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皇权,肇始宰辅专政——李沆论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李沆传》
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李沆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
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
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
”未即从沆言,灵州陷。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
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
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
赠.太尉。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
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
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B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C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D .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岱,即封禅泰山。
李沆,字太初
•
景德(宋真宗年号)元年七月,李沆 突然疾病发作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皇 上听到后非常震惊,催促御驾前往,对着 遗体痛哭,停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 中书令,谥号文靖。
•
李沆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 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求他办 理私事。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 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 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 用得来的俸禄也可用以修理住宅,只要想 着佛家内典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怎 么有圆满如意,各自都求得称心满足呢? 现在买新的住宅,须一年修缮好,人一生 早晚都没法保全,又怎么能长久居住呢? 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 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
北宋时期名相、 政治家、诗人。李沆 以清静无为治国,注 重吏事,尤为注意戒 除人主骄奢之心。有 “圣相”之美誉,史 称其为相“光明正 大”,王夫之称其为 “宋一代柱石之臣”。
• • • • • • • • • • •
1、京师肃然 2、其议遂寝 3、貌寝 4、待罪宰相 5、趣驾而往 6、劝治居第 7、时有横赐 8、宵衣旰食(干) 9、沆疾作而薨 10、人莫能干以私 11、沆瀣一气同义词一丘之貉狼狈为奸
•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 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 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 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 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 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 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的产生奢侈 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 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 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 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 心声色犬马,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 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 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 营造宫殿,搜寻一些已废亡的典章制度,没有一天 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 文靖真是圣人啊。就称李沆为圣相。
平世之良相-王旦
“平世之良相”:王旦论按:如标题所示,本文为笔者关于君臣关系个案研究之二。
依时代顺序,之一为《定位皇权,肇始宰辅专政:李沆论》、之三为《“左右天子为大忠”:寇准论》、之四为《恶的历史:佞臣如何左右皇权——王钦若论》、之五为《“罔上弄權”:丁谓論》。
笔者选择的贯穿于整个宋真宗朝历史的五个宰相,可以说大体上囊括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基本类型。
通过对上述五种类型的宰相的政治活动,笔者试图把皇权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放到较为具体的历史场面来加以讨论,以期在视觉上更加清晰。
引言向来,政治舞台的聚光灯总是投射在少数名人和具有戏剧性的事件上,而对凡人常事则过于吝啬。
王旦虽然贵为宰相,但在权相林立的宋代,他的名声并不显赫。
似乎既乏惊人的伟业,也无专横之恶名,没有什么可书可写的。
因而,后世的宋史学者也往往对其略而不论。
然而,我以为,历史的长河并不总是波澜壮阔,更多的还是平静地流淌,平静地走过一程又一程。
历史的绝大部分景观可以说都是平淡的,没有浓墨重彩。
但平淡也是不应忽视的存在,平静地流淌往往铺垫着波澜壮阔。
