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材分析
中班主题教案《认识米》含反思
中班主题教案《认识米》含反思《中班主题教案《认识米》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
2、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装有米的无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组1个;每组1张16开或8开纸。
活动组织:1、让幼儿摇动桌上的瓶子,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你们轮流摇桌子上的瓶子,听听有没有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
一个摇过了要给另一个,不要争。
”2、引发幼儿猜想瓶中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每个小朋友都摇过了,那你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3、引导幼观察米,说出米的特征。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瓶子里是米,好,现在我们把瓶子盖开开,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纸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告诉大家米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好,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长,有点圆,捏在手里硬硬的像个睡着的小娃娃。
”4、引导幼儿说出米的好处。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吗?”“对了,米可以做成饭,可以让小朋友吃饱,长身体,米是粮食。
”“好,大家把米捡到瓶子里去,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厨房的阿姨把它们做成饭。
要小心点,千万别弄到地上,这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会吃饭时也要小心,不要洒到地上,要爱惜粮食。
”教学反思: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百科:米(拼音:m 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
其本义指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假借指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际操作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巩固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理解1米有多长,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4.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PPT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若干个不同长度的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长度场景的图片,如跑道、跳绳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这一概念。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长度是怎么样的?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单位米,呈现1米长的尺子。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的长度,并与1厘米进行对比。
通过PPT讲解,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挑选一个实物,如桌子、椅子等,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
一、教内容
第五单元《认识米》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设计。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认识米: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2.米的符号:掌握米的国际单位制符号“m”。
3.米的换算:学习1米等于100厘米,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4.实际应用:能够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和描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长度测量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可以使用米尺来测量,了解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米的概念和米尺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米与厘米的换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掌握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发展沟通与协作能力。
这些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很不错,但我注意到个别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组内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在组内多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这个环节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主题还不够熟悉。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思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3课时 米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第3课时米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内容较为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长度单位是数学中基本的计量单位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会经常用到。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米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对米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对米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米的概念,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米,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共同探讨米的认识,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教室的长度,引入米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米。
2.新课导入:通过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以及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测量教室的长度,以及自己身高,加深对米的认识。
4.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如“1米有多长?”“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等,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米的概念、1米的长度、测量方法等,以及一些关键的问题和答案,如“1米有多长?”“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继计量长度单位厘米之后,学习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并学会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米,让学生初步认识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总结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运用米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认识米》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操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较浅,对用米作为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米,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感知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4.拓展应用:设计一些有关长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为以后的学习长度、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他们会用“长”、“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是他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掌握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的长度。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米的概念。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长度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长”、“短”来描述,教师进而提问:那有没有一种标准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长度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米尺,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提到与厘米、毫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识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识米-苏教版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的功能和应用,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米,帮助学生掌握米的计量和购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了解米的重要性,能在生活中运用米的计量知识和计算知识用于购买米和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认识米,让学生了解米的重要性,能运用米的计量知识和计算知识用于购买米和菜品。
2.技能目标:学生能量化和计量米的重量,能熟练运用度量衡单位进行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米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用双手去购买米的乐趣,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米的重要性和用途。
2.让学生能量化和计量米的重量。
3.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度量衡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1.怎样培养学生具有购买和计算的能力。
2.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量度单位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出很多种米,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米,让学生知道米的不同种类是因为生长的环境和作用不同而导致的。
2. 新知传递(一)眼前的米讲台前有很多包装好的的大米,让学生接触并尝试认识不同品牌的米,透过米这个物品了解一些名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怎样认识米老师为学生分享一些关于米的知识,讲解米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
(三)怎样量米让学生手动将相同重量的米称量,鼓励学生互相伸出援手,让学生发现量米是一件需要互助和努力的事情。
(四)怎样计量米分享某个家庭日常用到的具体情境和案例,举个小例子:妈妈需要用两碗米饭,那么我们怎样根据需要来计量米?讲解米的数量计量方法:盛量和秤量。
3. 课堂练习教师通过板书让学生了解度量衡单位,通过简单演示计算单位更进一步地让学生掌握度量衡单位进行计算,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方便地计算米的数量。
