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七八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七八测试

高一习题集(必修一专题六、七、八)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梭伦改革的措施规定:按年收入谷物、油、酒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四级。

第一、第二级可任高级官职,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级则不能担任官职。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扩大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权力 B.扩大贵族的政治权力C.自由民中的低收入者也有权参政 D.广大奴隶无政治权力2.“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

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

”这一现象开始于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里克利执政时期3.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伯利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4.罗马法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罗马法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其中按照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进行分类,罗马法可以分为A.公民法和万民法 B.《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C.人定法和自然法 D.习惯法和成文法5.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其主要理由应该是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6.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名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近年来,历史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下面是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是指:A. 商朝时期B. 夏朝时期C. 东周时期D. 战国时期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以下哪个学派主张“仁爱为本”?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3.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宗,自己被称为圣祖?A. 唐太宗李世民B. 唐高宗李治C. 唐肃宗李纯D. 唐精宗李泰4.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A. 社会主义革命B. 反帝反封建斗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5. 下面哪位不是20世纪中国的伟大领导人?A. 邓小平B. 毛泽东C. 周恩来D. 曾子二、简答题:1. 解释“天人合一”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意义。

2.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夏朝的政治制度。

3. 描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进行的一些重要政治改革。

4. 解释“二战胜利后中国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内战”。

5. 举例说明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和效果。

三、论述题: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变革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伟大的变革,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就下列事件进行论述,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1. 辛亥革命2. 五四运动3. 文化大革命四、解答题:1. 请概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影响。

2. 以清朝为例,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 论述“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对于中国都城的选择,请分析古代中国各个王朝都城的变迁和背后的原因。

答案请自行查找教材或参考历史相关书籍哦!通过以上的练习题,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在我们的学习历史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多做试题卷,从而锻炼我们的做题能力,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C.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D.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以下图片,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研究的课题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关②冷战后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③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分不开的④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5.“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价值观B.北约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联盟C.多国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自由国家”6.在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第一次周考试题1.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2.举荐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举荐者与被举荐者通常都是世族大家之人,结果出现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这种现象渊源于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3.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4.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6.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公天下D.宗法制7.《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皇帝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科举制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奴隶制B. 封建制C. 资本主义D. 社会主义答案:B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A3.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以下哪项是科举考试的内容?A. 诗歌B. 书法C. 算术D. 骑射答案:A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B. 外交C. 探险D. 传教答案:B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闭关锁国B. 重农抑商C. 废除科举D. 推行新政答案:A6. 以下哪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辛亥革命答案:A7.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A. 巴黎和会B. 辛亥革命C. 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A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A.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C.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D. 中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答案:B9. 以下哪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土地改革答案:B10. 以下哪部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 《史记》B. 《资治通鉴》C. 《汉书》D. 《后汉书》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______个郡。

答案:362.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是由______皇帝开创的。

答案:唐太宗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______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答案:三藩之乱5.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______条约。

答案:南京条约6. 五四运动爆发的地点是______。

答案:北京7.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都设在______。

新课标历史必修一周练七(25-27课)

新课标历史必修一周练七(25-27课)

新课标历史必修⼀周练七(25-27课)⾼⼀历史必修⼀周练七测试题(第⼋单元)⼀、选择题错题再现1、“⽂⾰”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化、旧风俗、旧习惯。

其中焚烧“万世师表”匾额这⼀“破四旧”⾏为造成的危害有①破坏了⽂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2、新中国成⽴之初,我国外交⼯作⾯临的国际环境是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个世界体系③亚⾮拉民族解放运动⽇益⾼涨④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某历史学习⼩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查阅了⼤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主题的资料有①⼯业⾰命的影响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③《共产党宣⾔》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4、⼗⽉⾰命是⼈类历史上最深刻的⼀次社会⾰命,这主要是因为它A.建⽴了社会主义制度B.推动了国际⽆产阶级⾰命运动C.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D.⿎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5、最早规定⼈民代表⼤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献是A.《论联合政府》B.《共同纲领》C.《中华⼈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决议6、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后,她历经艰⾟,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某班同学观后感中说法正确的有①它反映了⼗⼀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的村民民主⾃治制度保障了⼈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进⼊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成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7、英国前⾸相撒切尔夫⼈在谈到中英关于⾹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在同⼀个不愿意妥协和在实⼒上远占优势的对⼿打交道。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周练试卷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周练试卷

