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的生平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前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看强烈的需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从中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①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黑格尔、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优点: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合理内核”)缺点:唯心主义,不彻底费尔巴哈观点优点:批评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自然界是客观的缺点: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优点: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笔记概要,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汇总新版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笔记汇总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旳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旳物质世界(单项选择)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旳整个世界旳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
(单项选择)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旳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旳内容。
第首先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旳问题,是最重要旳方面。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原则。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旳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旳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旳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项选择)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旳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旳基本问题。
怎样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旳原则。
但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旳,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凡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旳,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项选择)世界旳本责问题,实质上是世界旳统一性问题。
(单项选择)否认世界旳统一性,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旳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项选择)笛卡尔是二元论旳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旳、被动旳、不能思想旳。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旳、能动旳、能思想旳。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旳。
(单项选择)在世界旳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分别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一种共同旳本质或本原。
(单项选择)贝克莱提出旳“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旳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旳“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旳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伴随社会实践和科学旳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旳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复习笔记(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不但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 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因此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 推动文明进步,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 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 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原笔记绪论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即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即基本内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5.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1)客观条件: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P18)答:(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
它的阶级属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利益服务。
它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二、主要复习内容(一)概述题:概述教材某章节的部分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与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2、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3、第二章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
②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与其发现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总结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认识、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第一节物质世界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与意识第四节真理与价值第五节认识与实践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与经济学放在一起,此处略)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四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趋势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1)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各方面。
(2)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
(1)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也包括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它不断地继承、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内容: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人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及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注:1、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第一次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长达十余年的工人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这三大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均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无产阶级迫切地需要一套科学的世界观系统的理论,马克思顺应了要求。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所构成的思想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社会经济形态以及阶级斗争等。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提出了人类历史的几个基本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3. 剩余价值理论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实际价值与劳动者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掠夺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
4.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5.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将国家视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统治阶级对另一阶级的镇压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家将逐渐消亡,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拥有创造力和革命性,可以通过自觉的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主义精神,主张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宣称社会主义革命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国际无产阶级的合作和支援。
8. 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原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②革命性③实践性④人民性⑤发展性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非常全,完全按照考纲编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内容: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⑵还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⑶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价值取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⑷有内在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具进(含义、意义与时具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富于创造性。
富于创造性。
⑴坚持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2010.12.2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期。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 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 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趋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门, 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5、科学性是指不带任何偏见, 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有创造性)◇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含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具有重大意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的思想理论上的提高, 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章物质世界与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 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意性问题, 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坚持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共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7)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9)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8)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8)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9)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20)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2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5)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7)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1)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31)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3)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5)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8)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8)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9)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40)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2)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43)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45)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4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53)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3)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54)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6)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8)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58)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60)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2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概括1.马克思主义概念a)概括地说i.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ii.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iii.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i.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ii.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上讲i.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ii.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iii.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成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概述a)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i.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ii.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iii.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根本性、整体特征以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d)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i.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ii.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i.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f)主要包括: 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g)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体i.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ii.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二、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
2.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创立,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1)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义:○1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3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体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能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世界观:○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方法论:○1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
反对急于求成。
○2时机成熟,要勇于突破,勇于创新。
○3对于各种灾祸要防微杜渐。
互关系及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相互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2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办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2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9、辩证的否定、辩证思维方法。
(1)辩证的否定:○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导,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
在辩证思维中,总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纯粹的分析或综合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1)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认识过程的发展史。
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主观的逻辑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但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逻辑反映历史,是抛弃了历史发展中大量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的、主流的、必然的东西,从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逻辑反映历史“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种“经过修正”的东西,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以严密的逻辑、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映。
4.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感性具体,即完整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重视认识的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总过程。
(1)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相互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3)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真理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按照人类认识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