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心一——一位居士的禅意生活
终南山隐士对现代人的生活启示
须是 “ 士” ,是知识 分子 ,一般百姓是
今 天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过一种 隐士生活是不容易的。隐是要有本钱
的。 “ 今 欲 做 陶渊 明 而 不得 ” 。在 今 天
不能称隐士的 ,出家人严格意义上讲
也不能称隐士 。今天住在终南 山的这
终南 山为何 多隐士?终南山 自古
( 隐于地方官 ) 最终演变为今天的 “ 心
隐” 。无 论 隐在 哪 里 ,都 是 隐在 心 里 。
隐 ,主要是心隐 。心 隐了,世上便无
处 不 可 隐 。 隐士 在 嬗 变 过 程 中有 一 个
士 ,他们 隐居不是 为了求官 、不 是为 了发财 。他们 隐居 是为 了修身 弘法 ,
个 嬗 变 的过 程 ,经 历 ^ r . 从小隐 ( 隐j 二 山林 )到 大 隐 ( 隐 于 朝 市 )再刮 中 隐
誉为是 “ 隐士的天堂” , 堪 与希腊 的奥
林 匹斯山媲美 。
据不完全统计 ,终南 山现有约i
百到 四百名 ( 也有人说一千多名 )隐 终南 山常被人誉为是 中国山系 的 “ 中
见于 《 尚书 ・ 禹贡 》 。《 诗经 》 、《 山海 经 》称其为 “ 南山” 。汉武帝于元封二
年 ( 前 1 0 9 )祀 太 乙神 于此 ,建太 乙 宫, 故又名 “ 太乙山” ( 也做 “ 太一 山”) 。 “ 天下修道 ,终南为冠” 。终 南山 自古 以来就有 隐逸 的传 统 ,从最早的 伯夷叔齐 、“ 商 山四皓” ,到近世 的虚 云 、印光 、来果无数的高僧大德都曾 在此 修身弘法 。特别是唐宋时期 ,终 南山地带的隐士一度达到顶峰 。直到 今天 ,终南山仍是全 国乃至全世界为 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几个地方 ,被 以来 就有 隐逸 的传统 ,这是终南隐士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有唐一代,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兴盛,使得人们思想上也非常的开放活跃,社会文化空前繁荣,各家各派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佛教发展到了唐代,亦进入了其全面繁荣的时期,其中禅宗一脉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师徒五代的努力,成为了唐代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佛教流派。
此时,上到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对禅宗都表现出来空前的热情和关注,禅宗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历史记载武则天、唐中宗、唐高宗都曾遣使者诏慧能进京讲法,慧能皆未应诏,即使如此,仍旧是“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王维《能禅师碑》),“学徒爰来,如水之东”(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禅宗教义渐渐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人士大夫对禅宗也表现出了接纳欢迎的态度,纷纷与禅僧交接往还,谈诗论道,甚至以交接禅僧参禅悟道为风尚,到了“闲言说知己,半是参禅人”(方干《白艾原客》)的地步,禅宗义理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了浓厚的禅宗色彩。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佛学修养最高的,他不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还把佛教义理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其作品具有了浓厚的禅心禅意,故而被人们誉为“诗佛”,其代表性的诗作《终南别业》就具有浓重的禅宗色彩。
《终南别业》又题为《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四十二岁以后,刚刚隐居终南山时写下的诗作。
终南山又称为南山、中南山,是“在天之中,居都之南”的意思,在都城长安以南五十里处,此地山峦峭拔,风景秀绝,历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相传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刘海蟾曾在此修炼,此地还有香积寺、兴教寺等佛教名刹。
终南山不仅是宗教信众向往朝拜的灵山,而且还是高人雅士独隐修身的佳处,宋之问、李颀、储光羲等名士都曾在此卜居归隐。
隐居终南山——精选推荐
隐居终南⼭本⽂转载⾃⽹易吕西群《隐居终南⼭【吕西群】来⾃--(m136********)》 终南⼭为世⼈所瞩⽬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化”,终南⼭⾃古就有隐逸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都曾做过“终南隐⼠”,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朝前就曾在终南⼭的磻溪⾕中隐居,他⽤⼀个⽆钩之钓,引起周⽂王的注意,后以⼋⼗⾼龄出⼭,结束隐逸⽣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业,成为⼀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季、⾓⾥四位先⽣,年皆⼋旬有余,须眉全⽩,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后隐居终南,终成⼤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退后“辟⾕”于终南⼭南麓的紫柏⼭,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元时全真道创始⼈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
终南⼭历史上⾼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僧⼤德,然⽽终南⼭却始终不太被现代⼈所重视。
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历史上的隐⼠主要有三种⼈,⼀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夫;⼀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
再有⼀种就是看开放下的⼈。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最⾼峰有2600多⽶。
