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

合集下载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不知道大家端午的时候都喜欢吃什么样的粽子呢?下面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端午的鸭蛋》吧。

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端午的鸭蛋》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欢迎阅读!作品《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阅读及答案解析 不知道⼤家端午的时候都喜欢吃什么样的粽⼦呢?下⾯就来欣赏⼀下这篇《端午的鸭蛋》吧。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乡。

出鸭。

⾼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邮⼈也善于腌鸭蛋。

⾼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也卖咸鸭蛋,必⽤纸条特别标明:“⾼邮咸蛋”。

⾼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特别处记叙⽂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乡。

出鸭。

⾼邮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乡。

出鸭。

⾼邮鸭是著名的鸭种。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使⼈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称道⾼邮鸭蛋,是不⼤⾼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的地⽅不少,所⾷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曾经沧海难为⽔,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单•⼩菜单》有“腌蛋”⼀条。

袁⼦才这个⼈我不喜欢,他的《⾷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且“与有荣焉”。

⽂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邮为佳,颜⾊细⽽油多,⾼⽂端公最喜⾷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兼⽤;不可存黄去⽩,使味不全,油亦⾛散。

②⾼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

蛋⽩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发粉,⼊⼝如嚼⽯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才所说,带壳切开,是⼀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般都是敲破“空头”⽤筷⼦挖着吃。

筷⼦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道名菜,叫做“朱砂⾖腐”,就是⽤⾼邮鸭蛋黄炒的⾖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的孩⼦兴挂“鸭蛋络⼦”。

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

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

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中学语文论文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彭淑芳《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一篇描绘故乡风俗人情的精美散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故乡情,但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一、见微知著,词中蕴情文本的用词颇有意味,蕴藏着作者独特的匠心和无限的情思。

(一)色彩明丽画风俗记忆中的故乡,不是黑白老照片,而是永不褪色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汪先生以文字为颜料,以细腻的工笔,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故乡风俗画。

丰多的颜色词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初读便被开头绚烂的色彩所吸引。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寥寥数语,便将“系百索子”的情形色彩艳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以“红纸”剪五毒,以“朱笔”在“蓝色、黄色”的纸条上画符,对这些风俗习惯进行描绘,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现场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在描绘端午节的午饭“十二红”时,更是如此。

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浓烈的红色,接二连三闯入读者的视线,而且长驱直入,直至读者内心。

后文用满溢着浓烈色彩的词——“彩色丝线”打鸭蛋络子,“白色”和“淡青”的蛋壳,“通红”的蛋黄,以一种不可阻抑的态势,直击心灵,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读后犹如中了魔怔,脑海里存留的,满是高邮那五彩斑斓的端午风俗。

其实,这样浓烈的色彩背后,蕴藏的又何止是故乡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更含有汪曾祺先生内心那浓烈如火一般炽热的故乡情结。

故乡是他永远绕不开的情结。

浅淡的文风抑制不住内心浓郁的故乡情。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第一篇: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既能感受到江苏农村端午节的风土人情,也能体验到汪曾祺语言的显著特色。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江苏农村的节日风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作者却由端午想到鸭蛋,因为这是作者的故乡——江苏高邮最具特色的事物了。

但是作者并未开篇就写鸭蛋,而是先介绍家乡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诸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等等,这里既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风俗,也有自己家乡所独有的做法。

描写这些无疑是为了引出“端午的鸭蛋”,但我们又不能把这些描写仅仅理解成这个作用,因为写到“端午”,作者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于是自然会想到儿时故乡的种种做法。

而这些影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作者的头脑深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描写理解为作者对儿时怀念的一种体现。

在作者叙述了端午节的种种情形之外,很自然的引出自己家乡的另一个特色,也是全文的正题——端午的鸭蛋。

这种手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对“鸭蛋”已经有了足够的兴趣,实在想了解一下,这“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奇异之处?作者先是介绍高邮的双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

接下来又介绍天下腌蛋以高邮为最。

这里,作者对家乡的自豪感透过文字已经表露无疑。

但到此为止,鸭蛋的特点虽已写出,但似乎和端午二字联系不多,于是作者的思路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之中,选取了一件颇具当地特色的风俗——挂鸭蛋络子,进行叙写,这段描述透露出的则全是儿时的快乐。

