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与困境.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与困境摘要: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潮,马克思主义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这一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中国的已有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便是一个最大的实际,因此马克思丰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处理好与中国本上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须借助特殊的文化土壤,以大众熟悉的话语形式和思维方式进行中国化的传播。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二者恰到好处的结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现状与困境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研究者只注意两者相一致方面的结合,而忽视了两者各自特有、互通有无、互补相成方面的结合。
从哲学上讲,中西哲学各有特点。
有些内容,西方哲学讲得充分,中国哲学则鲜有论及;而另有些内容,中国哲学讲得充分,西方哲学则鲜有论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因而对中国哲学中某些特有的内容就鲜有论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中国哲学中特有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鲜有论及、甚至无有论及的合理思想和命题的吸取及改造。
这种结合需要对中国哲学做深入的研究、发掘,从中概括和提炼出中国哲学中特有的珍品。
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简单地理解为引用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来注释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到传播再到研究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准备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66年"文革"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创阶段;从1966年"文革"开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阶段。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三、历史的回顾 四、现实的操作
021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一)从理论上看 (二)从实践上看
(一)从理论上看 理解是存在的基本特征 理解的历史性、主观性 理解前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 理解的对象在历史中形成 理解的主体的价值是在社会 实践中形成的 结论
结 论:
传统对理解有制约作用。真正的 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性,而 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种历史性。
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冲突 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性 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
从文化传播的是功能来看
结 论: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 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 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才能实现。 ‥ ‥ ‥离 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 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 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 须解决的问题。 —— 毛泽东
批判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民 本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形成了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的光荣传统。
发扬中华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 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 批判继承优秀传统道德,为共产党人 加强思想修养、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提 供了有益的营养。
(二)失误与教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偶像化 五 大 失 真 述而不作、经典注释——凝固化
经世致用、政治人伦——实用化
中庸模糊、可彼可此——官样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存在的问题《概论》课小论文【摘要】中国人做什么都讲究接地气。
在中国搞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话那就叫不接地气,注定是搞不好的。
但在二者结合方面有的人严重的既不懂马克思主义,也变得不懂自己传统文化的丛生现象。
在这种条件下,是从根本上谈不上如何适当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
所以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两方面;一方面,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要让人们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有在理解二者之间的结构差别和它具有的牵动全局的意义基础上,才是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会找到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大国生根发芽的适当话语和可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问题,危害,解决之道【题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存在问题(一)不能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熟悉,甚至不理解,断章起义。
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简单的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就是简单的追求简单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种想法是及其错误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急于求成。
这非但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而是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
对于马克思主义,应该先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且在长期的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永远记住,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伟大的中国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出的伟大结晶。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几种模式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几种模式作者:王英权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24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过程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项育人系统的育人工程,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精英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传统培养与创新培养相结合、短期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几种模式。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青年是党的未来,青年中孕育着党的新鲜血液,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关系到青年一代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大事、要事。
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上而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青年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接受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等教育内容,将“外在”的理论灌输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才能保证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需要指出的是,自上而上的培养模式也是要建立在尊重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的。
“高校青马工程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必须将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需求相结合,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只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要发挥青年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青年学生、理解青年学生、解放青年学生从而发展青年学生。
因此,要引导青年学生在自我学习方面下功夫,如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精英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青年优秀学生群体,即包括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也包括在专业学习、业余活动中成绩突出的优秀群体。
