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
高考地理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地理知识点:可持续发展,更多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地理真题、高考地理答案、高考地理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地理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 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 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2020高考地理第28讲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与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
依赖性 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 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________
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核心思想
③局限性: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我检测] 读人地关系的演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C 分别对应的人类历史阶段: A__________________时期,B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C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若人类过度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 若人类过度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严重时也会导致____________。 (4)在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过度排放废弃物而造成的 ____________。 (5)在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因利用______________的方式 不当或强度过大而造成的____________。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泰晤士河的悲剧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 垃圾“围城”现象 城市噪声 渤海石油泄漏
大气污染、水污 工业“三废”的大 染、土壤污染 环 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 染 噪声污染 海洋污染 量排放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 量垃圾任意堆放 交通、工厂噪声等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 洋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9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第29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提示不相同。
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深度思考2】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
3.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 表示经济系统,B 表示社会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深度思考3】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深度思考4】提示 公众参与 。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1.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消除贫困 发展绿色经济 提倡可持续消费
课外活动:“我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本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与可持 续发展相关的知识,请同学们课 后自觉做几件日常生活中低碳环 保的小事,并写下自己对可持续 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下节课开始 前老师将会组织讨论
0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0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0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1.1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地下, 发展缓慢,恐惧和依赖自然
农业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 发展,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 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 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 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发展经 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 任务,需要各国积极参与
0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改 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 合作,也需要政府、企业 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这几 者是缺一不可的。
思考:图中措施对消除贫困有哪些作用? ➢增加就业 ➢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2.2 发展绿色经济
煤炭
石油
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称为“褐 色经济”,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 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 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 平。
2019届高三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可持续发展(共20张PPT)
下列图表说明了什么?
1992年中外万人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对比(单位:人)
555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中国 印度 巴西 日本 法国 美国
18 103 60 217 282
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偏低
记住啦
农业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 比重比较
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
Why?
1、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挥之不去的 矛盾与问题,都与人口太多分不开。2、人口 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 素和首要问题。3、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 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 一正确途径。
东 部 人 口 是 西 部 的 倍
88
我国人口国情 (即:我国的人口有什么特征?)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
(基本特征) 质偏低。 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人口的分布不平衡。
一 般 特 征
0岁———15岁————60岁————
消费阶段 消费、生产阶段 消费阶段
我国是世界 上人口 最多的国家
----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数 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亿人,占世 界人口总数的21%,多于发达国家人口 的总和。1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1279万人,这 样的增长率在世界中属最高比例。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不少产品总量已位居 世界前列, 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但按人均计算,却处 于世界的后列。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 从开发和保护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环保标准高,资金投入大,生态环境好;发展中 国家因为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责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课展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习重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原因。
激趣导学
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
2012年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 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
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 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 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公众和 企业在其中各 自肩负怎样的
责任?
新课展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政府、公众和 企业在其中各 自肩负怎样的
责任?
✓ 政府是环境监管主体,也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过绿色变革引 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最直接,影响程度 也最大。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基本方针,在生态保护中担当责任主体,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企业。
温故知新
空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哀嚎的土地 哭泣的冰川
E E nvironment
cology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R esource 自然资源枯竭
水体污染
水土流失
森林减少
大气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危机
固体废弃物污染 两极冰川融化 矿产资源短缺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九单元环境与发展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件鲁教版
原则 的协调
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 暖;建立世界环保
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联盟
3.全面把握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 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 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1)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2)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A (2)C
归纳提升 1.把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
大但降水少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3.环境问题表现的两种区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
城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
成污染物的集中
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 楼兰古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 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湿地、森林破坏
(3)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体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 华北平原的春旱
持续性 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 行伏季休渔制度;
原则 境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 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 牧场实行轮牧制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历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聚焦于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其重要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 了解全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能简单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采取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4. 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能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3. 课堂小测验: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的思考,进而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及其在全球和我国的应用情况。
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如某城市的绿色发展、生态保护项目等,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和成效。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短文,阐述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实践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专题第29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提示不相同。
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深度思考2】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
3.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 表示经济系统,B 表示社会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深度思考3】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深度思考4】提示 公众参与 。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1.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如下表: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
M、N两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第(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答案(1)B (2)D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图解如下)。
考法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014·课标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
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
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8分)(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6分)解析本题以区域资源、人文信息分布图及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1)题,磷酸盐工业属于资金、资源密集型工业,工业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资源等;结合图文信息可分析出答案。
第(2)题,图中显示甲地位于内陆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材料中又告知“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则甲地劳动力缺乏、人口稀少。
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必然无良好的工业与基础设施。
第(3)题,本题属开放性题目,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可从环境容量、污染的影响程度及治理能力等角度分析甲、乙两地情况。
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处于良好、较好状态,主要原因是( )A.资源环境状况较好B.资源与环境水平相对落后C.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藏环境质量比较差,交通不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B.四川能源缺乏,能源保障程度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C.青海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D.山西矿产资源短缺,污染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解析第(1)题,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状态好。
第(2)题,青海省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交通不发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西藏交通不便,但环境质量好;四川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保障程度高;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答案(1)C (2)C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1)首先分析区域的区位特征、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
(3)分析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考法一可持续发展内涵判断分析1.(2013·江苏地理,19~20)《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完成(1)~(2)题。
(双选)(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解析第(1)题,由图可看出,我国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低于100,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第(2)题,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1)AB (2)CD考法二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途径2.(2016·新课标全国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7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9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6分)解析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
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
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
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