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合集下载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_朱丽霞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_朱丽霞

事古代文学与家族文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I20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439- 8041( 2007) 07- 0103- 05
陈寅恪认为/ 尊王攘夷0乃韩愈古文改革的/ 中心 思想0¹ , 是一场振兴儒学的运动, 其终极目的是排除佛 教、维护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由此, 韩愈以儒家 向来所坚持的/ 夷狄0之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将 / 佛0划为/ 夷狄0 º 而加以猛烈攻击。韩愈倡导/ 文以载 道0, 以鼓扬华夏正宗的/ 道0统思想, 而时下流行的骈 文, 其辞藻的绮丽和艺术层面对仗的严格要求不足以 担负起宣传道统的职责。因此, 韩愈首先从文章形式 的改革入手, 要求废除骈文, 恢复先秦、两汉之古文。 在韩愈的大力倡导实践下,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伴随 韩愈的离世, 古文运动旋即式微。而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 有唐一代, 韩愈故后, 佛教依然畅行不衰, 骈文依然 风行于世, 人们信手拈出的依然是读之琅琅上口、阅之 绚烂多姿的骈体文章。韩愈的古文运动, / 一时颇有声 势, 但未能取得代替骈文的优势。整个中晚唐时代, 骈 文仍占主导地位0 » , / 晚唐五代, 骈文仍然盛行, 古文不 振0¼。不仅如此, 从实际创作情况看, / 唐代中后期的 文章代表乃是擅长骈文的白居易、元稹而非韩愈0 ½ 。 清人姜宸英甚至认为, 韩愈之后, / 其徒从之者亦寡。
刻本。
r 文学艺术论评
美, / 争一韵之奇, 竞一句之巧0, / 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 形; 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0 ¹ 。骈文的形式美感为其 他任何文体所不能取代。
骈文这种便于逞才使气的优势, 同时也给创作带 来了不便。而由于梁陈宫体诗的崛起, 对普通的骈文 创作造成巨大冲击, 骈文开始脱离比兴寄托的主旨而 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典雅华美。骈文的发展改变了传统

【课外阅读】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课外阅读】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课外阅读】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

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

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

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

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初中语文的归纳古代骈文的特点与解读方法

初中语文的归纳古代骈文的特点与解读方法

初中语文的归纳古代骈文的特点与解读方法古代骈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了解古代骈文的特点和解读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思辨能力。

本文将通过归纳古代骈文的特点和解读方法,为初中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古代骈文的特点古代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格律和韵律上要求严格合宜,同时又具备富有情感和意义的艺术表达。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古代骈文的特点。

1.韵律工整而严谨:古代骈文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韵律。

在写作时,作者需要合理安排字句的位置和长度,保持平仄相间的节奏感,使整篇文章的韵律工整而严谨。

2.排比对仗夸张:古代骈文常常采用排比对仗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增加语言的艺术效果,还能够突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3.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古代骈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反问、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文化内涵深厚:古代骈文往往与文化内涵紧密相连,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了解古代骈文,也能够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古代骈文的解读方法了解古代骈文的特点后,我们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解读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解读方法。

1.分析词句的意义:古代骈文中的每个字词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每个字句的意义,理解作者的表达和思想。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词典和文献,加深对关键词的理解和解读。

2.把握篇章结构:古代骈文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逻辑关系。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把握其与整篇文章的关系,进而推断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修辞手法:古代骈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代骈文对士子的影响

唐代骈文对士子的影响

唐代骈文对士子仕途的影响06历史1班黄小慧0606010029骈文作为一种文体,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

它起于魏晋,盛于南北朝,一经产生便在公文写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了唐代,骈体公文写作的艺术技巧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用骈体写作公文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时尚通行于官场,并进而对封建士子们的政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在唐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骈文一直作为官府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尤其在唐代,骈体公文更是盛行一时,不仅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形式多样、手法翻新。

隋唐以来,影响并改变着封建士子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最大外部因素,是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出身寒门的士子们有了进身之阶。

作为中国古代士子政治生活的起点,科举考试使他们首次与骈体公文发生了联系。

唐代盛行行卷之风,要求举子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故他们迫切寻求一种“文备众体”的文章精选集作为范本以供他们朝夕揣摩。

因而前代优秀的骈体公文成为唐代士子应付科考的范文。

事实上,唐代很多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著名士子如张说、苏頲、张九龄、陆贽、元稹、白居易、令狐楚等,同时也是著名的骈体公文作家。

