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职业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接
中等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应用,应用中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现实意义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由此提出了“第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
第二,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第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四,要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第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结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理解,对这“五个对接”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
什么是校企一体化,就是学校既有教学能力,也有生产能力,相对于职校的现状就是要加快学校的生产能力建设。
这里为什么不是多建实验、实训室,而是要建生产实体或者把教室搬到企业和车间,实现校企联合呢,这是因为实验、实训解决不了培养熟练操作工这一根本问题。
而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是要以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专业,同时,这也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基层的操作工。
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是一个新的提法,以前我们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造应能力,或者说增强学生的就业面,提倡学校教育要宽专业,宽口径,其目的是想把学生培养成行行能适用的通才,培养成万精油,这个行业不好就业就到那个行业去,这个企业不好就业就到那个企业去,而这一对接,则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而不是一个行业,更不是几行业都能胜任的通才。
这也验证了民间的一个说法。
即艺多不养家。
要实现这一对接,对于学校,对于教师而讲,只有校企一体,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中去,才能充分认识某一岗位对技能的具体要求(知识能力,操作能力),才能对专业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正确抉择。
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以下六点阐述了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培养更加适配对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一、行业参与课程设置与教材更新职业教育机构应与企业紧密合作,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确保内容紧贴合实际需求,融入最新技术与行业案例,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二、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
企业开放车间、研发中心作为教学场所,提供实操练手设备,模拟项目操作,加深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前适应职场,缩短就业过渡期。
三、双师徒制教学实行“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双师徒制,学校教师教授理论,企业导师传授实战技能,一对一或小组指导,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解决问题,快速提升职业技能,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四、定制化培训项目针对企业特定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训项目。
职业学校可根据企业反馈设计课程,定向培训计划,如专项技能提升班、新技术应用等,为企业输送定制化人才,提升双方合作紧密度。
五、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与企业共享人才库。
学校就业部门与企业对接,提供招聘平台,举办招聘会,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给教学改进。
企业反馈机制,形成闭环,不断优化教学与就业匹配度。
六、创新合作模式探索鼓励创新合作模式,如订单班、工学徒制、混合所有制等。
企业参与招生、共同选拔,提前锁定人才,学生入学即准员工,或探索股份制,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投入产出利益共享,深化合作机制。
总结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经。
通过行业参与课程设计、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徒制、定制培训、就业服务、创新合作模式等多维度,实现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
这不仅促进了学生技能与市场的匹配度,也为企业输送了即用之才,最终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趋势,是培养适应经济转型期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
湖北省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统一布局。
9 、 合 作 伙 伴 选 择 渠道 单 一
些 民办高职 院校存在 管理水 平落后 、 科研能 力低 、 办 学 模式僵化、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等
效 益无法实现 。
7 、 校 企 合 作 稳 定 性 差
【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一
校 企合作 问题
建议
、
高职 高 专 校企 合作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 校 企 双 方 主 动 性 存 在 较 大方积极性冷热 不均 。目前开
展的校企合作是学校一边热 , 企业 一边冷 。学校 通过与企业 合 作不仅可 以减少部分 实验 、 实训设 备的投入 , 分解办学 成本 , 还 可 以提 高学校 的形象和 声誉 , 受益较 为明显 , 合 作 的积极性 和 主动 『 生 较高 ; 而 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 一定的人 力 、财力 、 物 力, 短期内看不到利益 , 政府又没有强 制要求 , 可 以说 企业 既没 压力又没动 力参加 校企合作 ,在 当前 人才相对过剩 的情况下 ,
动, 双 方的合作也就终止 了。 另外 , 在 市场经济 瞬息万 变的今 天 , 我 国的行业和 企业 仍 处于改制和转型之 中 , 要想在 市场经济初级阶 段寻求一个长 期 的、 稳定的 、 能全 面满足教学需要 的企业 , 几乎是不可能 的。如
大 企业实 力雄厚 、 管理规 范 , 一般 采用行 业 国际标准 和国
何既保 持教学 的完整性 、 系统性 , 又能 根据 企业发展 的变化 灵 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 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一背景下,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和尝试。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探寻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背景和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怀疑和反思。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专业化,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地需要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更好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政府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政府是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着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而企业则是学生最终就业的主要场所,具备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量和需求。
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的提出意义重大。
通过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拓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渠道。
2.课程设计: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办学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
传统的课程设置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专业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多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可以引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应用场景,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环节: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岗位需求中进行实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推动职校生就业的措施有哪些
