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一)2024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一)引言概述: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凭借着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性,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词鉴赏是一门研究诗词艺术的学科,而其中的点染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为诗词赋予更加深远的意义和美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的意义。
正文:一、点染手法的概念与特点1. 点染手法是指通过字词的组合与运用来达到丰富作品意境的一种表达方式。
2. 点染手法常以寥寥数字、字眼的精准运用展现独特意境,使作品更加凝练。
3. 点染手法常以形象的、直观的描写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对作品产生深入体会。
二、隐喻与点染手法的关系1. 点染手法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增强作品的意境和艺术感。
2. 隐喻是点染手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作品更具生动性。
3. 通过隐喻的点染手法,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使作品更具亲近感。
三、点染手法对诗词的美感和内涵的影响1. 点染手法能够为诗词注入更多的意蕴和情感,使其更富有内涵。
2. 点染手法可以使作品凝练而有力,使读者在短小的篇幅内感受到更多的美感。
3. 通过点染手法,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让读者在欣赏时感受到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四、点染手法在诗词赏析中的应用举例1. 通过点染手法的运用,使诗词中的意象更加生动,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一句简洁的点染,展现出作者的孤独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2. 点染手法还可以通过对色彩、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点染,加深作品的艺术感,例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通过色彩的点染,让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3. 点染手法还可以通过对寓意的点染,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通过点染手法,展现出作品中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点染手法的作用与意义总结1. 点染手法是诗词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为作品注入更多的意蕴和情感,使其更加富有内涵。
点染手法
何为“点染”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 详细的渲染描写。点染中的“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染”,指的 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点”与“染”相辅相成:“点”因“染”才 有依托;去掉染,就显得空洞干瘪,索然无味。
例:试分析《雨霖铃》中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 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 孤身远去的不舍。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里的“点染”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名离别之情“念去去”,再 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 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 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离别之苦,“杨 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体会到 词人的离情别绪。
小试牛刀:
送王昌龄
李颀(qí)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pu bai)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简论古典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析 画 线 句 的 表 现 手 法 。 答 案 是——① 以情相 问 , 以景 作答 ; ②
化 抽象之情 为形象 之景 ,增强 了
全 词的抒情 效果 。③ “ 深 山” 、 “ 夕 阳” 、 “ 秋雨” 三个 意象 连 用 , 委婉 地表达 出词 人心 中的孤寂 、惆怅
之情: 答 案 中虽 然没 有 “ 点染 ” 这
今为 阶下之 囚 ! 点得 明晰 , 染得淋 漓, 荡气 回肠 。( 2 ) 先 染后点 , 就是
南》 “ 多少 恨 , 昨夜梦 魂中 : 还似 旧 时游 上苑 , 车如 流水 马如 龙 , 花月
正春 风” , 用“ 多少恨 ” 来点 明全词 主 旨, 用“ 梦 魂 中” 点 明所 写 之景 都是 梦 中,都是故 国家 园之景之 人之 事 ; 用“ 旧时游上 苑” 之“ 车如 流水 马 如龙 ” 和“ 花 月正 春风 ” 来 染最 快意 的人 生 。点 与染 之间形 成 了极大 的反 差 , 曾为九 五之尊 ,
学教育
简论 古典诗 词 中的点 染 手 法
回 胡 杨 夸 先 慧
内容摘 要 : 古典诗词 化用绘 画的点染 手法 , 将诗词 的虚 实手法表 现得极为淋漓尽致。 点染就是诗词 中抒 情后 再从 多角度来 丰富之形象之( 或先形象后抒情 ) 的一种表现手法。点与染是 同时出现 , 即有点必有染, 反之亦然 , 绝对 不能理 解为这首诗 中运 用 了“ 点” 而另 外一首 中运 用 了“ 染” , 反之亦然 ; 点与染之 间无缝相接 , 点 了之后 紧 接着就是染 , 反之亦然 , 点与染之 间不 可 以插入 其他句子 ; 从 主次关 系看 , 点是核心 , 染是 左右上下 , 点是 主 旨, 染是为点服务 的; 从抒 情角度看 , 点与染 的抒 情是 叠加 的, 一体 的, 相融 的。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指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明确表达主体的核心情感或主题思想,然后通过对环境、景物等的细腻描写来进行深化和渲染。
