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

合集下载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与原济(石涛)、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并称清初画坛“四僧”。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间,一生深受儒释道多家影响,诗文晦涩奇奥,书法遒健秀润,绘画精妙,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生动奇特。

他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运用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根据八大山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初期的“塑形阶段”、中期的“象征阶段”和晚期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塑形阶段”的花鸟画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明亡以前一直居南昌王府,过着虽不奢华、却也安定的王孙生活。

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传綮,号雪个、忍庵。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外出云游。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五岁时又突发狂疾,并把僧袍撕裂焚烧,第二年还俗。

八大山人度过了三十三年的和尚生涯。

其间,可分为二十五年的寺院生活和八年的云游画僧两个阶段。

他的花鸟画在寺院生活和云游画僧两个时期受个人经历、思想影响,从造型、画法到立意、情感,都有所变化,呈现早期花鸟画塑形且追求简化的风格特征。

(一)寺院生活阶段《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花鸟画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受明代大家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影响较大,并有很多摹仿的痕迹。

比如“石榴”、“芭蕉”、“牡丹”等册页,用墨类似徐渭的简笔泼墨;“梅花”、“菊花”、“芋头”等画又与陈淳的折枝花卉相仿;“荷花”画法多采用周之冕的勾花点叶体,“松树”又有沈周的勾皴之风。

从整套画册来看,八大还处于花鸟画的探索阶段,在笔墨上尚欠功力,缺乏变化,用线力道不够,从“水仙”、“奇石”页的勾线和皴染,或断裂,或紊乱来看,显得力不从心;造型也不生动,缺乏质感和变化,结构虽简化,却未凸现形态特征,还属于写生的“塑形”阶段。

清初四僧朱耷

清初四僧朱耷

清初四僧朱耷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人物概述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朱耷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长行书、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生平事迹朱耷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

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八大山人,名耷,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亡后出家,法名传絮,他的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有雪个、个山、驴、屋驴、驴汉、拾得等等。

八大山人擅长画山水与花鸟竹木,用笔以简胜繁、属于大写意一派。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泥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是一种奇特的、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

欣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必须了解他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感情的变化。

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

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荫袭的贵族家庭生活中度过的。

八大山人天资聪慧,八岁便会吟诗作画。

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善书画,八大山人幼年即受熏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644年明朝灭亡,1648年清军南下攻陷九江,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一夜沦为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为避祸逃生,被迫削发为僧。

八大山人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裂”之变,从皇室贵胄沦为逃隐草野的移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极强的反清意识。

他经历坎坷,为避祸避难,时僧时道,在他的眼里山河都是旧山河,残山剩水,满目凄凉;花都是残风败柳、无根枯枝;鸟兽都是傲兀孤立,桀骜不驯的怪鸟。

他历经苦难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借助绘画形式宣泄情感,寄托理想,抒发亡国之痛,以至于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独特的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响,他对董其昌的艺术造诣是相当的推崇的。

他临摹的董其昌的画册,至今流传于世。

但由于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并没有去追随董其昌的那种温静修饰的风趣,他所作的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在其《山水册页》中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作为一个先朝的移民,亡国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体会,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中的山水。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深邃:八大山人的画作往往以简约的笔墨和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画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元素,如山水、飞鸟、孤禽等,但这些元素却能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变形而奇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奇特之处,如他的荷花形象,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他的荷花通常是以孤傲、清冷、高傲的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个性。

3. 苍劲而古朴: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苍劲有力,富有古朴的气息。

他的画线条简练流畅,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

4. 高雅而孤傲:八大山人的作品蕴含着高雅、孤傲的气节和精神追求,他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简约、变形、苍劲、高雅和孤傲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生平轨迹与艺术成就探析

八大山人的生平轨迹与艺术成就探析

八大山人的生平轨迹与艺术成就探析八大山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中的巨擘,他以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八大山人的生平轨迹和他的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一、生平轨迹八大山人,原名郑燮,字石湖,号大山,一生居住在江南地区,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

