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6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全国历史卷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全国历史卷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二、解答题(共 6 小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
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 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 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 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 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4
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 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 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3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12. 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 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 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6.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 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辑2016 年全国 1 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人,代崇尚儒学,尊《尚》等五部典,孔子言的《》却不在“五”之中,此合理的解A“.五” 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的史D.儒学由于秦始皇焚而断25. 4 位代画像中的事。

此可以用来明当A.个体的生作状B.精耕作的不断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情形26.史,宋太祖某日不,有人他原因,他:“ 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失,史官必之,我所以不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影响君主个人行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 =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河北省邯郸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2.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3.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4.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掮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5.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池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

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

据此推知()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D.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7.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

2016高考真题__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含解析改后

2016高考真题__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含解析改后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解析)【题文】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使战国时期农业受益的增加,从而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塞为A项。

【题文】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

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题文】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答案-高考历史(新课标Ⅰ卷)

2016答案-高考历史(新课标Ⅰ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Ⅰ卷)24. C解析“五经”是孔子所编订的儒家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25. D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其应该是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由此可知,D项正确;A项与图中的画像情景不符,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上等,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汉代”不符合,可以排除。

26. A解析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在于“全都”,可以排除;题干材料也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排除;“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且题干材料看不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排除。

27. B解析从三司并立到巡抚总揽,并不是中央权力下放,A项排除;巡抚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互不相统、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 项正确;六部与都察院是并列的中央机构,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巡抚是都察院的外差,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巡抚的派遣、巡行不会削弱六部权限,故C项错误;明朝前期,地方三司并立,权力分散,与中央政府难以形成对立,D项排除。

28. C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A项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B项排除;火柴、洋布等洋货是日常生活用品,遍及城乡,即民众的日常生活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之后清政府自开商埠,D项排除。

29. C解析清政府对军队的西式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有过,在清末新政中有过,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未完成,A项排除。