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又避免了直接陈述可能带来的单调和枯燥,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点是指作者直接点明情感或主题的思想,类似于画家用笔触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的“寒蝉凄切”就是一个典型的“点”,它直接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
染则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环境描写来增强和烘托“点”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
这种方法类似于国画中的“染”,通过色彩的变化和墨色的晕染,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
在诗歌中,这样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深度。
在实际应用中,点染手法往往结合使用,形成一幅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诗意画面。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先点明了离别的情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随后通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景物进行了渲染,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凄清和沉重。
总结来说,点染手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技巧,它在诗歌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和内涵,而且提高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一)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一)引言概述: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指通过运用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视觉元素来增强诗歌表达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点染的形式,使诗歌中的言语变得更加具体而生动,使读者更加容易通过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境。
本文将分析诗歌中的点染手法,并通过具体实例阐述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形象的点染手法1.色彩的点染:通过描绘色彩斑斓的场景,使诗歌中的意象更具鲜明的视觉感受。
2.动态的点染:通过描绘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
二、寓意的点染手法1.象征的点染:通过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或思想。
2.隐喻的点染:通过借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表达,加深诗歌的比喻效果和意义。
三、细节的点染手法1.具体的点染:通过描写具体的细节,使诗歌更加立体生动。
2.细腻的点染:通过描写微小的细节,诗歌更加丰富细致,带来更多的感受和意象。
四、音韵的点染手法1.韵律的点染:通过运用不同的音韵和韵律,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重复的点染:通过重复某个音节或词语,加强诗歌的音韵感和韵律感。
五、意境的点染手法1.景象的点染: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象,加深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2.情感的点染:通过诗人真切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体会到作者的感觉和意境。
总结: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运用形象、寓意、细节、音韵和意境等元素来增强诗歌表达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手法。
通过色彩、动态、象征、隐喻、具体、细腻、韵律和重复等不同的点染方式,使诗歌更具生动性、联想性和表现力。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是诗人们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方式,也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与感受。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二)2024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二)引言概述:点染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点染,诗人巧妙地使用色彩和图像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或者传达主题。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诗歌中的点染手法,通过分析五个大点,包括隐喻的点染、色彩的点染、音乐的点染、形象的点染和意象的点染,来展示点染在诗歌中的多重表现方式。
正文:一、隐喻的点染1. 使用隐喻比喻的点染手法,通过将物体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情感或者描绘景物。
2. 采用象征隐喻的点染手法,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象事物联系起来,来传达主题或者情感。
二、色彩的点染1. 运用明亮的色彩点染手法,将明亮的色彩运用到描绘景物中,来表达愉快、活泼的情感。
2. 使用暗淡的色彩点染手法,通过运用暗淡的色彩来表达忧伤、沉重的情感。
三、音乐的点染1. 通过使用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来点染诗歌,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
2. 运用音乐符号的点染手法,通过借用音乐符号的意象来表达或突出诗歌中的情感或主题。
四、形象的点染1. 通过生动的形象点染手法,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或景物。
2. 运用隐含的形象点染手法,通过间接描述或者比喻手法来引发读者对于诗歌中图像的联想。
五、意象的点染1. 通过使用意象点染手法,通过巧妙地使用具象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或主题。
2. 运用符号意象的点染手法,通过将符号与意象相结合,来传递情感或者主题的深层含义。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诗歌中的点染手法,包括隐喻的点染、色彩的点染、音乐的点染、形象的点染和意象的点染。
每种点染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点染,诗人能够以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或传达主题。
