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问题拓展思维深度——“平均数”教学纪实与反思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这一概念是教师们需要思量和改进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平均数教学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1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1.2 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1.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2 结合游戏和互动形式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三、学生参预度的提高
3.1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3.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3 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
四、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4.1 提供足够的练习题目
4.2 引导学生进行思量和解题
4.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强巩固
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5.1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5.2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5.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结语:
通过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师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平均数》教学反思简版

《平均数》教学反思简版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
1. 平均数的概念
1.1 平均数的定义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1 简单平均数的计算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3 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3. 平均数的应用
3.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3.2 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3.3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平均数的教学策略
4.1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相结合
4.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4.3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5.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
5.1 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
5.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5.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总结: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进行讲解和演练;
其次,平均数的应用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最后,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
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教师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以平均数为主题进行了一堂数学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引入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平均数。

这样的引入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平均数的应用,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接着,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我通过幻灯片和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表和计算步骤,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这样的互动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享解题思路。

通过这样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课堂结束前,我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我强调了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和应用。

同时,我还留出了一些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我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通过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引入活动中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此外,我还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以促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和巩固。

总的来说,本次平均数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数学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概念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平均数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一、引言概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它是用来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统计量。

在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通常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教授,但很多学生在初学阶段就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二、平均数教学反思1.1 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班级同学的身高来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或者通过家庭每月的花销来计算家庭的平均花费。

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1.2 强调平均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用来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统计量。

通过实际例子和应用场景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3 练习计算平均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平均数的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2.1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等,来呈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图像和声音的辅助,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2 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理解能力,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深入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和练习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

2.3 提供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平均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然而,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我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而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背后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设计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来求解平均数。

例如,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数据表,让他们计算出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并思考这个平均数对于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有何作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能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容易出错。

他们经常会漏掉某些数据,或者将计算结果进行错误的四舍五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对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技巧的讲解。

我首先向学生解释了平均数的定义,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然后,我教给学生一些小技巧,例如如何快速地将一组数据相加,如何正确地处理小数点等。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们的计算准确率得到了提高。

此外,我还注意到学生对平均数的应用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不知道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有关学生考试成绩的数据表,让他们通过计算平均数,找出成绩较高和较低的学生,并思考这些学生的特点和原因。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能够将平均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不再只是机械地计算平均数,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一」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着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实际问题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操作、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在教学时,践行“导、学、议、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模型――解释应用,深化理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情况如下:一、导: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课的开始结合实际问题航模比赛中“派谁参赛”,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讨论,在认识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一次的成绩不合理,在比赛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它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均数的要求。

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自主的想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但是有的地方老师的适时引导不是很到位,比如2个11的意义一样吗,这里就欠引导。

二、学和议:创造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

有部分学生数感较强,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学生肯定有这种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是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反思1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

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

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属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完成了从背景引入、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到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个概念教学的初始步骤.二、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在引例中的分析阶段,设计了两个体现概念的问题,以此展开活动。

巧设情境,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平均数》教学实践及反思

巧设情境,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平均数》教学实践及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学习领域。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尤为重要,而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一般有三个方面:概念意义、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平均数算法及平均数概念研究得较多,常常将平均数作为一项技能教学,但关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较少。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1.经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感受求平均数的实际需求,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3.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1.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主人公朱迪一起走进奥运村。

看看在这里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

2.问题解决。

(1)出示情境一,提出问题。

师:在这里她和尼克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

朱迪和尼克的投篮次数、成绩如下。

(2)独立思考。

师:你觉得朱迪和尼克谁投得更准一些?你是怎么想的?(3)全班交流。

生:算出朱迪投篮总数28个和尼克投篮总数30个。

因此,尼克比朱迪准。

(板书:总数)生:我认为尼克投了5次,朱迪投了4次,这样比不公平。

生:我觉得算出他们的“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朱迪平均每次投了(5+8+7+8)÷4=7(个);尼克平均每次投了(4+5+8+9+4)÷5=6(个);7>6,所以朱迪更准一些。

师:谁还想说?生:我同意他的说法,这样可以求出他平均每次投了几个,不受次数的影响。

(板书:次数)师:你同意他们的想法吗?(4)体会平均数的优越性。

师:看来同学们更同意比较平均数而不是总数。

因为它不受次数的影响,比的是平均的水平。

3.揭示课题。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本次教学中,我担任了平均数的教学任务。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观察和总结,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灵便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能够准确地计算给定数列的平均数。

