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折子戏,该剧原名为《红色娘子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该剧以唐代诗人王之涣与杜牧的《琵琶行》为题材,通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女性封建观念束缚下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全剧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西厢记》主要描写了李娘子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张生是一个读书人,为了进士而来到娘家的庄子做客,偶然遇见了美丽聪慧的李娘子。
在共同的兴趣和志向下,二人逐渐相互吸引。
然而,由于李娘子的身份地位差异,以及封建家庭的束缚,他们的爱情并不被社会所接受。
张生在李娘子的妹妹许乐儿的帮助下,秘密与李娘子书信往来,进行暗中约会。
但是,二人的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依然困难重重。
他们面临着李娘子的强迫嫁人和张生的窘境,经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最终他们顺利通过策略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婚姻。
剧中李娘子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她具有聪明才智和决断力,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敢于冒险,不受红尘所累。
而张生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尽管他来自封建社会,但他对于个人幸福有着坚定的追求。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人为之动容,展现了人性的追求和智慧的力量。
《西厢记》通过反映人性和爱情对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极权的不满。
剧中很多具体情节和对白,如李娘子劝懒许乐儿努力的话语、婚姻和父母媒人之间的矛盾等,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启示性的讽刺。
该剧中对于女性的关注也是独特的,它展现了女性从被动到主动的历程,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寻求声音和尊重的努力。
此外,《西厢记》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该剧使用了成熟完善的对白形式,情节发展自然,剧情曲折动人。
它不仅注重情节的衔接和角色的心理刻画,还注重舞台上的艺术效果。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心的舞台设置,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中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西厢记》每回概括200字
《西厢记》每回概括200字西厢记每回概括第一回悬镜台上诱唱,并怒斥潘金莲妖媚无耻。
第二回牡丹亭前遇相思,留连忘返生离死别。
第三回情窦初开亲亲密密,芳草迷眼意意扑扑。
第四回柴桑亭处枕离愁,美女相逢忧心纠结。
第五回同门异梦两心远,亦舒深情别有时。
第六回举案齐眉心有灵犀,枷杨花笑傲短亭西。
第七回一场宫闱情愫暗动,七夕之夜欢娱绵绵。
第八回品笛僧来沧海笑,驾风船上天空舞。
第九回赵楚两家喜得千金,天定终成姻缘合。
第十回生死之间命运捉弄,爱恨交织未了情。
...(以此类推,依次概括剩余回数)西厢记全文概括《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剧作,共分十二回。
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与严郑妾之间的爱情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儿女柴荣、李龙、张菊等在相思之苦中,艰辛奋斗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剧中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华丽动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珍品之一。
全文的主要情节包括:宴词对唱、牡丹亭游观、柴荣相思、柴荣奉图、柴荣求医、李龙学书、张菊招亲、罗宼买棺、俗临阵辞、籍夫人拜寿、订亲、阻婚等。
这些情节构成了剧作的主要线索,通过反复的磨难和考验,最终塑造了主人公们的真挚爱情、坚贞品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整部剧作以其深情动人的爱情描写和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而深受读者喜爱。
《西厢记》无论在情节发展还是人物形象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不仅展示出了古代女性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女性地位的局限。
同时,该剧中丰富的音乐、舞蹈和曲艺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充满唯美情致的艺术画卷。
总之,《西厢记》是一部具有深厚人文主题和艺术魅力的古代剧作,通过其精巧的剧情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传递了对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真挚表达。
西厢记(每本内容概要)
西厢记(每本内容概要)《西厢记》王实甫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乃前朝相国之千金小姐。
莺莺年逢十九,貌若天仙,诗词、女红无不精通。
崔相国不幸逝去,莺莺与母亲一道扶灵柩至博陵安葬,因路有险阻被迫停留于河中府普救寺内。
西洛人张君瑞,父母双亡,功名未遂,四处飘游。
上朝取应途中路过河中府,便从下榻小店得知此处名胜香火宝地普救寺想去散心游玩一番。
至寺中,长老法本大师因事外出。
在法聪和尚的引领下,张生有信瞻仰了佛像。
却也无意中巧遇了寺中玩耍的莺莺。
莺莺那袅娜、旖旎的倩影深深的刻入了张生的心坎。
张生为了与莺莺相见再次进寺拜谒了长老法本大师。
并不惜银两向长老开口求借僧房一间,早晚温习经史之用,而心中盼得却是与莺莺同住一间庙宇好与她亲近。
就在张生与长老长谈时,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来传崔老妇人的问话。
