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

合集下载

海明码编码

海明码编码

纠错编码-海明码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解决差错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每个要发送的数据块上附加足够的冗余信息,使接收方能够通过这些冗余信息推导出实际发送出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比特串。

最常见的纠错码是海明码,它能发现两比特错,但只能纠正单比特错。

汉明编码是将码字内的位从最左边开始依次编号,第1位是1号,第2位是2号……第n位是n号,编号为2的幂的位(1号位,2号位,4号位,8号位等)是校验位,其余的位填入位数据。

每个校验位的取值应使得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位的集合服从规定的奇偶性(例如偶性要求这些位的集合中1的个数是偶数)。

为了知道编号为k的数据位对哪些检测位有影响,将编号k改写成2的幂的和,例如11=1+2+8,29:1+4+8+1 6。

1个位只由扩展式中所示编号的位检测,例如编号为11的位只由编号为1、2和8的检测位检测。

m个信息位插入r个校验位组成n=m+r位码字,它们必须满足的关系是:2r≥n+1。

以典型的4位数据编码为例,汉明码将加入3个校验码,从而实际传输7位码字:数据位:1 2 3 4 5 6 7代码:P1 P2 D8 P3 D4 D2 D1说明:Px为校验码,Dx为数据码。

下面根据图举例说明编码的方法。

图海明编码的例子当对8位数数据进行海明编码时,其校验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校验关系表海明码纠错过程( 接收端)首先将差错计数器置“0”。

当海明码数据到达接收端后,接收端逐个检查各个校验位的奇偶性。

如发现某一校验位和它所检测的集合的奇偶性不正确,就将该检验位的编号加到差错计数器中。

待所有校验位核对完毕,若差错计数器仍为0值,则说明该码字接收无误。

反之,差错计数器的值即为出错位的编号,将该位求反就可得到正确结果。

假设传送的信息为1001011,把各个数据放在3,5,6,7,9,10,11等位置上,l,2,4,8位留做校验位。

根据上图,3、5、7、9、11的二进制编码的第一位为1,所以3、5、7、9、11号位参加第1位校验.若按偶校验计算.1号位应为1。

汉明码编码原理介绍

汉明码编码原理介绍

汉明码编码原理介绍
为了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并且在通信过程中,如果数据传输发生一位错误,能够将其矫正过来,将信息数据进行汉明编码后再进行数据传输。

汉明码(Hamming Code)也叫海明码,是Richard Hamming(贝尔实验室)于1950年发明的,汉明码也是利用了奇偶校验位概念,通过在数据位后增加一些比特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故汉明码也属于线性纠错码(可纠错1-bit错误检出2-bit错误)。

汉明码无法实现2位及2位以上纠错。

汉明码原理汉明码运算需要构造G生成矩阵和的离散值里取值,所以信息位也可能不是最大值,比如信息位为24,计算需要校验位5,但同样可信息位为25时,校验位同样是5。

校验位数VS信息位数关系如下表:
注:汉明码的特性决定,一般不会做太多信息位的校验,信息位越长出现多余两个错误的概率会越高,这将带来纠错的难度。

汉明码编码原理设码长为n,信息位长度为k,监督位长度为r=n-k。

如果需要纠正一位出错,因为长度为n的序列上每一位都可能出错,一共有n种情况,另外还有不出错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用长度为r的监督码表示出n+1种情况0 1 0 a1
1 0 0 a2
0 1 1 a3
1 0 1 a4
1 1 0 a5
1 1 1 a6
0 0 0 无错
按照表中的规定可知,仅当一个错码位置在a2,a4,a5或a6时校正子S1为1,否则S1为0。

这就意味着a2,a4,a5,a6四个码元构成偶校验关系:
S1 = a6⊕a5⊕a4⊕a2 (1)式
同理,可以得到:
S2 = a6⊕a5⊕a3⊕a1 (2)式。

汉明码的原理

汉明码的原理

汉明码的原理汉明码是一种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方式,它以理论家理查德·汉明的名字命名。

汉明码通过在数据中插入冗余位来检测和纠正错误。

它的原理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根据一定的规则生成一组冗余位,并将其附加到原始数据中。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对数据进行校验,可以检测出错误的位置,并进行纠正。

汉明码的生成规则如下:假设发送方要发送一个m位的数据,需要生成r位的冗余位。

冗余位的数量r需要满足以下条件:2^r ≥ m + r + 1。

也就是说,冗余位的数量需要满足能够容纳原始数据和冗余位的总长度。

生成冗余位的方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异或运算。

首先,确定冗余位的位置,通常是2的幂次方位置,比如第1位、第2位、第4位等。

然后,对于每一个冗余位,计算其值,即将与其相关的原始数据位进行异或运算,并将结果作为冗余位的值。

最后,将生成的冗余位附加到原始数据中,形成最终的发送数据。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

校验的过程是将接收到的数据和冗余位进行一系列的异或运算,然后检查结果。

如果结果为0,则说明数据没有错误;如果结果不为0,则说明数据存在错误,并且错误的位置对应于校验结果中值为1的位。

在纠正错误的时候,可以通过计算错误位置的二进制表示来确定具体是哪一位出现了错误。

例如,如果校验结果中值为1的位的位置是5,则说明第5位出现了错误。

接下来,将错误位的值进行取反操作,即从0变成1,或者从1变成0,然后将纠正后的数据发送给上层应用。

汉明码的好处是能够检测出错误的位置并进行纠正,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它广泛应用于通信和存储系统中,特别是在数据传输距离较远或者噪声较大的情况下,汉明码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汉明码是一种通过插入冗余位来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方式。

它的原理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根据一定的规则生成一组冗余位,并将其附加到原始数据中。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对数据进行校验,可以检测出错误的位置,并进行纠正。

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

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

汉明码(Hamming)的编码和译码算法本文所讨论的汉明码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码,它是在纠错编码的实践中较早发现的一类具有纠单个错误能力的纠错码,在通信和计算机工程中都有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我们知道当计算机存储或移动数据时,可能会产生数据位错误,这时可以利用汉明码来检测并纠错。

