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教学法初探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训诂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训诂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利用古代的文献探讨古代词义的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问。
运用训诂知识指导中学古典诗文教学,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词语的确切含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
一些书,释“谤讥”为“批评议论”,大意是对的.但欠确切.据“说文”段注,释“谤”字:“谤之言旁也,旁,溥也”。
“ 溥”即“广大”的意思。
“谤”即在大庭广众的场合里,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在《国语·周语》中,“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王”,即“公开批评指责厉王的过失”。
又“讥”宇,段玉裁注作“讥之言微也”,微即隐微不显之意。
“讥”就是含蓄的讽刺。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即含蓄地讽刺郑庄公故意纵容共叔段而不加约束教育到最后酿成祸乱加以根除的阴险作法。
据此,开头那句应释为:“能够在街市上朝廷上对我的过失公开地批评指责或含蓄地讽刺非议传到我耳朵里来的,受下等赏踢。
”又如初中六册《曹刿论战》一课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不少注本把“加”字释为祭品的增加,是不确的.课本注为“加,虚夸。
这里说以少报多” 是对的。
但我们还应知道,“说文”第十三篇下释“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
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又“说文”三下“诬,加也,段注:“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加”即是" 说假话”、“虚报”,它的反义词是“信”,而不是“减少”。
可见掌握一些训诂知识对准确理解词义是大有好处的。
二、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解决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中“夫子何命焉为?”一句,课本注为“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
”《古书虚字集释》中说:“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
训诂学同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注和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
3、重视实践,循序渐进。将训诂学融入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篇 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训诂学方法,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内容摘要
以《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例,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可能会对“乐”字的含义产生疑惑。通过运用训诂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探究“乐”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如《诗经》、《左传》等中的用例。学 生会发现,“乐”字在此处并非简单地表示“喜欢”,而是蕴含着“以之为乐” 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阅读中的困惑,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 解。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诂学注重对文言文的音韵、用字、词汇等方面 的研究,通过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从 而提高其语感能力。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和历史遗产。通过训诂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 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内容摘要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引言
引言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义、词 义及语法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训诂学在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 学中的应用
一、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篇•方法展示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
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
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
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
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
“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
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
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
”“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
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
训诂学教学法初探
训诂学教学法初探训诂学教学法初探一、什么是训诂学训诂学是中国古代理学研究重要分支,它是系统思想与学术思想的融合。
训诂学以训诂为主要方式,多从思想精髓出发,略去枝节,用文字和表达形式进行解读训诂,进而深刻理解其涉及的知识体系,以及它背后的表达思维。
二、训诂学的特点1、精准性:训诂学强调“精神精义”,从严谨的文字准确表达精髓思想,注重字句的精确性,用文字演绎训诂的真义,追求精确之义,旨在精心分析、阐释文字的内涵,使学习者能够准确理解该文章的精髓。
2、循循善诱:训诂学以文字传授思维,尤其强调鼓励真言,排除相反的或犯错的说法。
所以通过实践,来验证效果,对学习者来说,都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训诂学教学法的重要性1、教学理念:训诂学教学法主要通过训诂学为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学生自身知识、思维、习惯与态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促进学生认识解学科知识、形成有效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方式:训诂学教学法采用训诂结合教学提问,训诂提供精髓思想与分析方法,教学提问以博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的执行能力,加深知识的认识,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3、教学设计:训诂学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综合性,有计划地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精髓,并多以案例思考和实践分析来验证学生所学的知识点,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训诂学教学法采用文字与表达形式传授训诂的真义,这是其独特的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
用训诂学的教学法,可以通过训诂结合教学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训诂的理解,从而掌握知识体系,发展准确思维习惯。
