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套)教案附全册练习题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一节: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第二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三节:数的估算与无理数2. 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第一节:单项式与多项式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第一节: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二节: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第三节: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乘方、开方及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3. 掌握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及四边形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图形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题步骤。
2. 板书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后习题1.1、1.2、1.3;课后习题2.1、2.2、2.3;课后习题3.1、3.2、3.3。
2. 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附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拓展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实数的概念与运算:实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实数的运算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重点关注。
补充说明:在讲解实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如π、√2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存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垂直线,斜率的概念及计算。
2. 第六章:概率初步详细内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计算方法。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及应用。
4. 第八章:图形的变换详细内容:平移,旋转,对称,相似变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概率初步知识,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勾股定理,学会图形的变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概率的计算,勾股定理的应用,图形变换。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判定,图形变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概率初步知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勾股定理,图形变换。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 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概率的基本性质及计算方法。
(3)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应用。
(4)图形的变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研究生活中的概率问题,探索图形变换的奥秘等。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1.2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乘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2. 第2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 第3章:几何图形3.1 线段、射线与直线3.2 角的概念与分类3.3 三角形的性质3.4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法及乘方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判定2.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法则与例题。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例题。
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3. 随堂练习:进行有理数运算的练习。
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
识别与判断几何图形的练习。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规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3. 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有理数运算练习题。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题。
几何图形的识别与判断题。
答案:见课后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的更多运算性质。
介绍更高层次的方程解法,如二元一次方程组。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024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可打印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3 生活中的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6.3 概率初步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数据的整理与概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数据收集表格、统计图表2. 学具:练习题、草稿纸数据收集与整理工具(如计算器、调查问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对本章学习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配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实践操作,解释概率初步概念。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方法3. 概率初步概念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题5.1、5.2、6.1、6.2各2题。
附加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图表。
2. 答案:练习题答案将在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实际应用。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确保章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附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附同步练习及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主要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一册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个别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2.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个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七年级数学下整册教案
教案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概念,了解整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
3.能够解决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2.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3.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
2.运用整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提高。
四、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展示一些由正负号和数字组成的数,让学生猜测它们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猜测数字的意思。
学生参与讨论,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概念讲解1.讲解整数的概念和意义,正数表示向右移动,负数表示向左移动。
2.引入整数的表示方法:正数前可不写正号,负数前要写负号。
3.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积极思考,向老师请教。
练习1.针对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设计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相互比较答案,互相纠正错误。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练习。
学生互相纠正错误,加深对整数运算的理解。
巩固与拓展1.针对生活中与整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进行解答。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导入和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整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小练习的加深理解,学生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掌握。
并且通过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了提高。
然而,有些学生在分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还比较被动,需要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交点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实数4.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4.2 实数的运算4.3 实数与数轴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分类与判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不等式的解法、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斑马线、操场跑道等)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1.2 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1.3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实数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阐述重点与难点。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3 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4 通过实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并能运用有理数的分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的分类(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并进行练习。
1.2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能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角的定义,常见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2.2 图形的性质与变换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图形的性质(长度、角度、对称性等),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定义,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并能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2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第四章:统计与概率4.1 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概率的基本概念6.2 概率的计算6.3 概率的实际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性质7.2 三角形的判定7.3 三角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概率部分,通过掷骰子、抽签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概率现象。