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定位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因此在保证精英化培养的基础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培养原则,以保证更多的青年学生群体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45作者简介:刘禹廷(1994—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名词,作出明确阐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鉴别筛选出对我们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蓝图有益的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挥其作为亿万中华儿女强大精神支柱、动力支撑和力量之源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大国,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如果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就不会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层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样肯定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例如,中国早期的“五行说”,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宋代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思想是吻合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国传统的辩证观念中都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分析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独特民习俗、高雅民族素养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始终迸发蓬勃生机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永恒的真理指引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轨迹。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的路径分析是必不可缺少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路径分析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民族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我们由领先地位渐渐开始落后世界的脚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先进国家的“强国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的力量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由任人欺凌到走向独立富强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着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做到顺应时代潮流,与各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不断吸收世界发展的优秀内涵,不断成为真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优秀品质使它能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生机与活力生长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老民族曾凭借着深厚的民族积淀,独特的民族精神,卓然的民族文化在某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这个美梦。
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人们面对着一个同样的选择:如何取舍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全盘西化的思想、过分留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最终都以失败落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历史轨迹和历史命运。
在参与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 马克思主义不仅融入了中国的本土文化 , 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新传统。
其成功的原因 , 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使然 , 但文化选择也是一个不可忽略不计的重要因素。
广义地说 , 理论的实际应用本身就是解释 , 它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所做的解释 , 而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意义的生成和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互诠互释的契合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疑是一种深邃而重大的文化现象。
在一定意义上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如何兼容的问题。
考察这个问题 , 就需要以东西方文化的近代碰撞为历史背景 , 以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和纠葛为文化坐标 , 从解释学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本土文化提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期待视野、历史机缘、接受模式 , 多维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儒学这一不可剔除的重要变量所发挥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 , 进而彰显儒学作为中国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和两者会通的可能性。
它需要我们从文化原型的层面上比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 并将其诉诸文化的时代性 - 民族性坐标 , 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 揭示二者之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的可能性 , 以超越以往研究中的“体用论”窠臼的限囿。
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建设性对话关系 , 凸显这种对话所形成的相互建构的积极意义 , 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构建提供学理启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已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
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否可能”的问题 , 而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挥巨大的实践力量 , 决不是偶然的 , 而是历史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解读、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融合中的困境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论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
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文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意义、历史背景、相互影响、重塑、解读、当代社会应用、文化传承、作用、困境、挑战、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传承、中华文明。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背景下两者相互影响的认识,还可以重新解读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引领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的融合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公平、人民解放等理念有着相似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
历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增添了独特的元素。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价值观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启示、发展方向、重要作用。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这一主题下,我们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体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交融与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内涵,贯穿其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价值等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完善。
两者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社会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 几点思考
于 歌
1 0 0 0 9 0 ) (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 北京
摘要 : 马克思主 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 的融合 不仅 决定着 中国文化 的性质和发展 方向 , 也 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命运 。
在 传统文化视域 下, 从理论和 实践 两大层 面研 究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内容 , 阐述 马克 思主 义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 思主义的 中国化既是 马克思主义在 东方社会的重 大发展 , 也促进 了传统 文化 的现 代化提升 , 但 是在结合过程 中还有一些现 实 性的 问题 需要我们 注意, 对 于传统文化和 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 的评价 和辩证的继承 , 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
一
、
( 一) 融合体现在理论层 面 的主要是 唯物主义思想 和辩证法 思想 , 这 两种思想 对从 中 国古代一 直延续 至今 都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推进 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
1 . 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 典哲学 具有唯物 主义传统 , 唯物史 观是 中 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 主义最 突出的共 同特征之一 。商 周形 成 了具有 唯物 主义 萌芽 的天 命观 。春 秋 战国时 代, 唯物主义 思想 得到 了发展和深化 。中国最早 的具
有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哲学家老子把“ 道” 作为万物的 起源 。同周人所讲 的天一样 , “ 道” 不 是某种精神性 的 东西 , 而是事物存在 、 变化 的最根本的法则和规律。苟 子在继 承老子朴素 唯物 主义 思想的基础 上 , 认为人 定 胜天 , 对 于 自然界 的客观规律 , 人类能 够通过探索 、 认 知而 掌握 , 并且 在不 违 背 自然 规律 的前 提下 , 改造 自 然, 使之为我所 用 , 为人类造福 。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就在 于, 马克思 认识 到 了物质 的第 一性 , 物质 基础 的重 要 性 。中国早期唯物 主义萌芽把 “ 道” 作 为万物 的起 源 , 把 事实存 在作为万 物的起 源 , 而不是精神 性 的东西 作 为起 源。并且 , 这里的“ 道” 是指事物存在 、 变化的最 根 本 的法则和规律 , 并且这种法则和规律具有客观性 , 不 随某个人 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历史唯物主义也认 为社 会 发展是有规律 的 , 而且“ 历史进程 是受内在 一般规律 支 配 的” 。 中国传 统文化 中的唯物思想 强调社会历史 发 展具有 不可抗拒 的必然规律 和趋势 , 而且认为社会 历 史 的发 展与人们 的物质条件 有着密切 的联系 , 这 与 历史 唯物主义具 有一致性。 2 . 辩证法 : 对立统一与天下一气 中 国传统 文化 集 中体现 在 中 国古 代 的思想 家从 “ 天下一气 ” 的唯物 主义世界观 出发 , 力求 用阴 阳二气 来说 明事物 的运动变化 发展 。 “ 阴” “ 阳” 本 义是指 同一 山阜的背 日面和 向 日面 , 因此就用 “ 阴” “ 阳” 来指两种 气, 以此来 表明这两种 气有着对立 统一 的关 系 。后来 就用 阴爻 和阳爻来表示 宇宙间事物普遍具有 的相反 的 两个方 面。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阴阳学说不仅发现矛盾 的两个方 面之间是对 立统一 的关 系 , 而且指 出正是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李 静从严格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然要面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摩擦。
