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

合集下载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孝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迄今已有65年的办学历史,在省市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校园面积和教学基本设施快速增长,德育工作和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实行六大发展战略,苦练内功、固本强基,积极申硕、谋求长远,着力从内涵建设上实现“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建设强实力、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大学而奋斗。

一、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使学校在升本5年时间即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且通过以评促建,理清了办学思路,建立了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工作得到评估专家及全国同类院校的广泛好评。

一是牢固确立“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经历外延式扩张发展后,必须转移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必须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000年,学校升本后,在全校上下开展了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大讨论,通过制定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2004年学校承办第四次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工作研讨会,2005年学校接受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拥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

其中,省级重点学科1个,再建硕士点4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二是开展专题建设活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2年至2008年,学校分别开展“改革年”、“管理年”、“质量年”、“评建年”、“学科建设年”、“质量工程年”和“内涵建设年”活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集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始终唱响教学工作的主旋律,使学校教学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人才计划实施办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人才计划实施办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人才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学校向“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建设步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育学科学术带头人,打造创新团队,提升学校竞争力,学校决定实施“文澜学者”人才计划。

第二条“文澜学者”人才计划是指以“985工程”、“211工程”和“协同创新计划”为平台,滚动遴选奖励资助5名左右学术造诣高深,已取得国内外公认的突出成就且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术名师——文澜资深教授;10名左右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澜特聘教授;100名左右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文澜青年学者。

第三条“文澜学者”人才计划除文澜资深教授外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委员会负责“文澜学者”人才计划的实施,学校人才与师资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人才办)负责遴选和考核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四条“文澜学者”人才计划坚持服务学科学术发展,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专家评审,宁缺毋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设立“文澜学者”人才计划专项资金,对入选人才在科研经费、个人待遇等方面提供资助。

第二章岗位设置与职责第六条文澜资深教授岗位和文澜特聘教授岗位在省部级重点学科设置,文澜青年学者岗位覆盖学校所有学科。

第七条文澜资深教授岗位职责:(一)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引领或指导本校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并在本学科领域发挥战略领军作用。

(二)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组织指导科研攻关和创新团队建设,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不断上新台阶,综合实力达到或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三)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并在学校研究生导师培养指导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

第八条文澜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一)正确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在个人研究的优势领域凝炼学术方向,提出具有在理论或现实需求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带领团队开展创新研究。

AA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AA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AA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学校人才工程建设,凝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形成优秀团队效应,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决定实施优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优秀创新团队是资源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科研攻关和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产生院士和培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物及拔尖人才的平台。

第三条优秀创新团队是围绕某一研究领域(方向)长期开展学术创新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的紧密型研究群体,应由本领域优秀学科带头人担任首席专家,以中青年优秀教师为骨干。

第四条优秀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并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培养扶持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院士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产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第五条优秀创新团队的遴选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

每两年学校组织申报选拔评审一次。

第二章团队申报条件第六条申报的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及年龄结构的紧密型研究群体,人员一般应为7~10人,团队成员原则上应为我校在编教师或与学校有正式工作协议的特聘专家(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杰出人才),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职称。

第七条团队人员组成中至少有3名教授,其中至少有1名45岁以下教授;所有成员中,45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

第八条优秀创新团队中首席专家的申报条件1. 必须是在国内外某一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治学严谨,能在团队中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

2. 一般应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校内特聘教授、校学科带头人。

3. 应在近三年内至少主持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项,获得过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或二等奖(第1名)1次;或出版过本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著作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本领域高水平研究论文5篇以上(均被SCI、EI检索,同时具有一定他引次数)。

青海省高等院校昆仑学者计划实施办法

青海省高等院校昆仑学者计划实施办法

附件一:青海省高等院校“昆仑学者”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吸引、遴选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加强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决定实施青海省高等院校“昆仑学者”计划,由省财政厅和教育厅组织实施。

第二条“昆仑学者”计划包括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5人,聘任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

第三条“昆仑学者”计划实行岗位聘任制。

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家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实现设岗、选人和做事的有机统一。

第四条“昆仑学者”计划每年招聘10名,特聘教授聘期为三年,讲座教授聘期为6个月。

“昆仑学者”在聘期内享受“昆仑学者”奖金。

第二章岗位设置第五条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设置必须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我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新兴交叉学科及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相结合。

