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05燃烧与爆炸

合集下载

燃烧与爆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燃烧与爆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燃烧与爆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一、背景介绍燃烧与爆炸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如何正确应对火灾和爆炸事件成为了每个员工必须掌握的消防安全知识。

为了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能力,本次培训将重点介绍燃烧与爆炸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二、培训内容1. 燃烧基础知识• 什么是燃烧?• 燃烧的要素有哪些?• 燃烧的四要素是什么?2. 爆炸基础知识• 什么是爆炸?• 爆炸的种类有哪些?• 爆炸的常见原因是什么?3. 火灾预防措施• 火灾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 火灾报警器的使用• 灭火器的种类和正确使用方法4. 爆炸事故应急处理• 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 人员疏散和逃生通道• 爆炸事故后的处理方法三、培训形式本次培训将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际演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通过PPT讲解、现场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员工更好地掌握消防安全知识。

四、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员工了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火灾预防和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员工的自救逃生和火灾控制能力。

五、培训时间和地点• 时间:XX年XX月XX日上午9:00-12:00• 地点:公司会议室六、培训评估• 每位员工完成培训后需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方可取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证书。

• 培训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对培训内容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的培训优化做准备。

七、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公司消防专家进行授课,专业知识丰富,能够针对性地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

八、总结燃烧与爆炸是极具危险性的事件,只有加强员工对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有效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的安全稳定。

特殊应用场合及扩展条款1. 化工厂生产车间• 在化工厂生产车间,由于化学物质的存在,火灾和爆炸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额外加强以下方面的培训内容:1.化学品的安全存放和处理方法,包括防止化学品泄漏和相容性测试等。

2.火灾和爆炸事故中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及其应对措施。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广义的自燃包括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加热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定温度被“烤”着火;在熬炼(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受热介质因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都属于受热自燃现象。

本身爆胎:可燃物在没外部热源轻易促进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促进作用(例如溶解、电磁辐射等)、化学作用(例如水解、水解、生成等)或生物促进作用(例如蒸煮、细菌腐败等)而咳嗽,热量蓄积引致高涨,当可燃物达至一定温度时,未与氨气轻易碰触而出现冷却,这种现象叫作本身爆胎。

比如说煤堆、干草堆、赛璐珞、沉积的油纸油布、黄磷等的爆胎都属本身爆胎现象。

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都是可燃物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

它们的区别在于导致可燃物升温的热源不同,引起受热自燃的是外部热源,而引起本身自燃的热源来自可燃物内部。

请注意一些书中谈的爆胎就是狭义的,只局限于本身爆胎。

就实际情况来说,本身爆胎引发的火灾较多些。

气体发生分解爆炸的条件是什么?常见的分解性爆炸气体有哪些?气体出现水解核爆须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气体必须是分解性气体,即气体本身能发生分解,而且分解放热比较多。

一般说来,分解热在80千焦/摩尔(kj/mol)以上的气体可能发生分解爆炸。

这是由气体的化学组成所决定的,是发生分解爆炸的内因。

其次,须要一定的压力。

每一种水解爆炸性气体都存有一临界压力,高于这个压力,通常不能出现水解核爆;低于临界压力,压力越高,水解核爆的危险性越大。

再次,要有点火源(初始能量)。

各种分解爆炸性气体的最小发火能不问。

同一种气体的最小发火能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

最小发火能越低,气体发生分解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以上后两个条件,是分解爆炸的外因。

