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农民为市民 新世纪中国经济好视点
乡村振兴与农民工市民化
乡村振兴与农民工市民化近年来,乡村振兴和农民工市民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全面进步的一系列综合性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则是指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使他们在城市中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各项权益和利益。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振兴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是为了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进行的综合性工作,对农民工市民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乡村振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城市工作。
其次,乡村振兴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
再次,乡村振兴可以鼓励农民工创业,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农民工市民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农民工市民化也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和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农民工通过市民化的过程,会将他们在城市中获得的经验和技术带回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村人口的流动和分配,使得乡村人口更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
再次,农民工市民化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乡村振兴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乡村振兴和农民工市民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工的参与和努力,只有农民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而农民工市民化也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和保障,只有通过乡村振兴,才能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等。
这些措施与农民工市民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更好的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
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湖 湘论 坛
h xa oum u ingf r
No 3. O l . 2 1 Ge e a No 1 8 n rl . 3
・
管 理科学 ・
农 民工市 民化 是 当前 我 国城 镇化 的重 要 任 务
许 经 勇
( 门大 学 , 建 厦 f 3 10 ) 厦 福 - 6 0 5 j
现象 。这个过 程又是 同人 口的社 会 流动 和社 会分 化
动状 态的社 会 群 体 , 农 民 身份 并 没 有 改 变 。我 国 其 曾经 出现过 “ 民工 潮 ” 也 出现过 “ , 民工 荒 ” 近 年 来 ,
又 出现 “ 民工 返乡 ” 农 。我 国城镇 化 所 面 临 的难 题 ,
摘 要 : 国城镇化 演 变到今 天 , 民工转化 为 市 民, 到 日益重要 的议 事 日程上 来。 农 民工指 的是 农 民的 我 农 提
身份没 有改 变 , 又进城 打工 的工人 。农 民工是城 乡二 元结构 体制转 型过程 中的产 物。 要把 农 民工转化 为 市 而 民, 必须从根 本上 改变城 乡二元 结构体 制 , 就 这是 一个 长期 的过 程 , 取决 于改革 的 力度 , 既 又取 决 于发展 的程
体制转 变过程 中 的“ 混血 儿” 。只要 我 国农 民为 国家
社 会 身份 的市 民化 。如果 城市 化 只完 成农 民 向农 民
工 的转 变 , 而没有实 现农 民工 向市 民的转 变 , 仅不 不
利于农 村 劳动力 向城市 的有 效 转移 ( 能 说 是 候 鸟 只
、
体制 转型过 程 中的农 民工
工 ; 民工也不 同于市 民 , 们 的社 会身 份 仍 然属 于 农 他
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中一个重要的人群,承担着城市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重任。
随着新时代来临,城市化的进程也越发地深入人心,而农民工市民化也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将原本的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使其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具备了在城市生活的资格和待遇。
对于农民工来说,市民化不仅意味着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活上的困难和不公,更意味着跻身于城市居民的行列,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则意味着解决人才短缺和优化人力资源的利器。
二、农民工市民化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1.促进城市人力资源的优化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不断深入,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因此,城市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城市是一个资源密集的地方,而人力资源占据了其中一个不可小觑的部分。
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就等于是解放了一个真正的劳动力军团,同时也意味着增加了城市中的人力资源储备。
2.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将带来真正的人才引领创新。
由于市民化后,农民工将会拥有接触更广的机会和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这不仅将拓展城市产业链、增强城市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社会技能水平的提升。
3.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另外,这也可以意味着城市的整体发展。
由于农民工市民化后,将获得同等待遇和同样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服务,同时也可能享受到更好的住房条件和更广阔的交际圈,从而改善了城市居民过去的生活现状。
特别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同时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也日益明显,城市建设上的差距也同样越来越明显。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的整体环境。
三、农民工市民化推行的困难和应对策略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政策存在的差异、专业知识和学历等方面的瓶颈和城市的官僚机构的不理解等问题。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被称为“农民工”,他们的迁移给城市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农村提供了一条增收的途径。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和不公,并未完全实现市民化,这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内需扩大带来了一些影响。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扩大内需。
