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中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国立武汉大学 PPT课件

国立武汉大学 PPT课件

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邓子新微生物学家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美国微生物
科学院院士

舒红兵 1967.1. 细胞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1年当选

龚健雅 1957.4. 遥感测绘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院士,2011年当选
2020/3/30
19
武大简介
•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教育部 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溯源 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 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 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 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 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 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 前武汉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 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 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 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2020/3/30
20
两院院士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1925.4.11 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1980年当选

卓仁禧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李德仁1939.12.31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
国立武汉大学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2020/3/30
1
气派的校大门
2020/3/30
2
胜似皇宫的老图书馆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2020/3/30
3
2020/3/30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王 园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摘要: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文化的血脉,大批高校陆续内迁。

武汉大学在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乐山,并在乐山办学达八年之久。

武汉大学西迁办学,虽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关键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0-0382-0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备受牵连,大片校舍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

为保存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许多高校迁至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以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口。

作为中部地区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在抗战期间曾迁往四川乐山,在那里办学达8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取得了诸多成就,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直到今天,“乐山精神”仍将武汉大学和乐山地区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继续谱写出动人的新乐章。

一、西迁的原因(一)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抗战爆发之始,日本就把矛头指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力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根基。

教育部193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至1938年底,国内各大学的图书设备和仪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过半。

在抗战之前,全国共有108所专科以上的学校,抗战开始一年半以来,有14所学校遭受重创,18所学校难以继续正常教学活动,73所学校被迫转移。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当时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日军下一个进攻的重点。

1938年1月至8月,日军对武汉进行多次空袭。

日本的侵略和破坏,使我国大片国土沦丧,大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这是我国高校内迁的最直接原因。

(二)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国民政府一记重锤,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国民政府因此制定了《非常时期各大学生安置办法》、《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等相关法令,全面实行教育大内迁。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

目录1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4.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第四讲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中)

第四讲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中)
……这时的宿舍是大统舱,与珞珈山有天壤之别了,每人的天地是一张木床, 读书写字都得借重公园中的茶亭。起初是下课上茶馆,渐渐是上课也上茶馆。……
——吴鲁芹:《我的大学生活》
乐山时期病逝的 几位武大教师
体育部 邓光西 机械系 郭 霖 矿冶系 王进展 生物系 陈恕田 哲学系 黄方刚 历史系 吴其昌 数学系 萧君绛 外文系 费鉴照 法律系 孙 芳
但是没有过三年,大学里的先生们的生活水准就降低了,他们的衣服破了,自 己买柴买米了。普遍地泛在脸上的红润没有了,代替那种美丽底颜色的是一种苍白。 这样的情形不止只见于这个城市,全国的学校都是如此,不管是大学,中学或是小 学。
——S. Y:《一个大学校长》,《大公报》(1946.9.20)
煮字难充众口饥,牵萝何补破残衣,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 盗,坐收赢利有伧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第一宿舍旧址(月咡塘)
学生二宿舍,位于龙神祠,为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学生宿舍。
第三宿舍旧址(叮咚街)
第四宿舍旧址(露济寺)
第五宿舍旧址(兴发街)
第六宿舍旧址(斑竹湾)
第七宿舍——女生宿舍旧址(白塔街)
曾经的“白宫”,后 来只剩下一堵黑色的 残墙……
2007年,残墙亦在 消失之中……
“第八宿舍”——武大公墓旧址附近
“8.19”纪念广场
广龚 业
“8.19”大 轰炸中被炸死 的学生
重伤学生









德 庆
岷江上有一个以山水著名的小城,那里是以丝和白蜡著名的。抗战以后,一家 大学从省外搬来了,于是随之而来的便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新兴的生意。自然在当时 大学是富有的,就待遇说一个大学校长的薪水每月是八百块,而一个女佣人每月的 工钱是一元大洋。女佣人要养家活口,而大学校长也是要养家活口的,但是相差却 有八百倍之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大学的搬来而新开张一些生意,特别显 著的是吃食馆子和书店。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抗日烽火中创办的大学
陕北公学于1937年8月在延安成立,1938年7月在关中枸邑设立分校, 1939年1月,延安陕公总校迁到枸邑与分校合并。1939年6月,党中央决 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艺、工人学校、安吴堡青训班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 合大学,校址迁到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12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陕北公 学,在延安重新招生,称为后期陕公。1941年8月底,党中央又决定将陕 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结束了 陕公的历史。 抗日军政大学 1936年6月1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 央于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 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七七事变”后,抗大 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遍及华北、陕甘宁、华东等 地。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 回陕甘宁边区。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5 安徽
2 甘肃
2 河南
2 山西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广东
福建
云南
广西
浙江
陕西
湖北
战争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发展壮大的中国大学
“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 在是个奇迹。……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 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 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陈平原
代表性高校迁移路线
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 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1942 年1 月, 民国教育部决定将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 部合并, 在浙江金华成立东南联大。后又辗转迁至福建建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 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 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重庆北碚,于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 学”;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国立中央大学(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沙坪坝, 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 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 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关于乐山市红色遗址调查报告