常用的水解性核爆气体存有:乙炔、乙烯、丙烯、臭氧、环氧乙烷、四氟乙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2.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3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的含氧量;相互作用燃烧的持续条件: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燃烧形成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外加热、合理配比、混合作用4.燃烧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放热、火焰、发光、发烟5.点火源种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核能;高温表面;地热、火山爆发6.燃烧爆炸的形式:①按照燃烧反应进行程度: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②按照产生燃烧反应相:均相燃烧、非均相燃烧③按照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预混燃烧(层流预混燃烧、湍流预混燃烧)、扩散燃烧④蒸发燃烧⑤、分解燃烧⑥、表面燃烧⑦、延迟燃烧⑧、阴燃⑨、粉尘爆炸⑩、单纯物质的分解爆炸○11炸药燃烧○12气体泄漏燃烧○13绝热燃烧○14喷雾燃烧7.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8.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或可燃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液体在空气中或在液面附近产生蒸气,其浓度足够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9.闪燃与闪点的重要性: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10.点燃:也叫强制着火,引燃。

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的作用下起火,移去火源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燃点:又叫着火点。

可燃物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11. 重要性:燃点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燃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控制这类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 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 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体 积百分比(V%)表示。对可燃粉尘,我们通常用单位体积内可燃 粉尘的质量g/cm3来表示其爆炸上、下限值。
实际燃烧温度不是固定的值,它受可燃物浓度和一系列 外界因素的影响。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燃烧特性(3)
燃烧速度: 1 气体燃烧速度:火焰在可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称燃烧速度。 气体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的组成和结构 • 可燃气体含量 • 初温 • 燃烧形式 • 管道 • 压力和流动状态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燃烧的条件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 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 点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 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燃烧的条件:
燃烧三要素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常见的火源种类
在生产中,常见的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有以下8种: (1) 明火 (2) 高热物及高温表面 (3) 电火花 (4) 静电、雷电 (5) 摩擦与撞击 (6) 易燃物自行发热 (7) 绝热压缩 (8) 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
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 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 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 点(或引燃温度)。
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
自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
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 (2)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

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

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

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

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

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

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

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

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

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需要三个因素:燃料、氧气和能够引起反应的热能。

当这些因素都存在时,燃料会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形成火焰、烟雾和热量。

燃烧的过程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注意燃烧的基本知识。

首先是火源的概念。

火源是引起火灾的物质或者能源。

例如,明火、火柴、香烟、电器等都可能成为火源,因此必须注意使用和保管的安全。

其次是可燃物的定义。

可燃物是燃烧能够释放出能量的物质。

例如,纸张、木材、煤炭、油、气体、液体等都属于可燃物。

在使用或者保管这些物质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另外,火势的等级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基本知识之一。

火灾的火势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代表着不同的火源和可燃物。

其中,A等级火是指可以用水灭火的固体火源,例如纸张、木头等;B等级火是指可以用灭火器灭火的液体和气体火源,例如油、汽油、天然气等;C等级火是指有电弧而引发的火灾;D等级火是指镁、钠等金属着火爆炸的火源。

在处理不同等级的火灾时,应该选择不同的灭火器和灭火方法,切勿采用不当的方式,以免引发更大的灾难。

最后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爆炸原理。

爆炸是指燃料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产生爆炸波。

爆炸的主要原因是混合气体浓度在可燃范围内爆炸,也就是说,当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可燃物质,一旦接触到火源或者电火花等,就会引发爆炸事件。

因此,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化学品的特性和使用规范,相应地装备防爆设备和安全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燃烧和爆炸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重视。

了解火源、可燃物、火势等级、爆炸原理等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提高防火意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消防安全--燃烧与爆炸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与爆炸知识
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 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 限范围内的混合物
4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含氧量 粉尘浓度 颗粒的尺寸
颗粒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
附也越多,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越 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空气中含 水量越高、粉尘越小、引爆能量 越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 浓度范围扩大。有粉尘的环境中 存在可燃性气体时,会大大增加 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2007 年,浙江 省某女士坐的升降 椅发生物理爆炸, 椅面被炸穿,她的 裤子被炸了个大 洞,硬塑料、木 屑、密封圈等大量 碎片崩进她体内达 十几厘米。此类事 故并不鲜见。
爆炸的概念
化学爆炸: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
爆炸。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
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
闪点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同系物中异构体比正构体的闪点低;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其沸点升高
而升高。各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其闪点随沸程的增加而升高;低闪点液体和高闪 点液体形成的混合液,其闪点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木材的闪点在260℃左右。
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
固体的燃烧特点——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固体上方可 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燃烧方式分为:蒸发 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
蒸发燃烧—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熔融后,类似于可燃液体蒸发成蒸汽而燃烧。如硫、 磷、沥青、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 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 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如木材、纸张、棉、麻、毛巾、热固塑料、合成橡胶 等燃烧。 表面燃烧—蒸汽压非常小或难以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 包围物质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属于非均相燃烧,即表面燃烧。表面发红,而 无火焰,如木炭、焦炭等的燃烧。 阴燃—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会阴燃。如成捆堆放的 棉、麻等,随着阴燃的进行,热量聚集、温度升高,此时空气导入可能会转变为有焰燃烧。

