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汉语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算起,已经四五千年的历史。
汉语的发展过程是记载中国历史的过程,也是汉语和汉族文化相互促动、相互纯化的过程。
与汉语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汉语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保持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实际也就是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
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进步,也是民族文化在语言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义系统。
甲骨文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备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语言体系。
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进化,汉语无论是在语音体系还是在语法体系上,都有了相对固定而且优越的表达方法。
与其他古老的语种一样,汉语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词语的增多,更表现在它与人的社会活动内容日益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典籍仅仅是几部史书、诸子百家,而到了汉代,使用文字积存下来的典章书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
而到了今天,汉语对人的思想的记录和显示以及对社会的反映,已经到了宏阔精微、无所不能的地步。
这不仅是语言的成就,也是文化的成就。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所以密切,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汉语在交流过程中,其整个语言系统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就汉语词语来讲,每一类的词语中都有大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至今在我们所使用的常用的汉语词语中,还有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以及俗语和惯用语等。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文化的精华。
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想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就必须真正地领略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尤其是要了解汉语文化的形成氛围。
比如,如果西方人不明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特殊内涵,就不可能理解"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意思表达。
论汉民族思维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
、
汉 民族 形 象 性 的 思 维 方 式 对 汉 语 构 词 的 影 响
汉 民族 具象 的思 维方式使 汉语构 词具有 重意合 和形象 性突出的特点。古人造字 主要用 意合 的方式 , 将代表 意义 的 部件按照 空间的关 系组合 起来 , 人望 而知义 。例如 : 孕 ” 让 “ 可以使人 联 想 到女 人 产子 , 森 ” “ 代表 着 密密 匝 匝 的树 木 , “ 是指 田里耕作 的劳 力 。汉语构 词也 同样秉 承了意合 精 男” 神, 汉语 构词法可被称 作是“ 意合法” 简单 说来 , , 就是将汉 字 直接组合成词 , 的意义一般可 由汉字 的意义 推知 , 词 例如“ 台 灯” “ 、 手套” “ 高” “ 、跳 、 好看 ” “ 笔 ” 词结 构简 单 , 、铅 等 意义
言除 了记录该 民族的文化外 , 还忠实地 反应 了该 民族的思维
方式。古 希腊哲学 家亚 里士多 德建 立的辩 证逻辑 体 系构成
了西方民族的思维框架 , 西方语言在经历 了漫 长的发 展变化 后, 具有严密符合逻 辑 、 重视语 法规 则和形 态 的特点 。地 理 环境 、 儒家学说和朴 素辩证法的思想也造就 了汉 民族特有 的
中圈分 类号 : 0 G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0 9 1 0 0 0 17 8 1 2 0 ) 2— 15— 2
汉语构 词的形象性 还体 现在对外 来词 语 的翻译 上。由 于汉语构词 突出形 象性 的特点 , 单纯 借 助于外来 语发音 、 不
思维 方 式 。
一
汉语的构词法 , 因为形象性差 , 却 终究 被那些更 通俗 、 更生 动 的词取 代 , U O最早被直译为“ 明飞行物 ” 可是很快 被 如 F 不 ,
影响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因素分析
影响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因素分析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各自的语言环境。
它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
既有各自的习惯性、传统性,又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吸收、互相影响,并产生共同性。
语言环境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一方面语言环境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
又对文化心理等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语言环境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
物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多方面。
语言环境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语言环境与语音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又促使语言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语言环境的差异之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就有了不同的语言环境。
正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等因素,由此不同民族从总体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还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
也就是语言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他们学习汉语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发音不标准,不理解文章内容意思,有时只是能听懂别人的话,但自己无法组织语言来对话,总之,在民族学生生活范围内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来交流语言环境久而久之,学习汉语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就成了一个难题,众所周知,我省大部分民族同学来自广大农牧区,从小没有汉语语言环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城市长大有良好的学习汉语的环境。
但是大部分民族同学即使在中学时学过几年汉语但仍然不能用汉语沟通。
我们的民族学生还是要克服困难学好汉语,根据各民族使用汉语的实际情况选用汉语作为民族教育用语或者实行汉语和少数民族并用的双语教育,都不失为科学的民智的选择,少数民族今后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向现代化迈进都与他们通晓汉语的程度有关。
汉语的职衔称谓与汉民族的文化思想
在 中国 的交 际 场合 , 在 着一 个 耐人 寻味 的 存 现象 : 人们 总喜欢 变着法子 抬 高对方 , 而抬高对 方
的最 有效 的方法之 一就是 使 用 “ 高称 谓 ” 比如 抬 ,
( ) 职 正称 。举 凡 机 关 、 事业 单 位 都 有 1副 企
称普通职员为经理 , 称顾客为老板 , 称 般年轻女 副职 , 而职称 中也有副 高级职称 , 除 了在一些 特 但 性 为美女 等 。更 加 引人 深思 的是 , 们 在 使用 职 殊 的正式 场合 , 人 比如大会介绍 出席领 导或代表时 , 务称 谓和 职称称 谓 时 , 了某 些 特殊 的 正式 场合 除 般情况下 人们 在交 际 中都 会 副职 正称 , 即有意 外 , 论 面称 还是 背 称 几 乎 清 一 色 省 略 “ ” 。 不 副 字 省 略掉诸如 “ 副省长 、 副局 长 、 副主 任 、 教授 ” 副 等 细细考 察 , 种对称 谓 的抬 高 , 以找到其 历史根 称谓 中 的“ ” 。如 果 某人 在称 呼 对方 时极其 这 可 副 字
一
长 ; 职 务 前 加 上 姓 名 , 适 用 于极 其 正 式 的场 在 这
合, 如王 某某 书记 、 张某 某 总裁 。
3 职 称 称 谓 .
