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与人格塑造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羞耻感及其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羞耻感及其影响概述:羞耻感是人类情感体验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负面情绪,羞耻感在个体和社会层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羞耻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羞耻感的定义和特征羞耻感是一种与自我价值和社会规范相关的情感体验。
它通常源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当个体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或特征与社会期望不符时,羞耻感便产生了。
与其他负面情绪相比,羞耻感更强调对自我形象的威胁和社会评价的关注。
二、羞耻感的产生原因1. 社会比较:个体往往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
当个体感受到自己在某一方面与他人存在差距时,羞耻感便会产生。
2. 社会规范:社会中存在着各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当个体违背这些规范时,羞耻感会被触发。
3.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貌进行自我评价时,若发现不符合社会期望,羞耻感就会出现。
三、羞耻感对个体的影响1. 自尊心下降:羞耻感的存在会使个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自尊心受到负面影响。
2. 社交回避:个体在经历羞耻感后,常常会避免社交场合,以避免被他人评价和批判。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羞耻感可能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羞耻感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规范的维护:羞耻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个体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2. 社会排斥:社会中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特征常常伴随着排斥和歧视,这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羞耻感。
3. 社会互助:羞耻感的存在也激发了社会中的同理心和互助行为,人们常常会对那些感受到羞耻的个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结论:羞耻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负面情绪,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也对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羞耻感的机制和应对策略,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羞耻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外貌或言论与社会规范不符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情绪,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间的差距。
本文将对羞耻感的心理分析进行探讨。
一、羞耻感的心理机制羞耻感是一种社会性情绪,它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密切相关。
羞耻感的产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心理机制:1. 自我评价:羞耻感的产生与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有关。
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或外貌与社会规范不符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自我评价是基于个体对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和对他人评价的关注。
2. 社会认同:羞耻感的产生还与个体对社会认同的需求有关。
个体希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可,当自己的行为或外貌被他人质疑或嘲笑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3. 社会规范:羞耻感的产生与社会规范的存在和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有关。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外貌和言论的期望和要求,当个体违反社会规范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二、羞耻感的心理效应羞耻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尊心受损:羞耻感会使个体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个体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不合格的或不被接受的。
2. 社交回避:羞耻感会使个体对社交场合产生回避的倾向,害怕被他人嘲笑或质疑,因此会避免与他人接触。
3. 自我保护:羞耻感会促使个体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比如隐藏自己的行为或外貌,避免被他人发现或评价。
4. 自我反省:羞耻感也可以促使个体进行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羞耻感的心理调适羞耻感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它也可以促使个体进行自我调适和成长。
以下是一些调适羞耻感的方法:1. 接受自己:个体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犯错的可能性,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和违反社会规范。
2. 建立自信:个体应该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
3. 学会原谅:个体应该学会原谅自己和他人的过错,不过分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和羞耻感。
谈羞耻心的培养
2013.07学教育151谈羞耻心的培养梁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摘要]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为内在的不安、难过、自责和批判等,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对可耻、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抵制。
羞耻心是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表现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需要别人承认自我人格尊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等。
培养学生的羞耻心,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分析儿童羞耻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着意加以培养。
[关键词]羞耻心;教育;观察;积极心理;培养十九世纪,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处于亡国时期的波兰,在华沙的一所私立学校里,教师正用波兰语讲授波兰的历史。
突然,铃响了,学生们立即把波兰文课本收藏起来。
政府视察员闯进来,查问刚才的教学内容并要一位小女孩用俄语背诵天主教祈祷文。
这是沙皇俄国最恶毒地侮辱波兰儿童的方式。
小女孩背诵正确,脸上却毫无表情。
视察员又问,“统治我们神圣的俄罗斯的皇帝是哪些?”小女孩依次说出了一长串名字。