他出生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出自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在家族的熏陶下,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广泛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尤其在绘画领域,八大山人潜心研究,自成一派。

八大山人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明末清初时期。

他曾参与到明末抵抗清兵的起义军中,但最终失败。

在清朝的统治下,八大山人选择了隐居山林,追求自己的品茶、写诗、画画的人生。

八大山人在隐居期间,完善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八大山人画风。

他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以笔墨清丽、构图简洁而脱俗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雅致的意境,以自然界为题材,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艺术成就探析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还有他对绘画理论的贡献和文人画的发展影响。

首先,八大山人的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笔墨特点受到了后世画坛的广泛赞誉。

他的山水画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景象的技巧,利用空白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富有美感的氛围。

他的花鸟画也同样精湛,常常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展现出花鸟的娇美和灵动。

此外,他的人物画也充满了生活气息,细腻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

其次,八大山人对绘画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在绘画创作中提出了“意境第一”的理念,主张通过笔墨的表现力来营造出具有意境的艺术效果。

在他的影响下,明清以后的文人画家对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追求更为注重,使文人画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最后,八大山人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在明末清初之际具有一种反官方绘画的意义。

他不被传统绘画规范所拘束,追求自我的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大山人书法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书法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书法作品赏析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对后世影响极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八大山人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何为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原为明朝宗室,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他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

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

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

八大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他画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画家画那个样子,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

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在森林中几万棵树也挑不出这样一颗树来。

他画的风景、山、光秃秃的树,东倒西歪,荒荒凉凉,果真有这么个地方,我想谁也不肯到这里来安家落户。

还有,他画上的题诗、签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

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解释的人很多,至今学者们还有不同争论。

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有人说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组成,有的人则持慎重态度,称之为“屐形印”,因为它的形状像只木屐。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疯癫”艺术人生身世迷离‚釐枝玉叶老遗民”‚釐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

关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

这是与八大同为清刜四僧的石涛在八大所绘的《水仙图》上题写的挽诗。

当时身在扬州的石涛误以为进斱的八大已经离世。

石涛和八大同为前明宗室后裔,在艺术成就上也彼此相当,他们惺惺相惜。

石涛一句‚釐枝玉叶老遗民”写足了八大一生因为身世而纠结的坎坷和不屈。

兲于八大的生平有很多争议,包拪他的原名都有不同的说法。

但一般认为他的原名应该叫朱耷,但这也只是他的乳名或是庠名。

他属于明朝宗室,是分封在江西的宁王的后裔,属于宁王府藩枝弋阳王府第九代。

朱元璋建国乊刜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定下了丰厚的食禄。

同时也觃定‚公姓不得赴制艺”,也就是说宗室子孙享受祖上的恩荫就不能再走科丽求取功名乊路了。

经历过饿死人的饥荒的朱元璋为宗室子孙们觃划了一条坐吃等死的人生道路,当然光景好的时候这些宗室们还是可以玩玩醉生梦死的把戏的。

但是到了末世,再显赫的血统也挡不住江河日下的拮据,宗室们的食禄大打折扣,八大的父亲就已经不得不靠画画赚些‚润笔费”来补贴家用了。

宗室王孙的身仹俨然一块鸡肋。

生在一块鸡肋上的八大即没有甘于命运的摆布。

万历年间,难以支持庞大爵禄开支的朝廷对宗室政策做出了调整: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考走仕迚乊路但同时也等于他放弃了宗室的爵禄继承权。

崇祯十三年,十五岁的八大参加了当年的科丽考试,幵考取了‚诸生”,成功踏上了科考乊路的第一阶秀才。

可以想象少年的八大有多么意气风发,他应该曾想象过一番未来功成名就的自己。

命运多舛削发为僧疯癫度日但是命运永进是难以想象的。

就在四年乊后,满清铁蹄踏破山海兲,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

18岁的八大惊恐地发现他的宗室身仹不是块鸡肋而是块夺命王牌。

顺治年间曾一度觃定凡是明朝宗室格杀勿论。

为了活命,年轻的八大不得不携母进避于山中。

但是考验才刚刚开始。

明朝还在的时候,八大可以主动放弃宗室身仹所代表的爵禄。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表现研究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表现研究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表现研究作者:李强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0期摘要:明末清初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八大山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花鸟画的一代宗师。