推动职校生就业的措施有哪些推动职校生就业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就业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推动职校生就业,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帮助职校生顺利就业。
首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
只有学生具备了市场需要的技能,才能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其次,建立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
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另外,加强就业指导和辅导。
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辅导服务。
这包括了解市场需求、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行业合作和交流。
学校应积极与相关行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行业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
此外,加强创业教育。
除了就业,创业也是职校生的就业选择之一。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创业就业。
最后,加强社会支持和帮扶。
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职校生就业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包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设立专门的就业扶持政策等,为职校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之,推动职校生就业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加强就业指导和辅导,加强行业合作和交流,加强创业教育,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职校生就业的支持和帮扶力度。
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如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拓展职业视野、增强就业竞争力。
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教育界和商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了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
该平台可以是一个线上平台或者是一个实体机构,旨在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双方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可以发布实习、就业信息,企业可以发布招聘需求,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职位需求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准备。
二、开展双向交流与合作双向交流与合作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关键。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来校进行讲座、主题沙龙等活动,分享行业最新动态、职业技能要求等信息;同时,学校也可以派出教师团队或学生团队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理念等。
通过双向交流,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特点,寻求合作的契机,共同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建立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实习基地可以是企业内部的部门或者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习基地中参与项目、实践技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进行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创新机会。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方式、责任等,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或者专门的合作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务,推动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
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点应当是加强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建立“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作者:许安保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4年第07期2008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娴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在加强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对接地方产业。
学校通过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制度、专业调整预警制度、专业定期评估制度和专业调整论证会制度,形成了主动适应市场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专业与区域支柱产业的良好对接。
围绕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及相关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学校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
近几年,学校新建了5个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湖北省服务新兴(支柱)产业专业,5个省级教改试点(重点)专业,5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培育了5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群品牌,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以省级重点专业为核心、以院级重点特色专业(群)为基础的三级专业建设体系。
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任职要求。
建立了定期专业调研制度。
多年来,学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需求定期调研制度,及时跟踪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定期召开由政、校、企、行四方参与的专业调研研讨会,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在基于工作过程、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共同研讨、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系统设计以任务引领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按照培养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要求,依据岗位工作任务,针对职业链岗位迁移或职业岗位变化,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专业课中静态的知识、技能等转化设计为以任务项目为主的动态学习任务。
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托. 以校 企 紧 密 合 作 办 学 为 突破 口 . 塑 在 料 成 型 、高 分 子 材 料 加 工 技 术 等专 业 进 行 了深 层 次 的教 学 改 革 我 们 在 全 国 各 地 .尤 其 是 在 湖 北 及 东 南 沿 海 地 区 进 行 了 广 泛 的企 业 调 查 瞄 准 企 业 的人 才 需 求 . 们 与湖北凯乐科技股份有 限公 司、 我 荆 州 天 达 塑 化 公 司 、 东 莞 东 升 塑 胶 模 具 制 品 厂 、 海 泰 永 塑 胶 模 具 制 品 厂 、 崧 上 谷 集 团 、 永公 司 、 新 富路 素 塑 胶 模 具 制 品 厂 等 几 十 家 企 业 合 作 .在 校 企 共 同培 养人
合 理 因 此 . 业 院校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职 业 职
道 德与职业能力 . 须探索 工学结合 、 必 校 企 合 作 的 培 养模 式
我 院 的 校 企 合 作 探 索
针对 早期 教学 与企业 生产 脱离 、 教 师知识老化 、 内实习工位 不足等问题 . 校 自 20 0 3年 以来 . 院 先 后 以 中 职 塑 料 成 我 型 、高 职 高 分 子 材 料 加 工 技 术 专 业 为 依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1 l — 1 3 0 1 7 — 7 7(01 ) 1 0 7 — 2
校 企 合 作 业 现有 的 生 产 场 地 与 设 备
完 成 这 类 典 型工 作 任 务 教 学 的 做 法 更 为
使 教 学 内容 更 贴 近 生 产 实 际
我 们 在 制
教 学 质 量 的 必 然 要 求 职 业 教 育 应 培 养 技 能 型 人 才 技 能 型 人 才 必 须 具 备 良好 的 职 业 道 德 与职 业 能 力 。 论 是 职 业 道 德 的养 成 . 是 职 业 无 还 能 力 的 形 成 . 离 不 开 工 作 . 有 通 过 实 都 只 际 工 作 或 者 模 拟 实 际 工 作 才 能 培 养 学 生 的职 业 道 德 与职 业 能 力 职 业 院校 . 无论 是 中职 学 校 还 是 高 职 院校 .都 应 推 进 工 学 结 合 、校 企 合 作 的 培 养 模 式 。 只有 这 样 .才 能 培 养 出 受 企 业 欢 迎 的 具 有 较 高 职 业 道 德 与 职 业 能 力 的技 能 型 人 才 在 制 定 和 实 施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过 程 中 , 些 工 作 仅 靠 学 校 是 难 以 完成 的 。如 有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校 企 合 作 是培 养 高 技 能 人 才 的必 然 选 择