视察员微笑了,但小女孩的脸变得惨白,显得非常痛苦。
视察员离开教室后,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痛哭起来。
她对视察员的侮辱感到愤怒,也为自己的回答感到羞耻。
这位小女孩就是少年时代的居里夫人。
后来,她怀着对祖国和人民一片忠诚,在科学研究上自强不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受到了奇耻大辱,他立志要报仇,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的斗志。
居里夫人的成功与她少年时的羞耻心是分不开的;勾践之所以卧薪尝胆,也是与他所受的奇耻大辱、国破家亡这种羞耻心分不开的。
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为内在的不安、难过、自责和批判等,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对可耻、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抵制。
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学生羞耻的培养。
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羞耻心羞耻心是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表现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需要别人承认自我人格尊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等。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一、引言羞耻感是一种复杂而强烈的情绪,通常与个人自我评价和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羞耻感,这种情感在我们的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以及自我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羞耻感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对个体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的遵循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羞耻感的来源、心理机制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羞耻感的来源羞耻感通常根源于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评价,以下几个因素是影响羞耻感的重要来源。
1. 社会文化影响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个体在这些文化背景下成长,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些标准。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家庭和集体的荣誉被高度重视,如果个体的行为偏离这些社会期望,就可能产生羞耻感。
相对而言,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可能减少个体在某些行为上的羞耻感。
2. 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社交环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通过过于严厉或者批评性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形成低自尊,并容易在未来面对失败或不符合期望时产生羞耻感。
相反,尊重与包容的教育方法则能有效减轻孩童的羞耻感。
3. 社会比较人际关系中的比较也是羞耻感的一大来源。
当个体将自己的表现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时,往往会显得自卑和无能。
这种社会比较不仅限于学业和职业,也包括外貌、经济状况乃至人格特征。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某种标准上不如他人时,容易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4. 内部标准除了外部的社会评价外,个体内心对于自身价值的判断同样重要。
这种判断往往与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实际经历相结合。
当人们没有达到自身设定的目标或标准时,同样可能引发羞耻感。
例如,一个本希望成为作家的个体,如果面临创作瓶颈,他可能会因未能完成目标而感到羞愧。
三、羞耻感的心理机制羞耻感可视为一种强烈的不适体验,它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1. 情绪体验当个体经历羞耻感时,常常表现出情绪上的沉重与压抑。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羞耻感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做出的违背个人价值观或社会规范的行为时,往往会感受到羞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羞耻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心理机制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产生原因羞耻感是一种基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情绪反应。
个体的羞耻感通常是与其内化的规范、价值观、信仰等有关的,当其行为出现违背这些内化规范的情况时,便产生了羞耻感。
内外部因素羞耻感的产生既受到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个体的个性特征:不同人在面对相同事件时,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对羞耻感有不同的反应。
自我意识:如果个体过度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那么对于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会更加敏感,从而更容易产生羞耻感。
内化规范:一个人内化了哪些社会规范、价值观等也会影响他对行为正当性和可接受性的判断。
外部因素:社会期待: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期待和规范也会对其羞耻感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文化中会鼓励自信和开放,个体可能更少面临羞耻感。
他人评价:他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也是产生羞耻感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他人表现出贬低或嘲笑的态度,那么个体更容易产生羞耻感。
心理机制自尊保护羞耻感有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自尊保护机制。
当个体行为违反了其内化规范和社会期待时,羞耻感通过造成负面情绪来提醒个体并警示其潜在危险。
这种警示作用有助于引导个体调整行为,并与他人保持较好关系。
避免再次伤害自尊羞耻感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预防功能。
当一个人经历了羞耻感之后,对再次经历类似情况时往往会变得更加敏感,避免做出同样违背规范或价值观念的行为。
这有助于保护自尊以及个体在社交中获得良好声誉。
对个体的影响社交焦虑由于羞耻感与社交紧密相关,一些个体在面临类似场景时可能经历社交焦虑。
这种焦虑可能由于担心被贬低、嘲笑或拒绝而产生,并可能导致逃避类似情境或回避与他人互动。
自我认同和形象塑造羞耻感也在塑造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形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培养孩子的羞耻感与自我约束能力
培养孩子的羞耻感与自我约束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羞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羞耻感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自我约束能力则是指孩子能够自觉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与他人共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羞耻感与自我约束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导师。