⽆论⼭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路可寻,⼩径、⽯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在此⾏⾛,终南⼭⾃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秦岭终南⼭⼤峪,⾛路累了,张剑峰准备打坐休息⼀下(图⽚来源:⽹易) 说到隐居,都会想到是道家的修⾝之法,过着与世隔绝⼀般的⽣活。
如果是真正的隐⼠则根本不在乎在什么地⽅,什么环境下隐居。
那终南⼭有没有真正的隐⼠呢?答案是有!《千家诗》⾥有⼀则五⾔诗《答⼈》偶来松树下,⾼枕⽯头眠。
⼭中⽆历⽇,寒尽不知年。
这⾸诗的作者现今都已⽆考,只知道号“太上隐者”,是终南⼭上的⼀个隐⼠,词律简单的⼏乎可以⽤⽩话来形容。
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隐⼠,诗⾥所表达思想境界的⾼深绝⾮常⼈可⽐的,真是领悟到了⽼⼦所说“道⽣⼀,⼀⽣⼆,⼆⽣三,三⽣万物”的哲学!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修⾏的隐⼠,因为《空⾕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才知道,距离市区⼀⼩时车程的终南⼭中,有5000多位来⾃全国各地的修⾏者隐居⼭⾕,过着和1000年前⼀样的⽣活。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揭秘终南山隐士真实生活终南山隐士一览表
揭秘终南山隐士真实生活终南山隐士一览表陕西终南山小五台的半山腰,有一位83岁高龄的隐士,每日捻佛珠、诵佛经,潜心修行。
不仅附近的村民都认识她,往来的游人也都知道这里有一位乐观开朗的隐士。
正所谓“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西起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的终南山,自古以来都是修行人的栖居地,正如王芝霞茅棚门外的对联所写:“小五台非台台连台,终南山名山山外山”。
据不完全统计,于终南山修行的隐士约5000余人。
冰雪笼罩下的终南山,白皑皑的一片。
除了山风吹过树丛的声音,安静得几乎可以听见雪花飘落在地面上的声音。
就在这片静寂的山林中,却常年隐居着数百名修行者。
随着外界对隐士生活的好奇,终南山寻访揭秘隐居人,山野的平静终被打破。
究竟是哪些人在终南山隐居?他们为何要躲进山林过着清贫的与世隔绝的生活?隐士生活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现象?实地踏访并体验了隐士生活。
而有内行指出,当前已不具备产生隐士的条件。
如今社会上风传的终南山隐士风,有炒作嫌疑,终南山实际上并无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厌烦工作的企业员工寻隐士之路是艰辛的,因为隐士们多数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中,必须步行,且非常崎岖。
西翠花村是距离西安郊区约60公里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属于西安市长安区。
车行至西翠花村山脚下,冰雪湿滑,再也无法前行。
在树丛中小心翼翼扒开一条路,艰难地挪动。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一道柴门豁然出现在眼前。
柴门上挂着一个小牌“非预约勿进”。
推开第一道木门,第二道木门镶嵌在一堵泥墙中间。
推开这道门,一片翠绿的竹林在山风的吹拂下发出呜呜的声音。
三间茅房终于出现在记者眼前,巨大的冰凌悬挂在茅屋顶上。
今年32岁的陈伟是终南山中隐居时间较长的一位,他在终南山隐居已经有12年了。
陈伟来自湖北,祖父和父亲都是学医的。
他笑称,自己懂事很早,7岁时,母亲病故。
全家都是医生,但眼见母亲病重却束手无策,这让他触动很大,开始反思:学医真的可以治病吗?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时起,他一边学习一边跟着祖父和父亲看医学书籍,认识各种中草药。
王维在终南山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淡薄,令人神往
王维在终南山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淡薄,令人神往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 、“佛文化” 等文化发祥圣地,也是“寿比南山”等典故的诞生地。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秦岭山脉中段,绵延200余公里,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这里景色优美,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是中国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
这里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还盛产药材,有“草药王国”之称。
正是由于终南山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使得终南山吸引历代文人墨客来此隐居,这其中就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二十岁入仕,怀有远大抱负,很想在政治舞台上作出一番大事业,但是随着政局变化无常,王维逐渐对仕途灰心,消沉下来。
王维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再加上他早已看淡世事。
于是,在不惑之年的王维,买下了前朝诗人宋之问在终南山的辋川山庄,开始了半隐半仕的生活。
王维在终南山吃斋念佛,写诗作画,过着隐士的生活。
故此后世之人,将其称为“诗佛”,便是因为他的诗歌犹如禅悟。
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写其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诗人形容自己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中年以后王维已有好道之心,晚年迁家到南山脚下。
兴致来时偏独自漫游,快乐时的情趣只有我自己知道。
如世外高人一样,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飘动。
偶尔与林中散步老叟相遇,谈笑不停间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这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创作的五言律诗。
此诗从不同的视点勾勒出终南山的雄伟轮廓。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终南别业》唐诗赏析
《终南别业》唐诗赏析《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0首。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作者: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道。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玩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历史典故】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
