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6课求谏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课件:第6课《求谏》(共48张PPT)

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课件:第6课《求谏》(共48张PPT)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 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 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 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 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 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 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 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 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第二段
第二段翻译1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 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 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 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 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 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 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 明。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 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 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 补牢。
问题研讨: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 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 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 藉忠臣。
☆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 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 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 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太宗 威容 俨肃, 百僚 进 见者, 皆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
失其
举 措。 ……者:……的人。
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举措:举止。
太宗知 其若 此,每见 人奏 事, 必假 颜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
色, 冀 闻 谏诤,
知政教得 失。
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是一部政论性的史 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 与臣下魏徵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 谏奏疏。
《贞观政要》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 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 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 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 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诵读第二段,完成以下各题。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顺,指天下太平) (2)惟君臣相遇.(对待) (3)幸诸公数.①相匡.②救 ①(读shuò,屡次,多次) ②(救,帮助) (4)冀.①凭直言鲠.②议 ①(希望) ②(耿直)
(5)后.从谏则圣(君主) (6)实愿罄.①其狂.瞽.② ①(竭尽) ②(愚妄无知,自谦之词)
不能受谏,
安能谏人?”
恒:常常。以:
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能劝谏别人?”因为。安:怎么。
贞观八年,
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
则 自 内省, 恒恐 上不 称天心,下为百 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课件(54张)(共54张PPT)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
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 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 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 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 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 尔等15人之墓。
“昭陵六骏”
拳毛騧
飒露紫
青骓
特勒骠
白蹄乌
什伐赤
昭陵前列有少数民族首领14国君王石刻像和六匹骏马石雕等许多人物、 动物石雕。其中六匹骏马雕得线条流畅,气韵生动,雄健沉稳,富有盛唐 气象,这便是著名的“昭陵六骏”。六骏中有两匹已于1914年被盗运美 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4匹现收藏陕西省博物馆。
翻译
▪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 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 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 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 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 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 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 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 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 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 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 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 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玄 武 门 之 变
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 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的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 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 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 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 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 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第六课《求谏》课件(课件141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第六课《求谏》课件(课件141张)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 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 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 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 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 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没有这样做。 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 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 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 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 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 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 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
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
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
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
•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 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 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 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 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 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解题
• 回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 “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 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 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 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 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 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 风是密不可分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质课件(4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质课件(47张)
译文②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 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 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 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 虚心采纳。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 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 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 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 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 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 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 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 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 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封为莱公, 贞观年间与房玄 龄共掌朝政,贞 观四年病故,年 仅四十六岁。其 死深为李世民痛 惜,死后极尽哀 荣。凌烟阁内排 名第三。
魏征(580-643)曾在瓦 岗军后期领袖李密手下担任元 帅府文学参军。李密失败后, 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 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 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 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 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后来,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 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把他 任为谏官,询问政事得失。魏 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 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 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
▪ 「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 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 以致于此。」
▪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 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 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 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 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 宝。
长孙无忌(约 597年-659年),是 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 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 “该博文史”。辅佐 李世民,巩固了唐朝 政权,是唐朝的开国 功臣,凌烟阁内排名 第一,封齐国公,后 徙赵国公。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颜色动词,改换 必假 . 善假于物也 《劝学》 动词,凭借 . 令伏法受诛 连词,假如,如果 (1)假假 《报任安书》 . 暂归《孔雀东南飞》 名词,假期 . 因求假 《荆轲刺秦王》 借之 动词,宽容 愿大王稍假 .
相互对待。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相逢;遭遇。 (4)纂组伤女工 ..
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女性工人。
(5)首创 奢淫 ..
首先倡导。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最先创造。 (6)及其 满盈 ..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皆失其举措 ..
举止。 古义:________
今义:措施。 (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
脸色。 古义:________
今义:面貌,容貌;指脸上的表情;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现象。
(3)惟君臣相遇 。 ..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他。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有从属关系。
第 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
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译文:___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诤。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 (共74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第6课求谏 (共74张PPT)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 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 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 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 帝王的治国思想。 •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 训练翻译技能。Fra bibliotek第三段
第三段翻译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 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 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 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 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 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 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 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 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 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 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 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 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 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 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 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 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导入新课
•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 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 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 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为了 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 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 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 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 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 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 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秦王李世民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 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
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
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
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
方法?
1.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
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 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的 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 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 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 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 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 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 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 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 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第二段
第二段翻译1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 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 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 家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 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 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 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 明。
第二段翻译2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 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 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 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 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 力。‛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 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 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
第一段
第一段翻译1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 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 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 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 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 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 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 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 于忠臣。
第四段
第四段翻译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 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 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 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在心里埋 怨郁结。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 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 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定 会畏惧触犯君王。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 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 是他冒犯。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 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第一段翻译2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 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 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 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 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 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 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 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