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代部分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元代
元代文学文学常识1、“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声(生)。
2、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有《碾玉观音》,公案故事有《错斩崔宁》。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4、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窦天章、桃杌)、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5、四大喜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6、关汉卿,伟大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本色派”,创作了“三国戏”,被明朱权称为“初为杂剧之始”。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8、元曲“五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王实甫9、白朴,悲剧《梧桐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喜剧《墙头马上》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爱情戏,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0、马致远《汉宫秋》,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汉文帝、毛延寿)11、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梁梦》(吕洞宾、东华帝君、钟离权、骊山老母);《陈抟高卧》(宋太祖、陈抟、郑恩)12、纪君祥《赵氏孤儿》(与窦娥冤齐名的悲剧,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戏作,程婴、赵盾、公孙杵臼)救孤、搜孤《赵氏孤儿大报仇》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
13、杨显之《潇湘雨》(崔甸士、张翠鸾、张天觉、崔文远、赵女),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婚变”杂剧。
14、李文蔚《燕青博鱼》(燕青、吴用、宋江、燕和、王腊梅、杨衙内、燕顺)尚仲贤《柳毅传书》(柳毅、龙女)郑廷玉《看钱奴》(贾仁、周荣祖、长寿、陈德甫)15、康进之《李逵负荆》(李逵、宋江、鲁智深)高文秀的《双献功》(白衙内、孙荣、郭念儿、李逵)16、李好古《张生煮海》(张羽、琼莲、龙王)写的是一出人神相爱的故事,神话剧。
17、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罗梅英、秋胡、李大户);《曲江池》演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元明清文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宋元明清是五个重要的时期。
每个时
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代表性的作品。
唐代文学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
要形式,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登鹳雀楼》等。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等被誉为“诗仙”,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等和政治
腐败的愤怒,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以词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
《声声慢·采桑子》等。
宋代的文人墨客追求唯美和琼瑶的情感,
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多变的音韵著称。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主要以戏剧为主,代表作品有《西江月·记王十朋友》、《脂粉梅·马丹阳》等。
元代的戏剧形式多样,包括元杂剧、
元曲等。
这些作品以艳丽的舞台效果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观众。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等。
明代的小说以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为特点,它们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以古文和散文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石头记》等。
清代的文学作品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变迁。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诗文
名词解释: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
1.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2.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
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
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元代文学整理
古代文学(元代部分)名词解释1.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
讲史,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2.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名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
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
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
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
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
《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4.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5.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出自周德清《中原音韵》)。
关汉卿杂剧内容丰富,揭露黑暗,歌颂斗争和历史英雄,个性鲜明,结构巧妙,语言本色,风格激越奔放。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张可久.
张可久: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单刀会
救风尘
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第六章元代文学
元曲: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双赴梦
玉镜台
二.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元明部分重点整理
元绪论:1.元代历史: 1271——1368 元代文学:1234——13682.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①从元代文学开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传统的抒情性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②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由“温柔敦厚”转向“自然酣畅”。
3.元代的叙事文学主要包括说话、戏曲、说唱等三种主要形式。
元代的抒情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曲三种。
4.关于“说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侯白的笑话集《启颜录》。
5.宋代耐得翁《都城记胜·瓦舍众伎》中,将宋代的“说话”分为四种:小说(以讲说爱情、鬼怪、公案传奇故事为主)、说经(以讲说佛经故事为主)、讲史(以讲说历史兴衰战争故事为主)、说合生(以即席指物为说解的一种滑稽技艺)。
6.现存主要的宋元话本代表作: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包龙图断冤》等。
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讲经话本: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宋元话本的思想内容:(1)以爱情为题材,肯定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慕,并赞扬他们的坚贞。
(2)以公案为题材,揭露官员的腐败无能,同时也对百姓所受的苦难寄予同情。
(3)以历史兴衰为题材,借古喻今。
(4)揭露社会现实,表现女性对男女平等与个性自由的强烈要求。
8.盛行于金元时期的说唱形式是诸宫调,又叫“搊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首创者是宋代的孔三传。
诸宫调是将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成一套来演说一个故事,中间往往插入说白,是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说唱。
现存宋元“诸宫调”文本,全本只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残本是《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9.元代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
戏曲创作和演出分为南北两个戏曲圈。
北方戏曲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南方戏曲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等,延及到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元代文学作品
元代文学作品
元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代,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融合,使得元代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西厢记》、《太上感应篇》、《醒世恒言》等。