【历史典故】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历史典故】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导读:终南山在哪里,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
终南山著名的隐士有很多,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去终南山上做隐士,那么终南山在哪里,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
终南山在哪里西安市长安县城南:西安市长安县城南终南山概述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米。
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主峰太白山盛产药材,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在当地至今都传唱着“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谣。
太乙山黑膏便产自于此地。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
《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
终南山为何沦为隐士修持的最佳挑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呢?原因自然是千千万,但环境因素在其中起了最重要的原因。
西安市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心一居士对此解释说:“不破本参不住,不破冲关不闭关。
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
‘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当然,媒体的著眼,民众的兴趣,的确可能将或多或少侵扰到隐士们的归隐生活。
但是,源自世俗世界对于隐士群体的高度关注,除了好奇心诱惑下的眼红之外,却也非常大程度上唤起了世俗大众对于生活本真的质问与心灵归属于的找寻。
【历史典故】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
【历史典故】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历史典故】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导游:中南山在哪里?为什么它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
中南山有许多著名的隐士。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以隐士的身份去中南山。
中南山在哪里?为什么它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
终南山在哪里西安长安南部:西安长安南部终南山简介中南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又称太乙山、地飞山、中南山和周南山。
它是秦岭的一部分。
西起陕西梅县,东起西安蓝田县。
千峰翠绿,风景秀丽。
它被称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
主峰位于长安区,海拔2604米。
对联:对联中的南山:“福如东海流水,寿不比南山松老”指的是这座山。
太白山是中南山脉的主峰,药材丰富。
它被称为“草药王国”。
到目前为止,当地已经唱起了歌谣“太一山,处处珍藏,别担心生病,上山拔草”。
太乙山黑药膏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中南山地势险峻,道路崎岖。
这里有五个大山谷和数百个小山谷,绵延数百英里。
《左传》称中南山为“九国之危”,《史记》称秦岭为“天下之障”。
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士修行的最佳选择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隐居在中南山?原因自然有几千万,但环境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西安长安中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辛义举,解释:“不突破原著,就不能参与,不突破关隘,就不能关闭关隘。
中南山之所以聚集了这么多忠于道的人,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林环境。
”在天空中,首都在南方,所以它被称为中南,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山峦辽阔,沟壑深邃,水源丰富,树木茂密,野果累累,明代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区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当然,媒体的聚焦,民众的兴趣,的确可能或多或少侵扰到隐士们的隐居生活。
但是,来自世俗世界对于隐士群体的关注,除了好奇心驱使下的看热闹之外,却也很大程度上勾起了世俗大众对于生活本真的追问与心灵归属的追寻。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
【译注】兴致来时,一人独往山中,那怡人悦目的事,只有自己才知道。
用婉曲手法,从侧面表现诗人对恬静生活的热爱。
今天可借以表现个人的兴趣、爱好。
注:胜事,赏心悦目的事儿。
【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首联中,“好”、“晚”分别为大拗、孤平,虽都被“南”字救,但“山”字又拗,故次句本身为拗句,首句也只能认为是拗句;第三句因“兴”字不平、未满足变格2条件而为拗句;第四句因“空”、“自”皆拗也为拗句;第七句因“偶”字不平、未满足变格3条件又为拗句。
总之,八句中有五句为拗句,故王力先生《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古律》)第167页把本诗称为“古风式的律诗”。
本诗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写出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趣,超然物外的风采。
颈联是全篇之警策,两句是诗中有画,深得后人赞赏。
【鉴赏】别业,即别墅。
终南别业,即辋川别墅。
这首诗《河岳英灵集》题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题作《初至山中》,可见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2)诗人初居终南山时。
诗作抒发作者的闲适静幽之情,衬托对仕途生活的厌倦。