就王旦而论,他主要活动于宋真宗时代。
这并不是一个英雄时代。
在这个时代,创业的君主们业已逝去,留给了宋代历史上第一位正常继统的宋真宗一个偌大的江山。
较之在血雨腥风中创业,或许在莺歌燕舞中守成更难。
而在已经确定的“与士大夫治天下”[1]的基本框架之内,从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皇帝开始,君臣关系如何定位,也不容回避地首先摆在了这一时期的君主和宰相们的面前。
是启宋代君主独裁之滥觞,还是开宰辅专政之端绪,则关乎着历史的走向。
我们无法推测王旦等当时的宰相们是否有着明确的认识,但他们的实际行为,则确实把宋代政治推向了宰辅专政制[2]的轨道,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君主独裁制。
这中间,在宋真宗在位的二十多年内,长达十余年担任宰相的王旦,被宋人誉为“平世之良相”,[3]其作用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
到目前为止,尽管在宋史学界对王旦尚鲜有专论,但我主要并不是想对其作人物褒贬论,而是意在分析其诸种行为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李德裕论中央集权
李德裕论中央集权李德裕是唐代中后期的著名宰相,在武宗朝一代,他得到武宗信任,专权秉政。
他对外北抗回鹘,抚定黠戛斯,积极巩固国防;对内,反对多数人主张对藩镇妥协,“筹度机宜,选用将帅”,平定了据有泽、潞等五州的昭义节度使刘稹,维护了中央集权和政令的贯彻。
在内政上,他还主张抑制宦官权力,不让宦官干预军政;他雷厉风行,协助武宗掀起排斥异端的“灭佛”运动以固邦本;他反对科举中的营私舞弊,反对门生拜谒主司,及进士登第后大宴曲江池等官场中互相拉关系的不正之风;他反对进士科只考诗赋,只讲究辞藻的浮华风气,主张选士须讲求实际的行政才能,并相应地扩大了进士登第名额的限制。
诸此等等都说明了李德裕在文宗以后风俗日弊之下,竭其所能进行大量的政治革新。
他“料事明决,号令整齐”,其措施和作为在历史上值得肯定。
李德裕在他所著《会昌一品集》中载有《论朝廷事体状》一文。
他批评了谏官韦弘质建言宰相不可兼治钱谷的主张。
他在奏状中说:“管仲明于治国,其语曰:‘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令重君尊,君尊国安。
治人之本,莫要于令。
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无赦。
’又曰:‘令在上,而论可否在下,是主威下系于人也。
’大和后风俗寝敝,令出于上,非之在下,此敝不止,无以治国。
臣谓制置职业,人主之柄,非小人所得干,弘质贱臣,岂得以非所宜言,妄触天听,是轻宰相也。
”其主旨是尊军权、一号令、肃臣下,使法令能贯彻推行无阻,借以加强中央集权。
这是针对当时朋党以利益相交处处非议朝廷法令时所要采取的果断主张,亦可以说是他“感愤切言”的一种流露。
就是在同一篇中,李德裕指出了韦弘质所论“宰相不合兼领钱谷”就是受其朋党所指使。
他说“伏望陛下知其邪计,从朋党而来,每事明察,遏绝将来之渐,则朝廷安静,邪党自销”,就是明证。
洪迈在《容斋随笔·五笔》中载有《李德裕论命令》一文,其中说到“李德裕当国,它相取充位而已”。
他又说到:“若如(李德裕)所言,则一命一令之出,臣下皆不得有言,谏官、御史、给事、舍人之职废矣。
《宋史-李沆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宋史-李沆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宋史-李沆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李沆,字太初,洛州肥乡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李沆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李沆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①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②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
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
”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③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
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搜讲坠典②,靡有暇日。
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当时遂谓之“圣相”。
④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
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一》)【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
②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⑴其议遂寝.⑵欲去则上遇.之厚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⑴沆对使者引.烛焚诏()A. 点燃B. 拿着C. 选用D. 伸出⑵西夏纳款..()A. 赎罪B. 归顺C. 缴税D. 行贿3.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李沆治国理念与宋初“循资格”政治范型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Research收稿日期:2017-04-21作者简介:范立舟,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1121),主要从事宋代思想史研究。
一、李沆其人与宋代士大夫政治李沆(947—1004),字太初,宋洺州肥乡县(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人,“少好学,器度宏远”[1]卷二百八十二《李沆传》,9537。
其父李炳“尝语人曰:‘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1]卷二百八十二《李沆传》,9537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治今湖南省长沙市),迁右赞善大夫,转著作郎。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1]卷二百八十二《李沆传》,9537受到天子的当面嘉奖,除右补阙、知制诰。
