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合集下载

汉字和汉民族思维模式

汉字和汉民族思维模式

• 狮子:《汉书〃大宛传》:‚(乌弋)有桃拔、 师子、犀牛。‛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 ‚师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后加犬旁作 ‚狮子‛。 • 玻璃:源自梵语,有‚波梨‛‚颇黎‛等写法, 后类化加偏旁‚玉‛。 • 凤凰:最早写成‚凤皇‛,后变今天的写法。 • 如现代新造汉字多采用类化偏旁,如化学元素: 金属加‚金‛,镭铀钚钍镁;非金属固体加 ‚石‛,砷硒硅硫;气体加‚气‛,氧氢氦氖氨 氯等。
• 汉先民在造字时,有时在表示相对或相反的意义使用 字形相对的方法,造出意义相对或相反的汉字。如: • 棘棗:《说文》:‚枣,羊枣也。从重朿。‛段玉裁 注:‚‘羊’盖衍文……当云‘枣,木也’。枣树随 地有之,尽人所识,赤心而外朿。‛王筠《说文句 读》:‚‘枣’高,故重之;‘棘’卑且丛生,故并 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枣与棘相类,皆 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庳而成林,以 此为别。其文皆从朿。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上载 立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两物者, 观文可知。‛
鸳鸯
• 唐袁稹《有鸟二十章》之十六:‚有鸟有鸟 毛羽黄,雄者为鸳雌为鸯。‛ • 《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 之。‛毛传:‚鸳鸯,匹鸟。‛郑玄笺: ‚匹鸟,言其止则相耦,飞则为双。’姚际 恒《诗经通论》:‚何玄子曰:凡《诗》言 ‘于飞’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 凰于飞’及此‘鸳鸯于飞’耳,……此诗双 举鸳鸯以兴夫妇何疑焉。‛
三、辩证性思维模式
• 早在周代以前,人们就建立起了阴阳相生相 克构成世界万物的辩证思维。《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周易〃系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汉先民 们从早就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汉字上也有反 映。

浅议汉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与汉语

浅议汉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与汉语

第16卷 第3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Vol .16 No .3 2006年5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 I V ERSI TYMay 2006 文章编号:1009-3907(2006)03-0027-03收稿日期:2005-03-10作者简介:王丽玲(196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秦皇岛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和研究。

浅议汉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与汉语王丽玲(秦皇岛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北秦皇岛 066000)摘 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关键词:汉民族思维方式;汉语要素;汉语语言面貌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通用的交际工具。

汉语同其他语言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它用一定的语音表达一定的意义,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1]3。

笔者将从国人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思维方式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影响。

1 语音汉语语音与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语音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就经过了由“老国音”到“新国音”的更替。

1921年6月,公布了保留入声、有浊音声母和尖团音的“老国音”作为全国的读音标准;1932年,又公布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之后,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13。

汉语语音同语义系统是对称平行的,包含语素义的音节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语音系统。

音节不是表义的,如“wei da ”(伟大)其中的“wei ”和“da ”不能单独表义,只有拼读在一起才有意义。

语音并非仅简单地表现为语音的听觉载体和物质外壳,它本身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是符号功能及文化思维习惯的表现。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4)语音的社会功能所造成的汉人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如语素的同音性,为心理联想提供了桥梁,由此造成汉人对语音尤为敏感的特殊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忌讳和吉利话,前者力避同音以避凶,后者力求同音以就吉,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谐音文化,与此对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猪舌的舌与折本的折同音,广州人改?quot;猪利",江淮一带叫"扩财",以求吉利。"四"与"死"近音,因此传呼机带"4"的号码可以得到优惠,而闽南语中"四"与"事"相近,"事事如意",因此送礼也常送四个、或与四有关的东西。闽南话中"梨"与"来"谐音,因此闽南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水果拼盘常带有梨,以表示"欢迎再来"。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音对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并以此影响到汉语的方方面面。 词汇对汉族文化心理、汉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与此相关的论文资料也很多,我通过学习,认为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于是,我将词汇归纳为四个方面来谈:
3)重社会。汉族人乐意使用集体字眼,"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指"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有时侯明明说"你们"如何如何,但只有说成"我们"或"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听者就会感动得要命。汉族人处于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站点名称:毕业函授点学生姓名:朱华班级:2008级(本)学号:指导教师:彭忠国时间:2010年9月15日目录题目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研究贪图文雅、彬彬有礼的心理 (2)二、贵和谐、重人情、爱面子的心理 (4)三、喜联想、善比附的词语迷信心理 (6)论文评审表……………………………………………封底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论文摘要: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