读《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清茶,入口时可能非常的朴素平实,可是回味起来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香甜可口,沁人心脾。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创意说明:本文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平淡而且有味,非常耐读。

但我以为它更适合成人的口味,初中的学生大多爱追逐绚烂,他们哪里懂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咀嚼出文中真意,品尝到其中滋味?惟有朗读!惟有老师点拨下的多角度反复朗读!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确定朗读基调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味,朗读本文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老师点拨:从内容和行文两方面整体感知课文,从语气、语调、语速及朗读时情感几个方面琢磨朗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内容讲解)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内容讲解)

感知课文 理结构
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 文章从哪里开始写的?都 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zxxk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1段) 家乡的鸭蛋 (2—3段) 端午的鸭蛋 (4—6段)
走进课文 道习俗
1. 系百索子 2. 做香角子 3. 贴五毒 4. 贴符 5. 喝雄黄酒 6. 放黄烟子 7. 吃“十二 红”
作者讲了 端午的鸭 蛋哪些趣 事? 表达了 怎样的情 感?
课文小结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端午的风俗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端 午 的 鸭 蛋
Hale Waihona Puke zxxkw名声家乡的鸭蛋
特色
挑鸭蛋
端午的鸭蛋
吃鸭蛋
玩蛋壳
对故乡的自豪、热爱之情,对童 情感: 年生活的怀想。
端午节
端午风情
香包除外形活泼多样之外,也有趋吉 避凶的含意。 这一天,家家户户门 口都挂艾草或蒲草,小孩子身上挂着 「艾虎」的香囊,男人喝雄黄酒,传 说有避邪、求吉祥的作用。
端午节包粽子洋溢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高邮人,著名的小 说家、散文家,资 深的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主要有
(闲适自由)
走进课文 说鸭蛋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家 乡的鸭蛋?又对家乡的鸭蛋怀 有怎样的情感呢?
名声
家 乡 的 鸭 蛋
人们的赞赏
自己的感受 袁枚的食单
质细而油多
特色
蛋白柔嫩 蛋黄通红
热爱自豪
走进课文 品鸭蛋
1. 打络子 2. 挑鸭蛋 (详) 3. 装鸭蛋 4. 挂络子 5. 吃鸭蛋 (详) (怀念、热爱) 6. 玩蛋壳 (详) 囊萤映雪的故事(联想)

《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

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有关民风民俗、地方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它与本册书的其他单元一样,都是按照不同的内容专题兼顾文体选取的。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本单元课文还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例如:所选文章语言更加本色,华美绚烂的语言逐渐让位于平实本色的语言,语言的水准提高了,欣赏学习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文本解析及教学设计一、解读文本(一)一字一句总关情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汪曾祺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可见,汪曾祺有着一种深厚的故乡情节,有着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所以他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来!汪曾祺是满怀着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的。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样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这是写家乡鸭蛋的声名远播。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这是写家乡鸭蛋的与众不同。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这是写家乡鸭蛋给人之惊喜。

在说到家乡鸭蛋的历史时,作者用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菜单》来作证,说明是“老品牌”“老字号”了。

汪曾祺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材小用”诗句,来表达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过与北京的咸鸭蛋对比,使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样写食用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动作、声音、颜色的形象描绘,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同其感。

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种拟人的手法,赋予鸭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

不仅如此,文章结尾作者还细腻地、兴趣盎然地描写孩子们用蛋壳装萤火虫,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敏与童真童趣,更体会到了汪曾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诗(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受沈先生亲切、素淡抒情之风影响,形成了自己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剧作家沙叶新评价的一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哎呀,说起这端午的鸭蛋,那可真是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门上挂着艾草,厨房里飘出阵阵粽香,还有那藏在篮子底下,等着给你惊喜的鸭蛋,嘿,那叫一个温馨,一个地道!一、端午习俗多,鸭蛋情意长咱们先说说这端午的习俗。

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这些个传统项目,大伙儿耳熟能详。

但今儿个,咱们得把聚光灯打在鸭蛋上,看看它如何在端午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1 鸭蛋里的家乡味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活着腌鸭蛋。

她老人家说,这鸭蛋得挑新鲜的,个大壳硬,腌出来才油汪汪的,好吃!那时候,我总觉得这鸭蛋不过是餐桌上的小菜一碟,现在回想起来,那里面藏着的,可都是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度啊。