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资料

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资料

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历史一模试卷一、本卷共23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品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改善中英关系 B.倾销工业品C.获取巨额利润 D.倾销鸦片2.如图为《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沿江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沿海、沿江地区对外交通便利C.沿海、沿江地区最早遭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D.沿海、沿江地区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交往3.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主题为《民主革命光辉历程》的一组邮票.其中反映的史实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是()A.B.C.D.4.如图是我国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增长B.由于实行土地改革20世纪5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C.“大跃进”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D.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重大进展5.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B.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进程C.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历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6.“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这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B.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C.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D.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8.“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增长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A.爆发原因 B.突出特征 C.严重后果 D.重大影响9.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表明()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B.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C.经济全球化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D.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互依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强迫、灌输、高压的育人模式,改变传统教育的以分数为教育目标的考核方式,把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教改的终极目标.回答10﹣13题.10.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这表明()A.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民族振兴的关键B.近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C.近代教育关注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D.近代教育冲击了国民头脑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11.“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着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最早的新式学堂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建的B.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C.都是由资产阶级主持推行的D.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12.2015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①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②为我国教育创新注入了活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③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13.2016年1月,教育部指出:教育改革要注重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说明教育改革应该()①保障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权,促进社会人才畅通流动②不断完善我国一系列教育体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加强科技创新④从我国教育国情出发,着眼于大局,注重实效.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解答题14.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所示国际组织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2)上述国际组织的建立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上述史实共同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6.探究问题.材料一: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文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钓鱼岛回归中国.但20世纪50年代,美国擅自将钓鱼岛纳入其托管范围,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归还”日本.美日对钓鱼岛进行私相授受,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也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材料二: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和宣言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包括南沙周围国家都以不同方式,比如外交照会、公开出版的地图,承认或默认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主权.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岛礁上大兴土木、兴建各种设施,包括军事设施….中方关于南沙群岛的立场,为历届政府所坚持,我们当然不会改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有着坚定信念,也具备足够的能力.我们将继续合情合法地维护好我们在南沙的正当权利.﹣﹣摘自外交部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的关于南海问题的演讲(1)《开罗宣言》维护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中国取得这一重大成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钓鱼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王毅部长的讲话表明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7.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第二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材料三: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动着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主要史实有哪些?(2)材料二漫画《走“强”》中的“强”是指哪一目标?从国际角度分析我国提出这一目标的必要性?(3)紧扣材料三及问题,你期待国家为完成“材料三中2025年的指标”应采取哪些策略或措施?(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科技成果的运用你认为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当今现代化建设借鉴?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卷共23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品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改善中英关系 B.倾销工业品C.获取巨额利润 D.倾销鸦片【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为了开辟市场和倾销工业品,发动了对中国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故选B.2.如图为《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沿江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沿海、沿江地区对外交通便利C.沿海、沿江地区最早遭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D.沿海、沿江地区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交往【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认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列强的入侵,最早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故沿海沿江大城市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自然经济比较稳固.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故选C.3.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主题为《民主革命光辉历程》的一组邮票.其中反映的史实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是()A.B.C.D.【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大事件.【解答】A图是五四运动的内容,显然不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B图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正处于国共分裂时期;C图是重庆谈判时期,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D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已经退往台湾.故选C.4.如图是我国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增长B.由于实行土地改革20世纪5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C.“大跃进”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D.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考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我国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解答】据图示所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增长,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是由于1950﹣﹣1952年的进行土地改革和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和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故B项不正确;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并有上升趋势.故选B.5.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B.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进程C.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历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解答】题目给出一个含有1980、1984、1980、2001的年代尺,设问考查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选项.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进程.故选B.6.“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这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B.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C.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D.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考点】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分析】本题考查拿破仑.【解答】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史称“雾月政变”.是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对外,他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战败并被流放.故选A.)【考点】《共产党宣言》.【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的对应关系.【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BCD对应不符合史实.故选A.8.“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增长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A.爆发原因 B.突出特征 C.严重后果 D.重大影响【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解答】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的消费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故选A.9.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表明()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B.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C.经济全球化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D.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解答】题目给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表明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其它选项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D.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强迫、灌输、高压的育人模式,改变传统教育的以分数为教育目标的考核方式,把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教改的终极目标.回答10﹣13题.10.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这表明()A.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民族振兴的关键B.近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性人才C.近代教育关注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D.近代教育冲击了国民头脑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考点】历史文化常识.【分析】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教育主张.【解答】题目给出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表明他认为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是民族振兴的关键.故选A.11.“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着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最早的新式学堂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建的B.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C.都是由资产阶级主持推行的D.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考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为了选拔人才,适应形势发展,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故C表述有误.故选C.12.2015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①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②为我国教育创新注入了活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③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考点】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高考改革的理解.【解答】题目给出2015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与提高了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①的BCD三个选项.故选A.13.2016年1月,教育部指出:教育改革要注重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说明教育改革应该()①保障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权,促进社会人才畅通流动②不断完善我国一系列教育体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加强科技创新④从我国教育国情出发,着眼于大局,注重实效.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考点】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教育改革相关知识.【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改革要注重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教育改革应该保障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权,促进社会人才畅通流动,要从我国教育国情出发,着眼于大局,注重实效,不断完善我国一系列教育体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所以①②④正确.故选C.二、解答题14.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所示国际组织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2)上述国际组织的建立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考点】材料解析题;欧盟的成立;北约和华约;历史开放性问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北约和欧盟成立的背景.(2)本题考查了北约和欧盟成立的影响.【解答】(1)由材料中图片的图示很容易得出,图一反映的是北约组织,图二反映的是欧盟.据所学知,北约组织是在1949年成立的,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北约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欧盟的成立是在1993年,当时冷战已经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2)据所学知,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所以北约的建立既维护了西欧国家的安全,又使得西欧国家受到了美国的控制.欧盟的建立增强了欧洲的团结,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1)图一:冷战;图二: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的终结).(2)图一:北约的建立既维护了西欧国家的安全,又使得西欧国家受到了美国的控制.(或加剧了欧洲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对峙);图二:欧盟的建立增强了欧洲的团结,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什么?(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上述史实共同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考点】材料解析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戊戌变法.(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3)本题考查如何提高国民素质.【解答】(1)从材料看出,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可以确定改革是指戊戌变法.(2)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有,民主共和思想没有深入人心,缺乏对共和思想的认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国民素质较低;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3)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国民素质,深入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对国民进行文化改造.故答案为:(1)戊戌变法.(2)民主共和思想没有深入人心;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3)提高国民素质.16.探究问题.材料一: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文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钓鱼岛回归中国.但20世纪50年代,美国擅自将钓鱼岛纳入其托管范围,70年代美国将钓鱼岛“施政权”“归还”日本.美日对钓鱼岛进行私相授受,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也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材料二: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和宣言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至少在上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包括南沙周围国家都以不同方式,比如外交照会、公开出版的地图,承认或默认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主权.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岛礁上大兴土木、兴建各种设施,包括军事设施….中方关于南沙群岛的立场,为历届政府所坚持,我们当然不会改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有着坚定信念,也具备足够的能力.我们将继续合情合法地维护好我们在南沙的正当权利.﹣﹣摘自外交部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的关于南海问题的演讲(1)《开罗宣言》维护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中国取得这一重大成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钓鱼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王毅部长的讲话表明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考点】探究型材料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开罗宣言》.(2)本题考查关于南沙群岛相关知识.【解答】(1)据所学知识,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可见《开罗宣言》维护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中国能够取得这一重大。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3卷(解析版)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3卷(解析版)