要想培养孩子的羞耻感与自我约束能力,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注意不要做出与孩子教育相悖的行为。
同时,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并借此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同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奖励可以是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而惩罚则需要适度、合理,并与孩子的违规行为相匹配。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基础。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责任任务,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比如,让孩子负责自己的学习,及时完成作业;让孩子参与家务,学会分担家庭责任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羞耻感羞耻感并不等同于羞愧感。
父母需要向孩子清晰地解释羞耻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社会规范。
父母可以通过举例,让孩子明确区分羞耻感和羞愧感,并引导他们明白羞耻感的作用和意义。
五、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社交是培养孩子羞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让他们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从中感受到合适行为的重要性。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摘要】羞耻感是成长中最大的敌人,它阻碍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羞耻感不仅会导致自我限制,让人感到局促不安,还会导致社交障碍,使人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
羞耻感还会阻碍个体的自我表达,影响学习和发展,最终影响个人的成长。
要克服羞耻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是至关重要的,要学会接受并珍惜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建设来克服羞耻感,比如通过自信心的训练和社交技能的提升。
只有克服了羞耻感,个体才能勇敢地展现自己,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羞耻感、成长、阻碍、心理影响、自我限制、社交障碍、自我表达、学习、发展、个人成长、克服、自我认知、积极、如何克服1. 引言1.1 羞耻感对成长的阻碍羞耻感对成长的阻碍,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羞耻感来源于内心的自我否定和对他人的评判,它会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是不被接受和尊重的。
这种负面情绪会在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留下深远的影响,阻碍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羞耻感会导致自我限制。
当我们感到羞耻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从而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
我们会过分注重他人的评价,害怕被拒绝或被嘲笑,因此选择避开社交场合或回避挑战性的任务。
羞耻感也会导致社交障碍。
在和他人交往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否定而退缩,难以建立真诚的关系。
我们会隐藏真实的自己,造成与他人的距离感,导致孤独感和不被理解的困扰。
羞耻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要想实现自我实现和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羞耻感的存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克服它。
1.2 羞耻感对人的心理影响羞耻感对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深远和持久的。
羞耻感是一种负面情绪,当人们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受到他人的批评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羞耻感会导致个人自我贬低和自卑情绪。
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感到羞耻时,往往会认为自己是无能或者是一个失败者,这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如何处理和解决人际交往中的个人羞耻感
如何处理和解决人际交往中的个人羞耻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觉,其中之一就是羞耻感。
个人羞耻感是指在某一种情境下,自我价值或尊严觉得遭到了侮辱或威胁,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和低落情绪。
这种情感不仅会影响我们的交往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后果,如独自退缩、逃避和自卑等。
那么,如何处理和解决人际交往中的个人羞耻感呢?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一、改变自我价值观念首先,我们需要改变自我评价和价值观念。
对于个人羞耻感,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本身对自己的价值和评价产生了偏差。
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放大,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这样一来,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就会持有一种"我不够好"的想法,从而产生羞耻感。
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时不要太苛刻,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且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好。
二、学会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会产生负面的情感体验,比如羞耻感。
如何应对这些情感体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对于个人羞耻感,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它,并将它视为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我们需要认清这种情感的来龙去脉,并试着去分析它们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试着去控制和平衡这些情绪,快速地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更轻松地面对交往中的不顺之事。
三、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帮助我们处理和解决个人羞耻感的一个有效方法。
有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子可以让我们交流、分享情感和资源,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通过与他人的经验和思想碰撞,不断下降我们自身的情感压力,并促进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