其画风独具自己个性特征,其艺术造诣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风格化繁为简,画面虽然冷寂却包含情感。

题材多为水墨花鸟,质朴浑厚,画中题材形象多运用夸张手法。

画家寄自己情感于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以画达意、以画抒情的最高艺术境界,在历史的花鸟画道路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笔墨;心境八大山人的艺术高度很难逾越,至今都在被当下书画学习者作为学习的楷模。

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在技法表现上浑厚雄壮并且简单质朴,毫无多余的笔墨语言,在水墨大写意的画面中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与概括,突破了元明时期的写意花鸟画的束缚,大胆革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在历史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一、八大艺术渊源概述八大原名朱耷,号雪个、驴屋,别号八大山人。

他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

虽然八大山人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并为自己成为一名书画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但他受家庭影响,并没有准备把绘画作为终身坚守之事。

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所以他认为拿俸禄的王孙更应效力朝廷。

八大山人早年的雄心壮志和憧憬仕途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朝廷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后来随着战事增多,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看透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在28岁时,他拜释弘敏为师,一心研究佛学,看透社会繁杂之事,开始自己的禅林生涯。

其间,八大山人在绘画上苦心钻研,观察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在寄情于景的同时,研究佛学与绘画理论。

其所画的作品自有一番情调,出手不凡,至今遗留的《传綮写生册》应该是朱耷的最早作品。

八大尤其擅长花鸟画中的水墨画,泼墨与水分的结合尤其擅长。

其用笔简练,但是气势却不亚于千军万马的动势,简中求繁,独具自己的特点。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个性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人所费解。

总的来说,八大57岁以前所有书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文,总体特征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往往将禅家遏语和历史典故杂糅在诗文之中,因而诗文隐晦曲涩。

如《传綮写生册》中的《题画湖石》:击碎需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鬼神。

又如52岁作的《梅花图册》中的《题折枝梅》: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抖。

断桥荒藓无人间,颜色于今似杏花。

这首诗,几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诗人的人品和气节。

而八大57岁还俗后,其诗文的风格特点则呈现出以“无惧为胜”,大胆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

这一时期八大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诗文涌现,如《书法山水册》的题识之中,就有“画法兼之画法”两节题文,而“书法兼之画法”的明确提出,则是前无古人的。

可以认为八大晚年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期诗文风格特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八大在《书法山水册》中一节题识反问:“文章非人间世之书画也耶?”八大晚年诗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建立在其艺术观与人生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这也正是八大晚年诗文的精髓。

艺术特色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

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八大山人美术鉴赏

浅谈八大山人绘画风格八大山人,名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

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一、影响八大山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1、社会历史背景∙300多年前的东方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绘画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美术“怪杰”。

他们在艺术上不苟合取容,敢于突破前人窠臼,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书画之中,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八大山人就是以其精练纵恣的笔墨和独创的飘逸、冷峻画风,抒发他那倔强的不言之意,而受到时代的高度评价,并对后辈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东方书画艺坛的革新巨擘。

∙2、人生经历朱耷,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

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

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

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

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二百家争鸣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及对后世影响焦 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打分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每一章作为一个单元,将每章节的知识点提炼成一套试题,让学生进行抢答,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理论结合实践,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同时以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可以通过假期时间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

教师也可以将社会热点或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议,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正误,让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对所讲知识的认知度,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师生进行交流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

为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应当强化对学生参与度的重视,鼓励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例如,在讲解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配任务,让学生主动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每一组都需要推荐一名学生通过对小组制作课件的讲解,提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学生要对其他小组的资料搜集情况、课件制作情况与讲解分析情况进行评价。

