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5年高1第17单元第15节课语文优秀教案_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品味文言的韵律美,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3.学习诸葛亮的修身智慧,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导入】你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哪些历史故事?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鲁迅笔下“多智近于妖”的诸葛亮是“古今第一贤相”,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同时,他也是教子的千古典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言辞恳切的教诲。
讲解题目,“诫”意为”告诫,劝诫”,“书”意为“信【创设情境】出示资料: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日「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一《三国志•诸葛瞻传》核心任务:学完课文,请代八岁的诸葛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任务一为你读“书1.读准字音夫(fU)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Gnb6)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i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dO)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i)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Iii),将复何及!全班齐读,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老父亲对幼子的劝勉,语气平稳深沉。
2.读好节奏出示不带标点符号的竖排文段,自由练读,理清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段,全班齐读。
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其中四字短句大都是“一三”节奏。
发语词、否定词、实词读重音,节奏感更强烈。
出示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掌握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功用:学生需要理解《诫子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导子女遵循道德准则,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解读文本:学生需要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分析现实意义:学生应该能够将《诫子书》中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中。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古代文献的理解:由于《诫子书》是古代文献,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词语的推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和拓展。
2.抽象的道德观念:《诫子书》中涉及到了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如忠诚、孝顺、贞操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3.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由于《诫子书》是古代著作,学生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历史地位;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对诸葛亮有何了解?你们对《诫子书》了解多少?二、讲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20分钟)通过介绍《诫子书》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诫子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强调《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重点字词句的探究1.“淫"字的理解与积累,可以补充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即可理解“在富贵中不能放纵自己"。
2.重点敲打文中反复出现的“静”字。
(1)说文解字:板书繁体字“靜"。
左边“青”,表示纯净;右边“爭",是全力以赴,力争让自己保持内心纯净。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积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从哪里得知诸葛亮的?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1、关于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于刘备称帝后任蜀国丞相。
刘禅继位,封他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谥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写作背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
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
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3、文题解读“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三、自主探究1、疏通文意,教师点评和补充后,点出需要积累的重点字词2、学生找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教师点评和补充(1)一词多义行:a.夫君子之行(名词,操守、品行);b.三人行(动词,走)学:a.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b.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问、学业)(2)词类活用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的目标)(3)古今异义a.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b.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时长。
)c.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4春教案【教学目标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 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苏教版语文七上第15课《春》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
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积累优美的词汇,能够自然流畅的阅读文章,并形成较良好的语感。
初步的理解、鉴赏写景散文,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在学习诗歌时,注意通过各种诵读方法,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并加以点评与积累,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
3、了解课文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4、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5、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观察景物。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第十四课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酝酿、黄晕、应和、嘹亮”等生字词。
2、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和鉴赏文章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其准确、生动的特点。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5课《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5课《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4春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3.揣摩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难点揣摩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1.朗读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5课教学设计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一、素养目标1.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
2.分析文章表达的哲理,领会作者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素养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病隙碎笔》)这样的写作态度,让史铁生的文章展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温暖和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
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亘古(gèn) 撅(juē) 颓墙(tuí) 坍圮(tān)(pǐ)窸窸窣窣(xī)(sū) 譬如(pì) 灼烈(zhuó) 猝然(cù)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以致·以至[辨词] “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