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3卷(解析版)2016高考历史试卷(全国3卷)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4(【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材料为切入点,对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命题手法高超,具有相当的难度。

材料已被翻译成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考生快12016高考历史试卷(全国3卷)速理解“青铜器的功用”的含义:盛装物件和陈设布列。

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综合理解主干知识。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5(【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2016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适用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通读材料我们可知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权力较大,这说明皇帝的母系亲属地位较高,故C项正确;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况且两汉时期,抑制相权多通过设置中朝、设置尚书台等政治手段来完成,故A项错误;;“家天下”多属父系范畴,而外戚是“外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家天下”之意,故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自从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势力大为弱化,故D项错误,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B】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C】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C】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B】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一只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扫描版)(附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扫描版)(附答案)

2016届邯郸市高三质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6.(13分)(1)原因:政府扶持;国家分裂动荡,小农经济部分破产;豪族大户兼并土地;自然经济的自给性。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职能:生产;军事;行政管理。

(3分)(2)变化:士庶界限淡化;政治型家族向血缘型家族转变。

(2分)因素:政府限制门阀士族的举措(答出科举制的推行亦可);理学的形成。

(2分)27.(12分)(1)同: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2分)异:中国坚持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以天朝上国自居;日本无强烈的自我意识,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分)(2)中国知识阶层对西方有一定的了解,但得出英国富强依赖中国的结论着实荒谬(没有看到西方富强的原因),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3分)日本知识阶层加紧了解西方,学习西方,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为日本现代化的起步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3分)28.(12分)(1)演变:1815年到19世纪80年代初,海洋霸权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19世纪80年代初到一战前,英国逐渐丧失世界海洋霸权。

(2分)原因:英国与其他强国(美、德、日)经济、海军、科技、教育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德、日等国加紧对外扩张。

(4分)(2)影响:为英国提供安全保障,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亚非拉美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各国军备竞赛日益激烈,加紧了在国际市场的争夺,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9.(13分)(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国共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特点:金融体系设置科学、分布合理、分工明确;货币制度较完善;金融业务范围广;注重培养金融人才;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5分)影响: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了苏区群众生活,促进苏区经济发展;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曲周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导论》中说:“封建社会是各有封疆的,各各关闭在各自的格子里面……诸侯们各自涨破了他们的各自格子,……郡县的新国家,便逐渐形成,其姿态与性质,与旧的封建国家决然不同。

到战国时,七国乃至九个大强国,几乎全是郡县的新国家了。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分封的诸侯国是小国寡民B.战国产生了中央集权国家C.各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D.郡县出现适应了争霸需要2.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这是由于两者()A.推动立法的动力不同B.对犯罪的界定不同C.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D.立法的出发点不同3.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监察制度4.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注重门第家世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①中国的丞相制度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2016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2016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

2016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扫描版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24.C。

第一幅地图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对周天子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拱卫了王室。

第二幅地图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战国时期,天下分裂,王室衰微。

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仅从地图中是看不出“里”(即血缘关系的破坏)。

B、D在材料中均无法反映。

25.D。

以文景时期为界,王侯墓风格由“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转变为“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发展和政治稳定。

A不是原因,是表现。

B片面,C不是“转变”的原因,因为“转变前后”王侯的政治地位都是高贵的。

26.B。

北方的种麦传到江南,引起稻麦复种扩展。

进而引起江南饮食出现北方的馒头包子千层饼等。

这反映的就是北方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A项中“交往”体现不了,材料只提到北方经济影响南方,没有提及南方经济影响北方。

C、D片面。

B项综合了C、D。

27.A。

王阳明的意思是学习贵在用自己的心去领会,当认为某一句话是错的,哪怕这句话出自孔子,也不敢认为它就是对的。

这反映了王阳明否定权威,强调个性。

李贽的话也能反映这一点。

B体现不出。

C中“顺时而变”体现不出。

D王、李的思想亦属于儒学范畴。

28.B。

把“西学”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其目的就是减少保守派反对学习西方的阻力。

A项中的“中体”材料中并未提及,而且也不是为“中体西用”(中学是根本,西学起辅助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C不是主要目的,D是该学说产生的结果。

29.D。

从材料中“无限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再到“中日合资”和“日方接管”,最后到新中国的“火柴厂”,其核心主线是“体制演变史”。