关于乐山市红色遗址调查报告

小伙伴们留下的足迹~
犍为嘉阳小火车景区
这里也有红色遗址哦~
1938年—1946武汉大学内迁乐山

乐山时期,是武大历 史上物质条件最恶劣、 物质生活最艰苦的时 期,但更是武大的学 术地位和社会声誉蒸 蒸日上、达到历史最 高水平的“巅峰”时 期。
故宫文物南迁Fra bibliotek“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3 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北京城危在旦夕。故宫 博物院决定将约百万件精品文物装箱运至南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南京城危, 文物被迫再次分南、中、北3路向西南后方转移。 其中,南路80箱辗转至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州 区),北路7200多箱转至四川峨眉县(今峨眉山 市),中路9300多箱转至四川乐山县(今乐山市) 存放。抗战胜利后,3路文物于1946年集中于重庆, 随后运回南京。故宫文物南迁历时14年,几乎无一 损毁。
交通不便在我们现有的已开发的红色旅游(景点)资源中存在的状况尤为突出,大多数零散分布的景 点大多位于偏僻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山村,交通不便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更是 红色旅游(景点)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障碍之一。
我市的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全国、全省旅 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红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 缺少立足于全国、立足于全省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 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乐山市红色遗址 与红色历史
小组成员:陈林玲 张瑜 张育雪 韩磊 杜栎 胡红梅
丁佑君纪念馆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位 于乐山五通桥区菩提 山上,建于1985年9 月19日,占地面积 2292.60平方米,建 筑面积776平方米。 馆名匾额为胡耀邦所 书,馆内还陈列有朱 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题词。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

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以武汉大学 为中心的学潮成为这次学运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凌晨3时,武汉 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人武汉大 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开枪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黄鸡岗、陈如丰 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 同年8月,武汉大学进步师生在校内体育馆侧修建“六· 一”惨案纪念 亭。亭坐北朝南,边高6.5米,六角地尖顶,翠瓦飞檐,有6根朱漆圆 柱支柱。亭内立纪念碑,碑为麻石基座,高1.9米,碑面刻“六?一” 纪念碑记,碑阴刻有“死难三学生传”。 六一惨案是民国时期的1947年学运中,发生在国立武汉大学校 园内的一起震惊全国的军警屠杀镇压爱国师生的事件,这也是武大历 史上第二个“六一惨案”。
武汉大学校史一瞥
——武大故事知多少
制作人:三(3)班 向自蹊
小组成员介绍
组长:陈亦多
负责查找资料
组员:杜若甫

向自蹊 朱雪扬 瞿兆祺
负责筛选资料 负责制作电子小报 负责查找资料 负责筛选资料
西迁乐山
20世纪30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兴土木, 辟山建校,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 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 山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 盛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然而,正当武大的发展势 头蒸蒸日上之时,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节 节败退,半壁河山很快沦于敌手。至1938年初,武汉形势吃 紧,武汉大学亦是岌岌可危。这时,郭沫若来到武汉开展抗 日宣传工作,并于4月底住进了珞珈山。而在此时,为了躲避 战火,武大正在举校西迁到他的家乡----四川乐山。10月底, 武汉三镇沦陷,武大珞珈山校园亦遭日军侵占。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1937年9月,厦门大学从厦门——>鼓浪屿——>福建西部的龙岩市长汀县。 1938年10月,中山大学由广州——>云南澂江——>广东省东昌县坪石镇(现广东省韶关市)。 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从延安——>栒邑县——>晋察冀根据地(山西、河北边界) 1937年1月,抗日军政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从延安——>迁至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 学。
代表性高校迁移路线
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 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1942 年1 月, 民国教育部决定将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 部合并, 在浙江金华成立东南联大。后又辗转迁至福建建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 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 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重庆北碚,于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 学”;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国立中央大学(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沙坪坝, 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 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 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5 安徽
2 甘肃
2 河南
2 山西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广东
福建
云南
广西
浙江
陕西
湖北
战争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发展壮大的中国大学
“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 在是个奇迹。……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 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 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陈平原