当然,在扩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交往中的情境和要素。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懂我们、支持我们的人和圈子,让我们在自然舒适地交往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心智和情感。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羞耻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外表或思想与社会规范不符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它既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社会规范的表达。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羞耻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 产生原因羞耻感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规范:社会对于行为、外表和思想有着明确的规范和期待,当个体的表现与这些规范不符时,就容易产生羞耻感。
比如在公共场合被人指指点点、嘲笑或批评,就会让人感到羞耻。
2.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外表和思想有着自我意识和评判,当自己觉得自己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也容易产生羞耻感。
3. 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体为了获得认可和成功,常常会感到压力重重。
当面临失败或被他人超越时,就容易产生羞耻感。
### 影响羞耻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1. 自尊心受损:羞耻感会让个体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降低自尊心,甚至导致自卑情绪。
2. 社交障碍:羞耻感会让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和紧张,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羞耻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
### 应对方法针对羞耻感,个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适:1. 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点,学会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要过分苛求完美。
2. 自我肯定:强化自我肯定感,认可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
3. 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或心理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获得理解和支持。
4. 行为调整:对于引起羞耻感的行为或思想,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符合社会规范和自身期待。
5. 心理训练:通过心理训练和自我成长,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总之,羞耻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羞耻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外貌或言论与社会规范不符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尊严。
本文将对羞耻感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羞耻感对个体的影响。
一、羞耻感的心理机制1. 社会比较理论羞耻感的产生与社会比较密切相关。
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当个体感到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比较可以是外貌、智力、成就等方面的比较。
2. 自我意识理论羞耻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和认知。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外貌与社会规范不符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形象的认知产生的。
3. 社会化理论羞耻感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当个体违反社会规范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是由于个体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化产生的。
二、羞耻感对个体的影响1. 自尊心受损羞耻感会对个体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当个体感到自己的行为或外貌与社会规范不符时,会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这种自卑感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心,影响个体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2. 社交障碍羞耻感会对个体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当个体感到自己的行为或外貌与社会规范不符时,会感到尴尬和不安。
这种尴尬和不安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导致社交障碍的产生。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羞耻感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羞耻感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一些研究还发现,羞耻感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应对羞耻感的方法1. 接受自己个体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
接受自己的不足可以减少羞耻感的产生。
2. 培养自信个体应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羞耻感,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
羞耻感的心理分析羞耻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它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羞耻感进行心理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什么是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由于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当个体在某种行为、外貌或思想上被认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或他人期望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常常伴随着面部潮红、下视、避开他人目光等身体反应。
羞耻感的产生原因社会规范和期望羞耻感的产生与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密切相关。
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行为、外貌和思想的要求和期望。
当个体违反了这些规范或未达到他人的期望时,就容易产生羞耻感。
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的差距羞耻感还与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有关。
当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外貌或思想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人的评价与之不符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差距可能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者他人对个体的评价过低所导致的。