对 于具 有职称者 , 可以直接 以其职 称相称 。仅 称 职称 , 如教授 、 律师 、 工程师 ; 职称前加上 姓 氏, 在
、
职衔 称谓 的种 类
如 王编审 、 徐研究 员 ; 在职称前 加上姓 名 , 这在 十分
正式的场合 中使用 , 马某某 教授 、 如 杜某某律 师。 4 学衔 称谓 .
1 职 业 称 谓 .
在 比较 正式 的交 际环 境 , 在 工 厂 、 校 、 如 学 部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杨翠平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11期摘要汉语言文字是中国几千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凝结的智慧产物,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性载体,更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汉字与语言环境紧密相融合,就形成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汉语言文化。
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字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凝练的结果,也是汉语言文字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形式多样、意蕴深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最为生动、最为基础的艺术手法。
中国文学之所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就在于汉语言文字的强大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对其的强大支撑。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影响语言文字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基本载体,也是保证人们生活实践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性条件,更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民族情感,这使得汉语言文字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并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字的意蕴发酵和艺术张力的结晶,它借助于汉语言文字形式把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淋淋尽致地凸显出来,无疑不是中华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同时,基于汉语言文字的鲜明个性和深厚内涵,使得不同音律、语法和艺术品位的语言文字造就了相应种类的中华文学。
显而易见,中国文学之所以在文化世界中大放异彩和灿烂夺目,就在于丰富地运用和生动地表达的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彰显。
1 汉语言文字的特性由于语言文字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活动地域,这便造成了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文字形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文化。
基于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文化载体和是搭建中国社会人们之间实践活动的桥梁,这便使得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自我的个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其一,从语音方面来说,音节是汉语言文字的语言单位,从实质上来说,汉字就是音节文字。
从语言单位的构成来看,一个语言单位就是一个文字。
由声、韵、调组成了汉语音节,它们之间排列具有一定的客观内在规则性,一音一字,一音多字,单音字运用灵活,能够与不同的字义相搭配而生成丰富内涵的词;其二,在汉语言文字中语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正是因为有语素在汉语言文字内部的活动性,才造就了丰富而又内涵深厚的词汇。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作为汉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以其迥异与西方的特色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音节结构、复合词、造词法、词义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汉语词汇一个民族的语言和其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要素之一,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1],它深刻影响着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汉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迥异与西方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词义发展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讲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对词汇音节结构的影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中,讲求和谐对称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汉语音节的结构形式上,主要是汉语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和四字成语的存在。
据程湘清先生的统计,《论语》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4.9%,复音词占总词数25.1%;《孟子》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1%,复音词占总词数的29%。
这说明当时语言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这一时期又是双音节大增的时期。
到了周秦时代,双音复合词大量产生,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双音单纯词。
之后,双音节词的产生越来越多,从口语中逐渐进入书面语中,到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已经占多数。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词1621个,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有1379个,占85%,可见双音节已经是汉语词汇的主要音节结构形式。
此外,四字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这种四字格可使音节整齐匀称,对仗严谨,平仄相间,平稳和谐,如“风和日丽”、“财大气粗”、“春暖花开”等等。