一、骈文的特点一提到骈文,人们很容易就想到萧统<<文选>>所选的许多篇章,辞藻富艳,多用典故,显得非常深奥难懂,可是唐代骈文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唐代骈文除少数作家(如初唐四杰,李商隐)的较多篇章深奥外,大多数作品是平易的,有的还相当通俗。

如白居易的骈文,其行文明白晓畅,流行广泛。

骈文也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

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骈文和骈赋的文学常识

骈文和骈赋的文学常识

骈文和骈赋的文学常识
,及文章对于骈文和骈赋的相关情况的分析
骈文和骈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者组成的古代文学享有盛誉。

它们都属于古典文学,其文体都很繁复。

骈文是由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组成,它将情感和思想结合在一起,表现
了古代文人对礼仪、物态、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高度认识。

它以它复杂的自由体式写作而著称,文章通常在数百至上千字之间,有着让人入神的优美句子和节奏流畅的行文。

骈赋是中国古代著作的一种小说体裁,它的形式比骈文简单,语言也比较活泼,主要写神仙的神话故事,也可以写人看法和描写生活的细节,内容更接近现实。

它以其写作的简明易懂、夸张生动而广受大家的喜爱,其精妙的分离手法之间充满不可多得的寓意,耐人寻味。

骈文和骈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代表性的文体。

两者都不仅体现了当时文
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观念,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真正欣赏他们,除了要学习文体特点,更要学习他们背后的民族文化,进而探究古代文化深层内涵含义。

古代骈文艺术解析及其特点总结

古代骈文艺术解析及其特点总结

古代骈文艺术解析及其特点总结古代骈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古代骈文的艺术特点进行解析,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总结。

一、古代骈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骈文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并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它以双音韵、双义呼应的方式进行构思,追求音韵的和谐与意义的丰富。

古代骈文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古代骈文的艺术特点1. 音韵的和谐:古代骈文注重音韵的呼应与对仗,通过对字音的巧妙运用,使整篇文章具有韵律感。

例如《离骚》中的“屈原”、“湘江”等字,通过音韵的呼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2. 意义的丰富:古代骈文在表达意义时,往往采用双义的手法,使文章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这种双义呼应的方式,使古代骈文具有深度和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3. 形式的独特:古代骈文以对仗、对偶的形式进行构思,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紧凑。

同时,古代骈文还注重平仄的运用,通过平仄的变化,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强烈。

4. 情感的抒发:古代骈文在表达情感时,往往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情感更加生动、饱满。

例如《文选》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句子,通过夸张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古代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古代骈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形式,也拓宽了文学的表达方式。

古代骈文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对后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骈文的艺术特点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例如唐代的诗歌创作中,往往运用对仗、对偶的方式进行构思,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

宋代的散文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古代骈文的修辞手法,使散文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总之,古代骈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以音韵的和谐、意义的丰富、形式的独特和情感的抒发为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骈文在唐代文坛的地位

论骈文在唐代文坛的地位
张说 尝 称李 崤 、 崔融 、 薛稷 、 之 问之 文 皆如 良金 美 玉 , 宋 无施 不 可, 而其所 自为文 , 为典 质 。韩 、 特 柳之 徒 颇 讥 评 文 士 , 时称 犹 燕、 , 许 故其气势深 厚 , 卓尔 不群 , 骈文 之盛 轨也 。考察 《 唐 ” 全唐
文》 中二人文 章 , 便可 见其 大概 。燕 、 二人创 作颇 丰。张 说文 许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3 06 期 总第 10期 5
兰 州 学 刊
L n zo U a a h uX ek n
No 3 2 0 . 0 6
Ge e a . . 5 n r 1No 1 0