雍熙四年(987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迁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991年),判吏部铨,“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1]卷二百八十二《李沆传》,9538次年九月,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由此,李沆步入了宋廷最高政治权力决策圈,“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
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郎”[1]卷二百八十二《李沆传》,9538。
淳化五年(994年)八月,太宗正式册立赵元侃为皇太子,这是自唐末以来近百年间正式册立的第一位皇太子,将皇位继承者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了,也符合皇朝的惯例和民众的接受心理,因而受到了朝野上下普遍的拥戴。
由此,真宗确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李沆作为储君的师傅也与真宗订立了非同寻常的政治同盟关系。
所以真宗甫即位,李沆就被推上宰相的位置。
李沆素有风骨,胆识非凡,梗正气刚,据义而行。
真宗“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
宋代权相第一人(上)——君臣关系个案研究之五:丁谓论
凌驾 于 皇帝之 上 。皇 帝 完全成 为他 进行 政 治斗 争 的工 具 。作为 真 宗朝 的最后 一 个宰 相和 仁 宗朝 的
第一 个 宰相 , 的专横 跋扈 , 了后 世权 相之 渐 。而他 所 一 手掀 起 的 政 争 , 是 开 了宋代 党 争 之 滥 他 开 则 觞 。丁谓 的政 治行 为本 身 , 为我 们 观察 士 大夫政 治 下权 相 专权提 供 了一例 早 期 的典 型个 案 , 而丁谓 所 开创 的君 臣关 系也 成为 我们 考 察 皇 权 演 变的 一 个 异 例 。 丁谓 的 专权 以及 运 用皇 权 于党 争 的 事
实 , 可 以使 我 们 “ 一 斑 而 见 全 豹 ” 正 窥 。
关 键 词 :丁谓 ; 宗 ; 大 夫 政 治 ; 臣 关 系 ; 权 真 士 君 皇
中 图分 类 号 : 4 文献 标识 码 : K2 4 A
收 稿 日期 : 0 9 0 — 2 2 0 2 1
文 章编 号 :1 0 —5 4 (0 9 0 —0 7 一l 0 0 22 20 )4 0 5 O
作 者 简 介 : 瑞 来 (9 6 ) 男 , 龙 江 伊 春 人 , 王 15~ , 黑 日本 学 习 院 大 学 东 洋 文化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一
一
、
序 引 : 大夫政 治 的 另一面 士
些 有名 却被 研 究 者 忽 视 的 大人 物 做 了一 些 研究 ,
这 就是 我 此前 写 过 的 李沆 、 旦 、 准 、 王 寇 王钦 若 等 宰 相 级 的人 物 。我 在 视 线 转 向另 一 个 重 要 人 物 丁 谓 时 , 意外 地发 现 , 于 丁渭研究 , 则 关 冷落之 中 , 近年 来
第4卷 9
圣相李沆“圣”在何处
说: “ 李沆真乃圣人啊 ! , '
另外 ,李 沆 为 人 光 明 磊 落 ,做 事 心 底 无 私 ,且 清 正
心积虑想求得使相 高位 。所谓使相 ,即加宰相衔 的节度 使 ,位高权重。真 宗征求李沆的意见 ,李沆说 : “ 皇上 的赏赐加封都要 有根据 ,石保 吉既无政 绩 ,又无 战功 ,
廉洁 。当时士大夫流行给皇帝 写密奏 ,但李沆从不写 。 宋真宗问他 : “ 大家都写密奏 ,为什么独独不见你 的? ” 李 沆 回答 说 : “ 我 是 宰 相 ,公 事 都 能 开诚 布 公 ,何 必 用 密奏?那些 向您呈密奏 的,不是挑拨离间 ,就是花言巧 语 ,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 ,怎么还会去效仿 呢? ”
首 先 他 刚 直 公 正 ,敢 于 直
谏 ,使 君 王 行 不 逾 矩 。宋 真 宗 赵
恒钟 爱刘 氏 ,欲册封她为贵妃 ,于是连夜派使者提着灯 笼持手诏去见李沆 。李沆听使者说 明来意 ,当着使者的
情。 ” 李 沆 死 后 ,宋 真 宗 认 为 已 经 和 契 丹 议 和 ,西 夏 也
些 小 事 不足 以麻烦 皇 帝 知 道 。
李沆说 : “ 皇 上还年 轻 ,应当 圣相李沆 “ 圣 ”在 何 处 让 他 知 道 治 理 国 家 的 艰 难 。 否
◎ 文 /陈 泰 山
则 ,他血 气方 刚 ,就 算不沉 迷 于声 色犬 马 ,也会做大兴土木 、
妄 动 刀 兵 、求 神 拜 佛 之 类 的 事
李 沆 府 第 狭 小 ,空 间 逼 仄 ,有 人 劝 他 建 座 大 宅 子 ,
如果仅仅因为内戚 的身份就给他使相高位 ,恐怕会让天
下人非议耻笑 。我不赞成 。 ” 赵 恒 不 甘 心 ,几 次 三 番 召 李 沆 复 议 此 事 ,以求 通 融 。李 沆 却 每 次都 坚定 如初 ,毫
“圣相”李沆的为人为官操守
“圣相”李沆的为人为官操守作者:游彪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35期【关键词】李沆“圣相” 为官操守【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晏子春秋》称赞孔子是鲁国的“圣相”,此后历朝历代很少再有哪位宰相能够得到相似的赞誉。
唐代李商隐的诗中称裴度为“圣相”,但仅是一家之言而已,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秦桧擅权时曾被比附为“圣相”,最终沦为笑谈。
只有北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凭借自身的作为与操守在历史上赢得了“圣相”之称。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人。
其祖上三代都是地方官,且他自幼好学,气度不凡,父亲李炳因而预言他日后“必至公辅”,这也是对其子十分美好的期许。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果然以很高的名次考中进士,获任将作监丞、通判漳州。
李沆初入官场,很快就得到了前辈同僚的赏识。
时任荆湖路转运副使的赵昌言认为李沆有“台辅之量”,并特地上表禀告朝廷,于是李沆的名声在京城内外迅速传播开来。
三年后李沆任满回京,迁转为著作郎。
宋太宗对他的才学早有耳闻,让他向丞相府呈送一篇讨论约束边将的文章。
李沆写好文章,进呈御览,太宗非常满意,令其“直史馆,赐五品官服”,这明显是超规格的提拔。
