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血常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常规是指通过对患者血液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检查。
血常规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本文将对血常规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指标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男性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若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与脱水、高原反应、肺心病等疾病有关;若红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2、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组分,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血红蛋白的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偏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3、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男性39-50%,女性35-47%。
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而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正常范围为80-100 fL。
MCV的增高可能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有关;MCV的减低可能与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反映了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正常范围为27-32 pg。
MCH的增高可能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有关;而减低可能与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为320-360 g/L。
MCHC的增高可能与红细胞脱水、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MCHC的减低可能与贫血及其他疾病有关。
三、白细胞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0-10:0×10^9/L。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生命体液之一,它包含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分析是指对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获取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信息,并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相关指标分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贫血程度、红细胞发育是否正常等信息。
比如,在贫血的情况下,红细胞计数会降低,红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也会相应下降。
而在某些疾病中,红细胞的形态会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增大或者减小,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排除或者确定某些疾病的存在。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分析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保卫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白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比例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发炎程度等信息。
比如,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增加,而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会升高。
而在某些病毒感染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不显著变化,但淋巴细胞的比例会增加。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分析血小板是一个人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止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值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出血倾向、血栓形成风险等信息。
比如,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现象,而在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下,患者则容易出现血栓形成。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血液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治疗。
总结:血细胞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的分析,可以获取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信息,并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手段,可以迅速提供失血患者所需的血液成分,辅助其恢复体力和调节体重。
输血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可能感染病原体,导致出现输血相关感染。
为了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临床上常规检测输血前的8项感染性指标。
本文将介绍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指标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体外测定白细胞总数的指标,是评价机体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其检测方法主要有流式细胞仪、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等。
在输血前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从而判断输血是否安全。
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也是评价机体感染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其检测方法与白细胞计数类似。
使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评估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从而了解其免疫功能和感染风险。
二、炎症相关指标1.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其水平与机体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CRP水平,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从而预测其感染风险。
2. 补体C3、C4补体C3和C4是血液中的两种主要补体蛋白,它们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通过测量血清中补体C3和C4水平,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预测患者的感染风险。
三、肝功能相关指标1. 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ALT会释放入血液中。
通过检测血清中ALT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正常,从而预测其感染风险。
2. 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水平与机体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血清中白蛋白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健康状况,预测其感染风险。
四、肾功能相关指标1. 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素氮是一种评价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其水平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改变。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标题:血常规检查意义引言概述: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形态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1.1 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1.2 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感染或炎症反应。
1.3 白细胞计数异常减低则可能提示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功能异常。
二、红细胞计数2.1 红细胞计数反映机体的贫血情况,可以评估机体的氧运输功能。
2.2 红细胞计数异常增高可能提示患者患有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
2.3 红细胞计数异常减低可能表示机体存在贫血、出血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三、血红蛋白浓度3.1 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机体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3.2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增高可能提示患者患有某些疾病,如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3.3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减低可能表示机体存在贫血、失血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四、血小板计数4.1 血小板计数反映机体的止血功能,可以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4.2 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某些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
4.3 血小板计数异常减低可能表示机体存在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
五、其他指标5.1 血常规检查还包括其他指标,如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等,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评估。
5.2 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提供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5.3 血常规检查也可以作为患者术前评估的一部分,帮助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治疗方案。
结论: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
因此,建议人们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保持身体健康。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血细胞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以下是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1. 诊断贫血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因为贫血患者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质量往往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通过测量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可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2. 检测感染和炎症白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因此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监测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疾病血细胞检查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白细胞,可以及早发现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分析也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如血栓性疾病等。
4. 评估肿瘤药物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5. 预防疾病并提前干预血细胞检查还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并提前进行干预。
例如,通过监测血液中胆固醇、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细胞检查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嗜酸细胞:0.5~5 % 嗜碱细胞:0~1 %
2.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参考值:0.35~0.45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大细胞性贫血时增大,小细胞性贫血时减小。
体积减小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红细胞性贫血。
参考值:80~100 fL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参考值:3.5~5×10^12/L
3.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造血组织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在医院第一张拿到的总是血常规化验单,超过平均值的指标究竟说明了什么?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店铺这就为大家解答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1、血红蛋白浓度(Hb)【简介】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男性 120~160g/L;女性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一、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二、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病理性减少: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简介】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外周血的有核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计数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分析是诊断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初步诊断的基本指标。
