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合集下载

20个法律知识点

20个法律知识点

20个法律知识点法律知识点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重要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法律规定了我们的权利和责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下文中,将介绍20个常见的法律知识点。

1. 合同的要素合同是双方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内容和合同形式。

2. 违约责任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可以是履行义务、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享有合法权益,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禁止虚假宣传、不合理条款等行为。

4.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合同。

双方应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5.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会面临法律制裁。

6. 个人隐私保护个人隐私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他人未经允许不得侵犯他人个人隐私。

7. 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法律规定了结婚、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事项。

8. 交通法规交通法规是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的法律规定,包括交通信号、道路标识等规定。

9. 刑事责任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同的犯罪行为将面临不同的刑事责任。

10. 治安管理治安管理法规定了公共场所秩序、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

11.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要求,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12. 建筑工程合同建筑工程合同规定了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事项,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13. 房屋租赁房屋租赁合同规定了租金、租期、维修责任等事项。

双方应遵守合同的约定。

14. 承包合同承包合同规定了承包人完成工程项目的义务和责任,保护施工方和业主的权益。

15. 税法税法规定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方式。

16. 海事法海事法规定了海上运输、船舶碰撞、货物破损等海事事故的处理方式。

法律知识大全资料

法律知识大全资料

法律知识大全资料
1、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民法,于1986年10月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86年12月4日公布实施,是我国民法典的基础,共分为七编,共计9千多字,全面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2、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民法,于1980年9月10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81年4月10日公布实施,共计十七章,全面规定了有关婚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3、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民法,于1999年3月15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99年4月15日公布实施,共计三十章,全面规定了有关合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4、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刑法,于1979年12月2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80年1月1日公布实施,共计三百章,全面规定了有关刑事案件的基本原则
和基本规定。

5、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民法,于1991年7月1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91年7月1
日公布实施,共计三百章,全面规定了有关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

法律常识100问

法律常识100问

法律常识100问1. 什么是法律?答:法律是指国家规定并实行的统治社会关系的规范。

2.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答: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 法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公正、法制、自由、民主、人权等。

4. 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法律的适用范围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

5. 法律的种类有哪些?答:法律的种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

6. 什么是宪法?答: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机构和权力,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法律地位等进行保障。

7. 什么是行政法?答:行政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规章、政策、行政处罚等的法律规范。

8. 什么是刑法?答:刑法是指规定了违反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观、社会道德等违法行为所应受到的惩罚措施的法律规范。

9. 什么是民法?答:民法是指规定了个人、家庭、财产、合同、侵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10. 什么是商法?答:商法是指规定了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商业合同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答:劳动法是指规定了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12. 什么是知识产权法?答:知识产权法是指规定了作品著作权、发明专利、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规范。

13. 什么是合同法?答:合同法是指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14.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答:民事诉讼法是指规定了民事诉讼程序、诉讼权利、诉讼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15. 什么是刑事诉讼法?答:刑事诉讼法是指规定了刑事诉讼程序、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证据收集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答: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者法律义务。

17. 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答:法律责任的种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18. 什么是行政责任?答:行政责任是指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反行政法规、规章或者政策,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1. 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3.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应当依法程序进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4.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任何人不得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5. 法律的解释应当以法律的文字原意和立法目的为依据,同时考虑时代和社会背景。

6. 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公民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7. 公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有违法行为,不得以违法为目的或以违法手段实现合法目的。

8. 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9. 法律禁止歧视和虐待任何个人或群体,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0. 法律对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11.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益给予特殊保护,保障他们的健康、教育和成长。

12. 法律规定了政府机关的职权和责任,限制政府行使权力的滥用。

13. 法律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和文化艺术发展。

14. 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禁止虚假广告和不合理定价。

15. 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6. 法律禁止贪污腐败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17. 法律规定了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18. 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