然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这绝非历史的偶然,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相通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它虽然是无产阶级的武器,但它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壤之中,所以仍与欧洲文化有联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旷古悠久,经过世代流传,传统文化的基因已经深深地烙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身体里、血液中。
无论是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华夏儿女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在中国这片土壤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共生,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随之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传入中国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还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起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遭到胡适等人的反对,但几经波折,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能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所以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到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有着五千多年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落地生根,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世界性的创举,其精髓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情况。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再到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实践案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并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终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强调了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性、影响、借鉴、传入、发展、当代社会、吸收、精髓、融合、实践案例、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理论和思想,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审美观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可以使中国在世界文明的激流中更加自信地前行。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对话,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发展和完善。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结合更显得意义重大,必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以德治国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浅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浅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本文分析总结了西安科技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培养载体和学员选拔、培养思路和方案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认为其实践经验对高校开展这一工程的启示主要是:充分考虑信仰的多元化属性;以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育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让学员自主安排与选择“青马工程”培训课程内容等。
标签:西安科技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状况;启示2007年团中央启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实施“青马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青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九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各级团学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青马工程”逐步形成了全国、省、高校三级培养格局,团中央、全国学联依托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共培养青年学生骨干近2000人次,省一级培养近5万人次,高校一级培养超过100万人次。
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毕业后都投身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层攻坚的第一线,发挥着基石作用。
实践证明,“青马工程”是虔敬执着担当者的大熔炉。
一、西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培养情况1、培养载体和学员选拔西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由校党委统一部署,校团委牵头组织落实,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研究生院、各院(部)分党委联合实施。
结合“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胡杨精神)以组建西安科技大学“胡杨青年”大学生骨干培训培养学校为载体,于2008年开始启动“青马工程”,至今已开展到第八期。
学员主要从各校级学生组织部门委员以上、各分团委和学生分会现任的部门委员以上的大学生团学干部中选拔,经过二级学院推荐、校团委考核确定。
2、培养思路西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通过梳理原有各类学生的培训模式和内容,整合全校资源,逐步探索、完善有效培养学生骨干的分层分类方法和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并在多层次、多类型的学生骨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主要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生源结构和以地矿为特色的学校实际,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养模式,设计和制定西安科技大学“青马工程”培养计划。
“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
DOI :10.19299/ki.42-1837/C.2024.04.0182024年第4期总第222期·观察思考·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田瑞苗摘要:“四史”学习教育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局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并为报国之行提供理论指引。
为此,可从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实践锻炼、注重多方培养等方面提供实践指向。
关键词:“四史”学习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理论意蕴;实践指向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至2024年度重点课题“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太行精神为例”(SSKLZDKT2023169);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23W 208);山西省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右玉精神为例”(23SXSZ0230)。
作者简介:田瑞苗,山西工学院教师(山西朔州036000)。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4)04-0079-04一、引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对新时代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践行初心使命提出了殷切期望,并强调要将“四史”的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想信念的坚守、初心使命的坚持和中国梦的实现统一起来[1],充分说明了在当下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凸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历史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科学的社会理论,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可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1.2 文化传承与革新的必要性文化传承与革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危险。
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更需要对其进行革新和创新,使其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
在教学实践中,文化传承与革新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的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与融合。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能够自信、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实理论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传承与革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情怀与青年一代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情怀与青年一代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它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情怀与青年一代的使命密不可分,青年是时代的接班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情怀和青年使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情怀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和热爱,它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利益的忠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等方面。
1. 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青年一代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为其奋斗终身。
2. 对人民利益的忠诚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求青年一代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放在心头最高。
青年要积极参与到服务人民的工作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群众做出贡献。
3.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求青年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努力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奋斗。