长老告诉红娘崔相国的法事定于本月的二月十五日举行。
说罢,长老便与红娘去往佛殿。
长老将为崔相国办法事一事告诉了张生。
此时,张生被莺莺的孝心感动认为自己也应为已故的父母尽孝,便备五千钱添一份斋追荐父母。
与莺莺相见的急切心情促使张生在门外等候红娘,正巧遇上红娘去给老夫人回话。
见到红娘,张生立即拜揖,急忙自报家门并开始打听起莺莺的事儿。
红娘一听便立马呵斥了回来,告诫他,她们小姐是规矩人家,家中对礼数也要求相当严格,老夫人更是从小就教育小姐,不许再来胡说。
红娘回复老夫人的话,便来到莺莺房里将刚才门外巧遇张生的经过告诉了莺莺。
莺莺也再次嘱咐切勿将此事告于夫人。
月明星稀,蛙叫虫鸣闹得张生辗转反侧,怎知这哪是院外的嘈杂惹得他心烦,他的心儿早就不知何时飞进了西厢。
从僧侣那得知莺莺每晚都会在花园烧香,便出来守望。
见红娘携小姐出来后,张生静静倾听莺莺的祝告。
见莺莺迟迟不愿透露最后的心愿,红娘索性讲了出来:“愿姐姐早寻得一个姐夫,也带上红娘!”莺莺倚栏长叹似有所思,张生将一切都看在眼里映景小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赴京赶考的书生张生在普救寺偶遇相国千金崔莺莺而一见倾心,向她表露了爱慕之意。
崔莺莺也对张生渐生情愫。
不料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欲将崔莺莺抓走当压寨夫人。
情急之下,崔夫人声称将崔莺莺许配给能退兵的人。
张生因此给知交好友武将杜确修书求援,解了普救寺的危难。
结果崔母言而无信,食言赖婚,以崔莺莺已经许配给侄子郑恒为由,使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
张生思念成疾,卧病西厢房,崔莺莺让侍女红娘探望张生并写诗相约。
几经波折,二人结成百年之好。
崔夫人起疑心后拷问红娘,红娘如实相告并晓以大义,无奈假装同意二人的婚事,并以门第为由让张生即刻赴京应试。
崔莺莺在家等张生归来,表哥郑恒骗她说张生考中后被别的大官招为女婿,已经抛弃了崔莺莺,崔莹莹听后伤心不已。
但是红娘传来好消息说张生确实考中,并且没有变心,而且张生向皇帝说明了二人的关系,皇帝还专门赏赐了崔莺莺一身凤冠霞帔。
杜确也及时赶来,证明确有此事,从而揭穿了郑恒的谎言。
最后在众人的祝贺下,张生和崔莺莺喜结连理,并且二人在佛前许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故事梗概(精选五篇)
西厢记故事梗概(精选五篇)第一篇:西厢记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第二篇:西厢记浅析崔莺莺的内心世界【摘要】元杂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体现在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等方面。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西厢记》是元代传世四大名剧之一,自宋元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本剧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段跨越阶级和政治界限的禁忌之恋。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第一幕:情窦初开第一幕展示了男主角张咏春与女主角红娘的初次相遇。
张咏春修读诗书才华出众,与红娘一见钟情。
红娘感受到他的真诚和才情,并答应帮助他得到心仪的女子名媛李师师。
第二幕:约会与相识张咏春经过红娘的安排,在花园与李师师相遇。
他们互相倾诉心声,彼此产生了浓厚的情愫。
尽管他们的身份悬殊,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在这个约会中日渐升温。
第三幕:爱情的考验这一幕描绘了张咏春与李师师爱情的考验。
张咏春被贬斥到远方,与李师师的交往变得困难。
然而,他们的爱情依然坚不可摧。
张咏春为了表达爱意,写下了“花木兰曲”,让李师师感受到他的真挚。
第四幕:相濡以沫张咏春被贬斥到离李师师千里之外的地方,两人只能依靠互相写信来维持感情。
然而,几经波折,张咏春与李师师的信件被恶人截获。
面对这样的阻挠,他们决定以“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方式再次见面。
第五幕:皇帝的干预这一幕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压力的增加。
李师师成为唐明皇的贵妃,而张咏春作为平民无法再继续他们的爱情。
幸运的是,唐明皇对这对恋人的感情表示理解,并且决定以皇帝的身份帮助他们。
他为李师师封号“横塘遗韵”。
两人终于得以在一起。
第六幕:幸福的结局《西厢记》的结局非常美满。
张咏春和李师师终于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的爱情战胜了一切困难和障碍。
这个剧目以其浪漫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音乐成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经典之一。
《西厢记》是一部极富浪漫情怀的剧作,通过展现禁忌之恋的痴情与努力,表达了爱情的伟大与强大。
这部作品感动了无数观众,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结通过《西厢记》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出关于爱情与社会隔阂的戏剧。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情节推进自然流畅,情感细腻真挚。
在中国文化中,这部作品被视为表达爱情的代表之作,也成为古代传世剧目中的瑰宝之一。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厢记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西厢记》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简称,全剧讲的是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西厢记》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爱情观。
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第一本:张生在普救寺遇见崔莺莺,一见钟情,但无法接近。
孙飞虎围寺要强娶莺莺,崔母许诺谁能退贼就嫁给谁。
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来救,平定了乱兵。
第二本:崔母食言不肯嫁女,张生相思成疾。
莺莺暗中倾心,红娘出面撮合。
张生在花园弹琴唱歌,莺莺听了动情。
第三本:张生翻墙进花园,与莺莺相见,被红娘拦阻。
张生写信表白,红娘转达。
莺莺回信约会,张生欣喜。
第四本:张生再次翻墙进花园,与莺莺相会,被红娘责骂。