19. 法律保护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自由和公正。

20. 法律规定了国家安全的保护措施和责任。

21. 法律明确了公民的诉讼权利和诉讼程序,保障公正、公平和高效审判。

22. 法律规定了警察和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维护社会治安。

23. 法律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刑罚和处罚,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4. 法律明确了国家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秩序。

25. 法律规定了财政收支的管理和使用,保障财政的稳定和公正。

日常用到的法律知识

日常用到的法律知识

日常用到的法律知识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法律常识,这些知识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日常用到的法律知识。

一、交通法律常识1. 交通违章行为:交通违章行为包括超速行驶、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酒后驾车、开车打电话等。

2. 损害赔偿:在交通事故中造成财物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应根据损失程度进行赔偿,如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住院津贴等。

3. 交通事故处理方法:(1)立即拨打110或122报警,并及时联系医生进行抢救。

(2)警察到场后,应按照程序进行调解或立案侦查。

(3)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要保护现场,保存证据,不得改变证据。

二、劳动法律常识1. 用工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书面合同,是约定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应包含劳动条件、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

2. 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及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以任何形式拖欠工资。

3. 劳动纠纷处理方法:(1)劳动争议仲裁: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关系引起的纠纷,经仲裁人员的调解后达成和解。

(2)劳动争议诉讼:当仲裁无法调解时,劳动者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决劳动争议。

三、物业法律常识1. 物业服务合同:物业服务合同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签订的一种合同,规定企业向业主提供的服务内容及相关费用等事项。

2. 物业服务企业的义务:(1)维护物业设施的正常运行,保障业主的生活和安全。

(2)收取物业费,并及时向业主公示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

3. 物业纠纷处理方法:(1)协商解决: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纠纷,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协商解决。

(2)仲裁处理:当协商无法解决时,双方可以向相关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处理。

四、消费法律常识1. 商品质量问题:在商品购买与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商品质量问题,有权要求销售商提供保修、退货或者赔偿等服务。

2. 服务质量问题: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如餐馆、旅店等出现服务质量问题,可以要求提供合理的赔偿。

法律知识问答

法律知识问答

法律知识问答1.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指引和纠纷解决机制。

2. 法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合法原则、自由原则、公正原则、公共利益原则、责任原则等。

3. 法律是如何制定的?法律的制定通常由立法机关负责,如国家的议会或国家机构。

立法过程包括草案的起草、审议、表决和正式生效等步骤。

4. 那些机构负责执行法律?法律的执行主要由执法机构负责,这些机构包括警察、检察官、法院等。

5. 什么是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责任可以是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6. 如何解决法律纠纷?法律纠纷可以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进行解决。

诉讼是通过法院进行的争议解决程序,仲裁是由独立仲裁机构处理争议,调解是通过第三方调解人促使各方达成和解。

7. 法律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人权,确保公平和正义。

法律的存在和执行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和参照。

8. 为什么人们要了解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强法律意识,规避法律风险,合法经营。

此外,法律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法律,提高社会责任感。

9. 什么是合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经意思表示一致,对于特定事项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或者行为。

10. 合同有哪些基本要素?合同的基本要素包括合同主体、合同目的、合同内容和合同形式等。

合同主体指订立合同的各方,合同目的指合同达成的意图和目标,合同内容是指合同项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形式是指合同的形式要求。

11. 什么情况下合同无效?合同无效的情况包括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存在重大错误、恶意欺诈等情况。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一、婚姻家庭法律常识1. 结婚双方必须自愿,并达到法定婚龄。

2. 婚姻关系需经过婚姻登记部门注册方才有效。

3. 离婚需符合法定程序,不能轻易解除婚姻关系。

4. 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分割。

5. 对配偶的家庭暴力可以申请保护令。

二、劳动法律常识6. 劳动者享有合理工资和工作时间,不得受到歧视。

7. 用工单位应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8. 劳动合同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9. 劳动者有权休假和享受带薪年假。