随着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他们的工资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相应增加。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其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农民工市民化能够使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城市消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也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不仅带来了市场需求,也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力。
农民工市民化能够使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土地、户口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
通过城市化,农村生产力得以转移,城市经济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增长,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农民工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也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向中高端产业升级,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政策的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农民工土地使用权和户籍制度等方面的优惠,但是很多农民工并未真正享受到这些政策,很多城市仍然存在着“蓝绿卡”不平等的现象,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公。
其次是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
随着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的公共服务需求量也增加了,但是公共服务资源并未随之相应增加,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也限制了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农民工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农民工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农民工。
他们既是农村的普通农民,又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制造业的主力军。
正是农民工的辛勤努力和付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首先,农民工为中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得以快速建设。
而这其中最为辛苦的,就是农民工们的付出。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园,背井离乡,远离家人,只为了在城市中寻求更好的生活。
他们承担着艰苦的体力劳动,从事着建筑工、清洁工、送餐员等各种各样的工作。
正是因为农民工的付出,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宜居的城市状态不断提升。
其次,农民工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劳动力。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农民工正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投入到了电子、纺织、汽车等各个行业,为中国的产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
农民工勤奋、吃苦耐劳的天性使他们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中国制造业才有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成为全球工厂的称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增长。
然而,农民工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他们的待遇无法得到公平对待,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工作环境恶劣,工时长、休息时间少。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他们的福利待遇需要被进一步完善。
只有给予农民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够让他们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推动,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工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还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农民工的地位逐渐提升,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辛勤付出为城市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需引起广泛关注。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以上海市郊区为例_1
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以上海市郊区为例摘要: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将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市化非农化一、问题的提出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目标的过程。
其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要求,而且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来,“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就是农民的最终出路与角色转型问题。
早在民主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又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把农民从对土地的单一性依赖中解脱出来,实现农民市民化。
上海作为中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世界级大都市,进入21世纪以后,在城市化发展上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率先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郊区发展战略,为今后上海“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郊区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上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决定性的意义就在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又是农民的最终出路问题。
