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教案(4)(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一)学科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那么”、“熟了”、“黄澄澄”等词,了解“金子、运动场、电报”所比喻的事物。
2.按从上到下,由远到近顺序,仔细观察秋天图画及录像,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听读训练,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景。
(二)、美育目标:1.初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秋天及大自然的美。
2.初步能通过听再用语言展现图画,并进行初步审美想象。
3.初步感受课文描写出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视点:知识点:秋天的一些特征。
审美点:秋天美关键词:高、蓝、黄澄澄、金子、黄叶、落三、教学重、难点:1.要让学生通过听的训练看图、学文,掌握秋天的特征。
2.金子、伞、运动场、电报指的是什么?四、教学材料:(一)典型材料:欣赏、感知《秋天》课文录像。
(二)延伸练习材料: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和录像,体验秋天的美。
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做“传话兵游戏”)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
春天草长莺飞,夏天枝繁叶茂,而秋天的特征呢,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了解的。
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入秋季,领略一下秋天的风采。
(读课题:秋天)(二)听朗读,初步进行审美感知、欣赏1.请闭上双眼,用你们的乖耳朵听一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放录音)(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白云、黄澄澄的稻子、落叶、鱼儿、蚂蚁、燕子)(觉得天很美,丰收了)2.让我们一起去看录像,看看你脑中的图画是否同画面上一样,听听你讲述的是否同教师说的一样再放录像,抽生回答。
(天、树叶、稻子、池塘……)(过渡)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词语来描写这迷人的秋色呢?(三)进行审美理解1.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2.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习典型材料)(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2)听师读,看师的表情,想,写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天)你听出了秋天的天怎么样?你对天空有什么感觉?(高、蓝)(看图片帮助体会秋天天高云淡)(3)你能够读一读这美妙的语言吗?(教师指导)(过渡):多么好看的蓝天和白云啊!蓝天下怎样呢?3.同法学习第二自然段(进行审美延伸)(1)、请一、二组的同学读,其余的小朋友比赛谁的耳朵最灵敏,最先听出第二自然段写了秋天的什么?(稻田)读后提问,什么地方的稻田?(蓝天下)稻田怎么样?(一眼望不到边)这个词什么意思?(广、多)说明了什么?(丰收了)指导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歌分为三节,篇幅不长但精粹优美,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诸般景致尽收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景图。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趋于良好,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对美的事物有所感触和追求。
但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还不够到位。
(结合具体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圈点、诵读、赏析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悠远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一)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二)课前准备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秋(3分钟)师:同学们,看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感受过夏季的烈日炎炎,伴随着季节的变迁,现在的我们走入了什么季节?(生答:秋天)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别样的秋天。
七年级语文上第14课《天》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14课《秋天》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意境。
2.品味、赏析优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本课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因此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在朗读中感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秋天向来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诗篇,你知道哪些?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大家说了很多,看来大家积累的不错,在这些诗篇中以悲秋居多,当然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那么在现代散文家、诗人何其芳的眼中秋天会是怎样的哪?一起走进《秋天》,感受秋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交流作者情况。
(教师课件补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叶寥(li áo)阔枯涸( hé)梦寐(mèi )清冽( liè)3.听教师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4.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6.朗读展示。
7.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你从那里看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为诗歌中的几幅画起什么名字?示例: @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案 新人教版
14、《秋天》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并解词。
②师生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朗诵)我漫步在林中,脚下是薄薄的一层落叶。
树枝上,飘扬着赤红的、淡黄的、青绿的和深褐的叶片,不疏不密,恰到好处。
到处是成熟的气味和淡泊的风采。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刚才朗诵的句子,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生答:秋天)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何其芳的诗歌《秋天》,看看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展示课题)二、介绍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
大学期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自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三、整体感悟1、听录音欣赏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整体感知诗的大意。
(注意节奏)2、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
(生读)3、正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展示:)丁丁..zhēngzhēng 撒.网sā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栖.息qī归泊.bó寥.阔liáo 乌桕.叶jiù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4、抽生解释词语:(展示:)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重庆市大足区拾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
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
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时以把握情感、体会意境、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是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仿写歌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4《天》
《秋天》教案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丁丁(zhēng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肥硕:肥大。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船儿)回来泊在岸上,意指栖息、停留。
乌桕(jiù):也叫桕树。
芦篷:芦苇做的船篷。
寥(liáo)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hé):水干竭。
清洌(liè):澄清而寒冷。
梦寐(mèi):睡梦;梦中。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二、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习读诗。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基础练习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硕 qī栖息乌jiù桕梦mèi 寐清liè冽枯hé涸lián 镰刀xī shuài 蟋蟀liáo kuò寥廓(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说“秋”说说自己眼中的秋(2)读“秋”①指导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并且要有感情。
②学生读诗歌。
③你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满意吗?尤其是哪些地方?你再来示范一下。
2、自主探究品“秋”提示:怎么“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或者将自己不太理解的诗句找出来与同学探讨探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一、说教材1. 单元及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