10. 解雇劳动者需符合法定程序,不能任意辞退。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11. 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和服务,享受公平交易。

12. 商家不得以虚假宣传或强制销售方式误导消费者。

13. 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质量保证和维修。

14.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5. 对于合同争议,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权。

四、交通法律常识16. 汽车驾驶者需具备有效驾驶证和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17. 严禁酒后驾驶或者服用麻醉药物驾驶。

18. 行人应当在人行横道、人行道等区域内通行。

19. 严禁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20. 驾驶机动车辆需按规定缴纳相应的交通费用。

五、知识产权法律常识21. 著作权属于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

22. 商标、专利和版权可以注册保护。

23. 盗版、侵权等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24. 对于盗用他人创意或发明的行为可以申请侵权赔偿。

25. 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六、刑法常识26. 法律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

27. 故意杀人、盗窃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8. 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受到特殊的法律处理。

29. 极端暴力和恶性伤害的行为会受到更严厉的刑罚。

30. 举报犯罪行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七、民事赔偿法律常识31. 对于他人造成的损害,可以要求赔偿。

32. 损害赔偿可以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33. 对于合同争议,可以通过民事赔偿途径解决。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遵守社会规范。

下面列举了100条基本的法律常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公正、公平、公开、公正和公正。

2.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

3. 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言论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或煽动暴力。

4. 维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每个人的法律义务。

5. 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个人行为要符合法律。

6. 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私人领域,侵犯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都是违法行为。

7. 在签署合同之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8. 原则上,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行为常受到监护人的制约。

9. 接触网络时要遵守网络安全法和相关规定,不参与违法犯罪行为。

10. 网上购物时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11.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法律的一部分,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不进行盗版、抄袭等行为。

12. 不盗用他人的身份证件,不进行信用卡盗刷等违法行为。

13. 遵守法律程序,合法维权,不通过非法手段解决纠纷。

14. 不得炒作、散布谣言,对他人进行侮辱、中伤、诽谤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15. 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盗窃、抢劫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16. 对于违法行为,有权报案,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

17. 未取得许可,不得擅自开办企业或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18. 严禁制造、贩卖、传播毒品,一经查获将受到法律惩处。

19. 不得故意传播病毒、恶意篡改、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

20. 不得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诈骗,一旦发现可报案以维护自身权益。

21. 借贷时应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借贷金额、利息及还款期限等。

22. 在参加交通活动时要遵守交通法规,保证行车安全。

23. 未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不得从事相关职业活动。

24. 对于邀约赛车,涉及赌博,未经许可不得进行。

法律知识大全资料

法律知识大全资料

法律知识大全资料一、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而规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的形式多样,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二、法律的分类。

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是其他法律的基础和准绳。

2.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3.刑法,刑法是调整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了各种罪行和相应的刑罚。

4.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行政行为的规范等。

5.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业关系的法律,包括公司法、商标法、合同法等。

6.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法等。

7.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产权关系的法律,包括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

8.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调整环境关系的法律,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三、法律的作用。

1.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规定了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保障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2.保护公民权益,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3.调整社会关系,法律通过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调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法律的适用。

法律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有的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

在适用法律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理解和正确适用法律,不能武断妄为。

五、法律的学习和应用。

法律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公民都应当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六、法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法律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人的权利和尊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法律知识已经成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深入了解法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100条法律知识点

100条法律知识点

100条法律知识点1. 合同的要素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石,其有效性需要满足一定要素。

合同要素主要包括:协议意思、合法对象、合法形式、真实性和诚实信用原则。

2. 违约责任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违约责任产生。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违约责任主要有两种形式:返还利益和赔偿损失。

违约方需要承担由违约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

3. 担保方式担保是保证债务的一种方式,常见的担保形式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

保证担保是最常见的一种,其中担保人承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履行相应的债务。

4. 执行程序当债权人通过法院判决取得胜诉后,需要通过执行程序来执行判决。

执行程序一般包括执行申请、财产查控、拍卖和强制执行等环节。

5.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在法律保护下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

