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学案

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学案

锦州一高中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一轮复习)课题:必修一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创设情境: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学习任务:国家性质: 国家 政 体: 制度地位作用: (49年——54年) ⑵改北平为北京,定都 ;⑶以 为国旗; 以《 》为国歌;采用 纪年。

⑷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⑸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性质:即 性质的组织地位:代行 的职权(二)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三)新中国成立意义: 3. 加强了国际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二.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目的: 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 顺利过渡 (二)时间: (三)内容:1. 规定国家性质: 国家2. 规定根本政治制度:3. 规定政府组织原则: 制4.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5. 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6. 将 (简称为一化三改)写入宪法中。

7. 规定了国家机构:※如图: 全国人大国家主席 最高检察院 最高法院 国务院※例如:对于一部法律,全国人大有 权;国家主席有 权:国务院及地方 政府有 权;全国人大有 权。

(四) 意义:1. 性质:是第一部 的宪法;2. 原则:体现了 和 原则;3. 现实意义:它的颁布加强了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 的共同 愿望。

4. 长远意义: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 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一)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四)特点:(一)形成原因:1. 我国是统一的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各地,形成大、小的特点。

2. 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极。

(如;有的处在奴隶制阶段;有的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5.课后作业:布置与三民主义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民主义在我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和思想观点的理解尚显不足。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及其革命事迹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培养学生对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三民主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辛亥革命相关知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对三民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其在我国民主革命中所发挥作用的理解。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三民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首先,我会从孙中山的革命经历讲起,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详细讲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结合课本内容,强调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例如,在讲述民族主义时,我会提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意义;在讲述民权主义时,我会阐述“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重要性;在讲述民生主义时,我会强调“改善民生,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实现祖国统一所进行的努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首先,我会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体制上为实现祖国统一所进行的努力,如实施一国两制政策等。其次,我会讲述在经济方面,我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等手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然后,我会阐述在文化方面,我国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基础。最后,我会强调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意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如邓小平、江泽民等,学习他们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我将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大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Leabharlann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设置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对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历史素养。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概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了解中国历代基层组织的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3.概括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特征。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国家开始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8.清朝(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思考1: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东晋在江南建立政权后,一方面沿用西晋时期的“黄籍”制度,另一方面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原因在于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若不这样,将会激化其政府和南迁北方人与南方土著人的矛盾。

(2)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其原因是: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允许产权流动,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拓展延伸_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_word版有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拓展延伸_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_word版有答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纪念币是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限量发行的人民币。

1985年,为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如下的纪念币。

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外,我国还有哪些省级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出现与我国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相关?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提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又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形成(1)背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________________,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________主义的国家,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当选为主席,朱德、________、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____________兼外交部长。

③会议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_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采用______纪年。

(3)意义: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________的性质。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形成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作为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效果。
4.亮点四: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充满活力。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历史图片,如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刻,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总结导入,指出本节课将围绕祖国统一大业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总结各话题的共性和差异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我国在不同领域的成就、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进行梳理。
2.通过案例分析,深入讲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历程,如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重要历史事件。
3.结合教材,详细介绍我国在民族团结、宗教政策、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成果,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我国在民族团结、宗教政策、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成果。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蔚蓝色的希腊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古代希腊,地处东部,以为中心,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2)特点:境内多山,海岸曲折,良港众多,适宜航海。

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和限制了粮食生产,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的气候只适宜种植葡萄和橄榄等。

为解决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希腊人进行大规模的活动。

(1)海外贸易,(2)海外殖民活动,(3)社会环境,(4)较早地接受了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3、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公民勇敢,珍视个人自由,不屈从于权威;追求智慧与平等,积极参政;有较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城邦1、城邦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前左右(2)含义:以一个为中心,辖区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始终保持着的状态。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市国家,即城邦。

希腊城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政治上:城邦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一直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民主政治发达,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民的政治积极性较高。