又过了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再次想起了李沆,令他与王化基、宋浞一同考试,三人都被授以右补阙、知制诰。
李沆在三人之中资历最浅、官阶最低,但最得太宗赏识,因而刻意将他的名次提升到了最前面。
后来太宗听说李沆家境清寒,尽管为官多年,还经常向富贵之家借贷生活,于是决定在正常赏赐之外另赐给他三十万钱,帮助他偿还债务。
李沆最初是因为文才和学识而进入皇帝视野,最终却是因为品行和操守而为皇帝所赏识。
端拱元年(988年)科举省试,宋白担任主考官,李沆为副考官。
当时宋白接受私人请托与贿赂,导致很多举子被无端黜落,京城很快非议四起,使得宋太宗不得不组织重考。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李沆作为副主考却没有招致任何批评,其为人之谨慎持重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档】李沆墓志铭-word范文模板 (2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沆墓志铭篇一:圣相李沆——定位皇权象征肇始宰辅专政对于李沆,恕我寡闻,迄今为止尚未看到专门论述的文章。
大概在众多的宋代士大夫中,李沆实在不太引人注目的缘故吧。
他仕于宋初太宗、真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
虽居高位,决策主政,但在他的任期内,既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也缺少有声有色的作为。
仅仅是承平时期的正常作为。
因此,在后世,他便成了一个为人遗忘的“大人物”。
而引起我注意的,首先是李沆所处的时代。
作为政治家,李沆主要活动于太宗末、真宗初。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王朝的草创期业已结束,各种制度初具规模,一代创业的君臣也渐渐凋零。
而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士大夫群,则随科举规模的扩大迅速崛起。
他们以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和方式影响乃至主导着整个朝廷的政治运作。
而李沆则是他们当中的出类拔萃之辈。
从君主的角度看,随着“亚开国皇帝”太宗的逝去,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真宗的登场,宋代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
在传统的权力构架中,君臣关系往往决定着政治走向。
新君即位,君臣关系如何定位,又决定着皇权如何定位。
环境塑造着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也改变并塑造着君主。
而对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真宗的塑造,则对此后漫长的宋代历史中皇权的走向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沆作为太宗指定的太子师傅和真宗亲擢的宰相,在真宗即位前后,对真宗影响甚大。
因此,考察李沆的作为,对于了解宋代中央政治,特别的皇权的演变之渐,我想绝非毫无意义。
因为此文,以期学界诸贤“疑义相与析”。
李沆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甲科,授将作监丞、通判潭州,任内以郊祀恩迁官太子右赞善大夫。
在通判潭州时,转运使赵昌言“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1]。
而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2]。
相对于皇帝来说,整个士大夫官僚可以视为一个阶层。
定位皇权,肇始宰辅专政——李沆论
引言对于李沆,恕我寡闻,迄今为止尚未看到专门论述的文章。
大概在众多的宋代士大夫中,李沆实在不太引人注目的缘故吧。
他仕于宋初太宗、真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
虽居高位,决策主政,但在他的任期内,既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也缺少有声有色的作为。
仅仅是承平时期的正常作为。
因此,在后世,他便成了一个为人遗忘的“大人物”。
而引起我注意的,首先是李沆所处的时代。
作为政治家,李沆主要活动于太宗末、真宗初。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王朝的草创期业已结束,各种制度初具规模,一代创业的君臣也渐渐凋零。
而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士大夫群,则随科举规模的扩大迅速崛起。
他们以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和方式影响乃至主导着整个朝廷的政治运作。
而李沆则是他们当中的出类拔萃之辈。
从君主的角度看,随着“亚开国皇帝”太宗的逝去,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真宗的登场,宋代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
在传统的权力构架中,君臣关系往往决定着政治走向。
新君即位,君臣关系如何定位,又决定着皇权如何定位。
环境塑造着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也改变并塑造着君主。
而对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真宗的塑造,则对此后漫长的宋代历史中皇权的走向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沆作为太宗指定的太子师傅和真宗亲擢的宰相,在真宗即位前后,对真宗影响甚大。
因此,考察李沆的作为,对于了解宋代中央政治,特别的皇权的演变之渐,我想绝非毫无意义。
因为此文,以期学界诸贤“疑义相与析”。
一李沆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甲科,授将作监丞、通判潭州,任内以郊祀恩迁官太子右赞善大夫。
在通判潭州时,转运使赵昌言“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1]。
而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2]。
相对于皇帝来说,整个士大夫官僚可以视为一个阶层。
而这个阶层内,又由于各种利益、出身及政见,划分为不同的集团。
同一集团的人互相汲引已属常事。
李沆入仕后,很幸运地得到前辈官僚的汲引,对其以后的升进,可以说起到不小的作用。
