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知识点又相互联系。
【相关资料精粹】相关材料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为什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这就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什么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呢?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4年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2∶1,如果把城市里的非货币的收入也计算在内,城乡的差距远远大于3.2∶1,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达4∶1至6∶1。
一位前德国驻华大使曾经形象地称,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实际上也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十多倍。
而且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造成了国民的收入不均。
如果不采取及时到位的调节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二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目前我国每年的投资率都在40%以上,投资额在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每年消耗的水泥占到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40%;钢铁、煤炭、氧化铝的消耗量,都占到世界消耗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电的消耗量也占到世界消耗量的13%以上,但每年产出的GDP却只有世界的4%。
我国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总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
三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自马克思主义被带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方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完善有序。
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社会趋于更加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变的产物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总结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科学理论的诞生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要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相符:唯物论论证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辩证法涵盖了矛盾观、整体观、发展、适度和扬弃,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一对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领。
唯物论与科学发展观:唯物论的自然性客观原理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科学发展观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问题上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的手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以自我意识来改造自然,如果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将首先对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后反过来遭受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_朱吉玉
第1期
朱吉玉,朱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65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2012 年我国 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为 44. 6%,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70% 左右的平均水平, 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 53%左右的平均水平。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是产业 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减轻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 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资、引智,加快提升服务产业竞争力。扩大开 放合作,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对 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 9.8% 的速度持续增长了 30 多 年,2012 首次“破 8”,为 7.8%,预计 2013 年约为 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 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 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 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 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 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 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 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 康; 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 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 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 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 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 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验性道路,也是一条规律性道路,想要坚实地践行这条道路,就必须了解它的发展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脉络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开辟标志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从建立新中国开始的:另一种认为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或者说,是从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始的。
1然而按照政治的观点,我们对于判断中国什么时候走上特色社会道路,不能作简单地认识,而应当综合各方面地认识,作深入地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某些自己的特点,但从质的方面看,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是属于同一种类型,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因此,只能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或开辟; 只能说毛泽东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和不断拓展做了直接的历史铺垫,但不能把它说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应当是1978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
科学发展观教案
第1课:科学理论引领前进道路教学目标: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让学生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重大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其重大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因素、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
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时代的呼唤发展的要求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主义又是新生事物,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摸索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与强国富民之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以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
1“ 农 ” 、三 问题 。 温 总 理 在 其 上 任 的 第 一 次 记 者 招 待 会 银 行问题 、 国企问 题等 等 ; 同时 , 国政府 还要 养活 40 我 0 0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 就明确提 出 :农业 发展 滞后 , 民收 入增 长缓慢 , “ 农 已经 万公 务员队伍 。一句 话 , 政府财政 困难重重 。 成 为制约扩 大内需的~个 重要 因素 。” 见解决农 民问 题是 可 5 生态建设 、 、 环境保护 问题 。过 去 , 为了尽快 发展经济 , 目前我 国的头等大事 。然而 , 我国农 民进一步增收 的困难却 我 国基 本 采 取 的 是 先 发展 经 济 , 治 理 环 境 的 方 法 。其 结 果 后 很大 。虽然近两 年来在 中央政 府各项 促进 农民增收 政 策的 是 : 水源 污染 、 流污染 、 气污染 、 态破坏 、 境恶化 ( 河 空 生 环 近 作用 下 , 农村 居民收 入有 了明显 增加 ; 是 ,0 5年 下半 年 期 的 太 湖 蓝 藻 事 件 就 是 一 个 生 动 的 例 子 ) 因 此 , 们 今 天 清 但 20 。 我 以来 , 民进一步增加 收入 的难 度越来 越大 。其 原因 有二 : 楚地认 识到 : 农 冶理环 境污染所花 费的钱远远 大于经 济增长 产
3 失 业 问题 。我 国 失 业 问 题 目 前 主 要 表现 为 劳 动 力 总 个大的复合 体系的协调及可持 续性 。 、 财政 政策是~个动态 的
量过剩 。我国劳动 力有 74亿 , 年新增劳 动力 10 . 每 0 0万 , 下 政策管理过程 ,它在可持续 发展中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 用 , 根
尼 系 数 03 0 )和 资 本 福 利 国 家 如 挪 威 、瑞 士 ( 尼 系数 .— . 4 基
202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思想汇报
202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思想汇报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思想体系和实践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注重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它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的各个层面。
它要求我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它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注重全局性和长远性,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需要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它要求我们正视矛盾和问题,通过化解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四、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是破解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题目及答案(精华版)