三角形部分,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拓展延伸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判定方法、应用实例。
2. 概率: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
3. 三角形:性质、判定、面积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交线与平行线: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概率:掷两个骰子,求得到两个相同点数的概率。
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角,求第三边。
2. 答案:相交线与平行线:根据判定方法,判断出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 第6章:实数3.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4.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实数的概念及分类,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熟悉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准确地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
4. 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5.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能用图表、统计量进行描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实数的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相交线与平行线:讲解性质、判定方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2)实数:讲解概念、分类,介绍数轴,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平面直角坐标系:讲解概念,进行点的坐标表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二元一次方程组: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解法,进行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6)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讲解方法,进行实例分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章重点知识点,以供学生随时查阅。
2. 黑板右侧:展示例题、解答过程,以及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的夹角是90°。
(2)计算:|3| + 2.5。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2,3)关于x轴的对称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2. 第六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复习与拓展,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实数的分类与运算。
3.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性质,坐标与图形的关系,以及坐标变换。
4.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详细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的性质与应用,以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2)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了解无理数的特点;(3)熟练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几何直观与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1)几何图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无理数的理解与运用;(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4)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轨道、建筑物的线条等,引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实数的概念与运算;(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3. 例题讲解:(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例题;(2)实数的运算例题;(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例题;(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例题。
4. 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计算下列实数的运算;(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连线;(4)求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详细内容包括:整式的乘法法则、整式的除法法则、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的应用、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彩票中奖的概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公式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 (x+3)(x2) \)(2)因式分解:\( 2x^2+5x3 \)(3)已知一枚硬币投掷的概率是\(\frac{1}{2}\),求连续投掷两次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
2. 答案:(1)\( x^2+x6 \)(2)\( (2x1)(x+3) \)(3)\(\frac{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但在概率计算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乘除法则与小学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整式的乘除法则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将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加,其余字母保持不变。
(90页)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附全册练习题
(90页)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附全册练习题(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教案教学目标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渗透交集思想)四、拓展: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P5练习题。
六、小结: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第5页习题1.1A组。
选作B组题。
后记: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第2教案教学目标1.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
0221>-x 。
2.将1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3.说一说不等式组⎪⎩⎪⎨⎧>->+022134x x 的解集是什么? 4.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新课1.解不等式组的概念。
2.例1:解不等式组:⎩⎨⎧≤-<-0123105x x 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垂直与平分5.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5.3:平行线的判定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相似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与平分、平行线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第五章:5.1:讲解垂直与平分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5.2:引导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随堂练习。
5.3: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例题讲解,巩固知识。
3. 教学第六章:6.1:讲解三角形的特性,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6.2: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6.3: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垂直与平分3. 平行线的判定4. 三角形的特性5.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
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相交线、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加强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2.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有关平面几何的知识。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多项式乘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第二章: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相交线与平行线。
3. 第三章: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
4.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频数与频率。
5. 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6. 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7. 第七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知识点:按照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3. 例题: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设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内容:一、第一章:有理数1.1 学习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了解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非负有理数、非正有理数的定义及特点。
1.2 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1.3 学习有理数的性质,掌握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乘方、倒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学习整式的定义,掌握整式的分类,了解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同类项的定义及特点。
2.2 学习整式的运算,掌握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3 学习整式的性质,掌握整式的相反数、绝对值、乘方、倒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三、第三章:函数的概念3.1 学习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及特点。
3.2 学习函数的性质,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3 学习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能识别和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