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故起增多和减少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因此临床上白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基本一致。
年龄:出生时较多,6~ 9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自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增多,分娩时因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109/L ,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吸烟也可致增多。
’一、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是机体的主要防御体系。
1、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
常见于:①急性感染(细菌、某些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②炎症反应(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结肠炎、胰腺炎等)③组织损伤(手术后、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1 ~ 2d, WBC常增多,并可持续1周,借此可与心绞痛鉴别)等)④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及药物(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组胺等)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2、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增多的粒细胞主要为病理性粒细胞或未成熟粒细胞,常伴有红细胞及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常见于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急性细菌严重感染、病毒感染、伤寒、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放射线、苯、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神经内科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神经内科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通过化验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评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面将就神经内科常用的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血常规:血常规是评估炎症、感染及贫血等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神经内科中,一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颅内肿瘤、中风等,可以通过血常规来检测是否存在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炎症反应等。
2.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
在神经内科中,CRP常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脓肿等。
3.红细胞沉降率(ESR):ESR是一种常用的炎症指标,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沉降速度。
在神经内科中,ESR可以帮助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如脑膜炎、脑炎等炎症性疾病。
4.血糖:神经内科中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等,都与血糖水平有关。
通过检测血糖水平,可以及时诊断这些疾病,并调整相应的治疗措施。
5.电解质:电解质的平衡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指标,如钠、钾、钙、镁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
6.肝功能指标:肝脏在机体内有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在神经内科中,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是否受损,并辅助判断一些疾病的程度和预后,如肝性脑病、药物性肝损伤等。
7.肾功能指标:大脑对肾功能的要求较高,肾脏的异常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可以评估肾脏的过滤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肾脏疾病。
8.血脂指标:一些疾病,如脑卒中、脑血流灌注不足等,与血脂异常有关。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脂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相关风险因素。
9.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神经系统功能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神经内科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指标,如锌、铜、铁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应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情况,及时进行调节和治疗。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血细胞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各类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析,帮助医生了解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和预测患者的健康趋势。
本文将探讨血细胞分析的原理、常见参数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细胞分析的原理血细胞分析是通过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的生物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电导率等进行测定和分类。
目前常见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有血液自动分析仪、流式细胞计数仪等。
二、血细胞分析的常见参数1. 血红蛋白浓度(Hb):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患者体内红细胞总量,可用于评估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为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3. 血小板计数(PLT):反映患者体内血小板总量,可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50×10^9/L。
4. 白细胞计数(WBC):反映患者体内白细胞总量,可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5. 血细胞比容(HCT):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含量。
正常血细胞比容范围为男性40-50%,女性37-47%。
三、血细胞分析的临床意义1. 诊断与监测疾病:通过对血液样本的血细胞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疾病,并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例如,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可提示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2. 预测疾病进展:血细胞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某些疾病的发展趋势。
例如,白细胞计数的持续增加可能预示着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3.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血细胞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某些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液情况的影响,并作出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4. 监测长期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监测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的血液参数变化情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血常规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和感染的程度。
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或应激反应等情况,如肺炎、感冒、阑尾炎等。
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表示免疫功能的低下,如骨髓抑制、慢性感染等。
2.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范围: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3.8~5.0×10^12/L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可反映贫血的存在。
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是由于失水、肺部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出血等因素引起的。
3.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值范围:男性为130~175g/L,女性为120~160g/L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浓度可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可能是由于失水、肺部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出血等因素引起的。
4.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范围:150~400×10^9/L临床意义: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血液的凝血功能。
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表示存在异常增生性疾病、感染、炎症等,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等。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表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破坏性贫血等,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抑制等。
5.小红细胞比积(HCT):正常值范围:男性为0.40~0.50,女性为0.37~0.47临床意义:小红细胞比积可以反映红细胞的比容,即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
小红细胞比积偏高可能表示存在失水等,如脱水、尿毒症等。
小红细胞比积偏低可能表示存在贫血、出血等,如贫血、大出血等。
二、生化指标:1.血糖(FPG、OGTT、HbA1c):正常值范围:空腹血糖(FPG)小于 6.1 mmol/L,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小于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6.5%临床意义:血糖可以反映机体的糖代谢状态。
血糖偏高可能表示存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如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
血常规化验单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1.白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分类参见相应的血液检查。
2.红细胞比容:由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计数的结果得到。
3.红细胞分布宽度:代表红细胞大小的一致程度。
当红细胞大小不均时,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增大,如各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
4.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a)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升高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尿毒症、慢性炎症。
b)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见于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多种疾病均可在正常范围。
,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
5.血小板平均体积:平均每一个血小板的体积,血小板的大小与其功能有关。
a)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和蛋白尿者。
b)减低:见于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重要的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重要的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各种检验指标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面了解这些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检验指标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1. 血常规指标血常规指标是常见的、最基本的检验项目之一。
它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白细胞计数可以指示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反映贫血程度;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出血风险。
2.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和白蛋白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功能,检测肝病、肝炎、肝炎病毒感染以及药物对肝脏的损伤等情况。
3. 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尿素氮(BUN)、肌酐和尿酸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以及身体代谢的状态。
肾功能异常可能暗示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或药物对肾脏的影响。
4. 血脂指标血脂指标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干预。
5. 血糖指标血糖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判断糖尿病的发生和控制程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
