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修辞中折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汉字和汉民族思维模式
• 狮子:《汉书〃大宛传》:‚(乌弋)有桃拔、 师子、犀牛。‛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 ‚师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后加犬旁作 ‚狮子‛。 • 玻璃:源自梵语,有‚波梨‛‚颇黎‛等写法, 后类化加偏旁‚玉‛。 • 凤凰:最早写成‚凤皇‛,后变今天的写法。 • 如现代新造汉字多采用类化偏旁,如化学元素: 金属加‚金‛,镭铀钚钍镁;非金属固体加 ‚石‛,砷硒硅硫;气体加‚气‛,氧氢氦氖氨 氯等。
• 汉先民在造字时,有时在表示相对或相反的意义使用 字形相对的方法,造出意义相对或相反的汉字。如: • 棘棗:《说文》:‚枣,羊枣也。从重朿。‛段玉裁 注:‚‘羊’盖衍文……当云‘枣,木也’。枣树随 地有之,尽人所识,赤心而外朿。‛王筠《说文句 读》:‚‘枣’高,故重之;‘棘’卑且丛生,故并 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枣与棘相类,皆 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庳而成林,以 此为别。其文皆从朿。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上载 立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两物者, 观文可知。‛
鸳鸯
• 唐袁稹《有鸟二十章》之十六:‚有鸟有鸟 毛羽黄,雄者为鸳雌为鸯。‛ • 《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 之。‛毛传:‚鸳鸯,匹鸟。‛郑玄笺: ‚匹鸟,言其止则相耦,飞则为双。’姚际 恒《诗经通论》:‚何玄子曰:凡《诗》言 ‘于飞’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 凰于飞’及此‘鸳鸯于飞’耳,……此诗双 举鸳鸯以兴夫妇何疑焉。‛
三、辩证性思维模式
• 早在周代以前,人们就建立起了阴阳相生相 克构成世界万物的辩证思维。《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周易〃系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汉先民 们从早就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汉字上也有反 映。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作为汉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以其迥异与西方的特色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音节结构、复合词、造词法、词义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汉语词汇一个民族的语言和其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要素之一,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1],它深刻影响着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汉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迥异与西方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词义发展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讲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对词汇音节结构的影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中,讲求和谐对称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汉语音节的结构形式上,主要是汉语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和四字成语的存在。
据程湘清先生的统计,《论语》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4.9%,复音词占总词数25.1%;《孟子》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1%,复音词占总词数的29%。
这说明当时语言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这一时期又是双音节大增的时期。
到了周秦时代,双音复合词大量产生,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双音单纯词。
之后,双音节词的产生越来越多,从口语中逐渐进入书面语中,到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已经占多数。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词1621个,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有1379个,占85%,可见双音节已经是汉语词汇的主要音节结构形式。
此外,四字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这种四字格可使音节整齐匀称,对仗严谨,平仄相间,平稳和谐,如“风和日丽”、“财大气粗”、“春暖花开”等等。
四平八稳的音节形式,代表形成一个融合的意义内容,充分体现了汉语追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复合词的影响汉民族对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采取的是注重其对立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合词和偏正式合成词都有明显体现。
由汉语量词管窥汉民族形象思维方式
、
重庆三 峡学院掌 报
No . 5 . 2 0 1 3
第2 9卷 ( 1 4 7期 ) J O UR NA L O F C H O NG Q I N G T HR E E G O R G E S U NI V E R S I T Y
、 , o 1 . 2 9 No . 1 4 7
作者 简介:李 勇 ( 1 9 7 4 一 ) ,男,湖北襄阳人 ,宁波职 业技术 学院讲 师, 硕 士,主要研究 ‘ ‘ 六书’ ’ 学 、古文 字等 。 基金项 目: 2 0 1 3 年宁波职业技术学 院立项课题 “ 汉语量词 的文化 心理研 究”( N Z 1 2 0 3 5 ) 阶段性成果
由汉语量词管窥汉 民族形象 思维方式
查 — 广 ; 苗 , 了
( 宁波职 业技 术学院人 文社科部 ,浙江宁波
3 1 5 8 0 0 )
摘
要 :汉语 量词 不仅 具有计数功能,还在描述 事物对象和表达情感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
