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6)——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解析版-学习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上篇 专题十三
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成就(1956~1976年) 5.( 题点:周年纪念 ——1958 年 “ 大跃进 ” 与 “ 人民公社化运 动 ”)1950 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曾再三呼吁妇女不可轻忽家务
当时( ) B.所有制主体改变 D.经济管理体制优化
A.经济结构有所松动 C.城乡差别大大缩小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10.(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因素)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 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 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 反映出( )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题点:农业合作化)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
合作的决议》,指出要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社会 主义化,这样做的背景是( A.工业化发展急需粮食和原料 B.要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 )
C.逐步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
6.(题点:“左”倾错误的表现)某一时期,国家文化部召开文化
行政会议,要求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 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 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反映了( A.休闲和娱乐成为人们的常态 )
B.“文革”时文艺繁荣的状况
C.文化领域出现“大跃进”倾向 D.国人的文化素养大幅提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
高三第二轮复习导学案(主题型)★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览(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2.经济建设: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一化三改造。
3.外交方面:建国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下的三大方针政策及成果,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及其成果。
4.思想文化: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双百方针的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教育方针的提出以及教育措施]二、探索、曲折(1956—1976)1.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对民主的破坏;新中国电影业。
2.政治(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文化:“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文化、教育的凋零。
三、新时期(1976-21世纪初)]1.经济:(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时尚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2.政治(1)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国家和社会生活方面已经基本有法可依。
历史二轮复习 信息文明时代中国的崛起3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
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 “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 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年,第 26届联合国
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
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
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 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2018版通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第一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
第12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铺面·知识纵横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整体感知]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理线·知识时序重组———————(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一、政治上——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由领袖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2.新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人教版:专题六 中国现代史
专题六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1949—1978年)一、考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间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二、知识构建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政治: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经济: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3)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集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4)思想: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计算机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特色探索中的新国新路 通史整合(八) 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的中国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2)地位:2002 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技和文化教育
(1)科技: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学习苏联模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融会贯通]
3.教育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关联
(1)1949~1956 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性质 的人民教育事业。
(2)1956~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掀起“教育大革 命”,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行改革开放。
2.经济体制改革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 势稳定的基础。
②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 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 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 ;实施“211 工程”计划;启动“希望 工程”等。
[融会贯通]
1.改革开放后打破“崇拜”的表现
2.“一国两制”
理论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三)
[史实定位]
时间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初期 到20世纪50 年代 20世纪60~ 70年代 20世纪80~ 90年代 政治 美苏冷战、杜鲁 门主义、马歇尔 计划、北约和华 约、德国的分 裂、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古巴 导弹危机、不结 盟运动 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 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 革)、赫鲁晓夫改革 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 涅夫改革、“滞胀”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 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 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货币学派和 供给学派、戈尔巴乔夫改革 文化 现代 主义 文 艺、 电子 信息 技 术、 摇滚 乐、 影视
新中 国成 立初 期
过渡 时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1954 年宪法、三大政治 社会主义改造、过 1953 制度(政治协商制 渡时期总路线、 ~ 度、人民代表大会 “一五”计划、社 1956 年 制度、民族区域自 会主义制度初步建 治制度)、万隆会 立 议、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党和国家为 科技、文艺、教育 发展制定了长远规 则。1956年毛泽东 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文化领域 邓小平理论形 成,中共十三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 论,邓小平提出 教育“三个面 向”,提出“二 为”方向
基层民主制度 建设、依法治 国战略提出、 社会主 1992 香港和澳门回 义建设 ~现 归、新型区域 在 新时期 合作(上海合作 组织、亚太经 合组织)
南方谈话、中共 “三个代表”重 十四大、中共十 要思想、科学发 四届三中全会、 展观、科教兴 中共十五大、中 国、载人航天、 互联网 国加入世贸组织
[史实定位] 阶段 时间
2018年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现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现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一、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2大线索1.2.祖国统一[对点演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
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解析:选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2.(2017·石家庄二模)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完善法律程序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D.注重经济立法解析:选D 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主要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定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居多,故D项正确。
3.(2017·唐山三模)《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意味着(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解析:选D 材料并未提及两种制度,故A项错误;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B项错误;香港自治必须要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
(二)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对点演练]1.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整合(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
2.外交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 的新局面。 3.思想文化 (1)思想: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做了理论准备。
(2)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提高了水稻产量。 (3)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4)教育: 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受教育者在德、智、 体方面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严重冲击。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 通史整合(一) 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 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有成 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 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阶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后,党 和国家为 科技、文 艺、教育 发展制定 了长远规 划;1956 年毛泽东 提出“百 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三者关系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 社会主义社会的转 变,顺利建立了社 会主义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构成 了社会主义民主建 设的基本内容;外 交上打开新局面, 登上了国际舞台; 完成了社会主义三 大改造;初步奠定 了工业化的基础
阶 段
时间
政治领域
经济 领域
2016届高考历史 第12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含解析)
第12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文化大革命”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
考向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典例1] (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习题+例题讲解)全套资料课件:25新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1949—1976年)
例2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 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 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 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 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 存在的严重问题。
【答案】 论述: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 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 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 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中法 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 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第5讲 新中国现代化的曲折探索(1949—1976年)
专题点拨
1.多元史观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革命史观: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近(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 一步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解析】 本题以中法关系切入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 的对外关系。第(1)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信息“法国是第一个同 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材料二 信息“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 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作答。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 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 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 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高考一轮复习二轮复习通史复习新中国过渡时期
