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7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7--登高架设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
登高架设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的基本条件、安全技术培训(以下简称培训)大纲和安全技术考核(以下简称考核)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GB2811-2007安全帽GB6095-2009安全带GB5725-2009安全网GB5036-85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高处作业work at heights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m或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3.2登高架设作业climbing and erection operations在高处从事脚手架、跨越架架设或拆除的作业。
4.基本条件4.1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4.2经社区或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体检健康合格,并无妨碍从事高处作业的器质性心脏病、癫痫病、美尼尔氏症、眩晕症、癔病、震颤麻痹症、精神病、痴呆症以及其他疾病和生理缺陷。
4.3初中(含)以上文化程度。
4.4在具有资质的特种作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明。
4.5符合高处作业要求的其他条件。
5.培训大纲5.1培训要求5.1.1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对登高架设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复审培训。
5.1.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5.1.3实际操作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5.1.4注重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5.2培训内容5.2.1安全基本知识5.2.1.1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2)高处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3)高处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4)高处作业安全管理;5)高处作业劳动保护用品及使用工具的安全知识。
《登高杜甫》全文带拼音
《登高杜甫》全文带拼音dēng gāo dù fǔ白日依山尽(bái rì yī shān jìn)黄河入海流(huáng hé rù hǎi liú)欲穷千里目(yù qióng qiān lǐ mù)更上一层楼(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你瞅啥(nǐ chǒu shá),瞧看这杜甫的《登高》诗,是不是气势磅礴,让人心生向上之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同时蕴含了人生思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哲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我们可以想象,白日斜照在群山之上,暖洋洋的阳光洒满了大地,山水之间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景象。
而黄河奔流不息,穿越千山万水最终注入大海,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则寓意深远。
诗人告诉我们,人的眼界应该要拓宽,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
正如登高一样,如果只停留在低处,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色,无法领略到更广阔的天地。
而如果我们勇敢地登上高山,向更远处望去,就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也能开阔我们的思想和志向。
这首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高的追求。
诗人借登高之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也引导了读者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这首诗的欣赏和解析,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同时也要不断进取,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无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努力登高,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超越自己。
让我们像杜甫一样,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止步。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七言律诗前十
七言律诗前十以下是十首经典的七言律诗,以供赏析:1.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4.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0.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登高 阅读附答案
登高阅读附答案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的首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的分析。
(3分)
2.全诗感情浓郁,请简要概括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分)
参考答案
1.这是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三种手法:俯仰结合、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答出并分析正确一种手法得2分,答到2点得3分。
)
2.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之苦楚,年老多病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情怀。
(答出漂泊之苦1分,年老多病1分,孤独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
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
《登高》-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解作者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集于《杜工部集》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知识链接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歌意象及对应特点:风——急 天——高 猿——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精读课文
诗人的“悲”体现在哪里?
这一句写了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在啼叫,叫声是悲哀的,七个字,三个意象,四层意思,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急风凛冽,“风急”有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愁就含悲;天高阔远,茫茫天地间,诗人更觉自己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心头;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浓。一句话,三层悲。
登高作业分级标准
登高作业分级标准
登高作业分级标准按照《高处作业分级》(GBT 3608-2008)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1. 作业高度在2米至5米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 作业高度在5米以上至15米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3. 作业高度在15米以上至30米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4. 作业高度在30米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请注意,在进行登高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作业安全。
除了以上的分级标准,登高作业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规范,以确保作业安全。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1. 制定详细的登高作业计划,包括工作流程、安全措施、人员分工等,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执行。
2. 进行登高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了解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应对措施和自我保护方法。