保护知识产权有助于鼓励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

6. 交通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主要根据驾驶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造成事故的一方需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并进行相应的赔偿。

7. 房产购买注意事项购房是人们一生中的大事,购房者需注意合同的签订、产权证的审核、贷款条款和装修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8. 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婚姻的订立、财产分割和家庭暴力等都涉及到法律保护。

9. 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权益保护,如质量保证、退换货以及不当价格行为的查处等。

10. 合理用人用人单位在招聘和雇佣员工时,需遵守平等就业原则、工资支付和保险福利等法律规定,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11.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的权益保障制度,规定了工作时间、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12.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制度。

该制度包括医保基金、报销政策、定点医院和个人缴费等方面的内容。

法律常识大全:十大法律常识解读

法律常识大全:十大法律常识解读

法律常识大全:十大法律常识解读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时常会被法律问题所困扰。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都需要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然而,由于法律知识的繁杂和复杂性,很多人对法律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容易在面临法律问题时陷入迷惑。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解读十大法律常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法律,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1. 法律是什么?1.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指由国家或其他法律主权机关创制、制定和实施的一套规范。

法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并解决人们之间的冲突。

法律是社会运作的基石,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国际法。

宪法是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公民权利和国家机关的职责。

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根据宪法的重要法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用于管理行政事务。

地方性法规则是由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律规定。

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针对特定法律问题的解释。

国际法是由国际社会共同遵守和约定的法律规则。

2. 什么是合同法?2.1 合同法的定义和作用合同法指的是一套规定了合同成立、履行和解除的法律规则。

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用于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法的目的是确保交易的公平和安全,并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2 合同的要素合同成立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意思表示、内容、当事人、合法、真实。

•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通过言词、书写、行为等方式表示达成合同的意思。

•内容是指合同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商品价格、数量、质量等具体条款。

•当事人是指参与合同的两个或多个主体,可以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合法是指合同的内容和目的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真实是指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和陈述必须真实无误。

2.3 合同的成立和效力合同的成立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

物权的种类:
1. 所有权. 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 用益物权. 对他人所有的物享有以使用、收益为
内容的物权,包括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典权等.
3. 担保物权. 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在债务人或第三
人的财产上设定的具有变价权和优先受偿权内容的物 权,包括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是宪法规范的两 大基本内容 .
特征:
• 内容的根本性. • 效力的最高性,对法的最高效力,对人的最高效力. • 制定、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二) 宪法的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
1982年宪法经过四次修改.

(三) 国家的基本制度
1. 国家性质
1. 概念
2. 有效条件
• 行为人合格
• 意思表示真实
•内容形式合法
3. 无效民事行为: • 无效民事行为的特点 • 无效民事行为的认定
4.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可变更、可撤销的特点 • 可变更、可撤销的认定

(四) 代理
代理是指代理人的被代理人(有称本人)的名义,在代 理权限内与第三人(相对人)为法律行为,共法律后果 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 法律制度.
(七)特殊人员的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 1. 守法的义务 2. 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3. 服兵役的义务
4. 纳税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 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2. 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3.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五) 国家机构

(六) 宪法的实施
1. 将文本上具有抽象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转化 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构成要素主要包含: • 宪法的执行和宪法的适用 (违宪审查) • 宪法的遵守

法律小常识简短40条

法律小常识简短40条

法律小常识简短40条1.合同的基本原则:合同是自愿订立的,一旦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

2.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未成年人的合同只有在法定代表人的监护或同意下才有效。

3.民事责任年龄:民事责任年龄通常是18岁,未到达该年龄的人在法律上不承担民事责任。

4.合同履行的方式:按合同约定履行是合同方的义务,但如果合同约定不明确,应当按照合同的性质、交易习惯和公平原则进行履行。

5.违约责任:当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6.合同的解除与撤销: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双方协商一致或者依法解除合同;合同的撤销是指一方因被迫签订合同而请求撤销合同。