通 过对 汉语 经典语 言用例 中量词使用 情况进行研 究,可以发现量词 的语义特色 与汉 民族 的形 象思 维 有着 一定 的联 系。量词修 辞格 的运用是 汉 民族形 象思维在文化表现上 的成果 ,量词 的模糊性 、 情 感形 象性、普遍性 的特征 与形 象思维方 式的粗略 性、形 象性 、非逻辑性的特点是 一致的。
形成 了 “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 生八卦 ”
样,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还有很多方面 的影响[ 4 ] 。
的世界观 ,他们认为万事万物 由一个源头所 生再分 化而成,故万物 同源。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万物 皆 可转化,边界无 限虚化。
量词的形象思维文化表现
论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
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科学表述真理形式“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因此,“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洪堡特一、汉语的属性不是约定的,而是按本质产生的亚里士多德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是约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生的”,而斯多葛派则偏重于规定说,认为“最初的声音就是模仿所称呼的事物”。
这两种对立意见的争论在语言学史上很重要,因为它又引发出一次新的、更深刻的争论,即类比论与变则论的争论,前者强调语言结构的规则性,认为词入句之后所产生的形态变化是可以“进行类比”的,而后者强调人的天赋能力和语言结构的不规则性,认为不管语言显得多么不规则,人们照样能够接受和运用。
类比论是约定说的继承和演化,而变则论是规定说的发展,两种对立的意见各有自己的语言事实的根据,因而争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这种原则的冲突有时表现得很隐蔽,有时表现得很明显,这可以视为语言学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中一种反复出现的特色”。
我们这里想补充说明的是,这种争论不仅延续到中世纪,而且延续到近、现代,只是争论的方式、理论的表现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洪堡特和索绪尔是近代两位伟大的理论语言学家,他们关于语言系统的学说实际上是约定说和规定说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
(徐通锵《语言论》P22、23)亚里士多德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是约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生的”,——显然,这是从西方的词语形式中抽象出来的观点理论。
它不适用于以象形字为根基的汉字。
例如在汉字中“山”字就是对存在的山峰进行临摹得到的外形轮廓。
它体现出具体存在是形式,语言文字是本质这一特点。
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
例如“刃”字就是对它在刀上所处的位置进行的直观描述。
它体现出具体存在是真实的,语言文字是形象比喻的这一特点,同样符合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
例如“北”字就是借助两个人形的关系形态进行的写意。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
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2008140318 靳娜美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
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
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
并且很容易押韵。
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明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明段泗英(保山学院中文系,云南保山678000)摘要:汉语修辞的手段、修辞特色、比喻运用等都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息息相关,汉语修辞也可以体现汉民族的心理意识、哲学追求和宗教信仰。
关键词:修辞;民族特色;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146-02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汉民族文化史,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史之一,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更赋予她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
由汉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芬芳的花朵汉语修辞也蕴含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1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孕育了汉语丰富的修辞手段为了较好的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汉语常常采取一些独特的表达方法、技巧或规律,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修辞手段。
修辞手段既包括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等语言手段,也包括修辞格和谋篇布局等超语言要素中修辞手段。
任何修辞手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要为目的的,农业文化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汉语修辞自然也与农业文化息息相关。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最富有民族特点,它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谚语“马路如虎口,中间不可走”、“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
而谚语“人勤地不懒”、“庄稼要好,水肥要饱”,则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这种形象鲜明的修辞手段是中华农业文化的生动反映。
有的修辞手段则来源于汉民族的的饮食文化,如汉语习惯用用“吃……”这样格式构成的惯用语:用“吃大锅饭,表示任务分配、职责分配均不明,大家可以相互推诿;用“吃粉笔末”代当教师;用“吃白眼”指遭歧视,受冷遇多管闲事;“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用“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等等。
