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阶段

合集下载

新加坡小学德育特点和启示

新加坡小学德育特点和启示

新加坡小学德育特点和启示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于2007年颁布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具体包含了设定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宗旨、课程标准架构、目标、核心价值观、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的学习、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的推行、课程的评估以及六个核心价值观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规划设计等。

以下就新加坡小学2007 年《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参考借鉴其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探索我国小学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从而提高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新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全面性除了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正课外,全校性的活动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融会贯通,把价值观付诸行动。

此外,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在引导学生人格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涉及到了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层次性新课程标准能更好地结合小学各阶段的学生提出符合他们道德发展的不同要求,层层递进,把较为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明晰性新课程标准的相关信息简明易懂,清晰明了,容易理解,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标准使用者所接受,有利于标准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利用,指导德育教育活动实践,(四)实践性道德教育不能是纸上谈兵,一定要能揭示道德教育的规律,指导道德教育的实践,使每一个人把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是一种无形的运作,此时无声胜有声,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决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是永远不变的道理,知识只有拿到实践接受检验,也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真知。

二、新加坡小学2007 年《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启示开设德育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从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新加坡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道德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三)走向社会生活的道德教育
01
建立社区 组织,培育
02
宗教宽容
下的道德 教育
03
法制、舆 论引导的
社区精神
道德教育
三、新加坡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顺情(动之以情)顺理 (晓之以理)顺性(个性 和不同年龄段的特性)顺 势(根据形势所需)顺利 (因势利导)顺真(讲真 话,实事求是)
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 育与生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 反面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 特殊教育相结合;无形教育与 有形教育相结合;大节教育与 小节教育相结合;物质奖励与 荣誉感教育相结合。
新加坡道德教育及其 对中国的启示
—— mou mou
目 录
01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 发展历程
02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 实施路径
03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
04 中国和新加坡道
德教育的比较
鲜明特色
05
新加坡道德教育成 功的原因
06
新加坡道德教育成功 对我国的启示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得到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定型阶段 历届政府的重视,其发
四、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比较
五、新加坡道德教育成功的原因
01
“求同存异”
与共同道德 价值观的形 成
02
道德教育遵 循认知规律, 方法灵活多
03
“权威型”
政治对道德 教育的保驾

护航
六、新加坡道德教育成功对我国的启示
123456789 @moumou
abcde
展史可谓与建国史等长。
依据道德教育内容的变 化,大致将其划分为三 个阶段
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பைடு நூலகம்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

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一、历史发展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

自治时期,小学道德课程的名称为“伦理”,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在独立之初, 改为“公民”。

20 世纪 60—70 年代,其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是:注重灌输热爱自由、真理与正义,尊重基本人权,接受民主生活方式,珍视对种族宗教的容忍等观念,树立足以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责任与效忠祖国的习性与态度。

此外,还要努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能力。

20 世纪70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这危及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

为克服“西化”的倾向, 从 1972 年起, 政府提倡学母语, 以增强亚洲价值观。

1974 年, 政府在小学和中学分别开设“生活教育”和“公民课”, 以灌输节俭、孝悌、服从权威和忠于国家的亚洲道德价值观。

到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

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课程, 学校可选择其中一种课程, 全部以母语进行教学。

在中学阶段, 中一、中二开设“生活与成长”、“公民与时事”作为必修课,这基本上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深化;中三、中四则开设“公民学”, 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80 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

从 1988 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

90 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1991 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

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政府要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多渠道全方位的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德育中培养法治观念。

关键词: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38-02新加坡具有东西方文化的传统,在东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注意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构成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形成了新加坡独具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

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历程(一)自治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新加坡在1959至1965年间归属于马来西亚联邦,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

人民行动党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力图改变新加坡贫穷落后的面貌,导致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忽视,不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原有的价值观遭到严重冲击,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新加坡面临被全盘西化的危险。

(二)独立后的公民道德教育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新加坡完全独立后,国家的意志对学校公民教育的作用逐渐加强。

政府认识到了再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基”——“东方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

这一时期主要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对国家、社会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1974年,新加坡改革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推行了公民、地理和历史三科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结合三科的内在联系进行母语教学,这一举措对改变和发展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新加坡整个70年代的醒悟与80年代的偏纠。

(三)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1979年至今,为改变新加坡社会出现的严重“西化”倾向和学校的道德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这两大问题,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展开了大规模的公民道德教育改革活动。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1.强调公民教育新加坡在独立以前,曾经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一度被日本占领。