7.婚姻的自由:婚姻自由是指男女双方有权自由选择对象并结婚,不受强制、干涉或歧视。

8.夫妻财产制度: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分为有偿财产制和无偿财产制,夫妻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的财产制度。

9.离婚的程序:离婚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包括提出离婚申请、调解、审理和登记等环节。

10.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侵犯知识产权将承担法律责任。

11.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个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人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将承担法律责任。

12.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需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劳动合同期限、薪酬、工作条件等重要条款。

13.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享有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和劳动保护等权益应受到保护。

14.雇主的义务:雇主应履行支付工资、提供工作保障、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等义务。

15.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有权享受商品的质量保证、退款权、信息公开权等,商品质量不合格的商家将承担责任。

16.股权的转让:股权的转让需按照法律规定,通过股权转让合同进行,并进行相关登记。

17.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需要包括租金、租期、维修责任等内容,并签署双方的合法代表人或委托人。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合同一旦签订,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7、借钱给他人时,最好保留借条等书面证据。

8、口头合同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有效的,但存在举证困难的风险。

9、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10、遇到消费欺诈,可以要求商家“退一赔三”;如果赔偿金额不足500 元,按 500 元赔偿。

11、商家对商品或服务做出的承诺应当履行。

12、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发票。

13、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

14、网络购物七天内无理由退货,但有些商品除外,如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商品等。

15、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16、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7、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80%,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18、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19、劳动者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在工作中受伤,一般属于工伤,用人单位应当负责。

21、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22、加班应当支付加班费。

23、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24、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会根据国家政策调整。

25、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6、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27、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28、夫妻一方在婚前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29、办理结婚登记是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定程序。

30、协议离婚需要经过 30 天的离婚冷静期。

31、遭遇家庭暴力,要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

常用法律小知识汇总

常用法律小知识汇总

常用法律小知识汇总1.刑法:-举报犯罪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对举报人的个人利益和安全进行保护。

2.合同法:-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双方如有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3.劳动法:-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文件,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和休假等权利,用人单位应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者有权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但需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或支付相应的违约赔偿。

4.交通法规:-驾驶机动车辆需要持有相应的驾驶证和驾驶证所对应的车型。

-不得酒后驾车、超速行驶、闯红灯等危险驾驶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及时报警并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

5.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是创新和知识创造的保护。

-在创意和创新的过程中,应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如申请专利、商标注册等。

-不得未经许可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盗版、侵权等。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知情权、退货权等权益。

-对商品或服务产生质量问题时,可以要求退货、换货、维修等方式解决。

-消费者有权维权,可以通过申诉、投诉、诉讼等途径寻求法律保护。

7.婚姻法:-婚姻关系应基于自愿、平等、互助、忠诚的原则。

-继承、财产分割、抚养子女等权益问题,应根据婚姻法规定进行处理。

-家庭暴力行为是违法行为,应及时报警并采取法律手段解决。

8.房屋租赁法:-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签订合法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房租逾期、维修等问题应根据合同约定解决,如有争议可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

-房屋交付时要认真检查,如有问题应及时与对方沟通。

9.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应予以法律制裁。

-对环境问题有相关的举报渠道,可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10.人身安全保护法:-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如故意伤害、强奸等。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1.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开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开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标准体系。

2.法的本质①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3.法的特征: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标准②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标准③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标准④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标准4.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①制定②认可5.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6.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7.法律关系客体,主要有以下四类:①物②行为③智力成果④人身利益8.法律关系效力:①制定主体地位越高,法律效力越高②新法优于旧法③特别法优于一般法9.法律效力原那么: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结合主义10.法的生效时间:①自公布之日生效②由该法规定生效时间③由专门决定规定某法的生效时间④规定法律公布后满足11.法律终止效力的时间,有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两种12.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①客体:社会关系②客观要件:违法结果、违法因果关系③主体:自然人、法人④主体要件:心里态度13.法律责任的免除条件:①时效免责②自首或立功③不起诉和协议免责④因履行不能而免责14.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制裁、补救、强制15.国家立法权:立法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法律的权利,是独立、完整和最高的国家权利,它集中表达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整体利益,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关键所在。

