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首先,先看看语音。看起来似乎语音对汉民族文化心理没什么影响,也更难推论出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实则不然。汉语语音与民族心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通常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词或"字"占主导地位。音素组合具有共起性,可谓"密不透风"另外单音节和语义结合得很紧密,以至于离开语义就无以论音,离开音节则无从说义,音义和语义二者如影随形,难以分离。汉语音节紧密性的特征,使汉人以为语音单位即音节。这正说明了汉语与汉人文化心理中的DNA的关系千丝万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并不仅仅表现为所有音位+音位组合规则。这种音位系统观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础之上的,是西方哲学原子论在语言学厌倦中的投影。人们不是先预设了音位和音位组合规则。中国韵学中的经典"音位",与音位体紧密结合,而且与语义互为表里。语言发生的原点,不是音位,而是语调,是由音响形象与认知意象通过符号能力联结为一体的语词。因此,词音的产生、词音之间的派生以及词音相联的网络系统,才是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全部内容及文化价值所在。这种同语义系统对称平行的,各个包含语素义的音节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而来组成的派生系列与网络结构构成的词音系统,并非仅仅简单地表现为语义的听觉载体或物质外壳,它本身就是人类认知活动。符号功能及文化形态的表现。因此,音韵是一种认知方式。音韵是一种符号功能,音韵是种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音韵文化"。可见,语音和文化是有联系的,同样文化心理和汉语也是有联系的。 我认为,在华夏汉语中语音系统蕴涵着生动、丰富、深刻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功能,影响着汉语,充分表现为汉语音韵的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功能。
1)在汉语中,如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发出"杭育杭育"饿声音。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常常听见运动员在场上呐喊、惊叹,国骂比平时多说了好几倍。这并非战术需要也非运动员非要大喊大叫才能表现出色。以上就是宣泄功能的典型了。实际上,这就充分体现了宣泄功能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外部刺激引起人们情绪上强烈感受,出于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而借助生理上的发音器官发出呼喊。
2)认知功能则表现在表声、象声、拟声、衍声四个方面。先看看表声人们自然流露的感叹声、模仿动物的鸣叫声,描拟那些时时刻刻充盈于大自然的磨擦声、撞击声、破裂声......语音与物音共鸣同呼,使混浊的印象世界升华为

清晰的语义世界。正是这个以音韵为工具把握世界的历史活动过程,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洋溢着人文精神的音韵世界。象声则体现在:如果实落地,有骨碌一声,原始初民就称之为"果裸",根据省力原则,急呼为"果";牛的叫声为"牟";鸭的叫声为"嘎"......旨意在求人畜共鸣互感。拟声则表现在模拟摩擦声多用擦音声母音节(呼、咝、嗖、沙、查);模拟共鸣声多用后鼻韵尾音节(轰,哐,通、噔)一般拟声常用平调,动物、汽笛叫声多用曲折调,有时还借助标点,声音绵长,用破折号表音长;声音短促,用顿号表音短,音量大则加上叹号。衍声的定义是由个别到系列,以兼类事物对象采取语音工具把握外在的扩大方式。例如,弯曲带句之名叫"句",则曲铁就叫"钩",曲木就叫"枸"......这是以形同而推衍命名的。云赤气叫霞,玉小赤叫瑕,赤水虫叫蝦,这是以声赤而衍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依然如故,比如说不明飞行物,我们叫"飞碟"......
3)上面谈了一些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现在探讨一下美学功能。美学功能是指口音口势的象征通感,韵文格律的声情认同,语音巧用的辞趣辞情与语音游艺的借音怡情。口音偏重于音色,如长音有宽裕、沉静、闲易、广大之感。短音有急促、激剧、烦忧、狭小之情。清音则引起小、少、快、静、轻之联想。浊音多产生大、多、慢、乱、重之感。口势则侧重于发音方法,如m声母一些字:渺、茫、棉、梦、没、幕、冥等发音双唇闭合,含而不露,以朦胧神秘之感。另外在韵律上,以押韵回环为语言优美,第二层次是格律深层底蕴,引起人们的共鸣的音韵群体声情。
4)语音的社会功能所造成的汉人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如语素的同音性,为心理联想提供了桥梁,由此造成汉人对语音尤为敏感的特殊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忌讳和吉利话,前者力避同音以避凶,后者力求同音以就吉,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谐音文化,与此对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猪舌的舌与折本的折同音,广州人改?quot;猪利",江淮一带叫"扩财",以求吉利。"四"与"死"近音,因此传呼机带"4"的号码可以得到优惠,而闽南语中"四"与"事"相近,"事事如意",因此送礼也常送四个、或与四有关的东西。闽南话中"梨"与"来"谐音,因此闽南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水果拼盘常带有梨,以表示"欢迎再来"。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音对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并以此影响到汉语的方方面面。 词汇对汉族文化心理、汉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与此相关的论文资料也很多,我通过学习,认为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于是,我将词汇归纳为