文学研究 ・
论骈 文在唐代文坛 的地位
“ 四杰” 所作除诗、 赋外几乎皆为骈文。王勃一人就有骈文 八十一篇 。 若加上赋前的小序共一百一十篇。主要包括序、 表
启、 书颂 、 碑论 、 墓志行状等几大类 。其 中 以序 为多 。 且饯 宴序 最
等, 故时号燕许大手笔。而“ ” 燕许” 所作又多为骈体。谢无量《 骈 文指南》 中说 : 、 “ 许并登拔于 武后之朝 , 燕 与当时珠英 学士周 旋 ,
对 的骈文 。考察徐松 《 登科记 考》 可知 : 自贞观初 至 开元末 的一
所以, 限于篇幅, 这里主要考察“ 四杰” “ 、燕许” 及其所处时代的
文章概况 , 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 。
百一十余年 间, 如今可见的策文全是骈体 。 “ 燕许” 生活 于盛唐 时期 。《 唐 书 ・ 新 苏颈 传》 “ : 自景 龙( : 按 中宗年号 。 景龙元 年为 7 7年) 。颠 ) 张说 以文章 显 。 望略 0 后 ( 与 称
文一个公正 的地位 。 也还唐代文学研 究一个平衡。 不待言 。其实 , 四杰 ” “ 之所 以被 合称 , 主要原 因 即在 其骈文 篇就说 :‘ “四杰 ’ 这徽号 。 不是专为 如果

阅读与写作(2)唐代文学简介要点

阅读与写作(2)唐代文学简介要点

阅读与写作(2)唐代文学简介要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各种文化的交融汇合,统治阶层组成的多元化,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以及在最受社会重视的进士科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结下累累硕果,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除了诗歌,唐代文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奇小说。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文体。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

所谓“古文”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故又称“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

一方面,它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

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是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而取消文学的独立价值,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

虽然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但这种理论却反映出文学观念的退步。

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

骈文是一种形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

特别是到了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

所以,以更自由灵活、能够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散文体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而加以区别对待。

总的说来,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成就辉煌的阶段。

富于生气,富于创新精神,摆脱宫廷和贵族趣味的束缚,以更广大的社会阶层为基础,适应更广泛的人群的需要,是唐代文学的显著特点。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对文学的价值、作用的理论认识上,儒家以教化为中心的文学观也正在重新兴起。

虽然这种文学观对整个唐代文学的妨害不是很明显,但这确实是遏制文学生命力的因素。

它预示着一个文学――特别是传统的文人文学――衰退时代将会到来。

细说骈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一股畸形的文学潮流?

细说骈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一股畸形的文学潮流?

细说骈文:是精雕细琢的美玉,还是一股畸形的文学潮流?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曾经流行了上千年的文体。

它行文对仗,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它就是骈文。

《说文》对“骈”的解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骈”是两匹马并驾拉车,因此有对偶之意。

那么用以“骈”来命名一种文体,可以看出骈体的结构是以两两相对的对偶句组成为主。

“骈文”的基本特征是源于辞赋,多以抒情见长;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声调和谐,读起来十分悦耳。

骈文特别适宜朗诵中国的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单字组成的。

每个单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

而文章中用对偶、重叠、双声、叠韵等手法来修饰,可以加强语气,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正是汉语的神奇韵味,用各种修辞手法加工于汉字之上,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精美句子。

这是骈文产生的语言基础。

一、骈文的由来骈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真正意义的中国文学,始于先秦时期。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还处在一种初创期,所以先秦著作往往是在政论、哲学和辩论的基础上,体现出来最初的文学性。

这时的百家诸子的作品,多以自然为主,对修辞手法运用很少。

先贤们的文章巨著,或记事,或论辩,或阐述道理,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他们的文字都是心中所想,是天然率性而得。

这时的文章,很少有刻意去寻求对仗和的叠韵,文风大多古朴自然。

但是,不刻意去追求对仗和叠韵,并不代表先秦时的文章是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这个时期出现的《诗经》和《易经》中,就有一些华丽的辞藻和对仗的语句。

后人认为“夫经语皆朴,惟《诗》、《易》独华。

《诗》之比物也杂,故辞婉而妍;《易》之造象也幽,故辞惊而创。

此骈语之出乎。

”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后世的骈文与先秦时的文学有些一定的继承关系,骈文中出现的不少特点,都可以在先秦文学中找到痕迹。

特别是以华丽著称的楚辞,对后来骈文的影响更大。

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中,都有大量的对仗句型,词藻也极为华丽。

这些对仗句已出现了多种对偶方法,并不仅仅限于单纯的句与句的对仗,而是出现了句对、字对、隔字对、双声对、叠字对、隔句对等多种方式。

唐代文学繁盛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盛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盛的原因
唐代文学之所以繁盛,涉及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政治稳定与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为文学的繁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唐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文学的繁荣。

科举制度的推动: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文学才能为主要标准。

这使得文学成为社会上升的途径之一,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作热情。

文人的崛起:唐代文学以士人文学为主导,许多文人通过文学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声望和地位。