16.立法原那么:①合宪原那么②民主原那么③科学原那么17.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18.法律案审议的结果:提付表决、搁置、终止审议19.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20.法的实施方式: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21.我国守法主体:公民、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我国领域内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2.我国法的适用主体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23.我国法律解释体制:一元多级24.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5.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26.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根本原那么,是合作的政治根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合作的根本方针。

50个法律基本常识

50个法律基本常识

50个法律基本常识1.古语有云:父亲欠儿子,丈夫欠妻子,这是不合法的。

如果债务人超过他继承的数额,你可以不还。

2.你被公安机关传唤或拘传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在传唤或者拘传期间,公检法有义务保障你的饮食和必要休息时间。

3.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没有权利开除在校学生。

4.你成为被告,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律师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办法律援助的律师为你提供法律帮助。

5.别人借你的钱,一定要到期催还,如到期两年内未催要,你将失去催要的权利。

6.如果你未满18周岁的孩子夜不归宿,你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否则你就是违法。

7.如果你被虚假广告骗了,请及时向工商部门反映情况,你的举报会很好的帮助别人,同时也会很好的保护你自己。

8.精神病人在神志清醒时犯罪,夜要承担法律责任。

9.喝醉酒犯罪,法律不饶你。

10.对行政机关的罚款、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11.如果你遭遇飞来的横祸,如被从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伤,或是路边的广告牌砸着你,或是掉进没盖好盖的窑井而受伤,你可以把他们的管理者告上法庭。

12.要写遗嘱,一定要注明年、月、日,自己签名,让人代写。

必须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代笔人、见证人和立遗嘱人必须签字。

13.成立公司尽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万一破产,除非刺破公司面纱,股东只需要承担有限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慎重成立,投资人以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另外,股东一定要做到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相分离。

14.失业保险。

缴纳失业保险满一年,非因本人原因失业并进行了失业登记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缴费年限1~5年的最长可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

钱不多,总比没有好。

15.18岁,你算是成年人了。

如果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情节严重的,可以判死刑。

16.如果你因为一时冲动犯了罪,一定要尽一切可能挽回,自首也好,抢救被害者也好,一般情况下,这些挽回行为都会减刑的。

17.一栋楼上某户人家中丢了某个物件砸伤了人,除1楼外的高层都可能被判承担责任。

最全的法律常识知识

最全的法律常识知识

第一章绪论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二、民法的性质:1 民法是私法;2 民法是任意法;3 民法是人法;4 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

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始终。

具体说来,民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二)自愿原则(三)公平原则(四)等价有偿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六)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四民法的渊源五我国民法的历史和现状六现代民法的发展(一)概述(二)民法形式的发展(三)民法内容的发展(1) 传统民法的基本内容有所动摇。

(2)家庭婚姻关系的法律调整得到改善。

(3) 人格权的范围呈日益扩展之势。

(4)知识产权愈来愈来受到保护.(7)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过错责任向无过错责任转变。

(8)私法与公法的界限已经开始淡化。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公民、法人、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要素: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二、民事权利的概念分类、行使、保护及其和民事义务的关系1、民事权利的概念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它具体包括:(1)权利主体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实施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主体可以请求义务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在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有关机关予以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201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法律常识核心考点(1)来源:考试大 2010/5/1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公民的基本权利1. 平等权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 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监督权与获得赔偿权。

(3)政治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 宗教信仰自由4. 人身自由5.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1)财产权;(2)劳动权;(3)劳动者休息的权利;(4)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5)受教育的权利。