[运用] ①然而,宇宙空间中的距离如此遥远,以致光线到达我们的眼睛需要更多时间。
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这一循环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处理事情。
2.坚韧·坚忍[辨词] 二者都有“坚强、坚定"的意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家书,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家书,感受作者殷殷期待,理解文章主旨。
3.悟读家书, 畅谈阅读体会,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朗读家书,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家书,感受作者殷殷期待,理解文章主旨,汲取精神养料。
【教法】范读法、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朗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背诵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教。
家长们往往将自己的寄托和期盼写成书信留给子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诫子书》。
(板书课题)二、解题诫,告诫,劝勉。
子,儿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是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三、朗读家书,感受文言音韵之美过渡语:有人说,一篇美文,如果不加以朗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请同学们先来朗读课文。
PPT显示: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文句。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其它学生点评,教师指正。
(注意:教师从字音、断句、情感、节奏、声音大小等方面给予指导。
对于断句易出错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请同学上讲台到PPT上标注出来,教师指正。
)3.教师范读。
(最好是情感饱满地背诵出来)4.学生齐读。
(PPT出示文本及断句)5.请同学们观察PPT上彩色的句子(对偶句)有何特点?明确:是对偶句。
句式上对仗工整,音韵上自然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全文骈散结合,尽显文言音韵之美。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文言音韵之美。
四、品读家书,感受作者殷殷期待1.你知道诸葛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封家书吗明确:本文是在他53岁这年,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人生大限将至的这一年,这封家书可以看作是他给8岁儿子留的遗言,饱含着他对儿子的殷殷期待。
2.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一个词语回答。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 我与地坛》课件、导学案、同步练习
4.(拓展延伸)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答案 (示例) (1)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 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 (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 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
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
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
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胡 适 《 我 的 母 亲
》
答案 (1)勤劳质朴,吃苦耐劳。
(2)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理解、体谅、包容儿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 我与地坛(节选)
一、识作者
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 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 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 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 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 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诫子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体会重点语句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读明道理,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体会其教子智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把握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读懂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之情和殷殷期盼之情,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
三、教学设想教学对象为初一新生,他们对于如何立志,如何学习,如何修养身心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小学的学习经验不够深刻,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文章和主题思想。
加上新接触文言文兼议论文体裁,自主学习起来会感到较棘手,所以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设置故事导入和写信环节,并让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学有所得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老师在朋友家去做客,经常会看到他们客厅的装饰画上写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们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哪里吗?(学生回答:《诫子书》)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诸葛亮)书:我们从古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里边了解到,书,指的是书信。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通过这一封信,想要表达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江苏2015年高1第17单元第15节课_Matlab考试题库附加答案
Matab考试题库附加答案一、辨析题(共2小题,每题 5 分,共计 10 分)二、问答题(共3小题,每题 5 分,共计 15 分)三、计算题(共7小题,每题 5 分,共计 35 分)四、编程题(共4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 40 分)填空题(计算部分)1、标点符号; _______可以使命令行不显示运算结果,%——用来表示该行为注释行。
2、x为0~4pi,步长为0.1pi的向量,使用命令_______创建。
x=0:0.1*pi:4*pi3、输入矩阵A=,使用全下标方式用A(2,2) 取出元素“-5”,使用单下标方式用_______取出元素“-5”。
A(5)4、符号表达式sin(2*a+t)+m中独立的符号变量为_______。
t5、M脚本文件和M函数文件的主要区别是M脚本文件没有函数定义和M函数文件有函数定义_______。
6. 设x是一维数组,x的倒数第3个元素表示为_______;设y为二维数组,要删除y的第34行和48列,可使用命令_______; _______;x(_end-2_)y(34,:)=[]y(:,48)=[]7. 将变量x以Ascii文本格式存储到文件fname.txt,应使用命令_________ _;save _x8. 在while 表达式, 语句体, End 循环语句中,表达式的值__ __时表示循环条件为真,语句体将被执行,否则跳出该循环语句;非零9.要从键盘读入一个字符串并赋值给变量x,且给出提示“Who is she?”,应使用命令_________;x=input(‘Who is she?’,’s’)_10.设A=和B=和C=均为m*n矩阵,且存在于WorkSpace 中,要产生矩阵D=,可用命令________ _,计算可用命令________;D=(A-C)/B.^Cdet(inv(A’*B)11. 在MATLAB命令窗口中的“>>”标志为MATLAB的_______提示符,“│”标志为_______提示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诫子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3.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作者简介,了解背景和文体知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就是诸葛亮54岁病死五丈原前写给他8岁幼子诸葛瞻的书信。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诸葛亮给他的哥哥写信时,曾经如此评价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但心性早熟,恐怕成不了大器。
所以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写了这封信。
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 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诫子书》;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夫淡泊淫慢遂庐2.学生读课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指导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读出节奏。
朗读要点提示:(1)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2)朗读否定词和表示品格的实词时使用重音。