首联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晚年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
次联,具体描绘他的闲适生活: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胜事)只有自己知道。
什么乐事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头上看山中云起。
这一联是作者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
黄庭坚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
” (《苕溪渔隐丛话》)末联继续叙述: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发布者:境心雅韵来源:古典印象编辑部TAG:诗词文化王维的诗充满禅趣与空静之美,是一位禅意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无边的禅意,恬淡清净的诗人,以其慧心灵性,常能领悟到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的无穷机趣。
王维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喜欢禅修之道,晚年时就在终南山隐居修行。
他经常独自在山野间悠闲地游赏美景,不知不觉间,诗人来到了流水的尽头,于是随缘安坐,欣赏峰壑间正在飘浮升起的白云,在大自然中成就这一千古名句。
王维的诗洋溢着随缘任运、自由洒脱、无忧无虑的禅悦之乐。
王维长年的禅修和素食,也使他自己身心欣悦润泽:“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王维的名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去深山怀抱中的香积寺参访。
山间的石径幽静无人,只有诗人在闲适地走向寺院。
路旁的古木苍翠遒劲,参天蔽日,杳远的群山深处隐隐传来的古寺钟声,在山林间萦绕回荡;香积寺还在数里之外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上。
涧壑中的清溪泉水萦绕曲折,在山石间清泠作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青松上,更增其苍郁清凉。
身心清净愉悦的诗人仿佛已融入了山间的美景。
日暮时分,终于到达了香积寺。
寂静的山涧里杳无人迹,花开花落,一切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一切随缘。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松风明月,幽谷鸟鸣,溪涧清流……在多才多艺、灵气炳焕的诗人笔下,是那么生机盎然而又空灵静谧,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悦之境。
王维诗中的禅意从何而来?一栋别墅一首诗,是他成为诗佛的开始!
王维诗中的禅意从何而来?一栋别墅一首诗,是他成为诗佛的开始!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诗佛王维在长安南部的终南山下建造别业,从此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因为终南山在辋川,故终南别业又被称为辋川别业。
半官半隐,是唐朝时士大夫们的理想生活状态,他们一边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向往,又有着采菊东篱下的隐士之心,两全其美的生活状态如何才能做到呢——工作日照常上朝,为君分忧,休息日就到山林中,建造一所别业,游弋于山水之间。
辋川别业就是王维中晚年,为半官半隐的生活而修建的,在这里,他时时与好友吟诗作赋,相传辋川别业有盛景20处,他曾和好友裴迪逐处作诗,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多出于此,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又如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从诗歌体裁上来说,《唐诗三百首》将其编入五言律诗,但也有诗集将其编入五言古诗,但严格地来说,这首诗应该是一首五律拗体诗,这是盛唐诗人作律诗的特点,不论五言、七言,都喜欢用古调作起联,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都属于此类。
清朝高步瀛曾在《唐宋文举要》中评价这类诗说:“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
”就是说用这种方法作律诗,极难驾驭,但读来具有非常高的格调。
大概也只有盛唐诗人,才敢于在诗词的创作上如此“卖弄”自己的才华吧。
01▲与佛的渊源王维诗读着非常有禅意,我们常说一个人最终的样子,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遇到了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都可能决定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王维就是如此,他诗中的禅意,不是凭空而来的,实际上,王维与“佛”的渊源,打他还没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并伴随了他一生,最终成就他“诗佛”的美誉。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了不起的王氏,一是琅琊王氏,自东晋以降,就是顶级门阀士族的代表,出现过王导、王羲之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另一个太原王氏,自魏晋以来就是非常显赫的家族,到唐朝更是“五姓七族”的高门贵族。
王维《终南别业》赏析:展现了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王维《终南别业》赏析:展现了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王维的《终南别业》是一首充满闲适情趣与哲理思考的田园诗,深刻展现了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终南别业王维〔唐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2、注释别业:别墅。
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chuí):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陲,边缘,旁边,边境。
胜事:美好的事。
空:白白地。
穷:穷尽,尽头。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三、创作背景与动机《终南别业》创作于唐代中期,大约在公元730年左右,当时王维已经退隐终南山,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