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中的;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在言语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使用者怎么说,如何说,认为这样表达是合适的,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与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

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

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动态的语言最能反映出言语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在言语表达时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模式。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如受到夸奖时,西方人往往采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兴,通常是道一声“谢谢”;而汉族人的反应则往往是以否认或自贬的方式,通常要说“不行,不行~差远了”等。

这种言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表达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母语。

汉语语法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语序灵活。

汉语句子的主谓宾顺序并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这种语序灵活反映了汉民族的开放、包容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的顺序可以交换,这说明汉民族注重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追求自我实现和创造。

另一个汉语语法的特点是语言的象征性和比喻性。

汉语中有很多比喻、典故和成语,这些语言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种语言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同时也说明汉民族注重文化智慧和情感共鸣。

汉语语法还反映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汉语中的虚词(如“的”、“吗”、“了”等)和语气助词(如“啊”、“呢”、“吧”等)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语气。

这些语言符号反映了汉民族注重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和情感交流的价值观。

在汉语语法中,还存在一些与汉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句”、“并列句”、“比拟句”等。

这些语法现象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同时也对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
了启示。

汉语语法和汉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汉语语法,进一步了解和传承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通过法汉语序对比看思维方式差异

通过法汉语序对比看思维方式差异

通过法汉语序对比看思维方式差异作者:刘颖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思维方式,是某一特定社会中人们在接收、反映、思考和处理外部信息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稳定或最核心的部分而代代流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思维方式的载体。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各个层面的差异,而语序就是其一。

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法汉语序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差异的反映。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序;法汉语一、引言由于人类共同的生存经历和认知体验,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

但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等因素,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作为交流工具和思维的载体,语言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同时受到思维的影响。

语序,即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排列次序,它体现了词语之间的关系,包括语法关系和意义关系,是句法学的重要范畴。

语序不仅能起语法作用,而且语序本身还能传达意义。

语序实际上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反映,语言的顺序结构与思维的顺序结构是相对应的,法汉语序差异是由于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所致。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客观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即产生了不同的语序。

对法汉语序进行比较,不仅可以等效表达原文意图,而且对于准确的法汉互译是必不可少的。

二、汉法语序差异的具体分析法汉两民族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两种语言的逻辑方式和表达习惯中,不乏相似之处,比如时间顺序往往遵循先后顺序,但更多的是明显的差别,下面对一些典型的语序差别进行具体的分析:1.表达时间顺序汉语的叙事逻辑常按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语序比较固定,而法语比较灵活,叙述顺序可以不受时间顺序的严格限制,先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可以先说,也可以后说;这和法汉两种语言本身有关,汉语作为孤立语,词形变化极少,只能依靠词序和虚词的使用来表示语法意义,组词造句主要依据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和逻辑关系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语序对于表达逻辑关系很重要。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内容简介:论文关键词:语音节奏双音节化文化心理汉语特点论文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这一特点跟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也跟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常有学生问起这两句诗怎么读,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音节奏双音节化文化心理汉语特点论文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这一特点跟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也跟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常有学生问起这两句诗怎么读,因为他们感到前后两句读起来很不协调,这涉及到汉语的语音节奏问题。

一个句子,诵读时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念,也不可能整个句子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

如果读得慢一些就不难发现,它是可以分为一个个很小的语音单位的。

这个很小的语音单位所包含的音节有多有少,但以双音节最为常见。

例如“我是‖老师。

”“妈妈‖刚从‖学校‖回来。

”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顿。

所以吕叔湘先生说:“在现代汉语的语句里,双音节是占优势的基本语音段落……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 为了实现语句基本语音段落的双音节化,人们常常把单音节的补充成双音节,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使单音节变为双音节,这个字没有意义,只起衬字作用。

例如“鼻子、耳朵、老虎、顺着”;一些多于两个音节的词,常常减缩为双音节,例如:“豆沙包——豆包、第二中学——二中、空气调节器——空调”等。

四音节的语音段落具有很强的双音节倾向,其中大量的可以从中间作语法切分,语音上也可以在这里略作停顿,这时其结构关系和语音停顿是一致的。

例如: 任重‖道远破釜‖沉舟异曲‖同工水落‖石出画蛇‖添足但是,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一衣带水青出于蓝危在旦夕顾全大局三十六计按语法、语义切分为:一衣带‖水危‖在旦夕顾‖全大局三十六‖计按语音切分为:一衣‖带水危在‖旦夕顾全‖大局三十‖六计所以郭绍虞说:“汉语中四言词组即使在意义上不能看作两个双音词的结合,但在念的时候,还是可以不顾意义,读作两个二音步。