(3)读出反问句的语调。
2.文章节奏,你读对了吗?学生朗读,老师明确节奏: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第1课时单元目标1.继续培养默读能力,在默读中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圈点勾画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和理解课文人物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初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学习让写作思路清晰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4.依据自身阅读情况,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尝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程分析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之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积累背诵相关警句以自勉。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圈画“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理解文意,翻译文句。
3.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感受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难点重点: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圈画“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重点: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理解文意,翻译文句。
难点:3.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感受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突破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法教学过程___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目标定向(2分钟)(一)导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圈画“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理解文意,翻译文句。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十五课《我与地坛》教学设计课前导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帕斯卡尔《思想录》教学目标: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品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2、体悟文中的母爱,及作者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歉意3、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其人格力量。
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初读课文,矫正字音整体感知: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我与地坛我与母亲开端:走进地坛任务一: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标注段落序号,思考如下问题(1)与地坛相遇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总结“我"的特点)(2)与“我”相遇时,地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总结“地坛"的特点)※学法指导:勾画重要句子,圈出关键词,批注想法。
重点句子分析1.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两句话意思上有何区别,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两句话的表达角度不同,前句是以“家"为中心,后句是以“地坛”为中心。
表达上的细微变化,表现出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残疾之前,“我"的生命以“家”为中心;残疾之后,“我"的人生急转直下,地坛成为“我”的精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
2. 赏析“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这句话将古园拟人化,写古园“等待了四百多年",表明感受到“我”和古园之间相似之处:古园“历尽沧桑",而“我”也遭受到了人生的苦难。
古园与自己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实用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实用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诵读能力,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重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一、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
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写作背景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高中语文《登—高》15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特点2.诵读诗歌,把握诗人多层的苦痛和忧思3.结合诗歌意象特点和诗人情感,领会诗人情景交融的手法,感悟诗人的伟大.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今天我们走进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和李白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宋代秦观:曾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者。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唐代的元稹为他写了这样的墓志铭: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对于这个如此伟大的诗人,大家对他又怎样的认识呢?说说你对他的了解或者评价。
也可以结合所学的诗来说说。
同学们说完,我展示幻灯片,请同学们齐读:杜甫其人:出身北方大族,自幼聪颖过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是他。
早年安定富足,也曾顽劣异常,“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是他。
心怀政治报复,一心造福苍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是他。
仕途失意,漫游天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是他。
结交青莲,携手常侍,与谪仙“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是他。
家颓国衰,离乡背井,友散失孤,苦病饥寒,心系黎元,登台高吟的,还是他!他就是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登台高吟的诗《登高》(二)美读,整体感知。
1、先来听一遍朗读,同学们可闭眼聆听,静静感受2、诗歌是抒情的,同学感受到这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一个同学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范读)(二)解读,知人论世1、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有人问:诵其诗书,不知其为人,可乎?显然是不可的。
我们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诗时的处境,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请一个学生诵读)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到58岁去世,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这首诗是作者流落夔州,在外漂泊的第8个年头写的,3年后客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慨: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乐
讨论:第一部分(1—2):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交代了哪些内容?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修禊事
欢欣之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环境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美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活动有趣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悦目赏心
人贤
时美景美事趣兴雅作者为何而乐?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人贤
辰良事趣
赏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景美情真
第二教时
(三)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四)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痛惜??? 痛苦? ?? 痛心? ?? 悲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
悟言一室之内(静)放浪形骸之外(躁)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死生亦大矣
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
”
七、第4自然段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