原则上在二级学科或优势和特色学科设置,分期进行。

特聘教授岗位应明确主要教学任务和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任务。

“昆仑学者”属流动岗位,由高等院校申报,青海省高等院校“昆仑学者”计划评审委员会评审,省财政厅和教育厅确定。

第六条省财政厅和教育厅每年下达一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申报名额,高等院校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按照申报名额确定招聘岗位并组织招聘工作。

第七条特聘教授的职责1.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正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3.面向青海发展战略要求、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并主持省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4.领导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组建并带领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优秀创新团队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优秀创新团队
等 ,争取 大型 项 目,与航天 院所协 作 ,我 读的研究生共同发展进而形成 自己的学术研 校 以能 攻难关 、 啃硬骨 头在航 天系 统获 究方 向, 敢 另外还要培养他们传承团队精神和
得 赞誉 。在第 一 台红外仿 真设备 、 性转 领军的才能。 惯 台、K M6工程 、“ 验卫星 ”一 号 、超 视 试 第三梯 队—— 学术骨干力量 。 这是学术 距 雷达 等重 大科研 项 目的研 制 中 , 养 出 培 带头人下面 的一批 年轻的教授、副教授 , 是
第一代 “ 八百壮士”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院 献 ,严谨 务实 ,勇于 攀登 ” ,这 2 4个字 中 士马祖光教授等为代表 , 他们淡 泊名利 , 甘 就蕴 含着 团队精 神 。 从在航 天 领域 科研 起
作者简介 孙和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男, 教授, 主要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维普资讯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06・ 20 2
并制 定长远的学科和专业 步 ,到承 揽大 项 目科 研大 发展 阶段 ,哈工 队伍 的建设 目标, 通过重 点选拔并培养尖子人 大注 意扬 长避 短 ,发挥 多学 科交 叉优 势 , 发展 总体思路 。 组织 联 合攻 关 ,承接 大型尖 端工 程 项 目, 才,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 。 形成 了在重大科研项 目中打造创新 团队 的
第二梯 队—— 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
特色 。在 8 O年代进入 航天领 域 时 ,承接 是学科领军人物的接班人 。 建设第 二梯 队不 航 天大 型项 目是 比较 困难 的 , 我们组 织相 仅仅要提高他们 自身的学术水平, 而且要求
关 学 科 力 量 建 立 了惯 导 中心 、仿 真 中心 他们必须团结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和在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不断改革创新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不断改革创新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

师 队伍建 设放在突 出的位置 。19 9 9年启动 种程度的相对优势, 体现 了我校持续实施 高
但是, 与国际公 “8 95工程”一期时 ,学校明确提出 “ 建设 层次人才战略取得的效 果。
世界一流大 学, 关键是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 认 的世界一流大学相 比, 国际影响力的高 有 教师队伍”的指导原则 :2 0 年启动 “ 8 层 次人才数量还显不足 。 04 95 考虑到人才 的时代
工程”二期计划 , 学校进一步提 出 “ 以队伍 性和 时效性 ,大力加 强高层次人才 队伍 建
始终是我校人才 队伍建设 的长期任务。 建设为核心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交叉学 设,
科为重点”的指导方针 。 通过持续实施人才
建设取得 了明显的进展。

1 高度重视 国际顶尖级优秀人才的引 . 学校高度重视对国际项尖级优秀人才的 长江学者在北京大学工作多年, 已 经发挥了
端。
3 围绕 “ . 长江学者计划” ,扩大优秀人 白教育部 “ 长江学者计划”实施 以来 ,
点工学院的工作 , 北京大学专 门成 立了由校 才总量
负责规划和 领导工学院的管理体制、 学科建 我校共有 7 人被批准 为长江特聘教授和讲 5
设 、 资队伍建设等项工作 。 师 学校 正在 以此 座教授。二 、 三年 内,我校 长江学者 总量有
合作等方面均做 出了杰 出的贡献 , 为学校 赢 为长江学者 。同时,为了继续发挥聘期届满 得 了巨大 的荣誉 。大 力加强 院士级 队伍 建 的长江学者 的作用,学校 出台了 《 关于长江 设, 一方面要充分 发挥现有院士在学科建设 学者聘 期届满评 估 以及续聘 工作 的意见》 , 中的战略作用 , 造就更多的战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家;另 对于聘期 内业 绩优秀 的长江学者可 以续聘,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一、目标及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促进学科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学校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五年的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省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二、指导思想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相结合为原则,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推进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师资队伍“人才高地”的形成。