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以下是我对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汉语注重上下文的语言。

在汉语中,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传统。

在交流中,讲话者需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语法灵活多变。

汉语中的词序可以随意调整,不像英语等语言那样固定。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灵活性和变通性的传统。

在生活中,汉民族人民往往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情况,需要具备应变能力和灵活性,而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了汉语语法上。

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简洁直接,没有太多修饰和委婉的说法。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实际和务实的传统。

在生活中,汉民族人民往往非常务实,强调行动胜于言辞,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了汉语语法上。

汉语重视词语的义理。

在汉语中,一个词汇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其字面含义,还来自于其所代表的义理。

这种特点反映了汉民族文化中注重哲学和思想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是汉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汉语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汉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333第26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Vol.26 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 ul.2006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闫晶淼(绥化学院中文系 黑龙江绥化 152061)摘 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这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文字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无不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H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4-0107-02 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中,一直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语言被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模式和构成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语言与文化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语言的发生、扩布、流传总是与相应的文化的发生、扩布和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一致,一种语言的式威与消亡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式威与消亡。

”[1](p24)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模式体现,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天然“图腾”。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充满了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

这是因为语言始终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大众之中,与该民族产生了血肉相依的关系,因此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因素定会渗透到民族语言中,我们也就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分析来认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

一、语音和汉民族文化心理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发出的音素有上百种,而每一民族语言只选用其中的几十个作为该语言语音体系的构成要素,这几十个音如何组合,组合以后的总体面貌怎样,往往显示出很强的民族性,音和音的组合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累积过程。

汉语的语音面貌从上古到现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拼合而成,再配上一个富于升降抑扬的声调变化,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收稿日期]2001-07-15 [作者简介]曹丽环(1963-),女,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哈尔滨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第23卷 第3期2002年3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3 N o.3Mar.2002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03—0094—04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曹丽环(哈尔滨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 要]本文从汉语的语音、修辞,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构形理念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汉字、汉语具有的均衡对称、和谐的特征。

从这一特征折射汉民族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和谐;均衡;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不自觉地渗透进以往他们的各种创造中。

如在建筑上,中国的建筑往往具有一种均衡对称的美,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家庭组织形式上,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几代同堂。

在对待国与国、集团与集团的纷争上,中国人主张以和谈的方式解决纷争;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往往多神崇拜,位于锦州笔架山的三清阁就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中国人的贵和理念也自然地会反映到他们创造并使用的文字上,因而通过分析汉字均衡匀称的和谐的特点,便可透视到汉民族的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一、汉语语音的和谐汉语具有音韵和谐优美的特点,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也注意追求这种音韵节奏的和谐优美。

文字语言更是如此。

以上古诗歌《诗经》、《楚辞》为例,《诗经》305首多用四字句,二加二的节拍,均匀对称。

《诗经》的语言多用叠音字和联绵词,章法上用重章复唱的形式,造成音节和谐的韵律美。

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简说汉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简说汉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简说汉语与民族文化心理□ 张 泰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又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汉民族文化影响制约汉语的发展,同时,汉语又影响着汉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

在实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运用、汉字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汉语所负载的文化涵义以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汉语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亲属称谓与汉民族的家族意识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世界各族人民不同的文化性征。

汉语中,亲属称谓是相当庞杂的,常用的称谓即达二十多个,加上堂亲表亲,其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语言难以比拟的。

汉语中的称谓有辈分、远近、男女、长幼之分,有父系、母系之别,这一特有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宗法制度、人文情怀、家族观念,从中既可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也可窥见森严的等级。

比较是分析语言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对比与分析中描述不同语言的特征。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汉语称谓的特点,我们以大家较为熟悉的英语作为参照对象,在对比中分析汉语的独特性征。

Brother:兄、弟Sister:姐、妹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Niece:侄女、甥女Nephew:侄子、外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uncle、aunt、niece、nephew只是在性别上加以区分,至于父系、母系则没有严格的区分,是模糊的,但是汉语却做了细致的划分,既有父系称谓,也有母系称谓;brother、sister也只是性别区分,没有长幼的划分,但是在汉语中却有着长幼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中,父系的血缘关系要重于母系的血缘关系,兄弟的配偶要重于姐妹的配偶,年长的要重于年幼的。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