然而,就在上海郊区许多地方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后,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民市民化问题,使农民真正成为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却是困扰上海城市化持续发展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有关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在中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
关于农民工变市民应一步到位的建议讲解
关于农民工变市民应一步到位的建议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目前还面临不少的障碍。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我国在农民政策问题上都出现过哪些失误?农民工变市民应否一步到位?我国对农民的户籍制度问题还缺乏伤筋动骨的根本性改革提问:在我国的历史上,农业长期处于主导的地位,为什么农民会成为历代改朝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建国以来,我国在农民政策问题上出现过哪些失误?专家教授:农业社会重视农业是必然的,因为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财富的来源。
所以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农业,使农业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但是,重视农业不等于重视农民。
如果历史上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农民,也使农民处于较高的地位,那他们就不会成为改朝换代的主要力量。
农民因为一直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才成为历代改朝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
建国初期阶段政府也非常重视农业。
毛主席说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我们对农民也同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局面直到现在仍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而且相应地,对农村和农业,包括农民,即对“三农”在客观上越来越不是那么重视。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民的政策总体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是1958年出台户籍制度,把城乡分割开来,把中国人口划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大人口集团,并只保证城市人口集团享受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若干权益和福利,而对农村人口集团则不仅不给他们这些东西,还严格控制他们向城市迁移,向城市人口转变。
农民得不到政府足够的重视,每个人基本上都要在农村“生、老、病、死”。
梁漱溟先生早在1953年9月政协会议上就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实施的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在城市的不平等就业与同工不同酬政策、以及在土地流转中的征地补偿政策等,都是有损农民利益的政策。
政府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建立二元社会体制,以制度把农民禁锢在农村,不仅对农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还延缓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后20年4亿农民工变成市民每年需投2万亿
今后2 年 0 4 亿农民i变成市民 每年需投2 万亿
中国发展研 究基 金会 日前 发布 的 《 国基 本 不会 出 现 大 起 大 落 ,既 能 保 证 种 粮 农 户 的 利 益 ,也 能保 证 城里 人 生活 成本 不 会 上
升过 多
报 告2 1 指 出 ,今 后 2年 , 中国 需要 解 决4 005 5 0 亿
( 《 华 网》 ) 据 新
一
业 ☆
临老龄 化 ,农业 劳动 生产 率的提 高速 度赶 不上 劳
动 力转移速 度 。对此 .他认 为 ,现在 是建 立现代
化农 业的 最好 时机 ,应该 用机械 作 业替代A. 作 5 -
( 《 民 日报 5 ) 据 人
报 告 还介 绍说 。2 世 纪8 年 代 和9 年代 进 城 O 0 ( ) 务 工 的 农 民 工子 女 。 已经 开 始成 为农 民工 的 主
体 。农 民工队 伍 已从 数 量型 向质 量 型的产 业工人 转 变 ,拥 有 较 高文 化 程 度 的新 生代 农 民工 正 为 “ 国制造 ” 注入新 的竞 争力 。 中 谈 到城 市化 的潜在 风 险 时, 中国社科 院人 t 3 ' 和 劳动经 济研 究所所 长蔡 畴介绍 说 ,农村人 I面 2 / '
他说 ,在劳 动 力成 本 上涨 推 高种 农 民 工 的 市 民化 问题 。按 照 每 人 平 均 1 万 元 计 0 粮成 本 ,种 粮 收益 与 外 }打 丁收 益进 算 .每 年 需要 投A 2 } _ j . 万亿元 人 民 币 这 些投 入 需 步 拉 大 的情况 下 ,适 度 提高 粮食 价 要 由 中央 政 府 、 地 方 政 府 和 市 场 共 同分 担 。
一
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摘要:农民转化为市民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转移过程中必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距,降低城市进入门槛,进行系列体制创新,才能促使农民顺利转化为市民。
关键词:农民;转化;市民一、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农民市民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而不是以打工为目的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短期流动。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政策的推行,阻碍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体制性障碍逐渐得以减少或消除,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动。
到2005年,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已达1.2亿人,其中进城农村劳动力约为1亿人。
当前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工未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就业很不稳定,绝大多数只是以打工为目的的短期流动,据资料统计2002年城乡净迁移1814.92万人,2003年城乡净迁移1821.55万人。
这里所指的城乡净迁移是农民通过资本积累(包括财富、经验和知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到城镇工作、定居,成为城市居民。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徘徊在城乡间的游离人,他们是在城乡间游动的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他们虽不完全是农民,但他们也不是市民。
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的改变,现代化进程就会出现严重的曲折,城乡、地区和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将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现代化陷阱”。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农民市民化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城市化首先是人口的城市化。