2020-2021学年沈阳市第五十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沈阳市第五十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载火箭——昵称“胖五”的长征五号此次复飞成功,将以其位居世界前列的运载能力,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坚实基础。
“超级2020”看点1:探月三期嫦娥五号任务长五担纲!2020年,我国将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择机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圆满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
嫦娥五号任务需要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由具有大运载能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来完成。
“超级2020”看点2: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长五担纲!2020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
我国将于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
“超级2020”看点3:空间站建设开启长五B“首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预计将在2020年迎来首秀,这也将加速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的步伐。
(摘编自《长征五号遥三成功发射将开启中国航天“超级2020”》,人民网2019年12月27日)材料二:长征五号从2017年7月2日遥二发射失利,到2019年12月27日遥三发射成功,历时908天,累计进行了40余次关键技术试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11所副所长颜勇告诉记者,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把拥有“金牌动力美誉”的液体动力事业推向了风口浪尖,芯一级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出现的故障,让发动机研制队伍承受了异常巨大的压力与考验。
2020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福州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认牙冯骥才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2021届南昌县向塘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南昌县向塘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若有人愿意专就这点着眼,借“龙凤”二字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那倒无可厚非。
《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见过老聃后,发呆了三天说不出话,弟子们问他,他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
”这是常用的典故。
孔子到了楚国,著名的疯子接舆所唱的那充满讽刺性的歌儿“一凤兮凤兮!何如(汝)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该歌儿不但见于《庄子》,还见于《论语》,却也道出了以德为先。
另一个也许更有趣的以凤比孔子的出典,见于唐宋《类书》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力。
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
”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乌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圣、仁、智、贤,老子自然感叹。
原始殷人以凤为图腾,而孔子是殷人之后,我们尤其熟习。
老子是楚人,向来无异词,楚是祝融六姓中芈姓季连之后,而祝融,据近人的说法,就是那“人面龙身而无足”的烛龙,然则原始楚人也当是一个龙图腾的团族。
以老子为龙,孔子为凤,可能是庄子的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该有着一种基础,两人都是民族文化上的代表。
在我们今天的记忆中,龙凤已经变样,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而已。
科学来了,神话该退位了。
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其不再太贪睡的话。
(选自闻一多《龙凤》,有删改)1. 请解释文中“图腾”的含义。
2. 根据材料,分析将孔子称为“凤”的原因。
3. 作者不赞成用龙凤作民族象征物的理由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一种记事文体,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这一过程中。
2021届成都西北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成都西北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越大雪山韦延丽雪,满世界明亮,新警小冯心里却一片灰暗。
走在高低起伏的怒龙雪山上,小冯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逐渐吞噬着他的意志。
他索性把肩上的步枪往下一扔,仰面倒在雪上,心里骂道:“去他的盗枪犯,去他的抓捕!”马背上的盗枪嫌疑人阿都回头悄悄地看了看,嘴角划过一抹冷笑。
在他看来,身后倒地的小冯,犹如雪山顶上挤出的点点亮光。
“哼,很快会见矿的。
”阿都心想。
“见矿”即为转机。
原本之前有一次转机的,那时他刚被押到山垭口。
夜幕中,阿都父亲组织的“火龙”眼看就要追上,押解阿都的云丹贡布所长却冲着怒龙雪山一挥手说:“走,上怒龙。
”追赶他们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冬天鸟都不敢飞近的怒龙雪山,警察居然敢上。