四、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学习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4.2 学习不等式组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能熟练解不等式组。
4.3 学习不等式的应用,能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5.1 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了解数据的图表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5.2 学习数据的分析方法,掌握众数、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3 学习数据的应用,能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六、第六章:平行线与相交线6.1 学习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6.2 学习相交线的定义,掌握相交线的性质,了解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6.3 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它们的运算和应用。
七、第七章:三角形7.1 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分类。
能够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内容: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
2. 通过实例讲解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进行练习。
1.2 代数式教学目标: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列出和解决代数式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代数式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代数式的定义。
2. 通过实例讲解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教学目标: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能够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通过实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2.2 不等式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够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2. 通过实例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第三章:几何基础3.1 点、线、面教学目标:理解点、线、面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点、线、面的特征。
教学内容:点、线、面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点、线、面的特征描述。
教学步骤:1. 引入点、线、面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点、线、面的特征,让学生进行练习。
3.2 角度与三角形教学目标:理解角度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能够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
教学内容:角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计算。
教学步骤:1. 引入角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角度的计算方法。
(90页)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套)全份教案附全套练习题
(90页)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课设计附全册练习题(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能联合实例,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观点。
2.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领会化陌生为熟习,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变”思想方法。
3.提升剖析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应意图识,领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课重、难点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观点。
2.依据本质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课方法研究方法,合作沟通。
教课过程一、引入课题:1.预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出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很多问题遇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研究新知:自主研究、解决第 2 页“动脑筋”中的问题,达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此题的答案。
三、抽象: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浸透交集思想)四、拓展:合作解决第 4 页“动脑筋”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而后与同组内同学沟通。
2.议论沟通,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P5 练习题。
六、小结:经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第 5 页习题 1.1A 组。
选作 B 组题。
后记: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第2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立解决。
2.让学生进一步感觉数形联合的作用,逐渐熟习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培育勇于开辟创新的精神。
教课要点解决由两个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
教课难点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课方法合作沟通,自己研究。
教课过程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 x+4>3。
1x 2 0 。
22.将 1 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x43 3.说一说不等式组1 x2的解集是什么?024.议论沟通,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新课1.解不等式组的观点。
2.例 1:解不等式组:5x103x 120教师解说,提示学生注意防备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 .
2.将1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3.说一说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什么?
4.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新课
1.解不等式组的概念.
1.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
2.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
某公园售出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年票分A、B两类.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吗?
说明:本题可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简单介绍“空集”.
5.思考:
(1)说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 ② ③ ④
(2)讨论(1)中有什么规律?
三、练习
1.P8练习题.
2.如果a>b,说说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 ② ③
3.如果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x>a.
那么a____3(填“>”“<”“≤”或“≥”)
P5练习题.
六、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5页习题1.1A组.
选作B组题.
后记:
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90页)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附全册练习题
(下册)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且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练习.
某校安排寄宿时,如果每项间宿舍住7人,那么有1间虽有人住,但没住满.如果每间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学生住不下.问该校有多少寄宿生?有多少间宿舍?
(提示学生找到本题中的两个不等关系.学生人数,宿舍间数都为整数.解本题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信息后提问:你能设计出A、B两种产品的生产方案吗?
二、建立模型.
1.填空:
设计生产A产品x件,则生产B产品_____件.
生产1件A产品需甲种原料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千克,那么生产x件A产品需要甲种原料_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__千克.生产1件B产品需甲种原料_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_千克.那么生产(50-x)件B产品需甲种原料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千克.生产x件A产品和(50-x)件B产品共需甲种原料______千克,乙种原料______千克.
二、建立模形.
1.分析题意回答:
1游客购买门票,有几种选取择方式?
2设某游客选取择了某种门票,一年进入该公园x次,门票支出是多少?
3买A类年票最合算,应满足什么关系?
2.讨论交流,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说出问题的答案.
三、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
1.什么情况下,购买每次10元的门票最合算.
2.什么情况下,购买B类年票最合算?
四、小结.
说一说怎样解不等式组?
五、作业.
习题1.2A组题
选作B组题.后记:
1.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最优化理论.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
教学重点
1.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2.信息量大的问题中信息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信息:
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千克,乙种原料290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用甲种原料9千克,乙种原料3千克,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用用甲种原料4千克,乙种原料10千克.
2.本题中甲种原料重量9x+4(50-x)千克与360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乙种原料呢?
3.列不等式.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解出不等式组.
2.本题中x能否是分数.
3.设计生产方案.
思考:
(1)如果生产一件A产品,获利700元,生产一件B产品获利1200元.哪种方案获得总利润最大?
2.例1:解不等式组:
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注意“<”和“ ”在数轴表示时的差别.
3.例2:解不等式组:
学生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4.例3:解不等式组:
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
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空集)
五、小结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六、作业.
习题1.3A组第1题.
后记:
1.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2)
第4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坚韧不拨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