同时农民向市民转变是农村小康的推进器,只有农民转变为市民,减少农业人口和剩余劳动力,才能促进农民增收,才能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二、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措施与途径1、提高农民素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前提。
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农民市民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浅谈农民市民化研究的几个方面:首先,农民市民化研究有助于推动农村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民市民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农村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机制,为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在研究中,可以考察农民的市民化需求、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发展。
其次,农民市民化研究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市民化是农民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可以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好处。
研究农民市民化可以探讨农民在城市中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境和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例如,在职业培训方面,可以研究农民的职业技能需求,制定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农民市民化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
农民市民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在土地制度方面,可以研究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土地流转政策建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最后,农民市民化研究对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通过研究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方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农民市民化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根据农民市民化的实际需求,可以研究农村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农民市民化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主力
渠道多形式改善农 民工 居住条件 ,鼓 励有条件 的城 市将 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 住有一定年 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 体系。这 就为农民工向市民转化 提供 了政策引导, 随着各地将 中央这 一政策 的制度 化并落到实处,必将 为农民工转化 为市
民大开绿灯。 关于农 民工转化 为市民的家庭 经济能力,有学者认为,每增加 一个城市 人 口,需要 5 0万投资额 ,其中一部分需要农 民 工 自己支付 ,其 家庭成 员每人 至少 需要 1 万元 的经济能力,据估 计当前具备城镇化最起 码经济能力的农 民工不足 1 ,只 O 0 有两千万左右 ,今 后二十年 间可超过一亿人,要促进农 民工转化 为市 民,其充分条件是充分提高农 民工的收入 ,除此之 外 还要提供必要条件 ,就是有效保护农 民工的土地权益 。长 期不 变的土地 承包 权力是农 民的财产权利 ,即使农 民工进城定居 , 其 土 地 承 包 权 益 也 不 能 随 便 剥 夺 , 而 应 当 通 过 市 场 转 让 获 得 财 产 收 益 , 作 为 进 城 的一 个 资 本 来 源 。
居无定所 ,约 占农 民工 的 6 %;第三类是间歇性农 民工,只是在农闲季节进城务工 ,仍 以务农为主 ,务工为辅 ,或者务工 0 务农并举 ,约 占农 民工 的 2 %,农民工发展意愿和未来归宿有两个:一个是进城成为市民 ;另一个是回乡成为职业农 民或 0 农业工人 。在农 民工 的三个类型 中,第一类 主要是进城成为市民,第三类主要是 回乡从事农业 ,第二类会进一步分化,其
刊 首 语
农 民工 :农 民转化为 市 民的主 力
施 心 耕
2l 0 0年 ,我 国总人 口约 为 1 . 亿 ,城镇化达 到 4 ,城镇人 口升至 6 4亿 ;2 2 36 7 . 0 0年我 国总人 口约为 1 . 亿 ,城 45 镇 化 可 达 到 5 %一 8 ,城 镇 化 人 口将 升 至 8 4亿 ;2 3 6 5 . 0 0年 我 国 总 人 口约 为 1 5亿 ,城 镇 化 可 达 到 6 %, 城 镇 人 口将 升 5 至1 0亿 。在 我国城镇 化最为快 速的二十 年问 ,3 4亿的农 民的户籍 身份 将更 改为市 民, 中国农 民将 完成历 史上 的最大 — 的嬗变 ,而其 中首 当其冲 的是农 民工 ,农 民工 既是城镇 化 的先 行者 , 也是城镇 人 口的后备 军 ,将成 为农 民转化 为市 民
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我 们 大 多 数 人 的 意 料 ,它 不 仅 仅 解 决 了几 亿 农 民 的 吃 饭 问 题 ,
同时 对 于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 民思 想 的 变 化 以及 对 于 随 后 的我 农 国整 个 经 济体 制 的 改革 产 生 了极 其 深 远 的影 响 。 但 是 无 可否 认 . 初 在 农 村 推 行 的 土 地 承 包 责 任 制 并 不 需 最 要 更 多 的经 济 规 划 和 智 慧 ,需 要 的 更 多 的仅 仅 是 政 治 勇 气 , 是 冲破 长期 以 来 禁铜 我们 思想 的僵 化体 制牢 笼 的 勇气 。最 后 在 农
国 8 %、 国 9 % 、 国 7 % 、 7 英 0 德 4 日本 6 % 、 国 7 %, 金 砖 四 国 ” 6 法 7 “ 中 的 巴 西 8 % 、俄 罗 斯 7 % 、 印 度 2 % ,而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为 6 3 9 4 . . 国 的城 市 化 率 为 4 %。 因此 未来 几 十 年 , 在 中 国 面 8 % 中 6 3 摆
深 、 传 不 够 。对 于 这 点 , 们 历 来 的 解 释 是 大 城 市 就 业 压 力 、 宣 我 环 境 压 力 、 安 压 力 等 等 太 大 , 能 够 容 纳 这 么 多 的 农 村 剩 余 治 不
经 济 危 机 浪 潮 冲击 下 促进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模 式 的健 康转 型 。
3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现 实 问 题
解 决 农 民工 市 民 化 的 问题 , 要 应 该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人 手 : 主 首 先 是 各 级 政 府 官 员 的认 识 问 题 。正 如前 面 所 述 , 今 为 迄 止 我 们 在 农 村 所 进 行 的 旨在 发 展 农 村 经 济 的 诸 多 措 施 ,诸 如 , 乡 镇 企 业 的 发 展 、 城 镇 建 设 以及 新 农 村 建 设 等 等 。 出 发 点 小 其 无 不 是 基 于 将 农 民 固 定 在 农 村 、 止 农 民 自 由 流 动 尤 其 是 向大 阻 中城 市 自由 流动 的传 统思 路 来 考 虑 问 题 的 。这种 思路 来 源 于根 子 在 于 我 们 未 能 从 战 略 高 度认 清 农 民市 民 化 的 重 大 战 略 意 义 。 这 既 与 现 代 国家 经 济 的 发 展 方 向 不 相 符 . 同时 也 是 中 国走 向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最 大 阻 碍 。中 国 人 口很 多 、 济 状 况 很 复 杂 . 是 经 但