A项是其表象,不是核心主线。

B、C不能涵盖整个过程,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段的情况描述,可排除。

30.B。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匕首插入敌人心脏(统治中心:西至武汉,东到南京)。

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初中毕业生升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初中毕业生升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2016年邯郸市初中毕业生升学模拟考试(一)文科综合试卷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答卷I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本卷共23题,1~19题每题2分,20~23题每题3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品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 .改善中英关系B .倾销工业品C .获取巨额利润D .倾销鸦片12.右图为《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沿海、沿江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沿海、沿江地区对外交通便利 C.沿海、沿江地区最早遭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 D.沿海、沿江地区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交往13.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主题为《民主革命光辉历程》的一组邮票。

其中反映的史实 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是A. B. C. D.14.下图是我国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遵义会议五十周年 北京天津开平 渤海黄 海 黄河 长 江 汉口 汉阳武昌 福州 东 海 基隆东昌机械厂(陈联泰机器厂)澳门香港贻来牟机器磨坊 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广州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增长B.由于实行土地改革20世纪5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C.“大跃进”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D.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取得重大进展15.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是1980年 1984年 1990年 2001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 B.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进程C.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16.“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2.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3.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4.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掮抄》中提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5.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池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

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

据此推知()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B.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D.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百。

)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7.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

日军发现:“在我阵营中,战死的重庆士兵尸体,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在地面上排成了金字塔形。

在一名战死重庆连长精心记载的日记本上,写着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信心。

”这表明中国军队()A.战斗意识高昂 B.作战规模庞大 C.军官素质过硬 D.官兵纪律严明8.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引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9.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

”这一规定()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10.法国1887年颁布的《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1913年颁布的《历史文物法》要求国家对从历史或艺术角度符合公共利益的建筑进行列级保护,有的私人建筑甚至可以不经产权人的同意进行征收。

这些做法()A.阻碍法国城市化进程B.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C.意在增强民族自豪感D.注重彰显城市的个性11.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12.1950年英国担心在煤钢方面与欧洲国家合作,会影响到帝国内部的生产与贸易,拒绝加入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谈判;1957年煤钢共同体转变成欧洲经济共同体,英国再次袖手旁观,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

以上政策()A.力图阻止西欧走向联合 B.适应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C.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D.使英国错失引领欧洲的时机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过家严重。

但人口增长过快,农恳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

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

张謇任农商总长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

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貫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一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材料二美国的自然环境在19世纪遭到进一步破坏。

到进步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后),城市环保运动,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共同汇集成美境史上的第一次环保运动高潮。

美国主要工生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

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

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城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

这期间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的扩展速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水利项目和防护林工程以及大平原地区的土地治理等取得了巨大进展。

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李令福《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图片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任选一个城市说明其作为都城的原因;也可就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进行论证;或者简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外向扩展之间的关系。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

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

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俯、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刷,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贷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背景和影响。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面对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社会状况,蔡元培从供职翰林院开始,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始终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蔡元培坚持以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为最终目的,始终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积极抵坑外敌的入侵,力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主张共和,希望建立以《民治》为骨干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共和国,实行内阁制,设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主张用法律限制“独夫民贼”,建立起法治国家,以维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民主权利;强调尊重人权,主张尊重个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权,尊重个人的平等、自由,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取利;公开宣称“劳工神圣”,并提倡平民教育,工读互助、教育平等;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的各种自由权利;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与工农大众相结合。

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新思潮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使北大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和中心。

同时他在北大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及以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新民主主又革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

﹣﹣摘编自路伟《论蔡元培的民主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民主思想的背景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的民主思想及教育实践对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17.【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希特勒为了挽回颓势,调集东线的精锐部队,于1943年7月在苏德战场上发动了第三次夏季攻势,在库尔斯克100多公里长的狭窄地段,以90万兵力,配备了近2700辆坦克,上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实行重点进攻,企图再次夺回战场主动权。

由于1943年夏季苏军在兵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事前又获悉了德军的意图和可能进攻的具体时间,所以不像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那样被迫应战,而是先敌行动,调集了约133万兵力,3400多辆坦克,近2万门火炮和2100多架飞机,还在后方集中了大量预备队待命。

战役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3日结束。

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发生了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投入了约1200辆坦克。

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

苏军经过50天浴血奋战,歼灭德军约12万,坦克师和机械化师约1/3.从此,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全线反攻。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库尔斯克会战苏军胜利的影响。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桑弘羊正式主持财政经济改革。

桑弘羊认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国家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他斥责豪商大贾为“不轨之民”,“困挠公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