1.胡锦涛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意义?答: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
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紧紧抓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紧紧抓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是党中央在敏锐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趋势,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认真把握这一要求,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早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就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乐完整的理论阐述。
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过去五年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得到改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的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都比较明显。
然而同时也可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就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来临,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全面复苏的过程可能缓慢复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提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落实,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伟大的实践呼唤和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进一步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科学发展观主题是发展、关键在落实。
只有落实,才能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实践和行动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和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很快就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绝非易事。
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观念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仍然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对立起来,有的还在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谋求所谓的发展,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实践中。
事实上,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
只有在深入实践和认真落实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跟上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科学发展观
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科学发展观前言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毛泽东主义概论(简称毛概)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课程,是培养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重要教材。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毛概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毛概中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坚持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注重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3.组织发展和自我发展相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发展是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推动的,同时强调发展还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来推动。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以下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1.提出阶段:科学发展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计划生产和人民公社等方面的探索。
2.具体提法阶段:1987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命题。
1992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正式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名字并纳入党章。
3.理论完善阶段: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提出了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差距等重要论述。
4.深化阶段: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提出了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任务。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措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30年来实现了年平均8%左右的持续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
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 万吨、水泥10.60亿吨。
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口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我 国经 济“ 五 ” 间保 持 年 均 94 % 的持 续 十 期 .8 高增 长 , 别 是 2 0 特 0 3年 以 来 , 年 增 长 速 度 接 近 每 1% , 高 能 耗 、 0 但 高物 耗 、 染 重 的粗 放 型经 济 增长 污 方式 没有 得到根 本 转 变 , 经济 的快 速 增长 很 大 程 度 上是 靠大 量消耗 资源 实现 的 。
认 真总结分析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 从而促使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上取得 突破性进展 。 [ 关键 词] 科学发展观 ; 经济社会发展 ; 问题分析 [ 中图分类 号] 104 F2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2— 9 9 20 )8— 0 6— 5 10 30 (0 8 0 04 0
五 ” 间能源 需 求 实 际是 规 划 预 测 的 4倍 , 调 查 期 有
显示 ,0 1年 以前 , 去 上 世 纪 8 20 除 0年 代 的 个 别 年
审视 总结 我 国的经 济社 会 发 展 , 还需 要 面对 一些 它 需 要解决 的深层 次矛 盾和 问题 。这些 矛盾 和问题 有
些 是发 展过程 中 的普 遍性 问题 或 规律 性 问题 , 些 有
则 是 由我 国特 殊 的 国情 和发展 观决定 的发 展模式 所 决 定 的问题 。面对 这 些 深层 次矛 盾 和 问题 , 要 我 需 们按科 学发 展观 要求 , 以社 会 主 义建 设 正 反 两方 面 历史经 验为基 础 , 从理论 与实 践 的结 合上 , 从实 际 出
测 , 国的 能源 资 源 将难 以为 继 。根 据 国 际能 源 署 我 (E 最新估计 , 一切照 旧, 22 , IA) 如果 到 00年 石油外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第一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
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
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
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
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
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2012工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统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关键字】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4年12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一年多来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现的认识。
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并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开山垦荒,让我越开越穷;退耕还林、种草养牛,让我发家致富!”这是2005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在陕北采访时,一位老农说的一番话。
它既道出了老农的心声,也道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党始终为之奋斗的根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承担起带领人民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
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后来,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使发展走了弯路,经历了曲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情、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根底上,我们党毅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执政问题联系起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战胜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知识问答
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3月10日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什么是五个统筹?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答: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涵是什么?
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10、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答:坚持以人为本。
1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答: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6、温家宝同志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
答: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7、什么是发展观?
答: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什么?
22、从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来看,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仍然不够。目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哪六个方面比较突出问题?