留住农民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在不 少企事业 单位录 用农 民工以 后 ! 在 工种 分配 ’ 工资发 放 ’ 劳动 管理 ’ 技 术培 训 ’ 职务升迁等 面还在实 行对两种户
口的工人采用两种办法的 制度 ! 不能做 到农民工和城镇户口工人 一视同仁 % 因
时代视点
!"#$%&& & ’()*+,-./012
文小 才 财 政部 财政 科学 科研 所 北 京%!())$’& $
摘
要 ! 农民工是我 国经济二元结
心% !"# 农民工进 城是城 市化的必 然要求 "
!"&
城市经济 的发物 ! 农民工市民 化是我国经济现 代化发展的关键 ! 是城市化的必然 趋势 ! 是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 可以节约交易成 本等 ! 意义重大 " 解决农民工进城需要多 方面齐抓共管 ! 包括改革户籍制度 # 劳动 人事 制度 # 工资 制度 # 福利 制度 !改 革农 村的土地流转制度等 " 关键词 ! 农 民工 制度 土地制度 农 民工 ! 顾名思 义 ! 是 " 农 民 # 和 " 工 人 $ 的结合 % 主要指户籍在农村 ! 进城务 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 农产业的劳动 者 %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 的城乡二元体制 的产物 ! 是我国在特殊 的历史时期出现 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 农民工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农 民工包括两部分 人 ! 一部分是在本地乡 镇企业就业的离 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 ! 一部分是外出 进入城镇从事二 ’ 三产 业的离土又离乡 的农村劳动力 ( 狭义的 农民工主要是指 后一部分人 %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狭 义农 民工的数量 为 !"# 亿人左右 ! 广义 农民工的数量大约 为 # 亿人 % 本文主要 指狭义的农民工 % & !" ! 在城市留住农民工意义重大 农民进 城是农民 们世代 的梦想 ! 符 二 元结构 户籍
农村居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村居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农村居民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农村居民的劳动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农村人口占据着中国总人口的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的重要支撑。
许多农村居民愿意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自己的劳动也不可小觑,他们种植粮食、养殖家禽家畜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食品供应。
农村居民的努力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其次,农村居民的创业精神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农村,精神的创造力被激发并加以实践是很多人的共同追求。
农村居民利用自己独特的资源,开设小型工厂、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为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例如,一些村民利用自家农田,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这种创业精神不仅为农村居民个人带来了经济收益,更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外,农村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地方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居民通常具有较强的储蓄习惯,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家庭支出,并将剩余的一部分储蓄起来。
这些储蓄为地方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例如,在一个农村村庄中,居民普遍都有储蓄习惯,他们把储蓄存入当地合作社或银行,成为了当地经济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最后,农村居民的支出也为地方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农村居民购买农业机械、家居用品、汽车等产品,为当地的销售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在消费过程中,农村居民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也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这种消费需求的增加为地方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总结起来,农村居民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他们的劳动力、创业精神、储蓄行为以及消费需求,都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新时代下中国民众经济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下中国民众经济的发展路径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全球瞩目,而在新时代,中国民众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路径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中国民众经济发展的路径,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民众经济发展提供契机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国民众得以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创业和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众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二、教育的提升为民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民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国民众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高素质的劳动力为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支持。
三、创新创业助力中国民众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创新和创业成为了中国民众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政府鼓励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民众创业搭建了良好的环境。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行列,推动经济的创新升级。
四、科技的发展助推中国民众经济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民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民众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
