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八单元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八单元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二 -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第八单元,主要内容为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是对上一课中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延伸,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在各种环境下的变化。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 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 2.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 金属与酸的反应; 4. 金属与水的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 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 理解金属与酸的反应; 4. 了解金属与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合作能力,加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

2.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教学难点金属与水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金属与空气接触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2. 实验(20分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以及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金属与水的反应。

1. 实验一: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 2. 实验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3. 实验三:金属与酸的反应;4. 实验四:金属与水的反应。

3. 讨论与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和总结,比较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以及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金属与水的反应,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4. 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金属的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展开课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金属的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重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金属的日常生活用途,引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5. 总结: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2.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能否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实验安排:检查实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

3. 反思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调整讲解方式,提高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金属回收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进行金属的探究性学习,如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制备方法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金属化学性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 讲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3. 讲授金属与酸的反应: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4. 讲授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讲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展示实验现象。

5.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确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

6.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讲解金属腐蚀的原因,介绍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

2. 金属的回收利用:介绍金属回收的意义、方法及其环保价值。

七、教学过程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通过实例讲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金属防护方法的应用。

2. 金属的回收利用:介绍金属回收的方法、意义及其环保价值,展示相关实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金属腐蚀与防护、回收利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3.理解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4.能够描述金属氧化反应和金属与酸的反应。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金属中电子的特殊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 一块铜片、一块锌片、盐酸、稀硫酸等实验用品。

2.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中学习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并让学生思考金属的一些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金属的常见性质简单介绍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硬度,熔点,密度等。

并与非金属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特点和非金属的特点。

3. 金属与非金属的特性分析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外观差异、导电性实验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导电的原因。

4. 金属的电子转移过程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电子特殊性质。

5. 金属与氧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氧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氧化反应的化学性质。

6. 金属与酸的反应通过实验或者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7. 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金属的应用及其与非金属的区别,展示所学知识。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以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殊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金属的一些现象,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以上是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的简要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8.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8.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通过复习巩固,掌握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
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熟悉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悉金属的化学性质,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

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

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

[答]实验1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铝。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Al >Cu >Ag[小结]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化合物和新金属。

[板书]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3种金属的活动性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投影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 (4)铝与硝酸银溶液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思考题2: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

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蓝色变浅,铝丝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2Al+3CuO 4=Al(SO 4)3+3C u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上附有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 3=Cu(NO 3)2+2A g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3.掌握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4.理解金属的腐蚀现象。

教学重点1.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2.掌握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金属的腐蚀现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2.学生准备:铁、锌、铝、铜等金属试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展示不同金属在酸中的反应。

概念讲解(10分钟)1.通过PPT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重点强调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2.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的活泼性、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实验展示(15分钟)1.展示实验材料:铁、锌、铝、铜等金属试片;2.通过反应实验,观察不同金属试片在酸中的反应,总结金属活泼性的差异。

案例分析(15分钟)1.提供不同金属腐蚀的实际案例,如铁器锈蚀等,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腐蚀现象;2.分析腐蚀现象的原因,重点讲解金属的电位差和电池的原理。

再次实验(15分钟)1.学生自行组织实验小组,使用铁、锌、铝、铜等金属试片进行实验;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活泼性、金属腐蚀等;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3.教师进行总结,为下节课内容做铺垫。

课堂作业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有哪些?举例说明。

–不同金属在酸中的反应有何差异?–金属腐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金属的活泼性、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金属腐蚀现象的原因。

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1、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2Al+3CuSO4=Al(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讨论回答
板书
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性:
1、与氧气反应:
2Mg+O2= 2MgO Al+3O2=2Al2O32Cu+O2=2CuO 3Fe+2O2=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与酸反应: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H2↑Fe+2HCl==FeCl2+H2↑
教学重难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方程式书写。
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主要
教法
实验探究、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
准备
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硫酸铝溶液、锌粒、铁钉、砂纸、试管
教学
时间
课型
教学过程
教学
讨论回答
置换
反应
问:观察上述五个反应方程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许多类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分段记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基本信息课题(教科书版本)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金属》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金属化学性质。