经济上:比较发达,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频繁。

文化上:城邦是文化中心,积淀、吸纳、汇集了古希腊乃至整个的文化资源。

古代希腊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的政治氛围以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希腊人创造出富含和--- 的城邦文化。

公元前490年,一位将军正在对士兵作战前演说:“雅典将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关键就在你们”据此回答:(1)这场战斗的交战双方是谁?演说者是谁?(2)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的名字叫什么?它有什么历史影响?(3)这一材料说明了古希腊人的什么样的精神?三、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1、公民构成:由本城邦的组成2、公民地位:希腊社会的阶层,城邦政治的。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6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6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预习自学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学习目标:(1)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2)情感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三、疑难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比较1.文明拓展的方式:(1)希腊:通过殖民扩张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2)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内部存在方式:(1)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2)罗马:统一的集权制。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1)希腊:从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公民集体统治,在古代首次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2)罗马: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1)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四、检测反馈:知识点1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⒈罗马共和国建立于A.公元前8世纪B.公元前6世纪C.公元前5世纪D.公元前3世纪⒉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Word版含答案

学案2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生疏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斗的成功进展,开头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④通过了关于首都、国旗、代国歌等的打算。

(3)作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连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制度进展(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取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展到一个新阶段。

[关键点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易混易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是其形式。

[深化探究]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工人阶级、农夫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部编本高一历史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部编本高一历史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部编本高一历史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活动材料:学生手册、绘图纸、彩色笔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英法联军的入侵1. 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英法联军的入侵。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到的知识,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鸦片战争的起因,并列举出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主要地点和时间。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学生手册上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完成相关练。

第二课时: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讨论的成果,汇总学生列举出的英法联军入侵地点和时间。

2. 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

3. 分组绘图:要求学生分组,根据所学内容绘制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的影响的思维导图。

4. 分组展示:请学生依次展示并解释自己组绘制的思维导图。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相关练,并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三课时:讨论与总结1.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 学生总结: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可以参考学生手册上的相关资料,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写作,不得抄袭。

3.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写的短文,相互研究和交流。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写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对学生的思维导图和短文进行评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备注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学生手册和自主思考,完成作业和短文的写作,不得抄袭他人的内容。

必修1第6单元第1课

必修1第6单元第1课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希腊文明产生的条件
1、希腊文明的发源:海洋(海洋文明)
2、希腊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由地理环境决定) (城邦文明)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基础——梭伦改革(BC6C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D.经过斗争,长期在雅典居住的外邦人最终获得了公民权
12、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在于B
A.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B使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13、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全体公民是统治者,任何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平等;法律至上
(主权在民、法律至上、轮番而治)
3、城邦机构官员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20岁以上饿男性公民均可参加。
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各选20人组成。
陪审法庭:由10个部落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
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C
A、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公职人员的普选制
C、奴隶主阶级的民主D、公民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
4、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D
A.终身制、世袭制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5、梭伦说:“我拿着一支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两方”是指
五、实质:维护奴隶主统治地位和利益 (奴隶主专政)
六、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1)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1)牛老师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课标解读】【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体会民主法制建设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通过文革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践踏及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建设成就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历史概念辨析】1、修正主义:“修正”(拉丁文reisio)的含义是"修改、重新审查"。

修正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之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

2、新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因而“新时期”这个概念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3、“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依法治国指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课前预学案】【学案导学,自主初学】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一)“文革”的原因(6分)(二)“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表现(结合教材97页第一子目)(5分)【特别提醒1】“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内乱。

【特别提醒2】任何一个制度都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怎么解决。

文革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而是带来灾难的运动。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其一就是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教化心灵;其二,就是用健全的制度保障人权和防止犯罪。

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

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的权利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2.“村民自治一枝花,她在合寨新芽,民主选举好领导,小康路上大步跨”。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_1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6单元考点复习教案_1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 1 第 6 单元考点复习教学设计必修 1第6单元考点 1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波折发展课前自主学习一、新中国的成立召开政治磋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大会经过了《共同纲领》,拥有暂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中国新式国家的架构。