四平八稳的音节形式,代表形成一个融合的意义内容,充分体现了汉语追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复合词的影响汉民族对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采取的是注重其对立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合词和偏正式合成词都有明显体现。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汉语的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在音上相似或相同,但字义却不同的现象。
谐音在汉语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语言交流中广泛运用,也深刻地影响了汉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谐音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表达和传递。
首先,谐音的运用使得汉语的交流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通过谐音的巧妙运用,可以轻松地创造出语言游戏、谜语以及讽刺等多种形式的言辞,使得沉闷的对话更加有趣,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谐音的运用给语言中的歇后语增加了很大的幽默成分,如“一山不容二虎”、“问天下父母心”等,使得这些歇后语更具有语言艺术性,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其次,谐音的运用也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式。
通过词语的谐音,人们可以展开联想,引发共鸣,进而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
例如,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形容词特别善于混淆的人说他们是“神通广大”,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说对各种事情都很擅长,但是因为“神通”和“广大”的谐音恰好和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有点儿相似,“神通广大”的运用恰恰揭示了这些人不过是喜欢说好话而已,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所谓的“神通广大”的能力,这样的联想和思考方式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一种巧妙的满足感。
此外,谐音的运用还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谐音不仅对于形成古代文人墨客的幽默感和机智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艺术表达和游戏的方式。
例如,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谐音的运用,这种文化现象既表达了文人对语言的热爱和对谐音游戏的追求,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谐音也成为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许多乡村,人们通过谐音的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谚语和俚语,这些语言片段既代表了当地人的智慧和智商,也展示了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和灵活运用。
这些乡土文化中的谐音表达不仅能够满足当地人对语言游戏的追求,也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和弘扬着乡土文化的精神。
汉语詈骂词的语力及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高 ,定 为二 级 詈 骂词 ; 5 8 — 7 3 分值 段 的 詈 骂词 的粗 野 、 恶 证 。 由此 可见 , 中 国人 的幸福 观 中最重 要 的一条标 准 在于 意 程度 中等 , 定 为 三 级詈 骂 词 : 4 2 — 5 7 分 值 段 的詈 骂词 的 “ 多 子多福 ” 、 “ 子孙 满堂 ” 。 粗野、 恶 意 程 度 次低 , 定 为 四 级詈 骂词 : 2 5 4 1 分值 段 的 詈 骂词 的粗野 、 恶 意程 度 最低 , 定 为 五级 詈 骂词 。下 表为 不 同语力 等级 在各 大 詈骂词 语 义类别 中的分 布 。 表 1 不 同语 力分 级在 各大 语义 类属 中的 分布
4 7 0 个 。限 于篇 幅 , 我 们择 要分 类举 例如 下 : ( 1 ) 禽兽 类 。如 : 癞皮狗、 狗 腿子 、 龟孙 子等 。
( 2 ) 什 物类 。如 : 废物、 贱货 、 屎 盆子 等 。 们在受试的选择上 , 力 图做到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 受试 ( 3 ) 妖魔 鬼 怪 类 。如 : 、 短命 鬼 、 穷鬼 母 夜 叉 、 扫 帚 星 的选 择尽 量避 免 同一城 市 、 行业、 性别 、 年龄 、 学历。
上 ,通 过调 查 问卷 方式 对汉 语 詈骂 词 的语力 进 行等 级评 本 上 涵盖 了汉语 詈 骂词所 涉及 的所 有 内容 。
本文 通过 调查 问卷方 式对 搜 集到 的 4 7 0 个 汉语 詈 骂 词 的粗野 或恶 意程 度 进行 打分 。并 根 据分 值对 汉语 詈 骂
据曹炜统计 , “ 《 现代汉语词典 》中标注为 ‘ 骂人的 词 进 行语 力等 级评 定 。 话’ 、 ‘ 也用 作骂 人 的话 ’ 等 的词 共有 5 3 个” [ 4 ] 。 显 而易 见 , 1 、 问卷 说 明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反过来,文化也影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和习惯用语:不同文化中的事物和现象有不同的称呼和习惯用语,学习汉语需要学习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
2.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是文化背景的折射,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影响了语法结构的形成和使用。
3.语音特点:语音特点是语言中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不同文化中的语音系统有区别,学习汉语需要掌握汉语的语音特点。
4.交际方式: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方式反映了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对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汉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使用汉语,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同时,通过学习汉语,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拓宽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和能力。
汉语词汇与文化
(三)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庸和谐的 传统民族观念
•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与“中”相差相异的事物,受到汉民族 心理上的普遍排斥与贬抑,如“君子不言 怪、力、神”“奇谈怪论”“过犹不及”。
