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文言文阅读(14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B.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C.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D.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1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石兽于水中卖药于市B.以为顺流下矣以一铜佛置案上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其佛手必磁石为之D.乃石性坚重其术乃败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是非木杮是:对;正确(跟“非”相对)。
C.举国信之举:全。
D.验之信然信:确实。
1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河中石兽古文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
(共11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略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
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16.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17.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18. (1分)众/服为确论。
19.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0.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2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用原文填空。
)(3分)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一)文言阅读(15分)沧州南部的第一座寺庙靠近河流,山门在河流中断裂,两个石兽一起下沉。
经过十多年的阅读,这位僧人筹集到了修复的资金。
他要求在水里放两只石头野兽,但他们没有得到。
他以为他们会顺流而下。
数一数船,拖着铁和钯,在十英里多的地方找不到任何踪迹。
当学者搭建帐篷寺庙时,他微笑着说:“你不能学习物理。
是非木材?你怎么能带着它翱翔呢?它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松散的沙子,漂浮着,埋在沙子下面,让你的耳朵下沉和加深。
沿着河边要它并不难。
”公共服务是决定性的。
一个老河兵听到了,他也笑着说,“如果你在河里丢了一块石头,你应该到上游去取。
上面的石头又硬又重,沙子又松。
漂浮的水冲不动石头。
它的反击力会在石头下面面向水的地方。
沙子会被啃进洞里。
它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深,而当它到达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就会掉进洞里。
如果它再咬,石头就会再次转动。
如果它继续转动,它将回到电流,并逆着电流上升。
如果你要求它向下流动,它就会坚定;如果你要它,它不会更颠簸,正如俗话所说,水果就在几英里之外。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我一个都不知道。
我能根据原因猜吗?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石头盖得又硬又重,沙子又松。
漂浮的水洗不掉石头。
它的反击力量必须在石头下面面对水的地方。
它会把沙子啃成一个山脊洞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这个和尚为重建筹集了资金② 数一数船,拖拽铁和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⑶阅十余岁()(5)不更颠乎()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古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C. 一老河兵闻之D.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4分)(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⑵山门圮于河(⑷但知其一()))今义:(今义:((2分)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__ ,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县人。
______代_ 一》作者是家,这是一本以,字___________ ,直隶献形式写成的 _____________ 小() 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 1.临:• 4.棹: 2.河干: 3. 山门圮于河:•3. 阅十余岁:・ ・5.设帐:6.尔辈不能究物理:7.是非木柿:8.湮:• 9.耳:• 10.啮:• 11.坎穴:12.不已:13.遂:14.溯流:15.如其言:16.但: 17.据理臆断 : 18. 求石兽于水中:•19.竟不可得: • 20.凡河中失石: 21.曳铁钯:22.以为:23.盖:• 24.闻之: •25.固颠: •26.二石兽并沉焉: •27.然则:28. 乃石性坚重: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 说,内容以记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主。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第24课 河中石兽(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24课河中石兽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D.湮.于沙上湮:消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D项“湮”的意思是埋没。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A.寺临.河干(临:靠近。
)湮.于沙上(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啮:冲刷。
)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的意思是: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
“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设馆教书”。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qǐ)于河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B.僧.(sēng)募.(mù)金重修是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C.湮.(yān)于沙上可据理臆.(yì)断欤D.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遂.(suì) 反溯.(shù)流逆上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圮”应读pǐ;B.“杮”应读fèi;D.“溯”应读sù;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反激之力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A【详解】A.助词,的;B.代词,指石兽;C.代词,这件事;D.代词,指石兽;故选A。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答案】C【详解】C.句意:果然在数里之外找到了。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古今异义,古义:寻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_专项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二、字词分析:1、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yú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湮:埋没.圮:倒塌。
阅:经过,过了岁:年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起。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
臆断:主观地推断已:停止如:按照设帐:讲学,教书。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曳:拖着但:只,仅仅.倒掷:倾倒,摔倒。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暴涨:指洪水。
暴,突然.尔辈:你们这些人. 求:寻找以为:认为溯流:逆流。
固:本来究:推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遂:于是3、通假字:钯:通“耙”,整地的农具颠:通假字,通“癫”,疯狂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 古今异义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c )A。
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chuò) 据理意断B.曳.铁钯(zhuài) 暴涨.(zhǎng) 募金重修C.湮.于沙上(yān) 啮.沙为坎穴(niè) 沙性松浮D.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huò) 不亦癫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看流星雨,8点钟小明不期而至....,准时到达了约定地点。
C.这个杀人犯被称作“地狱之手”,是当之无愧....的。
D.对于家长的反对态度,他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语文课程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B.《写字》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C.《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D.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4.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①③④②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③①④②5.下面句子与画线句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A.怎能让人扼腕叹息? B.难道能让人扼腕叹息?C.让人扼腕叹息。
《河中石兽》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与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河干:(2)山门圮.于河圮:(3)二石兽并.沉焉并:(4)阅.十余岁阅:(5)竟.不可得竟:(6)棹.数小舟棹:(7)曳.铁钯曳:(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9)是.非木是:(10)湮.于沙上湮:(11)沿.河求之沿:(12)不亦颠.乎颠:(13)众服.为确论服:(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15)转转不已.已:(16)遂.反溯流..逆上矣遂:溯流:(17)果.得于数里外果:(18)可据理臆断..欤臆断: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内容理解。
