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Word版

合集下载

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刘莉郑文娟张倩男栾晓龙贾兵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3期摘要园艺植物研究法是我國高校为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高级专业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独自开展科研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总结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教学与实验相分离、学生学习效果差、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考核方式单调等。

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271-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71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aw of Horticultural Plant ResearchLIU Li, ZHENG Wen-juan, ZHANG Qian-nan et al(School of Horticul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Abstract Law of Horticultural Plant Research is an advanced professional course set up for horticulture specialty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 ehensive literacy and ability to conduct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mai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course of this course, including the separ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poor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boring content, low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monotonous assessment methods, etc..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 we analyze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Law of Horticultural Plant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methods, etc.. In practice teaching,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enthusiasm was improv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guid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problems,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Key words Law of Horticultural Plant Research;Teaching reform;Problem;Countermeasure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9aujyxm87);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9yjsalk05);2020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202010364243,XJDC2020399)。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2018版本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2018版本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2018版本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是农业部门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用于规范农作物种子的质量和检验程序。

2018年版本的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规程主要涉及种子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抽样规定等内容。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2018年版本的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全面解析。

首先,2018年版本的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在种子质量标准方面做了哪些更新和调整?该规程对不同农作物的种子质量标准是否有所区别?在种子检验方法方面,2018年版本的规程是否增加了新的检验技术或者调整了原有的检验方法?这些调整是否能够更准确地评定种子的质量?此外,2018年版本的规程是否对种子的抽样规定进行了更新?是否增加了对于抽样地点、抽样数量、抽样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其次,2018年版本的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具体的影响?该规程对于种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是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方面,2018年版本的规程是否对相关部门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否有助于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2018年版本的规程是否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否与国际上的种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保持一致或者接轨?最后,2018年版本的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该规程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在种子质量监督和管理方面,2018年版本的规程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于农民和种子生产经营者来说,2018年版本的规程是否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实际操作中是否需要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指导文件和培训措施?总的来说,2018年版本的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保障种子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该规程在种子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抽样规定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对于种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nong chan pin zhi liang an quan专栏专版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一、坚持“产出来”,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坚持推行按标生产,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和生产源头管控,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一)编制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

全力配合做好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推进路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

深入落实农业部关于“农业质量年”工作的部署,着力推进质量兴农八大行动。

(二)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

按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全面清理农业部部制定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适应的标准。

重点制定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畜禽屠宰、饲料卫生安全、冷链物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发布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和2018年版农药残留最大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新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200项。

制定农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对已列入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项目实施督导检查。

启动开展农产品品质、营养标准的研制。

制定《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和《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指南》,编制《加快完善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8-2025年)》。

鼓励和规范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农业团体标准。

(三)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强农业资源养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

推进耕地土壤污染详查,加强耕地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决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农业质量年”这个主题,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坚持质量第一,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

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

附件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1、评审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

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23附件2: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4附件3: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联系人信息表学院(盖章)5附件4:全国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6附件5: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确定联系人第一条教指委确定1名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申报联系人,具体负责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

请将联系人个人信息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本科相关学科教指委报送高教司理工处,高职相关专业教指委报送高教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相同无须再报),其相关信息将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上予以公布。

二、组织申报与评选第二条教指委推荐申报的课程必须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经推荐,该课程不得另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条教指委应根据学科、专业类的特点,制定具有针7对性的评选标准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布,优先鼓励不同种课程申报,优先推荐体现专业特色与教学改革方向的课程。

第四条教指委须以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形式遴选产生最终推荐课程,其中会议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通讯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应为所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1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1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18修正)【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0.26【实施日期】2018.10.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三章农产品产地第四章农产品生产第五章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本法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第七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发布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信息。

3-410106-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标准

3-410106-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1 概述为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对接农业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操控、植物及农产品检验检疫、农药推广与营销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种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国家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于本标准办出特色。

2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410106)3 入学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普通高级中学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4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5 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代码)农林牧渔大类(41)所属专业类(代码)农业类(4101)对应行业(代码)农业(01)主要职业类别(代码)植物保护技术人员(2-03-03-00)、农作物植保员(5-05-02-01)、农业技术员(5-05-01-01)、无人机驾驶员(4-99-00-00)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操控、植物及农产品检验检疫、农药推广与营销职业类证书举例无人机操作应用、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6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农业行业的植物保护技术人员、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无人机驾驶员等职业,能够从事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操控、植物及农产品检验检疫、农药推广与营销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8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植物生产类专业隶属于农学学科门类,涵盖11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6个,特设专业5个(专业代码后加“T”)。

植物生产类下设专业之间关联密切,同时差异明显。

各专业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表述。

因此,本标准仅对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提出办学的基本要求,为各高校创办或发展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植物生产类(0901)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农学(090101)园艺(090102)植物保护(090103)植物科学与技术(090104)种子科学与工程(090105)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90106)茶学(090107T)烟草(090108T)应用生物科学(090109T)农艺教育(090110T)园艺教育(090111T)3培养目标本专业类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分别掌握现代作物学、园艺学或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区域特色和专业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可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4培养规格4.1学制、学位与学分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

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例要求的毕业生,授予农学或工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或理学(应用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总学分160学分左右。

4.2培养规格和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植物生产类相应本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一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收稿日期院2018-04-17施磷酸二胺225~300kg ·hm -2,其中50%~70%作为基肥在秋翻时施入,其余在棉花生育期随水滴施;尿素用量一般为375~525kg ·hm -2,80%随水滴施;钾肥(硫酸钾)用量为90~120kg ·hm -2,分多次全部随水滴施。