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

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

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

“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

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

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

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一个民族语言观念和形式的形成,受制于民族整体思维模式,而民族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它特定的语言观念和形式。

从语言角度探讨民族思维特征是一不可忽视的途径。

汉字思维是民族思维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了民族思维特性。

从汉字中,能反观出民族思维运演的轨迹,也能帮助我们描画出民族思维的整体特征。

在具体的致思途径上,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轻认知,重了悟,轻逻辑,它般不强调以科学的目光看待世界,对对象作细致、准确地把握,而常常倾向于以诗意的直觉去看待世界,重视心灵的体验。

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直觉思维这概念的认识,可能启示于他们文字的构造。

”他的这一说法颇为精辟。

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猜测的水平上,可以顺着他的思路,来探讨汉字与直观思维模式的深层关系。

本文便从以下四个角度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直观的“造字方略”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中国人很注意具体形象的描摹,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意念,即强调通过人的视觉感受来创造表达意念的符号,我们姑且将这种方式称为“直观造字法”。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这是一种观相学的方法。

作为一种生命化的文字系统,要求它的创造者必须采取独特的认知途径。

造字不在于凭空构置,而在于深入万物之中,执着于具体感相;执着于具体感相不在于去感知自然生命,而在于去发现生命,通过发现对象生命,发现自我生命,从而创造出物我互通的生命结构:汉字符号。

主体在俯仰观照中达到超越性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一种“诗意的直觉”。

其次,整体性原则。

在人类文明初度的日子里,原始天人合一观念于不自觉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结构中,在原始宗教氛围的笼罩下,人与神、社会以及天地融为一体,人们无意去区分也不能区分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实体与属性、必然与偶然、恒定不变与稍纵即逝的东西之间的界限也无法区分,因此人们大多倾向于有机整体地把握世界。

浅析习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习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习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摘要: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语言的瑰宝,也一个民族个性和心理的集中体现,如汉语和英语都拥有着极其丰富的习语宝库。

国内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浅析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异同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本文结合汉民族文化心理,持发展的眼光,对本民族习语进行研究。

注重通过例证阐释汉民族文化心理在习语中的表现,并结合时代特征,将出现的“新习语”与“旧习语”加以对比,探讨习语发展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在多领域上的变化,促进习语更好地被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习语;汉民族;文化心理;新时代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总伴随着语言的变化,同时,语言的发展变化,包括新词汇的产生也反映出政治、经济、社会等时代因素的进步。

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语言的瑰宝,以其在表达上的言简意赅,妙趣横生,集中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个性与心理。

基于目前国内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习语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对比,进一步从汉语习语的角度,对习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进行探究。

1 习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1.1 什么是习语习语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常组合出现,并且往往不能从单个词语的意思推测出其内蕴的词组。

其表達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和艺术的享受。

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华语言的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1.2 习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在每个民族成员的血液中都留下了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集体无意识”观念。

每个民族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形成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尤其从习语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平民化、外显化以及通俗化。

2 汉民族文化心理在习语中的表现2.1 古代农业文化心理农业文化心理即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农业相关的思想意识与观念等。

语言作为心理文化的符号化载体,它记录和体现着心理文化。

由于声音信息不易保存及远距离传送,因此文字以语言代码的形式传递着心理文化信息。

汉语语言思维模式的文化特征研究

汉语语言思维模式的文化特征研究

汉语语言思维模式的文化特征研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是华人社会的主要交流工具。

汉语思维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有趣的任务,因为它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汉语语言思维模式的文化特征,以便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的理解。

一、整体思维:汉语的整体思维是其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

与英语等被认为是分析性语言相比,汉语更强调整体性,喜欢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这种思维模式反映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和俗语常常通过整体内涵来表达意义,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解释每个单词。

二、修辞方式:汉语非常富有修辞手法,这也是汉语思维模式的文化特征之一。

修辞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以创造意境和强调表达者的观点。

比喻、比拟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汉语中常见,可以使文本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修辞方式反映了汉语使用者文化中强调意象和感情的特点。

三、间接性和含蓄性: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间接和含蓄的,这也是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汉语交流中,人们往往会使用避讳词和委婉语,以达到礼貌和掩饰真实想法的效果。

这种间接性和含蓄性体现了汉语使用者重视保持面子和和谐的价值观。

四、以人为本:汉语思维模式的另一个文化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利益。

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尊称词和亲戚称谓,以彰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此外,在汉语中,表示自己的想法时通常会先考虑他人的感受,以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体现了汉语使用者面向他人和社会的关注。

五、象征意义:汉语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是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