修辞学与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修辞的影响091112208 赵婷摘要: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修辞方式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变。
汉语修辞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其中蕴含了不少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汉民族的心理特征。
在众多辞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汉民族文化的光芒,同时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也制约着各种修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汉民族文化对修辞活动是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的。
关键词:汉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传统,内涵,影响与制约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观念,二是修辞方法。
修辞观念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中对“修辞”的根本态度与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人文范畴。
修辞方法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时表达、体现这种态度与观点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首先,我们从修辞观念的人文范畴入手来看。
“修辞”最早见于《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立其诚。
“修辞”与“立诚”结合在一起。
展示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显示出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特点、哲学思想的血脉关系。
这一命题一方面体现了“人言合一”的认识观,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技术观。
这里“人言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
在中国文化中,的强调先天和谐,即人与言的和谐。
“修辞立其诚”就是把人与修辞联系在一起,是内在的“诚”与外在的“辞”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这里的“道器合一”是指修辞的技术特点。
雇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注意修辞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如比喻、对偶、排比、婉,曲、双关、顶回文、衬托等。
所以,汉语对形式美的追求,对修辞技术的探讨,不只是重视形式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境界的探寻,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其次,我们从修辞方法的民族内涵来看。
浅析汉语量词的修辞格及文化心理
( )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枚 ? ( 5 老舍 ( 《 牺牲》 )
例 ( )中 , “ ”作 量 词 总是 跟 较 小 的 、精 致 的东 西 5 枚
量 词 的 比喻 格 ,一 般 不 用 喻 词 就 能 对 事 物 做 具 体 而 生 相 联 系 ,在 这 里 用 “ ”来 修 饰 “ 国 博 士 ”, 其 鄙 视 、 枚 美 动 的描 述 ,从 而 使 抽 象 的 事物 变得 具 体 形 象 ,使 有 形 的事 嘲 讽 之情 可 谓 是溢 于 言表 。
刻 的 印象 。 ( )夸 张 三
量 词可 以造 成 夸 张 效 果 ,用 来 突 出 某 一 事 物 或 强 调 某 程 中 , 汉 民 族 习 惯 于 依 据 自己 的价 值 取 向 , 在 经 验 的 范 围
2 l. 3 0 1O
语 言应 用
内 作 出 综 合 性 的 、 直 接 性 的 、跳 跃 性 的 、 快速 性 的 结论 ,
一
( ) 比拟 四
、
量词 的修辞 格 的运 用
运 用 量 词 的 比拟 格 可 以使 语 言 生动 活 泼 、 绚 丽 多 彩 ,
量 词 的 修 辞 格 在 实 际 运 用 中相 当广 泛 , 下 面 主 要 详 细 更 鲜 明 地表 现人 们 喜 怒 爱憎 的 感情 色 彩 。例 如 : 介绍 量 词 的 四种常 用 的 修辞 格 。
量 词 “ ” , 常 用 来 修 饰 “ ” 。 例 ( ) 中 , 用 范 围 非常 广 泛 。 朵 花 1
“ ”来 修 饰 “ 星 ” , 就 会 使 人 联 想 到 流 星 像 花 朵 一 样 朵 流
美 ,对 天 上 的 街 市产 生无 限 向往 。例 ( )中 ,用 “ ”修 2 朵
汉字修辞与修辞手法的研究
汉字修辞与修辞手法的研究汉字作为中文的基本符号,具有丰富的修辞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对汉字的修辞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修辞技巧。
一、汉字修辞的特点汉字修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象性: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形态往往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例如,“山”字的上半部分像山脉的轮廓,“水”字的左边是波浪状的线条。
这种形象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表达时能够直观地传达出对应事物的形象和特征。
2. 象形性:汉字中有很多字形与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的形状相似,这种特点称为象形性。
例如,“日”字的字形就像太阳的形状,“木”字的字形就像树木的形状。
这种象形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增强了文字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3. 象声性:汉字中很多字形与其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的声音有关,这种特点称为象声性。
例如,“风”字的字形中有“风”字的发音“fēng”的意味,“雷”字的字形中有“雷”字的发音“léi”的意味。
这种象声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表达时能够通过字形传达出对应事物的声音特征。