和谐 和睦 和好 和恰 和畅 和顺 谦和 和悦 和善 和婉 和谈 劝合 温和 和议 和解 言和 和气 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成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和和美美 和和气气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
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黄绝非独尊,只是 五色之一。 。黑、红、青、白、黄五色, 和水、火、木、金、土平行。
•
•
黄色尊贵实际上是从唐开始的。其时皇帝的袍 服颜色定为黄色。到唐高宗时明令黄袍为皇帝专用, 臣民一律不许穿。
•
(三) 数词及其文化含义
古人“尚三崇五”主要是因为“三 生万物”和“五行观念”。 《老子》概括了宇宙创生模型, 《说文》解释“三,天地人道 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 坤》: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 合以成体,不可无一也。 “(敬礼三鞠躬、婴儿”洗三 朝“民间办事决定成败,常取 决于”三“,凡事”无三不成 礼“) “五行“是古人以五种元素来解释 宇宙起源,后衍化为五行为基 础的多项对应系统。
性别:女为阴,男为阳。
阴人、阴良、阴兵、阴化、阴教、阴仪、阴官、阴政、阴令、 阴事、——阳会、阳礼、阳施、阳政、阳馆
生死:死为阴,生为阳
阴间、阴曹、阴冥、阴界、阴司阴火、——阳间、阳世、阳地、 阳气、阳寿、阳禄、阳历
(二)汉语词汇表达了传统的汉民族伦 理价值观念 • 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等级、重血 统、重亲疏、重乡土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一) 文化意义的界定
• “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 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 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 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 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汉字中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对书法的影响
人生活在由符号构成的世界中,一切存在形式离不开符号,书法也不例外。符号本身并不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符号可以表明客体存在的功能与价值。简单地说,符号载体可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是纯粹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汉字作为符号,是书法存在的基础。只有借助于汉字这一特定的载体,书法才具有感性的情感的意义,才能体现出复杂的生命意味。
三、流动。汉字形体因点画组合而形成千变万化的面目,但点画如果分开来看,则不具备生命力。从美学要求来看,单个字形没有生命力,只有在一幅作品内,才会“如千里阵云,如高峰坠石,如鱼翼鸟翅,如崩浪雷奔”。高超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流动感。
四、形象。书法不但是抽象的,也是形象的,是抽象中的具象。但要注意,形象不等于实物描摹,模仿写实不可能形成意境深远的艺术。汉字的进化就是摆脱形象描摹的束缚,走向抽象和表现的自由。汉字作为符号,依赖于字义的表现而形象化。如“笑”字,沿字义来反观字形,就会感觉到一张笑盈盈的脸。
二、平衡。平衡也是一种心理体验,但平衡并不一定就是对称。在汉字形体演变中,不对称形体渐趋平衡,如“虎”、“象”、“马”、“犬”等,原先是横卧象形,后来都竖着写,结构上变成新形象,从而“找到”了平衡。欧阳询在《结字三十六法》中列举的“排叠”、“避就”、“顶戴”、“相让”、“补空”和“粘合”等,都是书家为了追求平衡而做出的必要调整。
汉字直接发轫于图腾符号意象系统,以及更遥远的古画蕴藏系统,最终独立发展演化成承载象征意义的表象符号。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并不是后世纯粹的绘画艺术。它只是借助图画补充表意的不足,和符号功能更为接近。早期汉字主要是记事,用来传递信息。书法以汉字为基础,运用符号传递人的审美经验,由此成为人的情感符号化形式。符号具有可以记忆和使用的性质。同时,作为符号,书法又可以成为直观对象,引发审美活动。书法作品之所以可以进行审美欣赏,关键在于汉字已从符号过渡到结构,成为审美知觉形式。书法由墨线、点画构成。但在现实审美中,这些墨线不再单纯地作为符号供人读解,而是可以直观欣赏其结构的造型美、章法动态样式中蕴涵的韵律。欣赏书法时,文字符号所传达的语义退居其次。如果单纯地将文字作为记录符号,那只是一种认识工具,并非书法。书法形成纯粹的审美意义,恰恰不是在象形意味浓厚的甲骨文、金文,而是摆脱了图画形象束缚的隶、草、楷、行。文字舍弃写实限制,无形中就满足了书法艺术对于符号的表现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形成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我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深化思考,还可以树立爱国主义,完成历史传承的使命。
一、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了历朝历代名人志士的思想,还包括了世间百态和各项生活技能。
历史积淀遗留下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项曲艺技能,传统文学,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各地的建筑风格与名胜古迹,汉字演变,中国语言艺术,宗教哲学,民间艺术,中华武术,中国地理的几经变迁,中国饮食精湛的技艺与文化…… 通过这些丰富各异的文化表现形式,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容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不仅能体会到历朝历代以及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更能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小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了解中国文化背景,触类旁通、相互裨益,形成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深度和广度,还可使历史传承使命的完成。
二、培养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共识则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维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民族意识,还可以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节日、面对日常生活中洋节的泛滥、本土节日消迹的现象,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来历以及礼节的了解,不仅有益于中国乡根情怀的形成,更能知道中国文化的归属,避免文化遗产的流失。
