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戴望舒

合集下载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解读《偶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背景及《偶成》诗歌的意境。

分析《偶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诗歌艺术价值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戴望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偶成》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3.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雨巷”、“姑娘”等。

探讨意象与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4 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讨论诗歌结构的优点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偶成》诗歌的艺术特色。

强调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4.2 课后拓展推荐戴望舒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偶成》诗歌,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偶得之美的感悟。

选一篇戴望舒的其他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戴望舒其他诗歌,深入理解《偶成》的艺术特色。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精神。

6.2 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戴望舒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

偶 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遐想中生长出的盼望——戴望舒《偶成》解读薛媛元,1983年生,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

《偶成》是戴望舒晚期作品之一。

写于1945年5月31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欧洲战场胜利之后不久。

欧洲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一时间中国文坛产生了一批乐观积极的作品,如穆旦的《给战士——欧战胜利日》、曾卓的《青春》等。

戴望舒作为当时香港文坛最为勤勉的爱国诗人,此时写出《偶成》一诗可谓当仁不让。

若将该诗与诗人同样创作于1945年的描写日占时期香港生活的小说《五月的寂寞》(《香港日报·日曜文艺》)对读,可有别样的意味。

然而《偶成》也绝非单纯的应时之作,其中的追溯、畅想、盼望、信念等,还融合了诗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或涉及第三次婚姻的小确幸、再得爱女的喜悦、养病期间的遐思等,只是因为时间久远、述记简略,今已无从详细确证。

由诗题可知,此诗并未经长时间的打磨,只是“偶然得之”的顿悟,属哲理诗。

古往今来,以“偶成”为题的诗歌为数不少,均为捕捉瞬时思绪、无明确指向的短诗,本诗亦然,因此诗体也采用了小诗形制,全文仅两节,每节仅四句。

诗歌第一节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假设。

首句以“如果”一词提起全文,营造了一种“遥想当年”式的怀想慨叹语境。

“生命的春天”没有定指,既可理解为人生的青少年阶段,也可泛指幸福美好的时光。

盼望生命的春天“重到”,表明诗人已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结合“如果”所蕴含的久远感,隐晦地暗示了美好已经消失太久的事实。

第二句是承接“生命的春天”而来的一个连锁喻:若生命的春天与美好相勾连,那么严冬、凝冰则意味着苦难,解冻即脱离痛苦。

偶成戴望舒小诗解析

偶成戴望舒小诗解析

《偶成》戴望舒小诗赏析
一、原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二、作品赏析
这一首《偶成》,诗人不经意间凌空而来的灵感冲动下笔成文,却也从侧面让我们瞥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纷繁落尽,正道沧桑,随着时光流转,这一个偶然转身,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只有静水流深,汩汩中流淌着生命的真谛,至今不息。

三、创作背景
《偶成》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里,在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里,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地想起,又淡淡地吐出。

表达了诗人戴望舒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达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四、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1928年发表《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戴望舒的《偶成》,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分析。

2. 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偶成》原文及其注释。

2. 学生准备:预习《偶成》,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偶成》,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意见。

5.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如意象、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生活情趣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8. 作业布置9. 板书设计教师设计板书,突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0.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偶成》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估其对生活情趣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如日记、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偶成戴望舒诗歌鉴赏
戴望舒的诗歌《偶成》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以描绘诗人在街头漫步时的所见所感为开头,通过对街头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生命的关注。

接着,诗人以“它们在我的眼里,像我在它们的眼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和相互依存。

在第二节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生命比作一张白纸,将时间比作一支铅笔,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诗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同时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但也表现了生命的美丽和永恒。

最后一节中,诗人以“我将自己投在路上,因为我的路还在前面”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人虽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但仍然坚定地向前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偶成》是一首充满感性和思考的诗歌,通过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偶成》的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偶成》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偶成》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

第二章:诗人戴望舒简介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戴望舒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

第三章:《偶成》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偶成》的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欣赏《偶成》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偶成》进行逐句解析,深入挖掘诗歌主题。

分析《偶成》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色。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偶成》进行逐句解读。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偶成》中汲取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欣赏方法。

引导学生从《偶成》中汲取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欣赏方法。

运用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偶成》及其创作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现代诗歌。

5.2 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提出课后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运用布置作业法,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诗歌中的意象分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戴望舒代表诗歌

戴望舒代表诗歌

戴望舒代表诗歌戴望舒代表诗歌 11、《流浪人的夜歌》残月是已死美人,在山头哭泣嘤嘤,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饥狼在嘲笑声声,在那莽莽的荒坟。