这种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外来文化的融合:唐代社会对外开放,与西域、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频繁。

这种外来文化的融合为唐代文学提供了新的题材、形式和风格,使其更加多元化。

经济繁荣:唐代经济相对繁荣,城市发展、商业繁荣,为文学的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人有更多的机会专注于文学创作。

诗歌的兴盛: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成为时代的代表。

大量的文人投身于诗歌创作,形成了“盛唐诗风”。

宫廷文学的繁荣:在唐代,宫廷文学繁荣兴盛,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李白等进入宫廷,为宫廷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总之,唐代文学繁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政治的稳定、
文学地位的提升、外来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等多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代骈体公文之优长兼论对今日公文写作的镜鉴意义

唐代骈体公文之优长兼论对今日公文写作的镜鉴意义

唐代骈体公文之优长兼论对今日公文写作的镜鉴意义唐代骈体公文之优长兼论对今日公文写作的镜鉴意义唐代文学之繁盛,前人论述已多。

且多集中于诗、词之研究,至于古文,亦多以韩柳之古文运动为研究重点。

其实,主宰有唐一代的文体是骈体文,而非散体文。

中央政府之各体文书,亦多以骈体出之。

以骈体文写作政府文书,且广泛应用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当自唐始。

唐代骈体公文的优长,及其对今日公文撰拟者有何借鉴意义,尚无学者从此角度论述,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忠诚仁厚,利国利民骈体公文不仅仅是文辞的堆砌,卖弄辞藻。

真正心忧天下的公文作者即便是在固定格式束缚的文体之下,仍能写出流传长远的文章,仍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忠诚的品格。

文之所出,即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德宗新立,即经数次战乱,天下纷扰疲敝之甚,不下安史。

陆贽在这一时期以“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的“内相”身份,为皇帝出谋划策,草制文诰,成为大唐的中流砥柱。

时,魏博、成德、淄青三镇皆反,继之以朱滔、田悦、王武俊。

李纳、李希烈,以致陕西以东、江淮以北,鲜有宁土。

德宗遂调泾原兵东下平叛,途径长安,因士兵不满犒赏,遂起兵变,士兵攻入唐王宫,德宗被迫逃亡奉天,于此同时,朱泚称帝于长安,发兵急攻奉天,德宗此时可谓是内外交困。

《新唐书·陆贽传》:“聚兵日重,供费日博,常赋不给。

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禁防滋章,吏不堪命,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锤,兆庶嗷嗷而郡邑不宁矣。

辟情嚣然,而关畿不宁矣。

”面对此情此景,陆贽表现出急切的爱国救时之心,他在《奉天论敕书事条状》中说,“屐非常之危者,不可以常道安;解非常之紛者,不可以常语谕”、“将欲纡多难而收群心,唯在赦令诚言而已。

安危所属,其可忽诸!”基于这样的思想,他写下名篇《奉天改元大赦制》。

致理兴化,必在推诚;忘已济人,不吝改过。

朕嗣守丕构,君临万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不念率德,诚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於将来。

简述骈体文

简述骈体文

简述骈体文一、引言骈体文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骈体文的特点是以平仄相间的双句为基本单位,通过对仗、对偶等手法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骈体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华夏之美”。

二、骈体文的发展历程1. 骈体文的起源骈体文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主要是用于官方文件和碑刻铭刻等场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骈体文逐渐进入了诗歌和散文领域。

2. 骈体文的兴盛唐代是骈体文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许多著名作家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有不少优秀的骈体作品。

宋代则是骈体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3. 骈体文的衰落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较为低迷的时期,尤其是在清朝后期,由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骈体文的创作逐渐减少。

三、骈体文的特点1. 平仄相间骈体文以平仄相间的双句为基本单位,通过对仗、对偶等手法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这种写作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文章。

2. 对仗工整骈体文中的对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对称等方式产生美感。

对仗不仅要求字音相同,而且要求意义相近或相反。

3. 文笔华丽骈体文在语言表达上追求华丽、富丽堂皇,常使用典故、典型人物等元素来增强文章气势。

四、骈体文的代表作品1. 《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采用了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交替排列的方式,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悲壮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2.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唐代名士王勃所作,以滕王阁为背景,通过描绘楼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3. 《东篱乐府》《东篱乐府》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以古典音乐“乐府”形式写成。