阅读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和新中国外交的区别,从 中得到什么认识。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 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 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 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 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 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 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 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两个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 性质: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意义:P 92 • 巩固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 • 为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的愿望;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2.(2013· 安徽文综)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 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 • 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 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过 渡 时 期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方针:①“三大政 策”(一边倒/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另起 炉灶) ②与苏联等17国建交 2.1953年底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3.1954年日内瓦会议 (五大国之一) 4.1955年万隆亚非会 议求同存异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6讲 新中国
通史跟踪活页练(六)新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新生与腾飞(时间:40分钟,分数: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题4分,共60分)1.(2017·中原名校第三次质量考评)有人评价说:“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A.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B.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C.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D.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评价的是《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
A项是《双十协定》的意义,故错误;B项是《论联合政府》的意义,故错误;D项是《论十大关系》的意义,故错误。
答案:C2.(2017·荆州一模)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解析:材料“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协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这与完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7·临沂模拟) 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解析: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执行于20世纪80年代而非建国之初,故A项错误;当时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人口普查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新课标二轮知识突破课件第7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89张PPT)
知识结构图
高考真题探究 考点探究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例题1】 (2013·北京)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 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知识探究 1.基础概念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2)“一边倒”方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 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 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 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 倒向苏联一边。
【例题5】 (2013·广东)下列材料说明当时
(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 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 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双拳出击”外交(既反 美又反苏),毛泽东意在美苏之外拉拢“盟友”“敌人的敌 人”。故选B项。 【除CD项,因为C项是 1956年,D项是1953年,而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例题3】 (2013·江苏)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 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 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 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三编 第10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课时
第三编第十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5·南通市、扬州市、淮安市、泰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可知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5·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调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
”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故A项错误;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属于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实际,故B项错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以政协为舞台,合作参与国家管理,犹如“大合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党制度,不是民主党派的身份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5·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1954年9月,主持法律制定工作的彭真指出: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这么一种思想,他们以为法律是只管老百姓或者只管“小人物”的,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只要注意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够了,对法律遵守不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在此,他强调( )A.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B.国家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C.法律的推行遭遇了巨大阻力D.当时国人法律意识很淡薄解析:依据材料“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只要注意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够了,对法律遵守不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可知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出现了不尊重法律的现象,所以表明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故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6)——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图中的叙述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进行的宝贵探索,这些探索有利于当时()A. “三大改造”的启动B. “八字方针”的实施C.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D.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C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可知,应为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制定…‘双百’方针”可知,由此可知,发生在1956年,此阶段应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题干材料中的探索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启动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八字方针”的实施是在19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进行的探索.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进行的探索的作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关键信息“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制定…‘双百’方针”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2.2019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A. 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B. 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C. 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与发展D.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D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中该书的后记为“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体现了该书的主题——改革,再结合一、五、七目录,分别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本书探讨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所以D项正确;清算“文革”的“左”倾错误不可能在上世纪90年代,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范畴不同,B错误;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排除。
故选D。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下列有关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B.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C. 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D. 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开端D第 1 页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伟大转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材料开始的,故D项不正确; A项正确,会议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项正确,会议后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项正确,会议标志着中国开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故选D。
4.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这一时期,影响经济曲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B. 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 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并准确归因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到1966年是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有正确的探索,也有挫折,最主要的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故选A项;B项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C项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和材料时间没有关系,故排除。
故选A。
5.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表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D. ③④D本题考查中国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西柏坡村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排除含①②的选项,③④都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6.“三大改造”的启动“八字方针”的实施C.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D.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C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C符合题意;图片中分别反映了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双百”方针的提出等史实,故排除开始于1953年的A项和1978年的D项;“八字方针”的实施是在1960年,故排除。
故选C。
7.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
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
这“两大突破”是指()A.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 解决姓“资”姓“社”问题,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D.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排除BCD。
故选A。
8.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对此合理的理解是A. 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B. 社会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创新C. 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走向成熟D. 改革开放完善了毛泽东思想B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目中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AD两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日渐走向成熟,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故选B。
9.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这一时期,影响经济曲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B. 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 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A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明确主要任务,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良好开端;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这一时期影响经济曲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左倾思想.需要掌握1956年-1966年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阶段特征的理解得出影响经济曲折发展的因素.本题考查左倾思想.考查对1956年-1966年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10.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第 3 页行的,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对此合理的理解是A. 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B. 社会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创新C. 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走向成熟D. 改革开放完善了毛泽东思想B略11.“……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反映的时代主旋律是()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 探索民主革命道路C.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A“改革开放富起来”表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A. “三大改造”的启动B.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 “八字方针”的实施D.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B试题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应为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制定……‘双百’方针”也发生在1956年,故排除1953年的A项、1960年的C项、1978年以后的D项。
此阶段应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故本题应选B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双百”方针的制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坍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
辛酉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王流思想。
材料二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
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