此地黑暗的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我是飘泊的狐身,我要与残月同沉。

2、《深闭的园子》五月的园子已花繁叶满了,浓荫里却静无鸟喧。

小径已铺满苔藓,而篱门的锁也锈了——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

在迢遥的太阳下,也有璀灿的园林吗?陌生人在篱边探首,空想着天外的主人。

3、《游子谣》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4、《秋夜思》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为天籁之凭托——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5、《微笑》轻岚从远山飘开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说吧:无限意,无限意有人微笑一棵心开出花来有人微笑许多脸儿忧郁起来做定情之花带的点缀吧做遥迢之旅愁之凭籍吧微温轻渺,欲说还休。

6、《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歌颂母爱 自创诗

歌颂母爱 自创诗

歌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孟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送母回乡》——李商隐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慈乌夜啼》——白居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燕诗示刘叟》——白居易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十五》——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思母》——与恭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思母》——与恭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岁暮到家》——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老母》——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墨萱图》——王冕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西上辞母坟》——陈去疾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为母氏题照》——郑燮白发苍苍七十翁,依然执手话家风。

扶床小女闻声笑,倚枕娇儿见影忡。

爱日初升新雨后,慈云未散晚霞中。

人间至乐无如此,愿得年年此会同。

2021高三月考作文“戴望舒《偶成》”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月考作文“戴望舒《偶成》”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月考作文“戴望舒《偶成》”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1945年5月,那是抗战胜利的黎明前一段黑暗的日子。

诗人戴望舒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偶成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今天,你读了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

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

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作文材料是一首现代诗,首先结合诗中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主题:“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梦”“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欣喜、希望与坚定,诠释着平凡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凝冰消融,微笑重叠,万物回灵,梦里春醒……它是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据此,考生写作时应该紧扣磨难中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表达不畏苦难,坚守信仰,向往和追求光明等主题。

【立意】1.不畏逆境,保持希望2.要有坚定的信念3.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事物4.感悟积极向上的生命真谛、【相关素材】(1)世上没有生而为圣的人,也没有生而便伟大的人。

然而那些最终伟大的,那些最终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区别在哪里,是什么让他们最终名列青史,万古流传。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偶成》表达了诗人戴望舒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偶成》这首诗作于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偶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偶成的作者是谁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绍兴十年(1148年)进士,卒后追谥“文”。

朱熹早年受业于理学大师李侗,师承二程学说,兼采周敦颐、张载的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后人编纂有《朱子语类》和《朱文公文集》。

偶成的赏析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

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惧强权,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

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是鲁迅久积悲愤、愤涌而出的结果。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

戴望舒《偶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偶成》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戴望舒的生平简介。

《偶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解读《偶成》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3 诗歌鉴赏与批评:学习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诗歌。

学生互相交流对《偶成》的评价和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偶成》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4.1 导入:通过戴望舒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对诗歌的影响。

4.2 诗歌阅读与分析:分组朗读《偶成》,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解读意象和情感。

4.3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4 写作与表达: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互相交流作品,评价和改进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5.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对《偶成》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诗歌阅读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答案第一篇:《郭沫若_偶成》月在我头上舒波,海在我脚下喧豗,我站在海上的危崖,儿在我怀中睡了。

第二篇:《现代诗歌阅读答案》学习目标:1、巩固现代诗歌阅读知识。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阅读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回答问题。

(本题为选做题)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1)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甜美而又哀伤(2)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你能发现诗中的“她”指什么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理想偶成阅读诗歌答案。

偶成阅读诗歌答案。

二、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4题。

(3、4题为选做题)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的神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

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偶成阅读诗歌答案。

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戴望舒偶成》课件

《戴望舒偶成》课件

VS
戴望舒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对人生的虚无和追求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思考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人生的苦难与坚韧
诗中通过描绘人生的苦难和坚韧,展现了人生的不屈和顽强。这种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勇气和毅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对比手法的特点
对比手法具有鲜明、突出和强烈的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06
CHAPTER
诗歌影响与评价
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文学史上,戴望舒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1
2
3
戴望舒的诗歌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成熟和崛起。
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戴望舒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作品被广泛地收录在各类文学史教材和研究中。
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戴望舒的诗歌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影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现代诗歌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国际影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婉约、抒情而著称,被誉为“现代派诗人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巷》
《寻梦者》
《单恋者》
《乐园鸟》
01
02
03
04
02
CHAPTER
创作背景
01
02
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兴起,为戴望舒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土壤。
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戴望舒创作《戴望舒偶成》以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戴望舒的诗集及赏析