该作品在思想、艺术、情感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骈体文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骈体文虽然已经不再是现代文学主流,但其对现代文学仍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诗歌领域中,很多现代诗人仍然采用骈体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小说领域中,也有一些作家在小说结构和语言表达上借鉴了骈体文的特点。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国古代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汉的史传文和政论文,都取得了高度成就。

虽然它们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古代早期的散文,概括起来,又有以下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置内容于首要地位,无论记事、写人、议论,都是有所为而发的,形式为表达内容服务;二是书面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朴实自然,不尚藻饰,写在文章中,便是明白通晓的散行文字,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是其基本要求。

所以韩愈说:“唯古于辞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他还以《孟子》的成书为例,指出:“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

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

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当时著书撰文,无非是记录口头所要说的话而已。

古代早期的散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在文学发展史上,各种文体之间,往往会彼此影响。

汉代兴起的辞赋,由骚体诗的散文化演变而来,同时,它又促使散文向着辞赋化的方向发展。

辞赋实际上是一种带韵的散文,它的句式整齐,多用对偶排比,语言铺张藻丽,夸奇炫博,这些都给传统散文以很大的影响。

汉代的散文家如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同时又是辞赋家,因而他们的散文作品也就往往带有辞赋习气,比较注意语言形式的整饬对偶。

特别是东汉以后,这种趋势不断有所加强,语言的形式技巧越来越被放到重要的地位,早期的散体文终于逐渐为所谓骈体文所取代了。

骈体文发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当时称作“今体”或“俪辞”,自唐代柳宗元以后,才开始叫做骈文、骈体文或骈偶文、骈俪文,其中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者也称四六文。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堆砌词藻、典故,注意音韵、对偶,句式多以四字、六字成双作对,犹如二马并驾,“骈文”即由此得名。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若夫句笔无常,而字有条(一作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

唐代骈体应用文

唐代骈体应用文

唐代骈体应用文
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在于语言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注重形式美感。

在唐代,骈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各类应用文中,骈文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对唐代骈体应用文的分类介绍:
1.政治类骈文
政治类骈文是唐代应用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这类骈文主要用于歌功颂德、宣扬教化、表达政治主张等。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晋书·武帝本纪论》就是一篇典型的政治类骈文,通过对晋武帝的评价,表达了唐太宗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

2.经济类骈文
经济类骈文主要涉及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收支、商业贸易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语言简练明快。

例如,唐代的《均田令》就是一篇经济类骈文,详细规定了国家对土地的分配和管理。

3.文化类骈文
文化类骈文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文采和审美价值,常常被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例如,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就是一篇文化类骈文,详细记录了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教育类骈文
教育类骈文主要涉及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旨在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唐代的《大学》就是一篇教育类骈文,详细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5.社会类骈文
社会类骈文涉及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民间信仰等方面。

这类骈文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唐代的《茶经》就是一篇社会类骈文,详细介绍了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强调了茶道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

骈文范文的

骈文范文的

骈文范文的魅力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文体。

骈文的特点是语言华丽、修辞丰富、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瑰宝。

在中国文学史上,骈文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本文将从骈文的定义、特点、历史、魅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骈文的定义骈文,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文体。

骈文的构成方式有很多种,如对仗、反复、排比、叠词等。

骈文的语言华丽、修辞丰富、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瑰宝。

二、骈文的特点1.语言华丽骈文的语言非常华丽,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修辞丰富骈文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如对仗、反复、排比、叠词等,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更加易于记忆。

3.意境深远骈文的意境非常深远,它通过对词语的组合,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刻、更加富有内涵。

三、骈文的历史骈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

在《诗经》中,就有很多骈文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骈文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唐代的骈文大师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他们的骈文作品不仅语言华丽、修辞丰富,而且意境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骈文的魅力1.美学价值骈文的语言华丽、修辞丰富、意境深远,使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骈文作品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美感,还可以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2.文化传承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瑰宝,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通过骈文的传承,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3.思想启迪骈文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通过骈文作品的阅读,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瑰宝,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思想启迪价值。

论李商隐的骈文

论李商隐的骈文

论李商隐的骈文李华娟(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李商隐骈文在晚唐的地位不可忽视。

其骈文多数为代人之作,少数为自己而作,作品都寄予真挚的感情,其祭文是表现得更充分。

李商隐的骈文在审美情趣,文学品位、艺术风格等方面,在骈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体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骈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长时间以来,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都不被重视。

