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岳阳楼》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

大家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流离失所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江畔独步寻花》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所作,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书湖阴先生壁》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30诗五首优秀教案

30诗五首优秀教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朗读诗歌,了解内容。

研读诗歌,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背诵诗歌,积累经典名句。

教学重点:研读诗歌,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背诵诗歌,积累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内容:《行路难》及《己亥杂诗》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任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首首诗歌,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听人说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本节课我们将尝尝《行路难》及《己亥杂诗》两首诗的美味。

二、请介绍李白、龚自珍。

三、指导学诗1、读诗。

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合作对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

2、品诗。

品读《行路难》过渡: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不能不提起李白,说到李白,就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

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作中有哪些提到酒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A《行路难》中提到酒的诗句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句的大意吗?(师追问:为什么要说酒是清酒?作者这样写得用意是什么?说明酒菜得档次高,面前摆得是美酒佳肴。

)B李白斗酒诗百篇,嗜酒的李白面对盛宴是否是一醉方休呢?找出句子说说。

(面对如此盛宴,为什么李白食不下咽,心里一片茫茫然呢?)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昏庸的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赶了出来,为之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未实现,就在一旦付之汪洋。

《行路难》(其一)便是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设酒送别时所作。

(停杯……拔箭……。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

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教案

【 - 初中作文】【篇一】诗五首教案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学案1:第30课 诗五首

学案1:第30课 诗五首

诗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学习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1.诵读学习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学习时宜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找资料,了解五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岑参.()狐裘.()布衾.()己亥.()挂罥.()塘坳.()风掣.()3.解释重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秋天漠漠向.昏黑()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落红..不是无情物()4.每首诗各读三遍二、学习研讨(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学习《归园田居》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补充(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壮,三次隐退,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的是他在农村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

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教学教案

最新整理初二语文下册30课《诗五首》教学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

《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像,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

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学生: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

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

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课《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

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

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一.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法学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

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丞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

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30诗词五首》教案

《30诗词五首》教案

30、诗词五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课时安排5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 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 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导语: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学习《观刈麦》(一)导入新课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诵读活动1、请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配乐范读。

学习策略:要以诵读为切入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

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三)粗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学生学习要求与策略:能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小组内交流、讨论。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30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教案

30诗五首教案篇一:30、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并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2运用现代文翻译,理解诗意。

2.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2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

1.2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

2.学习第一首诗《登鹳雀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二首诗《望庐山瀑布》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1.学习第三首诗《夜泊牛渚怀古》1.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1.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3学生背诵并默写。

2.学习第四首诗《登岳阳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五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1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2.2学生分享对五首诗的理解及感悟。

3.课堂小结3.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预习下一课。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写景也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送别。
3仔细阅读后8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列举了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有什么表达效果?
1.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闲时我在碧溪边垂钓,忽又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
七、了解《行路难》,深入探究
学生结合翻译仔细阅读课文,教师板书如下:
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2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4学生自读《饮酒》,并背诵。
三、《饮酒》大意理解
学生朗读《饮酒》,分句翻译全文。
四、《饮酒》课堂练习
1解释字词:
结:
庐:
日夕:
人境:
2根据要求填诗句。
(1)直接道出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的句子是:。
(2)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处“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
3.运用了比喻。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代了诗人惆怅的原因,含有无限的悲慨。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困窘。
4.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表达了诗人的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愤懑现实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
(3)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的诗句是:。
(4)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的句子是:。
(5)富有哲理性的名句: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
1.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日夕:傍晚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第三课时●
一、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感情
1教师教读一遍,学生正音。
2学生齐读一遍,大致理解诗意。
3老师讲解明示诗意。
二、分层解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深入探究
1学生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层意。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前十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
第二部分(后八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迁移拓展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结合当时的情境,写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反复朗读并当堂背诵《己亥杂诗》
五、深入探究文章《己亥杂诗》
1赏析1、2两句诗。
抒情叙事。作者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人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的。
4.一叹自己之苦,茅屋之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6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5.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因而选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6.李白作为一个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虽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句式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6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同学们思考讨论后,老师明确:
八、教师小结《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也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学习诗人那种倔强、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你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7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8“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
7.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8.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诗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
3.以杜甫这样忧思深广,推己及人,具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精神的人,不会真的恶毒地咒骂几个顽童的。但是,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6.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这两句诗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表现了他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离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2)诗人为什么要写红旗的情状?
(3)如何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
(1)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胡琴”、“琵琶”、“羌笛”,这里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宴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就委婉地流露出来了。
(2)送别时,诗人抓住了“红旗”这个边疆特有的意象来写,从视觉角度来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煞是美丽。同时,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心动。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饮酒》思维迁移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忧,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