终南山位于陕西榆林,是著名的隐居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隐居。
王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山林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整体赏析此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终南别业①王维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导读】此诗为王维晚年之作,大约写于他刚开始在终南山隐居时,因此《国秀集》又题为《初至山中》。
诗歌表现的是隐居生活的闲适情趣。
晚年已倦于仕途,想超脱尘世,因而吃斋奉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原诗】中岁颇好道②,晚家南山陲③。
兴来每独往④,胜事空自知⑤。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⑥,谈笑无还期⑦。
【解释】①终南:终南山。
别业:别墅。
②中岁:中年。
③南山陲:即终南山边。
④兴:兴致。
⑤胜事:好事,快意的事。
⑥值:遇见。
林叟:林中的老人。
⑦无还期:没有返家的固定时间。
【译诗】人到中年后我喜欢佛道遁入佛门,晚年就在终南山度过自己的余生。
兴致来了就常常一个人出外游走,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慢慢地品味。
漫步要走到溪水的尽头才会停止,静静地坐着观看白云在天上飘飞。
偶然也会遇见一个林中的老头儿,尽情地谈笑完全忘了回家的时分。
【赏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首诗可以说就是他这种生活和心态的最好写照。
诗的开头两联是叙事抒情,写他从中年起就喜好佛道,晚年就来到山中隐居。
“兴来每独往”是说一种超越人为节奏的纯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每有所感,冥会于心,就不免有“空自知”之感。
一个“空”字,表面上看是叹惋,实则是自豪,是怡然自得。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脉络紧接前联。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诗人隐居的闲适生活:常常无目的地顺溪水缓缓而行,不知不觉来到了流水的尽头,就坐下来看看一朵朵白云慢慢从眼前升起。
随意走,随意住,随意坐,随意看,这一系列活动衔接很紧,却又像白云卷舒,从容自在。
正因为“无心”,所以人和自然便融为一体,显示出淡泊闲适和安详自足。
尾联写他偶然遇到一个山中的老翁,就与他尽情谈笑,乐而忘归。
这是诗人隐居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插曲,也是隐居生活的有机部分。
《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1、《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终南别业王维唐中岁①颇好道②,晚家③南山⑧陲④。
兴来每独往,胜事⑤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⑥林叟⑦,谈笑无还期。
解释①中年。
②这里指佛理。
③安家。
④边缘,旁边。
⑤美好的事⑥遇见。
⑦老翁⑧即终南山文体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译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杨雨品读古诗词王维《终南别业》
杨雨品读古诗词王维《终南别业》中国人爱写诗,也爱读诗。
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
长期读诗的人,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
在杨雨看来: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今天请一起跟杨雨老师品读古诗词吧!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王维,王维毫无争议当然应该是大唐最顶尖的一流诗人之一,他有太多的诗句是我们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句,像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啊,等等。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王维的另外一首代表作《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里同样有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两句诗呢?这两句诗又到底好在哪里呢?我觉得啊,答案就是这两个字:随意。
那么,这种随随便便、了无牵挂的状态,为什么会让今天的我们还会产生一种心有戚戚的共鸣感呢?我想,也许是因为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紧张感甚至压迫感,我们越是向往那种兴之所至、随心所欲的状态,却越是发现我们离那种随便的状态越来越远。
尤其是中年人,既少了青年人那种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激情,又没有修炼到老年人那种洞察世事的睿智与从容,中年人的焦虑感可能超过了任何一个年龄阶段。
可是王维却树立了另外一种中年人的生存智慧。
什么智慧呢?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王维在这首诗一开始就说是“中岁颇好道”,中年开始,王维开始追求“道”,注意哦,这里的道可不是李白信奉的道教的那个“道”。
王维和李白不一样,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信奉的“道”指的是佛教的信仰。
连王维的名字都显示出这种信仰,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合起来就是维摩诘,恰好是一部佛经的名字,这当然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王维佛家信仰的体现。
《终南别业》读后感
《终南别业》读后感
《读〈终南别业〉有感》
读完《终南别业》这首诗,我被王维的豁达和对自由的向往所打动。
诗的开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表明了王维中年以后对道教的喜爱,以及他在晚年选择隐居终南山的决定。
这种对道教的信仰和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感受到了王维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接着,诗中描绘了王维在终南山的生活场景“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他喜欢独自一人游览山水,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这种独自一人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王维的孤独和寂寞。
