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内涵,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特点;2、演示法:通过表演和演唱古代曲艺等文艺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3、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导入:通过唱诵《将进酒》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2、讲解:讲解《将进酒》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这首优美的诗歌;3、分析:通过分析《将进酒》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清平乐》1、导入:通过演唱《清平乐》的曲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曲艺的韵味;2、讲解:讲解《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艺作品;3、分析: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曲艺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练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西江月》1、导入:通过唱诵《西江月》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韵味;2、讲解:讲解《西江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3、分析:通过分析《西江月》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 3.课件。
(用Flash动画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用PowerPoint展示李白的坎坷人生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3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占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五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2.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
(2)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
3.学习五首古代诗歌(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1)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情感体验。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五首古代诗歌”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意象与隐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寓意孤独与超然。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古诗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示了诗人王之涣的博大胸怀,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显了时光流转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握古诗的韵律规律,如平仄、对仗等。
-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古诗的意象和隐喻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古诗背景和诗人生活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古诗创作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创意性的环节,如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在本篇教案设计中,我将为您介绍五首古代诗歌,并提供相关教学
活动和作业建议。
首先,我们将研究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
的失望和对人生沉痛的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
象和情感,并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
节奏和韵律。
第三首诗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深
情告别,表现了友情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诗歌的
写作风格,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第四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广
袤原野上的离别之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情感交流。
最后一首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诗表达了抗敌斗争的决心和壮志凌云的情怀,展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
情趣,还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份教案设计对
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曲五首》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掌握《古诗曲五首》五首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古诗曲五首》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古诗曲五首》的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准备1. 《古诗曲五首》的文本及课外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曲的相关图片、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
讲解背景知识(10分钟)简要介绍《古诗曲五首》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题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逐首阅读(30分钟)1. 第一首作品:《登鹳雀楼》-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主题和表达方式。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第二首作品:《静夜思》-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意义和感受。
- 教师帮助学生解读作品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3. 第三首作品:《春晓》-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作品中的景象和情感。
-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妙之处。
4. 第四首作品:《悯农》- 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教师促使学生思考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责任。
5. 第五首作品:《月下独酌》- 学生自主阅读,体味作品中的孤独和诗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概括《古诗曲五首》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特点。
2.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拓展延伸(5分钟)提供一些额外的古代诗曲材料供学生阅读,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古代文学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古诗曲五首》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 3.课件。
(用Flash动画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用PowerPoint展示李白的坎坷人生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3课时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占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内容】1.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具准备】1. 课本及教学PPT。
2. 五首唐诗的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引起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 学习第一首诗《月夜忆舍弟》:介绍作者杜甫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 学习第二首诗《登高》:介绍作者杜牧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 学习第三首诗《送友人》:介绍作者李白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5. 学习第四首诗《夜雨寄北》:介绍作者李商隐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6. 学习第五首诗《泊秦淮》:介绍作者杜牧的背景和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7. 总结:回顾五首唐诗的学习内容,总结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8.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上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唐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诗词曲五首》授课教案
本次授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诗词曲五首》,我们将以具体的诗词曲作品为例来介绍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并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由来2.掌握《诗词曲五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曲五首》的内容、特点和韵律,表现方式以及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诗词曲的跨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民族等基本情况,为学生们创造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同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彩照人。
2.正文(1)《离骚》通过讲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古文化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讲解它的韵律和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度领略这篇文章的魅力。
(2)《诗经》对于《诗经》,我们重点讲解其特点——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通过寻找其中的典型作品,如《蒹葭》、《击鼓》,让学生们领略这些古老的诗歌蕴含的思想、美学价值及对于古人生活轨迹的记录。
(3)《长恨歌》介绍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及故事背景,解析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现,并可以穿插相关名人名言和艺术作品来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讲解《长恨歌》的戏曲化特征,使学生对古代文艺的多样化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4)《红楼梦》我们主要针对《红楼梦》的人物性格、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把握其文化内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清平乐》主要讲解《清平乐》的文艺特征和韵律,同时也要注重相应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轻松欢快的歌曲和音乐短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语感修养。
3.总结在进入总结环节之前,我们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歌曲来消遣一下学生。
通过讲解内容的总体概括和重点提示,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诗词曲的理解和领悟,鼓励他们多从生活、现实、社会和文化多角度剖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五首》教案《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五首古诗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欣赏和认识。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野望》:王绩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黄鹤楼》:崔颢所作,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所作,通过边塞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所作,以送别为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所作,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教学准备:《古诗五首》课文PPT课件,包含五首诗的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和文学特点。
与五首古诗内容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作业本、笔、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古诗”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五首古诗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古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古诗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古诗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古诗:请学生朗读每首古诗,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每首古诗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标题:探究外国诗二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外国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文体和方式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文体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内容。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前两首诗,经过学习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留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工夫蒙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交代:贬地荒僻,贬时漫长。
心情:苦楚而又孤寂。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作者以王质自比,写本人被贬离京虽然只需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用典故抒发本人长工夫被贬的心情。
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用典。
心情: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襟怀。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抖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蒙受政敌打击,长工夫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情。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案例——《饮酒·其五》。这首诗展示了陶渊明如何在自然景色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以及他如何运用诗词表达隐逸思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自然景色中寻找心灵慰藉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在诗词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这一章节的内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讲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注意到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今后,我还需要多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使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举例:《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隐逸思想;《登鹳雀楼》中王之涣的景物描绘手法;《静夜思》中李白的韵律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杜牧的抒情手法;《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的景物描绘与抒情。
古诗五首教案
古诗五首教案古诗五首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解释下列词语:浥客舍尽故人(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一作“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古诗五首教案
古诗五首教案知识与能力目标: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齐读古诗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初读,浅识。
作记号。
学生回答。
可由学生完成,也可教师三言两语叙述。
教学内容活动形式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
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使至塞上》诗五首的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解决方法:教师讲解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反复朗读、背诵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导语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导入“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
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参考注释)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因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诗韵四、题解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想振兴燕国,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葵)的人请教。
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就拜郭隗为师,给他优厚的俸禄。
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四、释诗意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衔接: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揽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
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落泪伤悲呢?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其他看法【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学、解析、赏析、背诵、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朗读诗歌四、自主学习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
离:离开京城、朝廷。
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鸣鞭。
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暗指朝廷、国家。
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
)七、主题探究主旨: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1、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2、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3、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龚自珍形容愁之深、之久情感:眷念、怅惘、失落、孤独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途,挥鞭远离京师。
夕阳西斜(烘托)运用比喻:落红-----辞官后的自己;花-------国家和朝廷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寓爱国情怀。
《登飞来峰》王安石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五、品读,体会诗的含义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描写景物③④抒发情怀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高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飞来峰高168米。
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
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3.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出示课件)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站得高看得远角度景情教学反思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个难字——寻、闻、畏、缘,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
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位能人,他文武双全,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时他又是个爱国诗人,一生写下无数忧国忧民的诗篇。
他一度得到皇帝的赏识,入朝做了大官。
但却遭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挤,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
于是,皇帝偏听了这些污蔑之言,罢免了他的官职。
怀着满腔的愤怒,他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此人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