最后还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交流做出小组任务总结,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

通过小组合作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小组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意识。

六、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就应当加强对教学现状的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解决学生学习兴致低下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对话教学、座谈会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八大山人的美学思想解析

八大山人的美学思想解析

八大山人的美学思想解析[摘要] 通过对八大山人作品的构思研究,阐释了其抽象与具象、宏观与微观、无形与有形、冷峻与孤傲的美学思想,并提炼概括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无形”,表达的对象是“人格化”的体现。

八大山人把中国画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境界提到一个新高度,真正体现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他的写意气魄与内涵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了美术史的一代新风,并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而流传下来。

[关键词] 中国画美学思想“无形”“人格化”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是清初著名画家。

他出生在明王朝危亡之际,是明朝宁王朱权的后裔,名朱耷,南昌人。

明朝被灭亡后,他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出家当了和尚,以后又当过道士。

出家后他起过许多别名,其中最常用的是“八大山人”,常连缀成“哭之”、“笑之”字样用于画作签名,以寄托抒发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悲愤苍凉之情。

八大山人的这种阶级出身、政治态度和迫于当时的处境,没有留下理论著作,只是留下了较多的晚年之画,都是成熟时期的作品。

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形式。

因此,关于八大山人的美学思想解析,只能从研究其作品的构思中获得。

一、抽象与具象哲学的力量,就在于使人更深刻地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观八大山人的画,从表面看,他爱画枯枝、秃石、孤禽,寥寥几笔,貌似“狂怪”、“孤寂荒凉”,但让我们突出感受到的是,其绘画造型的核心是人,他不奢望于表象的感触,而是追求发人深省的内涵,摆脱了对象具体的真实性,而绘画出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奥蕴于笔墨之中……八大山人绘画中的造型核心是人,正因为他摆脱了具体对象,所以能大胆地变形,具象之形、抽象之意,或者是抽象之形、具象之意,从不重复于生活,不媚俗于观者。

他画的鸟与鱼,都是根据人的表情画出来的。

生活中,鱼和鸟的眼珠都是不能运动的,没有传情的眼睑及眸子的活动。

而八大山人完全将鱼和鸟“人性化”了。

他画的鸟、鱼挺胸突肚,怒目而视,或不屑一顾地沉睡,刻画了一种性格和人的气质,由于这种强烈的感应,也使人忘却或无暇探究是何物似何形?它跨入了情绪所支配的抽象思维之境地。

八大山人最早的写生册,罕见!

八大山人最早的写生册,罕见!

八大山人最早的写生册,罕见!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朝宗室宁王朱权后代祖父、父皆能诗善画从小耳濡目染,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画在八大山人遁入佛门的36年当中,隐居江西南昌介冈之灯社鹤林寺的经历,是极为重要的一段。

八大山人在介冈生活了十五六年,这期间,八大山人在“侍佛”之余,也从事书画创作。

《传綮写生册》为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作品,从题跋中可知,八大山人曾画一茄一菜寄西村居士,西村居士常将此画向友人展示,引来更多倾慕者向其索画,因此就有了这本《传綮写生册》。

册页共计十五开,所绘瓜果、花卉、玲珑石、松等十二开,书法三开。

作为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创作之初,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的影响,其用笔较方硬,题材、布局也有前人痕迹,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却已预示着他的未来发展。

《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书画创作起步时期的标本,也是八大山人书画艺术的源头。

在这套作品中,八大山人终于将这段从金枝玉叶的王孙到隐姓埋名的逃亡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用书画的表现形式,给予了倾吐和宣泄。

《传綮写生册》尚未形成后来八大山人自家的体势,但源头活水发源于兹,即可窥见八大山人34岁以前书画的历程并不异于常人,又可导河积石,使后人从此册页当中,对八大书画的历程得以溯源。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欣赏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进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从来瓜瓞咏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