全生育期滴水8~12次,一般停水时间为8月下旬或9月上旬。

合理调控根据棉花长势、密度及棉田水肥供应情况适时调控。

一般在子叶期施用缩节胺22.5~30g ·hm -2;2~3片真叶要轻控,施用缩节胺7.5~15g ·hm -2;5~7叶22.5~37.5g ·hm -2;基本上根据棉花长势每水一控。

打顶后要重控2次,打顶后5d 左右施用缩节胺105~120g ·hm -2,7d 后喷施缩节胺150~225g·hm -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5次,在棉花现蕾、开花期喷施硼肥1~2次。

适时打顶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6月25日开始打顶,7月5日前结束打顶。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种衣剂拌种防治苗期虫害与病害,棉花生育期发生棉蚜危害时采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啶虫脒或吡虫啉)进行防治,棉叶螨采用专用杀螨剂防治。

根据虫情预报,对棉铃虫采用多种方法诱杀,在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菊酯类等杀虫剂控制。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10.11963/1000-632X.yzsyzs.201804261月中下旬,农业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农办农〔2018〕1号),指出2017年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前3年实现零增长目标,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有序推进”,“质量兴农迈出新步伐,棉油糖、果菜茶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提出2018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植物生产类专业隶属于农学学科门类,涵盖11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6个,特设专业5个(专业代码后加“T”)。

植物生产类下设专业之间关联密切,同时差异明显。

各专业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表述。

因此,本标准仅对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提出办学的基本要求,为各高校创办或发展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植物生产类(0901)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农学(090101)园艺(090102)植物保护(090103)植物科学与技术(090104)种子科学与工程(090105)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90106)茶学(090107T)烟草(090108T)应用生物科学(090109T)农艺教育(090110T)园艺教育(090111T)3培养目标本专业类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分别掌握现代作物学、园艺学或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区域特色和专业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可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4培养规格4.1学制、学位与学分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

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例要求的毕业生,授予农学或工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或理学(应用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总学分160学分左右。

4.2 培养规格和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植物生产类相应本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一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4.2.1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

(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具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5)专业知识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沿、发展趋势,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2.2 能力要求了解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作物或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或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和产后储藏与加工等环节的基本技能;具有开展农作物或园艺作物遗传育种、栽培与耕作、种质资源保护,或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书面、口头和运用数字化媒体等视觉技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以及向社会传播、普及植物生产类知识和解决农业生产中一般问题的能力。

能力结构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创业的能力。

4.2.3素质要求拥有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身心健康,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素质结构要求:(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3)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在植物生产类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定的学术鉴赏能力和水平。

(4)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

5课程体系5.1 总体框架农业生产对象的多样性和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植物生产类专业范围广泛且门类多样,其中有的侧重基础理论,也有的侧重应用技术或产业发展。

随着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学科内酒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展。

因此,植物生产类学生需广泛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除包括外语、数理化、思政课程外,还包含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须全部或大部分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宽口径培养建立公共专业基础课平台。

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地区、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等千差万别,不宜用一个固化的课程体系来确定专业课程,因此,本标准只列出各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作为参考。

各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涵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补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的课程或知识单元。

最后形成的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双语教学。

5.2 课程设置5.2.1 理论课程(1)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外语、数理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课程。

(2)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分子生物学导论、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获得该专业学位必须修读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课程组。

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下:①农学专业: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种子学等。

②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作物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设施园艺学等。

③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

④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植物育种学、植物生产学、植物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种子学等。

⑤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种子经营管理学等。

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施作物裁培学、设施农业学、农业设施工程学、设施环境与调控等。

⑦茶学专业: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生物化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

⑧烟草专业: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叶调制与分级、烟草化学与品质分析、烟草加工学等。

⑨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分子育种学、生物信息学等。

⑩农艺教育专业: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农产品储藏加工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等。

⑾园艺教育专业: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作物裁培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等。

5.2.2实践教学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

实践教学不低于总学时(或学分)的30%。

(1)专业类实训学生应完成必要的科研训练、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专业社会实践、综合教学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2)专业类实习专业类实习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实习等。

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4个月。

各类实习应有实习大纲,明确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

课程实验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扩大综合性、自主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多门相关的实验课程整合为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

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应根据培养单位所在区域、学科与专业特色,选择几种主要农作物或园艺作物开展生长发育观察、生产管理、种子繁育、病虫草鼠害防控、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实习或实训。

生产实习主要在大田、果菜园或生产大棚完成,专业综合实习原则上应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可以单独实施或与专业综合实习相结合。

结合所在学科特色和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5.2.3毕业论文(设计)(1)选题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

选题应立足于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沿或与产业密切相关的领域。

学生对选题的目的和相关研究进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明确选题的意义,开展选题研究或调研后能获得完整的实验结果或调研数据,预期在理论、方法或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或改进。

学生申报相关选题后,应当与指导教师沟通与讨论,经指导老师审定和同意方可正式立项。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须建立于对毕业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或调研)的原始史料(含调研数据)的阐释。

在实验研究(或调研)过程中,应有完整的实验研究(或调研)方案,力求获得完整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正确的处理。

毕业论文(设计)在结构上要求条理清楚,科学严谨,合理铺陈支撑数据或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力求体现在理论、方法、技术或视角上的创新或改进;鼓励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获取的科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写作须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科学规范和各培养单位的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

(3)指导要求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必须指定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程指导。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有:①向学生讲解选题意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选题或自主拟题,指导制订工作计划:②推荐参考书目,指导文献检索与综述;③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总体方案和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④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实验条件,经常督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或调研工作进展;⑤指导学生对所获取的实验或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整理,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解读和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提纲:⑥审阅毕业论文(设计)文稿,指导学生进行修改;⑦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做出专业性评价;⑧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诚信进行监督;⑨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准备工作;⑩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6专业教学条件6.1 师资力量须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

其中培养单位每个专业应拥有2~3名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12人,生师比不高于18: 1,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80%,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