三、遴选专业方向面向国家资源能源环境的重大需求,围绕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徐州市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五大千亿元服务业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的研究方向,向省级以上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等倾斜,同时兼顾其他学科专业,做到均衡发展。

四、遴选名额第一期选拔不超过10名。

第一期中期考核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确定下期选拔名额。

五、遴选条件(一)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领导;专业基础扎实,自主创新能力强,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受聘在教师岗,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4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授,或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9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

(三)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具有鲜明的研究方向,为本学科前沿或符合国家、省、市重大需求,具有创新性并在学术或产业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教风端正,治学严谨,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且无任何教学事故。

(六)2011年以来取得的科研业绩需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3篇本学科高水平、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通过鉴定或已经完成准予结题,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前3名)。

“人才强校”战略下创新团队的建设

“人才强校”战略下创新团队的建设
通过 在 团队 内部 建立 的 自由学 术 交 流 平 台 , 团 队 在 内部 产生 知识 的碰 撞 、 意 的火 花 , 创 克服个 人认识 的
意 义 ( ) 一 创新 团队

般认 为, 高校创新 团队是指处在一定 的环境
中, 以科 技创 新为 目的 , 围绕共 同愿 景 , 由技 能 互补 并 愿意 为共 同的科 研 目标 而 相互承担 责任 的高校科 研、 教研 人 员所组 成 的互 动 系统 。可 以说 , 新是 团 创
“ 才强 校 " 人 战略 下 创新 团队 的建 设
蒋燕 霞
( 浙江教 育学 院 人 事处 , 江 杭 州 30 1 ) 浙 10 2
摘要 : 人才强校是 高校 发展的核 心战略 , 新团队建设则是这个核 心战略 的主要 内容。针对 目前高校 创新 团队建设存在 创
着组建 中拼凑现 象严重、 团队管理制度 不科 学、 团队精神涣散 等诸多问题 , 本文从整合优 势加 快发展 、 建立有效 的团队 内部管 理机制和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 出的成长环境三方面提 出加强 团队建设的新 思路 。
要素主要指共同愿景、 目标任务、 组织结构、 制度和 团 队文 化等 。l从 梯 队配 置 上 说 , 新 团 队一 般 呈 【 创
收稿 日期 :o9 3 I 2o —0 —1 作者简介 : 蒋燕霞( 9 2 ) 女 , 18 一 , 浙江松阳人 。浙江教育学院人事处 , 研究实习员。
人 , 锻 炼 了科 研 队伍 , 有 利 于 知 名 学 科 的 也 并 形成。 】 [
二、 高校 创新 团 队建 设存 在 的问题 由 于缺 乏 较 为 系统 的 团 队创 新 建 设 的 理 论 指
个好 的团队学术带头人 , 团队保持创新活 是 力 的纽 带 , 团 队中他 既能 统 帅 整 个 大兵 团协 同作 在 战, 又能充分调动部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团队中 使 的每一个成员认识到 自 身价值与 自身发展的需要 。

关于_人才强校_战略的思考

关于_人才强校_战略的思考

!""#年第$期中国高教研究%!关于“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考陈晓文薛菲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现人才评判标准创新当前高校要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最现实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保障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高校首当其冲的两个问题是: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人才的评价主体。

人才的评价标准事关如何来公平客观地评价和遴选人才,即回答“谁是真正的人才&这一问题;人才的评价主体事关由什么样的人和采用何种组织架构来评价和遴选人才,即回答“谁来评价人才&这一问题。

从人才评价标准来看,现存的人才评价标准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评价标准繁多,并且各类标准“政出多门&,时常出现不协调的声音,让高校教师无所适从;第二,标准量化过细。