有针对性地运用训诂学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习成功,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准备。
浅谈训诂学
浅谈训诂学学院:文学院姓名:颜潇洒学号:20070101513 训诂学是全面研究前人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实践及相关论述,总结其解释方法,确立其解释原则、探讨其解释规律的学科。
它是我国的一门传统学科,历史悠久。
二千多年来,它积累了丰富的训诂经验,总结出很多极有价值的训诂经验。
马克思唯物辨证主义认为,客观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客观世界中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词语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最为灵敏的要素,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社会变化。
一方面,旧词旧义在逐渐消亡;另一方面,新词新义又在不断出现,新与旧之间又产生出诸多联系和纠结。
词语的这种复杂多变现象给人们的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困难。
于是,从春秋时起,古人就出于解经、教授的目的,对古代文献里的一些影响人们阅读理解的疑难字词、特殊句式等进行注解训释,并且由此产生了训释词义、注解古书的学问——训诂学。
训诂学就是以研究、总结解释古籍书面语言的理论、方法、规律和原则为主要内容。
它是一种方法论,具有可操作性。
训诂学则是在研究总结训诂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方法和规律,重在理论。
训诂既然以正确解释古代文献书面语言即言语为目的,必然要涉及到与古代文献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必须借助和运用语言学科和非语言学科的一切研究成果,为解释古代书面语言服务,所以训诂学不是纯语言的理论方法研究,也不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科,而具有综合性。
当代训诂学必须建立在传统训诂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其资料,吸取其成果,借鉴其经验教训,总结其理论方法,同时,以现代科学精神,贯通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各个门类,逐渐利用信息科学的成果,实现其现代化转变。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当代训诂学必须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创立起既坚持自身学科特点、又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方法新体系,更加科学地指导训诂实践,发挥应有的作用。
训诂学对于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作用之直接与巨大自不待言,对于文史专业的师生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训诂学知识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用处。
高校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新探
[基金项目]长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统训诂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52)。 [作者简介]赵久湘(1969-),男,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11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5卷
但力度不大,不能大量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阅读古 籍、从事语文工作能力的实践创新,并且忽视了方言 与民间文化调查研究,从而忽视了以方言证古语、以 方言与古语相互发证;其次,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 的教,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学生的练,致使知识不能 及时向实践能力转化,未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与社 会实践中。因此,对于“训诂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旨 在改变以 上 诸 方 面 的 缺 失,着 重 提 高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
具体来看,训诂是对文献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 的一项专门性的学术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准确阅读和 理解古籍为目的的一种具体、实用的语文工作。训诂 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如释词、解句、指明章旨、注音、解 释文物典章等,但核心工作是释词,就是“以今语释古 语,以雅言 证 方 言 ”(刘 师 培 《中 国 文 学 教 科 书 》第 三 十二课《周代训诂学释例》)。
教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 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要读懂、讲好这些古代的名 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1]7
二、“训诂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训诂学”课程的教学,多是 偏重于课堂讲授,偏重于传授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基 础知识、基本 方 法 和 原 理。 当 然,对 于 这 种 教 学 方 法 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已 在多年从事教学的工作者中间达成共识。“训诂学课 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要联系古 代文献———古代语言的纪录———这一实际 …… 其次 要联系本校的实际。”[2] 对于那些部属名校来说,这种教学法也许并无不 当,因为这些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对理论和原 理的理解和把握都比较轻松,课堂的讲授对他们来说 并不存在难以接受的问题。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来 说,情况就有 所 不 同,需 要 另 当 别 论。 这 些 院 校 的 学 生对纯理论知识的接受有一定难度,更偏向于学习的 趣味性。由于”训诂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容易导致学 生缺乏学习兴趣,并认为与“古代汉语”区别不大,学 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迫使教学工作者 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进行改革,积极探 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思路、新模式。法国思想家 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 西。”(卢梭《爱 弥 儿》)这 就 要 求 教 学 工 作 者 更 新 观 念,创新思维,打破条条框框,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 课堂和课外相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相结合,即 加强实践教学。 基于此,笔者发现现阶段“训诂学”教学方法中存 在以下弊端:首先,传统教学虽然也融入了实践教学,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范本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范本训诂学作为古代经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读音和标点符号的学科。