羞耻感的影响自尊心受损羞耻感会对个体的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
当个体因为违反社会规范或未达到他人期望而产生羞耻感时,会对自己产生否定和贬低的评价,从而降低自尊心。
社交关系受损羞耻感还会对个体的社交关系产生影响。
由于羞耻感使个体避开他人目光、回避社交场合,导致与他人的交流减少,进而影响到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处于羞耻感状态下的个体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持续的羞耻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并且增加患上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应对羞耻感的方法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肯定个体应该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肯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不必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个体可以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从而减轻羞耻感。
寻求支持和理解在面对羞耻感时,个体可以寻求亲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议,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羞耻感。
培养自信和社交技巧个体可以通过培养自信和社交技巧来减轻羞耻感。
理解羞耻感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羞耻情绪
理解羞耻感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羞耻情绪羞耻感是一种常见的人类情绪,不仅仅是成年人才会体验到,小学生也会遭遇到羞耻情绪。
对于小学生来说,处理羞耻感并不容易,但它却是他们成长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理解羞耻感,并教会小学生如何处理羞耻情绪,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发展积极的心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羞耻感是如何影响小学生的。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自我和与他人交往的关键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同伴的评价和看法影响,因此,他们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感到羞耻。
例如,当他们犯错或失败时,当他们被其他人嘲笑或排挤时,当他们在公开场合发言或表演时。
这些羞耻感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情绪低落。
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羞耻情绪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理解和接纳羞耻感:首先,成人应该理解和接纳小学生的羞耻感。
而不是忽视或无视他们的感受。
与小学生坦诚地对话,让他们知道羞耻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每个人都会经历。
这样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2. 提供支持和鼓励:小学生需要在面对羞耻情绪时得到支持和鼓励。
成人可以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处理羞耻。
一些积极的话语,如“你已经尝试了很棒的事情,不必感到羞耻。
”或“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犯错了。
”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
3. 培养自尊和自信:鼓励小学生培养自尊和自信是帮助他们处理羞耻情绪的重要一步。
成人可以通过表达对小学生的赞赏和鼓励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可以在他们面对挑战和失败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 提供机会和资源:提供小学生发展自信和处理羞耻情绪的机会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演讲或表演活动,让他们在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中练习面对羞耻感。
此外,提供一些适当的书籍、故事或游戏,帮助他们了解和处理羞耻情绪。
5. 培养同理心和友善行为:鼓励小学生与他人建立同理心和友善行为,能够有效减少羞耻感的发生。
羞耻感——最有破坏性的情感
羞耻感——最有破坏性的情感在所有不同类型的情绪/情感中,最负面的一种会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压抑的怒火,而是羞耻感(Shame)。
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Gershen Kaufman在他的书作“The Psychology of Shame”中写道:“ 羞耻是灵魂的疾病。
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
羞耻是我们体内感受到的伤口,它把我们和自己分开,同时也把我们与他人分开。
”三国迷的福音!《三国志》再出新作,实...广告绝大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不适都和羞耻感有关;它和愤怒、内疚有着密切的关系;破坏性的完美主义思维也与羞耻感的驱动有关。
它渗透了我们,要理解我们自身的人格表现,我们必须认识羞耻感。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Shame。
展开剩余86%什么是羞耻感羞耻感是生动而痛楚的。
它有时和被羞辱、被嘲笑、怯懦、尴尬、无法成功面对挑战的感受相关。
它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它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
羞耻中的人认为自己'worthless'。
很多时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
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仅仅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耻。
在羞耻感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是“分裂”的——想象当我们处在另一个人的眼光下——羞耻中的人的自我意识就会有这样的分裂,自己永远处在自己的眼光下。
维基百科中关于羞耻的词条里写到:英文中Shame一词的词根,来自一个古老的意为“去遮蔽(to cover)”的词语。
“把自己遮挡起来”(实际上的、或者是象征意味的)是羞耻感的一种天然的表达。
和很多种负面感受一样,一定程度内的羞耻感是常见的情绪,有它独特的功能性。
羞耻感会切断一些正面情绪,例如兴奋、愉悦或者好奇。
在它出现的一瞬间,它会切断由正面情绪带来的探索、投入的渴望,取而代之以警惕和抑制。
想象小时候在班上蠢蠢欲动想要举手回答问题的你,在那个瞬间,一种情绪涌上来,让你死死按住了想要举起来的手,让你保持沉默。
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1曾经我的字很丑,而且是那种“天下谁人能识君”的丑。
初中的时候,老师提名班里写字最”狂野”的四个人,并给他们颁奖“四大草书大王”。
我遗憾落选,因为老师觉得我的字已经脱离了文字的范畴,仓颉再生都无法作出评判,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鬼斧神工”。
同学们经常拿这个和我开玩笑,老师也屡次劝我改“写”归正。
当然,最为光火的便是我老爸,他始终认为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迹完全可以代表他的精神气质与生活态度。
我觉得这压根就是扯淡,他只是因为自己写得出一手不错的字,所以大有一种“老子英雄儿狗熊”的愤懑。
而我,却从未因为我的字迹而感觉到丝毫不适,更谈不上羞耻。
甚至得益于我还过得去的文笔,作文一直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所以我反而会在心里有点小得意:字不好怎么了,你们照样望尘莫及。