想到这儿,阿都狠狠地瞪了瞪前边拉马的贡布,恨不能一眼将贡布瞪落深渊。
贡布听到响动,急忙牵马回身,一把拽起雪地上的小冯说:“睡不得,睡不得。
”边说边解下腰间的保温壶,拧开盖子递到小冯面前。
小冯推开所长递来的壶说:“拿开拿开,喝不惯。
”“喝不惯也得喝,这酥油茶是药,镇得住你的高原反应。
”此时,贡布也管不了那么多,只管举壶往小冯嘴里灌,咕咚咕咚……“茶是圣物,装进你这佛肚,加持开光,雪山多险都不怕。
”贡布说。
阿都撇了下嘴,心想还加持开光呢,等下怒龙发怒,活佛也救不了你们。
小冯并没因为喝酥油茶而立即好转,高原反应像连绵不绝的雪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他痛苦扭曲的脸比雪还白。
贡布很担忧,心想,要是小冯能骑上马恢复体力多好。
但不可能,阿都这家伙下马便装死。
之前两人好不容易将阿都弄上马背束紧手脚,如今将他放下来,他一定会故伎重演。
“深呼吸,拽着马尾巴走。
对了,把枪上膛。
”贡布加重后边四个字,这话他是故意说给阿都听的。
阿都当过兵,不得不防。
天大亮了,太阳拖着一抹红霞冲开雾气,跳上山顶,整个雪山一片圣洁。
这世界终是明亮的。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李沆识人为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李沆识人为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真宗天禧三年六月,以寇准同平章事,丁谓参知政事。
先是,准与谓善,尝荐其才于李沆,沆不用,准问之,沆曰:“谓诚才,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当思吾言。
”准终不以为然。
谓既因准称誉,渐致通显,虽同列而事准最谨。
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徐.起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大惭恨,遂成仇隙。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李文靖公沆初知制诰,太宗知其贫,多负人息钱,曰:“沆为一制诰俸入几何家食不给岂暇偿息耶?”特赐钱一百三十万令偿之。
后为学士,因宴,上目送爱之,曰:“沆风度端粹,真佳士也。
”后登右揆,居辅弼,当太平无一事,凡封章建议务更张、喜激昂辈,摇鼓..捭阖,悉屏之。
谓所亲曰:“无以报国,聊用此以安黎庶尔。
”景德二年薨,上①临哭之恸,大呼曰:“天乎!忠良纯臣,合享遐寿!”(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 材料三:真宗时,或荐梅询可用者,上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时沆之没,盖二十余年矣。
欧阳文忠..公尝问苏子容曰:“宰相没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子容言:“独以无心,故尔.。
”轼因赞其语,且言:“陈执中俗吏耳,特以至公犹能取信主上,况如李公之才识,而济之无心耶!”时元祐三年兴龙节②,赐宴尚书省,论此。
是日,又见王巩云其父仲仪言:“陈执中罢相,仁宗问:‘谁可代卿者?’执中举吴育,上即召赴阙。
会乾元节侍宴,偶醉坐睡,忽惊顾,拊床呼其从者。
上愕然,即除西京留台。
”以此观之,执中虽俗吏,亦可贤也。
育之不相,命矣夫!然晚节有心疾,亦难大用,仁宗非弃材之主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上:宋真宗。
②兴龙节:宋哲宗生日。
下文的“乾元节”是宋仁宗的生日。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XX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李沆,字太初,洺州**人阅读答案附翻译—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李沆,字太初,洺州**人。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
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日: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
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日: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
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邪难辨尔。
沆对日:佞言似忠,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邪是也。
真宗日: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日: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日:少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
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也.遂谓之圣相。
ﻭ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
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
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2021届枣庄市兰城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枣庄市兰城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
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
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
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
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
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
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
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