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训诂学的学习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深入学习训诂学的理论知识、参与实践和与他人交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心得。
下面是我对训诂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献,这些文献既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而准确地读懂这些文献,就需要牢固掌握训诂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以我的学习为例,通过学习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读音和标点符号的规则,我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信息,避免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同时,训诂学也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字符和标点符号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文献作者的意图和思考方式。
这些方法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实践,提升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实际操作古代文献,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在我的学习中,我尝试用训诂学的方法来解读一些古代文献,确定其中的读音和标点符号的含义。
这样的实践使我对训诂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文献中。
同时,我还积极参加一些训诂学的研究小组或讨论会,与其他研究者交流经验和心得。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加深了对训诂学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每一次学习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财富,我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在我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理解复杂文献和应用训诂学方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尝试用更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学习,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2. 训诂学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
3.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汉代至今的演变。
4.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5. 训诂学的技巧: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进行训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示范: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训诂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应用:古文献的解读与诠释。
2.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相互影响与促进。
3. 训诂学的现代发展:计算机辅助训诂。
4. 训诂学的困境与挑战:文字演变、方言差异等。
5. 训诂学的未来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阐述训诂学的应用及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探讨训诂学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示例:介绍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具体应用案例。
5. 讨论:让学生思考训诂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
6. 展望:展望训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
2. 示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计算机辅助训诂的实践应用。
训诂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
(一 )对 文 的 运 用 对文是指前后文之间的句与句或者词语与词语字数相 等,结构相同,对应位置词语的语法功 能 也 相 同,并 且 词 义 相 同或者相反的现象.利用对文的结构,可 以 方 便 我 们 根 据 已 知的词义来推断未知的词义. «曹刿论战»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 加 也,必 以 信.”对 曰: “小信未 孚,神 弗 福 也.”公 曰:“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 战.战 则 请 从.”注 释 说:“信,
汉字是一种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的 构 形 符 号 本 身 就 具 有表意的功能.现在由于字形的演变和书体的变化等方面 的原因,很多汉字已 经 看 不 出 其 构 形 符 号 中 的 表 意 性 能,但 是在古文字阶段像甲骨文、金文等过时根 据 字 义 来 绘 制 或 者 组合形体结构的,字形和字义之间往 往 有 着 直 观 的 联 系. 因 此汉字的形体结构的这种特征,就给我们 提 供 了 一 条 通 过 字 形的分析来达到解释字义的途径.这就 是 前 人 所 说 的“据 形 索 义 ”的 “形 训 ”这 种 训 诂 方 法 .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硕士课程《训诂学》的教学思考
学 派 的 黄侃 ( 刚 ) 生 才 创 立 了 训 诂 学 的现 代 观 念 , 为 础 知 识 提 供 很 好 的 帮 助 和 参 考 。但 是 , 于 现 阶 段 汉 语 言 季 先 成 由
现代训诂学的奠基人。 黄 侃 弟 子潘 重 规 把黄 氏 的理 论 加 以整 理 , 版 了《 诂 出 训 字 的 系统 和 根 源 等 方 面 提 出 了 精 辟 的 见 解 :训 诂 者 , 语 “ 用 文 字 学 专 业 硕 士 生 新 的 特 点 , 面 的教 材 不 是 非 常 合 适 。 上
其 法式 , 其 义 例 , 明 以求 语 言 文 字 之 系统 与根 源 是 也 。 ”
郭 氏 自己研 究 的 心 得 ] 体 例 是 通 过 郭 氏具 体 的 训 诂 学 实践 ,
让 学 生 掌握 训 诂 学 知 识 和 理 论 。 学 生 使 用 教 材 时 , 方 面 一 获 得 了 丰 富 系统 的训 诂 学 理 论 知 识 , 方 面 具 体 感 知 到 训 一
摘 要  ̄ l i诂学》 ; l 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一门最基本的专业课, 与文字学、 音韵学三位一体 , 构筑了传统小学的框架。
训 诂 学 又 是后 两者 的终 极 目 的 , 文 字 学 、 韵 学 付 诸 小 学 的具 体 体 现 。文 章 针 对 训 诂 学 的 教 学 提 出一 些 粗 是 音 浅 的 思考 , 为 做好 这 门课 的教 学 , 认 应该 从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 要 选 择 合 适 的 教 材 , 排 合 适 的 时 阃 ; 要 结 合 训 一 安 二 诂 实 践 , 养 学 生 的 兴趣 ; 要 结 合 根 底 书 的 导 读 配 合 教 学 。 培 三
关键 词
硕士课程; 训诂学 ; 教学法 ; 思考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o32O)2 O4 2 1O—13(08o—09一o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4.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三、教学重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2.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意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介绍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据音定义、据形定义等。