化工安全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

化工安全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

火源
(1)明火 在易燃液体装置附近,严禁明火。 为了防火安全,常常用隔墙的方法实现充分隔 离。隔墙一般推荐使用耐火建筑,即礴石或混凝土的 隔墙。 易燃液体在应用时需要采取限制措施。在加工 区,即使运输或贮存少量易燃液体,也要用安全罐盛 装。在火灾中,防止火焰扩散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罐 都应该设置通往安全地的溢流管道,因而必须用拦液 堤容纳溢流的燃烧液体,否则火焰会大面积扩散,造 成人员或财产的更大损失。
固体燃烧有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简单物质,受 热时首先熔化,而后蒸发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 程;对于复合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成其组成部分, 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而后气态产物和液态产物蒸气 着火燃烧。 可见,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 着火、燃烧等阶段。
达到T自,可燃物质开始氧 初始阶段,加热的大 如继续加热,温度上升 T 氧′是开始出现火焰的 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 化。由于温度较低,氧化速度 部分热量用于可燃物质 很快,达到T自,即使停止 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 T自到T自′间的时间间隔称 不快,氧化产生的热量尚不足 的熔化或分解,温度上 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 点。 为燃烧诱导期,在安全上 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若 升比较缓慢。 达到T自′就着火燃烧。 有一定实际意义。 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 停止加热,不会引起燃烧。
第四节 爆炸及其特性
一、爆炸概述
爆炸是指物系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状态,并在 瞬间以对外作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在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释放,变为
对爆炸物质本身、爆炸产物及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
物质爆炸时,大量能量极短的时间在有限体积内突然 释放并聚积,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
l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 也可以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险。

05聚丙烯酸钾安全技术说明书

05聚丙烯酸钾安全技术说明书

聚丙稀酸钾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聚丙稀酸钾化学品英文名称: potassium nitrateCAS No.: 7757-79-1分子式: KNO3分子量: 101.10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聚丙稀酸钾≥99.5% 7757-79-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 1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吸入本品粉尘对呼吸道有刺激性,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肺水肿。

大量接触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影响血液携氧能力,出现头痛、头晕、紫绀、恶心、呕吐。

重者引起呼吸紊乱、虚脱,甚至死亡。

口服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休克、全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对皮肤和眼睛有强烈刺激性,甚至造成灼伤。

皮肤反复接触引起皮肤干燥、皲裂和皮疹。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强氧化剂。

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

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时, 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气体。

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雾状水、砂土。

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

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

燃烧与爆炸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燃烧和爆炸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掌握防火和防爆的基本原理,了解安全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与爆炸事故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燃烧与爆炸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对燃烧与爆炸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燃烧与爆炸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生活中的燃烧与爆炸安全问题,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尊重他人观点,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燃烧与爆炸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燃烧与爆炸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燃烧与爆炸基本概念:讲解燃烧的定义、特点及爆炸的分类和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三章“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2. 燃烧条件与类型:分析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介绍不同类型的燃烧现象。