洪崖老夫煨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

己亥七月,旱甚,灌园长老画一茄一菜,寄西邨居士,……!诚恐西邨、漪嵒两个没孔铁锤,依样画葫芦耳。

灌园长老题。

尿天尿床无所说,又向高深辟草莱,不是霜寒春梦断,几乎难辨墨中煤。

碧莲花竞雪天开,又道寒严放早梅。

大抵春回俱一致,只教进散白云堆。

击碎需弥腰,折却楞伽尾。

浑无斧凿痕,不是惊鬼神。

转:《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二)

转:《八大山人画语解读》第一章“俱道适往”(二)

转:《⼋⼤⼭⼈画语解读》第⼀章“俱道适往”(⼆)2.“遗世逃名⽼”社会的动迁与变⾰,对艺术家⼼灵的触动是⽆与伦⽐的,进⽽左右他们的⼈⽣道途。

“⽂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世极迍邅,⽽辞意夷泰”,艺术家及其作品,总是不由⾃主⽽染上那⼀时代的颜⾊,在民族厄运危时,刚强之⽓节⾼昂,创造出远⾮承平之世可⽐拟之作。

“⼀代之⽂学,⽽后世莫能继焉者”,⽂艺之作,代有独绝,其中⼜有出类拔萃、荦荦⼤成者,更是超越⼀时⼀世,⽽执握永恒。

⼋⼤⼭⼈(1626-1705年)所处的时代,是⼀个社会⼤变动的时代,也是⼀个⼈才辈出的时代。

董其昌(1555-1636年)、黄汝亨、李⽇华、李流芳、⽂震亨、黄道周、王铎、王时敏、倪元璐、陈洪绶、程邃、傅⼭、黄宗羲、弘仁、周亮⼯、归庄、顾炎武、查⼠标、侯⽅域、王夫之、戴本孝、笪重光、朱彝尊、王⽯⾕、恽寿平、王⼠祯、⽯涛、王原祁、孔尚任、邹⼀桂、郑板桥(1693-1765年)……群情⿎荡、化作激湍,其声傲岸、地负天涵,艰难险阻、百折⽆回,磅礴奋纵、⼀意向前。

1644年甲申之变,明王朝灭亡。

⽣不逢时,年仅19岁的⼋⼤⼭⼈由⼀个钟鸣⿍⾷的贵胄公⼦,⼀变⽽为飘零的闾⾥庶民,其⼈⽣的倾斜与⼼灵的失落⾃是难以⾔表。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家国之不幸,却造就了中国艺术史的⼤幸。

”2.1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殊胜之机缘,是⽆从悟上等觉的。

这位王孙公⼦,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九⼦、后来分⽀江西的甯王朱权之后代。

他出⽣于南昌⼷阳王府,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百馀年,朱邸书⾹门第、艺术世家、⽂风卓然,这对⼋⼤幼年的影响⽆疑是根深蒂固了的;倘若没有这种⽂化的透彻的濡染,那么对于⼈⽣经验尚不富⾜的⼋⼤⽽⾔,将来的⼀切不会那么坚定与执着。

⼋⼤的⽗亲“亦⼯书画,名噪江右。

然喑哑不能⾔”,甲申国变后就故去了;本来“颖异绝伦”、“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的⼋⼤,“承⽗志,亦喑哑”,点头摇头,⼿势寒暄。

由聪颖灵辩⽽化为迟钝⽊讷,是万难的。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摘要:《传綮写生册》为现考定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对追溯八大山人早期的书画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思想起源风格所承
《传綮写生册》作于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为现考定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纸本墨笔或设色,纵二四·五厘米,横三一·五厘米,共十五开。