对婚丧嫁娶的礼节,对中山装、唐装、旗袍等各种传统服饰的了解,不仅可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共同生活习惯的培养,还可形成民族凝聚力,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不但激发了当代人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更树立了我们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作者: 汤志祥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讲师硕士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8-104页
主题词: 汉文化圈;中华传统文化;尊卑;宗法宗族制度;家族;平民;汉语;自然崇拜;称谓词;统治者
摘要: 绵延几千年,独特纷繁的传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是广博深远、无处不在的.汉语具有世界诸语言中无以伦比的丰富细密的称谓系统和庞大繁杂的称谓词便是明证之一。
汉语的称谓系统先是突破家族的藩篱,扩展到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全社会,继而又延伸至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崇拜上,使汉文化圈俨然变为一个“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世界。
这是饶有兴味的“文化—语言”现象。
修辞学与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修辞的影响091112208 赵婷摘要: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修辞方式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变。
汉语修辞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其中蕴含了不少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汉民族的心理特征。
在众多辞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汉民族文化的光芒,同时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也制约着各种修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汉民族文化对修辞活动是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的。
关键词:汉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传统,内涵,影响与制约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观念,二是修辞方法。
修辞观念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中对“修辞”的根本态度与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人文范畴。
修辞方法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时表达、体现这种态度与观点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首先,我们从修辞观念的人文范畴入手来看。
“修辞”最早见于《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立其诚。
“修辞”与“立诚”结合在一起。
展示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显示出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特点、哲学思想的血脉关系。
这一命题一方面体现了“人言合一”的认识观,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技术观。
这里“人言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
在中国文化中,的强调先天和谐,即人与言的和谐。
“修辞立其诚”就是把人与修辞联系在一起,是内在的“诚”与外在的“辞”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这里的“道器合一”是指修辞的技术特点。
雇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注意修辞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如比喻、对偶、排比、婉,曲、双关、顶回文、衬托等。
所以,汉语对形式美的追求,对修辞技术的探讨,不只是重视形式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境界的探寻,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其次,我们从修辞方法的民族内涵来看。
文化对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影响1、由精神文化整合而产生的文言和口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把各种不同的活动的整合为统一的网络。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层面整合主要针对具体的物质活动和风俗制度,一般不会牵连到语言。
精神文化的整合由于缺乏具体的象征,结果把语言使用也纳入到了它整合的范畴中。
牵涉到精神活动的语言要接受文化整合,其他时候使用的语言不受影响,仍按语言的一般规律发展变化,两者逐渐产生了脱节。
前者在有文字的社会一般都有规范的文字记录;后者大多只有口语:因此,两者脱节在文明社会里大多表现为言文分离。
如:欧洲的古拉丁语当作罗马帝国的行政管理的语言使用的时候,书面语和口语保持着统一。
罗马帝国经济上和政治上解体之后,拉丁语的口语反映着各独立地区政治经济生活的不同和变化,逐渐变成了当代罗曼语族的各独立语言。
但是,原罗马帝国广大地区在精神上仍然共同遵奉着帝国时代整合而成的前提模式,这一模式以拉丁语的书面语为象征,作为原罗马帝国不同地区在宗教、哲学、文学及科学等精神活动中的共同用语。
这造成欧洲中世纪的言文分离。
古代阿拉伯语是《古兰经》所用的语言,《古兰经》是阿拉伯民族在七世纪经历了一次最强烈的精神整合之后确立下来的精神活动模式,它的最后写定直接导致了阿拉伯书面语跟口语的分离。
阿拉伯人认为世界上只有真主的存在才是唯一的存在,因此之后真主所用的语言才是唯一的阿拉伯语。
阿拉伯穆斯林诵读《古兰经》必须用它七世纪最后写定时-模-样的古典书面语,这种书面语的其他使用还包括正式演讲、诗歌、报纸社论和新闻广播以及学校授课等等而阿拉伯语的口语却依据不同国家有了不同发展,不同国家之间无法沟通。
汉民族用于整合精神活动的大一统模式大约产生于汉代。
汉武帝即位后,马上着手精神统一,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将诸子百家和儒家各派统统综合于孔子和《春秋公羊》的名义之下,以此为统治思想和精神活动的模式。