各级高校为了便于行政部门在晋升和考核中操作,规定了对各种指标体系的计算分数,且各标准的计算十分繁琐。

可以说,当前高校人才评价标准本质上是用管理体力劳动者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计件工资制的激励方式来评价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者———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其成果,必然导致教学和科研中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重中间指标(课题、经费)、轻最终成果等扭曲行为。

从人才评价主体来看,现存的人才评价组织架构同样存在两大问题:第一,人才评价组织结构不合理,往往造成严重的“外行&评审“内行&的结果;第二,有关部门(非教学岗位)管理人员掌握并控制各种人才评价过程,如引进人才、教师晋升、岗位聘任等,导致人才评价过程中真正的学术评价弱化,行业性评价过强。

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组织架构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行政化主导&倾向的强化,所造成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优秀的学者,具有真正学科带头人潜质的学者如果缺乏各种与行政职务相关的头衔,也就缺乏支配教学科研公共资源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梯队。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题库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题库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题库发展历程篇1、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和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校中央民族学院。

2、1993年我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3、中央民族大学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办阶段(1950—1951)第二阶段:规范建设阶段(1952—1965)第三阶段: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第四阶段:全面发展时期(1977—1999)第五阶段:跨越式发展时期(2000—)4、在1941年9月,我们党在革命圣地延安创立了延安民族学院,为中国革命输送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

5、1950年6月20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兰夫同志(蒙古族)、刘格平同志(回族)、为中央民族学院正、副院长。

6、1952年,学校设立了研究部、语文系和政治系,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招收了学校第一届本科生,开始了规范化办学。

7、自成立到1966年,学校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陈云、陈毅、彭真等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20次亲切接见学校的师生代表,4次来学校视察及参加活动。

8、在全国院系调整中,有哪些学校、科研单位的专家调入我校?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华西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民委参事院。

9、1993年11月,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9年1月,我校通过了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从而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10、2001年6月14日,在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了学校,对学校50年的办学成就给与了充分肯定,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

11、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学校成为以上三家共同建设的大学。

“人才强校”战略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建设

“人才强校”战略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创新团队建设
新 团队 建 设 过 程源自中应 注 意 的一 些 问题 。
关键词 : 高校 ; 新 团队 创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1 7 9 2 0 0 —0 5 —0 1 7 —9 1 ( 0 8)4 1 3 3
人才强 校战略 . 是依 靠人 才实 现学 校 持续 、 就 健 康 、 调 、 速 发 展 的 战 略 。 高 校 “ 才 强 校 ” 略 的 协 快 人 战 中 心 内 容 是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要 任 务 是 以 人 才 为 关 主

创 新 团 队 建 设 , 充 分 发 挥 现 有 智 力 资 源 的 潜 是 力 、 养具 有忠诚感 和责任 心的高 素质 教师 的关键 。 培
它 是 增 强 团 队 合 力 、 高 团 队 整 体 绩 效 , 高 校 教 师 提 使
队 伍 工 作 得 以 顺 利 开 展 的 最 有 效 途 径 。 团 队 内 的 教
维普资讯
高 教论坛
20 0 8年 8月 第 4 期
H i he uc to r m g r Ed a i n Fo u Aug 2 0 N o 4 . 0 8. .
“ 人才强校 ” 战略下 的高校 师资队伍创新 团队建设
谢 斌
( 南师 范大学 华
组 织 方 式 可 以灵 活 多 变 。 ( ) 新 团 队 建 设 的 意 义 二 创
现 高 校 师 资 队 伍 跨 越 式 发 展 的 有 效 途 径 。 团 队 建 设 能 汇 聚 人 才 , 成 合 力 , 高 校 最 具 活 力 、 为 活 跃 形 是 最
的 学 术 单 元 . 培 养 和 造 就 高 校 学 科 带 头 人 、 术 骨 是 学 干 的 沃 土 , 对 整 个 教 师 队 伍 的 成 长 起 着 带 头 和 推 并 动作 用 。

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文将从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一、加大投入,优化教育体系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需要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

同时,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创新潜能为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府应当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创新学院或实验班,提供针对性的创新课程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此外,还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科研团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搭建创新平台一、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科技创新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鼓励科技创新企业的成立,设立创新基金,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创新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二、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推动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吸引优秀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进行基础研究。