4. 课堂作业老师可以下发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认识米》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布局上,我会将主要知识点分模块呈现,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图示,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知识结构。板书内容上,我会突出米与厘米的关系、换算方法和测量技巧等重要知识点,用关键词和公式来表达,确保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核心内容。板书风格上,我会使用大号字体和彩色粉笔,以便于学生远距离观看和区分重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并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准备并多次预演,确保板书的条理性和易懂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认识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认识米》这一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前启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引入新的长度单位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长度单位知识体系。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师生互动主要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我将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生生互动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些互动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3《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能够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一个物体长或者短,但是他们对长度的具体数值和单位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长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能够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测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能够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正确地进行换算和测量。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米尺、厘米尺、测量工具、实物等。
2.教学环境:教室或者实验室,能够进行实际测量的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故事或者生活场景,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角色需要测量一段路程的长度,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应该用什么单位来测量这段路程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米尺和厘米尺,向学生介绍米和厘米的概念。
解释米是长度的一种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米尺和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
《米的认识》说课稿《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米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标。
1.教材简析《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并能用学生尺量一些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明确1米的实际长度,发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加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认识米。
难点:形成米的长度表象。
二、慎选教法,重视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
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和厘米组成的复名数表达测量的结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长度和长度的量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如“长”、“短”、“高”、“低”等,但将这些概念转化为数学概念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的意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米”的道具,如米尺、米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概念,解释“米”的意义。
展示米尺、米袋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同时,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尺、量棍等。
《认识米》说课稿[5篇范文]
《认识米》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认识米》说课稿《认识米》铁匠乡中心小学董文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张村中心小学的陈娟。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米》。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至5页,《认识米》。
(一)教学定位分析:《认识米》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安排了《比长短》以及《认识厘米》,之后则是《毫米、分米的认识》和《千米的认识》。
掌握必要的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是打开空间与图形这知识大门的钥匙。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初步逻辑思维逐步发展的年龄阶段。
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短距离的测量经验以及初步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围绕“操作”,引导学生从“如何操作、体验到什么、建立什么认知”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动手实践-获得认知-应用生活”这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生在充分感知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培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判断能力,发展他们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能估计并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学具: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每小组内一套)二、说教法与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生活情境,设疑导入,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量一量、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吸引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头脑中形成米的长度观念,感受厘米与米的关系。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02课时_认识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
本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米的概念、米的单位换算以及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米有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米,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长度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米的长度单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习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用米作为单位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测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米的长度单位概念,另一部分是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认识米》_《阿福做长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福做长袍-认识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米_数学 _教学内容:版(五四分段)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二91-92页红点标示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并且能够在实际活动能够把握好合适的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加深对米的认识。
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米尺的使用灵活度,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认识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学习和认识了厘米的有关知识,再来学习和认识米,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长度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生对空间观念的想象力不太强烈,所以要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合作等方法,让他们从初步感知,到真正建立长度观念,一步步地深入,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难点:重点: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
难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白板、绳子、软尺、跳绳、彩带等。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师: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老师来的时候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棒,个个很聪明,老师想通过这节课亲眼见证一下,行吗?生:行师:好,请同学们把书放到左上角,本子放到右上角,铅笔,橡皮放到中间,坐直。
师:很精神。
下面我们进行口算练习,(随机点):20+20= 30-20= 40-20= 90-50= 100-50=80-40= 30+40= 100-20= 100-30= 100-80=90-30= 100-40= 100-30= 80-30=师:同学们的口算能力非常棒,说明我们班的口算基本功很扎实。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阿福的新衣”中的故事,这次阿福要做一件长袍,看看阿福在做新衣服的时候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视频再次做新衣服,阿福还是遇到了问题。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15篇)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认识米》的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米》的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量出到l00米的实践活动,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沿操场走1圈(200米),看看用了多少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
(厘米)(2)测量硬币的厚度。
(毫米)(3)测量课桌的高。
(分米)(4)测量教室的长。
(米)师:如果要测量平阳到温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平阳到温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
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
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认识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认识米》教学设计课题认识米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知道1米=100厘米,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法学法猜测估计、引导探究、动手验证教学准备师:米尺、学生尺、剪刀、绸带、胶带纸、标签生:四人一组,每组一把米尺,若干张标签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上一年级已经快一年了,老师发现你们比刚入学时长高了不少,谁愿意来告诉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啊?生:1米30、1米28、1米20师:咦,刚刚小朋友在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个字?(生:米,师板书课题)对啊,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完整板书课题:认识米,并齐读课题)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7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75厘米呢?(生说)那请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呢?(请2、3个学生指、贴、说)3.拉绸带游戏,估计1米师:还有谁想估计的?(生举手示意)哇这么多人想估计,我们干脆做个游戏一起来估计吧。