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2021年蔡公庄镇惠丰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蔡公庄镇惠丰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铁凝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对于李沆,恕我寡闻,迄今为止尚未看到专门论述的文章。
大概在众多的宋代士大夫中,李沆实在不太引人注目的缘故吧。
他仕于宋初太宗、真宗两朝,官至参知政事和宰相。
虽居高位,决策主政,但在他的任期内,既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也缺少有声有色的作为。
仅仅是承平时期的正常作为。
因此,在后世,他便成了一个为人遗忘的“大人物”。
而引起我注意的,首先是李沆所处的时代。
作为政治家,李沆主要活动于太宗末、真宗初。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王朝的草创期业已结束,各种制度初具规模,一代创业的君臣也渐渐凋零。
而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士大夫群,则随科举规模的扩大迅速崛起。
他们以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和方式影响乃至主导着整个朝廷的政治运作。
而李沆则是他们当中的出类拔萃之辈。
从君主的角度看,随着“亚开国皇帝”太宗的逝去,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真宗的登场,宋代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
在传统的权力构架中,君臣关系往往决定着政治走向。
新君即位,君臣关系如何定位,又决定着皇权如何定位。
环境塑造着人,士大夫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也改变并塑造着君主。
而对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真宗的塑造,则对此后漫长的宋代历史中皇权的走向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沆作为太宗指定的太子师傅和真宗亲擢的宰相,在真宗即位前后,对真宗影响甚大。
因此,考察李沆的作为,对于了解宋代中央政治,特别的皇权的演变之渐,我想绝非毫无意义。
因为此文,以期学界诸贤“疑义相与析”。
一李沆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甲科,授将作监丞、通判潭州,任内以郊祀恩迁官太子右赞善大夫。
在通判潭州时,转运使赵昌言“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1]。
而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2]。
相对于皇帝来说,整个士大夫官僚可以视为一个阶层。
而这个阶层内,又由于各种利益、出身及政见,划分为不同的集团。
同一集团的人互相汲引已属常事。
李沆入仕后,很幸运地得到前辈官僚的汲引,对其以后的升进,可以说起到不小的作用。
八年,任满还朝,转著作郎。
李沆的政绩或才干,加之关系网背景下的舆论褒扬,使其名已为太宗所知。
正如杨亿撰写的墓志铭所言,“稔熟于上听,喧塞于公议”。
因而,“中谢日,太宗命中贵人送丞相府试文一通,以本官直史馆,赐五品服”[3]。
《宋史》本传对此事的记载是,“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4]。
不管怎么说,李沆首先是以文才见知于太宗的。
此后过了三年,雍熙三年(986),右拾遗王化基上章自荐。
对于非正常继统的皇帝来说,怕的是士大夫们不合作。
如果有人伸手要官,则是正中下怀。
因此,对于王化基的自荐,太宗很高兴,对宰相说:“化基自结人主,诚可赏也。
”这时,太宗还想起了在文才上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李沆和宋湜。
就说:“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于是,让中书一并召试三人。
然后,三个人都被授以右补阙、知制诰。
在这三个人中,看来太宗还是最赏识李沆。
由于李沆官阶最低,所以同是知制诰,他排在最后。
太宗特地把他升到最前边。
在“各赐钱百万”之后,“又以沆素贫,多负人钱,别赐三十万偿之”。
太宗这次可以说是唯才是举。
因为他在任用知制诰上是有过教训的。
《长编》在卷27雍熙三年十月庚子条三人被任命为知制诰后记载:“上尤重内外制之任。
每命一词臣,必咨访宰相,求才实兼美者。
先召与语,观其器识,然后授之。
尝谓左右曰,词臣之选,古今所重。
朕早闻人言,朝廷命一知制诰,六姻相贺,以谓一佛出世,岂容易哉!郭贽河南门人,朕初即位,因其乐在文笔,遂命掌诰。
颇闻制书一出,人或哂之。
盖其素乏时望。
业已进用,朕亦为之赧颜。
然亦终不令入翰林也。
”此后,太宗一直对李沆赏识信任有加。
雍熙四年(987),他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
由于宋白把关过严,大部分举子落榜,致使“谤议蜂起”。
但所有的“谤议”都是冲着主持了三次贡举的宋白去的,史载“时知制诰李沆亦同知贡举。
谤议独所不及”[5]。
此后不久,李沆反而被升官为职方员外郎,并且“召入翰林为学士”[6]。
过去太宗不让郭贽成为翰林学士,而对李沆则是提拔得相当快。
淳化二年(991),翰林学士李沆被任命为同判吏部流内铨,同时,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也被任命为干当差遣院。
《长编》说“学士领外司自此始也”[7]。
通过自己的秘书官来掌管人事,这恐怕是太宗试图控制任官权的一种努力。
对于这项兼职,墓志铭说李沆“掌选部,澄汰流品,旌别淑慝,清通简要,时誉归之”。
李沆担任翰林学士,为其进一步深结太宗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墓志铭在叙述李沆的这段经历时说:“公之在内署也,或乙夜观书之余,备前席受厘之问。
风规蕴籍,占对娴雅,弼违献可,上多沃心,称善举能,言皆有味。
”从墓志铭的记载看,李沆在交结君主之际,也并不是一味奉承,而是时刻履行着宋代士大夫的责任,不忘“风规”教育君主。
李沆担任翰林学士期间,为他与太宗之间密切的君臣关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使他深深受知于太宗。
“天子知其才可以缉熙帝载,察其德可以镇厚风俗,乃有意于大用也”[8]。
不仅仅是才华,就连风度气质,也为太宗所欣赏。
“沆初判吏部铨,因侍曲宴。