第四讲 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上)

第四讲 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上)

抗战期间全国部分高校内迁次数统计
广东文理学院迁校8次 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迁校7次 河南大学、同济大学等迁校6次 浙江大学(2年内迁5次,加上分校共迁13次)
等迁校5次 东吴大学、国立戏专等迁校4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校2次 中央大学、武汉大学迁校1次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期间,王星拱校长即计划迁校, 并秘密购置木料,定做大批木箱,将重要图书仪器运存 宜昌。
经校务会议决,迁川部分暂定名为 “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名 由机械系主任郭霖教授手书,校牌 悬于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部门前。
4月29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颠沛流 离,先期抵达乐山的师生们,在这 些简陋的校舍里正式开学上课。
7月,在留珞珈山学习的四年级学 生毕业离校后,本部所剩最后一批 教职员工挥泪告别珞珈,在王星拱 校长率领下奔赴乐山,仅留下数人 看管校产。随后,乐山的“国立武 汉大学嘉定分部”正式改名为“国 立武汉大学”。
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大学、文华图专等迁四川重庆 北大、清华、南开迁湖南长沙、云南昆明,先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陕西西安,先后组建西安临时大学、西北
联合大学(后又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 学院等) 东北大学迁北平、四川三台 山东大学迁四川万县,后并入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迁四川成都 浙江大学迁浙江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地 同济大学迁上海租界、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四川南 溪李庄 中山大学迁广东罗定、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 四川大学迁四川乐山峨嵋山
乐山古称嘉定,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秦时开发,迄今两千余年, 以盛产白蜡、丝绸闻名。

《武大模板图片合集》课件

《武大模板图片合集》课件
风采。
05
武大的历史与发展
武大的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的创立和发展
武汉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 创办的自强学堂。经过多次更名和调整,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抗战时期的西迁办学
在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坚持办学不辍,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量优秀 人才。
武大樱花
总结词:绚丽烂漫
详细描述:每年的樱花季,武大的樱花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樱花树枝繁叶茂,花朵绚丽烂漫,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前来观赏。
武大图书馆
总结词:典雅大气
详细描述:武大图书馆外观典雅大气,内部设施齐全。它是武大师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藏书丰 富,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02
武大活动与节日
果转化。
社会服务与贡献
武汉大学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 ,为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更
大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曾在武大任教的知名学者
总结词
杰出人才,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许多曾在武大任教的知名学者在离开武大后,仍然在学术界和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武大毕业的知名校友
总结词
杰出人才,成就斐然
详细描述
武大毕业的知名校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 越的成就。他们不仅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这些校友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彰 显了武大的教育实力,也展现了武大学子的
总结词
武大樱花节是武汉大学的一大特色,每 年春天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VS

乐山市重大事件

乐山市重大事件

乐山市重大事件摘自:乐山市政府网站2011年12月11日【历史沿革】乐山古称嘉州。

公元1734年,设乐山县。

县南有洛山,当地读乐为洛,又作乐山。

一说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

1950年,设乐山专区,属川南行署区。

乐山专署驻乐山县。

辖乐山、犍为、沐川、屏山、雷波、马边、峨边、峨眉、井研等9县。

1951年,由犍为县析置五通桥市,属乐山专署领导。

乐山专区辖1市、9县。

1952年,乐山专区属四川省领导。

1953年,原眉山专区所属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驻洪川镇)、丹棱6县划入乐山专区。

辖1市、15县。

1953年,五通桥市改为省辖市,委托乐山专署代管。

1955年,将雷波、马边、峨边3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2县委托乐山专署代管。

乐山专区辖1市、12县。

1957年,将屏山县划归宜宾专区。

乐山专区辖1市、11县。

1958年,原属内江专区的仁寿县划入乐山专区。

辖1市、12县。

1959年,撤销五通桥市,并入乐山县。

撤销青神、彭山2县,并入眉山县;撤销丹棱县,并入洪雅县。

乐山专区辖9县。

1962年,恢复彭山、青神、丹棱3县。

乐山专区辖12县。

1970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

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

乐山市的行政区域包括原乐山县的行政区域和原由乐山地区直属的五通桥区。

地区驻乐山市,辖乐山市及夹江、洪雅、丹棱、青神、眉山、彭山、井研、仁寿、犍为、沐川、峨眉等11县。

1979年由原属峨边县的金口河区析置金口河工农区(相当于县级),工农区政府驻和平公社。

乐山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1984年,撤销马边、峨边2县,设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由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乐山地区管辖。