- 教材章节:第四章“燃烧条件与类型”3. 爆炸原理与现象:讲解爆炸的原理,分析不同类型的爆炸现象及原因。

- 教材章节:第五章“爆炸原理与现象”4. 防火与防爆:介绍防火和防爆的基本原理,阐述安全防护措施。

- 教材章节:第六章“防火与防爆”5. 案例分析与实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燃烧与爆炸事故原因,进行相关实验观察。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

第四节 爆炸及其特性
一、爆炸概述
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 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
在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释放,变为 对爆炸物质本身、爆炸产物及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
氢气:受热-燃烧 烃类气体:受热-分解-燃烧
可燃混合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二、可燃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的着火速度和其蒸气压密切相关。
表示方式: 质量速度: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小时燃烧容器内液体质量 kgm-2h-1。 直线速度:每小时烧掉容器内液体的高度cmh-1 。
影响因素: 液体初温、液体热容、蒸发潜热、火焰辐射强度、液
到达T氧,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 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产生的 热量尚不足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 若停止加热,尚不会引起燃烧。
T自
T初 T氧
继续加热,到达T自,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T自是理论上 的自燃点,T自′是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点。T燃为物质 的燃烧温度。 T自到T自′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着火延滞期)。
(3)自燃和自燃点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 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的最低温 度称为自燃点。物质 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类型。
①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 到其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称之为受热自燃。因此,受热自燃 的两个条件为:有外部热源和有热量蓄积的条件。
②自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无外部热源的影响下,其内部 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变化而产生热量,并不断积累使物 质温度上升,达到其自燃点而燃烧,称为自热燃烧。 自热 自燃的三个条件: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如氧化热, 发酵热等)、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绝热保温性、 产生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爆炸性物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生爆炸反应的一类物质。

它们能够在燃烧或爆炸时迅速释放大量热能和气体,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爆炸性物质常见于燃料和炸药等领域,如汽油、火药、炸药等,它们的燃烧与爆炸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机理、防范措施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一、爆炸性物质的燃烧机理爆炸性物质的燃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并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构成火焰、烟雾、灰烬等现象。

燃烧反应的基本方程式是:燃料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热能其中,燃料一般是指含有碳和氢的有机物质,如石油、天然气、木材、煤炭等。

在与氧气发生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和二氧化碳、水等气体。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和普通物质的燃烧有所不同。

普通物质的燃烧通常是缓慢的,能够自行进行;而爆炸性物质的燃烧则是非常快速和猛烈的,通常需要外部的热源或刺激(如撞击、摩擦等)。

这种快速的燃烧过程就是爆炸。

爆炸反应的机理是爆炸性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温度、压力等),发生连锁反应,燃烧产生大量热能和气体,形成一个火焰前缘、氧化前缘和爆轰波等三部分。

其中,火焰前缘是指燃烧区域内的燃烧产物,氧化前缘是指燃烧区域外的未燃料。

爆轰波是指燃烧区域内的气体压力急剧升高所形成的压力波,可以破坏周围物体和结构。

二、爆炸性物质的防范措施爆炸性物质具有高度危险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1.严格管理:爆炸性物质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如加密存储、防火防爆措施、安全堆放等。

2.提高安全意识:对于从事爆炸性物质生产、运输、使用等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3.安全设施装备:必须配备相关的安全设施和装备,如防爆夹具、避雷器、灭火器等。

4.安全通道和逃生通道:必须规划和建立合理的安全通道和逃生通道,以方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难和逃生。

化学实验室安全(7-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化学实验室安全(7-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火灾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 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 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 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第十五页,共39页。
爆炸
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 设备损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 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 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 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页,共39页。
物质的燃烧:
燃烧的定义: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为 燃烧。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见最普遍的燃烧现 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每一个条 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采取低姿势或匍匐前进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第三十六页,共39页。
可就地打滚或用衣物压灭 身上着火 不要奔跑
用浸湿的被褥衣物堵住门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在阳台上呼救
第三十八页,共39页。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
第三十九页,共39页。
自燃
可燃物质不 需要接触火 源,便能自 行着火的现 象称为自燃
第五页,共39页。
物质的爆炸:
爆炸的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 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由于压力急剧上升而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作用, 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炸声和冲击波。
爆炸的分类: 常见的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如下所示。
第十七页,共39页。
造成火灾 :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 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 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 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实验室安全:燃烧与爆炸