简单的说,汉明码是一个错误校验码码集,由Bell实验室的R.W.Hamming发明,因此定名为汉明码。

如果对汉明码作进一步推广,就得出了能纠正多个错误的纠错码,其中最典型的是BCH码,而且汉明码是只纠1bit错误的BCH码,可将它们都归纳到循环码中。

各种码之间的大致关系显示如下。

一、汉明码的编码算法输入:信源消息u(消息分组u)输出:码字v处理:信源输出为一系列二进制数字0和1。

在分组码中,这些二进制信息序列分成固定长度的消息分组(message blocks)。

每个消息分组记为u,由k个信息位组成。

因此共有2k种不同的消息。

编码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输入的消息u转换为二进制n 维向量v ,这里n >k 。

此n 维向量v 就叫做消息u 的码字(codeword )或码向量(code vector )。

因此,对应于2k 种不同的消息,也有2k 种码字。

这2k 个码字的集合就叫一个分组码(block code )。

若一个分组码可用,2k 个码字必须各不相同。

因此,消息u 和码字v 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由于n 符号输出码字只取决于对应的k 比特输入消息,即每个消息是独立编码的,从而编码器是无记忆的,且可用组合逻辑电路来实现。

定义:一个长度为n ,有2k 个码字的分组码,当且仅当其2k 个码字构成域GF(2)上所有n 维向量组成的向量空间的一个K 维子空间时被称为线性(linear )(n, k)码。

汉明码(n ,k ,d )就是线性分组(n, k)码的一种。

其编码算法即为使用生成矩阵G :v = u ·G 。

海明码,汉明码,hamming

海明码,汉明码,hamming

海明码,汉明码,hamming code--计算法则最近最海明码很感兴趣,查了些资料,有⼀篇资料极好,所以贴出来,希望供有需求的⼈能有个参考。

1 海明码原理概述 海明码是R. Hamming提出的, ⼀种可以纠正⼀位错的差错控制编码。

了解海明码之前, 先回顾⼀下简单的奇偶校验码的情况。

若信息位为K=n- 1位, 表⽰为a1~an- 1, 加上⼀位偶校验位(冗余位)a0, 构成⼀个n位的码字a0~an- 1, 在接收端校验时, 可按关系式: s=a0+a1+a2+…an- 1来计算, 若S=0, 则⽆错, 若S=1, 则有错。

上式可称为监督关系式, S称为校正因⼦。

在奇偶校验情况下, 只有⼀个监督关系式和⼀个校正因⼦, 其取值只有两种(0或1),分别代表了⽆错和有错的情况, ⽽不能指出差错所在的位置。

不难想象, 若增加冗余位, 也相应地增加监督关系式和校正因⼦, 就能区分更多的情况。

如, 若有两个校正因⼦, 则其取值就有4种可能: 00、01、10或11, 就能区分4种不同情况。

若其中⼀种表⽰⽆错, 另外三种不但可以⽤来指出有错, 还可以⽤来区分错误的情况, 如指出是哪⼀位错等。

⼀般⽽⾔, 信息位为K位, 增加r位冗余位, 构成n=k+ r位码字。

若希望⽤r个监督关系式产⽣的r个校正因⼦来区分⽆错和在码字中的n个不同位置的⼀位错, 则表⽰:或。

2 构造海明码的冗余位和监督关系式的⽅法 按上述设计思路, 为了叙述清楚, 下⾯以信息位K=7来讨论海明码的冗余位和监督关系式的具体构造过程和⽅法。

因为且k=7, 所以≥4, 即⾄少需要4位冗余位(对应产⽣4个校正因⼦和4个监督关系式), 形成24=16种不同取值, ⽤其中11种分别表⽰⽆错和a0~a10中⼀位错的情况。

构造表如表1: 冗余码如下: a0=a8+a9+a10 (1) a1=a5+a6+a7 (2) a2=a4+a6+a7+a9 (3) a3=a4+a5+a7+a8+a10 (4) 监督关系式如下: s0=a0+a8+a9+a10 (5) s1=a1+a5+a6+a7 (6) s2=a2+a4+a6+a7+a9 (7) s3=a3+a4+a5+a7+a8 (8)3 构造校正因⼦和监督关系式时应遵循的原则 上表1中, 构造4个校正因⼦和4个监督关系式的过程中, 为了体现前⾯所述设计思想,应遵循如下原则: 图1中共有11列, 每⼀列应保证各不相同, 即s0 s1 s2 s3 的16种组合中, 取“0000”组合表⽰⽆错, 剩下15种中取其中11种⽤来表⽰a0~a10中某⼀位出错的情况, 所以,下表2有错, 因为a5 和a7 两列均为“0111”。

汉明码的原理及其应用

汉明码的原理及其应用

汉明码的原理及其应用1. 汉明码的介绍汉明码(Hamming Code),是一种用于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技术。

它由理查德·汉明于1950年提出,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等领域。

汉明码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在传输过程中可以检测和纠正一定数量的错误。

2. 汉明码的原理汉明码的原理基于一个关键概念,即“奇偶校验位”。

它通过在原始数据中插入额外的校验位,并计算校验位和原始数据的奇偶性,从而实现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具体来说,汉明码的编码过程如下:•假设要发送的原始数据为n位二进制数。

•在原始数据中插入m个校验位,将原始数据和校验位组成一个(n+m)位的数,其中校验位的位置按照一定规则确定。

•对(n+m)位的数中的每个位进行奇偶校验计算,得到新的校验位。

•最终发送的数据为原始数据加上新增的校验位。

汉明码的解码和错误纠正过程如下:•接收方收到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校验位。

•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奇偶校验计算,得到接收方计算的校验位。

•将接收到的校验位与接收方计算的校验位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不一致,则说明数据中存在错误。

•根据校验位的位置确定错误位的位置,然后将错误位进行纠正。

•最终得到正确的原始数据。

3. 汉明码的应用汉明码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和存储中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3.1 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数据可能会发生错误。

通过使用汉明码,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汉明码在网络通信、无线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2 存储系统在存储系统中,数据可能会因为硬件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损坏。