6. 特定人的权利(1)保障妇女的权利;(2)保障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权利;(3)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和老人;(4)保护未成年人;(5)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1.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 依照法律纳税。

6. 其他义务,如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等。

2010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法律常识核心考点——选举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1、选举制度选举形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1. 乡级、县级人大代表由选区的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 地市级、省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的人大间接选举;3. 全国人大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特别行政区中国公民和人民解放军选举产生。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 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大每届任期5年。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宪法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涉及整个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法律和其他基本法律。

(3)对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选举、决定和罢免权。

(4)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5)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6)其他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包括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

常委会每届任期5年,其中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其他组成人员不受此限。

2.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

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2)法律解释权。

(3)监督权。

(4)重大事项决定权。

(5)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3、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只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民族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区,依照基本法的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

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由在特区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任期5年,可以连任一次。

2010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法律常识核心考点——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包括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

完成形态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完全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形态,是犯罪的一般形态。

未完成形态是不完全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是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修正,是由分则和总则共同确定的,是犯罪的特殊形态,它包括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

1. 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呈现的停止形态。

判断犯罪构成的的标准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 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的行为。

有犯罪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的,是预备犯。

犯罪预备的特征包括:(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准备工具,指准备为实行犯罪使用的各种物品,如为杀人而购买刀、枪、毒药。

制造条件,指为实行犯罪制造机会或创造条件,如:①进行犯罪前的调查;②排除实行犯罪的障碍;③前往犯罪现场或者诱骗被害人赴犯罪地点;④跟踪或者守候被害人;⑤勾引共同犯罪人;⑥商议或者拟定实施犯罪的计划等。

(3)未能着手实行。

(4)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实行。

3. 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犯罪中止的特征包括:(1)时间性。

在犯罪过程(包括犯罪预备和实行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

不是因外界不可抗力量放弃:①认为可能实行犯罪既遂,但自愿放弃。

能否既遂,以行为人的认识为准;②中止的原因,有的可能是惧怕刑法的处罚,也可视为中止。

(3)中止的客观性。

实际上放弃行为,以后也不准备再实施这个行为。

(4)中止的有效性。

在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手段防止结果的出现。

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有效性),要有积极中止的行为(客观性)。

4.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的特征包括:(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同犯罪预备相区别。

(2)犯罪未得逞,同犯罪既遂相区别。

(3)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同犯罪中止相区别。

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①某种使犯罪分子认为客观上不能实现自己目的的意志;②某种情况致使犯罪人客观上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或者不可能实现犯罪的结果;③行为已经终了,但某种情况阻止了结果的发生。

主刑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1. 管制。

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是限制其一定的自由,让其在公安机关的管束和群众的监督下进行改造的一种刑罚。

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2. 拘役。

拘役是对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剥夺人身自由,就近予以监禁的一种刑罚。

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1年。

3. 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强制其从事劳动生产,并进行教育和改造的一种刑罚。

有期徒刑的期限,除《刑法》第50条、第69条规定外,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20年。

4. 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剥夺终身自由并强制其参加劳动生产、接受教育和改造的一种刑罚。

5. 死刑。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附加刑1. 罚金。

罚金指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刑罚。

2. 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3. 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

4. 驱逐出境。

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故是一种特殊的附加刑。

1.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2. 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罪是指行为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3. 绑架罪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4. 刑讯逼供罪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使用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

刑讯逼供致人轻伤的应以刑讯逼供罪从重处罚,但若刑讯逼供致人重伤、死亡的,超出了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应当直接按照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财产型犯罪:1. 抢劫罪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转化为抢劫罪的以下情形:①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②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2. 侵占罪侵占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3. 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以区别于贪污罪。

4. 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国家公职人员犯罪:1. 贪污罪贪污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 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3. 受贿罪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4. 玩忽职守罪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其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5. 滥用职权罪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