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文档[1]
马哲WORD初稿
WORD整体结构:第一部分: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各种宗教理论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宗教,对宗教的本质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论述既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它包含了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宗教史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宗教幻想有其现实基础。
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事“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是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四是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反映为“超人间力量”。
由此可以理解,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神等)的形式来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第二部分:宗教的功能正面:宗教的认知功能认识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
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都是人的认识对象, 人们渴望了解它们, 掌握它们的规律, 趋利避害, 生活幸福。
理性认识能力无疑是人类的主要认识手段。
但是, 人类生存的世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展开逐步扩展, 没有止境的。
因而, 人的认识领域也就没有止境。
对于具体时代的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而言, 总有许多认识视野之内的事物是不能确切把握的, 许多的问题是不能解答的。
理性对于这些问题的无能为力就为人的幻想和想象留下了机会。
马哲资料(仅供参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形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基本条件: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b.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5.货币成为资本条件是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7.什么是真理,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于绝对的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基本特征: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可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可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的真理和具有相对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的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电子版).doc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引我们行动的伟大旗帜,是推动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学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本章讲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生活在世界中,首先就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
还要进行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必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状态怎么样?有没有规律?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包括人生观。
何为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
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
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已研究的对象,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马哲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马哲知识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①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判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主义(动者恒动、静者恒静)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0.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⑴意识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⑵意识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3.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1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1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6.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7.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18.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⑴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⑵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⑶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哲(手打版)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运动,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答: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互相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换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的实践(举例)?答:河西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是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互相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马哲十八个原理Word 文档
1、用所学的哲学原理或哲学方法,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或是所思考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
1. 运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说明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1)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它们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辨证关系,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2)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实践所证实的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绝对真理。
因此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得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得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
马哲论文文档
马哲论文引言马哲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哲关于人性、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人性观马哲的人性观主要包括人的自然状态和人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自私、好斗和贪婪的,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是不可信和不可控的。
然而,马哲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教育的,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善良的,只是被恶劣的环境所扭曲。
政治理念在政治理念方面,马哲主张天命论,即认为君权是由天命授予的。
他认为君王是上天的代理人,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确保人民的安康。
马哲提出了“忠”、“孝”和“仁”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亲情。
他主张君主应当是一个仁慈和睿智的人,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社会秩序马哲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君主的仁政和人民的品德之上的。
马哲提出了“礼”的概念,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主张“礼乐教化”来约束人的行为,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人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马哲思想的影响马哲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人性观和政治理念被后代的思想家所借鉴和发展。
马哲的“性善论”影响了儒家思想,进一步加强了对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的重视。
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后来中国王朝的建立和治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马哲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也启发了后来的思想家,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研究马哲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对于人性、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马哲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哲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1年政治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简答)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简答)5.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6.试述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论述)7.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简答)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简答)9.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联系?(简答)10.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简答)11.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2.试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论述)13.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14.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简答)15.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19.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论述)20.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简答)2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简答)22.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简答)23.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简答)2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5.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26.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简答)27.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简答)28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简答)29.简述国家的实质?(简答)30试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论述)3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论述)3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论述)3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简答)3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简答)3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6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简答)37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简答)38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对我国所有必要性?(论述)39.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发展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论述)40运用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相统一原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论述)41.试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论述)42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简答)43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简答)44怎样理解阶级及其实质?(简答)45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范畴?(简答)46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简答)47简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简答)48试论社会进步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论述)49试论述人的价值的实现?(论述)50运用的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论述)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哲全部