张生求情,红娘同意帮忙。
张生与莺莺私定终身。
第五本:崔母发现女儿私通,责问红娘,被红娘说服。
崔母勉强答应婚事,但要求张生上京赶考。
张生考中状元,回来迎亲。
郑恒造谣说张生已有新欢,想夺取莺莺。
张生及时赶到,郑恒自杀。
张生与莺莺喜结良缘。
— 1 —。
西厢记原文白话文翻译
西厢记原文白话文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概述《西厢记》及其作者王实甫2.《西厢记》的故事梗概3.白话文翻译的重要性4.《西厢记》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的比较5.总结正文《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张生、崔莺莺和红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爱情画卷,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书生张生在赴京赶考途中,因天气炎热,借住在普救寺。
在寺中,他巧遇了前来为亡夫做法事的崔莺莺母女。
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但因种种原因,两人无法直接表达心意。
此时,聪明机智的红娘出现,她设计让张生与崔莺莺在西厢相见,从而成就了他们的爱情。
然而,崔莺莺的母家因种种原因反对这桩婚事,张生则在众人的帮助下,历经曲折,最终赢得了崔莺莺的芳心。
白话文翻译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多为文言文,其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阅读起来较为困难。
而白话文翻译则能够将古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读者理解和欣赏。
以《西厢记》为例,原文中的描述往往较为繁琐,如“崔莺莺者,河北清河人也。
父早丧,母氏改适。
虽有继承,非其所愿。
托之普救,随母从良。
”这段描述,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颇费周折。
而经过白话文翻译后,这段描述变为:“崔莺莺,河北清河人。
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
虽然有家产,但她并不愿意接受。
于是,她选择在普救寺出家为尼,跟随母亲生活。
”这样的表述更加简洁明了,便于读者理解。
总的来说,《西厢记》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的比较,让我们看到了白话文翻译的重要性。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爱情小说之一,由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所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崔莺莺与男主角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与张生相识后,二人相互倾心,但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故事。
故事开始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相识的过程。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张生相识,并对他产生了好感。
而张生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他对崔莺莺的美丽与聪慧深深着迷。
两人在相识之后,逐渐产生了爱情之情。
然而,由于崔莺莺的身份与家庭背景,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碍。
崔莺莺的母亲希望她能够嫁给有钱有势的人,而不是一个贫穷无名的青年。
因此,崔莺莺的家庭成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障碍。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崔莺莺与张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与磨难。
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家庭的反对、社会的非议等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
最终,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们得以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西厢记讲述了一段跨越阶级、家庭、社会的真挚爱情故事,展现了崔莺莺与张生在爱情面前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执着。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曲折有趣,给人以深刻的感悟与启发。
通过阅读西厢记,人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与美好,体味到爱情所具有的力量与魅力。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与情感的爱情小说,它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故事中的爱情主题也是永恒的,它让人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美好与伟大,为人们心灵带来了一丝温暖与慰藉。
因此,西厢记无疑是一部值得人们品味与珍藏的经典之作。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
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2.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
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3.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
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扩展资料: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概述
•《西厢记》是元代名剧《情报西门庆》的续篇,由明代作家王实甫创作。
•该剧以唐代杜牧《牡丹亭》中与寡妇荐才、荐儿有关的故事为蓝本,并加入了元代裴度《西施记》的情节。
剧情
第一批
•主线:寡妇荐才
–寡妇柳如是为了给荐才找妻,决定以死勒令丈夫荐才再娶,丈夫荐才被逼无奈,开始物色女儿和西门庆作媒。