4. 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让学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
5. 进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
3. 测试成绩: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训诂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分析和解读实例的古代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图像或视频。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的其他解读方法,如文字学、音韵学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训诂学相关的深入研究书籍和论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七、教学重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八、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复杂解读问题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3. 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联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继续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古代文献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训诂学基础知识。
2. 参考资料:古代文献、训诂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训诂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互文、对文、注疏等。
3. 实践:选取古代文献片段,指导学生进行训诂实践。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训诂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
2. 探讨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详细的训诂分析。
2.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训诂方法的优缺点。
八、古代文献解读1. 指导学生运用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
2. 强调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和词汇,帮助学生提高解读能力。
九、练习与反馈1. 布置相关的训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反馈。
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 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总结训诂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展望训诂学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
十一、训诂学与古文献研究1. 讨论训诂学在古文献研究中的应用,如《说文解字》、《广韵》等古代字书的利用。
2. 分析训诂学在古文献校勘、版本比对中的作用。
十二、训诂学的现代工具与应用1. 介绍现代训诂学工具,如电子数据库、训诂软件等。
2. 示范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进行训诂学研究和古文献解读。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2篇)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训诂学是作为学习汉字读音规律的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我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中,我发现训诂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训诂学的学习心得。
首先,训诂学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训诂学之前,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规律和汉字的基本读音。
只有对汉字的结构和发音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训诂学的知识。
因此,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温习和巩固汉字的构造和读音知识,让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其次,训诂学的学习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训诂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训诂学的知识。
因此,我经常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训诂分析和读音推测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训诂学的魅力。
例如,我会给学生一些具有特殊读音的字词,让他们通过分析字形和音韵规律来推测字词的正确读音。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训诂学的知识。
另外,训诂学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训诂学的知识往往隐藏在汉字的形状和构造中,需要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
因此,在训诂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会给学生一些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意义和读音却完全不同的字词,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规律。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训诂学的知识。
此外,训诂学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训诂学的知识繁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的困难。
在训诂学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让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训诂学的知识。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
谈训诂学的学习心得标题:训诂学的学习心得引言:训诂学是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解读和研究的学科,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有重要意义,也对提高我们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研究方法有着深远影响。
在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收获,下面将结合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心得。
一、了解训诂学的背景和基本概念作为一门学科,训诂学有其自身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努力了解了训诂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我了解到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经学、注疏学、校勘学等。
这些基本概念为我后续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理论基础。