3. 登高作业应使用符合标准的登高设备,如梯子、脚手架、吊篮等,并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完好无损。
4. 在登高作业过程中,应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带、安全帽、护目镜等,并确保装备的完好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5. 在登高作业过程中,应设置专人进行监护,随时注意作业人员的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6. 在登高作业过程中,如遇恶劣天气、突发情况等,应立即停止作业,待情况好转后再继续进行。
7. 在进行特级高处作业时,应考虑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协助,以确保作业安全。
总之,登高作业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同时,对于不同等级的登高作业,应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和要求,以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有傲骨气的十首诗
最有傲骨气的十首诗最有傲骨气的十首诗1. 《登高》 - 杜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以登高望月为题材,表达了登高远望的壮志和豪情。
诗中的“起舞弄清影”形象地描绘了登高者心境的飘逸和豁达,表现了诗人的傲骨和不服输的精神。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以望岳为题材,描绘了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的坚定信念和自信心,展现了强大的傲骨。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题材,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执着和豪情,展现了傲骨气。
4. 《登高壮观》 - 杜牧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题材,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不羁。
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豪情万丈的心境,显示了傲骨气。
5. 《登高》 - 杜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辽阔和宏伟,展现了傲骨气。
6. 《登高》 - 王之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神秘,展现了傲骨气。
7. 《登高》 - 骆宾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题材,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自然的赞美。
八年级语文下《登高》课件7长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 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 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 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 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 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 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 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 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登高》阅读答案【优秀6篇】
《登高》阅读答案【优秀6篇】《登高》阅读答案篇一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登峰的古诗
登峰的古诗1、《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3、《九日齐山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4、《登太白峰》唐代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5、《登庐山五老峰》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登百丈峰二首》唐代高适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9、《登九疑第二峰》唐代元结九疑第二峰,其上有仙坛。
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
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冠。
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
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恋。
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
10、《登香炉峰顶》唐代白居易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
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
攀萝蹋危石,手足劳俯仰。
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杜甫《登高》诗解读一个人流落他乡,如果他常年飘零,那样的心绪肯定是非常难受的。
而他如果他又体弱多病,那悲凉的意绪肯定是很浓的。
在一个讲究平和安定、重土安迁的中国,如果到了晚年仍颠沛流离,那情形自是凄不可言。
而如果他连一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那么,其荒凉、孤独的心境又似霜天雪霰,冰寒不堪。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苦呢?且先不要这样问,我们再看看他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那么是什么让他弄成这个样子的?且先也不要这样问,让我们再看看他的目见耳闻吧。
他心事重重,登上高处,想一抖而轻松一回,哪知疾风射眸,老泪涟涟,又禁不住青猿悲啼于山林之间,更不忍视于急风中盘旋不下的忧心之鸟。
唉,他叹息一回,还是看看别的吧。
然而不忍见而所见自排空而来,又似翻江倒海,山坼地裂般。
在他面前,那细窣无声的落叶此时如雄壮的野马沸腾于猎猎的战原之上,无边无际,萧萧訇轰,好惊心动魄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又如另一支雄狮猛虎的战团,滚滚而来,势不可当,逼视压人,让人毫无退缩之地。
那么,他的灵魂都震动了。
是的,青猿悲啼如那舞台上的主唱,秋鸟飞旋似那台上的舞者,而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就是那庞大的交响乐奏。
这时你感到的就是声声嘶啼和那躁动的急舞与那粗重悲壮的震撼之音!!这不是一个人在悲啼私哭,也不是一群人在哀号哭吐,因为这是“无边”与“不尽”的铺天盖地的震慑与悲怆。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痛,一个伟大民族沉沦的悲痛。
时间仿佛已煎熬了上百年,也仿佛万里一片都是苦难。
这是哪个民族的不幸?哪个民族有这样的不幸?这只能是伟大的唐朝的不幸!是的,一个伟大的唐朝的被群鬼所害,大厦正在崩塌,正在轰毁,那钢骨折断之声如天崩地裂!再回头看看,那漂泊,多病,孤独,颓唐的苦命人,他正在看着。
他目击,他亲临,他逃亡,但千里万里都只共演奏着一样的悲剧,他又彷徨于无地,他不知如何是好。
他沉静在悲怆之中,那忘忧物已是没有丝毫的吸引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联中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
指明了季节与环境,写出了秋 天的肃杀凄厉。创造出一种深沉阔 大的意境,写出作者孤凄的心境。
清· 杨伦赞《登高》曰:杜集七言律 第一。 明· 胡应麟: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后人为何有此评论?
1、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 对。 2、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 字遣词,“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 难言的境界。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 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 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 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 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 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 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 《杜工部集》。
流水这一意象还表达什么情 感? 1:绵绵不绝之愁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李煜)
2: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