名词解释第一章略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从1834年起,英国的工人和革命群众发起了持续十余年的“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的武装起义。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运动: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
空间: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四章1、实践:试剑石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2、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3、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4、属人世界: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世界。
第五章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系统:在系统论中,系统是指有一定数量并且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体。
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现实: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贯穿在自然领域、支配自然世界事物运动的规律。
马哲A4纸最终打印版
绪论:p3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p9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p10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p1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p17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28 哲学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何为世界本源,何者是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哲学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29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食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p30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p3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p34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实际的物质活动p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p3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4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哲完整整理版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荀子)、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不可知论”
代表 休谟、康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唯心)2思维和存在同
一性的问题(可知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历史观角度理解:指出实践主体是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实
践之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指出实践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
方向,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综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认识论还是历史观,
都是建筑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其整个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概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
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多样性
联系观点方法论的意义:尊重联系的客观性,防止主观主义乱联系;要重视条件,防止不顾条件的蛮干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我们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唯意志论和机械决定论、宿命
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狭义:马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完整word版)马哲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辨证法的内容: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辨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两层含义:1)互相依存2)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区别:1)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联系: 1)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前提2)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反对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片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2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各吸取自身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为质变准备了条件◇2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个性)矛盾在不同过程及阶段上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始终非根本矛盾——不贯穿始终—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矛盾及其各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非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性质:对抗性矛盾——采取外部冲突方式来解决矛盾非对抗性矛盾(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1)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3)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2 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马哲1-3章
马哲1-3章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个人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五、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需要继续发展自己的理论2.列宁主义的产生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讲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一元论、二元论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观念、经验、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精品文献】马哲完整版
(一、)简答和论述一.简答:旧唯物主义及其缺点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对的。
但有四个缺点:1、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它认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2、机械性,用机械力学原理去解释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活动。
3、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当成哲学的范畴,用个别代替一般。
4、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论,在社会历史观点上又坚持了唯心论。
二、唯心主义及理论形态和存在的根源答:1、唯心主义:认为精神起决定作用2、有两种理论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社会历史根源: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的限制,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之谜,这就给宗教信仰留下了空间,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社会分工,人们发现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远远比体力劳动者创造的多,使人们产生了误解,认为只是起决定作用。
4、阶级根源:反动统治者总利用唯心主义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来麻痹人民。
5、认识论根源:认识世界要经历一个过程,人们停留在感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起决定作用;如果认为理性认识起决定作用,也会出现唯心主义,感性和理性都属于精神范畴也会产生唯心主义。
三、人的基本属性答:人的属性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甚至不同种族都是有差别的。
社会属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都是历史的,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人在不同的关系中人的本质也是不同的。
精神属性: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人的本质也是不同的,人要把握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要判断分析别人的精神状态。
四、简述意识能动性及表现和实现途径答: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表现在:1、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
2、人有创造性,表现在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语言文字传播文明的动物,人能追溯过去,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人还要学会把握当前,不能顾此失彼,人还要预测未来。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doc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答题: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最一般普遍的方法。
(3)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A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两者有没有同一性,精神是否认识物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唯物主义及三种形态。
(1)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组成唯物主义阵营。