实验室安全:燃烧与爆炸
这种燃烧速度极快,每秒可达到几米甚至几百米的距离。在燃烧的同时,产生大量热能气体物质,形成很高的温度,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响声。
实际上,化学性爆炸是可燃物质与氧化剂事先混合好的混合物,遇到火源而发生的短时间的燃烧。
02 爆炸的基本知识
一般可燃物质的燃烧没有爆炸现象
一般可燃物质与氧化剂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燃烧速度慢,放出的热量和气体少,没有向周围冲击的压力,也没有多大的响声,只是平静的燃烧。
1.着火
2.闪燃
3.自燃
01 燃烧的基本知识
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热源直接作用下受热或在常温下自行发热,由于散热收到阻隔使得温度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是发生自行燃烧
火焰接近可燃气体时其表面上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
1 着火
2.闪燃
3.自燃
对于每一种气体混合物,都有一个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在任何比例下都不爆炸。
02 爆炸的基本知识
03
防火、防爆的一般原则
防火、防爆的一般原则
遵守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意识熟悉实验室容易引起火灾、爆炸物质的特点减少和消除可燃物质控制或取消点火源配备合适的防火防爆设施
03 防火、防爆的一般原则
03 防火、防爆的一般原则
感谢观看ThankS
02 爆炸的基本知识
由此可见,构成爆炸必须有以下几个因素:
在爆炸事故中,较多的是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和粉尘的爆炸。
可燃物与助燃物事先混合;
燃烧速度非常快;
产生大量的气体;
生成大量的热;
产生巨大的响声。
02 爆炸的基本知识
爆炸浓度极限
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遇到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浓度极限。

安全工程《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

安全工程《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

安全工程《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燃烧与爆炸是安全工程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火灾、爆炸等危险场景的预防和处理。

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特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特点燃烧与爆炸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它既包括火灾与事故的形成机理和防控措施,也包括爆炸的原理和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广泛:燃烧与爆炸涉及到化学、物理、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

2. 实践性强:燃烧与爆炸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安全意识:燃烧与爆炸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优势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燃烧与爆炸课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枯燥感,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设计与问题引导在燃烧与爆炸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工程案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以提出某一化工厂的火灾事故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预防措施。

2.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燃烧与爆炸课程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实验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燃烧和爆炸是常见的安全隐患,对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掌握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一种物质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同时释放出热能和产生氧化物的过程。

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也是一种化学反应。

燃烧的基本要素包括燃料、氧气和引燃源。

当这些要素同时存在时,就可能引起燃烧事故。

燃烧的传播方式燃烧在空气中传播是由于其中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导致氧气和燃料之间发生进一步的反应。

燃烧的传播方式包括三种:对流传播、热辐射传播和导火线传播。

1.对流传播:对流传播是指热量自燃点向四周传递的传播方式。

在燃烧初期,火焰发出的热能会使空气变热,然后空气会向上升起,把温度较高的气体带到更远的地方进行燃烧。

2.热辐射传播:热辐射传播是由火焰所发出的热辐射能引起远离火源处的物体发生燃烧。

这种传播方式是通过辐射能把热量传递给周围物体,使物体升高到燃点,从而引起燃烧的传播。

3.导火线传播:导火线传播是通过导体(如电线、管道等)传递火源的燃烧。

这种传播方式是通过导体的热传导而实现的。

导体热传导使燃点能使物体升至燃点,从而引起燃烧的传播。

爆炸的定义爆炸是由于气体、粉尘、液体或固体爆炸性物质在点燃或其他方式激发下,产生大量的气体急剧体积增大而造成的一类事故。

爆炸是一种强烈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爆炸过程中,压力急剧上升,使产生爆炸的容器或设备瞬间破裂。