同样,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以其朦胧多义的爱情诗著称,至于其骈文则很少有人提及。

很多研究论著在谈及李商隐时,对其骈文一笔带过,有些则根本没有提及,如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杨柳先生所著的《李商隐评传》,全书十七个章节都没有提到李商隐的骈文。

因此,提起李商隐大家都只知其诗而不知其文。

论及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莫道才先生说:“唐代文学的繁荣也应有骈文的一席之地。

骈文与诗、古文、传奇、词和变文等文章样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

[1](P.68-70)又“其实,李商隐一生所写的文章,就数量看,远过于诗;就质量看,也还自成一家,很有特色。

樊南文和玉溪诗一样,是我们了解这位诗人的思想、气质、生平遭际和艺术成就所不可或缺、不应偏废的一个重要方面”。

[2]李商隐是晚唐六四文大家,他的文与诗有密切关系。

清代何焯说“吾独谓义山是以文为诗者”(《义山读书记》)。

因此,可以认为骈文和诗歌造就了李商隐。

一、李商隐骈文的思想内容现存李商隐的骈文根据功用可以分两类,一部分是代人所作的公私文书,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写的。

李商隐代人所作的骈文,表传启牒最多。

其中表二十八篇,状一百一十四篇,启五十二篇,官牒四十二篇,启五十二篇,官牒四十二篇。

这类作品中,反映出李商隐官场生活轨迹,是研究李商隐生平一部分重要的资料。

他在各个幕府之间的穿梭,各种经历及各种感情都可见一斑。

如李商隐代王茂元、郑亚起草的致牛僧儒、李宗闵、白敏中等人的启状中,就可以看出牛李之争各派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而又非常微妙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作者:华鑫文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骈体文学的萌芽在先秦时代已然肇始,这和先民传达信息的方式,以及特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骈体文学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六朝时最盛。

然而,将骈体文广泛应用于国家各级行政系统,在一个大一统的汉族政权下使用了近三百年,除唐以外,再无第二者。

骈体公文至两宋后,渐次衰落,无复如唐盛者。

本文拟从历史影响、科举制度、行卷之风、政府支持等方面分析,骈体公文盛于唐代的原因。

【关键词】公文;唐代;骈体公文;主导地位;原因
骈体文学由来已久,《易经》之中已现骈文。

清·阮元《文言说》云:“《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1]。

先秦典籍中,骈俪之语亦屡见不鲜。

古人认为文章需有藻饰,以助文势,增加文章的形象性与说服力,既易于闻者诵读,又可达到宣传自己主张之目的。

清人阮元之论最为深切:“古人以简策传世者少,以口舌传世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

故同为一言,转相告与,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

”[2]经过历代的探索与实践,骈文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

唐代延而用之,以为一朝正宗。

有唐一代三百年,有盛衰之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公文的内涵气度和行文技巧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宋祁在《新唐书·文艺传》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唐文三变说”[3]作为“唐文”之一部的骈体公文,在历史的大潮中亦是几经辗转,却始终作为政府行政公文的主体存在,其中原因,值得探究。

一、承魏晋南北朝之遗风,惯性巨大,难以骤改
骈体文广泛应用于公文之高潮,渐起于六朝,孙德谦《六朝丽指》云“丽辞之兴,六朝称极盛焉”[4]又云“六朝者,骈文之初祖也”[5]。

六朝之时,骈体文章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以公文为盛,他说“六朝骈体之盛,凡君上诰敕,人臣奏章,以及军国檄移,与朋友往还书疏,无不袭用斯体”[6]这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意识。

古人将骈体文制成用以“宪章典谟,稗赞王道”的政府文书,视为大道。

《陈书·文学传》云:“(指骈体公文,笔者按)大则宪章典谟,小则文理清正,申抒性灵。

”[7]这对文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努力提高辞藻的技艺,写出辞彩华丽的文章觐呈御览,以求引起皇帝的赏识,继而加官进爵,多获隆宠,《陈书·文学传》载:“(陈后主)躬自省览,其有辞工,则神笔赏激,加其爵位”[8]于是,形成了士大夫“咸知自励”的风气。

[9]
六朝过于浮华奢靡的文风,不利于树立新潮的气象,唐立国之初,自上而下皆有意变革之。

孙德谦《六朝丽指》云:“六朝之文,至弃梁则华艳极矣……而李氏则力诋其弊,要思一变”[10]。

于是魏征提出去六朝之短而合其长的建议,以收“尽善尽美”之效。

他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贵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实
用,文华者便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棳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11]
从魏征的文章看,他并未提出将骈文这一文体弃之不用,只是要扬长避短。