–荐才在寡妇的安排下与李娇儿初次相见,两人一见钟情。
•支线:西门庆与吴月娘
–西门庆在林氏祠堂中偶遇吴月娘,为其痴迷,展开了追求。
第二批
•主线:寡妇荐儿
–寡妇柳如是为了让荐儿脱颖而出,借荐才的死令再婚之名,替代荐才见了一个富商,情意暗送。
–荐儿拒绝和富商成亲,最终与西门庆私奔。
第三批
•主线:吴月娘与西门庆的纠缠
–西门庆对吴月娘的痴恋不减,为了得到她,不顾家庭纠葛一直追求。
–最终,通过种种阻碍、纠纷和误会,两人终于携手走向幸福。
艺术特点
•妇女形象塑造:表现了妇女不仅外表美丽,还有智慧和机智,对爱情积极主动。
•闺阁体小说的影响:采用了典型的闺阁体结构,重视心理与情感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运用:通过描写房间内的布置和物件,突出角色心理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结语
•《西厢记》以其浪漫的爱情故事、精美的描写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该剧,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问题。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梗概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是一部爱情剧,写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叙述了崔、张的相遇、爱慕、难舍和离别,其间穿插着老夫人的主婚,红娘的助兴,赖简、崔老夫人、张生母亲等人的反对等情节。
红娘作为传书的使者,有力地促成了张、崔二人的姻缘,并直接造成了老夫人的悔婚,而在欢庆合卺时,老夫人又一次反悔,从而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故事主要讲了唐朝普救寺的长老长老法聪禅师,看中了一位名叫莺莺的女子。
当时,她正在老夫人的寺院里烧香拜佛。
张生向她诉说自己的满腹心事。
两人一见钟情。
但这事被崔相国知道了。
于是,他先设计骗得莺莺与自己成亲。
可是结婚当晚,张生却被老夫人叫去。
原来老夫人嫌弃莺莺不是清白人家的女儿,不同意他们的婚事。
第二天,张生便偷偷出走了。
莺莺对老夫人的顽固不化非常气愤。
红娘把她偷藏的诗给张生看了。
张生才知道自己误会了莺莺,就连夜赶回相府,和老夫人言归于好。
张生被迫娶崔莺莺之后,两人情投意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崔母发现崔莺莺私自出门,便写信给相府,要求退婚。
谁知崔相国早已察觉,并派家人前往莺莺处将她带回。
张生本想追上去,但听说莺莺回来,只得退了回来。
两年过去了,老夫人让张生带着莺莺去寻找红娘,想要成就这段姻缘。
红娘识破了他们的用意,想要拆散这对恩爱夫妻。
最后红娘费尽口舌说服了老夫人。
老夫人终于同意他们成婚。
两人终成眷属。
最后,他们双双离开了普救寺。
该剧塑造了温顺贤慧的莺莺、忠诚老实的红娘、性格暴躁的崔母、天真纯洁的丫环红娘等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红娘,更是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重男轻女,导致很多人家都生了女孩,女孩自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在外面玩耍,因此,女孩的童年很少快乐。
所以,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也要对妹妹更加友善,体贴。
小时候,家里条件好,我就喜欢坐在妈妈旁边,听她给我讲关于杜丽娘的故事。
在妈妈眼里,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做什么事都不用大人操心。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元曲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戏剧家王实甫所著。
故事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唐朝,祝英台是一个有才貌的女子,她在家乡祝家读书,与梁山伯在祝家相识并相爱。
但由于祝家的门第和梁家的贫寒,两人的爱情遭到了祝家的反对。
祝英台被迫与梁山伯分离,被送到远方的梁家为儿媳。
在梁家,祝英台过着苦命的日子,但她始终忠贞不渝地等待着梁山伯。
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祝英台在梁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她与梁山伯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
后来,祝英台终于不堪忍受,决定逃回家乡与梁山伯相会。
在一次狂风暴雨的夜晚,祝英台骑着马,穿越风雨,终于来到了梁山伯的坟墓前。
她的真挚爱情感动了上天,风雨停歇,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两人终于相会在一起。
然而,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却以悲剧收场,因为祝英台的父亲得知了她私奔的事情,将她软禁在家中,最终祝英台因思念梁山伯而病故。
西厢记以其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和追求。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表现了爱情的伟大、纯洁和坚贞,感动了无数读者。
这部作品也影响了中国戏曲、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与悲剧的爱情故事,它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部作品以其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唐朝,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是一个书生,祝英台是一个富家小姐,两人在一次相遇后相知相恋,但由于家庭阻碍和社会压力,两人的爱情遭到了重重阻挠。
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磨难之后,他们最终化为蝴蝶,飞舞在一起,成为了一对永远相伴的神仙。
故事的开头,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相识相知的过程。
梁山伯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书生,他对文学和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祝英台的家中,与祝英台相识。
