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届高三12月巴蜀黄金大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12月巴蜀黄金大联考理科综合试题 含答案
2016年四川省2014级高三巴蜀黄金大联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考试时间:2016年12月7日下午15:00~17:00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u 64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的“脂肪合成车间”B. 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C。
中心体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完成倍增D。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浓度,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2.有关物质运输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B。
mRNA从核孔到达细胞质,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 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主要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3.研究发现,正常干细胞中两种关键蛋白质“失控"发生越位碰撞后,正常干细胞会变成肿瘤干细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与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有关B. 干细胞具有控制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C. 干细胞分化后的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D。
干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会减少4.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的改变,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A. 用纤维素酶处理过的植物细胞代替未处理的植物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B。
用丙酮代替无水酒精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C. 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D. 用低温代替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5.苦瓜植株中含一对等位基因D和d,其中D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e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
四川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巴蜀黄金大联考试题_政治_Word版含答案
绝密文科综合(政治)考试时间:2016年12月7日下午15:00~17:00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地理人教版必修1全册、必修2第1章至第3章及区域地理、政治:必修①②。
历史:中国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试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 2016年10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大力发展以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五大运动为重点的健身休闲产业。
国家实施这一举措意在①发挥消费的引导作用②改善居民消费结构③增强经济增长新功能④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
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单位内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科研员进行现金和股权、期权奖励办法。
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是①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②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以分配为导向,刺激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④增加按劳分配收入,保障科研人员权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国家强调,要按照尊重市场、竞争优先,依法审查,强化监督的原则,建立和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政府有关行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这些要求的经济学依据是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③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④价格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某地为回民聚居地区,居民喜食牛肉和羊肉。
该地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业.羊肉供给大幅增加,价格下降.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图示能够正确表示牛肉需求变化趋势的是16.继营改增、资源税改革之后,个人所得税改革成为下一步税改的重点,我国个人所得税将把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统一纳入综合范围征税,此外,养老、二孩、房贷利息等家庭负担也有望纳入抵扣。
四川2017高考语文试卷
四川2017高考语文试卷四川2017高考语文试卷高考语文命题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应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四川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川2017高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姓名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明代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月考试卷】四川省成都市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14级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共150分2.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人,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则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四川省巴蜀2017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
四川省巴蜀2017届高三语文12月联考试题考试时间:2016年12月6日上午9:00~13:00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5,选修4(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初现端倪;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
……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高考语文] 2017年高考四川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高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
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
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
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
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
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
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
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
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
2017高考语文试题四川