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还刚刚不久的时代,司马迁写书的材料有许多都是从广泛游历,结交朋友的实地调查得来的,写作的语言也仍然明白好懂为第一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语言类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现代汉语新闻词汇修辞学造句法探究论《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战争描写)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西游记》与宗教思想《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试论曹操的四言诗浅议《红楼梦》中妙玉的形象论《红楼梦》中的“花”与悲剧主题现当代文学论《子夜》创作的艺术成就论周立波短篇小说的乡土意蕴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人文精神论新都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精神特性论冰心的故乡情结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民族特色鲁迅与西方人道主义比较研究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性美张承志与北方文学论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性论沈从文《边城》的反封建意识论张贤亮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谈谈当代小说中的旁观者叙事手法真实的永恒——浅论张爱玲小说的细节描写浅谈白先勇对时间意识的表现鲁迅小说的月夜意象论林语堂的散文内涵试谈朦胧诗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成就的继承论鲁迅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外国文学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比较文学《十日谈》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看中西的文学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看中西女性的形象的异同中国先秦寓言同西方寓言的比较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秦曲”看中西文形式交流的可能。
刍议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刍议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嘉懿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5期摘要:汉语语言是我国独特的标志,从古至今我国的语言已经被很多个国家借鉴。
本文从汉语文本的发展历程入手,对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国汉语语言;汉字;中国文学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本的语言可以打破时间限制,将人类的认识和经验广泛传播,长期保存。
用文字书写的语言,被称为语言的书面文本。
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一、汉语文本的发展历程1. 语言的表达及语气的形式人类的语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
由于语言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显示出巨大的差异。
汉语的语言、语气形式独特,可以表达人们的悲伤、开心、沮丧等不同感受。
2. 语言中声调的形成汉语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的独特特征。
音高、音量、长度、节奏等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感情。
在中国古代,平四声和现代的各种音调差异很大,声调抑扬明显,如钟如鼓。
二、汉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拓展领域。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课历程。
从汉语的根源分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几乎成为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智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学文本的发展,使其获得了广阔的传播空间。
中国历史悠久,语言经过了不断地洗礼。
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文学的文本不断升级,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丰富了语言的内容。
语言专家的分析、研究,促进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效果,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更新着词汇。
三、“意境的创造”——中国语言文学的想象力1. 汉语言文学可以体现出的魅力及意境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和蜕变,有它自己的特点,其魅力是不容忽视的。
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历史中,诗词、歌赋、话本等文学形式的存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汉语言文字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文字文化所沉淀来的一种特有的语言与文字。
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音形字义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份亮色。
而中国文学在中国文化中又极具代表性,汉语言文字乃中国文学的基本架构,也是中国文字学中的奇迹。
汉语言文字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为文学的发展做出口巨大的贡献。
汉语言文字主要分为汉语言及汉文字两大部分,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在其基础之上获得了极为丰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文字中国文学文化Abstract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a unique language and text to precipitate the Huaxia civilization of 5000 year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 Chinese language with its unique sound and shape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e to add a bright.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ighly representative,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miracle in Chinese text. Han language carries the culture change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xports to do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foundation to make the extremely rich theoretical basis.Keyword:Chinese Linguistic Literature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一、简析汉语言文字具有的特性汉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很多语言一样,其初衷都是为了人和人的沟通交流,为了相互之间的理解。