四个方面来谈:
1)重和谐。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认识是,统一体内部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与和谐是保持统一体稳定生存的根本条件。纵观古代历史,汉民族统一年代多于分裂年代,因此形成了汉族人重和谐统一的心理。比如说,人们恪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中庸之道"等准则。这些词语足以证明,和谐的文化心理对汉语中此类词语的影响。
2)重有序。西方伦理观念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因此他主张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所以西方人的口号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自由竞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都是先天决定的。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差别等级是永恒、不可改变的。因此,例如在表示亲戚的词语是相当的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伦理观念对汉语的影响。
3)重社会。汉族人乐意使用集体字眼,"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指"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有时侯明明说"你们"如何如何,但只有说成"我们"或"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听者就会感动得要命。汉族人处于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4)官本位传统。几千年来,汉族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很深,包袱很重,官本位很突出。古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quot;。长期以来乃至现在,都被人认为是合乎人情世故、天经地义的。因此官本位思想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也就相当明显。光是"官"构成的词语就有50多个,例如:官办、官架子、官员、官僚主义、官价...... 在汉族文化心理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绝非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全部概括的,以上只是从很小的一部分来谈论而已。 语义 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义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有的,这可以从总结出的几条规律来谈论: 1)组合性单位的相对长度对文化重要性成反比。如组合性单位短反映了汉族文化对长幼关系是相当的重视,表亲戚的词语相当多,兄弟姐妹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quot;公共汽车、小轿车、面包车、卡车"等词语相当长,正好反映了汽车文化在中国是不很重要的。 2)聚合性单位的相对数量及复杂性与文化重要性成正比。具体地说,同样的语义范围,在一种语言中有较多的词项表

示,切分成较细的类别,表明所指的对象在文化中较为重要。如汉族人是处在稻文化区中,因此表示米的词语分得相当的细,有"稻、米、饭、谷"等。 3)无标记语义成分比有标记语义成分具有更大的文化重要性。具体地说,在同一大类下,小类无须加上小类标记的,在文化中更加重要。在汉族文化中男性占有优势。?quot;作家、诗人、厂长、老板、科学家"等等,这类人如果用于男子,一般不需要加上"男"字。猪肉在汉族文化中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在汉语中"红烧肉""排骨"等,不必加上"猪"。 4)从特指义派生出泛指义气,表明特指的语源义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如汉族悠久的官本位特征的封建文化,影响到了汉语中,体现在以下词语:"大夫、员外、老总、客官"...... 5)从泛指义派生出常用的特指义,表明特指的派生义获得了较强的文化重要性。如政治在中国大地上的重要性,经常可以看到"周三下午学习"中的"学习"不必特别指出人们就知道是要政治学习。烟文化在中国的日趋重要,也表现在了很多的词语当中?quot;抽烟、买烟、送烟、好烟"不用说人们就知道是香烟。 6)构词语素的意义与词的整体意义不一致,表明语素的意义所指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如中国文化传统的书写基础是用毛笔,因此"笔墨"就可以表示书面语言。相关的还有"汉青"、"杀青"。汉文化对女子的贞节十分看重,"失身"就是这样得来的。 7)上下位词经常反逻辑地并列,表明下位词的所指具有特殊的文化重要性。比如说,中国文化中,对领导是很尊敬的,表现在汉语的演讲中,开场白常有"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来体现对领导的特殊重要性。 以上是从语义角度来谈论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语法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法理论》上册里说:"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结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因此中国的语法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是以达意为主。"而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产生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我就从几个语法点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 1)词序与思维。汉族人倾向把已知的、确定的放在前面说,把未知的、不确定的放在后面说。如"我今天看完了这本书。""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我今天看完了。"主语"我"和宾语"这本书"可以挪动位置,而动词却总在谓语的位置上。这一事实表明动词中心说是有根据的。汉族人的这种心理反映在汉语语法的词序上就是:汉语基本的次序为S-V-O。

主语在前,大多数表示有定、准有定,也可以表示无定、准无定。 2)单、复句的二分法与汉族人的模糊思维。单、复句的二分法这是西方两极化二分观点建立起来的。"非单即复,非复即单,二者必取其一。"拿西方这种分析句子的观点去套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导致了汉语中单复句界限的模糊。这点说明了汉族人模糊思维对单、复句的二分法的难以认同。 3)词句分类与相关相联思想的关系。汉人传统的思想是相关相联的思想,即想到这一面便预想到它的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体现在汉语语法上便很明显。汉语词句的分类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平面上对词句的归类。因此,汉语词句的分类不应该在同一平面上采用多标准,即同一平面的词句分类适合于只用一个标准,可以有其他辅助标准帮助验证。汉语句子分类和词分类应是一体的,都需要充分重视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这个事实,寻找一种更加符合汉语实际的分类标准。因此体现在汉语语法上,便是词句分类以多层次来划分。 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法对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并以此影响到汉语的方方面面。但是,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产生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因此我感到这一部分论述很难做到全面具体。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显然是息息相关。我不妨作出大胆的假设: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并以此影响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如果假设能够成立的话,我想,这对语言学的学习、研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