爆炸的危害爆炸灾害由于瞬间体积增大,导致产生巨大的压力波和冲击波,同时也伴随有火花、爆轰、高温烟尘等物体扩散,产生大面积破坏和伤害。

爆炸的危害因素包括热辐射、压力和空气振动。

爆炸可能会对设施和设备造成严重损坏,对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爆炸分类爆炸根据爆炸物质的性质和爆炸的能量等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爆炸: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安全工程《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

安全工程《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

安全工程《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燃烧与爆炸是安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的防控与处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深他们对燃烧与爆炸知识的理解,我们需要借助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深入探讨燃烧与爆炸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实践。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在燃烧与爆炸课程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设计合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针对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研究型教学模式:1.案例导入式教学:通过真实火灾和爆炸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案例中的燃烧与爆炸机理、原因及防控措施。

2.问题驱动式学习:提出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实验研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以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燃烧与爆炸课程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深化对燃烧与爆炸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践教学的开展在燃烧与爆炸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和案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1.实验课教学在燃烧与爆炸课程中,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课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燃烧与爆炸现象,了解其规律和特点。

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设计各种燃烧与爆炸相关的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燃烧速率实验、爆炸特性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燃烧形式及种类
一、燃烧形式 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导致了燃烧形式多种多 样。 1、 按 产 生 燃 烧 反 应 相 态 的 不 同 : 均 相 燃 烧 和 非 均 相 燃烧 2、 根 据 可 燃 性 气 体 的 燃 烧 过 程 : 混 合 燃 烧 和 扩 散 燃 烧 3、 可 燃 液 体 为 蒸 发 燃 烧 , 固 体 或 不 挥 发 性 液 体 为 分 解燃烧 4、 根 据 燃 烧 反 应 的 进 行 程 度 : 完 全 燃 烧 和 不 完 全 燃 烧
(2)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极其激
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 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成分均发生根本 的变化。 按爆炸时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的不同的又分 为三类: A、简单分解爆炸 B、复杂分解爆炸 C、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3、按引起爆炸反应的相分为:(1)气相 爆炸(2)液相爆炸(3)固相爆炸
二、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
一般指的是此种气体分解可产生相当数 量 的 热 量 。当 分 解 热 达 到 2 0 ~ 30 千 卡 /千 克 分 子 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点火之后火焰就能传播 开来。分解热在这个范围以上的气体,其爆炸 很激烈。 分 解 爆 炸 的 临 界 压 力 :在 高 压 下 易 引 起 分 解爆炸的物质,当压力降至某数值时,火焰便 不再传播的压力。
气 体 名 最 大 火 可 燃 气 气 体 名 最 大 火 可 燃 气 称 焰 传 播 体 在 空 称 速度 氢 碳 甲烷 乙烷 丙烷 0 .6 7 0 .8 5 0 .8 2 9 .8 6 .5 4 .6 炼 焦 煤 1 .7 0 气 焦 碳 发 0 .7 3 生煤气 水煤气 3 .1 43 4 8 .5 17 4 .8 3 气 中 的 含量 3 8 .5 45 丁烷 乙烯 0 .8 2 1 .4 2 一 氧 化 1 .2 5 焰 传 播 体 在 空 速度 气 中 的 含量 3 .6 7 .1
第五节 爆炸及其种类
定义: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 瞬间放出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一、爆炸的分类 1、根据爆炸传播速度,分三类 (1)轻爆: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十厘米至数米的过程 (2)爆炸:传播速度为每秒 10 米至数百米的过程 (3)爆轰:传播速度为每秒 1000 米至数千米的过程 2、根据爆炸的起因,分两大类 (1)物理性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等物理 变化而形成。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及性质均无变 化。