汉语的象征性体现在词语的本来意义之外还具有一定的引申含义。

例如,许多汉字具有象形意义,可以通过图形或符号来表示概念和情感。

这种象征意义反映了汉语使用者善于引申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六、宜称与敬称:汉语中的尊称词和亲戚称谓是其特殊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汉语中,人们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称呼,以突显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

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

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

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

“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

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

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

”[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触觉等感官可以直观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而位于后面的中心语素多为表示抽象概括的内容。

如:桃红、瓦蓝、草绿、枣红、梯形、冰冷、火热、黄梅雨、十字路口、鹅卵石、银环蛇、人梯、卫星城、仙人掌、鱼雷、金字塔等。

以上偏正式复合词中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直观形象思维是一种偏重于对事物进行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从整体出发,以经验为基础,善于把握事物的外在形象。

中国古代哲学讲求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就是善于以直观形象的实物为出发点,围绕意象来展开,始终以一种审美、直觉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在感性经验中积淀理性因素。

汉民族这种重形象重具体的思维特点,直接影响到汉语的构词方式。

“汉语构词往往以具体实在、表象可触的客观事物作为心理延伸的基点,作为有丰富含义的词语的外壳。

”[3]以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或者将抽象内容隐含在形象后面或形象之中,从而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可感而有所依托。

二、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善于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一组典型的句子,即“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

这两句话中“客人”一词所处的位置不同,表达的语义也完全不同。

“客人来了”中的“客人”是确定的、事先知道要来的客人,而“来客人了”中的“客人”是不确定的、事先不知道要来的客人。

由以上两个句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在语序安排上善于从已知内容到未知内容,这样的表达方式深受汉民族思维特点的影响。

汉民族在思考问题时,善于把已知的、确定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物、事情、关系放在首要地位,而把未知的、不确定的、与自己关系不太密切或比较疏远的人物、事情、关系放在次要位置。

汉民族善于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特点从整体上影响到汉语的句法结构。

汉语的句法结构以逻辑判断为基础,逻辑判断一般表现为主词和谓词两大部分,并且主词在前,谓词在后,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

[4]汉语强调已知,反映从已知到未知的汉语句法结构与逻辑判断的结构相吻合。

(二)反映汉民族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小王正在图书馆认真地查阅资料。

”“他们将在明天下午三点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

”汉语的句子结构常常按照“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结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的句法结构与汉民族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汉民族受儒家“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之一就是“偏重于时间,即使是空间,也常常表现为流动的空间,在文化形态上体现为一种心理视点动态延展的时间流”。

[5]汉民族这种重时间先后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对参照物和目标的择取上,倾向于先选定参照物,后设计目标,即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其思维过程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

这种思维特点体现在汉语句子表达中,即汉语善于把对事物的描写当作一个过程和手段,使之更直接、更直观,更接近事物本身的时间逻辑顺序,即行为标志通常放在动作行为之前,行为客体通常放在动作行为之后,一般情况下定语放在中心语前面,汉语句法体现
出的时间顺序原则,显示出汉语具有很强的临摹性。

三、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的中庸思想
汉语里,人们在描述地址时,习惯从大到小,即按照国家—城市—街道—路名—门牌号的顺序来表达。

汉族人在讲话或发言时,尤其是致谢辞时,总是把自己的成功或胜利首先归功于国家、集体或家庭的关心与帮助,其次才谈及个人的付出与努力。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表达习惯都反映出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中国人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在这种社会角色中,任何个体都受到人伦与集体关系的制约。

即不受任何人伦与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就变成了很难设想之事物。

”[6]人伦与集体关系的集中表现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中庸之道,历来被看作一种美德。

孔子把中庸之道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动的基本准则。

中庸之道强调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要以“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行动指南,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要讲究温良、谦恭、礼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表现自我。

这种思想的本质是“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实现文化与社会的自我肯定,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集体意识和突出的群体性文化特征。

”[7]即在任何时候都要以集体或群体为主、为先、为重,以个人为次、为后、为轻,不允许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或群体利益之上。

正是这种传统的中庸文化心理决定了汉语表达时由大到小,先群体后个人,注重群体,贬低个人的表达习惯。

结语
“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文化精神上的通约性。

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

”[8]汉语的语序体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汉语语素、词、句子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中庸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探讨汉语语序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支配汉语语法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汉语语法。

注释:
[1][5][8]申小龙.中国理论语言学的文化重建[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
[2][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6][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吕曼文.中西文化的语言异构[J].求索,2007,(4). (宋颖桃,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