刍议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刍议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汉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它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人们的智慧,为中国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都在不断地塑造和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本文将就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展开讨论。
首先,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寓意深刻,富有想象力,能够直观地表达事物的形态和特性。
就是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汉文学习起来很不容易却也很深刻。
汉字还具有丰富的音韵体系,让人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声音美感的另一层次。
另外,汉字的演变历程也为中国文学揭示了一扇奇妙的门,比如汉字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从《尚书》到《国语》,再到《文选》等一系列文献都满载着深厚的学术和思想的精髓。
所以说,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个性化方式,为文学更加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思路和灵感。
其次,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汉字可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是丰富的、多样的,在纵深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能够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欣赏中国文学的魅力。
可以说,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种文学体裁例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都在借助汉语丰富的表达技巧中得以发展,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比如,唐诗中的意境深远、意蕴悠长,宋词的艳丽豪迈、婉约紫陌,明清小说的结构严谨、人物丰富、故事曲折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精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使得文学的发展永远有足够的空间和素材,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第三,汉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文学的深度提供了保障。
汉字的形态、演变、含义及文化背景,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领悟中国文学的深度。
无论是历史文化的研究或现代文学的创作,都深受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重社会。汉族人乐意使用集体字眼,"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指"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有时侯明明说"你们"如何如何,但只有说成"我们"或"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听者就会感动得要命。汉族人处于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2)认知功能则表现在表声、象声、拟声、衍声四个方面。先看看表声人们自然流露的感叹声、模仿动物的鸣叫声,描拟那些时时刻刻充盈于大自然的磨擦声、撞击声、破裂声......语音与物音共鸣同呼,使混浊的印象世界升华为清晰的语义世界。正是这个以音韵为工具把握世界的历史活动过程,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洋溢着人文精神的音韵世界。象声则体现在:如果实落地,有骨碌一声,原始初民就称之为"果裸",根据省力原则,急呼为"果";牛的叫声为"牟";鸭的叫声为"嘎"......旨意在求人畜共鸣互感。拟声则表现在模拟摩擦声多用擦音声母音节(呼、咝、嗖、沙、查);模拟共鸣声多用后鼻韵尾音节(轰,哐,通、噔)一般拟声常用平调,动物、汽笛叫声多用曲折调,有时还借助标点,声音绵长,用破折号表音长;声音短促,用顿号表音短,音量大则加上叹号。衍声的定义是由个别到系列,以兼类事物对象采取语音工具把握外在的扩大方式。例如,弯曲带句之名叫"句",则曲铁就叫"钩",曲木就叫"枸"......这是以形同而推衍命名的。云赤气叫霞,玉小赤叫瑕,赤水虫叫蝦,这是以声赤而衍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依然如故,比如说不明飞行物,我们叫"飞碟"......
2)重有序。西方伦理观念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因此他主张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所以西方人的口号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自由竞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都是先天决定的。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差别等级是永恒、不可改变的。因此,例如在表示亲戚的词语是相当的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伦理观念对汉语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首先,先看看语音。看起来似乎语音对汉民族文化心理没什么影响,也更难推论出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实则不然。汉语语音与民族心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通常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词或"字"占主导地位。音素组合具有共起性,可谓"密不透风"另外单音节和语义结合得很紧密,以至于离开语义就无以论音,离开音节则无从说义,音义和语义二者如影随形,难以分离。汉语音节紧密性的特征,使汉人以为语音单位即音节。这正说明了汉语与汉人文化心理中的DNA的关系千丝万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并不仅仅表现为所有音位+音位组合规则。这种音位系统观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础之上的,是西方哲学原子论在语言学厌倦中的投影。人们不是先预设了音位和音位组合规则。中国韵学中的经典"音位",与音位体紧密结合,而且与语义互为表里。语言发生的原点,不是音位,而是语调,是由音响形象与认知意象通过符号能力联结为一体的语词。因此,词音的产生、词音之间的派生以及词音相联的网络系统,才是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全部内容及文化价值所在。这种同语义系统对称平行的,各个包含语素义的音节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而来组成的派生系列与网络结构构成的词音系统,并非仅仅简单地表现为语义的听觉载体或物质外壳,它本身就是人类认知活动。符号功能及文化形态的表现。因此,音韵是一种认知方式。音韵是一种符号功能,音韵是种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音韵文化"。可见,语音和文化是有联系的,同样文化心理和汉语也是有联系的。 我认为,在华夏汉语中语音系统蕴涵着生动、丰富、深刻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功能,影响着汉语,充分表现为汉语音韵的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功能。