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和乐山市、金口河工农区,设立地级乐山市和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乐山市总人口3324139人。

《乐山大佛》PPT课件

《乐山大佛》PPT课件
( )来10人0 。这座头顶蓝天,足踏大地的石佛,不
管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是那么凛然不可侵犯。越是 在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 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 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在大佛 的头颈和两耳后面,开凿了 许多条纵横的排 水通道,不管多大的雨水,都能很快地从这些 人们难以发现的通道排走,既没有破坏大佛的 美观与完整,又避免了雨水对大佛的直接冲刷。 就这样,乐山大佛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已经 有1100多年了。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背水面 山,巍巍端坐。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 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 可以钻进两个人。斜披垂挂的衣衫下,露出两只大脚, 脚宽8.5米。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 大脚上,每一只大脚上可以坐上100来人。这座头顶 蓝头天顶,蓝足天踏足大踏地大的地石佛,不管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 是那么凛然不可凛侵然犯不。可越侵是犯在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 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威乎严天塌下来它都能 擎得起擎。得起
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请自读课文,勾画出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 拼音读一读,记一记。
认读生字新词
波涛 淹没 侵犯 宏大 技艺 破坏 避免 冲刷



文 上
小组内记一记这些生字词

/keji
an/y
uwe
波涛n/16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淹没
侵犯
宏大



技艺五年 破坏 级
避免 冲刷

文 上
给你的组员一个评价,说
练习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背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光西 郭霖 王进展 陈恕田 黄方刚 吴其昌 萧君绛 费鉴照 孙芳
郭霖




西

吴其昌
萧君绛
1921年黄炎培一家。后立左三为黄方刚,中坐者左一为黄炎培,前卧者为黄万里。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武大师生共伤亡110人
1931 年
2人
1933 年
2人
1935 年
1人
1936 年
1人
1938 年
1人
活 方成漫画
岷江浮桥——
武大学生的杰作
1939 年
37 人
(“8.19”大轰炸中死伤23人,病逝14人)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1946 年
5人 14 人 13 人 16 人 10 人
5人 2人
武 大 化 学 系 学 生 方 成 的 漫 画 日 记
快 武大郎开店
“第八宿舍”——武大公墓旧址附近
“8.19”纪念广场
龚 业 广
“8.19”大轰 炸中被炸死的 学生
重伤学生











岷江上有一个以山水著名的小城,那里是以丝和白蜡著名的。抗战以后,一家 大学从省外搬来了,于是随之而来的便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新兴的生意。自然在当时 大学是富有的,就待遇说一个大学校长的薪水每月是八百块,而一个女佣人每月的 工钱是一元大洋。女佣人要养家活口,而大学校长也是要养家活口的,但是相差却 有八百倍之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大学的搬来而新开张一些生意,特别显 著的是吃食馆子和书店。
——刘永济:《浣溪沙》
到了嘉定,似乎忽然发现生活退回到19世纪,用惯自来水的人,改到要用脸盆 去大木桶中取水,这一吃惊的认识,实在是非同小可。至于校舍,当然更说不上了, 文、法学院设在城内的文庙,理、工学院在城外,都是破屋数椽,粉刷一新,尤其 是粉刷工作大半是急就章,事先没有整修过,白粉墙高低不平,斑斑点点,就象半 老徐娘匆忙中打扮,掩饰不了底细。
第一宿舍旧址(月咡塘)
学生二宿舍,位于龙神祠,为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学生宿舍。
第三宿舍旧址(叮咚街)
第四宿舍旧址(露济寺)
第五宿舍旧址(兴发街)
第六宿舍旧址(斑竹湾)
第七宿舍——女生宿舍旧址(白塔街)
曾经的“白宫”,后 来只剩下一堵黑色的 残墙……
2007年生们的生活水准就降低了,他们的衣服破了,自 己买柴买米了。普遍地泛在脸上的红润没有了,代替那种美丽底颜色的是一种苍白。 这样的情形不止只见于这个城市,全国的学校都是如此,不管是大学,中学或是小 学。
——S. Y:《一个大学校长》,《大公报》(1946.9.20)
煮字难充众口饥,牵萝何补破残衣,接天兵祲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 盗,坐收赢利有伧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这时的宿舍是大统舱,与珞珈山有天壤之别了,每人的天地是一张木床, 读书写字都得借重公园中的茶亭。起初是下课上茶馆,渐渐是上课也上茶馆。……
——吴鲁芹:《我的大学生活》
乐山时期病逝的 几位武大教师
体育部 机械系 矿冶系 生物系 哲学系 历史系 数学系 外文系 法律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