信丰中学2011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周练(三)2011-10-23(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3、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 B.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C.《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4、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能够()①到上海租界拜访好友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 ①②③④5、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撰写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6、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成,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指出:“一边倒是……(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下面对“一边倒”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原因:帝国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敌人②目的: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③背景:世界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影响④内涵:坚定且无条件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解。

①②③都是正确表述。

中国的“一边倒”是希望获得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以打破外交上的孤立地位,因此④中“无条件”错误。

答案 B2.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解析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③正确。

中国在1971年才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排除②;④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答案 D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成果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解析“和而不同”即“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上,*提出这一主张,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亚非人民友好团结的企图,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答案 C4.2004年6月25日晚,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在新德里举行盛大招待会。

华大使在致词中说:“50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中“三国”除中国、印度外,还有()A.越南B.朝鲜C.老挝D.缅甸解析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七单元测评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七单元测评

第七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青岛问题未决,福州交涉又起。

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一方提倡国货,一面仇物制抵。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与这首诗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维新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故选D项。

2.在6月3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

可见,五四运动( )A.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B.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C.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C项正确。

3.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一些北洋军阀也参与了进来。

上述现象表明五四运动属于( )A.资产阶级运动B.社会主义运动C.民族主义运动D.自由主义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运动,故C项正确。

4.“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

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

”上述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马克思主义传播B.五四爱国运动C.中国共产党诞生D.第一次国共合作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故选A项。

5.(北京西城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赢得了市场,故选D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排除A项;政局动荡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项。

(word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word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局面,“冷战”一词中“战”的准确含义是( ) A.全面战争B.对抗 C.局部战争D.孤立2.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是( )A.拉拢东欧国家 B.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 C.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3.人们称美苏“冷战”对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美苏“冷战”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 )①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④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二战”后的美苏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下列事件中,对美苏两极格局具有冲击作用的有( )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②欧洲共同体形成③不结盟运动兴起④华沙条约组织建立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5.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

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6.“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评论马歇尔计划说:“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段话表明马歇尔计划( ) A.包含军事援助的内容B.为遏制苏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揭开了“冷战”序幕D.转变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并于20世纪50年代最终有了自己的外交“定海神针”。

材料中的“定海神针”是指( )A.“一边倒”的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D.“不结盟”的政策8.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高一历史新课标必修一周练七

高一历史新课标必修一周练七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第一部分:错题再现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军队应属于A.国民革命军B.八路军C.中国工农红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2.某校拟举办“抗日战争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主题与百团大战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A.中国守军卢沟桥抗击 B.上海守军抗击日军 C.平型关大捷 D.冀东军民大摆地雷阵3. 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担心社稷不稳,曾问赵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在这里,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北宋军队过于庞大,军费开支太大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C.辽和西夏屡屡进攻,对外战争无休止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绵不断5.把“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彻底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它有利于《权利法案》的颁布C.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D.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6.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A.取得近代反帝斗争得彻底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C.社会各界要求和平建国 D.蒋介石力量受到削弱7.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8.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某班同学观后感中说法正确的有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9.“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

历史必修一周考测试题(七)

历史必修一周考测试题(七)

周考历史测试题(七)(测试范围:必修Ⅰ第一~八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该段材料的主旨是()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2.“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

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

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

”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3.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梭伦写道:“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下列措施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①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③四百人议事会的建立④陪审法庭的设立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一个公民是一个士兵、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他所有的公共职务要亲自去做,不能用代表,必须亲自发言与投票。

以上生活观说明了古雅典()A.所有人必须参军保卫城邦B.法官大多来自于下层公民C.公民享有较为充分的民主权利D.公民大会上每人必须发言5.关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A.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B.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上议院席位C.更多英国民众获得选民资格D.议会最终取得了征税的权力6.17到18世纪被称为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等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期末考试就快到了,高一学生要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准备呢?对于必修一的知识内容,我们在记忆之后,还需要做份试题来加以巩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道德规范B.宗法关系C.战争祭祀D.儒学思想2.《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

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B.贾环性格阴险狭隘C.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D.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3.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