使用汉明码可以检测和纠正存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汉明码在硬盘驱动器、闪存存储器等设备中被广泛应用,保护用户的数据不受损坏的影响。

3.3 数字电视在数字电视中,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可能受到干扰,导致数据错误。

汉明码编码原理介绍

汉明码编码原理介绍

汉明码编码原理介绍汉明码是在电信领域的一种线性调试码,以发明者理查德·卫斯里·汉明的名字命名。

汉明码在传输的消息流中插入验证码,以侦测并更正单一比特错误。

由于汉明编码简单,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内存(RAM)。

其SECDED版本另外加入一检测比特,可以侦测两个或以下同时发生的比特错误,并能够更正单一比特的错误。

1940年,汉明于贝尔实验室工作,运用贝尔模型电脑,输入端依靠打孔卡,这不免有些读取错误。

在平日,特殊代码将发现错误并闪灯,使得操作者能够纠正这个错误。

在周末和下班期间,在没有操作者的情况下,机器只会简单地转移到下一个工作,汉明在周末工作,他对于不可靠的读卡机发生错误后,总是必须重新开始方案变得愈来愈沮丧。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为了解决调试的问题,开发了功能日益强大的调试算法。

在1950年,他发表了今日所称的汉明码。

现在汉明码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在汉明码出现之前使用过多种检查错误的编码方式,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在和汉明码在相同空间消耗的情况下,得到相等的效果。

汉明码原理介绍:奇偶校验是一种添加一个奇偶位用来指示之前的数据中包含有奇数还是偶数个1的检验方式。

如果在传输的过程中,有奇数个位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错误将被检测出来(注意奇偶位本身也可能改变)。

一般来说,如果数据中包含有奇数个1的话,则将奇偶位设定为1;反之,如果数据中有偶数个1的话,则将奇偶位设定为0。

换句话说,原始数据和奇偶位组成的新数据中,将总共包含偶数个1.奇偶校验并不总是有效,如果数据中有偶数个位发生变化,则奇偶位仍将是正确的,因此不能检测出错误。

而且,即使奇偶校验检测出了错误,它也不能指出哪一位出现了错误,从而难以进行更正。

数据必须整体丢弃并且重新传输。

在一个噪音较大的媒介中,成功传输数据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不可能完成。

虽然奇偶校验的效果不佳,但是由于他只需要一位额外的空间开销,因此这是开销最小的检测方式。

并且,如果知道了发生错误的位,奇偶校验还可以恢复数据。

汉明码编码原理

汉明码编码原理

汉明码编码原理汉明码是一种用于检错和纠错的编码方式,它是由理查德·汉明在1950年提出的。

汉明码通过在数据中添加校验位来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在计算机领域,汉明码被广泛应用于存储系统、通信系统以及数字电子设备中,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汉明码的编码原理主要是通过添加校验位来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

在汉明码中,校验位的位置是按照2的幂次方来确定的,例如第1位、第2位、第4位、第8位等。

这些校验位的作用是对数据位进行奇偶校验,使得在接收端可以通过对校验位的检测来判断数据是否出现错误,并且可以根据校验位的信息来进行错误的纠正。

通过这种方式,汉明码可以实现对多位错误的检测和单位错误的纠正,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汉明码的编码原理还涉及到了海明距离的概念。

海明距离是指两个等长字符串之间对应位置上不同字符的个数。

在汉明码中,通过调整校验位的位置,使得任意两个有效码之间的海明距离至少为3,这样可以实现对单个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同时,通过添加更多的校验位,还可以实现对多个错误的检测和纠正,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除了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汉明码还被广泛应用于存储系统中。

在硬盘、闪存等存储设备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通常会采用汉明码来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通过在存储数据时添加汉明码,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在读写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总之,汉明码作为一种重要的编码方式,在数据传输和存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添加校验位来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保证了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可靠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汉明码在各种数字系统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海明码编码计算、检错和纠错原理解析

海明码编码计算、检错和纠错原理解析

一、海明码检错/纠错基本思想海明码(Hamming Code)是一个可以有多个校验位,具有检测并纠正一位错误代码的纠错码,所以也仅用于信道特性比较好的环境中,如以太局域网。

它的检错、纠错基本思想如下:(1)将有效信息按某种规律分成若干组,每组安排一个校验位通过异或运算进行校验,得出具体的校验码(2)在接收端同样通过异或运算看各组校验结果是否正确,并观察出错的校校组,或者多个出错的校验组的共同校验位,得出具体的出错比特位(3)对错误位取反来将其纠正二、海明码计算海明码计算要按以下步骤来进行:计算校验码位数→确定校验码位置→确定校验码1. 计算校验码位数假设用N表示添加了校验码位后整个传输信息的二进制位数,用K代表其中有效信息位数,r表示添加的校验码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满足:N=K+r≤2r-1(是为了确保r位校验码能校验全部的数据位,因为r位校验码所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为2r-1,同时也确保各位码本身不被其他校验码校验)信息码位数12~45~1112~2627~5758~120121~247校验码位数2 3 4 5 6 7 82. 确定校验码位置海明码的校验码的位置必须是在2n次方位置(n从0 开始,分别代表从左边数起分别是第1、2、4、8、16……),信息码也就是在非2n次方位置3. 确定校验码校验位置选择原则:第i位校验码从当前校验码位开始,每次连续校验i位后再跳过i位,然后再连续校验i位,再跳过i位,以此类推。

确定每个校验码所校验的比特位:P1校验码位校验的码字位为:第1位(也就是P1本身)、第3位、第5位、第7位、第9位、第11位、第13位、第15位,……。

P2校验码位校验的码字位为:第2位(也就是P2本身)、第3位,第6位、第7位,第10位、第11位,第14位、第15位,……。

P3校验码位校验的码字位为:第4位(也就是P4本身)、第5位、第6位、第7位,第12位、第13位、第14位、第15位,第20位、第21位、第22位、第23位,……。

74汉明码编码原理

74汉明码编码原理

74汉明码编码原理汉明码(Hamming Code)是一种用于检错和纠错的编码方式。

它是由美国数学家理查德·汉明(Richard Hamming)在1950年提出的。

汉明码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在发送的数据中附加冗余位(校验位)来检测和纠正传输错误。