1959年实行自治后,又归属与马来西亚联邦,直至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

人们由原来放忠和归属英国、日本、马来西亚到新加坡共和国,效忠和归属对象发生了急剧变化,造成了国民对国家、政府在认同上的混乱。

同时,由于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是组成新加坡居民的三大种族,这三大种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且这些移民与原居住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甚至对原居住国怀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意识。

所以,新加坡政府及其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国民进行公民教育,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才能使这些移民及其后裔们逐渐放弃旧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认同和归属于新加坡。

因此,这一时期新加坡学校里所进行的主要是公民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品质和责任。

2.颁布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为强调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颁布了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开始对全国中小学实施统一的道德教育与公民训练。

大纲规定了各类学校德育和公民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并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训练大纲。

这个大纲将以前华校开设的伦理课推广到全国,并改伦理课为公民课,以此作为伦理课的延续,但比伦理课更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改革学校德育课程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愈加重视加强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

虽然当时设计这一课程的前提是教育部为了减少小学科目而设置的,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但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也十分明确。

《生活教育》课程的开设,实际上是将有着内在联系的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强调母语教学,对于保留学生本民族的“根”,增强民族意识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从这一时期新加坡学校开展学校道德教育的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随着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新加坡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都引起了新加坡政府的极大关注。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敬业乐群,勤劳进群,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东方价值观
“八德”教育。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共同价值观
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家庭价值观
亲爱关怀 互敬互重 孝顺尊长 忠诚承诺 和谐沟通
1959-1965 归属于马来西亚联邦 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 华校开设伦理课和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打好学生的性格发展基 础,成为有自尊心的人, 成为“好公民”
独立后的公民道德教育阶段
1965-1979 国家完全独立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推行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 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 进行母语教学
新加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良 好的、有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公民,使年青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良好 的发展,因此德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公民。
8 / 43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②都市化进程加快,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发生动摇 ③西方价值观与风尚的侵入 ④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正在走向失落,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反思与选择之结果:东西方文化交汇地;世界种族文化的百花园
“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多宗教”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
5 / 43
9 / 43ຫໍສະໝຸດ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日常行为准则教育 德育课及各科渗透的课堂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的教育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1. 政府重视,领导人教化新加坡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

新加坡的领导人经常在演讲和讲话中提到道德、品德、文明等概念,鼓励全国人民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倡公民美德。

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多次强调新加坡需要一个有德行的社会,呼吁公民要以身作则,争做好榜样。

这种政府重视的态度对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 教育体系全面推行德育课程在新加坡,德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会通过校本德育课程以及特别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不仅仅是口号,而是贯穿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全社会道德水准的不断提升。

3. 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相结合在新加坡,法律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新加坡的法律体系严明,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了具体规定,并加以严惩。

社会文明与道德规范也得到了全面推广和普及。

在这种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体系下,人们更加注重法律和道德的遵守,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4. 社会各界参与道德建设新加坡社会各界对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视,不仅有政府的宣传教育活动,还有各种社会机构和团体推动道德教育,例如宗教组织、学术界、媒体等。

这种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加快了道德建设的步伐,也为新加坡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1.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建设是非常成功的,我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新加坡将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提高了人民对法治的认同感。

我国也应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培养大家自觉遵守法律、树立公民道德意识。

3. 倡导全民参与思想道德建设道德建设事关社会文明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杨军红到新加坡去的人无不赞赏新加坡高度文明的社会秩序。

其实,新加坡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加坡中小学良好的道德教育。

一、国家大力倡导全国性的主流价值观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把提高国民道德整体水平视为民族振兴的重要因素,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道德教育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与多元化民族、多元化社会相适应的,集东西文化于一体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根除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及抵制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而来的物质至上和无视自律、容忍、社会义务感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新加坡政府从本国实际出发,在继承东方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上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就是以这五项共同的价值观为基本精神来组织和进行的。

从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出发,中小学实施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道德教育从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面临困难时,学生要掌握应付、处理的技能;在态度方面,通过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的国家之一。

小学课程强调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

内容包括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勤奋、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

中学课程则强调生活和成长、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内容包括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会精神、加强对宗教和文化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等。

谈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启示

谈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启示

T NOLO GY TR N D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笔者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道德教育,如果全国人民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以德治国才成为可能。

在进行道德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成功经验。

新加坡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实力在亚洲“四小龙”中位居榜首。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走出了“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去了”这一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怪圈。

如今的新加坡,人人懂礼貌、守纪律、讲文明,街道路面整洁干净,繁花似锦,被誉为“花园之国”。

新加坡之所以取得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内容当前新加坡使用的德育材料是根据政府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际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决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五方面的内容来编写的。