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刚上大学那会,我决定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入社考核分为现场笔试和面试,现场笔试就是在一个小时内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短书评。
待笔试全部完成,然后就是根据考卷提交的顺序一个个进行面试,轮到我的时候,我明显发现坐在正中间的一位学姐拿着我的考卷满脸愁容,坐她旁边的两哥们则强压着笑意。
当时我也略觉尴尬,还好他们很快便恢复了常态,在问了一些小问题后面试便结束了,刚出门我突然想起包落在了里面,返回去的时候一推开门,我清晰的听见那女生对她旁边的学长打趣道:“他的字比你的还艺术哦!”那一瞬间,这句话落在我耳里为刺耳,我假装没听见,进去拿起包便往外面走。
在即将出门的一瞬间,甚觉憋屈的我又返了回去,原谅我当时就是一敏感傲娇的冲动Boy,仍保留着高中时代的流氓匪气。
在他们的目瞪口呆中,我拿回卷子,抛下一句:“对不起,我不入了。
”2回去的路上,我将整个事件在脑海里回放了一遍,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刚刚自己的行为不但幼稚而且没品,丢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而追朔我冲动的源头,那便是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羞耻感。
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
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羞耻感,包括我自己。
羞耻感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类自发性的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与社会规范或价值观念不符合,从而产生的内在感受。
那么,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呢?在我看来,我的羞耻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准则,社会规范将某些行为视为“正确”的或“合适”的,而将其他行为视为“错误”的或“不合适”的。
这些规范会引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而当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不符合这些规范时,就会引起我们的羞耻感。
例如,当我在公共场合打嗝或放屁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羞耻感,因为这些行为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得体的。
同样地,当我穿着不得体或一再打断他人谈话时,也会感到羞耻。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和人格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的家庭注重家教,我的父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寄予了很多期望和要求,这使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标准以及更强的内疚和羞耻感。
例如,当我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成绩时,或是出现了小错误时,我会感到内疚和羞耻。
同时,家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三、个人经历个人经历也可以侵蚀我们的羞耻感。
有些人可能被欺凌过,或因为某个原因被歧视或排挤,这些经历会让他们的羞耻感比其他人更加敏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有一次在学校上演讲时,由于我紧张和背稿,语言苍白而不生动,我的同学们不停地嘲笑我,这让我感到十分羞耻和无地自容。
四、社交媒体随着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的普及,我们的人际关系已经从面对面转向了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行为很容易被其他人评价,也很容易被曝光。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犯了错,或者有不得体的行为,就会受到其他人的指责和批评,这也会引起我的羞耻感。
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感到丧失自尊和尴尬,并希望尽快地从社交媒体中删除这些内容,以避免自己被进一步批评。
总的来说,我的羞耻感来源于社会规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和社交媒体。
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
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羞耻感是一种情绪体验,通常是由于自己的言行或行为引起他人的否定或讥讽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
羞耻感的根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自我意识的敏感,也可能是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还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塑造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羞耻感是如何形成的。
羞耻感可能源自个体内部对自己的敏感性。
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行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尽相同。
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或言行不符合其期望或要求时,就会产生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可能源自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也可能源自自卑心理。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才华、能力等方面没有自信时,往往容易感到羞耻,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不足会被他人看到。
这种内部的敏感度往往是造成羞耻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成长环境可能对羞耻感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情绪形成。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苛刻,孩子很容易产生对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和羞耻感。
而在学校,同学之间的互动、老师的评价和社会舆论等也对个人的羞耻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被同龄人嘲笑或被老师批评,就容易形成对自己的不足和羞耻感。
个人成长环境对羞耻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背景也会对羞耻感的产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的行为和言行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一些文化中,自尊心和自尊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失去面子或被他人看笑话都会产生羞耻感。
而在一些文化中,对个人的失败和不足的态度可能会更加宽容,因此羞耻感的产生也可能更为缓和。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羞耻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羞耻感是一种情绪体验,其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内部的敏感度、个人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等都可能会影响羞耻感的形成。
对于羞耻感的产生,人们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来逐渐克服和缓解。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健康地面对自己的羞耻感。