汉明码的原理是利用了冗余位与数据位之间的异或运算。

在汉明码编码中,将n个数据位编码为m个码字,其中m>n,并在码字中加入冗余位。

通过校验位的计算与比较,可以检测错误的发生位置,并进行纠正,使得接收方可以准确地恢复原始数据。

汉明码的编码过程如下:1.确定数据位的数量n和校验位的数量m。

汉明码要求数据位的数量n加上校验位的数量m等于码字的位数,即m+n=k,其中k是码字的位数。

2.确定校验位的位置。

校验位的位置有两种方式: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

在水平位置编码中,校验位出现在码字的最左边,依次向右排列。

在垂直位置编码中,校验位出现在码字的最上方,依次向下排列。

3.计算校验位的值。

校验位的计算方法是使得每个校验位对应的数据位加上校验位的数量等于偶数个1例如,对于一个校验位对应两个数据位的汉明码,校验位的值是根据对应的两个数据位的奇偶性进行计算的。

若两个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的值为1;若两个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偶数,则校验位的值为0。

4.将数据位和校验位合并形成码字。

将数据位和校验位按照一定的顺序合并形成码字。

合并的方式可以采用水平合并或垂直合并。

5.发送码字。

将编码后的码字发送给接收方。

汉明码的解码过程如下:1.接收码字。

接收方接收到发送方发送的码字。

2.计算校验位的值。

对接收到的码字,按照相同的校验位计算方法重新计算校验位的值。

3.比较校验位的值。

将接收到的校验位的值与重新计算得到的校验位的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不一致,则说明发生了错误。

4.纠正错误。

如果发现错误发生,则根据校验位的位置和计算出的校验位值,确定错误的位置,并进行纠正。

5.提取数据位。

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

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

汉明码(Hamming)的编码和译码算法本文所讨论的汉明码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码,它是在纠错编码的实践中较早发现的一类具有纠单个错误能力的纠错码,在通信和计算机工程中都有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我们知道当计算机存储或移动数据时,可能会产生数据位错误,这时可以利用汉明码来检测并纠错。

简单的说,汉明码是一个错误校验码码集,由Bell实验室的R.W.Hamming发明,因此定名为汉明码。

如果对汉明码作进一步推广,就得出了能纠正多个错误的纠错码,其中最典型的是BCH码,而且汉明码是只纠1bit错误的BCH码,可将它们都归纳到循环码中。

各种码之间的大致关系显示如下。

一、汉明码的编码算法输入:信源消息u(消息分组u)输出:码字v处理:信源输出为一系列二进制数字0和1。

在分组码中,这些二进制信息序列分成固定长度的消息分组(message blocks)。

每个消息分组记为u,由k个信息位组成。

因此共有2k种不同的消息。

编码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输入的消息u转换为二进制n 维向量v ,这里n >k 。

此n 维向量v 就叫做消息u 的码字(codeword )或码向量(code vector )。

因此,对应于2k 种不同的消息,也有2k 种码字。

这2k 个码字的集合就叫一个分组码(block code )。

若一个分组码可用,2k 个码字必须各不相同。

因此,消息u 和码字v 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由于n 符号输出码字只取决于对应的k 比特输入消息,即每个消息是独立编码的,从而编码器是无记忆的,且可用组合逻辑电路来实现。

定义:一个长度为n ,有2k 个码字的分组码,当且仅当其2k 个码字构成域GF(2)上所有n 维向量组成的向量空间的一个K 维子空间时被称为线性(linear )(n, k)码。

汉明码(n ,k ,d )就是线性分组(n, k)码的一种。

其编码算法即为使用生成矩阵G :v = u ·G 。

海明码编码计算、检错和纠错原理解析

海明码编码计算、检错和纠错原理解析

海明码编码计算、检错和纠错原理解析一、海明码检错/纠错基本思想海明码(Hamming Code)是一个可以有多个校验位,具有检测并纠正一位错误代码的纠错码,所以也仅用于信道特性比较好的环境中,如以太局域网。

它的检错、纠错基本思想如下:(1)将有效信息按某种规律分成若干组,每组安排一个校验位通过异或运算进行校验,得出具体的校验码(2)在接收端同样通过异或运算看各组校验结果是否正确,并观察出错的校校组,或者多个出错的校验组的共同校验位,得出具体的出错比特位(3)对错误位取反来将其纠正二、海明码计算海明码计算要按以下步骤来进行:计算校验码位数→确定校验码位置→确定校验码1. 计算校验码位数假设用N表示添加了校验码位后整个传输信息的二进制位数,用K代表其中有效信息位数,r表示添加的校验码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满足:N=K+r≤2r-1(是为了确保r位校验码能校验全部的数据位,因为r位校验码所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为2r-1,同时也确保各位码本身不被其他校验码校验)信息码位数12~45~1112~2627~5758~120121~247校验码位数2 3 4 5 6 7 82. 确定校验码位置海明码的校验码的位置必须是在2n次方位置(n从0 开始,分别代表从左边数起分别是第1、2、4、8、16……),信息码也就是在非2n次方位置3. 确定校验码校验位置选择原则:第i位校验码从当前校验码位开始,每次连续校验i位后再跳过i位,然后再连续校验i位,再跳过i位,以此类推。

确定每个校验码所校验的比特位:P1校验码位校验的码字位为:第1位(也就是P1本身)、第3位、第5位、第7位、第9位、第11位、第13位、第15位,……。

P2校验码位校验的码字位为:第2位(也就是P2本身)、第3位,第6位、第7位,第10位、第11位,第14位、第15位,……。

P3校验码位校验的码字位为:第4位(也就是P4本身)、第5位、第6位、第7位,第12位、第13位、第14位、第15位,第20位、第21位、第22位、第23位,……。

标准汉明码计算公式

标准汉明码计算公式

标准汉明码计算公式
标准汉明码是一种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方式,它通过在原始数据中添加冗余位来检测和纠正传输或存储过程中的错误。