其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1)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2)训练学生道德的判断能力;3)教导学生处事待人须为他人着想的道理;4)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

德育教材则综合设计,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和视听教材视为一个有机构成的整体,并且注重做到因材施教。

如:小学生的《好公民》课文多采用中国传统故事或民间传说,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观念,如铁杵磨成针、龟兔赛跑、花木兰替父从军、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等等。

而中学德育,则注重道德知识、道德技能、道德态度等三个方面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具体说来,在道德知识方面,包括关于优秀公民的知识,事关国家福祉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关于个人成长和学习的知识;决策过程中的道德原则;民族振兴所需要的基本精神。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及启示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及启示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及启示作者:陈占军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特点的研究,得出一些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道德;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16-01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是个移民国家。

新加坡的文明、和谐、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和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有其特有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新加坡的多种族之间形成了各自的道德教育。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新加坡才开始有了以“伦理”为教材的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以个人品德的教育为内容。

新加坡完全独立后,重视对公民国家意识的培养,从对国家、社会的义务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1974年,新加坡实行了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这种教育对于保留本民族特色、发展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公民道德教育改革活动。

主要有五个方面:(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

目的是找出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足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全面反思道德教育。

通过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反思,从中汲取重要经验。

(3)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

全面反思后,实行公民道德教育和训练。

(4)开设《儒家伦理》课程。

(5)提出“共同价值观”。

新加坡政府在1990年提出各族人民都认同和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并据此重新设计公民道德教育教材。

这一“共同价值观”的实施,为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发展过程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一)以儒家伦理为主的道德教育1982年,李光耀总理在华人农历春节的献词中号召新加坡人要保持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

他说,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东方人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轨迹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轨迹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轨迹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新加坡一向重视道德教育,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和对共和国忠诚的教育,重视东方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教育。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多种族社会,加之长期受殖民者的统治,促使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进而导致了其社会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因此,新加坡独立后,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直接关系到新加坡惟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克服移民心态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努力在学生中教育“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大同意识,增强国民的内部凝聚力、向心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为建设新加坡贡献力量。

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新加坡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富裕的发达国家,在亚洲继日本之后率先实现现代化,其速度之快,以致被称为“高速列车型”的现代化进程。

当然,新加坡在谋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得不依赖西方科学技术,而伴随西方科技而来的是西方腐化和颓废的价值观和风尚的入侵。

特别是人们刚刚摆脱贫困,很容易产生那种过分强调物质生活、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社会弊病。

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富有的社会已经成为现实,对于一些发达国家随之而来的大量社会问题,诸如犯罪、吸毒、心态冷漠等等都已暴露出来。

新加坡政府“防祸于未然”,一位政府领导人强调说,新加坡的生死存亡取决于人民精神教育的成败。

如果一个民族只贪图物质享受,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成为意志坚定的民族,不能抵抗外来侵略,就经不起考验。

因此,多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把学校道德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措施。

当然,这种认识并非新加坡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多次失误中总结出来的。

新加坡政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一开始并没有将道德建设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成功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历史轨迹

成功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历史轨迹

成功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历史轨迹新加坡在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比较自觉地把学校德育摆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像抓经济建设一样大力发展学校德育。

三十多年来,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留下了一串明晰可鉴的轨迹。

(一)自治时期的伦理教育阶段(1959年-1965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新加坡归属马来西亚联邦,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所以,政府并没有在全社会推行“共同的价值观”,而国家意志的养成也没有全面地渗透到新加坡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去。

这一时期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施:(1)华校开设伦理课。

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后,当政党一一人民行动党很快制定了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改变歧视华校现象,实行华、英、马来和印度四种学校平等,学校德育由各类学校分而治之,华校遂恢复认同中国,以儒家伦理为根本,开设了伦理课,进行伦理教育。

其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人良好的品德。

(2)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20世纪50年代末,新加坡颁布了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中小学实施伦理教学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

其目的也是为学生性格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便使他们将来成为有自尊心的人,成为好公民。

(二)独立后的公民教育阶段(1965年-1979年)随着1965年新加坡完全独立而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国家意志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加强。

其主要体现在强调培植学生的国家意识上,即如何使学生认同这个国家及其利益,从而自觉地去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社会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当时,在新加坡确立的教育目标中对这一价值取向作了明确的说明“培养足以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责任与效忠本共和国的习性与态度,还要努力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学校道德教育正是按照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

原文摘自:http://www.iedu.sg/show-23-8809-1.html。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

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究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对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道德教育不仅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而且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有:#一$文化传递法。