二、汉字修辞手法汉字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汉字的特点和技巧,以达到修辞效果的表达方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汉字修辞手法:1. 借代:借代是指使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例如,“日”字可以借代太阳,“月”字可以借代月亮。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得文字更加简练、形象,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2. 混合:混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字形,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例如,“爱”字由“爫”和“心”两个字合并而成,形象地表达了爱的含义。
混合的运用可以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富有创意。
3. 反复:反复是指在一个字或一组字中多次出现某个字形或字义,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例如,“草”字中的“艹”字形反复出现,强调了草的形态特征。
反复的运用可以使得文字更加强调、有力。
4. 借音:借音是指使用一个字的发音来代替另一个字,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
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
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
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
“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
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
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
简析比喻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简析比喻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方式比喻这种积极修辞格被人们广泛运用,它不仅是作家经常于写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而且也是理论家阐释哲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是频繁地运用比喻手法表情达意。
综观古今,修辞学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比喻列为汉语的首选辞格。
可见,比喻在我国传统修辞方式中的重要地位。
汉民族同西方民族相比,虽然同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但深层观念上的根源却不相同。
比喻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我国传统类推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反映。
标签:比喻类推思维意象思维一、比喻的历史比喻,作为传统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可以用“源远流长,渐趋科学”八个字来概括。
书面记载中最早的比喻现象,可见于殷代《盘庚》三篇。
如上篇的“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等等。
后来《诗经》中的比喻就更多、更成熟了。
《诗经》特别注意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熟悉的事物做喻体,贴切生动,并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用于歌颂和赞美时,大都选用美好的形象做喻体,例如用桃花比喻美人的脸面,用巍峨的高山比喻人格的崇高;表达诅咒和谴责时,大都选用丑恶的形象做喻体,例如用老鼠比喻剥削者,用蒺藜比喻闲话,这些比喻和作者的爱憎情感极相吻合。
先秦诸子的散文中,比喻运用得更为广泛。
比如《荀子·非相》“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
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庸俗。
”以比喻的方法说明他的理先于辞,但又不反对适度修饰文辞的主张。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此相喻,阐发了渐进积累和专一持恒的道理。
《墨子·修身》“子墨子言曰:必立仪。
言而毋仪,譬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
”比喻说话如没有准则,就好像在转动着的制作陶器的转轮上面却要确定东西的方向一样,是难以分辨是非利害的。
略论汉字修辞与民族文化现象等
略论汉字修辞与民族文化现象等汉字是世界上众多文字中最具形体特征的书写符号,它在记录汉语的同时,还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字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表现为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所造就的种种文化现象。
人们在使用汉字时常常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活动,古人就提出了“析字”这一修辞术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篇中也谈到:“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可见,汉字的形貌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字修辞是汉语独有的一种修辞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它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对其进行拆分、合并、增损来实现一些别有情趣的表达效果,这也正是汉字在修辞特征上不同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征,它具有浓厚的汉民族文化的特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汉字的独特形体造就了汉民族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汉字修辞在运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汉字修辞与对联艺术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是汉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说,它决定于汉语的特点,但也有许多对联因为内容涉及到字形,使汉字的形体这一非语言要素成为对联艺术的构成要件,汉字修辞手段的介入,使得对联艺术的民族特色更具丰富的内容。