1.2 童趣与鸭蛋的不解之缘小孩子嘛,总是对啥都好奇。

我们那会儿,就喜欢拿着鸭蛋玩“碰蛋”的游戏。

谁的鸭蛋先破了皮,谁就输了,得乖乖地把自己的鸭蛋贡献出来。

那时候的欢笑,现在想起来还能暖到心窝子里去。

二、鸭蛋的华丽变身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鸭蛋,经过腌制,它可是能华丽变身的。

2.1 咸香四溢的秘制鸭蛋奶奶腌的鸭蛋,那叫一个绝!蛋白嫩滑,蛋黄油亮,咸淡适中,吃上一口,满嘴生香,简直能让人把舌头都吞下去。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蛋壳,生怕错过那一口美味。

2.2 餐桌上的点睛之笔端午节的餐桌上,鸭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无论是搭配白粥,还是作为粽子的佐餐,它都能完美融入,给这顿节日大餐增添一抹亮色。

2.3 鸭蛋的多样吃法除了直接吃,鸭蛋还有好多种吃法呢。

比如切成丁,和豆腐、青蒜一起炒,那味道,鲜美得让人直舔嘴唇。

还有啊,用鸭蛋黄做的月饼、汤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三、鸭蛋背后的文化意蕴其实啊,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是一种食物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1 寄托思乡之情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端午的鸭蛋就是一份思乡的寄托。

每当吃到那熟悉的味道,就能勾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

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

例说《端午的鸭蛋》的语言品析作者:顾忠民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1期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聊家常般的话语可以令读者漫不经心地行走其间,不时有会心的笑,或几处被撩拨的心动。

正如王安忆所说:“汪老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①那种特有的“平静”与“天真”,不得不令人掩卷咂摸,细细咀嚼。

然而自己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汪老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却犯了难。

课后练习有这样的介绍: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平淡而有味”,正是品析本课语言特色的最大难点。

汪老的“语言平淡”,是“绚烂之极趋于平”的平淡,是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淡。

阅历尚浅的八年级学生凭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是很难透过这样的文字读出其内在神韵的。

该如何借一双慧眼给学生呢?一、语言品析该品什么文字是淡的,韵味是浓的。

那“韵味”到底是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锁定了平淡文字背后的“四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淡淡的幽默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幽默,这正是汪老所追求的语言风格。

这种“幽默”不浓烈、不噱人,需要细细去体会。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似乎可见说话人那一本正经的严肃神情,而这一切只是缘于那个小小的鸭蛋!读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还可依稀感觉到作者丝丝童真的调皮。

再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二)纯美的质感《端午的鸭蛋》的文字透出来的美也是淡淡的,甚至不易察觉,但这种绝不张扬的美,却有一种摄人的张力,那是各种美的融合。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赏析》咱们今天就来说说《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哈。

我觉得这篇文章特别有意思,就像一个熟悉的朋友在跟你唠家常一样。

先说说这文章里描写的端午的鸭蛋吧。

哎呀,那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可真是活灵活现的。

作者把鸭蛋描写得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宝贝似的。

我想啊,那鸭蛋的壳儿,也许是白白净净的,就像刚下过雪的小山坡,滑溜溜的。

敲开那蛋壳儿呢,里面的蛋白就像那透明的果冻一样,颤颤巍巍的,看着就觉得特别有弹性。

蛋黄呢,就像一个金黄的小太阳,油汪汪的,感觉一口咬下去,那油都能顺着嘴角流出来,哎呀,光是想想都让人口水直流,就像我每次看到街边卖的烤鸡腿一样,眼睛都挪不开了。

作者写这端午的鸭蛋,可不仅仅是在说鸭蛋本身哦。

这里面有好多好多关于家乡的情感呢。

我就在想,也许对于作者来说,这端午的鸭蛋就像是一把打开家乡记忆大门的钥匙。

每到端午,看到这鸭蛋,就好像看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那些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邻居,熟悉的节日氛围,一下子就都涌现在眼前了。

这就像我每次闻到我奶奶做的红烧肉的味道,我就立马想到了我小时候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场景,那感觉可太亲切了。