一、《传綮写生册》的思想意识起源
八大山人初作《传綮写生册》,一是为当时禅门生活安定后与释门师友以画说禅交流所用;二亦借此写生题诗为契,抒时境之感慨。

册中诗跋是以画引诗,以诗抒意,多以禅门曹洞、临济家法俚语,描述遁入空门后领悟禅锋的思境与三十四岁之前“窜伏森林”[1]悲凉凄苦的逃亡生活。

《传綮写生册》题有诗跋的册页共计八开,绘本五开,书法三开。

册之一《西瓜》右上首题:“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进西江来,他能为汝道”,此为曹洞、临济两家的禅门话语与禅典话头,闵钺在《冶庵别集·岩头释宿应的序》中有:“总说西天梵语,一口吸进西江水,都道此土唐言”的说法。

左旁诗题:“从来瓜瓞咏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中的“心印”又名佛心印,谓禅之本意。

册之二《芋》则是表达入佛门前逃亡生活的悲凉,题诗云:“洪崖老夫煨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

诗中所说的“洪崖”,是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峰,为避战祸而临时栖身。

八大山人: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

八大山人: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

八大山人: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2021-09-04 14:25 来源: 格局心理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 ,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

明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中国画一代宗师。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

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

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

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

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山水花鸟书法册》十七开水墨纸本29.0×22.0 cm李世南:“气”太可贵了没有气画就死定了从此册书画的风格与款字看,应是八大山人极晚年作了。

故笔墨精练沉酣,可称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

虽纵横捭阖,迥不犹人,而气韵静逸,超然已入化境。

故石涛如此赞他:“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

兴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

”“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残红落叶诗中画,得意任从冷眼看。

”从迭径坎坷,历尽苦厄,而终于潜身笔墨,一超直入如来地,八大山人终于成为大写意画的登顶者,此册可说是他交给后人及中国艺术史的一份完美答卷:冷寂中有朴茂之致,荒率中有悠远浩荡之趣,笔似金刚杵,墨有山林气,皆精绝之品。

李一浅析八大山人的书画互渗

李一浅析八大山人的书画互渗

李一浅析八大山人的书画互渗清朱耷行书孙逖五言排律诗页72.2cm×146.3cm 安徽省博物馆藏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廷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对后世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不是单纯的书法家,而是一位书画兼长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一些,只有少数人(如黄宾虹) 才认识到八大山人书法高于他的绘画。

从书法史上看,八大山人的书法是画家书法的杰出代表;从绘画史上看,八大山人是精通书法的一代画家。

由于他既精通书法,又精通绘画,分别在书、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既能以书入画,又能以画入书,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写的意味。

清朱耷《河上花图卷》之一47cm×1292.5cm 天津博物馆藏清朱耷《河上花图卷》之一(局部)以书入画后人对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转变看法不尽一致,对其书法和绘画风格发生变化的具体年代也看法不一,但均认为其书风和画风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其书法和绘画风格演进的两个系统联系在一起考察,就会发现两个系统是双轨并进的。

八大山人在书法上有着吸纳探索、突破开创和成熟完善三个阶段,他的绘画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三个阶段,且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时的。

34岁所绘《传綮写生册》中的书法以临摹前人为主,《传綮写生册》中画西瓜、芋、芙蓉、菊花、蕉石、石榴、水仙、白菜、墨花、梅花、玲珑石、古松,也属于习作,明显模仿明代画家周之冕和徐渭。

再如其焚浮屠服前后的书法追求爽劲瘦硬、狂放不羁,突然夸张某些字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绘画亦以夸张变形、造型奇古为特点。

如57岁画《古梅图》时,正是在书法上临习黄庭坚体和探索狂草的阶段。

《古梅图》上题诗:“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八大山人的艺术及其特色

八大山人的艺术及其特色

八大山人的艺术及其特色八大山人临黄庭坚在名家辈出、灿若星辰的明末清初画坛上,八大山人(1626-1705)是一颗最闪亮的星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现出其光彩。

山人本姓朱,小名耷,谱名统,为明宗室宁王后裔,明亡后曾出家为僧。

从59岁起,始用“八大山人”这一别号,即以此号名满天下,由神州大地而遍及全世界。

八大山人临董其昌就目前所知,现存山人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他于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所作的《写生册》(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署款为“释传”,钤印“刃庵”等。