(2)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简述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形态(1)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组成唯心主义阵营(2)唯心主义有两种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中国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中国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B客观唯心主义: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5什么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1)辨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2)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辨证法C现代唯物辩证法(3)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变的,世界是没有矛盾的,不会发展的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3)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5)思想根源: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符逻辑的发展成就(6)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各方面的本质力量都发展起来,使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发展,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所谓自由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发展不受另外的人的限制。
当然,个人发展的自由并不是无止境的,它只是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别人的发展这个范围内的自由。
除了以上这个命题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是"每个人"的发展,并且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呢?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指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他们看来,以往所有社会的缺陷都在于在那些社会中人类整体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即使不是牺牲全体个人,至少也要牺牲一部分个人。
在那些社会中,始终存在着"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 。
共产主义社会与那些社会不同,共产主义社会将根本结束个体与类之间相互斗争的状态,使人类整体的发展不再以个体的牺牲为代价,相反,整体的发展将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和目标。
因此,他们的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是以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和核心的。
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由氏族、家庭、阶级联合而成的,而是由个人联合而成的,并且个人不是作为氏族、家庭、阶级的成员参加这个联合的,而是作为不隶属于任何氏族、任何家庭、任何阶级的完全独立的自主的个人参加这个联合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自由人"指的只能是个人。
如果不是指个人,则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
共产主义社会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
如果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落实在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上,不以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就没有结束。
他们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内,任何个人都没有必要为了其他个人的利益或者整个联合体的利益而放弃对自己的正常需要的满足,无论是其他个人的利益还是整个联合体的利益都不要求他这样做。
在这个联合体内,个人的发展与联合体的发展完全一致,人类个体的发展同人类整体的发展完全符合。
个人是作为独立的主体互相联合还是作为群体的组成部分(在这种群体中个人没有独立性,没有自由,只相当于群体中的器官)从属于群体,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之所以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为了表示出这种区别。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宗旨、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
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表明只有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相对于这个目的来说,共产主义社会形式本身则不是目的。
马克思反复阐述了人的发展是目的本身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是人得到解放的条件,本身并不是人的解放。
只有人的主体本质的解放,人的主体活动的解放,才是人本身的解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说,"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是"目的本身" 。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人类能力的发展"是"目的本身" 。
因为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形式是不可能具有目的的,只有主体才可能具有目的,所以这里所说的目的本身是属于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也就是属于人类的。
总括以上所述,可以说,人类目的不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或者"人类全部力量的发展"。
共产主义仅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社会形式。
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形式不是可有可无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这种社会形式中,人类目的才能够得到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每个个人处于分散的状态下时,个人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每个个人对立的。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但是,在过去的集体,如政治国家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才存在,对于被统治阶级中的个人来说则不存在。
因此,过去的那种集体只是使一部分人得到了自由,得到了发展,只是使统治阶级中的个人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牺牲而得到了片面的发展。
并且,由于每个人都隶属于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成员而处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所以,不但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而且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都是极其有限的,都是处在阶级的桎梏之中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政权,没有政党的社会。
阶级、政权、政党的消亡使人摆脱了外阶级的压迫和本阶级的束缚,并进而摆脱了人对人的一切统治和支配。
自然,过去那种只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而另一部分人被排斥于发展之外的现象便不存在了。
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集体由于没有阶级,没有政权,没有政党,就不像过去的集体那样仅仅为一部分人的自由和发展提供条件,而是为一切人的自由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需要凭借一定的材料的,既要凭借一定的工具以发挥其能力,又要凭借一定的消费资料以维持其生存、享乐和发展。
劳动者占有什么工具,他就从事什么劳动,发挥什么才能。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每一个个人都是全部工具的主人,所以每一个个人的才能就不再受所占有或所使用的某种特定工具的限制,而有可能在所有的工具上得到发挥。
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起初用劳动换取自己生存、享乐和发展所需的消费品,后来则各得所需,因此,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便可以得到满足。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人的发展需要自由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
"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个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
" 在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形式中,一部分人靠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为生,前者享有自由时间,而后者则被剥夺了自由时间,从而也被剥夺了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所有的人都参加劳动,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所以每个人的物质生产时间都将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每个人都将大致均等地得到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必需的自由时间,"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
同时,由于生产劳动已经由社会合理地加以调配,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便会大大缩短,可以被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则大大增加。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生产工具发展到使掌握它们不需要特殊的体力和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从而劳动职能变得易于掌握以后,"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 。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不再束缚在某一种劳动职能中,而可以在各个领域中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在一切自己愿意表现其能力和个性的领域,自由地和充分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地实现自己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以上的论述表明,共产主义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它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依以实现的社会形式。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由也不断发展。
人的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表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社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拥有的劳动量直接把物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领域,自觉地依据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对整个社会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这个层次的自由,也就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
在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自觉控制从而获得社会范围内生产领域的自由时,劳动者的劳动并不同时立即也成为自由的。
由于把人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的劳动者分工还存在,生产工具的进化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还不足以使劳动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所以劳动仍然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人的自我表现,不是自由劳动。
这个层次的自由是在非自由劳动的情况下人对社会生产实行自觉控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
第二个层次,是在拥有第一个层次自由的同时,获得劳动领域的自由。
这时,物质财富的丰富使人的劳动不再是获得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手段,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变换自己的工作,生产工具自动化的发展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从负担变成轻松愉快的事情,劳动成为人的自我实现,成为自由劳动。
"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
同时,"个性的劳动也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 。
到这时候,人就完全获得了物质生产领域的自由。
第三个层次,是主体活动的自由,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外的各种各样的多方面的活动的自由。
只有通过这种自由的活动,人才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对于这种主体活动的自由,马克思认为人在物质生产领域里获得的自由只是必然王国中的自由,只有这种主体活动的自由才是自由王国中的自由,也可以说,只有这种主体活动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经济形式中人类都必须从事由人类生命的维持和再生产规定要做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人类自由王国的扩大只能依靠提高生产率、缩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