再说说文章的语言吧。

那真的是特别接地气,就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

没有那些文绉绉的词儿,但是却特别生动。

比如说,作者描写孩子们吃鸭蛋的场景,那简直就是把我带到了那个画面里。

我仿佛看到一群小娃娃,手里拿着鸭蛋,在那儿比谁的鸭蛋好看,谁的鸭蛋蛋黄更油。

他们吃得满脸都是蛋黄油,还互相笑着、闹着,就像一群小馋猫似的。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抢糖果吃的场景,那时候哪管什么形象啊,就想着怎么能吃到更多的糖。

我觉得这就是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它能让你读着读着就笑出声来,感觉这些事儿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不过呢,我也有一点点小想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啊,好像关于端午的其他习俗描写得有点少。

你看啊,端午除了吃鸭蛋,还有赛龙舟啊,挂菖蒲啊之类的习俗。

我就想呢,要是能再多写一点这些习俗,和鸭蛋联系起来,会不会更丰富呢?也许作者是想把重点就放在鸭蛋上,可是我总是有点小贪心,想多知道一些关于端午的其他事儿。

回味留余甘_端午的鸭蛋_文本细读_赵学东

回味留余甘_端午的鸭蛋_文本细读_赵学东

odern chinese M129XIANDAI YUWEN2012.12学研究教汪曾祺的散文既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其语言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他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因此,阅读汪曾祺的散文,就要潜入文本,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感受他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魅力。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看似行文闲适自由,近乎家常聊天。

若是细细读来,从汪曾祺散淡的文笔中,我们却能品出种种“味道”。

(一)不胜枚举的风“味”汪曾祺不从鸭蛋入笔,偏偏从端午的风俗写起,如数家珍一般,将“系百家子”、吃“十二红”……一个个端午的风俗娓娓道来,不紧不慢。

作者写文章所追求的就是这样,如同老者在闲话往事,漫叙沧桑,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出一种闲适自由、随心所欲的风格。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作者毫不吝惜笔墨地描绘种种家乡“风味”小吃,就是为了营造出“端午”节的文化氛围,为文章主体“鸭蛋”的出现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端午生活的留恋、对故乡的热爱,为文章确立了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对端午风俗的独特感受。

有了这么厚实的铺垫,后文陈说“端午的鸭蛋”就显得亲切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色香俱佳的滋“味”端午的鸭蛋真“好吃”。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汪曾祺先生用洗练的文笔写出了鸭蛋的“味”之美。

柔嫩的蛋白,通红的蛋黄,在简练而形象的描述中,读者的眼前就浮现了那令人垂涎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

《端午的鸭蛋》教材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全文隐隐贯穿下面如此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表达。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谈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专门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

但在随意之中也表达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第一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专门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因此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画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第2、3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显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

三个层次,慢慢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乐趣。

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问: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

事实上,日常生活富含生活乐趣、人一辈子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欢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味道。

因此,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乐趣,发觉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味道,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镇定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显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问题研究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表达的?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显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第一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悟读了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与怀念,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与美食有关的温暖时光。

汪先生笔下的鸭蛋,那可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从挑鸭蛋时对蛋壳光滑、颜色青亮的讲究,到用筷子一扎就吱红油冒出来的诱人场景,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带着香味,从书里飘了出来,直钻到读者的心坎里。

而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里也会准备各种各样的鸭蛋。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小镇上。

端午节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碌起来。

她会先去集市上挑选鸭蛋,她挑鸭蛋的认真劲儿,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奶奶总是眯着眼睛,把鸭蛋一个个拿在手里,轻轻地摩挲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这蛋得光滑,颜色得正,不能有一点儿瑕疵。

”挑好了鸭蛋,奶奶就把它们带回家,用清水仔细地洗干净,然后放到大锅里,加上水,再放上一把花椒、几片香叶、几块桂皮,还有一些我不知道名字的调料。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灶台边,不停地问奶奶:“好了没有?好了没有?”奶奶总是笑着说:“小馋猫,别急,得煮够时间,鸭蛋才能入味儿。

”终于,鸭蛋煮好了。

奶奶把它们捞出来,放到一个竹篮里,拿到院子里晾凉。

我可等不及鸭蛋完全凉透,伸手就想去拿。

结果被烫得直缩手,奶奶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说:“别急,心急吃不了热鸭蛋。

”等鸭蛋凉得差不多了,我拿起一个,轻轻敲开蛋壳,小心翼翼地剥掉一点,露出里面白白嫩嫩的蛋白。

咬上一口,蛋白带着淡淡的咸味和香料的味道,很是可口。

再往里面咬,那红油就冒了出来,蛋黄沙沙的,口感醇厚,那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煮鸭蛋,奶奶还会用鸭蛋做一些特别的美食。