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角,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家族命运沉浮的故事。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
《西厢记》则是元曲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品。
它以杜丽娘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清新唯美的爱情世界和女性的独立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外,《太上感应篇》是元代道教经典之一,主要介绍了太上老君的道教思想和修炼方法。
而《醒世恒言》则是元代散文集,收录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短篇小说,涉及到伦理、道德、官场等方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之,元代文学作品虽然已经历经千年,但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艺术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 1 -。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元曲:是人们对元代文学的一种习惯性称谓,代表了世人对元代文学创作成就的认识和概括性评价。
包括剧曲和散曲。
剧曲是指元杂剧的曲辞,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
元曲元代文学的标志。
2.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元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真正走向成熟。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著名作家关白马郑。
3.元代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我国古代最后成熟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前期代表作家:关白马,后期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养浩,乔吉,睢景臣,刘时中。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戏剧化。
4.说话四家: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宋代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四家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所谓说话的家数(种类)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前三类以叙事取胜。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讲佛书。
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5.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族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连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中国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
对戏剧的起源,近现代学者多有争议。大 约有六种学说:
1、巫觋说(王国维);2、歌舞说(刘师培、 闻一多);3、傩文化说(董每戡); 4、俳 优说(王国维);5、傀儡戏说(孙楷第); 6、梵剧说(许地山、郑振铎)。
诸家说法各有道理。不过,作为综合艺术的 戏剧,其起源也必定是多样的。
按照时间发展,中国戏剧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2、强烈的主体意识 和抒情色彩
“水涌山叠,年 少周郎何处也?不觉 的灰飞烟灭。可怜黄 盖转伤嗟,破曹的樯 橹一时绝,鏖兵的江 水犹然热——好教我 情惨切!”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1、重视舞台演出效果, 情节曲折,关目紧凑。
2、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 动。
3、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极为贴近生活。
六、关汉卿的地位和影响
所谓本色,即忠于真实生活,带有质朴的生活 气息。所谓文采,指作品语言经过锤炼,有较 强的文人化气息。
元杂剧的繁荣原因:
1、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 2、众多文士的参与创作。 3、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三、元杂剧的形式体制特点
1、一般为“一本四折”。“折”是由同一宫 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四折 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窦娥冤》的惨烈悲 剧是由社会的极度不公 造成的;超现实化的悲 剧情节是对黑暗现实从 根本层次上的控诉。
元代深刻的社会矛 盾的反映;底层百姓忍 无可忍的抗争之路。
在控诉之余也表达了 对仁政的企望。
2、戏剧冲突
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3、窦娥形象——善良而刚强
维护人格尊严,在被 逼无奈的时候,爆发 出激烈的反抗火花, 这是怒火喷薄而出的 绝唱。
三、具有自然显 畅、活泼生动的 美学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1
填空:元代部分1、在元代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3、在元代记载了很多当时的杂剧艺人的著作是夏庭芝的《青楼集》。
4、描写到元代剧场情形的散曲作品是杜仁杰的《庄家不识勾栏》。
5、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
6、元杂剧包括杂剧和散曲种体裁,因为二者都是以曲词为主的,故统称为曲。
7、南戏最早是浙江永嘉一带的地方戏,故又称之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8、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是“自然”与显畅。
9、关汉卿历史题材的杂剧有《单刀会》和《西蜀梦》。
10、《窦娥冤》剧名全称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和亢旱三年。
12、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14、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剧本共有五本二十折。
15、最能表现《西厢记》惊世骇俗思想的一句唱词是“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6、《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7、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18、白朴杂剧《梧桐雨》之名源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秋雨梧桐落叶时”。
19、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20、马致远的《汉宫秋》是根据历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汉宫秋》是末本,主角是汉元帝。
22、《汉宫秋》第三折[七弟兄]“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奈她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3、被王国维称赞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杂剧作品是《窦娥冤》和《赵氏孤儿》。
2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作家是康进之,堪称元代水浒戏双璧的是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3(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勾栏2、对棚3、末本4、旦本二、填空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
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
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
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
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
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
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
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四、论述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4、谈谈你对元代文坛审美情趣变化的看法。
古代文学史1-3(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社会背景二、社会问题三、文化特征社会背景实行蒙古贵族的独裁统治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仕进的可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恢复——城市手工业兴盛——商业的繁荣社会问题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文化特征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
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一、叙事文学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①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②元代特殊的社会制度决定的2、叙事文学兴盛的表现杂剧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堪称一个时代的标志。
二、抒情文学第三节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自然本色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评北曲(散曲和杂剧)的审美风尚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有文采又不晦涩,通俗又不流于粗俗),徐渭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况周颐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这些评语,是从各种文体出发,说的都是元代文学自然本色的特点。