第四节 燃烧速度和热值
一、气体燃烧速度 气体扩散燃烧时,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气体的扩散速 度。而在混合燃烧时,燃烧速度取决于本身的化学反应 速度,通常混合燃烧速度比扩散燃烧速度快得多。 气体燃烧速度常以火焰传播速度来衡量。一些气体 与 空 气 的 混 合 物 在 直 径 为 2 5 .4 m m 的 管 道 中 燃 烧 时 , 火 焰 传 播 速 度 见 表 4 -8 。
二、着火、闪燃和闪点
1、 着 火 : 在 空 气 存 在 的 环 境 下 , 可 燃 物 质 和 明 火 接 触 燃 烧 ,移 去 火 源 仍 然 燃烧的现象。 2、 闪 燃 :当 火 焰 或 炽 热 物 体 接 近 易 燃 或 可 燃 液 体 时 ,液 面 上 的 蒸 气 与 空 气 混 合 物 会 发 生 瞬 间 火 苗 或 闪 光 ,这 种 现象称闪燃。
4、 自 燃 点 的 影 响 因 素 : ( 1) 压 力 : 愈 高 , 自 燃 点 愈 低 ( 2) 可 燃 气 体 与 空 气 混 合 时 的 自 燃 点 随 其 浓 度 的 变 化而变化 ( 3) 催 化 剂 对 可 燃 液 体 和 气 体 的 自 燃 点 也 有 很 大 影 响 ( 4) 液 体 和 固 体 可 燃 物 受 热 后 分 解 并 析 出 来 的 可 燃 气体挥发物愈多,其自燃点愈低。固体可燃物粉 碎的愈细,其自燃点愈低。 ( 5) 一 般 情 况 下 , 液 体 比 重 越 大 , 闪 点 越 高 而 自 燃 点 越低。
3、防止“殉爆”发生的安全间距离计 算 S=k√g S-----不引起殉爆的安全距离,米 g-----爆炸物的质量,千克 k------系数,与建筑物四周有无将波 向上引的围墙有关,并与爆炸物特 性有关。平均值为1~5,有墙取1, 无墙取5
五、爆炸破坏作用的影响因素
1、 爆 炸 物 的 数 量 和 性 质 2、爆 炸 时 的 条 件 :震 动 大 小 ,受 热 情 况 ,爆 炸初期的压力,空气混合物的均匀程度 3、 爆 炸 位 置 六、爆炸破坏的主要形式 1、 震 荡 作 用 2、 冲 击 波 3 、碎 片 冲 击 :碎 片 飞 散 一 般 可 达 1 0 0 ~ 5 0 0 米 4、 造 成 火 灾
三、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如果可燃的气体或蒸气预先按一定比 例与空气均匀混合,然后点燃,因比较缓 慢的气体扩散过程已在燃烧前完成,燃烧 的速度即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在此条件 这种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称为爆 炸性混合物。
下 ,气 体 的 燃 烧 就 有 可 能 达 到 爆 炸 的 极 限 。
四、爆轰
E
1 2.Q C2源自1 2CU
2
C--电容 U--电极放电电压 Q--导体上的电荷 E取决与物质的燃烧速度,热传导系数、 可燃气的浓度、混合气温度和压力、电极 间隙和形状。
第三节 燃烧理论
一、活化能理论 二、过氧化物理论 气 体 分 子 在 各 种 能 量 作 用 下 可 被 活 化 。在 燃 烧 反 应 中 ,首 先 是 氧 分 子 在 热 能 作 用 下 活 化 ,被 活 化 的 氧 分 子 形 成 过 氧 键 ,这 种 基 团 加 在 被 氧 化 物 的 分 子 上 而 成 过 氧 化 物 。这 种 过 氧 化 物 是 强氧化剂,不仅能氧化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 且能氧化其他较难氧化的物质。 三、连锁反应理论
二、液体燃烧速度
液体的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有两种表示方法: ( 1 )液 体 燃 烧 的 质 量 速 度 :每 平 方 米 面 积 ,每 小 时 烧 掉 液体的质量 ( 2 )液 体 燃 烧 的 直 线 速 度 :单 位 时 间 内 烧 掉 液 体 层 的 高 度 易燃液体的燃烧速度与液体的初温、贮罐直径、罐 内液面高度及其液体含水量等有关。液体的初温越高, 罐内液面越低,燃烧速度就越快,对于石油产品,含水 量高的其燃烧速度比含水量低的要慢。
1、定义:燃烧速度极快的爆炸性混合物,在全 部或部分封闭的状况下,或处于高压下燃烧时, 假如混合物的组成或预热条件适宜,可产生一种 与一般爆炸根本不同的现象,称为爆轰。 2、特点:具有突然引起的极高的压力,其传播 是通过超音速的“冲击波”,每秒可达 2000~3000米以上,爆轰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 的,燃烧的产物以极高的速度膨胀,像活塞一样 挤压其周围空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有一部 分传给这压紧的空气层,于是造成了冲击波。另 外引起“殉爆”
三、自燃与自燃点
1、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着火的现象。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 源的直接作用下,常温中自行发热,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化 学或生物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积聚起来,使其达到自燃温度, 从而发生自行燃烧。 2、自燃点: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花或火焰的直接作用下能自 行燃烧的最低温度。 3、自燃又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 (1)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界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当达 到其自燃点时,即着火燃烧。 (2)自热燃烧:某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 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 条件会逐渐积聚,使物质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 造成自热燃烧的原因: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 自热燃烧的物质可分为: (1)自燃点低的物质(2)遇空气、氧气会发生自燃的物质(3) 自然分解发热的物质(4)产生聚合、发酵热的物质
第六节 爆炸极限(理论)及计算