地位:这一节是基于学生在初学化学时做过的镁、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是由分类研究到对比分析,再由归纳总结到实际应用的有关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教学。

作用:通过对金属和氧气反应的对比,以及对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事实的分析,形成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完整思维模型的架构。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学生在本课之前,曾在初识化学时做过的镁、铝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学习了相关化学方程式,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刚刚初步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在科学探究方面,前一阶段的实验多集中在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观察和体验,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记录实验现象的经验。

不利因素:对于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部分学生有所遗忘,同时缺少对这些内容的理性分析;刚刚初步了解的金属物理性质,缺少直观感受和实际应用的体验;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和表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另外在学过的反应中,对反应类型的分析只局限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数(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未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进行过分析,对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仍有障碍,需要合理的点拔。

教学目标1.经历用物理方法鉴别金属的过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对科学的情感;2.知道铁、铝、铜、镁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3.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4.观察金属与酸、其他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体会金属活动性的重要应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二、设计思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从教学目标来看,将原来的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俱为一体。

从课程内容来看,将化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以及体现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影响的内容作为主要课程内容。

从教学方法来看,倡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化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要将化学知识融合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金属的特性1.1 金属的定义与分类理解金属的定义了解金属的分类及特点1.2 金属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基本物理性质了解金属的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第二章:金属的冶炼与加工2.1 金属的冶炼方法学习金属的冶炼原理及方法,如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等了解我国金属冶炼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2 金属的加工方法掌握金属的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等加工方法了解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3.1 金属与氧气反应学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产物,如铁的生锈、铜的氧化等掌握金属防腐蚀的方法及应用3.2 金属与酸反应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及条件,如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学习金属与浓硫酸、浓硝酸的钝化现象及应用第四章:金属的合金4.1 合金的定义与分类理解合金的定义及特点了解合金的分类及应用领域4.2 合金的性能掌握合金的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性能学习合金的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第五章:金属资源的保护与利用5.1 金属资源的保护了解金属资源的分布及开采状况学习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如合理开采、回收利用等5.2 金属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掌握金属的回收利用方法及技术探讨金属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6.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概念学习原电池的形成及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了解金属的阳极保护与阴极保护技术6.2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现象观察和分析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学习金属腐蚀速率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第七章:金属的化学分析方法7.1 重量分析法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习常见金属离子的重量分析方法及应用7.2 滴定分析法理解滴定分析法的原理及分类掌握酸碱滴定、络合滴定等常见滴定方法第八章:金属材料的应用8.1 金属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了解金属材料在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应用学习金属材料选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8.2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探讨金属材料在日用品、家电等领域的应用分析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环保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金属材料的环境影响9.1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学习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了解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9.2 金属材料的使用与废弃对环境的影响探讨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策分析金属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必要性及方法第十章:金属材料的前沿进展10.1 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了解新型金属材料的种类及特点学习新型金属材料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10.2 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进展掌握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创新及挑战重点解析第一章:金属的特性重点:金属的定义与分类、金属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化学9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人教版化学9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通过金属和酸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2
【过渡】如何判断更多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这就要利用金属的另一个化学性质了。
【提问】金属还能与什么物质反应?
【讲述】下面,我们就通过金属与酸的实验来比较Mg、Zn、Fe、Cu的活动性 。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探究问题单2【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 们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从铁得到铜的反应呢?
【提问】根据什么知道有铜生成?
【引导】我们可以用铁和铜的化合物反应,可以得到铜。那么其它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反应,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提问】桌面上有哪些金属?
有那些金属化合物?它们之间是否像铁和硫酸铜一样,也能发生发应呢?我们下面就来试一试。
观察,识记
回答:
在金属活动性 顺序表中出现了非金属元素:H
为下节课留下铺垫。
板书:略
观察、思考:
活动性强的金属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是水溶液中提 取出来。
培养学生的从事实提取知识的能力。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回答:
A组:Cu+AgNO3溶液
B组:Ag+CuSO4溶液
思考,回答:
活动性强弱:Zn>Cu>Ag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前三个金属活动性顺序
【小结】我们今天讨论了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否将这些金属按活动性强弱的顺序排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