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

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

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

其目的在于形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培养每个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操。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1)强调公民教育。
新加坡在独立以前,曾经被英国和日本殖民过,再加上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移民国家。所以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国民的公民教育,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才能使这些移民及其后裔们建立起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时期新加坡学校里所进行的主要是公民教育。
(2)颁布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2)成立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组,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
以《道德教育报告书》为依据,新加坡教育部先后成立了两个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编写组,负责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各校校长可选其一,作为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
(3)开设宗教课程,编写《儒家伦理》。
1982年,教育部长吴庆瑞提出多元道德教育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辅以宗教知识教育。他在1982年1月16日宣布宗教知识科即佛学、伊斯兰教义、世界宗教、圣经、印度教义和锡克教义作为中学三四年级道德教育的必修科。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这一时期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华校开设伦理课。
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后,当政党(人民行动党)制定了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改变歧视华校现象,实行华、英、马来和印度四种学校平等,学校德育由各类学校分而治之。华校以儒家伦理为根本,开设了伦理课,进行伦理教育。
5.国民教育实施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马来西亚政局波动,印尼宗教冲突频发,而新加坡却出现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局面,这与共同价值观教育不可分割,于是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行国民教育。
(1)推广国民教育计划,制定四大目标。
1998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宣布新加坡教育政策的新三大措施:创意思维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和国民教育。据此,新加坡教育部向全国360多所学校推广国民教育计划,并定下四大目标,即灌输核心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加强历史认识、面对未来挑战。

新加坡多层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新加坡多层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

新加坡多层次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新加坡是世界上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科目而正式施教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1965年独立后,道德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

虽然这个科目的名称以及内容的偏重情况时有不同,但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 Being and Becoming)和《好公民》(Good Citizen)课程,学校可选择开设其中一种,全部用母语进行教学,每周2节,每节30分钟。

《好公民》教材是由以新加坡教育部德育顾问巴尔赫切博士为组长的课程发展署道德教育组编写的。

该教材几经修订,除1988年进行了较大修订外,1991年新加坡颁发《共同价值观》后,该教材又据此作了重要修订,但主要体制不变。

1.小学《好公民》的教学内容《好公民》取材于科尔伯格的学校德育模式,突出培养好公民。

教材中突出了对学生德育发展不同阶段的考虑,从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不同层次的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

因此,课辑内容的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即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年级以“国家”为中心,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

个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

2.中学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该《大纲》中,根据白皮书精神,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了中等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念。

它们是:第一,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

第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读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

读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新加坡政府注重培养 公民的道德素质。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 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体系。
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 的品德、责任感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新加坡通过强化核心价值观教 育,如诚实、尊重、责任等, 来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 这些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 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Hale Waihona Puke 新加坡鼓励学校和社区合作,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 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例如,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清洁、敬老 院服务等。
发挥榜样的力量
新加坡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 的,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努 力成为良好道德的典范,为公 民提供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强化核心价值观
在保持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新加坡公民道德 教育应更加注重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公正 、平等、自由、诚信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新加坡公民道 德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道 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社区参与和实践活动
01
社区组织
02
志愿服务
新加坡的社区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经常组织 社区活动,如邻里聚会、文化节等, 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加强社 区的凝聚力。
新加坡公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如帮助弱势群体、环保活动等。这些 活动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奉献精神和社 会责任感。
06 结论与展望
对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总结评价
全面性
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全 面性的特点,不仅涵盖了传统 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社 会的价值观,为学生在各个领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新加坡的道德教育跟随周国平校长访学新加坡(73)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是否受尊重,国际形象是否良好,不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是靠辉煌的经济成就,而是国民素质。

早上看了一个视频,恰好是讲新加坡导游接待中国游客的故事。

在观看视频时,我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中国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在新加坡人眼里是很糟糕的。

甚至一位年轻人,看到这个中国人不排队,就责骂他没有素质,叫他不要在新加坡,回到中国去。

这时,导游也很气愤,对那个年轻人说,你不要忘了你的祖先也是中国人,你怎么不回中国呀?是呀,早先新加坡人都是渔民或者劳工。

如何让这些渔民和劳工的后代,成为文明人,成为受人尊重的人?这个问题,早就成为开国总理李光耀先生,所思考的问题。

吴博士说,从一开始,李光耀先生就非常重视国民素质的道德教育。

大家来新加坡大多是学习新加坡的政策和制度,学习新加坡的教育和管理,很少有人知道新加坡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