例如:(1)相传风流才子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
一日,纪晓岚去竹林找丁云对奕,丁云不在,纪晓岚独坐廊下等候。
很久,丁云才归,纪晓岚起身行礼,吟一联道:“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到:“月门闲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
”话音刚落,两人不禁大笑,挽手进屋下棋。
不知不觉深夜,小沙弥便来报说寺门已经关闭。
纪晓岚听此便知小和尚是在下逐客令。
于是,才思涌出,遂吟一联道:“门内有才方是闭”。
纪晓岚此联含有对奕雅兴未尽之意,所以才责怪小沙弥太不懂事,而小和尚听后却不知所云。
丁云赶忙答道:“寺边无日不知时”。
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古代诗歌修辞
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古代诗歌修辞古代汉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渗透在中国5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古代汉民族诗歌修辞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其形式多样,唐诗宋词、辞赋楹联等形式的诗歌都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阐述汉民族文化对古代诗歌修辞方式的心理影响。
一、汉民族中心思想的影响汉民族历史上坚持仁爱、尊重、坚忍、忠诚、勤劳和诚实守信等特质,这些思想被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修辞中。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借景抒怀,悲壮之情充满诗篇,同时也表现了人对平静、和谐的渴望,这也是汉民族文化中“和弥于中,唯永法国”的重要观念。
二、诗歌中思想和审美情绪的影响汉民族文化总体上都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交流。
例如,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这篇诗在古代著名的诗歌中表达了思索和探求的情感,同时也直接引导了情感的交流。
在汉民族文化中,文学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思考和交流的手段,通过汉民族文学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内心体验,这也是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的重要一项。
三、诗歌中句式和描写的影响诗歌是一种直观化和感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其鲜明表现和微妙的描写方式也构成了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宋词《千秋岁》中“红楼梦汉来何处,琵琶绝艳冷秋雨”,表示了古人情景意境的精髓,这些表述方式无疑对今天的文学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同时,这些诗歌表达了爱国之情,表达了中国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在汉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歌修辞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镜头之一,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对人们一些思想观念和审美情感的影响。
不同的文学体裁赋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其都关系到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和发展,这些古代诗歌传承的精神元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与修辞特征
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与修辞特征王 苹(宁波大学中文系,宁波市315000)摘 要: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汉语修辞与汉语语法一样,深受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为:汉民族具象性、比附性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生动形象的特征;汉民族重整体、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简约含蓄的特征;汉民族求同一、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整齐匀称的特征;汉民族讲对立、求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错综变化特征。
关键词:思维方式;修辞特征;比附性;直观感悟;对立统一分类号:B80: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939(2000)04-0008-04 众所周知,汉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与他民族不同的历史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他民族的基本观念,如孝悌忠信的价值伦理观念,“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参的宇宙整体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的社会发展观念等等,这些观念规定和制约了汉民族思维的整体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带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八卦思维、混沌思维和太极思维,呈现出整体性、直观性、具象性、比附性和辩证性的思维特征。
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
思维方式的不同,历史地决定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关于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学者们多有共识:印欧语言具有繁复丰满的词法形式、形态标志,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一对应,句子的组织以动词为核心。
而汉语则不象西方语言那样形式化,汉语语法表现出明显的以意统形、留意轻言、讲求意合的特征。
只要语义上搭配,事理上明白,交际双方理解,就可组词造句,很少考虑形式上完整与否,汉语语法从词、短语到句子都缺乏形式上的标志。