通过对点染手法的研究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词的点染法(一)
诗词的点染法(一)引言概述: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深受启发。
在诗词创作中,运用点染法可以使作品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等方面更具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诗词的点染法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正文:一、运用形象的点染法1.通过形象细腻的描写,点染出作品的主题情感。
2.运用形象对比的手法,通过冷暖色调的点染来表现不同情感。
3.通过运用肖像的点染法,在作品中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4.利用视觉错觉的点染技巧,增加作品的写实感和艺术效果。
5.通过形象化的点染来抒发主题,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二、运用细致的点染法1.通过运用精确的描述,点染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细微情感。
2.通过点染细节,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3.运用细致的点染手法,展现作品中的微妙变化和氛围。
4.运用抓住细节的点染技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寓意。
5.通过细致入微的点染,使作品更具审美和思考的价值。
三、运用音乐的点染法1.通过运用韵律和节奏的点染,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感染力。
2.利用音乐元素的点染手法,使作品更加和谐和饱满。
3.通过点染音乐的语言,使作品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4.运用音调的点染技巧,增强作品的音韵感和韵味。
5.通过运用音乐的点染法,使作品更有节奏感和鲜明的个性。
四、运用色彩的点染法1.通过运用鲜艳的色彩点染,使作品充满活力和生机。
2.运用色彩的对比和组合,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3.通过运用冷暖色调的点染技法,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4.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点染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5.通过色彩的点染法,营造作品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
五、运用意象的点染法1.通过意象的点染,使作品更具寓意和象征力。
2.运用意象的点染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审美效果。
3.通过意象的点染技巧,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4.通过意象的点染法,使作品更贴近读者的心灵。
5.运用意象的点染,赋予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雨霖铃》点染手法浅析
《雨霖铃》点染手法浅析
《雨霖铃》是著名诗人唐寅的代表作之一,以抒情的语言倾诉情思,反映一位少年兄弟长久分离,一年仅有一次难得相见的情景。
该诗中的点染手法,即点评式的描写,是以极为精练而节制的语言把事物描绘出来,让读者看出其中的深度。
它用一句短小精悍的词语,把一个景物突出其中最纯美最好的一面。
此手法自唐代就有,它把不同的字形,隐喻情感一一安排,营造出一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气氛,让读者似乎可以看到点点星光,更加感受到作者那一份朴实的浓情。
该诗以唯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情景:温馨而令人难忘的相见场景,让人瞬间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中。
从山川的“春色宜人”、“夜来风雨声”到“星河欲满弓不张”;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里”,再到“天台一轮残阳里”,每个繁复的景象都清楚地展示出一种真挚的深情。
诗中的情景缓缓展开,描写的词语既到达人的灵魂,又令人深有同感。
《雨霖铃》以点染的手法,把远在千里的情义在精细的字里行间融汇贯通几何,使得其中的深情更触动人的内心,让人无可言喻的怀念着以前的美好时光。
诗歌鉴赏点染手法(一)
诗歌鉴赏点染手法(一)引言: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运用各种手法来表现作家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探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点染手法,并通过具体的小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正文:一、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感受或描述事物的特征。
2. 拟人:将非人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3.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传递深层含义。
4. 象征:通过符号和象征物来代表某种意义或象征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5. 对比:通过对比来突显事物的特点或增加情感的张力。
二、音韵手法1. 押韵:通过词语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增强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
2. 对仗:通过词语的意义和结构的对称呼应来加强诗歌的韵律美。
3. 破音:在朗读或演唱中,故意破坏音调,以表达情感的变化和冲突。
4. 声势: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排列,使诗歌的声音更加动感和激情澎湃。
5. 抑扬: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升降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三、意象手法1. 视觉意象:通过生动的视觉描述来勾勒出诗歌中的景色和图像。
2. 听觉意象:通过描写声音和音乐来引发读者的听觉感受和共鸣。
3. 触觉意象:利用触觉描述来增强读者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感知。
4. 味觉意象:采用味觉的描述来传递细腻的情感和思考。
5. 嗅觉意象:通过嗅觉的描写来唤起读者对于气味的感知和联想。
四、节奏手法1. 诗歌韵律:通过使用特定的音节和音调组织,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节奏感。
2. 快慢节奏:通过快慢的音节和句子长度来强化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3. 流畅与断续:通过语句的连贯和断续来表现出情感的流动和变化。