标准汉明码的计算公式如下:
1. 首先,确定原始数据的长度为n,而冗余位的数量为r。

2. 找到一个r的值,满足以下不等式,2^r ≥ n + r + 1。

这个不等式确保冗余位足够多以检测和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3. 将原始数据的每一位放置在汉明码中的对应位置,从左到右依次编号为1, 2, 3, ... , n。

4. 对于每个冗余位,确定其位置为2^i,其中i的值从0开始递增,直到2^i > n + r + 1。

5. 对于每个冗余位,计算其值。

对于第i个冗余位,将其位置为2^i的位作为校验位。

校验位的值是通过对应位置上的数据位进行异或运算得到的。

具体计算公式为,校验位的值 = 数据位1的异或运算结果 ^ 数据位2的异或运算结果 ^ ... ^ 数据位k的异或
运算结果,其中k是与校验位相关的数据位的数量。

6. 将计算得到的校验位插入到汉明码中的对应位置。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标准汉明码可以实现对数据传输或存储过程中的错误进行检测和纠正。

在接收端,通过比较接收到的汉明码与计算得到的校验位,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错误,并尝试进行纠正。

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

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

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计算机汉明码编码规则若编成的海明码为Hm,Hm-1…H2H1,则海明码的编码规律为:(1)校验位分布:在m位的海明码中,各校验位Pi分布在位号为2^(i-1)的位置,即校验位的位置分别为1,2,4,8,…,其余为数据位;数据位按原来的顺序关系排列。

如有效信息码为…D5D4D3D2D1,则编成的海明码为…D5P4D4D3D2P3D1P2P1。

(2)校验关系:校验关系指海明码的每一位Hi要有多个校验位校验,其关系是被校验位的位号为校验位的位号之和。

如D1(位号为3)要由P2(位号为2) 与P1(位号为1)两个校验位校验,D2(位号为5)要由P3(位号为4)与P1两个校验位校验,D3(位号为6)要由P2与P3两个校验位校验,D4(位号为7)要由P1,P2,P3三个校验位校验,……。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希望校验的结果能正确反映出出错位的位号。

(3)在增大合法码的码距时,使所有码的码距尽量均匀增大,以保证对所有码的校验能力平衡提高。

汉明距离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个码字之间对应位上码元取值不同的位的数目定义为这两个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

即d(x,y)=∑x[i]⊕y[i],这里i=0,1,..n-1,x,y都是n位的编码,⊕表示异或例如,(00)与(01)的距离是1,(110)和(101)的距离是2。

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个编码之间汉明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个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

最小汉明距离越大,码组越具有抗干扰能力。

下面我们用d表示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

1。

当码组用于检测错误时,设可检测e个位的错误,则d >=e + 1设有两个距离为d的码字A和B,如果A出现了e个错误,则A变成了以A为圆心,e位半径的球体表面的码字。

为了能够准确地分辨出这些码字既不是A也不是B,那么A 误码后变成的球面上的点与B至少应该有一位距离(如果B在球面上或在球面内部则无法分辨出到底B是不是A的错误码),即A与B之间的最小距离d >= e+1。

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

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

hammin(汉明)码编码规则计算机汉明码编码规则若编成的海明码为Hm,Hm-1…H2H1,则海明码的编码规律为:(1)校验位分布:在m位的海明码中,各校验位Pi分布在位号为2^(i-1)的位置,即校验位的位置分别为1,2,4,8,…,其余为数据位;数据位按原来的顺序关系排列。

如有效信息码为…D5D4D3D2D1,则编成的海明码为…D5P4D4D3D2P3D1P2P1。

(2)校验关系:校验关系指海明码的每一位Hi要有多个校验位校验,其关系是被校验位的位号为校验位的位号之和。

如D1(位号为3)要由P2(位号为2) 与P1(位号为1)两个校验位校验,D2(位号为5)要由P3(位号为4)与P1两个校验位校验,D3(位号为6)要由P2与P3两个校验位校验,D4(位号为7)要由P1,P2,P3三个校验位校验,……。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希望校验的结果能正确反映出出错位的位号。

(3)在增大合法码的码距时,使所有码的码距尽量均匀增大,以保证对所有码的校验能力平衡提高。

汉明距离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个码字之间对应位上码元取值不同的位的数目定义为这两个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

即d(x,y)=∑x[i]⊕y[i],这里i=0,1,..n-1,x,y都是n位的编码,⊕表示异或例如,(00)与(01)的距离是1,(110)和(101)的距离是2。

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个编码之间汉明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个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

最小汉明距离越大,码组越具有抗干扰能力。

下面我们用d表示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

1。

当码组用于检测错误时,设可检测e个位的错误,则d >=e + 1设有两个距离为d的码字A和B,如果A出现了e个错误,则A变成了以A为圆心,e位半径的球体表面的码字。

为了能够准确地分辨出这些码字既不是A也不是B,那么A 误码后变成的球面上的点与B至少应该有一位距离(如果B在球面上或在球面内部则无法分辨出到底B是不是A的错误码),即A与B之间的最小距离d >= e+1。

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

汉明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

汉明码(Hamming)的编码和译码算法本文所讨论的汉明码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码,它是在纠错编码的实践中较早发现的一类具有纠单个错误能力的纠错码,在通信和计算机工程中都有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我们知道当计算机存储或移动数据时,可能会产生数据位错误,这时可以利用汉明码来检测并纠错。

简单的说,汉明码是一个错误校验码码集,由Bell实验室的R.W.Hamming发明,因此定名为汉明码。

如果对汉明码作进一步推广,就得出了能纠正多个错误的纠错码,其中最典型的是BCH码,而且汉明码是只纠1bit错误的BCH码,可将它们都归纳到循环码中。

各种码之间的大致关系显示如下。

一、汉明码的编码算法输入:信源消息u(消息分组u)输出:码字v处理:信源输出为一系列二进制数字0和1。

在分组码中,这些二进制信息序列分成固定长度的消息分组(message blocks)。

每个消息分组记为u,由k个信息位组成。

因此共有2k种不同的消息。

编码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输入的消息u转换为二进制n 维向量v ,这里n >k 。