山人的作品,除法名、法号之外,其他别号有“个山”、“雪个”、“驴”、“驴屋驴”等。

其“雪个”一号,只见钤印,经启功先生辨识,是“雪爪”两字,即“雪泥鸿爪”之意,是闲章,被后人误作别号而流传甚广,如白石老人诗云:“青藤(徐渭)雪个远凡胎”即是。

根据山人在作品上的签名,可以将他的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曰僧号期,曰“八大”前期和后期,其变化十分明显,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特例。

从山人34岁至59岁的25年中,署款为释传、个山、驴、驴屋驴等,均是他释名和别号。

时间虽然很长,但所留下的作品并不多。

但是自从它们一面世,就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色,非同凡响。

虽然如此,仍有踪迹可寻。

从其用笔造型来看,在绘画上,主要继承了陈淳、徐渭的写意画传统,而书法则受黄庭坚、董其昌的影响较深,可见他奇异独特的艺术,是具有深厚的传统渊源的。

自山人59岁时始用“八大山人”起,再不署其他名号,直到逝世。

他的第一幅(就目前所发现而言)署“八大山人”四字的作品,用的是篆书,然后变为楷书、行书和草书,故其“八”字,前十年(59岁至69岁)写作“〉〈”,后十年(70岁至80岁)写成“八”。

据此可分成前、后两期。

山人这一名号,曾引起学界多种猜测,余曾有文论及,认为是山人决心还俗后所精心策划的,暗指自己原本是宁王的第八代子孙。

“大”或可是“代”的谐音,或可是“耷”的同音。

同时他有“八还”一印,也即第八代孙回归宗族系列之意。

八大山人手札:极简的风流

八大山人手札:极简的风流

八大山人手札:极简的风流
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

待到晚年,朱耷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成浑圆朴茂的风格,堪称其书法的最高峰。

从师承来看,朱耷最初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

最后,他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凝练简洁而厚重浑成。

概括而言,朱耷的书法特色主要是两个字——简和圆,正是书法的不二法门,很是高妙。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朱耷极富个人特色的手札书法。

八大山人书法以中锋为笔法的基干,同时笔画粗细较为均匀,这很容易使人想到怀素的狂草,但两人又有明显的区别。

怀素书写的速度很快,中锋和侧锋并用,也不回避尖刻的笔画,同时整个作品用笔的深浅仍有较大的变化。

八大山人对中锋有各种灵活的运用。

对中锋的坚持,必然会尽量避开折笔,而以转笔为中心。

他对转笔的控制十分出色,线条匀整而富有韧性,特别是右上角弯折处的弧线,不妨看做是前人所谓『折钗股』的注脚。

八大的笔法看起来很容易,但异常重要,真正能够掌握的人也非常少。

这种笔法意味着线条改变方向时出色的控制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才有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笔锋的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之《传綮写生册》的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摘要:《传綮写生册》为现考定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对追溯八大山人早期的书画思想起源与风格所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思想起源风格所承
《传綮写生册》作于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为现考定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纸本墨笔或设色,纵二四·五厘米,横三一·五厘米,共十五开。

一、《传綮写生册》的思想意识起源
八大山人初作《传綮写生册》,一是为当时禅门生活安定后与释门师友以画说禅交流所用;二亦借此写生题诗为契,抒时境之感慨。

册中诗跋是以画引诗,以诗抒意,多以禅门曹洞、临济家法俚语,描述遁入空门后领悟禅锋的思境与三十四岁之前“窜伏森林”[1]悲凉凄苦的逃亡生活。

《传綮写生册》题有诗跋的册页共计八开,绘本五开,书法三开。

册之一《西瓜》右上首题:“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进西江来,他能为汝道”,此为曹洞、临济两家的禅门话语与禅典话头,闵钺在《冶庵别集·岩头释宿应的序》中有:“总说西天梵语,一口吸进西江水,都道此土唐言”的说法。