(1)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竟.不可得竟:(2)湮.于沙上湮: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求石兽于.水中躬耕于.南阳C.然则.天下之事入则.无法家拂士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人谋人而不忠乎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天下事既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切不可按照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B.文章写僧人们打捞石兽时,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C.文章对讲学家和老河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闻之笑曰”四字刻画出讲学家自负而又轻蔑的神态,而老河兵的“笑”则显示出他的胸有成竹。
D.文章叙事脉络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叙事之后,以简洁的抒情结束全篇,揭示题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一语文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引导语:河中石兽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从中学到的道理也非常实用。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篇文章的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1作者作者: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今河北)人。
著有《四库全书》。
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1]2文章正文河中石兽作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3作者纪昀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4注释河干(hé gān):河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河干:河指运河。
干,水边。
募mù:广泛征求。
竟:居然,竟然出乎意外。
物理:事物的道理。
确论:确实的言论。
曳yè:拖着。
尔辈:你们。
凡:文中义是凡是,所有的。
啮niè:本义是“咬”,文中义是“冲击”。
臆yì断:凭主观的推测来断定。
如是:像这样。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中一点,不知其他方面。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一字春帆。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
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
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廊庙文学”。
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
《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
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
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
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
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卷,《滦阳续录》6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2、相关知识:关于《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
就思想内容看,虽从“有益于劝惩”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
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
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
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曹司农竹虚言”,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戴东原言”,颇堪称道。
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周景垣前辈言”、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
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
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
鲁迅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评价是切要的。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石狮掉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
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子。
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去了。
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狮逆流而上的结论。
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
二、文章脉络在写出对落人河中的石兽(石狮子)今天究竟在何处的三种说法之后,作者画龙点睛,以简短的议论作结。
全文共4节,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找二石兽的事由,写出“僧”(和尚)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部分(第2节)写“讲学家”嘲笑和尚,不懂物理。
他在分析石性与沙性之后,认为石兽沉在河底深沙之中。
第三部分(第3节)“老河兵”凭他多年的治水经验,认为是由于水冲石的反作用力,冲倒石兽;石兽在水下泥沙“坎穴”逆向转动,因而应向上游找: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第四部分(第4节)作者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
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一理由就主观判断。
三、写作方法脉络分明,逐层深入。
本文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和尚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狮已被冲走,摇船往下流寻觅,结果终无所获。
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道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
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
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
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
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
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
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题旨。
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四、参考译文河北沧州以南,有一庙宇靠近运河堤岸,(一次发水),庙门被运河冲塌,门前两只石兽(如石狮之类)一起沉入水中。
经过十多年,(有个)和尚募集银钱重修庙门。
他到河水中找寻那两只石兽,竟然没有找到。
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安排人)摇着几只小船,在水中拖着铁钯,(顺河而下)找了十多里,也没发现(石兽的)痕迹。
有个道学家在庙中办私塾教书,听说这件事,嘲笑(和尚们)说:“你们都不能推求事物的性理。
这石兽并不是木片做的,而是石头做的,难道能被突然涨起的河水带走?乃是石头坚实沉重;泥沙松软,(石兽)埋没到沙土中去了,而且渐渐愈陷愈深了、(你们)顺着河找它,这不是荒唐吗?”众人听了信服(这一说),认为是正确的,(这时),一个老河兵听到以上的事,不禁笑着说:“凡是丢失到河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它。
这大概因为石头物性坚硬沉重,沙性松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的反作用力,必能在石头底下冲击泥沙成为坑洞。
石头被水冲(陷得)越深,等冲到石头陷进一半之时,石头必定倒陷在坑洞中。
像这样第二次再冲刷,石头又再转动,转动个不停,于是逆水而上了。
到下游去找(石兽),本来是荒唐的;向沉石原地去找,不更荒唐吗?”照他说的(到上游)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河中找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应知天下的事情,像这样只知其一方面,不知其另一方面的情况不是很多吧,(我们)能仅仅根据某一理由就凭主观猜测去判断吗?【练习解答】一、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
揭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很多啊,岂能根据某种看法就凭主观推断呢?二、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往下游;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
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然后水流就会冲走石兽上游方的泥沙,使其出现空穴,石兽就会在空穴倾倒,长期这样“再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移动。
三、1、为:介词,读作阳平,被。
2.为:动词,读作阳平,认为。
3.为:动词,读作阳平,成为。
四、略五、略【类文品读】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
”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于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注]①夫子:即孔子。
②式:通“轼”,车前横木。
③一:或。
④而:乃,即指你。
⑤去:离开。
⑥识:记住。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曰:“然,昔者……”(然:是这样)B.吾舅死于虎(于:被)C、何为不去也(去:离开)D.小子识之(小子:小人)2.翻译下列句子。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3.用原文回答问题。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参考答案:1、D2、⑴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而且哭得很悲伤。
⑵小子们记住,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厉害啊!3、⑴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⑵无苛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