诗不长,仅三节。
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
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的预设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 教学重、难点的预设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1. 教学的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秋天》学案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二、自主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镰刀(lián)背篓(lǒu)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ān)蟋蟀(xīshuài)乌桕(jiù)寥阔(liáo)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zhēng )丁丁( bó)停泊(chù)处所(1) 丁( dīng )壮丁 (2)泊( pō)水泊 (3)处(chǔ)处理2.解词。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归泊:(渔船)返回,停船靠岸。
3.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四、内容研讨1.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福建省厦门市莲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过程:
二、诵秋
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1.初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播放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气。
3.生字词识记。
4.指读课文,教师点评。
4.齐声朗读。
(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勾画诗中的图景)
三、整体感知——寻秋
如果你不知道诗的题目是《秋天》,你凭哪些景可知是秋天?(写景要有典型性)
四、探究精读——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徐志摩在他的作品《私语》中写道:“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这节说秋在农家,从哪里看出秋在农家的?(提示抓关键词)
明确:稻香、镰刀、背篓、竹篱、瓜果……
2.根据画意,给第一节诗起一个贴切的名字。
3.对比阅读,体味词语的妙处,把握情感。
4.生读。
(二)霜晨归渔图
1.依照第一节阅读的方式,请同学们找出第二节诗文中的关键词,并体味好处,把握情感。
2.生读。
(三)“少女思恋图”
1.第三幅图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还有没有疑问?质疑探究。
3.生读。
五、了解作者,体会诗人感情。
三幅画,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幽幽的山谷、闻到了浓浓的稻香、听到了轻轻的渔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见诗人怀着是对秋天的一种极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完成的诗作。
六、课堂延展——绘秋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七、小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秋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秋天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秋天是一首动人的情歌、秋天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境。
秋天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杜甫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有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是难以琢磨的善变女人:时而萧瑟凄清,时而丰收富足。
秋天是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孩子,需要你睁大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何其芳先生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震.(zhèn)落丁.丁(zhēng 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芦篷.(péng)满载.(zài)归泊.(bó)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肥硕)(2)停留,休息。
(多指鸟类)(栖息)(3)高远空旷。
(寥阔)(4)干涸,没有水了。
(枯涸)(5)水清。
(清洌)(6)睡梦。
(梦寐)3.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2024版年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天》
文版初中语文七上《天》•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步骤目录•知识点拓展与延伸•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01课程背景与目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
重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天》是一篇描写天空景象的散文,具有诗意和抒情性。
课文内容涉及对天空的观察、想象和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展现天空的神奇魅力。
《天》课文内容及特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空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难点是领悟课文的深层意蕴,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生学情分析及预期效果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散文的深层意蕴和语言风格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预期效果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天空有更丰富的感受和想象;同时,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02教学内容与方法梳理《天》一文的主要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概述天文知识介绍语言文学特点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相关的天文知识,如天体运行规律、星座传说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优秀的语言文学表达。
030201知识点梳理与整合通过教师讲解,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讲授法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天文知识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情境教学法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课堂互动与讨论设计提问互动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反应,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课文内容、天文知识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湖北省江汉油田广华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教案 新人教版
《秋天》【选点说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的诗集《预言》中的一篇文情并茂、耐人寻味的佳作。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作中流露出的氛围和神韵,动人心魄。
诗人何其芳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劳动的场景,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构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该首诗结构整齐,写景有序,每一节都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都由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总述,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前两节诗重在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写人心灵深处那微妙的感觉,从而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根据以上理解,教者决定在教学中基于诗歌的语言,立足语言的品读,在品读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披文以入情,引导学生还原和建构品析诗歌文本的意境,揣摩诗歌语言背后蕴藏的情味,探寻“入”诗的路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惑、所思、所悟,同时,在合作研讨中使其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激发出更深、更全面的思考。
【策略说明】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必须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
课堂上,把相对多的时间放在朗读上,然后再在熟读的基础上去品、悟,感受“诗家语”那独特的审美特点,那含蓄、凝练的特质,及其大幅跳跃,以一当十,感受其留下的空白,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朗读、鉴赏的实践中练就敏锐的“读诗的眼睛”,才能真正走进诗的王国,去感受、去品评其魅力和神奇,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品析诗中那一个个生动画面,体会收获季节给农家、渔家、牧家带来的欢欣与惬意;把握诗歌内容,能说出诗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学会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的方法;品味重点词语如“栖息”、“游戏”、“梦寐”等在诗中的作用。
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天》教案 新人教版