二、阅读经典文献并注重细节理解学习训诂学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进行大量的经典文献阅读,并注重对细节的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献作为主要阅读对象,例如《周易》、《论语》、《诗经》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仔细阅读,我对其中的文字和篇章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问题,如词语的用法、句子的结构等,这些细节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文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注疏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疏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正确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观点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习注疏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先独立思考,再参考注疏;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探求深层含义;先注后疏,逐层递进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经典文献起着指导作用,我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四、开展实际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训诂学的知识,我积极参与了一些实际案例的研究。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例如《论语》中的某个章节的注释,然后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如何寻找相关资料、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如何提出有力的论证等。
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我对训诂学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训诂方法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探究
训诂方法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探究【摘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中小学生不懂不会如何学习古诗文,这两个事实使得古诗文教学颇有难度。
而在古诗文教学中,词语的解释恰恰是第一要点。
这与"训诂学"不谋而合。
如何合理巧妙运用训诂知识解释字词含义,扫除理解文意的障碍,以至于顺利理解句子含义和全篇思想内容,便是本篇文章的主旨。
文章列举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运用训诂方法的教学实例,主要写了形训、声训、义训和境训四种训诂方法。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方法;教学实例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负载着教育学生继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性情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但是,由于古诗文作品所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有较大差异,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训诂作为读通古书的最好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小学、中学母语的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训诂学及训诂方法黄侃指出:"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按此说法,训诂就是词语解释的学问,也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解释古代人说过的话,用通行的语言解释不同地区的方言词语,用形象具体的话来解释不常见或较抽象的事物。
总的来说,训诂学就是解释词语的传统释义方法。
训诂的释义方法,有形训、声训、义训、境训等多种。
二、形训形训,具体说,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意。
与英语不同,汉语是表意文字。
指事字的形训,如"甘"《说文》:"美也。
从口含一,一,道也。
"知道字的形体就能领悟其意义。
会意字的形训,如"嵩"《说文新附》:"嵩,中岳嵩,高山也。
"从山从高,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组合成新汉字,共同表示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引入训诂学理论,丰富探究式教学 ——中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浅析
引入训诂学理论,丰富探究式教学——中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引入训诂学理论,丰富探究式教学,研究了中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训诂学角度出发,分析古诗文探究式教学所包含的基本要素;然后,核心训诂理论与古诗文探究式教学的互动作用是如何丰富探究式教学的;最后,介绍古诗文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案例,并从中提炼出有效探究式教学的成功方法。
研究发现,训诂学理论有助于丰富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灵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训诂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丰富探究式教学正文:随着探究式教学不断发展,训诂学理论也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参考,帮助教师设计制定更有效的探究课程。
本文研究了中学古诗文探究式教学浅析。
首先,本文简述了训诂学理论,从四个层面,分析和解析了探究式教学中古诗文探究式教学所包含的基本要素;然后,本文研究了训诂学理论与古诗文探究式教学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及如何丰富探究式教学;最后,本文介绍了古诗文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从中提炼出探究式教学的成功方法,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
研究表明,训诂学理论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训诂学理论来丰富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几个步骤实现。
首先,教师要熟悉训诂学理论,明确古诗文探究式教学所涉及的基本要素。
然后,教师要结合训诂学理论,设计多样化的探究课程,使教学更加灵活有趣。
同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给予学生不同的支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教学中积极提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要借助训诂学理论,结合古诗文探究式教学,进一步丰富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效。
训诂学理论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参照,通过对训诂学理论的科学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丰富探究式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训诂学教案
大学训诂学大学训诂学是一门探讨经典文化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和理解各种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本教案将介绍一节关于《荀子》中“性恶论”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荀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相关论辩技巧。
一、教学目标1. 熟悉《荀子》中“性恶论”的主要内容。