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秦始皇陵秦长城阿房宫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D.工匠水平的高超4.“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此令出自( )A.汉武帝B.宋太祖C.明太祖D.清雍正帝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7.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D.实行“陶片放逐法”8.“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试题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商朝人崇信众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置3.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4.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5.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D.察举制度6.《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7.《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9.小说《白鹿原》中,在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提议下,白鹿村的村民共同出资修造了新的家族祠堂。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周测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周测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周测试题一、选择题1. 《尚书酒诰》在追述商朝的制度时说 : “越在外服 , 侯、甸、男、卫、邦伯 ; 越在内服 , 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 越百姓里居。

”这反映出商朝实行 ( )A. 王位世袭制B. 内外服制度C. 封建制度D. 中央集权制度2. 据说周公东征以后 , “封建亲戚 , 以蕃屏周”。

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 分封诸侯国B. 进行封建改革C. 实行宗法制D. 任人唯亲3. .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这里的“共和”指的是( )。

A. 最高统治权由多人共同掌握B. 多位大臣共同辅佐君王C. 君主与大臣共同掌握政权D. 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4. 夏朝立国 , 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

“家天下”主要是指 ( )A. 分封功臣为诸侯B.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C.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 实行禅让制5. 约公元前 2070 年 ,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 这一年应该是 ( )A. 公元前 20 世纪早期B. 公元前 20 世纪末期C. 公元前 21 世纪早期D. 公元前 21 世纪末期6.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 , 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 , 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7.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 , 一个馒头 , 到各种小吃 , 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 , 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8. 《韩非子》载 : “上古之世 , 民食果蛤 , 腥臊恶臭 , 民多疾病 , 有圣人作 , 钻燧取火 , 以化腥臊。

高一上学期 周考历史试卷

高一上学期 周考历史试卷

高一历史周考试卷10.9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9分)1.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2.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D.开始实行分封制3.《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4.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

该文物印证了秦朝最全面的是()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法律严苛5.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6.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

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A.树立皇帝权威B.重视选拔人才C.削弱贵族势力D.推崇儒家思想7.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8.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戍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测试题(第八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错题再现1、“文革”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其中焚烧“万世师表”匾额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有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国际环境是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一个世界体系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④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③《共产党宣言》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4、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5、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论联合政府》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八大”决议6、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某班同学观后感中说法正确的有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在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她这段话最本质的含义是A.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下降B.国家实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C.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英国D.香港问题解决是中国外交的胜利8、“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

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在一年之内陈江三次会谈签署了9项协议。

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从当初的每天数百人,激增至现在的每天三四千人,促进台湾经济的回复与发展,受到台湾绝大数人民的欢迎与支持。

这表明:①两岸交流合作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④两岸人民期待经济交流、文化交往。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第二部分单元检测(第八单元)11、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事实上是A.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国际格 B.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C.建立了战后新的同盟关系D.承认了美国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12、1946年2月,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首次提出对苏联采取“遏制”战略的构想,其建议被美国政府采纳并长期奉行,影响世界达半个世纪,即A.马歇尔计划B.与苏联争霸C.“冷战”政策D.朝鲜战争13、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

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④发动代理人战争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的成立D.德国的分裂1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B.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C.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越南战争D.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6、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①扶持、控制西欧②援助欧洲发展③建立北约组织④遏制苏联力量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7、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B 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C 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D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18、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都是美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19、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

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

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20、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苏联冷战时期宣传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21、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B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D .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22、以下漫画(左为美国,右为苏联,柱状物是导弹)形象地反映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得以长期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是A .第三世界力量弱小B .联合国作用软弱C .美苏力量均势D .多极化逐渐发展23、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A .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 .他们相争,我们得利C .赶快联合,求得生存D .各奔东西,争取自保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B .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C .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D .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25、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好的,好的。

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不行,绝对不行!以上两段对话说明二战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 在于A .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B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C .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D .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26、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 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这说明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即将被取代B .雅尔塔体系即将瓦解C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D .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7、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说中说:“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他们”指的是A .俄国和东欧各国B .日本和西欧各国C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D .德国和拉丁美洲28、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段话说明了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②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④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 ①②③④29、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这段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30、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冷战出现31、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指出:“与会国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方法。

”可见,当时不结盟国家认为A.两极格局的“冷战”威胁了国际和平B.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冷战”C.和平共处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现象D.核灾祸是人类面临的唯一灾难32、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B.第三世界的力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遏制政策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33、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34、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

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A .③①②④B .④③②①C .①③②④D .③④①②35、20世纪最后3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主要说明了A .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B .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C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D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挫折36、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本世纪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

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A .大国对外政策的改变B .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 .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 .新兴势力的崛起37、《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