º我们认为,汉语修辞与汉语语法一样,深受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表现为:一、汉民族具象性、比附性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生动形象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于“以近知远”“以实推虚”“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万物之颐,以通神明之德”,即从可用感官感知的具体事物入手,进而通过联想、比附,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汉字——汉字构形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作为汉语书写形式的⽅块汉字,与西⽅⽂字不同,它不仅表⾳,⽽且以形表义。
这种⽂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便的⼯具,使得中国长于形象思维。
⽐如,因为汉字是以形表义的,这使得⼈们能够“望⽂⽣义”。
根据⼀个字的形旁,⼤致能猜出该字的意义类属。
我们在阅读时,如果看到“⽊”字旁、“鸟”字旁、“草”字头的字,就可以知道这些字的意思⼤致是⼀种树、⼀种鸟、⼀种草。
汉字很早就是、到现在仍然是语素-⾳节⽂字。
⼀个汉字,⼀般是代表⼀个单⾳节语素的,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
”这句诗⾥的⼗四个字都是单⾳节的。
汉⼈的思维⽅式具有经验综合性特征,它倾向于对事物作经验的整体把握。
这种思维⽅式善于把握统⼀物的两个对⽴的⽅⾯,使得汉⼈惯于讲偶讲对。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散⽂和诗歌中,就经常使⽤对仗的修辞⼿段。
在古代的雕板印刷中,把⼀些⽂字刻在⼀个⽅形⽊板之上,⽂字按由上⽽下、由右向左的次序排列。
⼀个汉字占⼀⼩⽅格,⼀些汉字被排在⼀个⼤⽅格内。
以平衡、匀称为美,并让汉字及其整体呈现出⽅形。
这⼀汉字特点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思维⽅式有很⼤关系。
占汉字总数绝⼤部分的是形声字,它的字形既反映语素的意义,也反映语素的声⾳。
这种兼表⾳义的综合性的造字法,作⽤于思维⽅式,也使得中国更长于综合。
古⼈在处理⽭盾时采⽤中庸之道,是以互相让步、调和折衷的办法解决的。
⼀让两有,形声并列,汉字的这种字形体现了崇尚中庸的⽂化精神。
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的论文
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要通过文化赖以存在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长期积淀才能形成,深深地积淀在一个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
本文将从具体修辞现象入手来分析汉民族文化心理对古代诗歌修辞的影响。
一、汉民族喜新求异的文化心理与诗歌语言锤炼古人写诗文,喜新求异,注重锤炼,讲究言简意赅,讲究字异而义同,练字之功非常重要,其目的是要将最恰当贴切的词语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
词语的选择、锤炼必须富有创新精神,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唯陈言务去”,就是主张语言运用上力求独创、新颖、恰切、得体,这是喜新求异文化心理在诗歌表现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同时,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使诗歌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冗杂,使诗句达到语句精炼、意境悠远的表达效果,是古代文人对语言常规用法的超越和突破,又是诗人展示才华、卖弄学识的外露,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惯例。
诗的语言的精炼是指诗中把不必要的字、句删去,尽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达意,“凡诗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约之以五字则工矣。
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
”(方干《赠路明府》)前人言诗,拈出一个“工”字,这“工”字既指诗的语言又指结构,而从语言方面来看,它既指语言的精炼,又指语言的形象生动。
它通过炼字、炼句和炼意三种方法达到这一目的。
从诗词语言精炼的角度看,“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
”“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
”(赵翼《瓯北诗话》)因此,古代诗人都注重在炼意上下功夫。
古典诗词中的炼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炼主题,使诗的立意更高,即使诗具有更好更深的思想内容。
从修辞活动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前沿 2006年第1期从修辞活动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王海英(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62)[提 要]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探讨修辞活动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要把重点放在观察分析汉语修辞特点的基础上,了解汉民族特有的修辞心理特征。
这样,既可以比较科学地分析、解释汉语修辞现象,又可以逐步建立符合国情和体现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
[关键词]汉语 修辞 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1!0185!04戴昭铭在 文化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中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群体或个人从事语言价值判断和语言选择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一般是隐蔽的,而选择的结果则是外显的。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一定民族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描写和分析,来考察该民族的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通常是由一定文化背景造成的。
故民族文化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心理差异的最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中和#的心态,汉族人民重伦理、重美感、重均衡、重和谐、重含蓄,重视修辞与伦理道德的联系,把修辞作为和谐人际关系的手段。