6. 炎症标志物炎症标志物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白细胞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和部位,并协助评估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7. 电解质指标电解质指标主要包括钠离子(Na+)、钾离子(K+)和钙离子(Ca2+)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对于治疗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各种检验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不可小觑。
它们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以及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4.0~11.0 ×109/L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20~40 %临床意义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3.0~8.0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50~70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注意事项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1.0~5.0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注意事项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0.0~2.0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1.0~3.5 ×109/L临床意义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注意事项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0.0~0.8 ×109/L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对值(NEUT)2.0~7.5 ×109/L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注意事项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0.0~0.7 ×109/L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ASO)0.0~0.1 ×109/L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红细胞计数(RBC)3.5~5.6 ×1012/L临床意义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注意事项血红蛋白(HGB)110~160 g/L临床意义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注意事项红细胞比积(HCT)0.32~0.53临床意义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及其相关指标。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负责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血常规检查中的Hb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如贫血则说明红细胞中的Hb含量减少,可能与缺铁、营养不良、出血等因素有关。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常规检查中的RBC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红细胞数量,偏高可能与脱水、肺疾病、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偏低可能与贫血、出血、骨髓问题等因素有关。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结过程。
血常规检查中的PLT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偏高可能与炎症、感染、骨髓问题等因素有关,偏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问题、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主要负责抵抗感染和炎症。
血常规检查中的WBC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偏高可能与感染、炎症、应激等因素有关,偏低可能与骨髓问题、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
5. 血液分类:血常规检查还可以通过观察血涂片来判断血液中不同细胞类型的比例和形态,如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6. 其他指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血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液信息,帮助医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
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
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
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
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1.红细胞(RBC):男性为4.0X10^12~5.5X10^12/升,女性为3.5X10^12~5.OX10^12/升;2.血红蛋白(HGB或Hb):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1.5%~14.5%。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白细胞(LEU)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其数量显著少于红细胞,仅相当于后者的0.1%~0.2%。
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三类。
2、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特殊颗粒,依其颗粒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亚类,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白细胞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
二、检测方法白细胞计数(WBC)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有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以后者最为常用。
在血液分析仪计数结果异常(如白细胞数量较低、存在干扰等)需要确认或没有条件使用血液分析仪时,可采用手工显微镜法进行白细胞计数。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法1、原理:血液分析仪检测法进行白细胞计数的原理主要有电阻抗法和光散射法。
即血液经溶血素处理后,在鞘流液的带动下白细胞逐个通过血液分析仪的细胞计数小孔或激光照射区,引起小孔周围电阻抗的变化或产生特征性的光散射,对应的脉冲信号或光散射信号的多少即代表白细胞的数量。
(二)、显微镜计数法1、原理:显微镜计数法(手工法)时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的红细胞,然后将稀释后的标本充入细胞计数板(又称牛鲍计数板)的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换算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三、方法学评价1、临床实验室主要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不仅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而且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适合批量标本的检测。
使用配套校准物或溯源至参考方法的定值新鲜血实施校准后,可确认或改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某些人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或病理状态(如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干扰仪器的检测结果时,需使用手工法进行确认。
3、手工法是白细胞计数的传统方法,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但检测速度慢、结果重复性较差,难于满足常规工作批量标本的检测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RBC 男()×1012/L女()×1012/L新生儿(6-7)×1012/L儿童()×1012/L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Hb、Hgb男120-165g/L女110-150g/L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红细胞压积PCV或HCT男性女性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
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100fL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27-32Pg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网织红细胞计数Ret·c成人%%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
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
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白细胞分类计数WBC、D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5%分叶核50%-70%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
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0%-1%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淋巴细胞20%-40%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减少见于多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3%-8%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一般的抗生素就能医治。
病毒性感冒发病慢持续时间长,发烧的同时伴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检查血常规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感冒的类型。
病毒性感冒淋巴细胞会升高,得此类型感冒的人,如果抵抗力强,常常可以自愈,一般是3到7天,细菌性感冒是,白细胞会升高,这时身体会发烧,头痛,咽痛,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性感冒可由病毒性感冒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细菌性感冒。
细菌、病毒及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按:一天,与一位朋友讲起感冒的事情,发现他把细菌和病毒整混了,还以为是我弄错了。
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关知识(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整理如下,若有不妥,欢迎指正。
1. 病毒与细菌病毒细菌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结构无细胞器,由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RNA)或者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本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大小纳米级—100微米观察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自我繁殖不可以可以感染方式亲密接触、也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传播感染后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病毒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
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靶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
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能独立生活,能进行进行自我繁殖,在人体内合适的条件下,如各种粘膜上就可能自我繁殖使人致病。
治疗思路寄存在人体细胞内,只要能识别病毒并能区分哪是被感染细胞哪是健康细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细胞杀死就能把病治好。
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合成药物和治疗方法还不具备这种识别和区分功能,又不可能把人体所有细胞都杀死。
而具备这种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
如果感染者此时的免疫力低下,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性疾病难治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
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它还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
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误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 而造成肝细胞损伤。
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击。
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 除抗病毒治疗外, 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西医治疗思路针对病毒类型使用对应的抗病毒药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
现在叫阿莫西林。
中医治疗思路培养人体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2.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后记:在我国,特别是给儿童滥用抗菌素现象非常严重。
据有关报道,我国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国。
约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
相当于发达国家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几倍。
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
抗菌素对病毒是无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
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再投用抗菌素。
不要因为怕细菌感染而预防性给药,这是错误观点。
抗菌素是杀灭细菌的。
没有细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杀灭白细胞。
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长不过几小时。
没有长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