答:一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二是由于地区资源条件的制约、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地区差距在扩大;三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较快,而社会发展,包括文教卫生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五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六是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难题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1、“三农”问题。
温总理在其上任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明确提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解决农民问题是目前我国的头等大事。
然而,我国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困难却很大。
虽然近两年来在中央政府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但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农民进一步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其原因有二:一是以粮食为龙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小幅下降,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下降;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明显上涨。
粮食价格的下降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上升不仅影响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减免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支撑农民持续性增收的亮点不多。
此外,农村市场价格涨幅比城市市场要高,不利于农村消费的扩大。
2、收入差距、社会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造成许多矛盾激化与社会不和谐现象,潜伏隐患,不时爆发。
我国政府现今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创造财富,还要关注财富的分配,这也是我国政府最大的挑战。
按国际公认分配公平指标,我国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超过国际警戒线: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基尼系数0.3-0.4)和资本福利国家如挪威、瑞士(基尼系数0.2-0.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仅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我国历史上贫富差距空前大的时期。
由此可见,如果说在前几年,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创造财富的话,那么时至今日,财富的分配则变得同等重要了。
3、失业问题。
我国失业问题目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总量过剩。
我国劳动力有7.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打工的农民1.2~1.5亿。
4、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要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是需要庞大的一笔资金的,也许人们会说应该由政府出钱。
可是我国政府现在有困难,财政有赤字,政府不断用发行国债的方式解决赤字问题。
国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又太多,如上面提到的“三农”问题、教育问题、银行问题、国企问题等等;同时,我国政府还要养活4000多万公务员队伍。
一句话,政府财政困难重重。
5、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问题。
过去,为了尽快发展经济,我国基本采取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
其结果是:水源污染、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近期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因此,我们今天清楚地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钱远远大于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
这给我国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观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利益,决不能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主要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一发展观既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又总结了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它揭示了对发展问题的一个崭新的、全面的认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正确方向。
要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不断发展、不断摸索中,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摸索解决,笔者在此研讨以下的可行性方案。
1、财政政策。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生态、经济和社会这个大的复合体系的协调及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是一个动态的政策管理过程,它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其财政政策,使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如果政府支出中,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占很大比重,长此以往人们的生活质量会大幅提高;如果政府支出结构不断从产品及服务的采购向转移支付转移,用于社会福利项目及社会保险项目,长此下去,会求得社会安定,以此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适度的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总量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特色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原本就是用来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而这些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货币政策同样要通过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和投资的增加,或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需求和投资的增加。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也是一致的。
在实际中,要根据我国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当时的经济环境,选择和确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货币政策目标重点。
3、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政策。
一是税收。
通过税收调节企业、个人收入水平,财产分配,地区间的级差收入。
二是转移支付。
通过转移支付调节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三是社会保障政策。
通过立法,确定社会保障范围和水平,既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又能调节经济。
此外,我国还应通过财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政策工具实现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对外经济政策。
一是关税政策。
通过提高或降低关税率调节进出口。
二是非关税政策。
包括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等。
三是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出口补贴、出口退税。
四是汇率政策。
通过汇率的高低,影响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价格,调节进出口。
此外,还综合运用财税、货币等多种政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对外经济政策实施,一是运用政策手段,积极扩大出口,把促进就业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对外贸易政策以鼓励出口为主,可举办商品展销会,也可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出口。
二是运用外汇政策,调节进出口。
三是运用对外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5、产业政策。
一是在产业结构上,扶持战略产业,援助衰退产业。
政府要对在未来将成为支柱产业的国内产业,通过关税和非关税等措施给予积极保护,以此弱化来自外部的冲击。
产业扶持措施主要有,“倾斜减税”政策——即对扶持的主要产业减税;“倾斜金融”政策——即如何用小部分财政拨款和大部分政府贷款成立金融机构,根据产业政策目标,有重点地对战略性产业提供大量低息贷款,提供补助金。
还可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加科研投入,促进科技进步,重视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研究创新,使企业成为研究创新主体,允许企业联合研制开发新产品,在税收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优惠。
对衰退产业实施调整和援助政策,比如,可设立信用基金,用于对衰退产业提供优惠贷款,用以报废设备、转产、职业培训、安置工人,对失业工人和中小企业转业给予救济和援助。
二是在产业组织政策上,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维护合理和适度的竞争秩序,追求规模经济。
政府要通过强化法制,健全和完善各类体系的基础上,确保企业间的充分竞争,并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6、宏观经济规划。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调解的特点,实行统一、协调、全面的年度、中期和长期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实现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地说:一是积极制定国家指导性宏观经济年度及中长期规划。
二是政府积极与各行业协会及社会委员会进行合作。
三是建立指导性国家宏观经济规划与中央集中的市场调查制度。
四是政府国家宏观经济的规划者要与大企业经理密切合作。
五是在年度和短期的时限上,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依据年度的国家经济预算和年度的财政预算。
六是年度的国家经济预算要表明预期的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在私人消费、公共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分配。
七是年度的财政预算一定要帮助政府达到经济预算中规定的年度目标。
八是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价格、工资、外贸政策等,都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九是国家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要围绕着年度国家宏观经济规划运转。
十是国家中、长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应重视供求管理政策。
7、转移支付制度。
注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进而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规范政府间的分配机制,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此增强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建立我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
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要逐步不断地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财政收入似乎在逐年扩大,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是我国财政的基本特点,且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地方财政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财力水平,为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增长创造条件,从而形成自我积累机制,才是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一项长期而根本的措施。
二是要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结合我国国情按人口进行社会公共项目性转移支付,按标准收入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以此解决纵向收支失衡及横向收入差距问题。
三是规范中央对地方的所有补助性支出,使之全部纳入政府转移支付范畴。
四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对少数民族地区,除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外,要设立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补贴,以此体现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的这项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1] 王梦魁: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王梦魁: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3]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