而以个人本位为主要取向的西方文化,语言则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具。
不同的修辞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充溢着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
语言的变化和文化的变化呈现出互动。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探讨修辞活动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要把重点放在观察分析汉语修辞特点的基础上,了解汉民族特有的修辞心理特征。
这样,既可以比较科学地分析、解释汉语修辞现象,又可以逐步建立符合国情和体现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
修辞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汉民族文化心理:1、避俗求雅的文化心理∀民以食为天#,论述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心理的关系,我们先从饮食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的地理环境是半封闭的海岸型大陆 ,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形 成 了汉 民 族 从 整 体 出 发 的 辩 证 的整 体 性 思 维 特 点 。 民族 很 早 就 形 汉 成 了 “ 生 有 两 … ‘ 柔 相 摩 … ‘ 阴 一 物 刚 一 阳谓 之 道 ”的 朴 素 的 辩 证 思 想 。 为 世 界 认 是 一 个 整 体 的 有 机 的 系 统 , 个 整 体 系 统 这 又 由许 多 小 系 统 构 成 , 界 上 的 万 事 万 物 世 相 互 对 立 又 相 互 渗 透 , 存 互 补 , 辅 相 互 相
事 物 的反 复 观 察 和体 悟 来 对 事 物 作 出 判 断 , 后 将 其 概 括 、 炼 成 意 向 , 这 种 形 然 提 在 象 的 提炼 中 , 成 从 未 知 到 已 知 的认 知 过 完 程 。 既 不 是 对 事 物 的简 单 描 绘 , 不 是 它 也 脱 离 事 物形 象 的纯 粹 抽 象 符 号 , 是 一 种 而 象 征 。 表 达 上 不 注重 抽 象 的 分 析 和 形式 在
从汉语修辞 的角度解读 汉 民族 的思维方
式 。 维 方 式是 一 个 民族 在 长 期 的发 展 过 思 程 中 形成 的稳 定 的 思 维 习 惯 、思 维 方 法 、 思 维趋 向 的综 合 表 现 。
一
途” 用老 马来 比喻富于经验 、 堪为先导 的
人。 由此 反 映 出 中 国人 对 牛 马 有 着 特 殊 的 感情 , 为牛马最辛苦 、 忠诚 、 稳重 。 认 最 最 这 是 因 为 中 国古 代 经 历 了 较 长 时 期 的 农 耕 社 会 , 在 那 种 生 活 环 境 中牛 和 马 的作 而 用 是 不 可 替 代 的 。 是 通 过 这 种 的 《 “ 不 琢 , 成 器 ”用来 比喻 人 不 受 教 育 、 玉 不 不 学 习 就 不 可 能有 成 就 。 经 典 篇 章 中 的 以
事 物 。 “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老 黄 牛 来 如 俯 用
比喻 勤 勤 恳 恳 、任 劳 任 怨 的人 ; 老 马 识 “
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 助心理语言 借
学 、 会 语 言 学 、 义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对 汉 社 语
语 修 辞 的这 种 习 尚进 行 研 究 , 汉 语 修 辞 是
间 的重 要性 、 应 声 虫 ” 比喻 随声 附和 的 “ 人 、 吸血 鬼 ”比喻 残 酷 欺 压 人 的 人 、 墙 “ “
出一个民族 的文化特征 。 同时民族 文化 又
伴 随 着 言语 行 为 表 现 出来 。 就是 说 对 修 也
思 与感悟 , 往往采用 “ 比喻 ” 这种修辞。 比
、
具 体 与抽 象 的思 维 方 式
人 对 客 观 事 物 的 认 识 是 在 实践 的 基 础上 , 由感 性 的具 体 上 升 为 理性 的抽 象 , 进 而 把 各 种 抽 象 的 规 定 通 过 更 深 刻 的 思 维 加 工 , 到 具 体 的再 生 产 , 达 由理 性 的 抽 象上 升 到 理性 的具 体 , 而 把 握 事 物 的 内 从 在 联 系 和 本 质 的过 程 。 体 与 抽 象 是 汉 民 具
【 要 】 语 修 辞 活 动 中 , 修 辞 材 料 、 辞 手 段 和 修 辞 方 法 的选 择 运 摘 汉 对 修
用 , 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色彩 , 浸 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信息。 各种修辞活动
折 射 出具体 与抽 象 、 整体 与部 分 , 想 与 比 附 的汉 民族 思 维 方 式 。 联
族 传 统 思 维 的基 本 特 征 。 是 通 过 对 外 界 就
民 族 聚 居 的 国 度 。 袤 的 疆 域 , 变 万 化 广 千 的 地 理 条 件 , 语 言 的 发 展 和走 向 、 华 对 对 夏 文 明 的积 淀 产 生 了 重 大 影 响 。 民族 生 汉
哲理语句作 为喻体 , 体现 了先人的智慧和 才干 , 体现 了中华文化 的源远流 长 、 承 传
汉 语 言 在 谴 词 造 句 中不 像 西 方 修 辞
辞材料 、修 辞手段和修 辞方法 的选择运 用 ,无不浸染着浓厚的 民族文化色彩 , 蕴 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 折射 出一个 民 族 特 有 的哲 学 思 想 、 维 模 式 、 思 民族 心 理 、
风 俗 民情 、 美 情 趣 等 文 化 特 征 。 文 试 审 本
相似点 , 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 的
喻 是 汉 民族 运 用 最 广 泛 的 修 辞 格 , 汉 语 在 言 中有 着 独 特 的 地 位 和 艺 术 魅 力 。 比喻 就 是 根 据 心 理 联 想 , 住 和利 用 不 同事 物 的 抓
头草 ”比喻立场不 坚定 , 左右摇摆 的人等 等。 喜用这些与具体形象交织在一起 的词 语。 语言 出现 , 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 修饰 自己的文章 、 语言 , 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 加
【 关键 词 】 修辞 汉 民族 思 维
语 言 是人 类 最 重 要 的社 会 交 际 工 具 , 是 民族 文 化重 要 的表 现 形 式 , 它最 能体 现
的论 证 , 是 领 悟 多 于 理 喻 、 蓄 多 于 直 而 含 露 、 糊 多 于 明确 , 视 内 心 体 验 , 究 沉 模 重 讲
学 研 究 的一 个 新 的领 域 。
二 、 体 与 部 分 的思 维 方 式 整
整体是指 由事物 的各 内在部 分相互 联系构成 的有机统一 体及其发展 的全过 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 的各个
方 面及 发展 全 过 程 的 各 个 阶 段 。 国幅 员 我
辽 阔 , 史 悠久 , 历 自然 资 源 丰 富 , 一 个 多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