一、爆炸极限
1、 定 义 : 爆炸下限: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 爆炸上限: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 2、 表 示 方 法 爆炸极限浓度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比表 示 ,或 可 用 可 燃 气 体 或 蒸 气 在 每 平 方 米 或 每 升 混 合 气 体 中 含 有 的 克数来表示。 3、 危 险 度 H = ( X 2 -X 1 ) /X 1 X 2 ------爆 炸 上 限 , X 1 ------爆 炸 下 限 气体或蒸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危险度的值越大,即该物质 的危险性越大
二、燃烧过程
二、燃烧过程
温度 T自 T燃

T氧
T自
Q诱 燃烧时间和温度变化曲线
时间
T初为可燃物质开始加热的温度,初始阶段, 加热的大部分热量用于可燃物质的熔化 和分解,温度上升比较缓慢,到达T氧, 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温度较低,氧 化速度不快,氧化速度不足以抵消向外 界的散热,若停止加热不会引起燃烧, 继续加热温度上升很快到达T自,即使停 止加热,温度仍自行上升,到达T自’着 火燃烧,T自是理论自然点,T自’是实 际自然点,τ为燃烧诱导期。
6 氧指数与最小点火能量
(1)氧指数:又叫临界氧浓度或极限氧浓度, 它是用来对固体材料可燃性进行评价和分 类的一个特性指标。即维持材料有焰燃烧 的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的最底氧气浓度。材 料氧指数越高,助燃性能越好。 (2)最小点火能量: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可燃 气体混合物中产生电火花,引起着火所需 要的最小能量。 测定方法:在充满混合气的球形容器中心由 电火花放电作为点火源。
管子的直径对火焰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影响。一
般说来,传播速度随着管子直径的增加而增加, 但当达到某个极限直径时,速度不再增加。同 样,传播速度随管子直径的减少而减少,在达 到某一小的直径时,火焰就不能传播了。阻火 器根据这一原理制作。可利用表4-8所列数据, 按下式估算不同管径时的火焰传播速度。 V=V0/m V-------所求管径中的火焰传播速度 V0------管径在25.4mm 时的火焰传播速度 m------矫正系数,由图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