祝英台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她对梁山伯的才华和风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人在相处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他们的爱情之花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悄然绽放。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阻挠。
祝英台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将她嫁给富家子弟,而梁山伯的家境却十分贫寒,无法与之匹配。
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梁山伯和祝英台深感无奈和悲伤,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之后,梁山伯和祝英台终于决定私奔。
他们在一夜之间匆匆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逃亡的旅途。
然而,逃亡的路途充满了艰难和险阻,他们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但他们的爱情却愈发坚定和深厚。
最终,他们在一座荒凉的山洞中相会,相依相偎,发誓要永远相伴。
然而,命运的捉弄却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变得更加坎坷。
祝英台的父母派人前来追捕他们,梁山伯和祝英台再次陷入了绝境。
在一次追捕中,梁山伯和祝英台被迫化为一对蝴蝶,飞舞在一起,成为了一对永远相伴的神仙。
西厢记故事梗概就是这样,它以其深刻的爱情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传奇,更是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和珍视。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由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所著。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情感丰富,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唐代,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崔莺莺与男主角张生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而张生则是一个有才华的书生。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知相恋,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顺利。
故事的开端是崔莺莺的父亲崔端节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远方,崔莺莺因思念父亲而踏上了寻访的旅途。
在途中,她与张生相遇并相爱,但由于身世的原因,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阻挠。
张生在追求崔莺莺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爱着崔莺莺。
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张生为了与崔莺莺相见,不惜冒险前往崔家,经历了千难万险,最终成功与心爱的女子团聚。
而崔莺莺也在父亲的支持下,与张生结成了连理。
他们的爱情故事最终圆满结束,成为了经典爱情传奇中的一段佳话。
通过《西厢记》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爱情的真挚与坚贞,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曲折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它也对后世的文学、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西厢记》以其深情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描写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厢记的故事
西厢记的故事
《西厢记》是明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古典剧作,被誉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一。
该剧以唐代文人范仲淹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为基础,描绘了一个才子佳人相遇、相爱,却因众多阻碍与纷争而导致情感曲折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的洛阳城。
范仲淹是一位文才出众的学子,深受母亲和后母的厚爱。
他在读书期间,意外间遇见了杜丽娘,杜丽娘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她与范仲淹一见钟情。
两人因为才子佳人的身份,注定要经历诸多爱情的考验。
然而,命运迎来了转折。
范仲淹被举荐入朝,离开洛阳,他们的爱情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杜丽娘被迫离开家乡,背井离乡去找范仲淹。
这期间,不论是上天的考验还是人为的纠葛,两人都经历着痛苦和困难。
尽管如此,范仲淹和杜丽娘的爱情终究没有被磨灭。
他们以无尽的坚持与努力,最终得以相聚。
最后,他们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西厢记》以其真实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情感的力量。
它不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揭示社会通俗生活和婚姻观念的作品。
通过融入了现实主义元素,它给人们带来了共鸣和思考,成为中国戏剧史上才子佳人题材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简介故事
西厢记简介故事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绝无仅本的艺术佳作,出自于宋代文学家施耐庵之手,是宋代著名文豪苏轼的代表作。
《西厢记》讲述的是苏轼肆意玩弄感情的故事,他邂逅美艳的少女春梅,她与其本身的宦官男主张锦有着心有灵犀的秘密。
梅夫妇受锦的迫害,又受到相关官府的攻击,最后锦被捕入狱,梅夫妇也被赶出西厢,令人唏嘘不已。