2. 掌握荀子用“性恶”论证人性之本质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读文化经典的能力。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荀子》中“性恶论”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三、教学过程1. 预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荀子》中“性恶论”的相关章节,并准备一份思考问题的纸张,其中问题包括:(1)什么是“性恶”?(2)荀子的“性恶”思想是如何用来证明人性的本质的?(3)荀子关于“性善”的反驳是什么?(4)荀子的“性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是什么?2. 导入环节(1)老师引导学生讲述荀子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和传统。
让学生了解荀子是如何追求“大同”之道的。
(2)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演讲环节(1)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于人性的本质的看法。
(2)老师简单介绍荀子的“性恶”思想,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想取向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3)老师让学生再次表达自己对于“性恶”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并辨析荀子的“性恶”论。
4. 讲解环节(1)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荀子》中“性恶论”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老师引导学生审视荀子的用“性恶”论证人性本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假设、反驳和归纳法等论证方法。
(3)老师围绕“性恶”的概念和实质,引导学生理解荀子的思想和见解,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对于人性本质的影响。
5. 练习环节(1)老师设置案例分析环节,让学生运用荀子“性恶”那一理论分析案例,并讲述自己的分析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 识 地 引导 学 生 进 行 思 考 和 实 践 , 潜 移 默 化 地 构 建 和 培 养
学 生 的 能力 。下 面 简要 介 绍 笔 者 在 汉 语 言 文 学 ( 师 范) 班 教 学 时所 采 用 的两 种 方 法 。 ( 一) 有 重 点 的 扩展 阅 读 。
2 0 1 3年 第 6期 ( 总第1 4 2 期)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L LEGE OF EDUCATI ON Leabharlann N o.6,2 0 1 3
S e r i a l No . 1 4 2
训 诂 学 教 学 法 初 探
苗 昱
南京 2 1 1 1 7 1 )
( 南 京 晓庄学 院文 学 院 ,江苏
[ 摘
要 ] 训 诂 学 是 我 国传 统 语 言 文 字 学 的基 础 学 科 , 在 新 时期 训 诂 学教 学 面 临 着 诸 多 新 的 问题 与 挑 战 。
培 养 学 生 的 训 诂 能 力 是 训 诂 学教 学 的 重要 任 务 , 本 文 简要 介 绍 了 两种 行 之 有 效 的 培 养 学 生 训 诂 能 力 的 方 法 , 一 是 有 重 点地 扩 展 阅 读 , 二 是 启 发 和 引 导 学 生 发 现 问题 、 解 决 问题 。 实 践证 明 , 这 两种 方 法遵 循 了建 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能 够 取 得 良好 的教 学 效 果 。
二、 培 养 学 生 训 诂 能 力 的 有 效 方 法
、
引 言
训 诂 学 是 我 国传 统 语 言 文 字 学 中 最 基 础 的 一 门 学 科 , 主 要 解 释 古 代 文 献 中字 、 词、 句 的意义 , 与文字学 、 音 韵 学 合 称 为“ 小学” 。它 对 古 典 文 献 的 解 读 、 古 代 文 学 的 赏 析 和 传 统 文化 的 继 承 与 传 播 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训 诂 学 自产 生 之 日起 就 是 实 用 性 很 强 的 学 科 , 如 它 可 以指 导 文 言 文 教 学 、 指 导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 , 这 些 作 用 在 郭 在 贻 先 生 编 撰 的《 训 诂学》 和 王 宁 先 生 编 撰 的《 训诂学 》 中 都有详 细的论述 , 兹 不 赘述 。 近 年来 , 由于 对 传 统 小 学 不 够 重 视 , 导致 训 诂 人 才 断 层 的现 象 较 为 突 出 , 具有较 高训诂能力 、 可 以 承 担 古 籍 整 理 和
训诂学教学 , 如果仅谈 理论 , 会让学 生觉得 枯燥 乏味 ,
适 当地 补 充 阅读 材 料 , 可 以 变 单 纯 的 理 论 教 学 为 理 论 与 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 , 有效 地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吸 引学 生 的 注意力 , 对 教 学 大 有 裨 益 。 这 一 方 法 涉 及 材 料 的 选 择 和 材
[ 关键词] 训诂学 ; 教 学法; 建 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 中 图 分 类 号 ] HI 3
一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3 ) 0 6 — 0 1 4 5 — 0 3
很 多 游 泳 的方 法 , 却没有带学生下水实践 , 那 么 学 生 到 了 泳 池 里 依 旧不 会 游 泳 。 可 以 说 , 训 诂 学 课 程 的 教 学 任 务 就 是 让 学 生 在 理 解 训 诂 原 理 的基 础 上 培养 学 生 的训 诂 能 力 。 笔 者 在 训 诂 学 教 学 中不 断 总 结 经 验 , 形 成 了一 些 较 为 有 效 的 培 养 学 生 训 诂 能 力 的方 法 , 在此略作介绍 。
料的使用两个方面 。
1 . 材 料 的 选 择
方 法 就 是 在 各 高 等 院 校 加 强 训 诂 学 教 学 。 目前 高 等 院 校 开 设训诂 学课程的专业有汉 语言 文学 ( 包 括 师 范 和 非 师 范 两 个方 向) 、 历 史 学 和 古 典 文 献 学 。多 数 高校 的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都开设 了训诂学课程 , 但大多为限定选修课或选修课 , 历 史 学 和 古 典 文 献 学 专 业 则 依 各 高校 的实 际情 况 而 定 。训 诂 学 作 为 重 要 的传 统 学 科 , 在 上 述 各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中 的 地 位
建构主义( 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学 习理 论 认 为 , 学 习不 是 由
辞 书 编 纂 的人 才 非 常 少 , 目前 《 辞源 》 《 辞海 》 等 大 型 工 具 书 的修订 、 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 十 四史 》 的 修 订 等 都 需 要 大 量 的训诂人 才 , 但是, 参与其 中的多 以老先生 为主 , 中青 年 学 者 较 少 。从 中学 文 言 文 教 学 来 看 , 情况也 不是很理想 , 大 多 数的学生不喜欢文 言文 , 文 言 文 教 学 水 平 长 时 间 得 不 到 改 善 。笔 者 曾 遇 到 某 中学 教 师 用 现 代 文 的讲 授 方 式 讲 《 木 兰
诗》 , 而 诗 中字 词 的解 释 , 由学 生 自学 识 记 , 课 堂 上 基 本 不 作 讲解 。
这种情况亟需全社 会加 强对训诂 学 的重视 , 最 便 捷 的
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 给学生 , 而 是 由 学 生 自 己建 构 知 识 的过程 ; 学 生 不 是 简单 被 动 地 接 收 信 息 , 而 是 主 动 地 建 构 知 识的意义 , 这 种 建 构 是 无 法 由 他 人 来 代 替 的 。 训 诂 学 课 程 的 主 要 目标 就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训 诂 能 力 。所 谓 训 诂 能 力 , 是 指学 生 运 用 训 诂 原 理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能 力 。这 一 能 力 的 培养 , 绝 不 是 仅 仅 依 靠 教 师 单 纯 讲 授 理论 知识 就 能 实 现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