4. 重复节奏:通过重复某个音节或词语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和引发激情。
5. 复杂韵律:通过多变的音乐节奏和声调来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艺术性。
五、意境表达1. 深意:通过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2. 内敛:通过细腻和克制的语言展示情感和思考的内在世界。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点染手法
(一)明确特征,识别“点染”
1.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
2.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反之亦然。
3.从主次关系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
4.从抒情角度看,凡是点染之处,都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赏析,点与染的抒情情感是一致的,相融的。
染(具体描写):中间5句,对西湖初春景色的铺叙、渲染,借此烘托出游人春行的欢快心情。
点(表明情感):尾联,“爱”点明了作者对钱塘湖景色的喜爱之情,尤其是白沙堤。
通过这三个例子,老师要提醒大家,点染没有固定的顺序,我们只需依据诗歌内容找到正面点明情感内涵的局部和用景物来渲染衬托所点明情感局部的诗句即可。所以我们应充分借助“点染”的特征来判断诗歌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题步骤:释手法+析作用
第一步:指出“点”的内容,
第二步:指出“染”的内容,
第三部:指出“点染”这种艺术手法在本诗词中的作用——诗词点明的情感和景物渲染的作用。
【参考答案】本诗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先染后点
点(表明情感):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
染(景物描写):在末句的“点”之前,作者借众多秋天意象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先“点”后“染”再“点”
点(点明对象):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春行的最初立足点。
(二)借助特征,分析作用
诗歌鉴赏——点染手法
• 《青玉案》“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点(表明情感): “试问闲愁几许?” • 染(景物描写):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从三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表现 “闲愁”之多之长之久
• 《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 点(情感): 念 • 染(具体表现):
• “去去”——不忍离别的情态,一步三回头,五 步一叹息。 “千里”——渲染离别之恨的空间之远和时间之 久。 “暮霭沉沉”——渲染离愁之无绪。
•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 点(情感):“断肠人在天涯” • 染(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答题模板
• ××(点)来点名(出)××,××(染) 渲染了××。
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点染手法在高考中的考查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诗歌鉴赏——点染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点染手法”的内涵。 2 “点染手法”在高考中的运用
•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 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 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 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 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 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点,点染了杭州 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 染(具体描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 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接着从城 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 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手法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一、正染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
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诗歌中的点染手法
点染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将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
点是点明,即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染是渲染,即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揭示作品的主题。
点染之间必须一气而下,不能有他语相隔。
点染一词源于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用中锋点出景物,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
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如XXX《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过片几句,通过点染手法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
诗词中的“点染”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先染后点是情由
景生的表现方式,如XXX《送元二使安西》和XXX《芙蓉楼
送辛渐》。