苏轼掩饰自己的情感,改变了故事的发展,他利用自己的势力释放了锦,把梅夫妇带回了西厢,而他们也重新和睦地生活在了一起。
最终,苏轼把锦和梅夫妇的故事写成一部传世佳作《西厢记》,以此来抒发自己的爱恋情感,并告诫读者对人们的言行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会。
《西厢记》的推出,引起了中国史上最热烈的反响,弥漫着宋朝风格的柔美爱情,使人们深深的着迷,恍惚间如身临其境,而苏轼的慧心与智慧也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肯定。
今天,《西厢记》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苏轼艺术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体会到宋朝文艺精神气质,学习到宋朝爱情教育的思想。
- 1 -。
王实甫西厢记故事梗概
王实甫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也是京剧中的一种。
该剧以隋唐时期的贵族女子李娘子和草根科举进士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为追求真爱所进行的艰辛奋斗,以及他们面对社会压力和种种困难的坚持和勇气。
故事开始,宝源县进士张生被上京任职,途经柳州时,他邂逅了宫娥兰若,二人相见恨晚,彼此陷入了热烈的爱情之中。
然而,张生仕途坎坷,家境贫寒,无法与兰若有更进一步的交往。
情愿张生下凡修行,但是兰若的家族不同意,于是她对张生写下七封书信,分为十年一发,寄给张生。
多年后,张生因病思念兰若,经著名剑匠杨拮把的帮助下,得到了兰若的消息。
张生赶往京城找到了兰若,两人重逢之时,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张生向兰若诉说了他这十年来对她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持追求真爱的决心。
兰若对张生的感动也溢于言表。
然而,兰若的家族对这段姻缘持反对态度,出于家族的声望和地位考虑,一力反对张生成为兰若的夫君。
即使如此,张生和兰若依然决定顶住家族压力,坚守爱情。
张生和兰若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终于打动了兰若的家族长辈,赢得了他们的认同。
兰若的侄儿魏宗室也在二人的努力下,放下了曲高和寡的心结,向兰若嫂嫂道歉,并决定帮助他们实现婚姻。
在各种插曲和曲折后,张生成功地追求到了自己的真爱兰若,并与她结为夫妻。
整个故事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追求真爱的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评。
通过兰若和张生的跨越阶层和道德的爱情,王实甫再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相爱、思念、抗争与独立,诠释了人性中最美好和纯真的追求。
《西厢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以其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和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弘扬了真爱、批判压迫和束缚,同时也展示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勇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西厢记酬简原文
西厢记酬简原文
摘要:
1.西厢记概述
2.酬简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3.酬简原文的艺术特点
4.酬简原文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
它是元代杂剧大师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部杂剧,讲述了张生、崔莺莺和红娘三人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优美的文辞和曲折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酬简原文是《西厢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描绘了张生和崔莺莺两人相爱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中,张生和崔莺莺通过诗词酬唱,表达了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这一部分的内容,既体现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也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酬简原文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采用了诗词酬唱的形式,使得文本具有了韵律美和音乐感。
其次,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得文本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再次,它通过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使得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深入人心。
酬简原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西厢记》中的经典部分,被后人传颂不衰,而且也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如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都受到了酬简原文的启发和影响。
同
时,酬简原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体现了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真挚感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酬简原文是《西厢记》中的重要部分,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优美的文辞和曲折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颂经礼拜的仪式)