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
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当我们感到出丑、不自在、被暴露或被忽视时,就会产生这种情绪。
每个人都有羞耻感,而我也不例外。
在生活中,我时常会感到羞耻,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或言论,有时候是因为被他人的评论或行为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
那么,我的羞耻感从何而来呢?在我看来,我的羞耻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是我羞耻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们总是用一些规矩、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来教育我们。
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渐渐养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乖乖女的性格。
而一旦违反了这些规矩、规范或者标准,我就会感到十分的羞耻。
小时候上学迟到了,作文写的不好被老师批评了,家庭吵架受到了邻居的指责等等,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让我感到非常的羞愧和难堪。
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使我培养了对于外界评论和期待的敏感,一旦不符合这些评论和期待,便会产生羞耻感。
社会压力和舆论影响也是我羞耻感的来源之一。
在社会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评判和批评,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道德、伦理等领域的问题时,更是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
当我在社会上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情或者遭到他人的非议和攻击时,我也会感到非常的羞耻。
如果被人说是一个没素质的人、说话不文明、做事不得体等等,这些评价都会让我感到非常的羞耻。
社会压力和舆论影响使我在外界的评价和期待面前感到十分的敏感和脆弱。
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也是我羞耻感的来源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我们希望被他人认同、被他人尊重、被他人欣赏。
而一旦自己的形象受到了破坏或者被他人贬低,我也自然会感到羞耻。
当自己在公众场合摔倒了、说错了话、举止失礼等等,这些都会让我感到羞耻。
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使我在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面前感到脆弱和不安。
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也是我羞耻感的来源之一。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经历使我对自己产生了一定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也使我更容易受到羞耻感的困扰。
解读 《羞耻感》 精华版
解读《羞耻感》脱水精华版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习马讲书,今天我要给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羞耻感,这是一本帮你治愈羞耻感,找回自信的书。
羞耻的感觉很多人都体验过,比如上学的时候被老师和父母批评学习不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上班以后被老板或者客户当众指出错误,这些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羞耻感,感受到羞耻的时候,有些人会逃避,有些人会用暴怒来攻击别人,还有很多人会把羞耻感深深地埋在心底,决不让人发现,毕竟谁也不愿意提起那些难以启齿的感受,可是逃避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被羞耻感困扰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有太多缺点,根本不值得被别人喜欢,所以自我封闭,害怕和别人接触,也就无法和别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其实,健康的羞耻感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过度的羞耻感才会让人遭受巨大的痛苦,在羞耻感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全面认识羞耻感,告诉我们什么是羞耻感,教我们区分健康的羞耻感和过度的羞耻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治愈过度的羞耻感,本书作者罗纳德波特,埃夫隆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硕士,临床心理学治疗师,另一个作者帕特丽夏波特,F龙是一位家庭心理治疗师,主要帮助那些被药物依赖困扰的家庭。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解读本书,第一,什么是羞耻感,过度羞耻有哪些表现,第二,羞耻感是如何产生的,第三,我们应该如何治愈羞耻感,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方面,什么是羞耻感以及过度羞耻有哪些表现,羞耻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
它让人相信自己,生而为人,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人在感到羞耻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负面想法,比如我有缺陷,我不够优秀,没人要,活该被抛弃,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和逃避行为,比如不自觉地放慢语速,脸红心跳,东张西望。
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舒服感受都是暂时的,人们很快会从羞耻感中走出来,而且适度的羞耻感是有好处的,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着手解决,羞耻感可以让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缺点还能帮我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羞耻感与人格塑造
摘要:羞耻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以及道德素质的提高。
本文,首先分析了羞耻感的基本涵义;之后,论述了羞耻感与人格塑造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如何培养羞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羞耻感人格塑造
Shameness and Personality-Build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Maxist Education DepartmentGraduate Yan Huiwei 100048
Abstract: Shameness is one of the advanced human feelings, which reflects people’s value amd mo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it refers to people’s personality-building, and improvement of one’s moral. This paper, at first,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hameness, and then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meness and personality-building. At last, it proposes how to cultivate shameness and get the ideal place.