先渲染送别的环境气氛,再点出主旨,表达情谊和深情体贴,告慰友人自己始终保持着清白的操守。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什么是点染?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一、诗中的点染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高考重庆卷古诗词鉴赏材料):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通过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表现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感情溪流一波三折,第四句是以景结情。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点染”的手法。
第三句先点明“边愁”,第四句则是由情入景,用清冷的秋夜、高空的明月、绵亘起伏的长城这样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渲染烘托“边愁”,使人们感受到戍边者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无限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有对现实的忧怨,也有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挚爱。
再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古诗词鉴赏材料):晓上空泠峡王闿运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峡中行船溯流而上的情景,这是借景抒情,是“染”,意在烘托“不解愁风水”。
第三句是“点”,点出作者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风波发愁为何事,这实质上是一种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又是“染”,用“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烘托“惯行不解愁风水”的心态,即诗人面对一切艰难都无所畏惧的傲然气度。
二、词中的点染请看下面例子(2006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材料):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略谈词的点染
略谈词的点染云南·昆明 / 刘桂华点染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法,这种绘画技巧,又被我国古代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所谓点,是指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如点明题旨或词意,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如紧承题旨、词意作具体、形象地描绘、渲染。
点与染必须紧密配合,不可有他语相隔,否则意脉一断,便无法发挥它们互相配合而产生的艺术功效。
词中的点染既可使作品主题明晰,又能使其得到渲染烘托,可以其独到的视角,细腻的情感,畅叙自我的襟怀,感动他人的心扉,或以景物作渲染烘托,使作者的愁情表达更为形象,或点染交叉变化,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收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使作品被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加多姿。
点染之法,大体可分为先点后染、先染后点、赓续点染三类。
一、先点后染先点后染,就是先点出写作目的或诗歌主旨,然后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染,这种手法在唐宋词中较为常见,如陆游《鹧鸪天》上片云:“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词的开端就点出作者的家远离尘俗,直抒他对世俗尘事全不关心。
“斟残”“卷罢”两句就“尘事不相关”渲染,展现出啸傲山林、流连诗酒的生活画面。
又如赵长卿的《临江仙·暮春》上片:“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盖词是作者南渡后怀念家国所作。
“过尽”两句点出思乡情绪,两个“尽”字极写其苦盼故园音讯而不得的无奈与失落;“一春”三句描绘飘零、悒郁、憔悴的自我形象,渲染了悲苦落寞的心事。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两篇)
引言概述:点染是诗词鉴赏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它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选择,以点亮文字的色彩、增添意境的层次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是什么意思。
一、点染手法在诗词中的基本表现形式1. 色彩点染:通过运用色彩的对比、变化、互补等手法,使诗词中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 感情点染:通过将情感与事物形象有机结合,使整个诗词更具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3. 意境点染:借助隐喻、象征、对比等手法,以意境的变化与转化点染诗词,令读者陶醉其中。
二、点染手法在诗词中的典型应用1. 运用深浅对比点染:通过对事物的明暗变化进行描写,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引发读者深刻的感受。
2. 运用色彩对比点染:通过利用不同色彩的交织、对比,使描写更加丰富多变,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3. 运用感官刺激点染:通过对五感的描写,让读者在阅读诗词时能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4. 运用音乐美感点染:通过对诗词中的音韵、节奏等进行描写,使之具备音乐的美感,增强读者的审美体验。
5. 运用意象转换点染:通过将不同的意象进行转化,给人以意外的感受,从而达到点染诗词的目的。
三、点染手法对诗词鉴赏的意义1. 丰富诗词的形象:点染手法可以让诗词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思。
2. 深化诗意的层次:点染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给人以艺术享受。
3. 渲染情感的凝聚力:通过点染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词传达的情感更加深刻,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四、点染手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1. 古代点染手法的特点:古代的点染手法注重意象的运用,追求意蕴的深刻和情感的抒发。
2. 现代点染手法的更新:现代的点染手法更加注重形象的生动和细节的描写,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意境的转化。
五、点染手法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应用1. 借鉴传统点染手法:当代诗歌创作可以借鉴古代点染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化的作品。