元代文学显示出一种朴素美,这是元代文学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韵》中评北曲(散曲和杂剧)的审美风尚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有文采又不晦涩,通俗又不流于粗俗),徐渭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况周颐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这些评语,是从各种文体出发,说的都是元代文学自然本色的特点。
元代文学显示出一种朴素美,这是元代文学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1、说话:就是口传故事2、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3、话本:说话人的底本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2、小说话本的体制:文体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构成部分3、小说话本的分类:一是爱情小说;二是社会问题小说;三是豪侠小说;四是神怪小说4、小说话本的艺术特色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第二、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第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秀秀: 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行为上: 大胆泼辣的追求爱情.审美上: 有一种让人感到痛快的淋漓尽致的美.三、讲史话本1、讲史话本:也称“平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知识点整理全】
第一章关汉卿与元代前期杂剧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全盛期。所谓“元曲四大家”;而王实甫以其不朽名作《西厢记》,与他们同时高居与元代最杰出的剧作家行列。
中国文学史(下)
第六编元代文学
概说
元朝历史阶段划分
1)自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为第一阶段;
2)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即蒙古人统治中国北方时期,为第二阶段;
3)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重要的、与文学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是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轻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从而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元杂剧之首”、“杂剧班头”“初为杂剧之始”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戏曲: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戏曲。
元杂剧的直接源头主要是两条:一是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一是宋到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他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发展起来的。
2.散曲的句法大都比较完整,不大省略虚词语助一类,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也比较连贯,一般在精炼含蓄方面不太讲究;
3.常常通过一个短小的情节写出人物正在进行活动着的情绪。
大量文人参与散曲的写作体现出:当元代文人摆脱了对政权的依赖而与市民社会接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伦理的束缚,散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更加充分自由表达其思想情感的工具。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试题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试题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经历了众多的发展和变革。
元明清时期作为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时段,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和作品。
本文将从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元代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元代文学在文艺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元代文学在题材上以历史戏剧为主,展现了中原文化与蒙古、西域文明的融合。
其中,袁了凡的《西华山》描述了汉族和蒙古族的和谐相处;郑光祖的《汉宫秋》则是一部反映汉文化的重要戏剧作品。
另外,元代的传奇剧作也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一大亮点,其中代表作品有关汉卫国的故事《窦娥冤》、描写了义薄云天的《南柯一梦》等。
这些作品通过文学形式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忠诚与背叛等主题,并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美丽的词章感染了无数读者。
二、明代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明代文学在元代文学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诗歌和戏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代诗人杨基等将元曲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元白体”和“格律”两种不同的诗体风格。
明代戏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要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关汉卿的《窦娥冤》。
这两部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明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明代散曲也是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杨洪基的《西江月》、文征明的《提壶令》等作品最为著名。
这些散曲通过优美的音律和抒发真挚情感的词章,表达了明代文人的离愁别绪和红尘之苦。
三、清代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清代文学在元明时期的基础上又有了一次重要的突破,以满族文化为主导的文艺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在诗歌方面,康熙朝的四庭诗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主流。
这些诗作注重写景和表达感情,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的美感。
清代小说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继承元明小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笔法和叙事手法。
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再现了清代官场与豪门贵族的生活和命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考试
第六编元代文学1、“宗唐得古”:指的是元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这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
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声色的细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细微律动,并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2、孔三传,首创诸宫调。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3、关汉卿,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
代表作《窦娥冤》。
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首先,她孝顺婆婆,细心照料。
其次,她坚贞不渝,从一而终,对于张驴儿的逼迫,她坚意不从。
再次,她的反抗精神是最可贵的,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
《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A社会冲突:①流氓横行②吏治腐败③高利贷盛行(窦娥悲剧的始作俑者);B道德冲突:①明镜高悬廉明道德与草菅人命、贪污昏庸的冲突②孝与不孝的冲突;C意志冲突:①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的冲突②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寄愿于天地鬼神③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服从道德的矛盾。
4、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的女性形象: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西厢记》在语言上艺术特色:a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c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5、纪君祥,代表作《赵氏孤儿》。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文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字文化的形成,并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期间,此时此刻,古代文学书写成型,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得到了极大地壮大。
元代是公元1206年至1368年,明代是从1368年至1644年,清代是从1644年至1911年,这三个朝代的文学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响了后续的文学发展。
元明清文学中的著作十分丰富,涵盖了各种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小说、诗歌、写实文学、宫廷文学和书法文字等,堪称文学的典范。
其中,元代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写照描写了当时活跃的文学,影响了许多改革性文学文体。