此n 维向量v 就叫做消息u 的码字(codeword )或码向量(code vector )。

因此,对应于2k 种不同的消息,也有2k 种码字。

这2k 个码字的集合就叫一个分组码(block code )。

若一个分组码可用,2k 个码字必须各不相同。

因此,消息u 和码字v 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由于n 符号输出码字只取决于对应的k 比特输入消息,即每个消息是独立编码的,从而编码器是无记忆的,且可用组合逻辑电路来实现。

定义:一个长度为n ,有2k 个码字的分组码,当且仅当其2k 个码字构成域GF(2)上所有n 维向量组成的向量空间的一个K 维子空间时被称为线性(linear )(n, k)码。

汉明码(n ,k ,d )就是线性分组(n, k)码的一种。

其编码算法即为使用生成矩阵G :v = u ·G 。

海明码(汉明码)

海明码(汉明码)

海明码(汉明码)海明码(汉明码)概念汉明码(Hamming Code),是在电信领域的⼀种线性调试码,以发明者理查德·卫斯⾥·汉明的名字命名。

汉明码在传输的消息流中插⼊验证码,当计算机存储或移动数据时,可能会产⽣数据位错误,以侦测并更正单⼀⽐特错误。

由于汉明编码简单,它们被⼴泛应⽤于内存(RAM)。

——百度百科编码⽅式海明码可以对⼀位⽐特错误起到检错和纠错的作⽤,对于海明码的编码⽅式包涵以下⼏个过程确定校验位数在海明码中,校验位(x)和信息位(y)满⾜如下关系:2x≥x+y根据此公式容易求出检验位和信息位的数量,有如下对应关系:信息位位数12~45~1112~2627~5758~120校验码位数234567确定校验位位置海明码中校验位位置是固定的均为2的幂次的位置(1,2,4,8,……)确定校验位的值海明码编码时对于每个校验位会将信息位分组,每⼀个校验位会覆盖多个信息位,对每个校验位其能覆盖的信息位有如下特点:h为信息位地址p为校验位地址p&q>0对于每个校验位所覆盖的区域,采⽤校验⽅式确定校验码的值,⼀般为偶校验纠错和检错确定校验位数在得到海明码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总位数来计算出相应的信息位和检验位各有多少,根据上述公式即可,同理即可得到校验位地址,并获得各个校验码检错假设各个校验码是由偶校验得到的,那么我们再次计算接收端的海明码对应的各个校验位的值,然后将新得到的校验位的值与发送来的值相⽐较,相同则证明该校验位覆盖的范围内的信息位全部是正确的,否则则该校验码所覆盖的范围内的信息位存在错误,通过各个校验码的⽐较我们可以确定那⼏个分组存在错误,通过查看分组的交集,便可以确定错误的信息位的位置纠错得到错误的信息位之后,对其取反即可⽰例发送端信息码:1010110信息码位数为7,所以可以确定校验码位数为4,海明码总位数为11校验码位置为:1,2,4,8计算校验码的值:(偶校验⽅式)p1=偶校验(h1,h3,h5,h7,h9,h11)=0p2=偶校验(h3,h6,h7,h10,h11)=1p4=偶校验(h5,h6,h7)=1p8=偶校验(h9,h10,h11)=0获得海明码为:01110100110接收端海明码为:01110100111确定校验位:1,2,4,8计算校验码值:p1=偶校验(h1,h3,h5,h7,h9,h11)=1p2=偶校验(h3,h6,h7,h10,h11)=1p4=偶校验(h5,h6,h7)=0p8=偶校验(h9,h10,h11)=1 Processing math: 100%由此确定错误位为11位,因为特殊的分组⽅式,所以这⾥计算结果从⾼位开始排出为1011(⼆进制)=11,也可确定错误位。

哈夫曼编码_汉明编码

哈夫曼编码_汉明编码

1 课题描述信息论理论基础的建立,一般来说开始与香农(C.E.Shannon)在研究通信系统时所发表的论文。

信息论是在信息可以度量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可靠的传递信息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涉及信息亮度、信息特性、信息传输速率、信道容量、干扰对信息传输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常把上述范围的信息论称为狭义信息论,又因为它的创始人是香农,故又称为香农信息论。

广义信息论则包含通信的全部统计问题的研究,除了香农信息论之外,还包括信号设计、噪声理论、信号的检测与估值等。

当信息在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噪声或其他无用信号的干扰时,信息理论会为可靠、有效的从数据中提取信息提供必要的根据和方法。

因此必须研究噪声和干扰的性质以及它们与信息本质上的差别,噪声与干扰往往具有某种统计规律的随机特性,信息则具有一定的概率特性,如度量信息量的熵值就是概率性质的。

信息论、概率轮、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学是信息论应用的基础和工具。

信息论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以使信息系统最优化。

所谓可靠性高就是要使信源发出的消息经过信道传输以后,尽可能准确的、不失真的再现在接收端;而所谓有效性高,就是经济效果好,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少的设备来传送一定数量的信息;所谓保密性就是隐蔽和保护通信系统中传送的信息,使它只能被授权接受者获取,而不能被未授权者接受和理解;而认证性是指接受者能正确的判断所接受的消息的正确性,验证消息的完整性,而不是接收伪造的和被修改的信息。

2 信源编码的相关介绍信源编码分为无失真编码和限失真编码。

一般称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为第一极限定理,限失真信源编码为第三极限定理。

由于信源符号之间存在分布不均匀和相关性,使得信源存在冗余度,信源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冗余,提高编码效率。

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寻找一定的方法把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码字序列的方法。

信源编码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使序列中的各个符号尽可能相互独立,即解除相关性;使编码中各个符号出现的概率尽可能相等,即概率均匀化。