2.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的比较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的比较和评价。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例和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方法,匡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我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量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观察和评估,我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计算题目。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积极,能够有效地协作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部份学生对平均数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难点,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六、反思与改进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1. 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充实:下次教学时,我将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平均数”教学实践和反思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平均数”教学实践和反思
文本解读
新 课程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在经历 了如此的数据变化 ,学生体会到平 均数 不是 一个 孤立
使“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 这个计算平均数 的数量关系式得 到直观 的
支撑 ,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平均数可以用 总数 除以份数 的方法求 的数 , 而是 由一组数据 中每个数的大小来决定的 , 真正认识 到平均 得, 并有别于“ 总数÷ 份数= 每份数” 这个 已有 的认识 。 数代表 的是一组数据 的一个整体水平 ,理解平 均数作 为一个统计
2 1 号 2 2号
2 3号
8 9 9 9
8 2
师: 他说 的有道理吗?
学 生 同意 。
师: 也就是说 , 平均数 和这些 数据 中的每个数都是有联系 的 ,
每个数的变化都会影响平均数 的大小 。 师: 同学们 , 如果告诉你男生 队有一个人没参加 , 但他们 的平 均数还是 5 个, 你相信 吗? 生1 : 不相信 , 因为平均数是要变化的。

数对平均数影响越大 , 与平均数越接近 的数对平 均数影响越小 。 移 生: 因为女生 中小华投 的个数最少 , 需要补 给她 3个才和大家 多补少 的数学方法在 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 质上 起到了支撑学 样多 ,但如果她不参加的话 ,那佳佳的 3 个可 以补给小丽和小 生思维 的良好作 用 ,以它直观 的表象促使学生发现一组 数据 内在 的关联 ,使学生的思维从外在的形象思维逐渐地转换 到内在 的抽 象思维 , 在思维水平上提升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 三、 多元练 习, 培养判 断能力 , 形成 求平均数的技能 师: 是这样吗? 学生表示赞同。通过课件演示 , 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 并列式

2024年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1

2024年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1

2024年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这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数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我出示课件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表,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孩子们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

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随之我又引导学生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在引导,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以及平均数的意义。

最后我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均数,我出示了铁道部限高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的图片与我们正常用水图片的比较,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在国家制定政策方面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

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情感体验,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2《求平均数》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实践中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在其中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同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培养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023年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平均数》

2023年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平均数》

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培养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打算: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组〔每4人一组的3个,每5人一组的3个〕,组内编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

〔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师:大家先别急。

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3、游戏时间:30秒。

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马上把筷子放进篮子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

教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做好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新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为整节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这是第 3 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学生编号 1 2 3 4夹球个数11 6 6 14依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向同学们提出哪些问题?生1:第3小组一共有几位同学?生2:4位。

生3:几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几个?生4:4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14 个。

生5:几号同学夹的最少?夹了几个?生6:2号、3号同学夹的最少,都夹了6 个。

生7:夹的最多的同学比夹的最少的多几个?生8:多8个。

生9: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一共夹球多少个?生10:这个小组一共夹球37 个。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关注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平均数”教学实践和反思

关注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平均数”教学实践和反思

文本解读新课程NEW CURRICULUM关注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平均数”教学实践和反思沈建伟(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小学)在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三个统计量,其中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它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两种统计量的基础。

一、立足生活,紧扣学习起点,巧妙地引出“平均数”的名称和用途【教学环节一】从比较投篮比赛的胜负问题中自然引出“平均数”。

师:小朋友们对投篮有兴趣吗?生:有。

师:现在有两队进行投篮比赛,比赛结束后,他们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赢了。

这是两队比赛结果的统计图(如下图)。

引导学生审题后,师:男队说他们投的总数多,所以他们赢,女队说他们队的佳佳投中的最多,所以她们赢,同学们,你们觉得呢?生1:我认为男生说的没道理,因为他们人数比女生多,比较总数投了几个是不公平的。

5名男生和4名女生进行投篮比赛。

每人在规定次数内投进的情况如下。

(○表示投进1个)生2:我认为他们是一个队和另一个队比赛,不能只看其中一个人投的个数来决定的,所以我觉得女生说的是没道理的。

师:对呀!他们不是个人比赛,而是团体比赛,但总人数又不同,用什么可以代表男队的整体水平呢?用什么可以代表女队的整体水平呢?生:用平均数。

师:平均数是什么样的数呢?你们听说过吗?多数学生表示听说过。

师:那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吗?生1:三年级平均每班有45人。

生2: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是91分。

生3:周三中午平均每人分到6个桂圆。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经常要用到平均数,出示如下信息:生活中的平均数:1.三(2)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