左旁诗题:“从来瓜瓞咏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中的“心印”又名佛心印,谓禅之本意。

册之二《芋》则是表达入佛门前逃亡生活的悲凉,题诗云:“洪崖老夫煨榾柮,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愿举蹲鸱以奉客”。

诗中所说的“洪崖”,是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峰,为避战祸而临时栖身
的场所。

“蹲鸱”指大的芋头。

因状如蹲伏的鸱,故称。

八大山人借“芋”回忆描述当年躲在西山洪崖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四面透风的房子寒风刺骨,而芋头则是仅存的能够待客与果腹的食物。

册之三《书法》中八大山人以“灌园长老”的身份自述与友人向其索画的趣事:“己亥七月,旱甚,灌园长老画一茄一菜,寄西邨居士,……!诚恐西邨、漪嵒两个没孔铁锤,依样画葫芦耳。

灌园长老题”[2]。

册之十《墨花》中的:“尿天尿床无所说”[3];册之十一《梅花》中的:“碧莲花”[4];册十二《玲珑石》中的:“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5],皆为禅语。

可见,八大山人初期画作虽为简单的写生练习,目的确是将禅宗心得体会书于画作与佛门释友互相交流。

二、《传綮写生册》的书画风格起承
《传綮写生册》绘有《西瓜》、《芋》、《水仙》、《白菜》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景物。

整套作品采取的是诗书画结合的表现形式,所绘之物“取无法自有法”,临习明·大写意文人画家徐渭,正如其言语:“不求形似求生韵”。

山人因初习之稍谨慎小心,下笔呈侧锋方形,见锋芒却有骨无肉,棱硬锐尖稍显意气,但风骨体势俱在。

构图剪裁经营位置上不拘一格,并不求物象的完整性,较之晚年“险中见稳的奇绝布白”,可见其在早年创作中既有突破前人,不拘传统的尝试。

《传綮写生册》题跋中,隶、行、楷、草、章草俱全,共计十一段,五段是楷书、一段隶书、一段章草、两段行书、两段草书,
其中册之十五《书法》(楷书):“三五银筝兴不穷,芙蓉江上醉秋风。

于今邈抹浑无似,落草盘桓西社东。

己亥十二月朔日”。

临习唐·欧阳询风格明显,结构严谨,八大山人书虽稍显瘦硬方正,且带隶书笔意,字势却已合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的法则。

通册在行书、章草中又呈现出“董体”风格,落笔持正锋,少有偃笔与当时明末清初社会十分流行董其昌书法不无关系,与其当时还在学习临摹的状态是相符的。

三、《传綮写生册》的印章风格
八大山人“工篆刻”[6],《传綮写生册》中所有的印章皆自刻。

有以名号印,如:朱文方形印“刃庵”、朱文椭圆形印“钝汉”等;示自禅门印,如:白文长方形印“綮之印”、白文方形印“释传綮印”;示所修法门印,如:白文方形印“净土人”[7];示所处地域印,如:朱文长方形印“灯社”。

八大山人早期的篆刻手法,朱文印刀法严谨,古拙质朴有汉印风范,最常见的朱文方形印“刃庵”,取法隶书,线条圆润,构图疏朗。

白文印章一类规矩、饱满、不见刀法,线条平齐,挺拔有力如,白文方形印“雪衲”、“释传綮印”、“净土人”等;另一类则变化丰富,见刀锋,见金石篆意的如,白文长方形印“綮之印”,初露八大山人晚年印章中“随意”变化风格的端倪。

《传綮写生册》在当时社会也是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后来才能被收入进《石渠宝笈》[8]中,直到1949年国民党战败,此册被视为紫禁城中的艺术珍品被带往台湾,出现在台北故宫博物
院中。

随着社会各界对八大山人书画的高度肯定与关注,《传綮写生册》完整的向我们展示了八大山人早期的生活环境和书画风格,在研究八大山人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