2017高考语文试题四川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一、现代文阅读(共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我们有着不同的面孔、性格和梦想,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然而,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共同的价值和理念。
在多元与共存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既保持个性的独立,又实现社会的和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网络、书籍、讲座等各种渠道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信息。
但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深邃而复杂的,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判断,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珍珠。
这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深入探究每一个问题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手机、高速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隐私泄露、网络安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此外,环境保护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都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这需要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成长。
总之,面对这个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认为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的共同价值和理念是什么?2. 作者提到了信息爆炸时代的特点,请简述其对个人知识获取的影响。
2017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四川高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月考试卷】四川省成都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高2017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西游记》,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以及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四川省巴蜀黄金大联考2017届高三12月份联考英语试卷.doc
四川省巴蜀黄金大联考2017届高三12月份联考英语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4第I 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1. What sport does the man like at present?A. BasketballB. FootballC. Table tennis2.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A. Watch TVB. Go shoppingC. Stay at home3. What gift should the woman first buy in the man’s opinion?A. Olympic FuwaB. A pictureC. A CD4. What did the man see last night?A. A strange and noisy birdB. A red-colored birdC. A bird that flew very quietly5. Why does the woman ask for help?A. She is unable to read her mapB. She has lost her city mapC. She can’t find the museum in map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7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读
2017四川高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真题试卷含答案
2017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真题试卷含答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人为核心,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以避免城镇化过程中“乡愁”无处安放的问题。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留住这些记忆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做好前期规划。
同时,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因此,需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也应该定期维修,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同时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2(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我有一颗爱心,我有一份责任,我有一份使命。
”这是我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信条。
我在农村教育工作中,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仍然坚定地选择了留在农村,用我的爱心、责任和使命去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我的工作地点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学校里有三个年级,加起来只有30多个学生。
学校的条件非常简陋,教学用具也很匮乏,但我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
相反,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研究环境。
在我的课堂上,我不仅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
我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所收获。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信地迈步向前。
我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去做,只要我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收获,会有成功的喜悦等待着我。
4香气四溢的风干羊肉在里面慢慢地炖着,让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2017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四川高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2017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2017 高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 题,9 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 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四川省2017届高三12月巴蜀黄金大联考物理试题 含答案
2016年四川省2014级高三巴蜀黄金大联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物理考试时间:2016年12月7日下午15:00~17:00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u 64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所示,小孩用与水平方向成 角的轻绳拉放在水平面上的箱子,第一次轻拉,没有拉动;第二次用更大的力拉(拉力方向不变),箱子还是不动,则A。
第二次拉时箱子受支持力减小B。
第二次拉时箱子受支持力增大C。
第二次拉时箱子受摩擦力不变D. 第二次拉时箱子受摩擦力减小15.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线下面分别悬挂两个小球a,b,细线上端固定在同一点,若两个小球绕同一竖直轴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相对位置关系分别如图所示,则两个圆球在运动过程中,小球a的角速度比小球b 的角速度小的是16. 阻值相等的四个电阻、电容器C及电池E(内阻可忽略)连接成如图所示电路.保持开关S1闭合、S2 断开且电流稳定时,C所带的电荷量为Q;再闭合开关S2,电流1再次稳定后,C所带的电荷量为Q.则1Q与2Q的比2值为A。
2:1B。
5:3C。
1:2D。
1:317.如图所示,A、B、C、D是真空中一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A、B两点分别固定一个等量正点电荷。