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科技不断涌现,为中国民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五、消费升级拉动中国民众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民众经济的发展路径中,消费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民众开始倾向于购买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推动了众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六、城乡差距缩小为中国民众经济发展带来均衡中国是一个大国,城乡差距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近年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升农民收入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中国民众经济发展正逐渐呈现出均衡的发展态势。
七、可持续发展引领中国民众经济未来之路随着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中国民众经济正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农村居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村居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农村居民对于这一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尽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城市地区较慢,但农村居民以其勤劳、智慧和创造力,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首先,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辛勤努力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农民通过辛勤劳动,耕种土地,播种作物,照料农田,确保了丰收的季节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粮食供应。
农村居民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农田里,他们的地道和操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其次,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企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贡献了力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涉足农业深加工和农产品销售。
他们利用当地资源和技术,通过加工农产品,制作农产品,并将其销售到城市和其他地区。
这样的努力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为乡村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居民还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开始运用先进的农业和养殖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效益。
他们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尝试新的农业模式,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利用科技创新,农村居民为我国乡村经济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此外,农村居民的务实、创业精神也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他们善于发现旅游和特色农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养殖优质特种养殖品种等方式,不仅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农村居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的辛勤努力和创造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在农业生产、农村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旅游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贡献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珍惜农村居民对于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支持,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变农民为市民:扩大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
变农民为市民:扩大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
蔡秀玲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费孝通老先生说过:“中国的市场在农民的口袋里”。
农民的口袋里没有钱,中国的市场就难以启动。
如何让农民有地方赚钱,乐意花钱,是理论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认为,要使农民的口袋里有钱,关键在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农民,让农民迁居到小城镇变成市民。
这样不但迁移走的农民有地方赚钱,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赚更多的钱,农村市场也因此才能扩大。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蔡秀玲
【作者单位】福建师大经法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变农民为市民:中国经济腾飞的好视点 [J],
2.变农民为市民:扩大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 [J], 蔡秀玲
3.开发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J], 赵琦
4.农民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J], 姜国祥
5.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由农村城市化到农民变市民
由农村城市化到农民变市民
程芳芳
【期刊名称】《中国合作经济》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绝大部分农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
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
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天下富;农业兴,天下兴。
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宏伟目标,使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使农民像市民一样的生活,全国人民共同走小康之路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页数】2页(P34,36)
【作者】程芳芳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教育探究--以西安市雁塔区农转居市民化教育为例 [J], 李亚绒
2.农村变城市村民变市民市民变股东——铜仁高新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变化喜人[J], 王天勇
3.三农观察(四)农民变市民该不该交出土地 [J], 刘奇
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孟州农民变市民 [J], 赵春营;席强;张永良;