青年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呼吁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为全体人民谋求福祉。
二、青年一代的使命青年一代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青年的使命是与时代同行,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1.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青年一代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2.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青年一代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组织以及各类实践项目,青年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敢于思考和挑战的勇气,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青年一代要勇于创新创造,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意,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那可不得了啊!这就像是给传统文化装上了超级引擎。
比如说以前儒家讲仁爱,是比较宽泛的道德概念。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友爱、人民的团结,这两者一结合,仁爱就不仅仅是个人品德修养了,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
这让我们对待他人更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要为了人民的幸福去努力践行仁爱。
2. 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啥意义呢?这就好比把古老的智慧宝藏和现代的思想宝库打通了。
就拿道家的辩证思想来说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马克思主义也有辩证唯物主义。
二者结合起来,我们看事情就更通透了。
我有个朋友做生意,遇到挫折时就想起这个道理,知道坏事可能变好事,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进取精神加上道家的辩证思维,最后真的扭亏为盈了。
3. 马克思主义跟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哇塞,那简直是如虎添翼啊!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马克思主义重视集体主义,倡导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一结合,让我们的家国情怀有了更广阔的内涵。
我爷爷就常说,现在咱不仅要顾着自家小家,更要为了国家、为了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出份力呢,这就是二者结合在普通人心中的体现。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意义非凡呢!这像一场思想的大融合派对。
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愿景。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也追求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
我和同学讨论的时候就说,这二者不就是殊途同归嘛。
这种结合让我们更有信心朝着那个美好的社会去努力,仿佛看到了未来世界的蓝图就在眼前。
5. 你们知道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那是超棒的组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两者结合起来,就意味着我们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要把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
我在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就体会到了,通过帮助他人,自己也在成长,这就是二者结合带给我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方案(草稿)
一、翔梧班
二、青年团校
1.团干培训班
培训对象:
团总支书记、青年教工团支部书记、辅导员
课程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讲授内容:
A.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精华概览;
B.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
C.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育人中的应用。
实践内容:
A.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沙龙;
B.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游学;
C.学员做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的成长主题报告。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理想的传播和实践;
讲授内容: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B.中西方核心价值观之比较;
C.宏观政策的实时解读;
D.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与认同。
实践内容:
A.大型建设项目实地参观;
B.红色发达经济参观;
C.学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报告。
(3)多元文化的挑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讲授内容:
A.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
B.世界多元文化的现状;
C.文化渗透的表现与应对。
实践内容:
A.纪录片:多元文化冲突与机遇;
B.主题沙龙:大学生思想阵地争夺案例与分析;
C、学员报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青年干部领导力的开拓与提升。
讲授内容:
A.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B.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技巧;
C.青年干部的领导力塑造。
实践内容:
A.开设实名微博;
B.突发事件案例处置方式探讨;
C.领导力提升经典著作阅读交流。
2.学生干部培训班
培训对象:
班长、团支书以上各级学生干部
课程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精髓体认;
讲授内容:
A.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B.中国传统文化中时代精神的内涵;
C.中国传统文化中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意义。
实践内容:
A.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与交流;
B.改革创新精神在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理想的认同与实践;
讲授内容: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B.校史、校情实时解读。
C.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与认同。
实践内容:
A.大型建设项目、校史馆参观;
B.志愿服务活动;
C.素质拓展训练。
(3)多元文化之识辩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讲授内容:
A.爱国主义的正确表现形式;
B.多元文化的逻辑基础与辨析
C.学生干部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应对
实践内容:
主题辩论:爱国主义的正确表达方式
(4)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讲授内容:
A.学生干部的正确定位与思考;
B.执行力面面观;
C.学生干部生涯发展规划;
D.行政事务能力训练(公文写作、即兴演讲、办公软件、事务组织与协调)。
实践内容:
A.学生干部管理、服务实践;
B.岗位轮换与角色体验;
C.团日活动策划与组织;
D.主题辩论:学生干部正确定位的表现形式
(5)大学生思想引领与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实践。
讲授内容:
A.继承与发扬党的革命传统精神
B.“五四”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实践内容:
A.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B.主题演讲比赛:革命传统照我前行
3.团员青年培训班
培训对象:
全体团员青年
课程体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继承与发扬;
讲授内容:
A.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B.永恒的民族精神
C.爱国主义的正确表达方式
实践内容:
A.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体验;
B.爱国主义教育影视欣赏
C.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和“荣辱观”教育的实践;
讲授内容: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B.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
C.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实践内容:
A.我身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
B.主题辩论:网络热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多元文化的时事脉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讲授内容:
A.时事热点与分析
B.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思考
实践内容:
时事热点分析与讨论
(4)大学生思想引领与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和传承。
讲授内容:
A.继承与发扬党的革命传统精神
B.“五四”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实践内容:
A.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B.主题演讲比赛:革命传统照我前行
三、青年教工团建
1.家园构建行动
(1)青年教工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成立青年教工团组织,定期开展组织活动
(2)青年教工组织归属与认同感构建。
A.青年教工团的阵地建设(活动场地、科研场地)
B.青年教工合理利益讲求的满足与服务
C.青年教工交流平台的建设
2.文化寻根行动
(1)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
A.讲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精髓
B.中国传统教育经典名著导读
(2)课堂教育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
A.讲座: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前沿综述
B.讲座: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前沿综述
3.明德至善行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人生的发展;
A.讲座: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与认同。
B.讲座: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个人发展
(2)人格魅力的塑造与幸福人生的构建;
A.讲座:人格魅力的塑造途径与方法
B.讲座与讨论:幸福人生的终极追求
(3)“陶情怡心”活动与高雅情趣的养成。
A.青年教工才艺大赛
B.青年教工兴趣活动小组
C.放松心灵的户外活动
4.立言化雨行动
(1)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及和谐理念的认同和实践;
A.素质拓展训练
B.组建业务发展团队
C.师生相识相知活动
(2)大学生时代特点的认知与博爱精神的培养实践。
A.讲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群体效应
B.讲座:大学教育中的教书和育人
C.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
D.大学生学业与生活导师制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