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说秋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绚丽。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秋天,你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也可以用学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发言后,老师补充: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秋天》二、读秋1、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
教师出示朗读要点: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配乐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听录音朗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填空式,课件出示)三、品秋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3、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想像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这幅图画,并给这幅图取个名。
4、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5、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唱秋好的诗就是一首歌,听《春天在哪里》,小组合作把《秋天》改写成歌词《秋天在哪里》然后唱歌。
五、写秋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
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最好以诗的形式来写)六、作业:摘抄以秋为内容的文字,并做点评。
七、板书设计:农家丰收图(栖息)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少女思恋图(梦寐)。
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天》教案1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三、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江西人心中的秋天和我们广东人心中可能不同,每位同学心中的秋天又会不同,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
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一)诵读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①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清静②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提示:栖息③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提示: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
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④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⑤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伐木声。
⑥“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不行。
“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⑦“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好听。
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4《天》教学案(无
14《秋天》秋天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何其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的常识,结合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
3.了解诗歌凝练、形象的特点。
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的常识,结合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
2.了解诗歌凝练、形象的特点。
学法指导:诗歌要有感情的诵读体味意境,感悟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眼中秋天,用上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一、检查预习:1.掌握下列关键字词(注音并解释)肥硕()栖息()寥阔()枯竭():清冽()2.本文选自何其芳代表诗集集《预言》,他的散文集《画梦录》,1937年出版,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3.本诗通过对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鱼图少女思恋图的描绘,再现了秋天迷人而丰盈的收获,瑰丽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感情。
二、问题导学:1.“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听觉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采用什么修辞手法?“稻香”有何深意?拟人,稻香使人满口含香,从嗅觉写出成熟刀子的丰收。
3.“秋天游戏在鱼船上”中的“游戏”有何深意?运用拟人写法,渔船满载而归,写出渔人轻松愉悦心情三、拓展延伸关于秋天的诗句,古人笔墨颇多。
下面就请同学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尽可能多的写出古人关于秋的诗句吧。
四、达标测试1.如何理解“秋天栖息在农家里”?2.“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哪种修辞?有何作用?3.“草野”为何因“蟋蟀”声而“更寥阔了”?4.小练笔:任选一季节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书写工整、文字通顺、中心突出。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并尝试运用“栖息、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操。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联想及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说明理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
每一个季节,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会来。
就像现在,秋天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感受到了吗?如果你的感受还不够深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来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先说,师补充】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曾在北大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毕业后担任过乡村师范教师,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诗歌的特点是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后来的诗,面对现实,诗的风格走向朴实明朗。
这首诗选自他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写于20岁左右的大学时代。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并尝试运用。
丁丁幽谷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廖阔枯涸清冽梦寐
2、师讲解诗歌的朗读。
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和语气。
结合第一节师指导朗读。
之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再组内交流,选出代表,进行朗读。
3、找学生朗读,师以鼓励为主,纠正不足。
4、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再齐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研读全诗,说出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说出理由。
师指导赏析诗歌的方法:
举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的意思是用镰刀来收割了很多的稻子,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这个词用的也好,读来好像吃到了大米,满口生香。
学生可能喜欢这些句子: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语言的特点:优美隽永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清丽这是这些清丽的意象,经过作者心的雕琢,成为笔下的一首小诗,眼前的一幅幅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淡、悠远、诗意的秋天。
3、好的诗就是一幅画,这首诗同样给我们三个乡村秋景图。
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起一个整齐漂亮的名字。
再分析每一个画面表现出的情感。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丰收在望的喜悦
淡远宁静的悠闲若有若无的思念
4、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力争背会。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将课后的《秋景》与课文比较,从语言、意象、情感、艺术特色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六、总结:秋天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也是不同的。
亡国之君李煜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风流才子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鉴湖女侠秋瑾临终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
而诗豪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那么你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七、布置作业:
请以“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描绘一下你眼中的秋天,可以选取你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篇散文,抒发情感。
假期可以走进自然,拍摄秋景,为你的文字配上喜欢的图片或者适合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