3 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校企 文化对接 、 融合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界已达成共识 . 但校企合作 的 深度还远没有与人才培养 目标相匹配 . 找准校 企合作 双方的契合点是 高等职业教育界面临的紧迫问题 从 表面上看 . 现 阶段我 国高 职校 企合作难 以深化的原 因是 : 学校 主导 . 企业难以从中获利 , 所以企业 缺乏参 与的热情 。其 实 . 造成这种 现象的根本原 因是校 园文化 与企业文化脱节, 学术气 氛与实践氛 围缺 失等。所 以 . 要深化校企合作从 一开始 就应解决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 的冲突 . 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 接与融 合。而该 领域现 阶段 的 研究. 几乎都把这个问题给忽视了H 3 . 1 校企文化对接、 融 合的基 础 高职 校园文化除了具有 大学校 园文化 的共 同特 征外 . 因其又依托 社会具 体的行业 文化构 建 , 所 以还具有鲜 明的职业特征 。高职校园文 化和企业文化是两个不 同领域的文化 . 存在一定 的差别 . 但 都具有鼓 舞人 、 引领人的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 和企业文化建设 的最终 目的都是
【 摘 要】 校企合作是 实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目 标的有效途径。推进校企合作 必须理清现有校企合作 问题的 实质 , 校企文化对接 是校 企合 作的契合点 , 创建基 于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才 能建立起长久 、 稳定 、 实质性 的校企合作。 【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 校企文化对接 ; 校企合作
硬日 与i — 嘱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实践探索——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 樊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湖 北 襄 阳 4 15 ) 襄 40 0
摘
要: 通过 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 同确定专业课程体 系, 共
融入行 业( 企业) 职业标准 , 同开发课 程 , 同实施“ 共 共 订单培养 、 双证 融通 ” 实现 了高职人 才培 养规格 与企业需求的 ,
一
评 价 。对 本 专 业 近 5 的 毕 业 生 进 行 跟 踪 调 查 , 握 年 掌 毕 业 生 的 工 作 状 况 、用 人 单 位 对 毕 业 生 的 评 价 、 毕
卷 调 查 、 谈 调 研 、 场 调 研 等 方 式 , 襄 阳 所 辖 范 访 现 对
收 稿 日期 : 0 1 1 一 5 2 1- 2 l
有 效 对接 。
关键词: 人才培养规格 ; 用人单位 需求; 课程体 系; 课程 内容
中图 分 类 号 : 7 1 G l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1 9 4 2 1 )2 0 1 — 4 1 7 — 1 X(0 2 0 — 0 6 0
实 现高 职毕 业 生 知 识 、 力 、 质 与 用人 单 位 能 素 需 求 有效 对 接 , 增 强 学 生 高质 量 就业 和企 业 满意 是
业 生 绝 大 多 数 能 够 胜 任 本 职 工 作 , 备 较 扎 实 的 专 具 业 基 础 知 识 和 敬 业 精 神 , 应 面广 , 新 思 维 和创 适 创 业 能 力 较 强 , 职 率 和 满 意 率 皆 达 9 %以 上 ; 多 毕 称 0 众 业 生 活 跃 在 襄 阳 及 周 边 地 区 主 要 4 店 , 有 2 %的 毕 S 0 业 生 成 为 技 术 骨 干 , 有 一 部 分 毕 业 生 自主 创 业 成 也 效 明显 。 通 过 对 汽 车 检 测 与 维 修 行 业 企 业 的 调 研 还 表 明 , 现专 业 人 才培 养 规 格 与 岗位 人才 层 次需 求 对 实 接 ,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培 养 模 式 与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是 很
高职学院如何与企业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高职学院如何与企业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职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文将探讨高职学院如何与企业合作促进学生就业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第一步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这个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合作协议:学院与企业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意向和合作方式。
协议可以包括学生实习、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企业提供实践基地等内容。
2. 成立校企合作部门: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负责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合作。
这个部门可以负责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
3.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院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实习机会。
这个平台可以包括企业招聘信息、实习机会、企业导师等内容。
二、加强实践教学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核心是实践教学。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1. 实习机会: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实践基地: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这些实践基地可以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实验室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企业导师:学院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推动产学研结合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产学研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学院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 科研项目: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是与企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产品改进等。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校企融通,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校企融通,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1. 引言1.1 校企融通,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互通共享,更可以促进师资队伍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同成长。
通过校企融通,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还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在未来的发展中,校企融通,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将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将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有必要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稳定的师资团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 正文2.1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的关键步骤之一。
校企合作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进行的深度合作。
在现实教学中,学校和企业往往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师资共享。
学校和企业在师资队伍搭建上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拓展。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内授课,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资源共享也可以带来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学校与企业合作紧密,企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动态,可以根据职场需求来培养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也可以更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双方都能受益于此。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构建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的重要一环。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如何与企业用工要求对接论文