可见,他心理上是承认骈体公文的体式的,反对的矛头只是指向浮靡的文风,并未触动骈体公文的根基。

他的这段话主体是骈体文,散句偶行其间,一改六朝积习,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流畅。

当时的公文作家在内心里,依旧是以骈体文为正宗的。

太宗御制之文亦多六朝遗风,极尽渲染铺排之能事,文辞甚华。

却已少浮华之气。

如《临层台赋》、《小池赋》等。

诸多由前朝入唐的遗老之心态和太宗一样,皆因受六朝影响根深蒂固,惯性使然,难以骤改。

二、唐代科举制度对骈体公文创作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唐代国家制度的重要一环,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形态,其对士人的心理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一代之文学必然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唐代科举科目较繁,然竞争最为激烈者,当推“进士”“明经”二科,而于二者中,“进士”科更为尊贵,报考的人也较多,是中央政府获取高级知识分子的主要渠道。

欧阳修《新唐书·选举制》云:“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

[12]
进士科出身的人一般是逐渐进入翰林院,专门为朝廷起草文告,参与机枢,成为靠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领导层的“高级秘书人员”。

正是由于进士科地位尊贵,前途远大,更符合士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加之,其位置特殊,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易“上达天聪”,所以士子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寒窗苦读,只为进士及第一展才华,光宗耀祖。

唐代进士科最突出的特点是“诗赋取士”。

唐所谓“赋”,乃是律赋,突出的特点是“限韵”。

如此,则律赋较之汉大赋、六朝抒情小赋,格律更为严格,结构更为整饬。

之所以会限韵,出于两种考虑。

一是更严格的要求测试应试者的才华,使得考试有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二是防止舞弊。

在“诗赋取士”的考试原则下,必然会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下催生出的行卷制度对文人创作骈体公文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中说道:“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

”[13]唐代科举试卷尚未实行糊名制,故有此便。

士子行卷,必然要一方面展示自己独特、过人的才华,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主司”的选择标准,从而确定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努力方向。

行卷亦并非仅限登第前,相反,登第之后为了获得更好的官职和更好的发展前途,他们会继续向文坛、政坛等有权利和地位的人行卷。

从唐代科举制下特有的行卷之风可以看出,士子为能在竞争激烈的进士考试中脱颖而出,并能在及第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时刻激励着自己努力写出更符合考试要求的文章,从而促进了其行文技法的提升,扩大了骈体文章的传播与学习范围。

三、骈体公文的优点及统治者的认同
公文是联系国家各级机关的纽带,是教令得以下达,下情得以上闻的指导社会生活、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同时具备宣传教育、监督执行的重要作用。

骈体公文文辞华美,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音韵和谐顿挫,便于人们诵读;对仗工整,譬喻贴切,便于人们记忆。

发布文告,体现国家意志,便于教化民众。

在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骈体公文能实现大范围的传播,且保证信息最少遗漏。

骆宾王所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被誉为“檄文典范,骈俪佳品”。

开篇直斥武后罪状,后述义兵之强盛,最后号召天下共同起兵勤王。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更是振聋发聩,气冲斗牛,力撼山河,体现出文章的豪放气势。

甚至在武则天读后都赞不绝口。

可见,一篇公文的豪壮气概,足以震撼人心。

优秀的骈体公文能达到这种效果,有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

鉴于此,骈体公文得到了唐代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这也是骈体公文为唐政府文书之正宗近三百年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喜爱文辞华美的文书,许敬宗以所草诏书“词彩甚丽”得到太宗的赞赏,房玄龄以“明达吏事,饰以文学”而宠眷日隆。

《全唐文》所载之以皇帝名义颁布的重大事项的诏书,多行骈体,时或夹以散句,以利文气畅通。

可见,统治者为显示庙堂的威严、尊贵,对体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体文书是认可的。

注释:
[1][2]转引自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
[3]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文艺传》卷201.列传第126[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4307.
[4][5][6][10]孙德谦.六朝丽指[M].宦益堂本,1923:8442,8424,8427,8465.
[7][8][9]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陈书》卷34.列传第28[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75.
[11]魏征等.《隋书》卷76[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12]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选举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935.
[13]程千帆.古诗考索·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