3)上面谈了一些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现在探讨一下美学功能。美学功能是指口音口势的象征通感,韵文格律的声情认同,语音巧用的辞趣辞情与语音游艺的借音怡情。口音偏重于音色,如长音有宽裕、沉静、闲易、广大之感。短音有急促、激剧、烦忧、狭小之情。清音则引起小、少、快、静、轻之联想。浊音多产生大、多、慢、乱、重之感。口势则侧重于发音方法,如m声母一些字:渺、茫、棉、梦、没、幕、冥等发音双唇闭合,含而不露,以朦胧神秘之感。另外在韵律上,以押韵回环为语言优美,第二层次是格律深层底蕴,引起人们的共鸣的音韵群体声情。
4)官本位传统。几千年来,汉族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很深,包袱很重,官本位很突出。古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quot;。长期以来乃至现在,都被人认为是合乎人情世故、天经地义的。因此官本位思想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也就相当明显。光是"官"构成的词语就有50多个,例如:官办、官架子、官员、官僚主义、官价...... 在汉族文化心理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绝非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全部概括的,以上只是从很小的一部分来谈论而已。 语义 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义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有的,这可以从总结出的几条规律来谈论: 1)组合性单位的相对长度对文化重要性成反比。如组合性单位短反映了汉族文化对长幼关系是相当的重视,表亲戚的词语相当多,兄弟姐妹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quot;公共汽车、小轿车、面包车、卡车"等词语相当长,正好反映了汽车文化在中国是不很重要的。 2)聚合性单位的相对数量及复杂性与文化重要性成正比。具体地说,同样的语义范围,在一种语言中有较多的词项表示,切分成较细的类别,表明所指的对象在文化中较为重要。如汉族人是处在稻文化区中,因此表示米的词语分得相当的细,有"稻、米、饭、谷"等。 3)无标记语义成分比有标记语义成分具有更大的文化重要性。具体地说,在同一大类下,小类无须加上小类标记的,在文化中更加重要。在汉族文化中男性占有优势。?quot;作家、诗人、厂长、老板、科学家"等等,这类人如果用于男子,一般不需要加上"男"字。猪肉在汉族文化中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在汉语中"红烧肉""排骨"等,不必加上"猪"。 4)从特指义派生出泛指义气,表明特指的语源义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如汉族悠久的官本位特征的封建文化,影响到了汉语中,体现在以下词语:"大夫、员外、老总、客官"...... 5)从泛指义派生出常用的特指义,表明特指的派生义获得了较强的文化重要性。如政治在中国大地上的重要性,经常可以看到"周三下午学习"中的"学习"不必特别指出人们就知道是要政治学习。烟文化在中国的日趋重要,也表现在了很多的词语当中?quot;抽烟、买烟、送烟、好烟"不用说人们就知道是香烟。 6)构词语素的意义与词的整体意义不一致,表明语素的意义所指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如中国文化传统的书写基础是用毛笔,因此"笔墨"就可以表示书面语言。相关的还有"汉青"、"杀青"。汉文化对女子的贞节十分看重,"失身"就是这样得来的。 7)上下位词经常反逻辑地并列,表明下位词的所指具有特殊的文化重要性。比如说,中国文化中,对领导是很尊敬的,表现在汉语的演讲中,开场白常有"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来体现对领导的特殊重要性。 以上是从语义角度来谈论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语法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法理论》上册里说:"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结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因此中国的语法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是以达意为主。"而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产生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我就从几个语法点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 1)词序与思维。汉族人倾向把已知的、确定的放在前面说,把未知的、不确定的放在后面说。如"我今天看完了这本书。""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我今天看完了。"主语"我"和宾语"这本书"可以挪动位置,而动词却总在谓语的位置上。这一事实表明动词中心说是有根据的。汉族人的这种心理反映在汉语语法的词序上就是:汉语基本的次序为S-V-O。主语在前,大多数表示有定、准有定,也可以表示无定、准无定。 2)单、复句的二分法与汉族人的模糊思维。单、复句的二分法这是西方两极化二分观点建立起来的。"非单即复,非复即单,二者必取其一。"拿西方这种分析句子的观点去套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导致了汉语中单复句界限的模糊。这点说明了汉族人模糊思维对单、复句的二分法的难以认同。 3)词句分类与相关相联思想的关系。汉人传统的思想是相关相联的思想,即想到这一面便预想到它的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体现在汉语语法上便很明显。汉语词句的分类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平面上对词句的归类。因此,汉语词句的分类不应该在同一平面上采用多标准,即同一平面的词句分类适合于只用一个标准,可以有其他辅助标准帮助验证。汉语句子分类和词分类应是一体的,都需要充分重视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这个事实,寻找一种更加符合汉语实际的分类标准。因此体现在汉语语法上,便是词句分类以多层次来划分。 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法对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并以此影响到汉语的方方面面。但是,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产生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因此我感到这一部分论述很难做到全面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