汉明码

汉明码
一般来说,若汉明码长为n,信息位数为k,则监督位数r=n-k。
数量之比
数量之比
那么汉明码的数量与数据位的数量之间有何比例呢?上面的例子中数据位是4位,加上3位汉明码是7位,而2 的3次幂是8。这其中就存在一个规律,即2^P≥P+D+1,其中P代表汉明码的个数,D代表数据位的个数,比如4位 数据,加上1就是5,而能大于5的2的幂数就是3(2^3=8,2^2=4)。这样,我们就能算出任何数据位时所需要的 汉明码位数:7位数据时需要4位汉明码(16>4+7+1),64位数据时就需要7位汉明码(128>64+7+1),大家可以 依此推算。此时,它们的编码规也与4位时不一样了。
校验
校验
与其他的错误校验码类似,汉明码也利用了奇偶校验位的概念,通过在数据位后面增加一些比特,可以验证 数据的有效性。利用一个以上的校验位,汉明码不仅可以验证数据是否有效,还能在数据出错的情况下指明错误 位置。
纠错
纠错
在接收端通过纠错译码自动纠正传输中的差错来实现码纠错功能,称为前向纠错FEC。在数据链路中存在大 量噪音时,FEC可以增加数据吞吐量。通过在传输码列中加入冗余位(也称纠错位)可以实现前向纠错。但这种方 法比简单重传协议的成本要高。汉明码利用奇偶块机制降低了前向纠错的成本。
谢谢观看
汉明码
电信领域的线性调试码
01 历史
03 纠错 05 编码原理
目录
02 校验 04 校验方法 06 数量之比
基本信息
汉明码(Hamming Code),是在电信领域的一种线性调试码,以发明者理查德·卫斯里·汉明的名字命名。 汉明码在传输的消息流中插入验证码,当计算机存储或移动数据时,可能会产生数据位错误,以侦测并更正单一 比特错误。由于汉明编码简单,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内存(RA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汉明码编码规则若编成的海明码为Hm,Hm-1…H2H1,则海明码的编码规律为:(1)校验位分布:在m位的海明码中,各校验位Pi分布在位号为2^(i-1)的位置,即校验位的位置分别为1,2,4,8,…,其余为数据位;数据位按原来的顺序关系排列。

如有效信息码为…D5D4D3D2D1,则编成的海明码为…D5P4D4D3D2P3D1P2P1。

(2)校验关系:校验关系指海明码的每一位Hi要有多个校验位校验,其关系是被校验位的位号为校验位的位号之和。

如D1(位号为3)要由P2(位号为2) 与P1(位号为1)两个校验位校验,D2(位号为5)要由P3(位号为4)与P1两个校验位校验,D3(位号为6)要由P2与P3两个校验位校验,D4(位号为7)要由P1,P2,P3三个校验位校验,……。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希望校验的结果能正确反映出出错位的位号。

(3)在增大合法码的码距时,使所有码的码距尽量均匀增大,以保证对所有码的校验能力平衡提高。

汉明距离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个码字之间对应位上码元取值不同的位的数目定义为这两个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

即d(x,y)=∑x[i]⊕y[i],这里i=0,1,..n-1,x,y都是n位的编码,⊕表示异或例如,(00)与(01)的距离是1,(110)和(101)的距离是2。

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个编码之间汉明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个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

最小汉明距离越大,码组越具有抗干扰能力。

下面我们用d表示码组的最小汉明距离。

1。

当码组用于检测错误时,设可检测e个位的错误,则d >=e + 1设有两个距离为d的码字A和B,如果A出现了e个错误,则A变成了以A为圆心,e位半径的球体表面的码字。

为了能够准确地分辨出这些码字既不是A也不是B,那么A误码后变成的球面上的点与B至少应该有一位距离(如果B在球面上或在球面内部则无法分辨出到底B是不是A的错误码),即A与B之间的最小距离d >= e+1。

2。

若码组用于纠错,设可纠错t个位的错误,则d >= 2t+1设有码字A和B,如果A出现了t个错误,B也出现了t各错误,则A码变成以A为圆心,t 为半径的球面上的码字;B码变成以B为圆心,t为半径的球面上的码字。

为了在出现t个错之后仍能分辨一个码字到底是属于A的错码还是属于B的错码,A,B为球心的两个球面应该不相交,即球心A,B之间距离应该大于2t,所以d >= 2t+1。

3。

如果码组用于纠正t个错,检测e个错,则d >= e+t+1, 这里e>t这种检错纠错方式结合的情况同上述两个情况类似。

当码字出现t个或者小于t个错时,系统按照纠错方式工作。

当码字出现超过t个错而小于等于e个错时,系统按照检错方式工作;当A出现e个错,B出现t个错时,既要纠正B的错,又要发现A的错,则以A为球心,e为半径的球和以B为球心,t为半径的球应该不相交,所以A,B之间的距离应该大于等于e+t+1,即d>=e+t+1。

汉明码汉明码是一种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是指将信息序列划分为长度为k的序列段,在每一段后面附加r位的监督码,且监督码和信息码之间构成线性关系,即它们之间可由线性方程组来联系。

这样构成的抗干扰码称为线性分组码。

设码长为n,信息位长度为k,监督位长度为r=n-k。

如果需要纠正一位出错,因为长度为n的序列上每一位都可能出错,一共有n种情况,另外还有不出错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用长度为r 的监督码表示出n+1种情况。

而长度为r的监督码一共可以表示2^r种情况。

因此2^r >= n + 1,即r >= log(n+1)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汉明码。

假设k=4,需要纠正一位错误,则2^r >= n + 1 = k + r + 1 = 4 + r + 1解得r >= 3。

我们取r=3,则码长为3+4=7。

用a6,a5,...a0表示这7个码元。

用S1,S2,S3表示三个监关系式中的校正子。

我们作如下规定(这个规定是任意的):S1 S2 S3 错码的位置0 0 1 a00 1 0 a11 0 0 a20 1 1 a31 0 1 a41 1 0 a51 1 1 a60 0 0 无错按照表中的规定可知,仅当一个错码位置在a2,a4,a5或a6时校正子S1为1,否则S1为0。

这就意味着a2,a4,a5,a6四个码元构成偶校验关系:S1 = a6⊕a5⊕a4⊕a2 (1)式同理,可以得到:S2 = a6⊕a5⊕a3⊕a1 (2)式S1 = a6⊕a4⊕a3⊕a0 (3)式在发送信号时,信息位a6,a5,a4,a3的值取决于输入信号,是随机的。