2. 引入新的点染手法:当代诗歌创作也可以引入新的点染手法,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为读者呈现更多元化的作品。
论唐宋词“点染”的艺术
论唐宋词“点染”的艺术论唐宋词“点染”的艺术赵雪沛陶文鹏内容提要“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
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与染穿插交织等。
“点染”手法在唐宋词中的具体运用有一定规律,点常出现在词的开篇、结尾、换头等关键处;染则有淡笔白描与工笔彩绘、写实与虚构乃至浪漫神奇等多种笔法。
唐宋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是词对绘画技法的借鉴吸收,体现出宋人开拓创新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唐宋词点染关系艺术近代词学家在唐宋词的作品中,总结与概括出两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为勾勒,一为点染。
两者都是从古代绘画技法中借用过来的。
关于勾勒,近年来已有多篇论文作了阐发;而对于点染,至今尚未见有专文研究。
因此,笔者撰写此文,对唐宋词人运用点染的艺术经验试作探讨。
一、“点染"技法的来源与内涵唐宋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之吴道子、阎立本、张璪、李思训都是驰名当时的大画家,诗画双绝的王维更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代时期的君主多喜爱文艺,李璟、李煜父子在位时都优待画家,李煜本人亦兼工书画。
前蜀与后蜀的统治者也都热心绘事,后蜀后主孟昶还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翰林图画院。
宋朝的皇帝也喜爱并提倡绘画,宋徽宗赵佶即是著名的花鸟画家。
宋代文人多才多艺,不少文坛大家兼擅书画,文人画由此大兴,各种论画之作也应运而生。
如苏轼集中便有相当数量谈书论画的诗文。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一些词人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将绘画的某些技法融入词的写景造境当中,点染手法即是运用得颇为成功的一例。
所谓点染,原是绘画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被成功地移用到词的创作里。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熙载最早在词论中提出点染技法,他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引言概述:
一、意象点染
1.展现自然景物
a.以山水为背景
b.描绘花草树木
c.借用天象
2.通过人物形象点染
a.人物的外貌与内在特征
b.人物的身世与命运
c.人物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二、符号点染
1.动用动物符号
a.鸟兽昆虫象征
b.宠物与主人的象征关系
2.运用五行八卦符号
a.阐释阴阳五行
b.运用八卦变化
3.借用色彩符号
a.颜色与情感的关联
b.色彩的象征意义
三、意蕴点染
1.隐喻
a.对比隐喻
b.类比隐喻
c.借物隐喻
2.意境转化
a.由静入动
b.由明入暗
c.由高入卑
四、情感点染
1.借景抒怀
a.自然景物的怀旧与寂寞
b.人物行为与情感抒发
2.内心独白
a.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葛
b.反映人物的思考与感悟
五、节奏点染
1.音韵的运用
a.押韵手法的运用
b.重音与轻音的呼应
2.篇章结构与措辞的安排
a.语言的整齐与流畅
b.节奏的变化与转折
总结:
点染手法是古诗词曲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意象、符号、意蕴、情感和节奏的点染,诗人能够创造出深邃而富有韵味的作品。
在点染的过程中,诗人通过精准而巧妙的选择和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无论是展现自然景物,还是借助符号和意蕴进行点染,这些手法都为古诗词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通过对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并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点染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法。
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
两法交互使用,画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图。
点与染,这种绘画技巧,被我国古代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
这位清代文学批评家告诉我们,“点”就是“点明”。
“染”就是用景物来烘托。
根据这种解释,《雨霖铃》中还有一处“点染”。
那就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里先点明“去去”,这次分别是去了又去,远而又远,然而这“去去”的具体情状又怎样呢?紧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种景物来渲染。
衬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长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点染也有用在诗中的。
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里“归思”是点。
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来染。
岑参的《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先点明无处投宿,再用“平沙万里”来渲染,这样,诗的意境全出来了。
点染还有用在曲中的。
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先写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在刻意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的气氛下。
结句为“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点睛之笔。
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
综上所述,点染手法包含“点”与“染”,是辩证对立统一的两方面。
“点”,指的是画龙点睛的主句(或中心词)。
它在适当的地方(或开头。
或结尾)点明诗的旨意。
“染”,是用意象来烘托渲染,最好伴用各种修辞手段。
这样点与染结合运用。
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感情。
能够增强诗词的艺术魅力。
了解点染手法,有助于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还可以运用到诗词的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