现将一电子沿CD连线从C点移到D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点与D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B.电子在C点的电势能比D点电势能大C.电子沿CD连线从C点移到D点过程中,电场力一直不做功D。
电子沿CD连线从C点移到D点过程中,电场力先做功后做负功18.一质点做初速度大小为4m/s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2s内的位移是12m,则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四川省2014级高三巴蜀黄金大联考语文考试时间:2016年12月6日上午9:00~13:00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5,选修4(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初现端倪;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
……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
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
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
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
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
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
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摘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时期,诗、文、词三种文学样式各领风骚,小说、戏曲也开始兴起,共就和应用文得到了发展,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B.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文体批评也得了发展,也是古今文体的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之结合的关键时间。
C.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把唐宋两朝比喻为一个大朝,把上古至中古文化比喻为流进大潮中上游的水。
D.唐宋文化是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它的通变特色影响文体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作者借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的一句话,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了唐宋文化的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融会贯通”。
B.唐宋文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C.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是灵活多变的,文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唐宋两朝文体学的贯通性特点的突出表现。
D.唐代只有大诗人杜甫称得上“文备众体”,而到宋朝,“文备众体”的文人就越来越多,这就是宋朝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都具备且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影响深远。
B.唐宋文化具有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变通的特点,这不仅印象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化的发展、演进。
C.两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两种文化就会互相转化。
D.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余光中在香港中大执教的那些年,每次回台北,都会受邀到林海音家与文友聚会,他有一种“好像到了夏府,才像回到台湾,向文坛报了到”的感觉。
女作家潘人木退休后,经常到美国探儿女,每回回到台北都特别高兴,因为“台北有一间屋子,里面的灯光特别温暖,而灯光下又有两位特别可爱的人——海音和何凡”。
林海音像块磁石,“吸”来四面八方的友谊。
夏家在台湾最早的客厅是在台北城南重庆南路三段。
他们在那幢日式榻榻米的房子住了二十五年,那个六叠大的客厅孕育了四个子女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
林海音早年写作、主编《联副》10年、主编《纯文学月刊》都在这个时期。
之后,夏家搬了两次家,一次是因为原来的平房改建公寓;另一次是改建后搬进去,这两次居住的时间都不长。
等到纯文学出版社基业稳了,赚了钱,一九七六年,何凡、林海音带着最小的祖葳,搬进台北东区一栋公寓的六楼,这也是他们住的第二久的地方。
直到九十年代初,何凡自《国语日报》发行人的职位功成身退,此时四个子女全在国外了,他们觉得需要一个安全清幽的环境,才搬到东区国父纪念馆附近的一幢大楼,直到现在。
不论是住在哪里,也不论在哪一段时期,夏家温暖的客厅永远是敞开给朋友的。
有一年,林海音为了让几位美国朋友了解中国饮食,她把台北南门市场的做春卷师傅请到家来示范做春卷皮。
那天下午市场收了摊后,这位老师傅就带着全套行头到夏府,在院子里表演起来,而林海音早已炒好一大盆包春卷的馅。
只见春卷师傅手上一大把软软的大面团,轻轻地往烧得热热的铁铛上一贴,一张薄薄的春卷皮就烤好了。
林海音兴致勃勃地教大家包春卷,包好了春卷就下锅炸,美国朋友乐了,原来中国餐馆里的春卷是这么做成的。
林海音每次邀人吃饭,总是花些心思去构想,让大家尽兴,她自己也尽兴。
她交友满天下,却不是认识就算了的泛泛之交,她会一直维持着,有一定深厚的经营,聚会看似热闹,但却有某种超越热闹之外的深度。
到林海音家作客,谈得快乐,吃得快乐,她还会为朋友拍照纪念。
三四天后,客人就会收到照片,林海音还在照片后注明时间、地点,让人永远怀念。
奇怪的是大家脸上的皱纹都不见了,所以大家封她一个“无皱纹摄影家”的外号。
自从前几年林海音病倒以后,像这样“整套”的“林派聚会”就在文坛消失,那文学的风华只有在许多人的回忆中了。
正如隐地说的:“我偶尔经过重庆南路的巷弄,特别是在夜里,常觉得那日式小屋还在,林先生正在请客,高朋满座,一屋子的笑声还在那儿传开着。
”1970年一个春天的晚上,在夏府那个日式小屋客厅有一次夜谈。
那天是为了欢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和王洞新婚返台。
而林海音特别烧了一桌好菜,加上大瓶绍兴酒,使餐叙热烈欢洽。
林海音一如往常,照了许多照片。
那天夜谈结束前由诗人痖弘朗诵了当时远在美国丹佛城的余光中的一首诗《情人的血特别红》。
大家在充满磁性的“情人的血特别红,可以染冰岛成玫瑰……情人的眼因过度仰望而变蓝……情人的心骄傲而可怜,能举起教堂的塔光,但不容一寸怀疑……”声中满载而归。
多年来,在林海音家的客厅里有太多太多的“台北一夕谈”,如果记录下来,会是一本有价值的“文人对话录”。
(摘编自夏祖丽(从南走来—林海音传))相关链接:黄春明说: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一位老妇坐公车时怕坐过站,就大喊“城仔落车”。
黄春明投稿时把这句台湾话作为文章标题,并再三叮嘱不能把它改掉。
林海音欣赏他的文才,也理解他的心情,就尊重了他的意见。
(选自何标《他们在岛屿写作—林海音传》)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余光中每次回到台北都会受邀去林海音家,以至他有一种“好像到了夏府,才像回到台湾,向文坛报了到”的感觉。
B.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何凡功成身退,此时林海音何凡夫妇的4个子女全在国外,常感寂寞,于是经常邀请大家来聚会。
C.大家在林海音家谈得快乐,吃得快乐,毫不拘束;林海音每次都将这些事情拍照并注明时间、地点,就是想大家永远怀念她。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晚上,在林家有一次夜谈,诗人亚红朗诵了余光中的《特别红》,大家得到了巨大的精神享受。
5. 从材料看,林海音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4分)6. 本文在材料选取方面有什么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王姥姥走到厅上,对她说:“我说,大嫂,后天就是年初一,你打算怎办呢?你可不能在我这儿过年,我想你还是先回老家。
” 王姥姥想撵她。
她想,净哭是不成的,得想法子。
拿过小包袱来,打开,翻翻那几件破衣服。
她的丈夫在郑州那一仗,也随着那位总指挥亡于阵上。
败军的眷属在逃亡的时候自然不能多带行李。
她好容易把些少细软带在身边,日子就靠着零当整卖这样过去。
现在她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当日丈夫所用的一把小手枪和两颗枪子。
除夕那天早晨,她进好几家当铺也没有当去小手枪。
当她走到高亮桥上,站了一会,她有了主意,因为她想起了那十二年来见面的大姐儿现在一刀出嫁的时候了,不如回家替她找个主儿,她自打定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以后,好像前途上又为她露出了一点光明,于是她带着希望在向着家乡的一条小路走着。
雪下大了。
她走在荒凉的小道上,心里想着她的计划。
迎面来了一个青年妇人,好象是赶进城买年货的。
她戴着一顶宝蓝色的帽子,帽上还安上一片孔雀翎;穿上一件桃色的长棉袍;脚的下穿着时式的红绣鞋。
这青年妇女从她身边闪过去,招得她回头直望着她。
她心里想,多么漂亮的衣服呢,若是她的大妞儿有这样一套衣服,那就是她的嫁妆了。
然而她哪里有钱去买这样时样的衣服呢?她心里自己问着,眼睛直盯在那女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