我这儿有一卷绸带(出示绸带,并拉出一点)问:你说这儿有1米吗?(生:没有)师又拉出一点绸带,问:那现在有1米了吗?生:还是没有。
师:那干脆这样,我慢慢慢慢地拉开绸带,假如你们觉得有1米长了,就喊停,好吗?(生:好!)(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绸带贴上标签)【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估计老师身高1米的地方,估计1米长的绸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认识米》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认识米》教学设计《认识米》教学设计(精选1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米》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及想想做做1~5。
教学构想:例题首先呈现了三幅涉及长度单位“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产生认识千米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千米。
这里的介绍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第二,指明了它的应用范围,作为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通常被用来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第三,千米的不同名称及字母表示方法。
初步了解上述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1千米有多长”这个核心问题,联系他们的具体感受,进一步明确: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
即:1千米=1000米。
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在掌握千米基本含义的同时,初步形成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最后,再要求学生联系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试着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体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单位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提问:这是四个不同的长度单位,回忆一下,我们一般将这些单位用在什么地方?谈话:我们以前学习过上面这四种长度单位。
《认识米》说课稿
《认识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米》。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并且能够用厘米进行简单的测量。
而米的认识则是在厘米的基础上,对长度单位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并能够运用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测量以及几何图形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思考和探究。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实际的操作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表象。
在学习米之前,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米的应用场景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米的实际长度,从而建立起 1 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教学难点:能用米尺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米尺、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
《认识米》教材分析
《认识米》教材分析《认识米》教材分析认识米,侧重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增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看与问结合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跳了多远,并介绍通常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选择这样的教学情境,暗示学生测量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做单位。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米尺,帮助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铅笔、身高、桌面长边比一比,使学生对1米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体验量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用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再讨论用什么尺子量比较好。
这样的过程,不仅解决了为什么要用米做单位量长度的问题,而且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量不同的物体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米=100厘米”的结论,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实际活动来获得,这种活动的过程,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帮助。
做与说第一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应从物体的一个端点开始,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拉紧。
至于测量的结果,只要求大约是几米就行了,不要求精确到厘米。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1米的长度概念,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环节,用多样化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实际测量,以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接近实际长度,积累估测的活动经验。
第三环节,可以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测量结果既可以用单名数表示,也可以用复名数表示。
测量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或者引导学生看图示。
测量时,要引导学生相互配合,被量的学生要直立,测量的学生先将0刻度线对准被量学生的脚跟,再用三角尺轻压他的头顶,三角尺所对的刻度就是被量学生的身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教材分析
认识米,侧重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增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看与问
结合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跳了多远,并介绍通常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选择这样的教学情境,暗示学生测量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做单位。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米尺,帮助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铅笔、身高、桌面长边比一比,使学生对1米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体验量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用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再讨论用什么尺子量比较好。
这样的过程,不仅解决了为什么要用米做单位量长度的问题,而且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量不同的物体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米=100厘米”的结论,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实际活动来获得,这种活动的过程,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帮助。
做与说
第一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应从物体的一个端点开始,量到另一个端
点,尺子要拉紧。
至于测量的结果,只要求大约是几米就行了,不要求精确到厘米。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1米的长度概念,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环节,用多样化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实际测量,以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接近实际长度,积累估测的活动经验。
第三环节,可以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测量结果既可以用单名数表示,也可以用复名数表示。
测量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或者引导学生看图示。
测量时,要引导学生相互配合,被量的学生要直立,测量的学生先将0刻度线对准被量学生的脚跟,再用三角尺轻压他的头顶,三角尺所对的刻度就是被量学生的身高。
练与用
第1题,实际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操作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交流测量的经验。
如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要放平;用卷尺测量时,应当注意把尺子拉直。
第2题,测量长度的实践活动。
学生记住了自己熟悉的一段距离的长度,记住了20米的步数,记住了10步、20步的长度,就可以用来估计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人的身体有许多有趣的长度,可以介绍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测量的兴趣。
如左右两臂水平伸直后的长度与身高非常接近,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等。
练一练十六
第1题,先分别量出长短不同的两支笔的长度,再提出相差多少厘米的问题,并求解。
第2题,可以先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再估计其余两条线段的长度,最后量一量。
量出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如果发现学生测量有错误,要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切实掌握测量的方法。
第3题,先要清晰地理解臂距、步长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统一测量的起点与终点,以免混淆。
了解人体上的长度,并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这些身体上的“尺”,以此为参照,作为估测或度量其他物体长度的标准。
第4题,在测量过程中渗透策略。
你会用身体的哪个部分来测度?会用哪一种工具测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第5题,以人的高度为参照,估计篮球架和树的高度。
这种估计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
训练学生根据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估测的能力。
教材只是呈现了一个例子,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估测,而不是看着教材的图片进行估计。
第6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量的计算。
教学时,可将此题改编成开放题,先不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分析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可能,培养学生的距离观念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三个地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问题就更复杂了,这里不需要讨论。
第7题,教材中既有测量的实景图,也有揭示数量关系的示意图。
学生可以在解答的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一步拓展。
如竹竿长3米,插入水底的淤泥部分是1米,露出水面部分也是1米,求水的深度。
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类比中发展数学建
模的能力。
第8题,测量方法是用绳子沿着树干围一圈,在绳子的起点与终点处做好标记,把绳子拉直,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树干的周长。
这里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