2.小红家平均每月用水5吨。

3.快速火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50千米。

4.期中考试的班级平均分是92分。

……在这个环节中,先从学生熟悉的投篮比赛开始,给出一个判断谁输谁赢的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发现了不论是说男队赢还是女队赢都有不合理之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比单人个数或集体总数的比较到比较两队的整体实力,给学生指出了一个思维的方向,即用什么来代表男队的整体水平呢?用什么来表示女队的整体水平呢?于是“平均数”呼之欲出。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一、引言本文旨在对平均数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思量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计算平均数的能力,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具、黑板、白板、计算器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黑板清晰可见,学生坐位整齐有序。

3.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表,讲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如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量和发现规律。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完成一些平均数的计算题目。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思量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拓展应用(20分钟)通过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赋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解、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份学生浮现了困惑和错误,需要更加细致的指导和纠正。

2.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准备充分,但在实践操作中,计算器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平均数作为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教学,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教材中关于平均数的相关知识点;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器;3. 教辅资料:平均数的实例问题、练习题和解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概念讲解:在引入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代表了这组数据的典型值。

3. 计算方法演示:通过示例和计算器的辅助,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给定一组数据:10, 15, 20, 25, 30,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些数相加并除以5来计算平均数。

4. 应用实例: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如:某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如下:80, 85, 90, 95, 100,求这些成绩的平均数。

5.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

例如:某商店连续五天的销售额分别为1000元、1200元、800元、1500元、2000元,求这五天的平均销售额。

6.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

例如:你们觉得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什么难点?你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什么困惑?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解答,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 针对学生的困惑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本次教学中,我担任了平均数的教学任务。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回顾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比较等;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起他们对平均数的思考,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首先,我给学生出示一组数字,并要求他们计算出这组数字的平均数。

然后,我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 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环节,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解释。

我特别强调了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计算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些计算练习题。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并逐步增加难度。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实际应用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际应用环节。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统计数据,并要求他们计算出平均数,并分析数据的意义和结果。

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积极思考,并在最后进行展示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互动探究法:通过小游戏和实际应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在计算练习和实际应用环节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4.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互相帮助和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本文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 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使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思考。

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2. 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环节,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了解释。