戴望舒的诗集及赏析

戴望舒经典诗歌及赏析: 每次看到戴望舒,小编都会想到那个丁香般美好的女子,这是出自他的诗——《雨巷》,也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戴望舒这个忧愁伤感的诗人让小编心疼。

他写的诗小编都会去读,其中许多都堪称经典。

今天起名网的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一篇戴望舒经典诗歌及赏析,送给和小编一样喜欢戴望舒的人~戴望舒简介戴望舒经典诗歌及赏析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主要作品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存》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翻译作品:《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 。

诗歌艺术特点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

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

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

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

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1、诗境的蒙胧美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作为自己偷食的禁果,以此用来丰实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陕西省区域2023届高考语文专项分类整理—写作专题(二模)含解析

陕西省区域2023届高考语文专项分类整理—写作专题(二模)含解析

陕西省区域2023届高考语文专项分类整理—写作专题(二模)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电影《流浪地球2》中许多场景其实并没有特效加持,而是众多国产尖端装备的实物实演,比如:外骨骼动力装甲来自上海,无人机干扰枪产自深圳,步履式挖掘机等61台设备出自徐州重工……材料二:电影导演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写道,“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

比如,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信服而不感到违和。

”材料三:原著作者刘慈欣也坦言:“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投资人会认为电影不可信。

他们会认为,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呢?但我们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可以说:电影绝非凭空想象的乌托邦,而是想象与现实的同频共振、文艺与科技的和声共鸣,它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源自当下又预示未来。

对以上论断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联考语文试卷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学家朱光潜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

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

”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由此方悟,最后词作达到精妙境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这两句诗中的苔花虽小如米粒,却毫不自惭形秽,而是充满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它弱小而不羞愧,平凡而不自卑。

偶成

偶成

偶成戴望舒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2、难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及基调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复习回顾导入。

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们的视野: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其后期的代表作,也被称为“压卷之作”——《偶成》。

二、了解作家作品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

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本诗《偶成》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三、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学生自读。

个别读。

2、全班朗读。

【注意节奏】3、提问:作品的基调?师明确: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和坚定的。

偶成戴望舒小诗读后感

偶成戴望舒小诗读后感

偶成戴望舒小诗读后感
初读这首诗,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听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诉说着一些温暖而又充满希望的事儿。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这一句一下子就把那种压抑之后的希望感给勾勒出来了。

就好比是冬天里,到处都是冰冷坚硬的冰块,突然春天来了,冰块噼里啪啦地化掉,那场面,又壮观又让人兴奋。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会陷入一些困境,感觉像是被冰块困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但是这首诗就告诉我,生命总会有重新焕发生机的时候,那些困住自己的东西迟早会瓦解的。

诗里还说“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读到这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好多美好的画面在眼前晃悠。

那些灿烂的微笑就像阳光一样,明朗的呼唤就像山间清澈的溪流声。

可是呢,诗人又说这是“迢遥的梦”,感觉就像是这些美好的东西有点远在天边,看得到却还没完全抓住。

这就和我们的生活很像啊,有时候我们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但是又觉得它们好像有点遥远,就像挂在天上的星星,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过心里又有着那么一股劲儿,想要去靠近它们。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这一句可真是给人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就像我喜欢吃的冰淇淋,我知道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牛奶、糖和各种香料,冰淇淋就永远有存在的可能。

生活中的美好也是这样,可能会暂时被乌云遮住,但它不会消失不见的。

偶成---戴望舒

偶成---戴望舒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哲理诗。
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 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 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 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翻译家。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 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的注意, 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代表作:《望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
感悟
✓ 生命中曾拥有一些美好的东西, 也曾丢失这些美好的东西。人就 是这样成长的。所以,人要追求, 但不能刻意追求。在美好面前, 我们要快乐。但美好过去,我们 也要心平气和。
✓ 从《雨巷》到《寻梦者》,从《烦忧》到《我用 残损的手掌》,再到这首《偶成》,戴望舒的一 生都在执着的追求理想与爱情,也经历了不停的 失望。从诗歌看戴望舒,他是一个不染轻尘的人, 如同他出于《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 廉使奔属”的笔名一样优雅柔美。
诗歌赏析
✓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的解冻 ✓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解题
《偶成》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 戴望舒作品的风格前后是有差别的,早期他的作品多含蓄,喜用 象征手法,大都抒发人们内心的感情。后来,由于抗战爆发,戴 望舒积极投入其中,并因从事革命活动而入狱,对社会的了解不 断加深,对现实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变浓了, 作品的理想性增强了,风格也变得硬朗许多。 《偶成》就是后期的的代表作之一,有的甚至称其为“压卷之 作”。
戴望舒
戴望舒于1905年出生于烟雨 迷蒙的杭州城,这里的气候 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 郁,他的爱情路一波三折, 更加剧了他精神的苦恼和折 磨。