监督为a2,a1,a0应该根据信息位的取值按照监督关系决定,即监督位的取值应该使上述(1)(2)(3)式中的S1,S2,S3为0,这表示初始情况下没有错码。

即a6⊕a5⊕a4⊕a2 = 0a6⊕a5⊕a3⊕a1 = 0a6⊕a4⊕a3⊕a0 = 0由上式进行移项运算,得到:a2 = a6⊕a5⊕a4a1 = a6⊕a5⊕a3a0 = a6⊕a4⊕a3已知信息位后,根据上式即可计算出a2,a1,a0三个监督位的值。

接收端受到每个码组后,先按照(1)~(3)式计算出S1,S2,S3,然后查表可知错码情况。

例如,若接收到的码字为0000011,按照(1)~(3)计算得到:S1 = 0, S2 = 1, S3 = 1查表可得在a3位有一个错码。

这种编码方法的最小汉明距离为d=3,所以这种编码可以纠正一个错码或者检测两个错码。

Reed-Muller码是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的一种。

编辑本段差错控制编码理论的起源和发展1948年,Bell实验室的C.E.Shannon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是关于现代信息理论的奠基性论文,它的发表标志着信息与编码理论这一学科的创立。

Shannon在该文中指出,任何一个通信信道都有确定的信道容量C,如果通信系统所要求的传输速率R小于C,则存在一种编码方法,当码长n充分大并应用最大似然译码(MLD,MaximumLikelihoodDecdoding)时,信息的错误概率可以达到任意小。

从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可知,随着分组码的码长n或卷积码的约束长度N的增加,系统可以取得更好的性能(即更大的保护能力或编码增益),而译码的最优算法是MLD,MLD算法的复杂性随n或N的增加呈指数增加,因此当n或N较大时,MLD在物理上是不可实现的。

因此,构造物理可实现编码方案及寻找有效译码算法一直是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中心任务。

Shannon指出了可以通过差错控制码在信息传输速率不大于信道容量的前提下实现可靠通信,但却没有给出具体实现差错控制编码的方法。

20世纪40年代,R.Hamming和M.Golay 提出了第一个实用的差错控制编码方案,使编码理论这个应用数学分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通常认为是R.Hamming提出了第一个差错控制码。

当时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受雇于贝尔实验室,主要从事弹性理论的研究。

他发现计算机经常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而一旦有错误发生,程序就会停止运行。

这个问题促使他编制了使计算机具有检测错误能力的程序,通过对输入数据编码,使计算机能够纠正这些错误并继续运行。

Hamming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将输入数据每4个比特分为一组,然后通过计算这些信息比特的线性组合来得到3个校验比特,然后将得到的7个比特送入计算机。

计算机按照一定的原则读取这些码字,通过采用一定的算法,不仅能够检测到是否有错误发生,同时还可以找到发生单个比特错误的比特的位置,该码可以纠正7个比特中所发生的单个比特错误。

这个编码方法就是分组码的基本思想,Hamming提出的编码方案后来被命名为汉明码。

虽然汉明码的思想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它也存在许多难以接受的缺点。

首先,汉明码的编码效率比较低,它每4个比特编码就需要3个比特的冗余校验比特。

另外,在一个码组中只能纠正单个的比特错误。

M.Golay研究了汉明码的这些缺点,并提出了两个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高性能码字:一个是二元Golay码,在这个码字中Golay将信息比特每12个分为一组,编码生成11个冗余校验比特。

相应的译码算法可以纠正3个错误。

另外一个是三元Golay码,它的操作对象是三元而非二元数字。

三元Golay码将每6个三元符号分为一组,编码生成5个冗余校验三元符号。

这样由11个三元符号组成的三元Golay码码字可以纠正2个错误。

汉明码和Golay码的基本原理相同。

它们都是将q元符号按每k个分为一组.然后通过编码得到n-k个q元符号作为冗余校验符号,最后由校验符号和信息符号组成有n个q元符号的码字符号。

得到的码字可以纠正t个错误,编码码率为为k/n。

这种类型的码字称为分组码,一般记为(q,n,k,t)码,二元分组码可以简记为(n,k,t)码或者(n,k)码。

汉明码和Golay码都是线性的,任何两个码字经过模q的加操作之后,得到的码字仍旧是码集合中的一个码字。

在Golay码提出之后最主要的一类分组码就是Reed-Muller码。

它是Muller在1954年提出的,此后Reed 在Muller提出的分组码的基础上得到了一种新的分组码,称为Reed-Muller码,简记为RM码。

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RM码在火星探测方面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即使在今天,RM码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其快速的译码算法非常适合于光纤通信系统。

汉明码用于数据传送,能检测所有一位和双位差错并纠正所有一位差错的二进制代码。

当计算机存储或移动数据时,可能会产生数据位错误,这时可以利用汉明码来检测并纠错,简单的说,汉明码是一个错误校验码码集,由Bell实验室的R.W.Hamming发明,因此定名为汉明码。

校验与其他的错误校验码类似,汉明码也利用了奇偶校验位的概念,通过在数据位后面增加一些比特,可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

利用一个以上的校验位,汉明码不仅可以验证数据是否有效,还能在数据出错的情况下指明错误位置。

编辑本段纠错在接受端通过纠错译码自动纠正传输中的差错来实现码纠错功能,称为前向纠错FEC。

在数据链路中存在大量噪音时,FEC可以增加数据吞吐量。

通过在传输码列中加入冗余位(也称纠错位)可以实现前向纠错。

但这种方法比简单重传协议的成本要高。

汉明码利用奇偶块机制降低了前向纠错的成本。

编辑本段校验方法进行奇偶校验的方法是先计算数据中1的个数,通过增加一个0或1(称为校验位),使1的个数变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

例如,数据1001总共是4个比特位,包括2个1,1的数目是偶数,因此,如果是偶校验,那么增加的校验位就是一个0,反之,增加一个1作为校验位。

通过“异或”运算来实现偶校验,“同或”运算来实现奇校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