2.掌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和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教学难点: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金属的物理性质,并与学生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新知讲解与示例(10分钟)1.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根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产生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和性质,判断反应产物的性质。

2.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相应的盐和氢气。

3.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物反应会产生相应的盐。

3. 实验探究(20分钟)将几种不同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进行反应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产物的性质,判断反应产物,并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4. 小组合作与讨论(15分钟)将学生随机分组,让每个小组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和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5. 整合总结(10分钟)请学生依次报告小组的讨论成果,老师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和金属与酸和非金属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6. 拓展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拓展练习题,并在讲解题目答案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涉及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延伸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1.设计更多的实验,让学生自行选择金属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并观察反应产物的性质,进一步巩固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概念。

化学: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

化学: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二、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顺序的初步控究。

三、教学对金属活动顺序的初步控究。

四、教学方案:问题情景实验控究结论练习巩固五、教学用具:镁条、铜片、锌粒、被氧化的铝、镁条、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稀盐酸、稀硫酸、试管、AgNO3、A12(S04)3、铝丝、铜丝、铁片。

六、教学过程:1、引言、导入新课从前一个课题,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性质,通常金属都有一定的先泽,有导电、传热性,有延展性、可弯曲,而且我们也了解了金属的许多种用途,那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共同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板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由前期我们学习的内容知道,氧气化学性质可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铁生锈、铜片生锈及铝制品表面逐渐失去光泽都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果,而这个化学反应与氧气关系密切。

实验:在空气中分别加热镁、铝、铜2Mg+O2 2Mgo 4A1+302 2A1203 2Cu+02 2Cu0真金不怕火炼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和难易程度不同,正由于这个差别也就反应了金属的活泼程度。

Mg>A1>Fe>Cu>Au。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铝制品却耐腐蚀?除了上述方法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顺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板书: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镁、锌、铁、铜然后注生盐酸,在另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镁、锌、铁、铜然后注入稀硫酸。

现象:不同的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结论:镁、锌、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H2,而铜与盐酸不反应,与盐酸反应时,生成H2越快,活动性越强,否则就较弱。

金属活动的活泼程度:Mg>Zn>Fe>Cu。

思考: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七、板书设计:1、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金属活动属越强,与氧气反应速度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
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
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B.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
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与酸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置换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3.评价方式: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1.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
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然后带着“铁和铝的活泼性怎样?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

“的问题阅读,讨论得出几种金属的活泼顺序为:Mg>Al>Fe>Au
2.学习金属与酸反应时,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导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是一种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学生亲自动手做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

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3.在学习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通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学生可推测金属可能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验证猜想,在这几个实验中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做出的铜树有黑色的物质,光亮的红色不明显,不及书
上的图漂亮,为了做出与书上一样漂亮的铜树,可将硫酸铜溶液改为氯化铜溶液(以饱和氯化铜溶液与水按1:1稀释为宜)通过上述实验,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物质美、现象美、直观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教师讲述: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根据这些活动性,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

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总结置换反应的特征,并回顾对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6.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鉴别这枚金戒指的真假吗?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达标练习
练习1是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练习2、3都是利用本课的基础知识,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活用的例子
1.判断下列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1)Fe+CuSO4=Cu+FeSO4
(2)2Mg+O2 2MgO
(3)CH4+2O2 CO2+2H2O
(4)H2O2 H2O+O2↑
2.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近5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

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营养不均衡,患缺铁性贫血,其主要表现为:偏食、智力降低,对周围事物反应差,易怒不安等。

同时往往记忆力差,听课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

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会更好。

思考:为什么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据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3.我国西部某省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时产生蓝色的胆矾。

当地居民用铁锅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变成了“铜锅”。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吗?(胆矾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O,其溶于水形成CuSO4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