戴望舒《偶成》阅读理解

戴望舒《偶成》阅读理解

戴望舒《偶成》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1.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春天重到B.凝冰解冻C.迢遥的梦D.花儿重开2.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其中道理,第二节再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中“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E.不同于《雨巷》的创作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那般的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3.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CD3.通过抒写灿烂的笑容、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来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A. 在全面理解诗歌思想内涵,把握诗歌的主旨的基础上,诗歌的第一句“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是一个总领性的句子,后文的内容都是春天的到来对于人们的一种远景和感受,体现的是“生命”的重来,所以从揭示中心的角度看,标题应为“春天重到”。

B. “凝冰解冻”概括的是诗歌的第二句“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并不是全诗的主旨。

C. “迢遥的梦”出自诗歌“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不能体现出诗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偶成》
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戴望舒其人其事,了解戴望舒诗歌特点2、明确本诗创作主题,理解作者通过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明确本诗创作主题,理解作者通过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每个人的青春,都住着一个从“雨巷中走出来的姑娘”,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偶成》。

二、作者介绍
1、基本情况戴望舒(1905~1950)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

戴望舒于1905年出生于烟雨迷蒙的杭州城,这里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他爱情路一波三折,更加剧了他精神的苦恼和折磨。

生活在二三十年代,中国黑暗浓重的大环境当中,诗人像所有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于是,这样一种人生困境当中,诗歌成了诗人灵魂修养和净化的方式,他倾听自己生命的律动而喃喃自语,向深处挖出了生命的缺憾所带来的种种沉郁和悲凄,
并一一展示出来。

2、婚恋情况: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

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

但施绛平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

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并于第二年结婚。

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养。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
进入热恋。

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

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

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1949年初,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

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

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

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3、关于作品: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真正在人们心底留下烙印的还是这首小诗《偶成》。

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三、诗歌朗诵
1、听录音
2、朗诵诗歌
四、文本赏析
(一)解题
题目的含义是:忽然看到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二)、赏析诗歌
1.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的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1)诗歌第2句中“古旧的凝冰”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那些正在酝酿的希望和生命。

(2)迢摇的梦指什么?
明确:据原诗,这些迢遥的梦是指“灿烂的微笑”与“明朗的呼唤”就是指那些美好的东西。

赏析: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有些美好的东西是永恒的。

让人从中体会到美的恒常。

2.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诗歌第5句中“这些好东西”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的是美好的愿望和渴望。

赏析:这一段说有的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永恒的。

当一些美丽逝去,不要过多抱怨。

感悟:生命中曾拥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也曾丢失这些美好的东西。

人就是这样成长的。

所以,人要追求,但不能刻意追求。

在美好面前,我们要快乐。

但美好过去,我们也要心平气和。

3.参考诗歌的写作时间及展现的意境,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诗的主题,寓意生命的顽强。

《偶成》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岁月。

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4.《偶成》诗人通过抒写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革命乐观精神,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诗人的人生态度纷繁落尽,正道沧桑,随着时光流转,这一个偶然转身,已经是另一番模样。

只有静水流深,汩汩中流淌着生命的真谛,至今不息。

(三)小结
这首诗的主题,寓意生命的顽强。

《偶成》写于1945年5月31日,抗战最后岁月。

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表明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着眼身边,意境却不拘一格,小事物中孕育着人生大境界。

以至于而今吟来,仍然可以契合我们的心灵,引起共鸣,而不是随着
那一段过去被无情的时间埋葬。

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于堆积沉沉厚土的记忆中诞生,更能挣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获得永生的感染力。

戴望舒,凭着一首《雨巷》,以“雨巷诗人”之名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真正在人们心底留下烙印的还是这首小诗《偶成》。

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

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从《雨巷》到《寻梦者》,从《烦忧》到《我用残损的手掌》,再到这首《偶成》,戴望舒的一生都在执著的追求理想与爱情,也经历不停的失望。

从诗歌看戴望舒,他是一个不染轻尘的人,如同他出于《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笔名一样优雅柔美。

(四)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