张珙去长安赶考,中途想去拜 见杜确,于是就来到了蒲关, 他没有直接去见,而是找了 一家旅店住下,从店主那里 得知普救寺是有名的古刹 (岔),就去游览了普救寺。 崔张在普救寺相遇,都是少 男少女,一个英俊潇洒,一 个倾城倾国,二人便一见钟 情。张生见了莺莺,早把拜 见杜确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借口读书,搬到寺中居住, 以便伺机向莺莺求爱。
•
红娘是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 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 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
• 老夫人是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形象。
(三)杰出的语言艺术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一)杂剧的特点 1、剧本结构 • 元杂剧剧本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个别的有五折或若干 折的台本戏,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一般四折为一 本。剧本末尾还有一个“题目正名”。 2、剧本内容 • 元杂剧的每一折内容上都包括曲词、宾白、科范三个部分, 曲词前面冠以宫调和曲牌,舞台演出上则表现为唱、科、 白三个特点 。 3、演出角色 • 元杂剧上场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但全剧主 角只能是末或旦中的正末、正旦,净、杂两类及末、旦的 其他只能作配角。 •
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一)高超的结构艺术 • 1、创新了体裁 • 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对体裁进行 了更新,用五本21折连演一个故事,是一个空前 的创举。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方式,有些折 不限于一人主唱,都体现了作家的创造精神。 • 2、情节单纯、结构严谨 • 全剧主要写了崔张爱情故事,以崔、张、红 娘,同老妇人之间的冲突构成基本冲突线,以莺 莺同红娘、张生之间的冲突构成辅线,始终围绕 崔张爱情,情节单纯,不枝不蔓,结构严谨。
•
•
“突转”是使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突转”与悬念紧密联系。“围夺”给崔张爱情 带来危机,是一突转,“赖婚”使崔张由希望到 失望,红娘从喜悦到烦恼,整个剧情从欢乐到悲 愤是典型的“突转”,“赖简”莺莺变卦,出乎 张生意料,又是一突转,“拷红”又使崔张爱情 由酬简后的欢乐跌入冰山,继尔又化险为夷,又 是一大突转。 • “悬念”和“突转”的运用使剧情波澜起伏式 地向前推进,如此大起大落,实属罕见。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
莺莺是爱张珙的,但 她毕竟是大家闺秀, 在行动上又有点矜持, 这使张羞病交加,一 病不起。莺莺觉得过 意不去,经过思想斗 争,终于和张珙私定 终身。
不久,老夫人发现了 蛛丝马迹,拷问红娘, 红娘据理斗争,以正 义和智慧,迫使老夫 人勉强允婚。但老夫 人逼张赴试,崔张被 迫分离。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人。
兰闺久寂寞,无计度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人。
河桥守将孙飞虎得知莺 莺长得貌美,便兵围普 救寺,想夺莺莺为妻。 情急之下,老夫人以许 莺莺为妻作条件,求退 兵之策。这可乐坏了张 珙,便修书一封,请白 马将军杜确出兵解围。 可是事成以后,老夫人 赖婚,张珙大失所望。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
莺莺好久不见张珙,非常思念, 就让红娘去看望张珙,这时张生 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 张珙趁机写了一封信,让红娘捎 给莺莺,莺莺看了得知张生抑郁 相思成病,疼在心里,但表面上 要勃然大怒,指责红娘捎信。然 后,莺莺借指责张珙之名,写了 回信。张珙看了大喜,信中写了 一首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其实是暗约张珙相会。便去幽会, 结果被莺莺骂了一顿,张羞病交 加,一病不起。
(二)思想意义
《西厢记》通过描写张珙和崔莺莺的爱 情故事,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 姻制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 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 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 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三)人物形象
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 力为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 为一方,通过冲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 红娘,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不同小可, 乃是天地妙文,自从有 此天地,他中间便定然 有此妙文。不是何人做 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 自己劈空结撰而出。若 定要说是一个人做出来, 此一个人即是天地现身。
结构艺术
一条主线:莺、张的恋爱 与婚姻 展开了莺、张、老夫 人、红娘四人之间的矛盾 两条副线:小姐与红娘的 关系(从不信任到信任) 小姐与张生的关系(不断 解放自己)
六、《西厢记》的影响
• 《西厢记》的影响很大,在当时就已经 “天下夺魁”。可以说曹雪芹是这部戏的 最好知音,连同继承它的传统的《牡丹 亭》,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 下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 曲惊芳心”一回,对贾宝玉、林黛玉叛逆 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 在当代,白朴、郑光祖都对它进行模 仿学习。有人曾将它改编为《南西厢》, 用昆曲演唱。
3、“悬念”和“突转”的运用,具 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 作品许多地方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兵围普 救寺”为莺莺的命运和崔张爱情的发展创造了悬 念,杜确退贼兵,使悬念解除,但“赖婚”又引 起新的悬念,“酬简”使赖婚悬念得到了部分解 答,“拷红”又起悬念,拷红之后老夫人勉强允 婚,使悬念解除,紧接着逼张生“赴考”又起悬 念,直至剧尾才使悬念解除,同时也使赖婚的悬 念得以完全解除。这样就安排了“围夺”、“赖 婚”、“拷红”、“赴考”可谓悬念丛生。
