有些松懈,就连闫明瑞(我们班一个本身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次期中考试却退步到了20多名)的学习都退步了,何况其它人呢!”
学生听了会心一笑。

我又补充了一句,这首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哄堂大笑,且鼓起掌来。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它表面看通篇都在写景,其实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这时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那首诗写得好?”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浪淘沙》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依然认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好。

我就追问道:“谁能说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哪一点最妙?”
“我觉得诗中的比喻句写得很好。

”一个学生怯怯的说。

“哪一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刚才回答的学生站起来说。

“这个比喻的确非常好,可是好在哪里呢?”
“它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因为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

”一个学生说。

“仅仅是因为这个‘西’字吗?”
“因为西施很美,西湖也很美?”另外一个学生说。

“那诗人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一个帅哥呢?”
学生哈哈大笑,笑声中有学生说:“因为帅哥没有美女美!”
“帅哥怎么没有美女美呢?美女有美女的阴柔之美,帅哥有帅哥的阳刚之美。

不能这么讲的!”我反驳道。

“大家再仔细的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面对我的进一步追问,学生默然了。

“同学们,因为女人总是爱哭,所以我们就经常说女人是什么做的?”
“水做的!”不太自信的声音。

“女人总是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就表现了西湖的阴柔之美。

再加上西子的老家诸暨与西湖同属浙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

因此用西施比喻西湖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进一步补充道。

“还有,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句放到全诗中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更为绝妙之处。

谁能看出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赞美之情。


“没错,但妙的不是抒情,而是抒情的方式。


“诗人说西施不管化浓妆还是淡妆都很合适,意思也就是说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


“对了!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景,而后两句通过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西湖与西子的美都是在其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妆也好,,都无改其美, 而只能增添其色。

这的确是诗人的一个神来之笔。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比喻,西湖后来也常常被人称作‘西子湖’。


接下来,我再次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那么,现在谁再来说说,你觉得两首诗哪一首更妙?”“都妙!”
“是啊!西湖是晴也好,雨也罢,淡妆浓抹总相宜;两首诗一个寓理巧妙,一个抒情绝妙,实在难分高下!”
最后,我让学生又齐诵了一遍两首诗,在学生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这节课让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我的启发引领下,应该说学生对诗的理解比较深刻,也基本体会到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的语言魅力及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但让我困惑的是,这种稍稍有点深度的分析解析方式对于有些学困生却如同天书。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样的课堂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在一个课堂上,如何有效地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