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为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教学团队建设,规范教学团队管理,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是形成良好合作机制,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及教学资源开发,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条教学团队(包括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申报与建设主要以学院为建设单位,整合资源,重点围绕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申报建设,教学团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实行跨专业或跨学院组合。

第三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强、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

第二章团队建设第四条各学院制定详细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鼓励各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组建教学团队。

第五条创新团队形式,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与科研团队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组织形式,打造“学科专业负责人+教学团队”的教学队伍格局。

第六条鼓励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课程体系为纽带,组建不同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鼓励组建创新创业类和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团队等。

第七条教学团队建设应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良好的合作精神、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

具体要求如下:(一)团队组成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课程教学和专业方向为建设平台,鼓励各学院建设专业方向和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应具有较好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在改革与实践中起骨干作用的教学队伍。

团队建设要有明确的高水平教学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要着眼于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骆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

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实施办法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实施办法

青岛⼤学特聘教授⼈才⼯程实施办法青岛⼤学特聘教授⼈才⼯程实施办法(2014年2⽉修订)为实施⼈才强校战略,根据《关于⼤⼒实施⼈才强校战略进⼀步加强⼈才⼯作的意见》和《青岛⼤学⼈才发展规划(2012-2020年)》,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优秀⼈才体系,制定青岛⼤学特聘教授⼈才⼯程实施办法。

⼀、总体思路青岛⼤学特聘教授⼈才⼯程致⼒于培养和汇聚⼀批具有创新能⼒的⾼层次学术⼈才和具有发展潜⼒的学术⾻⼲,营造⼈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创新⼈才⼯作机制,提⾼创新能⼒,建设创新团队,促进学科建设,构筑学科⾼地,促进学校⼈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平的提⾼,增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

⼆、⼈才层次青岛⼤学特聘教授分为三个层次。

1.第⼀层次:具有较⾼学术⽔平,能组织和带领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重⼤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与攻关的杰出学术⼈才,能发挥学科带头⼈作⽤。

2.第⼆层次:具有较⾼学术⽔平,能在创新研究中做出较⼤贡献的学术⼈才,能发挥学科研究⽅向带头⼈作⽤。

3.第三层次:具有较⼤发展潜⼒,能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的学术⾻⼲。

—1 —三、⼈才待遇⼊选国家、⼭东省和青岛市⼈才⼯程或⼈才⽀持计划者(如“长江学者”、“千⼈计划”、“泰⼭学者”等)同时⼊选青岛⼤学特聘教授的,岗位津贴按就⾼原则确定,不重复发放。

新引进⼈才科研启动费按照《青岛⼤学引进⼈才科研启动费管理暂⾏办法》规定,由本⼈签署责任书,责任书内容包括⼯作预期⽬标,经费使⽤预算。

科研启动费经所在⼆级单位负责⼈审核通过后,分批拨付到位,经考核不能完成预期⽬标的,将停⽌拨付,并根据情况追究相应责任。

3. 新引进⼈才安家费与⽆息借款—2 —安家费与⽆息借款仅限⽤于购买住房,按新引进⼈才聘⽤合同管理使⽤。

4.受聘青岛⼤学特聘教授的⾮正⾼级职称⼈员,聘期内在校内政策上享受与教授相同待遇。

四、聘任名额五、⼊选条件1.热爱祖国,服务社会,遵纪守法,学风端正,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个⼈品质和职业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
作者:赵旻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03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北京语言大学把人才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头等大事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稳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努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

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人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确立了以拔尖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适应国际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的人才发展战略。

一、完善领导体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在《北京语言大学“十五”发展规划》中,学校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实施“162工程”,即完成三个层次的人才建设任务,选拔培养10位知名学者、6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200名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基本形成人才梯队。

在这个目标指导下,学校采取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把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地与学科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学校的国际拓展结合起来。

并且强调在“十五”末要把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与“162工程”结合起来实施,对人才队伍实行滚动管理,整合和规范人才队伍建设方略,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这些工作为“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两年,为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学校将过去的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改组,成立了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

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学校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认真总结学校“十五”人才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建设的实际需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第二,制定学校《“十一五”人才建设规划(2006—2010)》,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适应国际型高水平大学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第三,进一步加强学校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人才的成长;强化人才投入是最有效益的投入的观念,加大人才建设投入力度。