比如,她会把鸭蛋打碎,放到碗里,加上切碎的葱花、盐和味精,搅拌均匀,然后在锅里倒上油,等油热了,就把鸭蛋液倒进去,煎成一个香喷喷的鸭蛋饼。

有时候,奶奶还会把鸭蛋腌起来,做成咸鸭蛋。

腌好的咸鸭蛋,蛋黄流油,蛋白也变得更加紧实,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长大了,离开了小镇,来到了城市里生活。

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的统一——赏析《端午的鸭蛋》.docx

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的统一——赏析《端午的鸭蛋》.docx

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的统一——赏析《端午的鸭蛋》耿建红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棋:“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棋就是一只文狐,所以才能写出风俗关语言关人情关统一的《端午的鸭蛋》。

他用了一千六百多宇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描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让读者通过小小的鸭蛋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浓郁风俗和文化意味。

反复朗读此文,只觉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一、风俗美风俗美,美在家乡风俗的独特。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的端午风俗差不多。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

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有何独特吗?当然有!作者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这是全国各地差不多都有的风俗,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却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越是有特色的风俗,就越能体现一个地方。

“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觅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口,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觅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为什么要吃“十二红”呢?吃十二红代表着老百姓祈求吉祥平安的心愿。

因为红是红火的意思,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咸鸭蛋越红,就越能成为十二红。

这样十二红就把咸鸭蛋与高邮紧紧的连在一起。

风俗美,美在风俗所引发的自豪感、思乡情。

课题是《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会由端午想到鸭蛋呢?因为鸭蛋的确是作者的故乡一一江苏高邮最具特色的事物了。

挂鸭蛋络子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奇异之处,让作者一直引为自豪和怀念呢?作者先是介绍高邮的双黄鸭蛋,接下来又介绍高邮的腌蛋天下独绝,不仅引用清代诗人袁枚对高邮鸭蛋的描述,而且还拿高邮咸蛋同别处的咸蛋做对比,口的是为了突出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
————————————————————————————————作者:————————————————————————————————日期:
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中学语文论

一词一点总关情——《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
彭淑芳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一篇描绘故乡风俗人情的精美散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故乡情,但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一、见微知著,词中蕴情
文本的用词颇有意味,蕴藏着作者独特的匠心和无限的情思。

(一)色彩明丽画风俗
记忆中的故乡,不是黑白老照片,而是永不褪色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汪先生以文字为颜料,以细腻的工笔,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故乡风俗画。

丰多的颜色词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初读便被开头绚烂的色彩所吸引。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寥寥数语,便将“系百索子”的情形色彩艳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以“红纸”剪五毒,以“朱笔”在“蓝色、黄色”的纸条上画符,对这些风俗习惯进行描绘,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和现场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在描绘端午节的午饭“十二红”时,更是如此。

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
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浓烈的红色,接二连三闯入读者的视线,而且长驱直入,直至读者内心。

后文用满溢着浓烈色彩的词——“彩色丝线”打鸭蛋络子,“白色”和“淡青”的蛋壳,“通红”的蛋黄,以一种不可阻抑的态势,直击心灵,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读后犹如中了魔怔,脑海里存留的,满是高邮那五彩斑斓的端午风俗。

其实,这样浓烈的色彩背后,蕴藏的又何止是故乡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更含有汪曾祺先生内心那浓烈如火一般炽热的故乡情结。

故乡是他永远绕不开的情结。

浅淡的文风抑制不住内心浓郁的故乡情。

那炽热的情感,唯有通过这样浓烈的色彩,才足以表现出来。

真可谓情到浓时色彩艳。

(二)方言用语显乡昧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方言则是一方人的归属。

无论你走多远,方言都是心里最温暖最柔软的角落。

方言词语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百索子”“五毒”“符”“雄黄酒”“黄烟子”“一笔虎”“十二红”“鸭蛋络子”,这些有着浓郁乡土气息和明显地域特色的词语,在文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尽管阔别故乡多年,但故乡的点点滴滴,作者依旧清楚地记得,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