明代的作品包括轶事文学、辩论、趣闻故事等,如《红楼梦》、《三国志》等,影响了重构上古佛教文学的格言故事。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学派,如新民主派、道友派、长文派、紧贴派等,《红拂夜奔》、《浪淘沙》等小说都体现了抗倭主义的精神。
此外,元明清文学还为文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比如说,“《万历十五年》”中的书法技术,促进了文学文体的发展。
“辽史”、“明史”、“清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总之,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期间,虽然发展未超越秦汉以来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但却给中国文学熏陶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文学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元1、南戏:在元代中后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杭州为中心的俗谣俚语的一种南方戏曲样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元杂剧:是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3、元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其中以《拜月亭》成就最高。
5、南戏之祖:是指元代高明创作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改编而成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
它的出现,振兴了南戏,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7、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也叫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其体式特征有三点:即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是不带科、白的清唱曲。
8、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9、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10、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11、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 18 部.12、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13、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
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
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
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14、套曲:散曲种类的一种,又叫套数、“散套”。
它吸收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联缀在一起。
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15、“三不从”: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16、“三桩誓愿”: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17、书会才人。
中国宋元南戏与早期元杂剧的编撰者。
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
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
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
18、《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元人钟嗣成。
共两卷,成书月在顺帝时。
书中记录了金到元中期以前的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小传和作品名目。
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凡著录元剧四百五十八本。
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19、《青楼集》:文学、戏曲史料。
元代夏庭芝撰。
《青楼集》记述元大都、金陵、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 110 余人的事迹。
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
《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
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艺人的生活情景,大量优秀演员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标志之一。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21、家门引子:元杂剧中由副末开场,介绍人物、情节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位置固定在句首。
下场诗:每个角色下场诗吟诵的诗,功能是承前启后,总结前剧情,暗示后剧情。
明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章回小说来,特点是:分回标目,成为一种段落整齐,又前后连贯的结构模式。
是通俗小说的直接源头,明代小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的。
2、拟话本: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面又模拟话本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这种由文人模拟话本而创作的小说称之为拟话本。
3、三言: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篇,每集共收小说四十篇,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4、二拍:是继“三言”之后,凌蒙初所作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它与“三言”明显的不同是,“三言”系汇编,“二拍”是作者的独创。
每集四十篇,其中一篇在“二刻”中重复,一篇是杂剧,实有小说七十八篇。
5、吴江派:明传奇中,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强调戏曲创作要讲究音律。
重场上之曲,主张语言要通俗本色,此派作家大都重形式轻内容,过分崇尚音律而束缚了思想发挥,因而创作成就不高。
6、临川派:指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也称“玉茗堂派”。
与沈璟针锋相对,他主张戏文应临川派“以意、趣、神、色为主”,注重戏曲的文学性,强调语言要有文采,讲究词藻,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
7、临川四梦: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四部剧中都有梦幻情节,作者祖籍江西临川,故有此称。
(又称:玉茗堂四梦)8、公安派:因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
反对复古,提出“性灵说”,创作上强调“独抒性灵”,要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文章追求自适随意,推崇通俗文学。
9、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
提倡唐宋文风,推崇唐宋八大家,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诗文创作上注重文以明道,提出“洗涤心源”、“直抒胸臆”、信手写出。
10、晚明小品:体制短小精炼,或描写景物,或杂记琐事。
其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文章反映作家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11、台阁体:代表人物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只追求所谓“雍容华贵、四平八稳。
”,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12、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高举复古主义大旗,诗学汉唐。
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13、前七子: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 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学秦汉,古体诗学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举起复古主义大旗。
14、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 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将复古主义推向了极致。
15、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追求幽深孤峭的诗歌风格,导致晦涩难懂。
16、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7、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 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 "沈汤之争" 18、苏州派:明末清初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此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等,因他们都是苏州人,且经常集体进行戏曲活动,故得名.他们多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或历史风云,揭露社会黑暗.讲究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19、复社 :明末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张采.他们集合南北各地文士三千多人大会于虎丘,约于 1663 年成立复社.复社成员正义感强,崇尚气节,关心大众疾苦.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 实际上是要使复古为现实服务. 20、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牡丹亭》 ,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