然而,王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更加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在山水之间,随意行走,自由自在。
这种豁达的心态,让我深受启发。
最后,王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他在山林之间,遇到了一位老叟,两人谈笑风生,忘记了时间。
这种与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让我感受到了王维的人生智慧。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王维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豁达和乐观,让我深受启发。
这首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终南别业》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
它让我感受到了王维的豁达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希望我们都能像王维一样,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享受人生的美好。
终南别业读后感
终南别业读后感《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名篇,描绘了诗人在终南山中修建一座别业的情景,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意境和超脱尘世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开头便写到“中有一人,清扬婉兮”,这个“一人”便是诗人自己。
他在终南山中,远离尘嚣,独自修建一座别业。
诗中所描述的别业,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所在,是诗人心灵的栖息之所。
在这里,诗人可以与自然为伴,可以远离功名利禄的纷扰,可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终南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名山之一,其山势险峻,景色壮丽。
在这样的山水之间修建别业,正是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与这样的自然景色为伴,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从而得以超脱尘世的烦恼和纷扰。
诗中还写到“蓬门未识绮罗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于清静的向往。
蓬门即是简陋的门户,未识绮罗香则是指不认识华丽的香气。
这里的“绮罗香”可以理解为世俗的繁华和纷扰,而诗人却在这里表达了对于这一切的厌倦和远离。
在终南别业中,诗人可以“择木蓝莓”,可以“择花黄鸟”,可以与自然相融相依。
这种与自然相融的生活状态,正是诗人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这里,诗人可以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与自然相融相依,从而得以超脱尘世的烦恼和纷扰。
终南别业是诗人心灵的栖息之所,是他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
在这里,诗人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可以与自然相融相依,可以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样的生活状态,正是诗人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也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终南别业》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和对于自然的向往。
他在终南山中修建别业,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意境和超脱尘世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愿我们都能像诗人一样,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得以超脱尘世的烦恼和纷扰。
80后诗人隐居中南山:以自己开心的方式过一生,我的人生我做主可
80后诗人隐居中南山:以自己开心的方式过一生,我的人生我做主可不可以!终南山的云彩,不但可以盖宫殿,还可以揪一块,嚼着吃。
—— 张二冬花开一树生活不只是有风花雪月,还有粗茶淡饭苦的存在是为了让甜成为甜。
2015年初,一篇《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一天之间阅读量突破了10万,而后迅速被各大自媒体转载。
这篇帖子的主人公,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却在2013年的时候,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权20年的小院,从此过着喂鸡养狗,写诗画画,种地晒太阳的诗意生活。
他就是《借山而居》的作者,张二冬。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他那篇被疯转的文章后,就好奇这样一个人,远离都市,回归到最本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有幸采访到这位妙人,想与你们分享一下这位“另类”的终南山居民。
一个人在终南山上生活,冬子每天需要喂狗喂鸡、做饭、洗碗,还有锄地、拔草、发呆、喝茶、听歌、晒太阳享受清静,这些事情足够花费他一整天的时间。
他说,他就像个家庭主妇,琐碎的事情繁多,有永远收拾不完的家务。
正在晒太阳的冬子你说他孤独吗?其实不然。
冬子的院子有一群小伙伴。
“土豆”是他养的第一条狗,同学郑佳又送过来一只狗,冬子觉得给狗取名麻烦,索性就叫它“郑佳”了。
后来担心土豆会寂寞,又领养了“小宝”和“小七”这两只汪。
土豆和郑佳院里有一只叫“幼婷”的鹅,从小就很害羞,但很有女神范。
幼婷冬子还养了五只鸡,分别是凤霞、玉珠、春花和建国。
冬子给鸡取名就没有像“郑佳”那么随便了,这些鸡的名字都是有讲究的。
不太合群的鸡,叫凤霞。
毛色鲜艳,双目圆睁的叫“红艳”,柔软一点的,是“玉珠”,常常和大公鸡眉来眼去的是“春花”,唯一一只公鸡叫“建国”。
建国和它的“婆娘们”冬子写过一篇文章《妻妾成群》聊的就是建国和他的一群“婆娘们”。
他还笑称自己是浪漫理想主义式的养鸡生活,他养鸡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看的。
这几乎成了邻里之间的笑谈,在他们看来,二冬养了一群没用的鸡,不用来下蛋,养着也不吃,那能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