上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果然,“不数月,遂与[贾]黄中俱蒙大用”。
在李沆以翰林学士兼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的同一年,就顺利地进入了中央政治中枢的决策层,担任了参知政事[9]。
对于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官经历的李沆来说,这种升进是相当快的。
在参知政事任上,李沆干了整整两年,淳化四年十月,罢守给事中本官。
这次罢政,不独是李沆一个人,而是几乎整个执政集团的旧有成员的全部大换班。
从宰相李昉到参知政事贾黄中、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全被罢免。
留任的只有在六月刚刚任命的参知政事吕端、知枢密院事柴禹锡、同知枢密院事刘昌言。
同时还再度任命吕蒙正为相,赵熔、向敏中同知枢密院事、苏易简为参知政事。
而后又任命赵昌言为参知政事,再度出任执政[10]。
这次执政集团大换班,表面原因是由于当时连绵阴雨百余天,形成涝灾。
而传统的看法是,以宰相为首的执政集团除了行政工作之外,还有调节天人关系的职责。
因而,发生自然灾害,当然就要归咎于他们的失职。
现在看来,以这种理由来罢免政府首脑,不免有些荒唐。
但透过荒唐,我们何尝不能看到这也是一种“神道设教”在政府首脑身上的运用呢。
就是说所谓的天灾不过是一种政治斗争的借口。
以此为借口,在野的敌对的政治集团则可以发动对执政的政治集团的合理攻击。
因此,可以说政治斗争才是导致执政集团大换班的根本原因。
这方面,我们从翰林学士张洎对太宗说的一番话中可以略见一斑。
他说:“昉因循保位,近霖阴百余日,陛下焦劳惕虑,忧形于色,昉居辅相之任,职在燮理阴阳,而乖戾如此。
而昉宴然自若,无归咎引退之意。
”[11]这里,张洎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对李昉进行的攻击,可以说是代表了一定政治集团的发言。
而参知政事贾黄中则早就是被攻击的对象。
史籍记载他“在中书畏慎过甚,政事颇稽留不决”,因此为人所指责,“时论弗许之”[12]。
“时论”也就是舆论。
而舆论者也,虽有不含背景自然发生的,而更多的还是人为制造的。
至于李沆罢政的原因,不管是否受舆论评价贾黄中的影响,总之,理由也同贾黄中一样,用太宗的话说,是“黄中等循默守位,故罢谪”[13]。
这里的“等”自然包括李沆在内。
其实,李沆罢政,除此之外,似还有别的原因。
是年六月,张齐贤罢相。
罢相的原因,就与李沆有关。
史载,“先是,殿中丞朱贻业,参政李沆之姻,与诸司副使王延德同监京庾。
延德托贻业白沆求补外官。
沆以语齐贤,齐贤以闻。
太宗曰:延德尝事邸,不自陈而辄干执政。
遽召见责之。
延德言未尝有请。
遂召齐贤质之。
齐贤言得于贻业。
而贻业不以实对。
齐贤不欲援沆为证,乃自引咎。
由此太宗疏之,遂致罢相。
”[14]对这件事,太宗恼火是有其理由的。
这个以不正常的方式即位的皇帝,最忌讳的是官僚间的结党,这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
他希望的是每个官僚都巴结他,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结人主”。
但官员们则觉得走宰相与执政们的后门,对于升迁似乎更为直接有效。
这大概是太宗尚没有明确意识到的事。
士大夫作为一个阶层,特别是入仕的士大夫作为一个强大的势力阶层,以科举为纽带在宋代已经形成。
而以此为基础的宰相集团,则是这个阶层的强中之强。
虽然不是在名义上,但在实质上有时整体的力量要强于君主个人的力量。
太宗不是白痴,张齐贤虽然没有说出李沆的名字,但这并不等于太宗就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底细。
他虽然欣赏李沆,直至罢参政为止也未提过李沆的名字,保全了李沆的面子。
但太宗心里未尝不存有芥蒂。
因此,在六月张齐贤罢相过了一段时间,借李昉罢相之机,连同李沆也罢免了。
不过,对这批执政的罢免,在方式上比较温和,没有贬往外地,仍然被留在朝中,“以本官罢,奉朝请”[15]。
因此,我猜测,这次李沆等人的罢免,除了有一定的党派斗争的背景之外,还与太宗想另换一批人马来刷新政治有关。
两方面因素的合力形成了这次李沆等人的罢免结局。
由于太宗对李沆等人并没有特别的恶感,因此这批人很快就得到了不同形式的重用。
拿李沆来说,在罢政不久,即赶上母亲去世丁忧。
但没过多久,就被“优诏起复”。
在“辞不得请”的情况下,被任命“以本官知升州”。
但太宗在召见李沆时,君臣间一番谈话之后,“天子留而不遣,改命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才及满岁,召归阙庭”[16],就是说,李沆在除京城以外的最重要的地区河南府也仅仅刚刚做了一年地方官,就被召回中央,委以了名副其实的继往开来的重任。
即于至道元年(995)八月,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辅导未来的君主。
《长编》卷38至道元年八月癸巳条载:“以尚书左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见太子如师傅之仪,太子见必先拜,动皆咨询。
至等恳让。
诏不许。
至等入谢,上谓至等曰:‘朕以太子仁孝贤明,尤所钟爱。
今立为储贰,以固国本,当赖以正人辅之以道。
卿等可尽心调护,若动皆由礼,则宜赞成。
事或未当,必须力言,勿因循而顺从也。
至如礼乐诗书之道,可以裨益太子者,皆卿等素习,不假朕多训尔。
'至等顿首谢。
”皇子元侃,即后来的真宗,实际上是太宗所立的第三任太子。
第一任太子为长子元佐。
因反对太宗在篡位后迫害秦王廷美,被太宗废为庶人[17]。
第二任的既定太子为次子元僖,后来因失宠于太宗,父子关系相当紧张,几乎快达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最后病死时,被诏罢册礼,其宠妾被太宗下令缢死,左右的人也被下狱[18]。
这两次立太子的经历,对本来就心胸狭窄的太宗刺激很大。
使得他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讳莫如深。
在其晚年,“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19]。
后来,在寇准的推荐下,才在病重的情况下不情愿地立了第三子元侃。
但当他听到人们称太子为“少年天子”时,也好一阵不高兴。
对寇准抱怨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亏得寇准左劝右劝,才勉强接受了现实[20]。
太宗把二李作为正人加以选择来委以辅佐太子之重任,他让李至、李沆以“礼乐诗书之道”来教育太子,这也反映了太宗这个半个武夫出身的“亚开国皇帝”对传统的政治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归心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