第四,广泛选才,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大力引进人才;人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坚持常抓不懈,形成良性机制,建立人才梯队,形成创新团队。

二、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扩大人才队伍的总量
2002年学校出台了《优秀人才引进办法》。

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我校所急需引进的人才,以及引进人才享受的待遇、引进程序以及引进后的管理,为公平、公开、公正地引进人才提供了政策依据。

根据这个办法,学校设立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优秀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办公会具体落实,专家组从学术上把关,校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程序上审核,人事处、资产处、研究生部与院系等具体操作的工作机制。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引进了12名专家学者,他们分布在学校各个学科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学校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支持、重点投入,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急需和最关键的地方,同时兼顾现有师资队伍的稳定,对现有骨干力量进行保护和培养。

为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学校坚持把好四关,即进口关、使用关、培养关和发展关,使人才队伍建设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

学校出台了《接受新毕业生管理办法》,提出在教学岗位以接受博士生为主的队伍建设思路;坚持导师指导、岗前培训和岗位培养制度,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科研环境;制定了《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办法》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支持人才成长的规定和规划,使人才建设工作有了制度保证。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建设计划,2005年5月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冯胜利教授为我校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国家在人文社科类专业首次设立长江学者,我校争取到这个名额对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学校学科平台建设,扩大了学校在语言学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国际影响,提升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层次,与高水平大学队伍建设拉近了距离。

同时,学校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两名,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名。

这些人才无论是学术水平、创新能力,还是在本学科领域产生的学术影响都是全国性的。

学校还不拘一格地吸引优秀的“海归”人员30名,优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保障条件,以及施展才华的学术平台,推动了学校日语语言文学、韩国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三、以事业发展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建设学术创新团队
人才建设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施展才能的学科平台、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

我校在人事分配改革上向优秀学术人才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自2002年以来直接用于人才建设的经费达900多万元。

重视人才不仅是一种认识和口号,而是应该在学校的建设中打造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发展的空间。

我校通过学术平台的建设,形成了拥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学术创新团队:依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一支具有雄厚实力的学科建设队伍,包括以赵金铭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创新团队,以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冯胜利为学科带头人的语言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创新团队,以崔希亮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汉语言文字学创新团队,以韩经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学创新团队,以曹志耘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创新团队,以高旭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新团队,以宁一中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英语语言文学创新团队,以宋柔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信息科学创新团队,以刘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金融学创新团队等。

另外,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中也正进一步整合校内学术资源,努力建设一批新的学术创新团队。

学校注重发挥事业、环境和相应政策吸引人才的综合效益,尤其是加强有利于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发展的机制建设,如人才引进上的特殊政策、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人才管理上完善岗位聘任制,这些都为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明确人才队伍发展方略,制定《北京语言大学人才建设规划》
为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整合学校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带动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大力发展,2005年底,学校出台《“十一五”人才建设规划(2006-2010)》,并实施和完善了四个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实施“特聘教授计划”。

学校围绕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设置了5个“特聘教授”岗位。

这些岗位由学校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专业符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能带领本学科团队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名学者。

特聘教授要负责本学科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实施“责任教授支持计划”。

学校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设置了15个“责任教授”岗位。

这些岗位由学校选拔、聘请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的学术名师来担任。

责任教授以博士点学科为主要领域,承担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工作,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进行创新研究。

实施“优秀学科带头人发展计划”。

学校为促进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了指导青年教师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设置了40个“优秀学科带头人”岗位。

学校选拔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负责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的具体任务的落实,打造学科基础,以学科凝聚人才队伍。

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学校设置了150个“青年骨干教师”岗位。

学校鼓励并支持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学位层次、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这四个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在政策、资金投入、学术平台建设和支持措施等方面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6年底,学校首批选拔聘任责任教授1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17名、青年骨干教师50名。

这次聘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成长和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和明确了各层次人才的岗位职责,并与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相结合,兑现相应岗位的岗位津贴,给予科研启动经费。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按照人才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完善人才的评价体系,推进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新型的人才选拔、管理、使用和培养机制,在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在事业发展上要为每位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其中优秀人才的竞争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核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学术创新团队,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因此,只有不断完善领导体制,科学规划并认真贯彻优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设学术创新团队,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