这份情思,不曾因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冲淡,反而更像一坛陈年老酒,时日愈久,愈发香醇,愈发浓烈。

比如:
①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②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

“空头”“白嘴”这些形象而饶有趣味的方言词,使文章充满亲切真挚的乡情味儿,让人从中咂摸出作者内心那无法阻抑的乡情。

文字是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窗口,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方言词语是作者内心浓郁乡情的体现与具化。

(三)传神动词绘画面
文中许多动词,也颇有韵味,使得文章更为生动传神。

比如: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两句写高邮鸭蛋的食用方法,“敲”“挖”“扎”“冒”这四个连续性的动词,使吃鸭蛋的画面跃然眼前,尤其是一个“挖”字,不仅描绘出鸭蛋的独特吃法,更描摹出故乡人吃鸭蛋时的急不可待、垂涎欲滴的神态,好像蛋壳里藏着无穷的宝藏,鸭蛋的美味不言而喻。

“冒”字更具有动态感和现场感,鸭蛋中那金黄的油汩汩涌出,势不可挡,迎面扑来。

读的虽是文字,品的却是无尽的滋味。

汪先生真可谓玩味文字的大家,通俗晓畅的词语,带着泥土气息的方言语汇,在他的笔下.生发出神奇的魔力,浓浓的故乡情思在暗中涌动。

二、一叶知秋,标点彰情
本文不但通过精妙的用词寄寓浓郁的情思,就连微小的句读,也彰显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可谓一叶知秋。

本文的标点,非常值得赏味,尤其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感叹号,愈品味,滋味愈厚,情思愈浓。

文章共有七处使用了感叹号,每一处都彰显着作者浓郁的情思。

在刚引入高邮咸鸭蛋时,便用感叹号让高邮咸鸭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
简短的语言,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前一个表示惊讶,后一个表强调语气。


加之前文的“肃然起敬”,他乡人对于故乡咸鸭蛋那种强烈的认同和赞许,就不言自明了。

其实,这更暗含着作者内心对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有强烈的自豪感。

从后文的“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也可窥见一斑。

高邮的双黄鸭蛋,除了多,“可以成批输出”外,还有什么特点呢?
双黄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作者看似在漫不经心地写双黄蛋,细细品味,却并非如此。

前面用感叹号,以一种不屑的口吻,把双黄蛋并无特别之处抑到极低之处;随后又用“只是”和“惊奇不已”扬到极高之处,在这一抑一扬之中,不仅使高邮鸭蛋的双黄之特征得以突出,也使作者对于故乡双黄蛋的骄傲得意之情扑面而来。

浅淡的语言背后涌动着情感的波澜,折射出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写到这里,汪先生似乎还觉不够,于是又写道: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我在北京吃的成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成鸭蛋呢!
这段文字中三个感叹号前后呼应,一波三折,把作者内心那一份无法藏匿的自豪感,渲染到无比强烈的地步。

第一个感叹号以强烈的反问语气突出了家乡的鸭蛋。

第二个感叹号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之情推到了极致。

第三个感叹号又以反问语气否定了北京的那不是咸鸭蛋,从而突出了高邮咸鸭蛋的独一无二,暗含着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极度推崇。

正如作者所说,他去过许多地方,吃过许多咸鸭蛋,但是,唇齿留香,印在心间的,唯有故乡高邮的鸭蛋。

曾经沧海难为水,故乡的
鸭蛋,是无法取代的,是任何地方的鸭蛋,都无法媲美的。

其实,无可媲美的,岂止是故乡的鸭蛋!更是作者日思夜念、魂牵梦萦的故乡!以至于文章最后提到“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着,好看极了!”连如此稀松平常的东西,都变得如此美丽可爱。

文末一个感叹号,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溢于言表的赞美。

汪曾祺先生以一颗恬淡闲适的心,去感悟平淡生活中的点滴,以色彩斑斓的词语、裹挟着乡土气息的方言词、小小的感叹号,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故乡风俗画,将自己从平淡生活中咂摸出的独特的生活滋味,将自己对于故乡的那份浓郁的情思,融汇于细微的言语形式之中。

那看似平淡无奇、稀松平常的言语之下,却是汪曾祺先生对于故乡炽热的深情。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潜龙学校518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