5.农村新社区:让市民变市民 [J], 吴团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有人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其实应当进一步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城市、富强中国。
[关键词]:农民市民现代化前不久,全国热烈讨论农民工是工人还是农民?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2003—2010农民工培训计划,浙江有地方“一费制”“零门槛”帮助民工子女入学,长沙市传出正在着手给农民工修“廉租房”的消息。
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农民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人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其实应当进一步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城市、富强中国。
变农民为市民,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好视点。
资料显示,1978年~2001年,全国新增城镇人口超过2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由17.9%提高到37.7%。
到2002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离开本乡到外地从业时间超过1个月)已经超过9400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在2000年的全国12107万流动人口中,从乡村流出的已占73%,流入城镇的已占74%。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2001年在全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比例分别已达18.5%、17.7%、14.9%和8.7%。
2001年,农民的人均外出打工收入已达375.5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增幅高达12.3%;远远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5%,未扣除价格变动因素)。
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测算,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劳动者每年寄回家的劳务款已超过6000亿元。
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化率仍低于工业化率13个点以上。
世纪之初,我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没有赶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拥有8亿人口的农村没有形成相应的大市场,终于引发了工业品生产过剩,城市经济不景气;城市不景气,城市二、三产业不发展,城市就业相对或绝对减少,城市对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减弱,以致农业过剩,农民收入增长下降;这是一个“坏的连环套”。
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虽然效果明显但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原因是什么呢?我国特有的传统户籍制度等导致了我国特有的牢固难破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和有效重组,分配与再分配等经济杠杆难以发挥作用,以致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严重失衡,有效需求不足,“过剩经济”得以形成。
解决的根本途径只能有一个:真心实意地、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变农民为市民。
这是新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这是新世纪初中国经济腾飞的最佳视点:城市化是以不断扩大农民进城就业为标志的。
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这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农村繁荣促进工业品市场和城市繁荣;反过来这又会提升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力度和需求结构,引起农业结构的高级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方式的高级化,增加农民的农业和现代农业收入;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此种结构失衡所致的“过剩经济”消失;中国经济规模空前扩大,人民全面小康;城市化既发展了城市,又变革了农村,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一个“好的连环套”。
这是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光荣使命。
[!--empirenews.page--]为“打工”正名,把劳务输出确定为农村的一种发展战略。
在社会学意义上“打工”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农民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带来了温饱,“打工”将为农民带来小康,并最终促成农民变为市民。
“打工”首先是指农民的“第二职业”,然后是指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干部职工的“第二职业”,后来泛指所有人员以市场方式找到的工作,再后来人人都说自己是“打工”(为一把手或老板)的,最后位居高官的一把手也说也是“打工”的,为党、国、为人民、为单位“打工”。
可见这是一个社会意义广泛而深远的创造。
在狭义上,市民社会视在非国有单位的就业为“打工”,其意指此种就业不是“当家作主人”,不是“铁饭碗”,没有社会保障和长期保障。
在广义上,在市场经济中,在经济学意义上,“打工”就是就业: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将逐步消融国有和非国有就业的区别。
所以,把“打工”或劳务输出确定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在经济理论上,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在发展经济学上、在发展战略策略上是一大高明之举。
其高明之处在于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一种资源而不是包袱;在于从主观上自觉地运用了农村少有的几种“比较优势”之一——剩余劳动力资源,将比别人“早一点”“多一点”地占有国际国内劳务市场。
其具体好处有三,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打工”类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二是培养人才,“打工仔”学技术、学管理、学市场、学社会;回乡“打工仔”已成为各地发展二三产业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这个意义上“打工”已成为农民的“留学”。
三是转移农业人口,首先是大量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然后是其中的一部分将逐步转变为市民;与其它办法相比,“打工”应是转移农业人口的“主渠道”。
其间接好处或长远好处是积累了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提高认识,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间接目标或直接后果就是转移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转移的多寡即城市人口的多少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