二、政治磋商制度的形成.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成功发展。

2.初步形成: 1949 年 9 月召开政治磋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磋商制度。

3.发展: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一致战线组织持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磋商、民主监察;1956 年,中共提出“长久共存,相互监督”目标,构成了最宽泛的爱国一致战线,标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磋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办.依照:《共同大纲》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标记: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记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3.内容:大会经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它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地位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确定了基础。

【疑点 1】我国推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由?指点迷津:①历史原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久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③推行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很多优胜性: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便于集中一致地履行国家权益;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一致领导,又有益于地方主动性和踊跃性的发挥。

四、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成立.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法律依照: 1949 年《共同大纲》明确规定,在“少量民族聚居地域,推行民族地区自治”;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地区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一致领导下,各少量民族聚居的地域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履行自治权益。

人教版高一历史 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设计 教师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 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设计 教师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前预习】一、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理论1、形成过程:(1)萌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2)酝酿: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阐述了和平统一方针。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_____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_ 制度长期不变。

二、统一之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先是针对_________问题提出,实践最早在解决______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香港的回归:______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的回归:______年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统一之潮: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年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________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交流不断增加。

3、1992年,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__________”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_的原则。

4、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的通邮、通航、通商。

【史料链接】1984年10月,邓小平宣称,“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

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

怎样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就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不会改变的,永远不会改变。

但是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们的稳定和繁荣,也不能和平解决问题。

”……“允许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资本主义存在,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

或者说,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的意义还在于为中国伤脑筋的台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学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自主探究】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2.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过程怎样?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条件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原则?历史地位和作用怎样?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含义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在中国“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多党存在,是其他党派和共产党轮流执政吗?为什么?政协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的一种代议制模式,西方国家釆取两院制议会代议制:如英国、美国。

而我们中国就相当于一院制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联系的。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创立的?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们国家的政治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基本职能?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有何本质区别?
【当堂达标】
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1)回顾秦朝和雅典政治制度,概括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回顾雅典政治制度说明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

(3)回顾英美政治制度,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主要不同。

(4)回顾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学习目标】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自主探究】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有哪些?
3.“文革”的影响和教训各是什么?
二、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978—)
1.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2.法制建设的措施和成就是什么?
三、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1978—)
1.民主制度建设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2.健全完善民主制度的措施及方法是什么?
【合作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海选”的特点:
吉林省梨树县开“海选”之先河,从1983年开始,梨树县每次在选举程序上都有比较大的完善,实现了“五统一”和“五坚持”。

五统一是:统一时间、统一选举程序、统一选举文书样式、统一颁发当选证书、统一立卷归档。

五坚持是:坚持先选村民代表,后选村委会成员,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坚持竞选演讲;坚持“海选”办法;坚持设立秘密划票室,实行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坚持候选人条件、选举程序、选举办法和选举结果公开、透明。

逐渐完善的“海选”选出了真正代表村民意志的“带头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原来的“负债村”“空壳村”变为“小康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盛儒《“草根民主”的足迹》“海选”的特点:
【当堂达标】
材料一全国人大和政协召开情况表
届次时间届次时间
第三届全国人大1965.2 第三届全国政协 1959.4
第四届全国人大 1975.1 第四届全国政协 1964.12
第五届全国人大 1978.2 第五届全国政协 1978.2
第六届全国人大 1983.6 第六届全国政协 1983.6
第七届全国人大 1988.3 第七届全国政协 1988.3
第八届全国人大 1993.3 第八届全国政协 1993.3
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宣告了人民公社历史的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人民日报》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三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层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能够说明什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重点难点】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是什么?过程怎样?
2.香港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方针政策是什么?措施怎样?
【合作探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港、澳体现了我国恢复对两地主权的实施,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台湾为什么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当堂达标】
1、(2001 全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按照时间梳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
1979年:
1987年:
1990年:
1992年:
2005年:
2008年:
3.阅读103页《学思之窗》,思考: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