Key Words: shameness, personality-building
“耻,古作恥,《说文》曰:‘辱也,从耳,心声。
’《六书总要》曰:‘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
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 从字面结构可以看出,“耻”是人有意识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做出的行为调整。
准确的来说,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个人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
由此可见,羞耻感是行为个体在外在约束下,通过内化产生作用,形成的珍惜、维护自身尊严的道德意识。
一、羞耻感的基本涵义
1、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个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即指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相互承认、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自觉认识。
亚当.斯密认为,“当一个人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时,当他努力对其合时宜性做出评判并决定是否认可时,其实分化出了评判者和被评判者两个人,形成了两个‘我’”。
评判者是主体自我或是理想自我,被评判者是客体自我或是现实的自我。
行为主体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感知能力,感觉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差距和矛盾,随之产生的欠缺感、羞愧感就是羞耻感。
2、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选择能力。
道德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所做出的自愿的抉择。
一般来说,道德选择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意识选择,既涉及道德实践活动,又涉及道德情感体验。
一定的荣辱感会影响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
当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就会感到满足、光荣;反之,行为主体就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的存在是个体具有自由道德选择能力的表现,也是自觉向善的表现。
3、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个体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是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羞耻感可以使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原则,对个人的行为、言论,做出肯定或是否定的判断。
羞耻感更多的包含自律的成分,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二、羞耻感与人格的关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格被规定为个人的品格、素质,是个人作为人的尊严、责任、价值及道德品质,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统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
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人格,是行为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的有机结合。
1、羞耻感是做人的根本
孟子曾经说过,“无善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的道德哲学体系中,羞耻感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是成为人的最低要求。
他一直强调羞耻感对于人格的根本性意义,也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可见,羞耻感是直接与人格相关的,是人格塑造和人格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一个人存在羞耻感,就会感到荣辱,就会分辨是非,辨明善恶,自觉的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人格的塑造是在塑造一个完整合理的系统,羞耻感就是从根本上促成人格的重要精神要素。
2、羞耻感是人格塑造的前提
羞耻感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觉,可以把各种道德价值、原则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即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第一步。
所以说,羞耻感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前提或要求。
一方面,羞耻感是指向自身的消极感受,是负面的情绪体验,个体为了避免陷入羞耻感,就会主动地追求道德的成熟,确立自我人格。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形成其独特的独立的人格,羞耻感的存在可以加强自构建的能力。
羞耻感的产生是由于行为主体意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减小差距,个体就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思考,进而自觉的构建起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人格体系。
3、羞耻感是人格塑造的动力
羞耻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体未能成为理想中的人。
当个体感到羞耻感时,会思考如何应对目前的情况,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个体对于
这两个问题的思考,都会使羞耻感成为人格发展的契机,为人格塑造提供了动力。
为了摆脱羞耻的情境,为了避免羞耻事件的再次发生,行为主体就必须正视羞耻事件,自查自我的道德观念,反省自己的行为,分析事件产生的内在原因。
进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改变错误的观念。
最终,个体的人格得以修正和发展。
三、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从根本上说,人格是社会实践的价值表现和反映,它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一种用精神把握现实的方式。
所以,人格的塑造既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个体的自我修养。
1、人格塑造的社会化途径
羞耻感的培养,人格的养成需要一个适合的社会背景,而建立一种公平的正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羞耻感的养成,也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塑造。
在一个贪婪成风、贪图享乐、道德底下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自然很难产生羞耻感,人格的塑造与提高就缺乏支持与动力。
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利用外在约束力,约束个体的不良行为,进而逐渐内化为道德自觉,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
2、人格塑造的个体化途径
社会生活以及个体思想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通过自我修养提高人格素质的过程,是漫长而反复的。
我们可以通过省察、克治、超越这几个相互联系的途径,促成个体人格的塑造。
省察,是为了正确的认识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
由于,羞耻感本身就是一种指向自身的情感体验。
因此,省察这种注重内省的精神活动,就成为了人格塑造的主要途径。
在省察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将自身一分为二,实现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通过省察,个体既认识到自己的善恶优劣,又能明确行为主体人格的发展方向。
克治,就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克服和改正。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不仅要面对思想上的是非、善恶的斗争,更重要的是个体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实人格修养的进步。
羞耻感给行为主体最大的推动力就是,羞耻事件发生后如何面对的问题。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实现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超越,就是在人格修养上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以及超越。
人格塑造的过程就是超越自身的局限,提高自己,以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
只有当个体意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才会出现羞耻感。
可以说,个体积极的摆脱羞耻感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提升,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格的提高和发展。
人格的塑造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会令这一过程充满困难。
所以,个体应该把人格的塑造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去坚持,去努力。
羞耻感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内在推动力量,引导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在个人修养上实现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吴潜涛杨峻岭:论耻感的基本涵义、本质属性及其主要特征[J],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4]崔爱芝: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闻素霞乔亲才:羞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