但是,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 计算练习在计算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下次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积极思考并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并向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对于总结归纳环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总结归纳环节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1.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引入、知识讲解、计算练习、实际应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资料室
BEIKE ZILIAOSHI
巧设数学问题 拓展思维深度
— ——“平均数”教学纪实与反思
刘彩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90~91
页的例 1、例 2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求。通过
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体
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高蕊
16
马心蕾
15
辛佳莹
16
师:这回数据发生变化了,谁赢了? 理由是什么?
生:女生赢,因为女生队一共踢了 64 个,男生队一
共踢了 60 个。女生队踢的总数比男生队的总数多,所以
女生队赢。
师:非常好,这是利用总数进行比较。
师:目前两队踢成平手。第三轮谁赢呢?
第三轮: 男生队
女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姓 名 踢毽个数
课资料室
BEIKE ZILIAOSHI
师:为什么除以 5 而不是除以 4 了呢? 生:因为男生队一共 5 个人,所以得除以 5。 师:17 代表的是什么? 生: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 (3)对比整体与个体。 师:5 个男生的队伍和 4 个女生队伍的 PK,谁赢了? 为什么? 生:女生队赢了,因为女生队整体水平高。 师:事实胜于雄辩,人多不一定就胜利。5 个男生的 队伍输给了 4 个女生的队伍。那是不是这里的男生个个 都不如女生呢? 生 1:男生队虽然输了,但并不代表每个男生都输 给女生。 生 2:张铭阳就比于水瑶和辛佳莹踢的都多。 生 3:于水瑶踢的比周卓然少。 师:所以说,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整体水平高并不代表每个人的水平高,整体水平低并不 代表每个人的水平低。 (4)感受平均数的变化。 师:如果女生再派出一名女生(陆婉婷)上场。情况 又会怎么样呢?讨论一下:陆婉婷踢几个,女生整体水平 不变? 生:踢 19 个。 师:如果她只踢了 4 个,平均数会变化吗?如果她踢 了 24 个,平均数又会怎样?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生 1:如果她只踢了 4 个,平均数是 16。女生队就输 了。 生 2:如果她踢了 24 个,平均数是 20,女生队还赢。 (课件直观演示,观察比较。) 师:所以说平均数很敏感,它会随着某个数据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做到准确。 三、回顾新知,生活运用 师:现在谁来说说对平均数的认识? 生 1:平均数是虚拟的数。 生 2:它体现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生 3:平均数的范围是比最小的数据大,比最大的 数据小。 生 4:我知道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生 5:也可以用总数除以总份数求平均数。 师: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 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师: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应用,你能找到吗? 生:期中、期末考完试后,比较哪个班的成绩好,就 是比较平均分的多少。 师:如果你的成绩低,就会把班级的平均分拉下去, 为了班级的整体水平也要好好学习。 师:坐公交车时,标有 120 厘米以下儿童免票,为什 么是 120 厘米呢? 生:因为这个身高的孩子都特别小。
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的意
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
方法。在生活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生活问题导入,激趣生疑
(多媒体出示资讯:《 2015 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
示:目前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是 77 岁。)
师:老师看了这份资料很高兴,因为我离这个年龄
还很远。可是小明却很郁闷,因为他的奶奶已经 76 岁
了,他为什么郁闷呢?
生:他觉得奶奶快去世了。
师:事实真像小明想的这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研究这方面内容。
二、分层探究,建构新知
1. 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师:我们班级要进行一场男女踢毽子对抗赛。现在
邀请大家当裁判员,你们愿意吗?
周卓然
19
于水瑶
18
刘松语
15
高蕊
20
许德鑫
16
马心蕾
19
张铭阳
20?比较两队总数,女生队同意吗? 生:不同意,女生队比男生队少了一个人,太不公平 了。 师:不能比较两队总数,那怎么评判呢?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师:谁想出好办法了? 生:我们可以先求出每队平均每人踢多少个?然后 再比较。 师:真善于思考!的确,不管是 4 个人还是 5 个人, 算出他们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再来比较,这个方案比 较合理。 (板书问题:女生队平均每人踢多少个?男生队平均 每人踢多少个?)
第一轮: 男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女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周卓然
16
于水瑶
15
刘松语
16
高蕊
15
许德鑫
16
马心蕾
15
张铭阳
16
辛佳莹
15
师:谁赢了,理由是什么?
生:男生队赢,因为男生每人踢的都比女生多。
第二轮: 男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周卓然
12
刘松语
18
许德鑫
17
张铭阳
13
女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于水瑶
17
30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9 .4
2.建构概念,认识平均数。 师:我们先来看看女生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不计 算,你能估计一下吗? 生:把高蕊踢的 20 个,给于水瑶一个,这样女生每 人都是踢了 19 个。 师:真有想法,现在我把这些数据放在统计图中。 (课件演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据,从多的里面移 一些补给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数学中把这一过程 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估计出女生平 均每个人踢了 19 个。现在我们来实际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解答。) 生 1:女生队平均每个人踢了 19 个。 生 2:我是先求出女生队一共踢了多少个,再用总 数除以总人数,就等于女生队平均每个人踢了多少个。 师:要求女生队平均每个人踢了多少个,就是用踢 的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板书。) 3.深度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 (1)感受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出 19 是她们 4 个人平均每人 踢的个数,想一想这个 19 是某一个人的成绩吗?是什 么? 生 1:是把 4 个学生踢的总数平均分成 4 份得到的 数。 生 2:是平均成绩。 师:注意观察,在这 4 个人当中,有的人踢的个数要 比平均成绩——— 生:高。 师:还有的人踢的个数要比平均成绩——— 生:低。 师:看样子这个平均成绩既不是这里最大的,也不 是这里最小的。它反映的是女生队踢毽子的— —— 生 1:总体情况。 生 2:整体水平。 (师板书:整体水平。) 师:这个 19 在数学中就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 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师:谁来说一说 19 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生:18、20、19、19。 (2)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师:男生队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你能估计这组数 据的平均数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 生 1:比 20 少,比 15 多。 生 2:在 15 到 20 之间。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平均数比最大的数据小,比最 小的数据大。 师:下面动手算一算,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