当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每人几分到几亩田土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村是无法实行规模经营的;没有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农业人口转移的程度在根本上取决于工业和城市发展;但在国内市场巨大,发展极不平衡,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且加入WTO的情况下,农业人口的转移并不就决定于本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措施得当,充分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的转移速度是可以也应当大大快于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
并且加快这种转移应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
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本地转移的同时,还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多地向外地转移。
针对目前劳动力输出大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的情况,首先要建立机构,劳动部门现有的机构要完善充实与强化、担起责任,此外还应鼓励民间的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的组建与协作。
其次要明确职责强化服务。
其主要职责就是劳务输出,要建立供需信息网络、人员培训基地、劳务吸纳基地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三,规范收费。
政府所设机构提供服务是其职责所在,是非营利性的,除了培训和某些证件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它费用。
民办机构服务收费应制定明确的标准,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empirenews.page--]转变观念逐步解决“农民工矛盾”。
农民工是工人还是农民呢?这是最近大家所热烈讨论的。
农民工的社会定位应当是工人。
首先在字义上农民工是工人。
农民工三字的落脚点是工、即工人。
农民工无非是指农民出身的工人,从农村来的做工的人,这都不能否认他们现在是在作工的工人。
其次农民在城里做事就成为工人。
工人和农民的区别大而概之就是作业区域的不同,在农村田野上劳作的是农民,在城市工厂里和其它地方做工的是工人。
第三在功能作用上农民工是工人。
农民工只要在城里找到工作,他就成为这个城市运转链条中的一个分子、一个环节、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在这个城市中的地位作用就与其他城里人毫无区别。
例如,在同样的岗位上劳动,且作得同样好的两个工人,一个来自城市,一个来自农村,他们在这个城市中的“地位、作用、贡献、功能”会有什么区别呢?第四农民工的作用很大,中国的城市和中国的现代化已离不开农民工。
2002年全国约有9400万农民工,与全国职工人数相差无几,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和餐饮服务三个行业。
试想,如果突然抽掉这些农民工,中国的城市和中国的现代化会怎么样呢?但农民工的个人定位还是农民。
首先农民工的“法定”地位是农民,他的户口本、身份证、责任田都表明,他是某某县、乡、村、组的农民。
其次最根本和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他在城市里根本就没有“市民”待遇;再加上名目繁多和莫明其妙的驱赶、收费、处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觉低人一等,另类公民。
第三“农民习气”明显。
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原因,农民工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大多带有“农民”的色彩,文化素质偏低,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一时难改,社会治安与社会犯罪案件发生率偏高。
第四工作在城市消费在农村,打工收入大部分汇往农村,这直接制约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间接地最终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
唯一的例外是全国总工会已承认“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头。
农民工社会定位与个人身份的反差即“农民工矛盾”。
主要是地位作用与政策待遇的矛盾。
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与现代化建设矛盾在农民身上的直接映现。
逐步解决农民工矛盾是农民变市民的关键所在。
而解决农民工矛盾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彻底打破二元社会经济的传统观念,逐步打破二元社会经济的传统体制。
这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复杂过程,但我们决不能坐等。
我们应在城市和农村两方面,重点是在城市方面着手逐步解决农民工的矛盾。
制定政策法规强化农民变市民的进程。
农民工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提高其待遇地位又会增加“中国制造”和“城市化”的成本,这种成本的增加与控制同“城乡壁垒”对城市与经济发展的不利与有利之间要找到一个好的均衡点;目前这种“成本控制”及其对发展的不利已达极致,已超出“经济学”范畴而明显地违法和不道德(如孙志刚事件类行为)。
选取此均衡点的原则目前还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对此均衡点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对城市化进程进行规划和立法:规定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范;逐步打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进程、时限;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程度(比重)、进程、步骤;农民工的地位、待遇、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办证、收费、管理、服务、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工、农民变市民的条件与规范;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含农民工状态指标)等。
然后严格依照规划和立法,强力推行。
将城市化纳入规划、法制和自为的轨道。
[!--empirenews.page--]当然农民变市民关键在一个个的城市。
城市首先在观念上要更新,不要把农民工当作“包袱”、“煞风景”,把“工作最累最苦、待遇最低最差”看作理所当然,而要视为我们的兄弟姐妹,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重要可开发资源,未来城市竟争力的某种基础。
其次在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上要进行调整,是不是那么多城市都要定位为国际或区域大都市呢?即使如此,就可以不要或无视农民工吗?那么“昂贵的城市”合呼我国国情吗?可不可以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或至少有一点“雪中送炭”呢?可不可以应不应当有某种意义上的“农民工城市”或“农民工城区”呢?市场和未来亦将强制选择!城市化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实现稳定就业,这取决于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的工作重心不应放在城区面积的盲目扩大与城区建设的一味美化亮化上,而应放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改善基础设施、吸引资本、增强企业活力和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上,以此带动城市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的扩张也就内含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