• 曲词具有典雅清丽的特色,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 如写张生,语言清丽洒脱。 • 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 无名誓不归”。 • 写红娘,语言锋利、俏皮、泼辣,俗语成语也常常脱口而 出。 • 【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 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 写莺莺,语言旖旎、凝重、蕴藉。 •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剧中妙辞佳句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如第四本第三折的 长亭饯别,就非常优美。 •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迤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总之它的语言熔铸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炉,形成了 通俗晓畅与秀美华丽相统一的特点,摇曳多姿,诗意如 流。 • 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的文采赞叹不已:“王实甫之 词,如花间美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 洛浦。”
3、红娘
红娘是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 《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 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 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 人物广泛和深刻。
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 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但在“白马 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 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 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 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 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 的后果。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
张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 等着朝廷授官,期间给莺莺 写了一封报喜的信,崔家一 片欢腾。但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莺莺的未婚 夫郑恒听说莺莺被张生抢走 了,恼羞成怒,决意要破坏 这桩好事。他声称张生已与 卫尚书的千金成了婚,要莺 莺作二房。老夫人听信了谎 言,又将莺莺嫁给了郑恒。 在就要成婚之际,张生被授 予河中府府尹,衣锦还乡, 揭穿郑恒骗婚谎言,郑恒触 树而死。最后,皇帝赐婚, 有情人终成眷属。
2、张生
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 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 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他父母双亡,四海为家,去京赴试,路过 普救寺,瞻仰佛刹,无意中遇见崔莺莺,被莺 莺的美貌惊呆了,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 张生受宠若惊,神魂颠倒,当即决定“不往京 师去也罢”,把爱情看得比功名富贵更有价值, 因而取得与莺莺共同的精神境界与思想基础。 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求得在西厢居住,为莺莺 借做搭斋,在道场上,竭力于莺莺面前表现自 己,莺莺去后,弄得他“怨不能,恨不成,坐
1、崔莺莺
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 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 体现者。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 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她是一个贵族小姐,生活在一个不自 由的环境:一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庭的 束缚;二是寄居普救寺,老夫人拘束的 紧,红娘看管的严;三是父母已将她许 配给尚书之子郑恒,这样一个无法改变 的命运。
4、老夫人
老夫人是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的代 表人物,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形象。 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化、 脸谱化的程式上,而是刻画了她性格的多面性、 鲜明性。 她时时搬出“相国家谱”维护自己高贵的 门第,同时她又深通人情世故,孙飞虎围寺夺 亲,危及自身利益时,她对踊跃献退兵之策的 张生说“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 在她看来,这“虽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 贼中”。
四个人物
老夫人:旧势力的代表
对女儿的爱 崔莺莺:美丽端庄的相府千金
情真意深含而不露
张生:情真意切的痴情男子
红娘:伶俐乖巧,排忧解难的热心肠
体例:五本,每本四折 题目总名:张君瑞巧做东床婿 法本师住持南禅地 老夫人开宴北堂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355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