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文化对楚辞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民族文化对楚辞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D工商082班施静 510832201 摘要:楚地西源东流、南下北承,接受四方百族文化洗礼和恩惠,楚辞便以博大的胸襟,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的态度,展现了中原四方、华夏蛮夷异彩纷呈的文化。因此,楚辞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楚辞的形成与发展,楚辞形式层上与中原文化的渊源,楚辞内容层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汉民族文化对楚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楚辞汉文化形成发展影响
一、楚辞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晚期,楚国就有了中原地区很少见的冶铁业,近年在河南淅川县发掘的楚墓中,发现了一支玉柄铁匕首,更说明楚国冶铁业的进步。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楚国发达的经济,只是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某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生根于传统文化,并受着社会、时代的制约。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起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首先,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着伟大的诗人,它是楚辞产生的土壤。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当中原地区的正统经典把古代遗留下来的美丽神话一概加以“历史化”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汉书》就说,“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这样的风俗,在神话传说的保存和流传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
“楚辞”产生之前,北方诸子散文达到了鼎盛期,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中原地区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和楚辞的产生也有密切关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手法上,它大量运用比、兴,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国、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国君主也
愿意倾听他们的游说之辞。这一时代特色,使士所写的说理散文,词章宏丽,感情激越,富有说服力。为了更有说服力,这些散文也大量运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为曲折、生动。百家争鸣及其相应的散文发展,也给屈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更有鲜明的反映。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对屈原来说,象《诗经》那种简单的文体和质朴的语言,似乎已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了。因此,他便以楚国民歌为基础,并提炼诸子散文的语言融入诗歌,开创了楚辞这一崭新的形式,在诗坛上开辟了一代新风。
二、楚辞形式层上与中原文化的渊源
楚辞代表《离骚》形式上独特的对称性文化渊源深厚,它不仅与汉民族独特的宇宙观相仿,且受先秦中原文学作品的影响,取法《诗经》之鼓范。
1.《离骚》形式层之对称性受中原文学影响。
从研究整理来看,先秦诸经典中有大量对偶形式的句子存在。张舜徽提到:“文之奇偶相生,单复并施,盖不期然而然者也。非特《诗》、《书》、《易》、《礼》如此,即诸子百家,亦莫不然。即以《论语》、《孟子》言之,如《论语》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多闻网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翎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皆偶句也。《孟子》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乐。’‘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皆偶句。”诸如此,都是《离骚》乃至楚辞在形式上的借鉴对象,也是对其的继承。
《离骚》虽受楚地固有的贵族诗歌传统影响,但总体而言,这些贵族诗歌(楚青铜器铭文)依旧表现出《诗经》的某些特点。“一是采用《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二是符合《诗经》的用韵,三是化用或袭用《诗经》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楚人具有十分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楚庄王时,以《春秋》《诗》《礼》《乐》《故志》《训典》等来教育太子。
2.楚辞中的“兮”字来自《诗经》
楚辞中包含大量的“兮”字,这是楚辞的特征。1926年,游国恩在他的著作《楚辞概论》中指出,楚辞的产生兼受北方文学、南方文学和楚地民俗歌舞、山川地理的影响,其又通过对比诗骚里面的“兮”字,他认为屈赋的一些章句来自《诗经》。“兮”字并不是楚地民歌独有的语气,而是先秦时南北各地民歌广泛使用的一个语气词。楚辞中“兮”字的运用,是屈原学习《诗经》的结果。黄崇浩先生认为楚辞文体形成源于南北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楚辞在文体性质上是以辞为诗,以文为诗。据此他提出楚辞诗体来源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包括了冤臣讼辞、巫官祝辞、史官训辞和策士文辞的“辞”,一个是古代散文,再一个是《诗经》的艺术经验。
总之,在形式层上我们可以看出楚辞存在中原文化的遗迹,可是说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属于中原文化风。
三、楚辞内容层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楚辞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艺术的冲击,除了受南方本土楚文化的影响外,在诗篇展开的想象世界中活跃着一种无比深沉的感情,呈现着丰腴多姿内容,这与中原文化是分不开的。
1. 楚辞蕴涵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深受中原儒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融合,楚国和中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深受儒文化的影响。楚辞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重人伦之礼;二、崇揖让之礼;三、注重个人的礼仪修养;四、重祭祀之礼;
2、重乐舞的感人教人作用。
在屈原传世的二十多篇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抒发了忠君爱国的深厚情感,可以这么概括,忠于楚王、热爱宗国构成了楚辞的主旋律,这与中原礼制文化没有什么区别。屈原重视射礼,把它作为自己美政理想国中君臣应执之礼,由此同样可见屈原受礼乐文化影响之深。屈原在《离骚》中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