试论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如何与企业用工要求对接摘要: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那么,怎样的职业教育管理方向才能和企业的用工需求相对接呢?笔者尝试针对企业要求设计职业教育管理思路。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企业用工对接作者是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学生科长,多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和实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所在单位被评为2009年度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本人也被评为河北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而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阶段,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城镇化的加速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用工需求急剧扩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决定职业学校命运的关键时期。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是不是能够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能否适应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同样影响着学校的声誉。
那么企业对员工都有哪些基本要求呢?第一,具有团队精神是许多企业极为提倡的一种优良品质。
一个员工是否能从企业的全盘利益来要求自己,对企业尤为重要。
团队精神强调协作,协作是提高效率的基础,是竞争取胜的手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必要条件。
沟通是协作的基础,拒绝沟通,也就意味着拒绝与别人协作。
善于沟通和协作的人,能用诚意换取他人的支持与信任;不善于沟通和协作的人,就像一叶孤舟,永远无法抵挡惊涛骇浪的侵袭。
沟通和协作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二,敬业是每个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但要让一名员工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基础是每个人的自我定位,这里说的定位是指个人脾气秉性和职位认知与其所从事职业的吻合度。
一般来说,吻合度越高,其定位就越准。
就不同的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势,优势得以发挥,员工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对个人对企业都是一件大好事。
武昌职业学院
学校简介:武昌职业学院始建于2002年5月,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由湖北华信恒昌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共同举办。
现任校长马必学、校党委书记杨青。
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861亩,教学行政用房16.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8万平方米。
美丽的校园带依山傍水,风清气爽,林木葱茏,环境怡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办学规模:在校学生1.3万余人办学思想:学校坚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秉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强能、励志创新”的校训,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全国,围绕商贸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旅游学院、思想政治课部、文艺体育与通识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0院2部共12个教学单位;开设47个专业,形成了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等、会计、管理、市场营销、艺术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体系。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345人。
其中,楚天技能名师7人,教授11人,副教授41人,讲师135人。
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专业教学和科研领域已崭露头角。
教学实践:武昌职业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紧抓体制改革契机,把打造一流高职院校目标同学校战略发展相结合,引进一批专家教授;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日渐增强,在校生人数居全省同类型、同批次院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保持在93%以上。
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
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作者:张清政作者单位:湖北省纺织技校沙棉分校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中职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深受学校企业的采纳和借用。
本文就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作以下探讨。
一、市场需求优势。
找大学生易,找高级工难,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成燃眉之急。
我国加入WTO 后,不但技术、管理、服务要与国际接轨,生产技术人员也要与国际接轨。
没有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所有经济设想都将成为纸上谈兵。
然而,我国目前城镇企业的 1.4 亿名职工中,高级技工仅为 3.5% ,不足500 万人。
低技能的职工队伍,必然造成低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职工人均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1/26 ,只有美国的1/25 。
据我国人才市场的统计,目前求职者中,具有初级水平的供大于求,而中、高级水平的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少人因无技能上不了岗位,不少岗位因技能要求高而无人能胜任。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性缺陷已经明显暴露出来。
一位市长说,要找100 个大学生容易,要找100 个高级技工很难。
在深圳劳动力市场,招聘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价为月薪5900 元,招聘高级钳工为6600 元。
在某经济发达地区,16 万年薪请不到高级技工,在冶金行业,30 万年薪聘不到一位炉前长。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138 万名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 名,技师 2.3 万名,二者之和不足总数的2%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 的水平。
电力行业目前45 岁以下高级技难寻难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 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5%以上,即275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武昌职业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接
作者: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0期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5月21日,IBA世界杯国际调酒锦标赛中国区总决赛在湖北武汉举行,湖北省武昌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刘铮最终获得英式调酒高校组冠军。
武昌职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参与育人、就业等各个环节,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培养了一大批像刘铮这样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结合企业工作岗位实际,武昌职院及时引入最新设备,力求基本技能实训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仅2014年就新建现代物流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等16个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实训室,完成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子信息等3个专业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其中,会计模拟实训室一次性投入130万元,建成湖北省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会计模拟实训基地。
2014年,武昌职院专门
安排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两个教学班赴企业进行实训,积极落实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背景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让学生操作一个企业生产过程的真实业务,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相关理论及实操技能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