李光耀先生一直受人指责,说他干预了新加坡人的私生活。

新加坡人在生活上,有许多行为都是被政府所限制的。

如大家所熟悉的口香糖,在这里是不被允许吃的;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合里,是不可以吃东西的。

甚至对老百姓的说什么语言,与什么样的人结婚,等各种生活都管,所以才导致有人不喜欢李光耀先生。

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李光耀先生就是这么做了。

他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好,为了新加坡人能够生存下去。

他说,如果他不这样做,能有今天的新加坡吗?(被罚穿制服扫大街的人)有人说李光耀先生是新加坡人老保姆,也有人说他是新加坡人的家长。

不管怎么样,他为新加坡所付出的努力,还是被大家所认可的。

这一点,在他去世出殡那天,满街排着长长的队伍去送行和瞻仰的人,就足以看出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那么,这位神奇的新加坡人领袖,是如何开展国民素质道德教育的?李光耀先生早年的新闻秘书阿历克斯·佐西曾说过:李光耀希望通过教育和环境的配合,设法塑造“新华人”(New Chinese)——能珍惜所有优良传统,同时又能操作现代科技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在总统施政方针附录中宣布:“应给学生灌输一些公民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此外,采取一些更有效、更富有创意的辅助课程,提高学生在学业、人格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这一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温情、具独立思考的公民,并为他们步入急剧变化的技术时代作好准备。

”这个声明展示了新加坡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1)修改现行课程标准,以适应时代潮流,兼顾社会的变迁;(2)继续弘扬亚洲传统价值观,以奠定国民的道德基础;(3)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人文精神的价值,指示学生明了立身处世的道理;(4)改进学校德育教学方法,协助学生了解社会事实,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强化“潜在课程”功能,包括教师的生活方式、学生的生活规范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6)积极推行亲职教育。

道德教育与分流制度、双语教育政策被称为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的三大特色。

新加坡是一个“没有警察”的国家,其良好的社会风气及低犯罪率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

这与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建国之初的新加坡,在教育立国的口号下,德育教育被放在教育之首,并针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及实际,将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生存紧密相连,在中小学德育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良好的有用的公民。

在中小学德育内容上,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加坡政府强调,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勇于创造、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敢于竞争、注重效益的观念,团结协作、与人共处的能力,以及善于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而且还必须把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借鉴西方学校德育经验的同时,加强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一代成为具有民族意识、国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并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阶段
针对新加坡社会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西化”
倾向,以及学校的道德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利局面,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研讨活动和德育改革运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

1979年,新加坡政府委派文化部长王鼎吕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于1979年5月提交了《道德教育报告书》。

该报告书指出:“
过去20年来,新加坡在物资和社会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动,工业化计划不但给我们带来繁荣,而且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道德水准,并造成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加强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课程以抗拒这些不良影响。


该报告书从分析当时社会风气和学生的道德状况出发,检查了过去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本着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打好稳固的思想基础的目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措施。

(2)对道德教育进行全面反思。

以《道德教育报告书》为指导,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研讨。

(3)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报告书》的指导下,新加坡经过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学校德育的反思和研讨,再次提出实行伦理道德训练,并重新制定学校德育计划,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4)开设《儒家伦理》课和。

根据《道德教育报告书》的建议,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除开设《好公民》、《生活与成长》课程外,还设有儒家思想和6种宗教课(佛学、伊斯兰教义、世界宗教、圣经、印度教义和锡克教义)。

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备受推崇,甚至连李光耀总理等政府领导人也一再号召费用儒家伦理的东方传统美德来抵御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

而作为实际的反应,新加坡专门设立了儒家教育与东方哲学研究所,研究儒家教育问题。

同时,在新加坡国内外新儒学学者的协助下,又成立了儒家伦理委员会,并在新加坡课程教育部发展所的监督下,编写了《儒家伦理》教材,供全国的华校使用。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儒家伦理教育的德育教材。

(5)提出“共同价值观”。

为消除人们对开设《儒家伦理》课程的担心,也由于开设多种宗教课程造成各教派之间的摩擦等,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族人民都能比较愉快地认同和接受的“
五大共同价值观”,并围绕这一“共同价值观”
设计了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教材,取代了原华校使用的《儒家伦理》教材。

实际上,在“共同价值观”
中也包含有许多儒家思想的内容,有些甚至还是公共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儒家思想重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社会高于个人,主张有德行的君主治国,待人有信等等。

所有这些思想观念,在新加坡新的道德教育教材中都有所反映。

可以这么说,随着“共同价值观”
的提出,新加坡学校德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本国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

原文摘自:
http://www.iedu.sg/show-54-8808-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